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重点

2023-05-10 来源:爱站旅游
导读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重点
第一章、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概述

1.教育技术: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

2.科学研究方法的特征:程序化、客观性、数量化、现代技术手段的运用 3.科学研究方法体系: A、哲学方法

B、一般研究法:a 经验方法:文献研究、社会调查、实地观察、实验研究 b 理论方法:数学分析、逻辑分析

c 系统科学方法:系统论方法、信息论方法、控制论方法 C、专门研究法:评价研究法、信息内容分析法、响应信息分析法

4.教育技术学的研究任务:揭示和发现科学事实、探求科学规律、建立和发展科学理论

5.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的作用: a、促进教育技术学科的形成和发展 b、规范教育技术学科研究 c、丰富教育技术学科内容 d、推广运用教育技术成果 6.教育技术学的研究内容 a、教学系统的设计研究 b、学习资源的开发研究 c、学习资源的运用研究 d、教育技术的管理研究 e、教育技术的评价研究

第二章、教育技术的研究设计

1.研究课题的来源

a、直接来源于教育技术实践和社会需要

b、来源于教育技术实践经验向教育技术理论的转化 c、来源于教育技术基本理论向教育技术应用实践的转化 d、来源于教育技术科学研究本身的偶然发现 e、来源于现有教育技术理信纸自身的不足与缺陷 f、来源于其他学科研究的启示与移植

2.课题选择的原则:需要性原则、创造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可行性原则 研究变量的类型:

3.自变量:就是由研究者安排的、人为操纵控制的做有计划变化的诸多因素。 4.因变量:又称应变量或依变量,它随着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是研究者打算

观测的变化因素。

1

5.干扰变量:除了研究者所操纵的自变量之外,另外一些引起对象因变量变化

的影响因素使得研究者无法作出正确的判断与解释,称其为干扰变量。

6.假设:就是对选题提出的问题做假想性的回答,根据这种回答建立有关变量

关系的陈述。

7.假设的一般特征:

a、具有推测的性质

b、具有事实和科学知识的基础 c、是人们认识并接近客观真理的方式。

8.常用的抽样方法:从总体中抽取样本的方法有概率抽样和非概率抽样两类。  概率抽样也叫随机抽样,是指按照随机原则抽取样本。所谓随机原则就是排

除主观意愿的干扰,使总体的每个单位都有一定的概率被抽选为样本单位,每个总体单位入样是随机的。

 概率抽样包括:简单随机抽样、系统抽样(等距抽样)、分层抽样(类型抽

样)和整群抽样。

9.简单随机抽样:若总体中的每个个体被抽取的机会是均等的(即抽样的随机性),且在抽样取走一个个体之后,总体内的成分不变(即抽样的独立性)。这种抽样方式称为简单随机抽样。

10.简单随机抽样一般采用的三种方法:抽签法、查表法、计算机造数法。 11.系统抽样:把总体中的所有个体按照一定顺序编号,然后依固定间隔取样,间隔的大小视所需样本容量与总体中个体数目的比率而定,起始数字必须是随机决定的。

12.分层抽样:是先把总体按照一定标志分成不同的类型或层次,然后从不同的类型中随机抽取若干单位组成样本。 抽样

简单随机抽样 系统抽样(等距抽样) 随机抽样(概率抽样) 分层抽样(类型抽样) 整群抽样

非随机抽样

第三章、数据资料的收集

1.文献检索的类型 按载体形式分(教育技术文献类型):印刷型文献;缩微型文献;机读型文献;声像型文献

按加工程序分:一级文献;二级文献;三级文献

2.一级文献:指以作者本人的研究成果为依据而创作的文献。如期刊论文、

研究报告、专利说明书、会议论文等。

2

二级文献:是对一级文献进行加工整理后产生的文献。如书目、题录、简

介、文摘等检索工具。

三级文献:是在一、二级文献的基础上,经过综合分析而编写出来的文献。

如综述、专题述评、学科年度总结、进展报告、数据手册等

3.常用的文献检索工具:工具书检索、光盘检索、联机检索、网络检索。 4.问卷分类

A无结构型问卷:又称为开放式问卷。它的特点是在总是的设置和安排上,

没有严格结构形式,受试者可以依据本人的意愿作自由的回答。 B 结构型问卷:又称为封闭式问卷。它的特点是问题的设置和安排具有结构

化形式,问卷中提供有限的答案,受试得只能选择作答。 5.问卷的构成:前言、个人特征资料、事实性问题、态度性问题 6.问卷的设计的一般步骤: a、确定调查研究课题和调查对象 b、确定调查研究的具体内容 c、设计表述问题的语句 d、确定问题的排列组合 e、试测与修订

7.问卷回收率和问卷有效率的计算 P58

问卷回收率(R)=实际收回的问卷数/发出问卷总数

问卷有效率(K)=(实际回收的问卷总数-无效回答问卷数)/实际回收的问

卷总数

8.结构化观察:是人们为了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通过感觉器官或借助一定的仪器,有目的、有计划地对自然条件下所出现的现象进行考查的一种方法。分为直接和间接观察两种。 9.结构化观察特征: a、有特定的观察内容 b、采用专门的观察方法 c、有限制的观察范围 d、可量化的观察的记录方式 10.结构化观察的内容P68:

语言行为、特殊语言行为、非语言行为、关系分布行为。

第四章、教育技术实验研究

1、教育技术实验变量的基本类型与控制

教育技术实验操作过程中包括实验变量(自变量)、反应变量(因变量)和干扰变量三类变量的控制和测量。在实验设计中,变量的控制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一)对实验变量的有效操纵 (二)对无关变量干扰的控制

3

(三)减低测量误差 (四)、信度和效度

变量控制的目的在于提高实验效度 2、什么是外在效度?

指实验结果的概括程度即可推论性,即代表性问题,表示实验结果是否适合于推广应用,能否做到对同类事物现象作解析、预测和控制。如果实验结果只适用于某一范围(如年级、学科、性别等)而不能推广到其他同类事物现象,则表明其外在效度比较差。

通常影响外在效度的主要因素有: • 实验情境的过分人工化 • 受试对象缺乏代表性 • 测量工具选择的特殊性 3、什么是内在效度?

指实验方面的准确度问题,即实验设计能否有效地控制变量,以使研究者能够清楚地解释所得的实验结果。

影响实验内在效度的因素主要有:1.时间,2.对象成长,3.测验动机,4.对象的损耗,5.测量的误差

4.为了提高实验的内在效度和外在效度,在实验过程中通常采用控制干扰因素的方法:恒定法、纳入法、平衡法、循环法。 5.什么是单组实验?

单组实验,是指同一实验因素X,只对同一组(或一个)实验对象O施加作用,然后测定对象所产生的变化,以确定实验因素的效果如何。

特点:

1. 设计有前测成绩,这样使得研究者在处理之前就可得到被试的某些信息 2. 研究者可通过前测与后测成绩的变化来推断实验处理的效果 6. 什么是对照组实验?

以两个或两个以上条件相同的实验组(等组)为实验对象(O1和O2,O1=O2),使之分别接受不同的实验因素的作用(X1和X2),然后将各个实验因素所产生的效果加以测量和比较。 特点:

1. 随机分组

2. 有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接受实验处理,对照组则不给实验处理 3. 两组均进行前测和后测

7.单组前测后测、实验组对照组的前测后测、实验组对照组的后测看书P81 8.单组前测后测设计特点:

a、 设计有前测成绩,这样使得研究者在处理之前就可得到被试的某些信息。 b、研究者可通过前测与后测成绩的变化来推断实验处理的效果。 9.实验组对照组的前测后测设计特点:

a、 随机分组

b、有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接受实验处理,对照组则不给予实验处理。 c、 两组均进行前测和后测。

4

利用随机分派方法分出两个等组通常采用两种办法:随机取样法、测量配对法。 10.实验组对照组的后测设计特点:

d、随机选择被试和分组,仅实验组接受实验处理。 e、 两组均只有后测,没有前测。

11.准实验研究:是指在无需随机安排被试时,运用原始群体,在较为自然的情

况下进行实验处理的研究方法。

12. 准实验研究的特点:

a、降低控制水平,增强现实性

b、进行研究的环境不同,研究对象数量较大、范围较广 c、效度,无平行的对照,有时有内对照或自身对照。 准实验研究中内在效度和外部效度的区别:

在内在效度上,真实验优于准实验设计;在外部效度上,准实验设计应该优于真实验设计

第五章、数据资料的统计分析

1.数据分类:品质分类和数量分类。

2.数据集中趋势的标志:算术平均数、中数(指一组按大小顺序排列起来的量

数的中间点的数)、众数(指一列数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值)

3.标准差和方差的计算。(P103)

4.总体水平特征分析---X-S平面分析模型(P105)。

X-S平面分析模型可以综合的、直观的考察样本组的整体统计特征,模型的横坐标表示平均分的大小,纵坐标表示标准差的大小,坐标原点以常态作为参考标准,用X,S两个参数可以确定样本组落在平面的某个象限内,而不同的象限将代表样本具有不同的统计样本。

5.平均数差异程度检验(大样本、小样本)(P113-115)

第六章、内容分析

1.内容分析法:原为社会科学家借用自然科学的定量分析的科学方法,后来成

为传播学的一种重要的研究手段。

2.内容分析法的特征:明显的传播内容、客观性、系统性、量化。

3.信度计算。(P142)

内容分析的信度分析是指两个以上参与内容分析的研究者对相同类目判断的一致性。一致性愈高,内容分析的可信度也愈高;一致性愈低,则内容分析的可信度愈低。

内容分析的信度显然与参与内容分析的人数多少有关,内容分析的信度公式为

其中R为信度

5

第七章

1.评价研究:指依据明确的目标,按照一定的标准,采用科学方法,测量对象

的功能、品质和属性,并对评价对象作出价值性的判断。

2.评价研究的特征:评价的目标性(条件、品质、效果、管理水平)、价值性的判断。

3. 评价研究的基本步

第八章

1.行动研究:是指在实际情境中,由实际工作者和专家共同合作,针对实际问

题提出改进计划,通过在实践中实施、验证、修正而得到研究结果的一种研究方法。

2.行动研究的基本环节:计划、行动、观察、反思。 3.行动研究的操作程序 1)拟定课题,明确目标 2)提出总体实施方案

3)设计第一次行动“计划”并进行行动 4)对第一次行动进行“观察”纪录

5)对第一次行动“观察”结果进行内容分析 6)对第一次行动的\"反思\"评价 7)制订第二行动方案

8)进行第二次行动(行动实践、观察分析、反思评价)

4.行动研究的特征:

a、从研究目的看,是“为行动而研究” b、从研究对象看,是“对行动进行研究” c、从研究环境看,是“在行动中研究” d、从研究人员看,是“行动才进行研究” e、从研究过程看,是“边行动边调整” f、从研究结果看,是“行动的改进和发展”

综合上述,有学者把行动研究归纳为三项主要特征:为行动而研究、在行动中研究、由行动者研究。

6

第九章

1.质的研究:是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

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

7.质的研究特征:

a、质的研究强调将自然情境当做获取资料的直接源泉。

b、质的研究者力图站在被研究者的角度,进入被研究者所处的情境中,通过

自己亲身体验其情绪、情感和态度,对被研究者的生活故事和意义建构作出解释。

c、质的研究过程是一个动态演化、极富弹性的过程。

d、质的研究结果采用归纳法收集、分析资料以及在此基础上建构理论。 e、质的研究报告主要是用文字来表达,辅以图表、相片、视频等形式进行描

述和分析,并且尽可能使分析的资料如同原始记录一样丰富。

第十章

8.研究论文的结构:题目、摘要、导言(前言、引言)、正文、结论、参考资料

(参考文献)。

9.研究论文的撰写

A、准备工作:资料的收集、写作的构思

B、撰写初稿:题目、摘要、导言、正文、结论、参考资料 C、修改定稿:修改的对象、修改的方式、研究论文的定稿

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