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教育技术的含义

2021-01-31 来源:爱站旅游
导读教育技术的含义


教育技术的含义

教育技术是运用各种理论技术及技术,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及相关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实现教育教学优化的理论与实践。

对教育技术的定义理解要注意三点:

第一,教育技术的应用提倡以先进的教育思想、观念和理论为指导;第二,教育技术是以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为研究对象(一般强调的是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第三,教育技术的研究内容包括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等五个环节面(研究范畴)。

教育技术与信息技术

教育技术必须以信息技术为基础,但却不等同于信息技术。

有形技术是教育技术的依托,无形技术是教育技术的灵魂。

信息技术是指一切能够扩展人类有关器官官能的技术,主要指与信息的产生、获取、表征、传输、变换、识别和应用有关的科学技术。应用于教育领域的信息技术通常有视听技术、数字音像技术、卫星电视广播技术,多媒体计算机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网络技术和虚拟技术等。

教育技术与信息技术首先在所属学科、研究对象、研究范畴是不同的。信息技术属于技术学科,其研究对象是信息,研究范畴是对信息的获取、存储、分析、加工、变换、传

输与评价。而教育技术属于教育学科,其研究对象是由合适技术支持的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研究范畴是对有合适技术支持的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与评价。所谓合适技术,包括现代技术、传统技术、有形技术、有形的物化技术和无形的智能技术,目前多指信息技术,但不能仅理解为信息技术。

其次是目标不同。信息技术培训是要是被培训者具有信息技术素养,即具有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能力与道德。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则是要培训者具有教育技术素养,既具有运用教育技术的意识、能力与道德。

第三是内容体系不同。(书20)

教育技术在教学中运用的意义与作用

1.教育技术能力是教师专业素质的必要的组成部分。

2.教育技术有助于推进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改革和实施国家新课程标准。

3.教育技术有助于优化教学过程和培养创新型人才。

教育技术的主要研究领域可以从:对教与学过程及相关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五个方面来回答,设计主要包括:教学系统设计、内容讯息设计、教学策略、学习者特征分析等;

教育技术的开发主要包括:文印技术、音像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等综合技术等;利用主要包括:媒体的利用、革新技术的推广、实施并制度化、政策与法规等;

教育技术的管理主要包括:项目管理、资源管理、教学系统管理、信息管理等;

教育技术的评价主要包括:问题分析、参照标准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等。

教育技术的主要理论基础

理论基础、基本理论和应用领域

教育技术的相关理论主要有: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传播理论等。可以从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传播理论的研究内容来看其对教学的影响有:

学习理论是探究人类学习的本质及其形成机制的心理学理论,它着重说明学习是怎样产生的,关注观察个体行为永久性的变化,研究什么是学习的基本条件,并研究学习系统所含因素存在的理由 (如动机、练习、反应等);

教学理论侧重于研究教学的一般规律,它更加关注如何用特殊的方法控制个体行为的改变,研究如何提高学习的效率和效果,研究教学系统所含因素的功能(如目标、学生、教材、评价等)。

教育传播理论主要是研究教育信息传递活动的规律,关注教育传播的基本要素等方面。

(三个理论不是书上的,书上还有一个系统科学理论)

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基本内容

从学习的含义(即什么是学习)和学习的方法(即如何进行学习)这两个方面进行说

明。

关于学习的含义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其他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

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景”、“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

教学设计的概念

教学设计是一种以认知学习理论为基础,以教育传播过程为对象,应用系统科学的方法分析研究教学问题和需求,确定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并对教学结果做出评价的计划过程和操作程序。

教学设计的特点

首先,教学设计是以分析教学需求为基础,以形成解决教学问题的步骤和方案为目的。其次,教学设计是一个综合运用现代学习理论、教学理论、教育传播理论、教学媒体理论和系统科学理论等相关学科的理论和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第三,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计划的过程有一套具体的操作程序。第四,教学设计的具体产物是一种为了达到某个目标,由多个元素组成,能实现一定功能的教学系统元素,它可能是一门课、一个教学方案、一

个教学软件或一组教学资源等。第五,教学设计形成的教学方案或产物,必须在实践中按照一定的程序进行检验和评价,并通过检验和评价得到的反馈信息进行修正,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教学设计切实有效。

教学设计的基本环节

完整的教学设计过程一般包括学习需要与教学环境分析、学习内容分析、学习者分析、教学目标分析、教学策略制定、教学媒体选择与设计,教学评价。

也有的书将其概括为:

学习需要分析、学习内容分析、学习者分析、学习环境分析、确定学习目标、设计教学策略、选择教学媒体或资源和学习效果评价。

建构主义环境下的教学设计(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自主地学)过程一般包括:1.情境创设——创设有利于学生自主构建知识意义的情景;2.信息资源提供——提供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信息资源(教学资源),以促进学生的自主构建;3.自主学习策略设计——自主学习策略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建构的内在因素,其作用是为了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以达到自主构建的目标;4.组织协作学习——通过协作交流、思想碰撞、取长补短,深化学生的意义建构;5.组织与指导自主发现、自主探究——在建构知识以一定基础上,通过解决实际问题的发现式学习与研究性学习,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28)

整合的概念

中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标准》定义:是指在学科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和课程有机结合,建构有效的教学方式,促进教学的最优化。

整合的目标

建设数字化教育环境,推进教育信息化进程,促进学校教学方式的根本性变革,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实现信息技术环境下的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

整合的理论

1.要以先进的教育理念为指导2.要紧紧围绕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来进行整合3.要运用“学教并重”的教学设计理念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4.要重视各学科的资源建设,这是实现课程整合的必要前提。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方法:

八个基本过程:1.建设数字化硬件环境,为整合提供物质条件。2.搭建各种教学应用软件平台。3.建设教育教学软件资源库。4.教师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培训。5.加强管理与激励机制。6.建立示范学科。7.全面推进整合。8.参与课题研究,开展校内、校际交流。

教育科学研究的含义

教育科学研究是以教育现象为对象的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采用科学方法进行的探索教育过程、发现教育规律的创造性活动。

教育科学研究的方法

包括文献研究、问卷调查、实验研究、行动研究等。

行动研究的概念

行动研究是由与问题有关的所有人员共同参与的研究和实践。即教师和研究人员基于实际问题解决的需要,在自然、真实的教育教学环境中,按照一定的操作程序,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与技术,以解决教育实际问题为首要目标的一种研究模式。

行动研究的一般步骤

1.计划环节2.行动环节3.观察环节4.反思环节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对学习者来讲,也可以称为学习目标)是对学习者通过教学以后将能做什么的一种明确、具体的表述。教学目标决定着教学的总方向,学习内容的选择,教与学的活动设计、教学策略和教学模式的选择和设计、学习情境的设计、学习评价的设计都要以教学目标为依据来展开。

分析和表述教学目标要抓住四个方面:1.应阐明学习行为的主体;2.要用行为动词和动宾短语表述教学目标;3.要说明达到该目标的条件;4.对于和目标相关的行为状况要有一定的判别标准。在阐述和编写教学目标时要注意:1.正确定位目标对象;2.学习目标的编写应尽可能明确、具体;3.目标设计要有层次性。

教学目标分析的作用与意义

1.有利于课程的规范化;2.有利于学生的学习;3.有利于教师的教学;4.有利于交流和沟通。

教学目标分类理论

布卢姆等人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中,将教学活动所要实现的整体目标分为“认知”“动作技能”、“情感”三大领域,并从实现各个领域的最终目标出发,确定了一系列目标序列。

布卢姆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

布卢姆将认知领域的目标分为识记、领会、运用、分析、综合和评价六个层次。

识记,只对先前学习过的知识材料的记忆,包括具体事实、方法、过程、理论等的记忆。

领会:指把握知识材料意义的能力。可以通过三种形式来表明对知识材料的领会:一是转化,即用自己的话或用与原先不同的表达方式来表述所学的内容;二是解释,即对一项信息(如图表、数据等)加以说明或概述;三是推断,即预测发展形势。

运用:指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新的情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分析:指把复杂的知识整体分解为不同部分,并理解各部分之间联系的能力。

综合:指将所学知识的各部分重新组合,形成一个新的知识整体。

评价:指对材料(如论文、观点、研究报告等)作出价值判断的能力。

课程改革提出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ABCD法描写教学目标

A——对象(audience):阐明教学对象

B——行为(behavior)说明通过学习后,学习者应能做什么(行为变化)。

C——条件(condition):说明上述行为在什么条件下产生。

D——标准(degree):规定达到上述行为的最低标准(即达到所要求行为的程度)。

运用ABCD编写教学目标时要注意:

1.教学目标的行为主体须是学习者,而不是教师。

2.教学目标须用教学活动的结果而不能用教学活动的过程或手段来描述。

3.教学目标的行为动词须是具体的,而不能是抽象的。

学习者特征分析

学习者特征分析是教师在教学设计的前期阶段,对学习者具有的认知的、情感的、社会的等特征进行深入的分析。对学习者的特征进行分析,可以使教学设计与学习者的特征相匹配,从而保证教学设计的成功。

学习者特征分析的作用

教学设计的目的是为了有效促进学习者的学习,而学习者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学习者具有认知的、情感的、社会的等特征都将对学习的信息加工过程产生影响,因此,教学系统设计是否与学习者的特征相匹配,是决定教学设计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

学习者主要特征的分析

1.起点水平

2.认知结构(所谓认知结构,就是指学生现有知识的数量、清晰度和组织结构,它是由学生眼下能回想起来的事实、概念、命题、理论等构成的。)

3.学习态度(即学习者对所学内容的认知水平和态度。)

4.学习动机(是指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是激励和指引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需要)

5.学习风格(学习风格由学习者特有的认知、情感和生理行为构成。它是反映学习者如何感知信息、如何与学习环境相互作用并对之做出反应的相对稳定的学习方式。)

不同阶段的学习者心理特征

对于小学生而言,认知水平还处在发展的初期,思维发展水平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记忆以机械记忆为主;注意力不稳定,容易分心;注意受兴趣的影响很大,不善于调控自己的注意;意志力薄弱,自制力差;感情逐渐丰富,但坚持性较差;对教师信任和依赖;个性方面好动、好模仿、易受暗示。

对于中学生而言,随着生理的急剧变化,也给其心理带来了较大的变化。在中学初期,他们还会表现出幼稚与不懂事,依赖性与独立性,自觉性与不自觉性相互交织的复杂现象;他们的认知水平、能力还不高。中学后期,则是一个逐步稳定成熟的时期,自制力有所提高,自觉性、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有所提高,要求进步,这一时期是独立地走向社会的准备阶段;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快速发展,不盲从他人意见,自我批评日趋成熟,自尊心增强,自我教育能力有所提高。

学习者在信息化环境下出现的新特征(也可说网络环境下)

1.网络环境中学习者更容易张扬个性

2.学习者在网络中更容易结成团体,但从众和服从权威的心理却在削弱

3.学习者在网络环境中扮演意识强烈

4.学习者在网络环境中认知策略发生了变化

5.学习者的学习风格在网络中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和完善

6.学习目标多样化

7.学习类型和思维类型多样化

教学策略的概念和分类

在教学上,一般认为教学策略是对完整特定的教学目标而采用的教学活动的程序、方法、形式和媒体等因素的总体考虑。

教学策略的分类:

依据教学形式分为集体、个人和小组协作三种形式,可以把教学策略分为以下三种:教学主导策略、自组学习策略和协作学习策略。

教学主导策略多种多样如九段教学策略、情景陶冶策略、先行组织者策略等。

自主学习策略的核心是要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充分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地位,其着眼是帮助学生的“学”。这种策略虽然很多,但始终保持一条主线——让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发现”。(51页)

协作学习策略是在个人自主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小组讨论、协商,以进一步完善和深化对主题的意义构建。

美国学者瑞格鲁斯认为教学策略包括三类:组织策略、授递策略、管理策略。

组织策略考虑的是如何将所选的教学内容加以合理地编排,通常分为微策略和宏策略。

授递策略考虑在教学过程如何开展有效的交互活动。基本授递策略部件包括提问策略、反馈策略、学生控制策略和助学策略

管理策略考虑在教学过程如何运用组织策略和授递策略部件来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即教学决策功能。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典型教学策略

1.支架式教学策略

支架式教学应当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为发展学习者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需要的,为此,事先要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于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

支架式教学由以下几个环节组成:

搭脚手架、进入情境、独立探索、合作学习、效果评价

抛锚式教学策略

抛锚式教学策略要求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基础上。

抛锚式教学由以下几个环节组成:

创设情境、确定问题、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效果评价

随机进入教学策略

学习者可以随意通过不同途径、不同方式进入同样教学内容的学习,从而获得对同一事物或同一问题的多方面的认识与理解,这就是所谓的“随机进入教学”。

随机进入教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呈现基本情境、随机进入学习、思维发展训练、小组合作学习学习效果评价

评价给定教学情境下的教学策略应用有效性的因素

1.教学目标因素2.教学内容因素3.学习者因素

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以教学目标为向导。2.灵活调整教学环节。3.抓住学生思维的火花深入探究。4.关注不同学生群体的发展。5.造性的设置任务。

常用信息化教学环境主要有多媒体教室(投影教室)、网络教室及语音教室等。

多媒体教室的功能:1.可用于实物投影及投影各类幻灯片、投影片、照片及其他图片;2.可以用来播放幻灯投影教材;3.教师可以用有线或无线话筒进行讲课;4.可以记录讲课内容,播放光盘教材;5.可以作为学术报告的演讲平台等。

网络教室的功能主要包括下列几项:

1.屏幕广播2.学生示范3.屏幕监视4.遥控辅导5.电子举手6.分组讨论7.电子交流8.消息发送9.进行教学测试和信息反馈分析

教学组织形式

班级授课、小组合作学习 、个别化学习

教学评价

以基准为依据:相对评价、绝对评价、自身评价。

以内容为依据:过程评价、

成果评价

以功能为依据: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

以方法为依据:定性评价、

定量评价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