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文化(专)形成性考核手册 学校名称: 学生姓名: 学生学号:
甘肃广播电视大学临夏分校 2022年5月
河西走廊胜迹要览作业1 得 分 教师签名
一、天梯山石窟有哪些方面的价值?(50分)
答:武威天梯山石窟是我国内地开凿最早的石窟之一,也是我国早期石窟艺术的代表,在我国石窟艺术发展乃至整个佛教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1.武威市城南约60公里处的天梯山石窟就是历史文献内容中所记载的由北凉王沮渠蒙逊所创凿的“凉州石窟”,武威天梯山石窟的文物遗迹证实了关于“凉州石窟”的历史文献记述内容的正确性;
2、武威天梯山石窟(凉州石窟)作为我国最早见于史册记载的第一个由一国之君直接创凿的石窟,在我国的石窟寺发展史中奠定了极其重要的历史地位;
3.武威天梯山石窟北凉壁画的发现,为天梯山石窟早期无文字科考的壁画绘制历史提供了客观详实的实物资料;
4.综合武威天梯山石窟早期洞窟的开凿形制和北凉壁画的绘制特点,现当代史学家都进行了科学合理的论证研究,尤其是“凉州模式”观点的提出与确立,为石窟考古学的历史研究提供了全新的源流脉络认知,凉州石窟的发现与研究过程是通过对文物古迹的客观认识来研究论证历史文献资料的成功典范。
天梯山石窟,据明正统碑记载,“诸佛之龛,二十有六”,在经历1927年大地震之后,现仅存洞窟18个,计北凉、北魏10窟,唐4窟,其余4窟皆残破。所有洞窟均经后代重修和妆銮,有的壁画重叠多达 5
层。明代正统十三年间,重修广善寺时,对石窟又进行了大规模重修,绘制大量明代壁画。石窟形制主要有3种:①五柱型(或五塔型),洞窟平面呈横长方形,窟中偏后有中心柱,四面开龛,洞窟四隅,各有一分层方柱,形成五塔式;②中心柱型,洞窟平面呈方形,中心方柱直通窟顶,双层龛顶部四面成斜坡,形成覆斗顶;③覆斗顶型,平面呈方形,顶部覆斗藻井,三壁开龛。前2种多为北凉、北魏窟,后者多为隋、唐窟。
洞窟残存一些塑像和壁画。雕塑中有北魏石佛头像,北周、隋菩萨像和唐代释迦说法像。13窟系唐代造像,一铺七躯。本尊为善跏坐弥勒大像,高约26米;两侧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虽经历代重修,仍然保留着唐代风貌。第2、3窟亦为唐窟,三龛像,其中彩塑多毁于1927年地震。现存第3窟的释迦结跏像和二胁侍、第2窟的两身供养菩萨,造型匀称,面相丰润,身姿自然,以洗练的手法,表现了温静娴雅的神情,堪称唐塑杰作。壁画保存不多,表层壁画多为西夏、元、明之作,在剥离重层壁画中露出了北凉、北魏、西魏和隋、唐残画。其中北凉壁画,别具风格,菩萨像直鼻、大眼、厚唇、白鼻梁、宝冠卷发,上身半裸,腰裹长裙,受西域早期壁画影响,与敦煌北凉壁画、酒泉北凉石塔线刻画和炳灵寺西秦壁画风格相近,又有凉州本土特色,具有朴拙之美。天梯山石窟是我国早期石窟艺术的代表。在开凿天梯山石窟的过程中,培养了一批开凿石窟的能工巧匠和雕塑家、彩绘家。昙曜等人在完成天梯山石窟之后,随着政治形势的变化和佛教中心的东移,东下平城(今山西大同),开始了新的开凿生活,成为云冈石窟、龙门石窟的重要技术力量,昙曜则成为北魏的佛教领袖。据历史记载,439年,北魏灭北凉,从姑臧迁宗族吏民3万户至平城,其中有僧侣3000多人。这是一个非常大的数字,既反映了凉州的人口众多,也说明了佛教的兴盛。这3000僧人实际上就是“凉州模式”的创造者,推动着北魏崇佛风气日渐兴盛。北魏灭北凉结束了河西地区140余年割据而繁荣的局面,曾经盛极一时的凉州佛教及其艺术受到重创,凉州的僧人纷纷外流,除迁平城外,一部分向西迁往敦煌等地,由此也促进了敦煌佛教的兴盛,使敦煌成为继凉州之后的河西佛教中心,并
推动了河西石窟文化发展过程中的第二个高峰──敦煌石窟文化的迅速发展。敦煌石窟中的盛唐大佛(130窟)和天梯山的大佛艺术风格相似,说明天梯山石窟的开凿及其艺术风格和建筑风格直接影响到敦煌及河西石窟。
迁往平城的工匠、僧人中不乏高僧法师。据《释老志》、《世祖纪》、《高祖纪》记载,凉州僧人师贤到平城后,任道人统(管理宗教事务的官职),并于公元452年建议并亲自主持,开始造帝王化的佛教石像。公元460年,师贤去世,凉州高僧昙曜继其职,改道人统为沙门统,继续主持造像工作,并于平城近郊开凿云冈石窟。他只用了短短几年(460~465年)就完成了云冈石窟的代表作品“昙曜五窟”的建造,其第五窟大佛是云冈石窟最宏伟的雕像和代表作。后经历代开凿,使云冈石窟成为中国最大的石窟群之一,雕造富丽,是全国石窟之冠。据 《魏书·释老志》记载,魏文成帝 拓跋睿和平年间,是由凉州僧人昙曜主持,开凿石窟五所,即第16至20窟。之后陆续兴建,前后历60年,无数的雕塑家在53个洞窟里雕刻了佛像、飞天等5?1万多件。其间主要工程完成在太和十八年(494)迁都洛阳之前。这些宏大精美的雕塑,是雕塑家们智慧和艺术才华的结晶,而凉州僧人及其工匠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由此可见,在佛教文化和石窟寺艺术方面,北凉和北魏是源流关系,即北凉为“源”,北魏为“流”。据《魏书·释老志》记载,驰名中外的龙门石窟是继云冈石窟之后开凿的。太和十八年,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从这时起,历经东魏、西魏、北齐直至明清,营建了规模宏大的龙门石窟群,同时还开凿了巩县石窟和附近的几座石窟。龙门石窟的建造艺术风格,无不体现着天梯山石窟和云冈石窟的特点,具有强烈的南朝文化和中原传统汉文化色彩,又有浓厚的北方文化因素。因此,天梯山石窟称为石窟之鼻祖是当之无愧的。
二、试述铜奔马的艺术特点与西夏碑的价值。(50分)
答:铜奔马通高34.5厘米,身长45厘米,宽10.1厘米,重7.15公斤。奔马形象矫健精美,作昂首嘶鸣、飞跃奔驰状。马首微微左扬,长尾飘举,三足腾空,右后蹄踏一飞燕,飞燕吃惊地回首观望。设计
构思十分奇特,造型优美,充分表现了骏马飞奔腾跃,其神速已超越飞鸟。作品既有力的感觉,又有动的节奏,具有独创性,极富感染力,完美地塑造了天马行空的艺术形象。外观生动又给人平稳之感。堪称青铜艺术的极品,充分显示了我国古代艺术家丰富的想象力。
西夏碑即重修护国寺感应塔碑,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西夏碑正文为西夏文楷书,28行,每行70字,题名两侧有线刻伎乐菩萨,题名上端是云头宝盖,碑文四周有饰纹,背面以汉文翻译正面西夏文内容。碑文内容较长,讲述了护国寺塔的初建、显灵、重修的神奇故事。西夏文到清代已无几人可知。西夏碑“汉夏合璧”,被人们称为“汉夏对照词典”,是研究西夏语言文字十分珍贵的文物。西夏碑上近2000字的西夏文是研究西夏语言文字极其难得的石刻文献﹔同时碑铭为研究西夏的歷史、社会经济、土地制度、纪年和官制以及当时的佛教等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河西走廊胜迹要览作业2 得 分 教师签名
一、请谈谈张掖大佛寺的历史文化价值(50分) 答:(一)历史价值
1、根据史料记载和遗址遗存状况分析。张掖大佛寺约有1700年的历史。正如敦煌研究院研究员李正宇先生所说:“张掖大佛寺的创建、昌盛及哀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中国佛教文化的某些轨迹。”
2、张掖处丝绸之路要冲之地,在东西方文化、经济交流中曾发挥过重要的作用,正如明宣宗皇帝朱瞻基所言:“甘州,故甘泉之地,居中国西鄙,儒法所从入中国者也。”({甘州府志》敕赐宝觉寺碑记)张掖大佛寺长期作为张掖的中枢寺院,不仅在古代张掖社会意识形态领域占居极其重要的地位,而且如同一所佛学驿站.为佛教思想交流乃至东西方文化交流均发挥过极其重要的作用。
3、西夏以后,张掖大佛寺长期做皇家寺院,古代史有5个皇帝给该寺赐额赐名,是全国鲜有宠赐的寺院之一。各朝皇室对大佛寺建设、修葺、经籍的一再关注和重视,从侧面反映了各封建王朝在西北边陲的宗教政策民族政策,这必然使大佛寺在西北各民族的团结与融合、
促进祖国统一、社会安定等方面曾发挥了重要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二)艺术价值
1、张掖大佛寺保存的古建筑是河西走廊多元文化共生、交触与发展的结果,独具地方特色和艺术魅力,是中国建筑艺术宝库中不可或缺的得内容。
2、张掖大佛寺塑像现存31尊,体形庞大形态各异 ,既有雕塑艺术发展的时代特征,又有地方特色,是大佛寺艺术价值突出体现所在。释迦牟尼卧佛像身长35米。体内以木骨架构建。上中下三层,前后11间,贮存装脏宝贝,将建筑艺术与塑像艺术融合而成,是11世纪中国雕塑艺术的一大创举.堪称华夏瑰宝。
3、张掖大佛寺的壁画有530多平方米。包括本生故事画、经变故事画、西游记故事画、佛像画、菩萨画、佛宝酉、吉祥图案、山海经故事以及反映现实生活的绘画等等。内容丰富,反映了张掖本地多教信仰的历史,是构成大佛寺艺术价值的重要部分。
4、张掖大佛寺丰富多彩的砖木雕刻也是河西多元文化共存与发展的荟萃,刀法浑厚古朴。拙中见巧,独具地方特色。
5、张掖大佛寺所藏经书《大般若经》。不仅是书法杰作。也是绘画艺术精品。有“张陂金经。梯世之珍”的美誉。张掖大佛寺是集建筑、塑像、雕刻、书法、绘画、经籍、经板、造像等众多艺术形式为一体的佛教文化艺术博物馆。
(三)科学价值
1、由于张掖大佛寺所处的特殊地位,随着学术界研究的不断深入,将为中国佛教发展史,中国文化思想史以及中国古代相关的制度、政策等方面提供珍贵的资料和依据。怒久的历史文化积淀。也正是其科学价值所在。
2、张掖大佛寺保存了古代完整的佛教文献保管制度,另外,通过丰富的佛教题记和其他实物资料,反映了变化发展的懂团结构、名目繁 多的建制与僧职等等,这为我们)研究古代寺院经济文化、管理制度,乃至西北地区民族关系、宗教信仰风俗民情、社会经济等诺多领域提供了宝贵的史料。
3、张掖大佛寺兴起、昌盛与衰落,与张掖的繁荣、落寞基本同步,揭示大佛寺神秘的历史面纱,将为张掖地方史研究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4、张掖大佛寺古建筑群及其他文化艺术遗产,是河西走廊多元文化共存与发展的结果,是在特定自然环境、地理环境和民族结构环境下经漫长渍变而成的硕果,大佛寺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所特有的艺术价值,也正蕴藏着巨大的科学价值。
5、通过专家对大佛寺《佛曲》研究认为:该曲对研究古曲流传演变的历史是极其珍贵的。大佛寺珍藏的各类文物极为丰富,同样在各研究领域具有极其可贵的科学价值。
二、试述骆驼城故址的遗存情况(50分)
答:骆驼城遗址坐北向南,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 704米、东西宽 425 米。分前、后两城,前城南北长 494米、东西宽 425 米,东、西、南正中各辟一门,门外皆有方形瓮城。城内西南角又有一东西长 132米、南北宽 79 米的小城,俗称宫城。后城俗称“皇城”,南北宽 210米、东西长 424 米,南面正中筑方形瓮城,开东、西向城门,与前城相通。城垣系黄土夯筑,夯层厚 0.12 ~ 0.14 米,基宽 6米、残高 7 米,墙内残存筑墙时的圆木,前城东墙及后城北墙已毁。城内地表散见烧焦兽骨、灰陶片,出土有汉五铢钱币、陶纺轮,唐代铜、铁器等。城西南、西北面戈壁滩上分布大量汉晋至唐代墓葬,出土有许多精美的画像砖和丝织品、木器等。民国十年(1921 年)《新纂高台县志》载“县城西南四十里,俗名骆驼城,即汉乐涫旧址”。前凉设建康郡,后凉龙飞二年(397 年),太守段业于此自称凉州牧公,建北凉政权。唐中宗时,于此设建康郡。
骆驼城小城遗址位于高台县骆驼城乡坝口村西南 5 千米。土夯筑,基宽2.5米、残高1.5 ~ 2米,夯层厚 0.12 ~ 0.14 米。东墙正中辟门,门宽约 4.5 米,门外有方形瓮城。瓮城南北长 12米、东西宽 10米、残高 1.5 米,开北门。采集有“五铢钱币”、灰陶片及残砖,其中一残砖上浮雕一鸟。后代又有增筑沿用。
骆驼城遗址遗存包括古城、墓葬群、古窑址、农耕区、古代防护工程等种类,呈现出以古城为中心、以周围墓群为重点的分布格局,
集中地反映了古代丝绸之路沿线经济发展、文化交流、民族融合的历史事实,是国内现存最大的保存较完整的汉、唐古城遗址。
河西走廊胜迹要览作业3 得 分 教师签名
一、嘉峪关关城素有“河西第一隘口”之称,请谈谈你的看法。(50分)
答:嘉峪关为明代万里长城西端的起点,是明代长城沿线建造规模最为壮观、保存程度最为完好的一座古代军事城堡。
嘉峪关关城是一个庞大的建筑,它由内城、瓮城、外城、罗城、城壕、楼阁及附属建筑组成。内城是关城的主体和中枢,周长640米。内城西宽东窄,略呈梯形。内城开东西两门。东门门额上刻“光化门”三字,意为旭日东升,光华普照;西门门额刻“柔远门”三个字,意为以怀柔而致远,安定西陲。门洞均为砖砌五伏五券错层拱券式结构,门洞基础和地面均用长方形石条衬砌。内城东西门顶上,各建有城楼一座。东称光化楼,西为柔远楼,建筑为三层三檐歇山顶式。楼高17米,一二层楼外有回廊,立红漆明柱各 18 根。第一层是砖木结构,二层、三层均是木结构。整个楼阁雕梁画栋,色彩庄重,美观大方,有雄踞西陲,俯视天下之感。内城是关城的心脏,设有军事指挥机关,还建有军队营房、仓库、庙宇,设有夷厂等。军火武器、粮秣均置于城内。内城东西门外各有一瓮城围护,面积各有500余平方米。东瓮城门额刻“朝宗”二字,意为“效忠朝廷,忠于君主”,是指西域和诸国使节、官宦,经此门东去朝觐中华朝廷,以示归顺向化。西瓮城门额刻“会极”二字,即“会合于极边”,意为从西域来的诸侯,仕官,商旅,亲善友好地在这里相会,从这里经过,向中原王朝朝贡。瓮城均劈门南向,不与内城门直通,不但使关城肃穆幽深,道路迂回,也成为内城的一道防线。
围绕内城和瓮城,建有一道外城。外城之东、南、北三面为黄土夯筑的围墙。在西瓮城西墙外 20 米处筑有一道凸形城墙,构成西侧外城,称为罗城。外城南北墙的西端与西罗城相接,并在此与关南、北两翼长城相连成犄角之势;东部围墙沿岩岗边缘筑起,围成一广场。
外城围墙全长约1263米。外城门位于东北角,称“东闸门”,是进出关城的主要通道。门上建有一座三间式闸门楼,红漆明柱,为硬山顶式建筑。闸门曾是守城者检验入关人员证件的地方。罗城也称重城。城墙长191.3 米,底基厚 25米,上宽 5.3 米,高 10.5 米。罗城城墙正中面西设关城之正门,门额刻“嘉峪关”三个大字,这是古代进关的第一道城门。
在外城四周,沿城墙外围修有一道护城壕,宽、深各2米许,壕外有一米多高的土堰一道。壕沟、土堰都起着保护关城的作用。
嘉峪关凭险设关,城内有城,城外有壕,形成重城并守之势。与长城、城壕、烽燧等设施构成了严密的军事防御体系,无怪乎被誉为“天下第一雄关”。
二、你对锁阳城遗址有什么印象?请谈谈自己的认识。(50分) 答:锁阳城遗址,位于甘肃省瓜州县东南68公里处,是国务院公布的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将锁阳城遗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锁阳城遗址始建于西晋,是西晋时期的晋昌郡治所,唐武德年间设瓜州,西夏时设立西平监军司,自西夏军队撤出后,城废至今。
锁阳城遗址是集古城址、佛寺遗址、古渠系和古垦区、墓葬群等多种遗迹为一体的文化遗产,这些类型丰富的遗址遗迹及它们之间的空间关系,很好地体现了在丝绸之路长距离的交通和交流过程中,锁阳城作为屯田绿洲典型保障性城镇为之提供的交通保障作用。
锁阳城遗址是我国目前保存最为完好的唐至西夏时期古城之一。保存了中国古代最为完好的军事防御体系和农业灌溉水利体系,充分体现了河西走廊边疆城市的防御特征。
是人类在长距离交通和交流条件下的防御和安全体系的突出例证;是我国古绿洲沙漠化演进过程当中的典型标本,对于今天绿洲地区的开发建设及沙漠化的防治更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是公元7——13世纪丝绸之路河西走廊西端典型的交通保障性城址,也是古代丝绸之路上连接中原与西域地区的交通枢纽,同时还是河西走廊上人类土地利用的杰出范例,展现了长距离交通条件下人类
对荒漠戈壁自然环境的依托、利用和改造,与丝路沿线的商贸活动密切关联。
河西走廊胜迹要览作业4 得 分 教师签名
一、请谈谈你对莫高窟壁画的认识(50分)
答:位于甘肃的敦煌是古代河西走廊的重要通道,这颗耀眼的明珠在我国古代中原同西域的交流史上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而敦煌石窟也是我国重要的艺术瑰宝。敦煌石窟主要是莫高窟和榆林窟,其次还包括西千佛洞、东千佛洞和五个庙石窟。
敦煌石窟创建于十六国时期,历经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朝代的建造,至今保存着公元4世纪至14世纪千余年的石窟500多座、彩塑3000余身,壁画5万多平方米,还有藏经洞出土的数万件敦煌文献和纸布绢画等,被学术界视为当今世界上无与伦比的佛教石窟艺术宝库。敦煌石窟艺术的博大精深,主要体现在壁画上。
敦煌壁画的艺术风格,集中了中国传统艺术的制作手法和风格特征,就形式风格而言,它是线描造型、装饰性构图、工笔重彩、以形写神等几个方面有机结合的产物。
线描是我国书法与绘画艺术造型的主要手段,敦煌壁画也继承了这种造型手法,使形象具有高度的概括力。从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的彩陶纹饰中的编织纹、鸟兽纹、几何纹等,商周青铜器上的云气纹、夔龙凤纹等,再到西汉帛画上的线描,可以看出线条在其中的传承和发展。敦煌壁画就继承了线描的刻画方式,表现出其自身的特点。
中国几千年来绘画艺术有着构图上的装饰性,这是一种优良的传统。早期的敦煌壁画,在人物布局形式结构上一脉相承地充分运用了对称、均衡、反复、重叠等手法,疏密有致、轻重适宜,在变化中寻求统一,在整体中又有冲突,从中展示出了壁画匠人高超的艺术技巧。
中国绘画从一开始就注重颜色,无论是彩陶上的墨与红的对比、漆画上的红与绿交辉,还是帛画上五彩缤纷的颜色,都显示出工笔重彩的特点。敦煌壁画中形象的色彩,主要按照“随类赋彩”的标准,
并且赋以重彩,使画面显得辉煌、明快、浓重、热烈,同时又在一幅画面上达到色彩的统一。
以形写神,是中国古代绘画创作与评论的最高准则。这一点在敦煌壁画上同样体现出来,不论是何种题材,何种人物,都是为了表现主题的内心活动,所以敦煌壁画的线描和色彩的运用都是为了达到“以形写神”的最终目的。
由于敦煌壁画的创作历时较长,所以每个时代都有各自的造型风格特点。从初创时期到后来的元代,敦煌壁画经历了许多风格的变化和发展,其中魏晋南北朝和唐代的样貌比较丰富,具有代表性,下面便以敦煌莫高窟为例,分析这两个时代的风格特征。
魏晋南北朝是敦煌莫高窟艺术史上的早期阶段,出现了许多的风格面貌。敦煌莫高窟艺术的发展最早是伴随着印度佛教艺术的东渐传播而开始的,并随着佛教在中国的式微而结束,体现出了外来佛教艺术逐渐中国化的过程。所以,在魏晋南北朝的早期阶段,在表现技法上表现出了印度佛教美术与汉晋美术的相互叠加,同时也表现出了印汉两种文化的交融。我们看到在当时就已经很熟练运用的铁线描,平面装饰效果的壁画风格也在逐渐的成熟。值得引起人们关注的还有“秀骨清像”人物的出现,人体修长,清朗飘逸,艺术刻画追求的是内在气质,反映了老庄玄学思想的南朝士大夫的审美追求。
至唐代,佛教的传入进入了全盛时期,在敦煌莫高窟中从内容到形式上都体现出了新的风貌。内容多以民族化的佛经为主,人物形象接近于现实生活,注重画面的远近透视关系,有了较真的视觉效果和感受。在表现技法上,唐代壁画人物造型均趋于写实,比例适度、匀称,神态庄严沉静,菩萨造型女性化并且丰腴健美,这也是佛教艺术民族化的体现。北朝、隋时期的壁画主要用铁线描,而唐代逐渐运用自由奔放的兰叶描。这种线的运用上的变化更体现出了以虚实表现体积,从整体艺术风格上来说从前期的气势磅礴向后期的精细柔美转变。
敦煌壁画艺术博大而精深,绚烂无比,是值得我们关注和研究的,其所具有的史料价值已经大大超越了宗教意义,多学科的形象资料价值、认识价值是无可比拟的,这也是它成为世界文化珍贵遗产的原因,
被誉为“墙上博物馆”。
二、你对敦煌地区的名胜古迹有些什么感受?请加以阐述(50分) 答:敦煌,位于河西走廊的最西端,也是丝绸之路的一个重镇,历史上他是中原通往西域甚至欧洲的唯一道路,是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四大古老文明的汇流地,也是西域民族集散的大舞台,这里充满了异域风情和古老的传说。而敦煌两字本意为“盛大”,从中可以看出这个城市以往的盛大。
在敦煌,去尘封在荒漠中的莫高窟,看墙上的壁画,听古老的传说,会让你有一种离历史竟然如此贴近的感觉,让你了解到那个时代,对于宗教的信仰疯狂到了一个什么程度。看着几千年前的东西竟然栩栩如生的呈现在自己面前,顿时才会觉得人不过时沧海一粟如果说在莫高窟是感受历史,让人知兴替的话,那么鸣沙山月牙泉则是在荒漠中给了你一点生机,月牙泉位于鸣沙山北麓,被鸣沙山环抱,却不被流沙所掩,清澈见底,久旱不枯,久雨不满,山泉共存,沙水共生,仿佛世间不应该存在这样一处地方。
而离市区较远的另一个奇观,则是雅丹魔鬼城,位于敦煌西北约108KM处,雅丹地貌是一种典型的风蚀性地貌,其中的石堆自然风化形成各种各样的形状,如石鸟,石佛,骆驼,城堡等,千姿百态,身处其中,风呼啸而过,犹如千万只野兽在咆哮,让人不寒而栗,魔鬼城也因此得来。
而在敦煌西北100公里处便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一个地方——玉门关,“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的一首词一下子便把人带到关塞,为了确保丝绸之路的安全与畅通,汉武帝下令修建了两关,玉门关便是其一。
敦煌的美,区区一篇文章是描绘不了的,其中厚重的历史更是让人敬畏。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愿有缘能再去一趟,好好欣赏一下这颗荒漠中的明珠。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