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语用学指导下的《红楼梦》茶文化翻译研究

2020-12-10 来源:爱站旅游
导读语用学指导下的《红楼梦》茶文化翻译研究
历史·文化语用学指导下的《红楼梦》茶文化翻译研究孙菲菲(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外国语言文学系,陕西西安710061)摘要:东西方茶文化内涵有所差异,所以便为《红楼梦》茶文化的翻译造成了障碍。但语用学可以区别接受环境的不同,所以

可以使用语用学作为指导翻译《红楼梦》中的茶文化。尽管茶文化在运用语用学作指导上还存在巨大空白,但是运用语用学确实能够帮助《红楼梦》茶文化的对外翻译。因此,将语用学与《红楼梦》的茶文化相结合不仅明智之举,同时也是必经之路。

关键词:《红楼梦》;语用学;茶文化;翻译

时值2017年,《红楼梦》再次成为大众关注的热点。因为1987年电

视剧版《红楼梦》播映,迄今已经超过三十年。三十年间,电视剧版《红楼梦》得到了中国观众的热情拥戴。这不仅是《红楼梦》剧组精益求精的结果,更是小说《红楼梦》独特的艺术魅力。《红楼梦》作为中国古典小说的高峰,代表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和艺术高度。《红楼梦》之所以成为中国古典小说的扛鼎之作,不仅是作者曹雪芹十年辛酸泪的结晶,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孕育。可用说,《红楼梦》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大熔炉,蕴含着异常丰富的文化类型。中国茶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便被作家纳入

到了创作视野,成为铸就文化高峰的重要基石。

《红楼梦》的脍炙人口不仅是作者曹雪芹的一人之功,更是传播发展的重要结果。普罗大众对于文学作品《红楼梦》的接受还有部分距离,但是对于电视剧《红楼梦》却能实现家喻户晓的目的。这便是传播的直观性和有效性,它促进了《红楼梦》更为广泛的传播和发展。当然,面对优秀的文艺作品,不仅应该让国人众人皆知,更应该传播到外国友邦。在对《红楼梦》的对外传播中,翻译便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正如《红楼梦》容纳了中国最优秀的传统文化,《红楼梦》中茶文化同样缤纷多彩。

基金项目:1.2017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一带一路”框架下西部地区文化产业翻译及文化软实力提升策略研究》,项

目编号17YJAZH086;2.2017年度陕西学前师范学院校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应用型本科院校翻译专业仿真教学实践模式的创新研究,项目编号17JG023Y;3.陕西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课题,西安市留学生的中国文化认同和适应研究,项目编号SGH16H118;4.2016陕西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美国特殊教育教师培养目标、模式、课程设置及对我们的启示,项目编号16JK1178作者简介:孙菲菲(1983-),女,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翻译。

臾梅影上冰轮。他年若更为丹青,添我炉头倒角巾。”描述寒夜煮茶,月下畅饮的情景。

3唐寅茶诗分析

对家乡深沉的热爱。在唐寅心中,阳羡茶是家乡的代称,在其颠沛流离的一生中,饱经忧患也尝遍人间心酸,然而唯有家乡才是他心灵最深处的慰藉,唯有家乡的阳羡茶才是支撑他走下去的念想。茶已经融入了唐寅的生命血液里,在他眼中任何与茶相关的东西都可以成为茶诗的意象。

3.1主要内容

唐寅,集画家、书法家以及诗人三重身份于一身,而其一生却穷困潦倒郁郁不得志。世人对于唐寅的认知仅停留于“唐伯虎点秋香”的典故中,其“风流才子”的形象也深入人心,但现实中唐寅的人生相当坎坷,这点在他的诗作中可以体现出来。会试泄题案后,唐寅不再留念功名仕途,以山水为乐,用笔墨诗画书人生。众所周知,唐寅嗜茶如命,其所作的茶诗也颇具个人特色。《卢仝煎茶图》“千载经纶一秃翁,王公谁不仰高风。缘何坐所添丁惨,不住山中住洛中。”唐寅以“秃翁”自喻,赞扬其高风亮节不同流合污的志向,也将茶人的清雅高傲之气刻画得酣畅淋漓。唐寅的茶诗大多与其茶画相契合,“日长何所事,茗碗自赏持。料得南窗下,清风满鬓丝。”白天太过漫长,无事可干只能独饮清茶,苦茶入肠往事浮现眼前,年老体衰人生理想无以实现,愁闷之情愈发浓重,任由清风吹乱满头白发。唐寅的无奈惆怅之情也就可见一斑了,平淡的文字却字字珠玑渗透着作者的血泪控诉,秀丽壮美的山河也只是反衬诗人心中难以言述的哀情。所以,唐寅的茶诗粗看平淡朴实,但是深层细究则会发现其背后的苦闷抑郁。3.2主旨意象

唐寅命途多舛,作为深受儒家思想入世理念影响的学子,其人生抱负是考取功名为国效力,但是因为卷入试题泄密案,仕途前程尽毁。虽然最后选择寻乐于山水之间,然而心中的愁苦愤懑却是再美的风景也涤荡不了。《事茗图》的题诗,寥寥二十字,却满载愁闷。“茗碗”这一茶意象是清高的代表,白天正忙时,诗人却无所事事只能倚“南窗”,手持“茗碗”回想过往,这些看似风牛马不相及的东西,却被唐寅巧妙地联系起来,进而描绘了一个南窗之下,独自饮茶的孤寂之人形象,于是全诗的主旨也就不言自明,诗人的所思所感也就不难揣测了。此外,唐寅的另一首《阳羡茶》以“清明争插河西柳,谷雨初来阳羡茶”,通过对家乡阳羡茶的描写,表达其

4唐寅茶诗中的茶情

唐寅一生作诗无数,与茶相关的诗句也存留不少,但是茶情表达最

为鲜明的则是《画中茶诗》,之前唐寅对自己的人生抱负一直念念不忘,《事茗图》中的那句“清风满鬓丝”是他惆怅情绪的延伸,而“买得青山只种茶,峰前峰后摘春芽。烹煎已得前人法,蟹眼松风娱自嘉”,此时的唐寅已经步入晚年,经历诸多挫折后心态已经平和,不再执着于功名利禄也不再单纯地沉溺于山水之乐,而是坦然接受命运带给他的种种磨难,以旷达豁然之心看待苦难,全身心地投入到悠然自得的生活中。综合言之,唐寅茶诗所抒发的茶情与其人生经历息息相关,不同时期的唐寅的心境不同,茶诗所阐发的茶情也不尽相同。早期的唐寅在茶诗中表达的是郁郁不得志的愤懑,而后期的唐寅则是借茶诗抒写其安然自乐的心态。因而,在解析唐寅的茶诗时,必须结合其生平经历与所处时代背景,不能孤立地就诗论诗。

参考文献

[1]徐林.煮水品茗与中晚明士入社会交往生活[J].贵州社会科学,2005(3):153-155.

[2]刘杭.自然的妙味———论明代浙江文人茶及其茶叶文献[J].农业考古,2004(4):55-58.

[3]朱海燕,刘德华,刘仲华.中国古典茶诗的特点及其开发利用价值[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87-90.

[4]胡长春.明朝文人茶事概述———兼论明代江浙地区的文人饮茶集团[J].农业考古,2008(2):57-66.

[5]吴波.基于明代唐寅茶诗的文人精神追求分析[J].福建茶叶,2017(9):342-343.

2018年第02期381

学术专业人文茶趣1语用学指导下《红楼梦》翻译的可行性

《红楼梦》翻译的必要,在于其雅致的艺术性和深刻的思想性,这不

仅是中华民族所应该借鉴和吸取的,同时也是人类共同的情感诉求。因此,《红楼梦》存在巨大的文化价值和交流作用,可以沟通东西方的文化和认知。然而,所有伟大的文学作品,都是本国作家运用本国语言创造出来的鸿篇巨制。再伟大的作家也不可能使用别国语言创造别国经典。所以这就造成了《红楼梦》的翻译障碍,这也是横亘在东西思想交流之间巨大的文化沟壑。

正是基于此,才有了翻译工作的必要性。翻译可以达到沟通双边文化的目的,促进交流,增加文化互信。然而对于简单的指代性的语言翻译还可以达到还原式的翻译,但对于《红楼梦》中博大精深的艺术和思想却很难做到完美的翻译。因此,对于文学作品的翻译而言,翻译作品是原著作家和译者共同创造的结果。期间,译者需要根据翻译国的文化传统和接受习惯对原著进行修改,旨在达到正常的交流和传播。面对《红楼梦》中的茶文化,博大精深,缤纷多彩,翻译者应该借助一定的策略和手段才能将茶文化翻译得妥帖适当。所以以语用学为指导,便是在单纯的翻译技巧之上,使《红楼梦》的翻译更加符合接受者的阅读习惯和思维方式。因此“就翻译策略而言,可运用语用学等效(pragmaticequivalence)翻译解

决跨文化交际问题。”

[1]由此可见,语用学不仅仅是翻译《红楼梦》的方法和策略,更是为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发展开辟新的道路。在以语用学为指导的道路上,不仅可以将为传统文化的翻译和传播开拓了道路和途径,同时也使《红楼梦》的茶文化传播到五湖四海,让人类优秀的文化惠泽全球。

2语用学指导下茶文化翻译现状

尽管《红楼梦》中蕴含着多姿多彩的茶文化,然而其本质内涵还是蕴含在中国传统文化之中。因此,以语用学为指导下的《红楼梦》茶文化研究,其实是在中国茶文化范畴内的翻译和研究。然而,对于语用学视阈来说,其用在《红楼梦》茶文化翻译的尝试还相对较少,这不仅是因为《红楼梦》中茶文化的复杂性和丰富性,同时也是东西茶文化的差异所致。2.1《《红红楼楼梦梦》》创作与茶于文清化

朝中叶,茶文化发展到此时已经不单单是饮料的一种。此时的茶文化代表着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和文化特性,承载着几千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中国茶由士大夫参与,因此茶文化呈现出典型的文人气度和精神象征。“文士饮茶是一种雅趣,只有雅士才懂得饮

茶。”[2]由此可见,

中国茶文化有着典型的闲情逸趣。所以作者曹雪芹将茶引入小说,绝不只是为了将茶作为饮料饮品呈现,茶文化在《红楼梦》中代表了作者的精神向度和美学追求。因此在《红楼梦》的一百二十回中,涉及茶文化的多达一百一十二回。在中国传统古典名著中,如此绵密细腻地书写中国的茶艺术,实为罕见。所以《红楼梦》的茶文化不是作为物象呈现的茶饮料,而是渗透着作家对茶的哲思和思考。所以在对《红楼梦》中的茶文化进行翻译时,存在巨大的挑战和困难。这种挑战既来自红楼梦》文本的博大精深,同时也与中国茶文化的文化象征息息相关。2.2一语般来用学讲指,导翻下译的茶的文首化

要目标便是将原文尽可能还原地翻译给接受者,使之最大程度地了解作者真实的创作意图。然而,其实在翻译过程中却常常忽略环境之间的差异。由于信息接受者和传输者所在的地理环境和文化背景不同,很难实现接受环境的相同。所以在翻译的过程中应当注重接受环境的差异,这既是语用学带给翻译工作的启示,同时也是翻译工作的内在要求。就茶文化而言,在翻译的过程中存在极大的便利和优势,毕竟在东西方文化中都存在“茶”的概念。尽管随着地理环境和历史文化的变化,东西方的茶文化发生了流变。但是由于带有相同的名称,不会给接受者造成过于强烈的陌生感。然而,单单从茶的字面角度来看,其实茶在英语中是有所扩大的。茶在汉语中有四种解释,但到了英语中却呈现五中意义,所以语义的扩大造成的便是接受环境的差别。“认知语

用学的关联理论认为,信息发布者接受的认知环境存在差异。”[3]正是基于茶文化接受环境的差异,语用学才能够指导和使用《红楼梦》的茶翻译。尽管中国茶文化在运用语用学作指导上还存在巨大空白,但是语用382

2018年第02期学确实能够帮助中国的对外翻译。因此,将语用学与《红楼梦》的茶文化相结合不仅明智之举,同时也是必经之路。

3语用学指导下《红楼梦》茶文化翻译的方法

中国的茶文化门类众多,精彩纷呈,其体现出的中国气质和民族个

性代表着中国最优秀的传统文化。作者曹雪芹正是将茶文化的精髓深刻地运用到了小说《红楼梦》的创作之中。在《红楼梦》中既有将茶名幻化成寓言的“千红一窟”,同时也有对中国古典茶具的细致书写。《红楼梦》中所囊括的历史文化纷繁复杂,而对茶文化的书写可以说淋漓尽致。唐朝陆羽将茶作为创作主体创造出了影响全球的《茶经》,而曹雪芹书写的《红楼梦》,因对茶文化的细腻详实足可以称之为小说版的《茶经》。这不仅是作者曹雪芹才情创作的结果,同时也是中国茶文化巨大的文化魅力的玉成。3.1中对国的茶茶名的文翻译化品方法

类众多,各具特色。不仅有信阳毛尖、西湖龙井、六安瓜片,还有普洱、雀舌等多种茶品。可以说中国的茶名本身便是一门学问,蕴含着极强的艺术价值。《红楼梦》中同样存在众多茶饮品,不论是老君眉、暹罗茶,还是千红一窟,都带有极强的文学色彩和艺术魅力。因此在对茶名称进行翻译时,应该特别注重语义变化。由于中国的茶到了西方,不仅有茶的意思,同时也有“下午茶”的含义,所以应该使用语用学的观点对茶名进行区别和分析,力求达到翻译的精准。

千红一窟作为《红楼梦》中典型的茶名称,带有极为强烈的象征色彩。贾宝玉从梦游太虚幻境,尝此茶品。此茶生于谴香洞,利用各种花草烹制而成。显然曹雪芹将茶名命名为“千红一窟”带有他个人的悲天悯人的情怀,而这种情怀与茶的文化诉求相暗合。所以对于“千红一窟”的翻译应该有所创新,不应该只是中规中矩。在语用学的指导下,不仅应该翻译出“千红一窟”的含义,还应该点明其一语双关的文化内涵。所以将“千红一窟”单纯地翻译成“ThousandRedFlowersinOneCavern”便过于简单,借助语用学的指导,应该将其译作“Maiden’sTears”。这样的翻译不但可以体现出茶的特点,同时也有“千红一窟”丰富的文学内涵。3.2中对国的茶茶具的文翻译化不方法

仅有着丰富的茶品类,同时也具有十分考究的饮茶器具。小说《红楼梦》作为茶文化的百科全书,不仅有对茶品类的直观描写,同时也涉及到了众多的茶器皿。在众多的茶器皿中,最经典的莫过于茶筅。茶筅作为普通的调茶工具,在《红楼梦》中担当着重要的戏份和重量。因为茶筅是元妃赠给弟妹的礼物,它代表了皇权和恩宠。当然,茶筅能够成为皇亲国戚往来互赠的礼物,不仅是它制作精美,更重要的是茶筅自身所蕴含的文化意蕴。所以在对茶筅进行翻译时,应该注重对其特定环境的指示。因此将茶筅直接成“abambooteawhisk”可以点明茶具的材质,但并未点明其在文中的具体内涵。所以根据语用学的指导,应该将其翻译成“abamboowhiskforcleaningteapots”,这样的处理不仅点明了茶筅的材质属性,更点明了其在文中的文化内涵。所以这样的翻译既是符合文中茶筅的具体含义,同时也是符合语用学视阈的内在要求。

语用学指导下的《红楼梦》茶文化翻译,注重的是对茶文化细部的翻译和理解,体现的是茶文化内涵和精髓。因此,将《红楼梦》的茶文化翻译置身在语用学视阈下不仅是语用学对翻译的启迪和贡献,同时也是《红楼梦》翻译的积极探索和努力追求。伴随着中国软实力的日益增强,中国茶文化会借助对外传播的东风源源不断的传播到世界各处。随着“一带一路”的稳步进行,会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传统文化加入到翻译的行列,这些传统文化将会承载着华夏文明的内涵影响全球,惠泽世界。当然,《红楼梦》茶文化翻译所使用的语用学视角便是在这发展主潮中强有力的实验,这不仅有利于《红楼梦》茶文化的有效传播和发展,同时也能够为其他优秀传统文化开辟道路。因此,《红楼梦》茶文化以语用学作指导,不仅有利于自身传播,也有利于其他传统文化的发展,对二者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参考文献

(2):193.

[1]何自然.翻译要译———什么翻译中的语用学[J].外语与翻译,1997[2][3]陶任宗影仪,张.说慧琴郛[M]..目上的海论视角下:上海古《籍红出版社,楼梦》茶1988:4252.文化英译比较研究[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1(7):12-1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