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州警列2012.05 LAN ZHOU XUE KAN 关于西夏文“佛”字源流的深度考察 唐 均 (西南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四川成都610031) [摘要] 西夏文记录的两个“佛”字,一个是“毳声、人(为)义”的形声字,一个是“伫留(于龛位)之人”的会意字,真正的 字源与西夏人自编辞书提供的附会性用字解释判然有别。而这两个“佛”字所反映的西夏语词虽然源自汉语的“佛陀”一词, 但是并非出自相同的借用轨迹,其间还透露出音节弱化的藏缅语共性来。 [关键词] 西夏文;佛;字源;借词 [中图分类号]H21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492(2012)05一o084一o4 [收稿日期]2012—03—06 【作者简介]唐均,西南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研究生导师、理论语言学研究所所长,主要研究方向为比较文字学。 [基金项目]2011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特别委托项目“西夏文献文物研究”(项目批准号:1l@ZH001)子项目“西夏文 献语言参考语法”;2011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华东师范大学中国文字研究与应用中心重大项目“中华民族 早期文字资料库与《中华民族早期文字同义对照字典》”(项目批准号:l1JJD740015)。 西夏文中称“佛”的单字有霰 wj}和黼 tha这 两个,其合用情形——霰陆 wjl—tha——在西夏人 “宝”字(史金波等1983:450)以及西夏文原文部 分,可知当作“宝左严左”。而西夏字雯曼 lju虽有 “庄严”之意,但更多训为“美好、端正”(李范文 1997:106),为求单字之训,似可改“严”为“端”,更 为恰适,可知这个西夏文“佛”字应当视为“从宝从 端”且读西夏文孩 wj}“宝”之音(这个拟音在李范 文(1997:344)中拼作 {,误;今据龚煌城未刊的西 夏文小字典中拟音订正之);那么,这应该是一个典 型的西夏文形声字。以单字右边偏旁为部首收录西 夏宇的字典——《夏俄英汉词典》不见以霸为部首的 情形(KbxqattOB等2006),可知该偏旁大概只用于单 字左边。《夏汉字典》以单字左边偏旁为部首的检 编纂的辞书中似乎仅见于字书《音同》第13页,而 在字典以外的其他西夏文献中只能见到这两个字各 自单用的情形(聂鸿音2005:92)。 关于这两个“佛”字渊源的研究,无论是西夏王 朝的辞书编纂者还是现当代西夏学专家对此都有所 涉及,但也还留下了有待探讨的关键问题。本文对 这两个西夏字字源及其所记录的语词词源之有关具 体环节再度略陈管见。本文所涉西夏字注音为求简 便,一律忽略其声调标注。 一、致 wi}宇源 指称“佛”的西夏字霰 wj},在《番汉合时掌中 珠》里的出现则都是用来为汉字“佛”注音的,汉语 字表收录偏旁磊在左边的西夏单字凡三例(李范文 1997:1157),其拟音均为 },由此可知偏旁再作为 声旁自然也无疑虞。由于具有该偏旁的另外一个西 夏字巯其字义目前尚不可知(李范文1997:141; KM aHoB等2006:701),而在宁夏人民出版社出版 “佛陀”即对译作欷瞄 wj}一thow(龚煌城1981/ 2002b:351—352)。因而这个字与其被视为“汉语 借词”(龚煌城1981/2002b:352),毋宁处理成纯粹 的音译用字更显妥当。 的《西夏文字处理系统使用手册》第23页将该字字 义标为“清除”,未知其根据,所以现在还难以确定 就其字形结构而言,《文海》37・152曰“宝左端 左”,——这个西夏字在西夏人自撰字典中的诠释, 史金波等(1983:449)译作“佛左严右”;李范文 这个偏旁是否具有某一特定的语义类别。 偏旁霸既然表音,那么偏旁i自然也就很有可能 是标示语义类属的了。然而这个偏旁所表示的语义 (1997:80)译作“佛旁从严”——但参考37・161之 84 类属目前尚不可知,这里根据收字相对充分的现有 几部西夏文词典,利用统计原理大致概括一下这个 王。凡王之属皆从王。”这是汉人对“王”字的解释, 内含周易谶纬之术,并掺杂有孔子学说。这种《说 西夏文偏旁的语义类属: 收录偏旁i的现代西夏字典 i在单字的位置 突出相关语义比例 在左字数 在右字数 字数 百分比 “女性”义7 36.8% 西田趋雄(1966:462—463) 19 “器物”义7 36.8% “女性”义14 36.8% 李范文(1997:1118) 38 “器物”义7 I8.4% “仪态”义7 18.4% KbI ̄IaHOB等 “器物”义l2 60% 20 (2006:334—335) “亲眷”义4 20% 其中,“李范文(1997:1118)”给出的是相应偏 旁之下列出所有西夏字头的页码,各个西夏单字的 页码可循此页检索而得;由于这些单字在该字典中 分布分散,这里将检索出的各字字义以单字形式简 述如下(方括号内的为汉字标音):妇・姿・眉・娌 ・美・祜・粉・股・乐・诗-棉・?・细・鹦・ [至]・妙・女・阴・丽・巧・驼・[刺]・守・颂 ・魅・妹・妻・然・妃・裘・嘻・妯・帽・[墨] ・娘・媳・欲・[燕]——这个次序悉依该索引页 的字头排列;另外,第三栏的统计数字20不包括有 待研究的致字;所谓“器物”指的是具有“酒”“器具” “色彩的”等涵义的西夏字。 根据上表给出的大略统计数据,再考虑到“器 物”的人为性和“姿态”对主观感觉的依附性,可以 认为偏旁i在鬏字中应该具有“人(为)”这样的义类 比较妥当。这样的话,这个西夏文“佛”字的字源就 可以解释成:读音为毳的某一类人(为)者。 二、委串 tha字源 西夏字叠丰 tha相比之下使用更为频繁(聂鸿音 2005:92),普遍用于各种实际场合,《番汉合时掌中 珠》里凡三见,却都处于不同语境。 就其字形结构而言,《文海}22・212日“人贯三 界”(史金波等1983:577),其文字构成的理据可能 就是受汉字“王”在《说文解字》中的传统解释“一贯 三为王”影响而致(龚煌城1981/2002a:253;史金波 2007:546)。这样看来,这个西夏字是为了标记 “佛”这一概念而会意制作的,字形和字音之间并无 直接的关联。 许慎《说文解字・王部》:“王,天下所归往也。 董仲舒日:古之造文者,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三 者,天地人也,而参通之者,王也。孔子日:一贯三为 文》对“王”字形“一贯三”的解说,更多的是后世联 系社会背景所作的一种附会性的用字解释,赋予了 “王”字一种政治道德的性质。这个意义上的“王”, 是儒家思想中的“圣王”的模本,与当时现实政治生 活中统治者“王”是不同的,更不能由此来推演中国 古代最早“王”的原始意义(朱彦民2008)。 甲骨文“王”字有t太主王王等多种字形,初像 斧钺,古兵器钺多为弧形而以青铜或石制成,盛行于 商周,有出土文物可资参考;斧钺又为象征王者权威 之礼器,抽象的王权乃以具体的钺形代表;“王(中 古云母宕摄合口三等平声)”字与“戌(中古云母山 摄合口三等人声)”字(“钺”之初文)上古语音近似 “系一语之转”(尹黎云1998:407---408)。汉字 “王”的本意既然已同《说文》的解说之间存在着如 此的距离,那么西夏人编纂的辞书仿照《说文》对 “王”字的解说来解说他们的“佛”字,当然也就是和 西夏字本来的字源颇有差距的了。 如果要考察安串字真正的字源,偏旁麦指示“人” 的语义类别已算众所周知的了。另外,可资比较的 还有一个西夏字:丰曼 喇“阁”,现存西夏文字书不见 解释该字字形的条目(李范文1997:810)。该西夏 字具有“层、叠”之义(捷连吉耶夫一卡坦斯基1993/ 2006:291),亦指“富丽堂皇的住宅、宫殿、房屋”(捷 连吉耶夫一卡坦斯基1993/2006:296)。它还可以 构成双音节复合词:隧丰吏 du—rj “石头砌成的房 屋、住宅(或多层住宅)”(捷连吉耶夫一卡坦斯基 1993/2006:299),常用来对译汉语的“楼阁”(李范 文1997:810)。西夏字安串“佛”和教“阁”是构字偏旁 左右互换形成的所谓“互换字”。这种模式形成的 西夏字之间往往存在着字义上的近似或者关联(史 金波等1983:20__22)。这样说来,板“阁”作为“安 置佛像之所”即可和辛爻“阁”建立起“互换字”所需要 的内在语义联系了(西田青量雄1997/1998:16)。 为了进一步考察偏旁丰的语义类属,这里根据 现有的几部大型西夏文字典,搜集含有该偏旁的西 夏字如下表所示(这里的字数统计不含雯串字): 偏旁丰在西夏 现代大型西夏字典所收字数 与“伫留”相关 单字里的位置 李范文(1997:1121) Kbv ̄anoB等(2o06:16) 字数 百分比 在左字数 4 1 25% 在右字数 8 7 87.5% 85 其中,第三栏8个作为词条的西夏字汉字对译 分别是:茅屋、棚、摇动、肩头、波、匣、茎干、孔穴 末音节作为西夏语中颇具能产性的单词。这种双音 节单纯词在省略时保留第二个词素的情形在汉语里 非常罕见——或许“驼”之于“骆驼”可算一例(聂鸿 音2005:92),但在西夏文中却并非罕见。比如西夏 语中固有的复合词类型“通名+专名”在借词中也 (I'(bltlaHOB等2006:143),显然其中似乎只有意为” 摇动”的一个西夏字与“伫留”语义毫不相干。 如果注意到含有该偏旁的西夏字相应拟音纷繁 不一这一特点,那么根据这个大略的统计即可推出: 偏旁丰应当含有“伫留”的语义。由此可以推断:西 夏字丰曼“阁”的字形会意或为“人所伫留(之处)”,与 之相应的便是西夏字委辛“佛”的字形会意——“伫留 不乏体现——西夏文德蕤 kju—thiow“韭+蒜”< 汉语“蒜”——前一个西夏字禳虽然可能是来自汉 语“韭”的借词——亦可参见藏文sgog“韭菜” (Laufer 1916/1987:728—729),但似乎早已归化用 (于龛位)之人”——这个解释才应当是应用最广的 这个西夏文“佛”字真正的字源。 三、词源轨迹 这两个西夏字的语音形式教委辛 州}一tha一般 认为就是来自汉语“佛陀”的两个音节。注意到西 夏字婷在《掌中珠》中的汉字注音“达”与其推定的 语源汉字“陀”都是中古定母字 d一,其中古全浊声 母对应于该西夏字藏文注音tha—thha(这两个藏文 注音引自聂历山(1926/2005:41),但采用了与原文 不同的藏文罗马转写方案)所包含的送气清声母 th一,属于西夏语晚期借用汉语的语音历时嬗变模 式(聂鸿音1994:62 3)。相比之下,西夏字散推 定的语源汉字“佛”中古为全浊的奉母 bj一,按照 类似的借词语音嬗变规则——(早期) bj一> bj ~或(晚期) bj一> x一(聂鸿音1994:65),它和 为该西夏字拟定的 W一声母(应该来自中古微母 mj一)之间并不能构成直接的传承关系。但如果考 虑到西夏语晚期借用汉语时存在着 mj一> x一的 语音嬗变规律(聂鸿音1994:65),而在自长安至西 北的汉语中古方音中普遍存在着全浊声母 b一~ 次浊声母 m一交替的情形(马伯乐1920/2005: 28_-41),由此就可以考虑:西夏文致 州}借自早期 的一个 mj}形式,而这个早期的语音形式则是汉语 “佛 bjot”的一个简化或借用形式 bjo,在其时的方 音体系中可以和 mh交替存在——这个历程可以 图示为:汉语 bjat> bjo~ mj±?>西夏语 wj}。 这样看来,西夏文记录的上述两个“佛”字虽然存在 着一个共同的词源“佛陀”,但其借用轨迹之间却有 很大的差异——这似乎是对这两个西夏文“佛”字 很少组成双音节复合词用于实际文献的一个可能的 解释。 已经归化的借词盘串 tha却不采取类似“佛”之 于“佛陀”那样截取词首音节的模式,而是截取了词 86 作通名了;而借自汉语的专名旄即与前面的通称合 成一个双音节复合词。 西夏文巯巯 wor—le“鸡+(摩由)逻”<梵文 may ̄ra“孔雀”——前一音节觋“鸡”字表示类属通 名,后一音节氯字即为梵文词缩略后的末尾音节一 ra的音译(Laufer 1916/1987:712)——这个词例显 然同安丰之于“佛陀”在借用模式上相当一致。 上述诸例表明:西夏语在借用异族语言时可能 根据本族语固有的形态结构对借词进行适当的调 整。 而这种复合词结构类型或许正是语言中双音节 词汇弱化音节存在的一个反映呢,下面考察两种葆 有古代文献记录的语言——藏语和缅语的相应情 形。 藏文中的前加字往往就是一个词首音节元音弱 化以致失落后的产物,如藏文stag< sa—tag“虎” (Laufer 1916/1987:685)、藏文mkhyen<敦煌藏文 ma—khyen“知(智)”(俞敏1989/1999:64)。缅甸 语中由于语音的历时变化,使得12世纪开始使用的 缅文之所记录和现代缅语的实际发音存在着相当的 距离,其中有一个显著的特点是:缅文记录的双音节 语词前一个音节元音弱化甚至脱落,从而使得后一 个音节带上复辅音——如下诸例所示(计莲芳 1998:594_598、600):缅文bhu—ja>现代缅语phja “菩萨”、缅文pu—tho>现代缅语ptho“浮屠”、缅文 bu—ra>现代缅语pja“佛陀”、缅文tei—tsa>现代 缅语t0tca“释迦”、缅文pu—ti—se>现代缅语bdizi “念珠”。 藏语和缅语都是与西夏语关系密切的亲属语 言,其间共有的上述“前轻后重”双音节词汇模式, 似乎可以用来解释西夏语中已经归化的语词婷 tha 是早先因袭的某个双音节单词前一个音节退化之后 的产物——而且,西夏字敌 wj}< bja(t)这一历时 演化中体现出来的塞音声母擦音化本身也是一个语 文特烦林教授看过,提出相当有益的意见促进了本 音弱化的过程,从某个角度也能透露出上述词源轨 文写作的改正。笔者藉此感谢林教授惠赠参考资料 迹推断的理据性来。 以及对本文的不吝指正。 其实,上古汉语也有与此对应的复合词结构 (俞敏1989/1999:64): 参考文献 《尚书》——《商书・盘庚》“女猷黜乃心”之 [1]Lanfer,Bethold.The Si—hia language:A study in Indo—Chinese philology[A].In Laufer,B.(1987):Sino—Tibetan Studies[c],2 “猷黜”。 vols.New Delhi:Aditya Prakashan,1987:PP.633—750.[2] 《诗经》——《大雅・文王》“无念尔祖”之“无 KblqaHOB,E.H. H C. ApaKaBa.CnoBapb TaHryTCI(OrO(CM CⅡ) 念”、《小雅・车攻》“大庖不盈”之“不盈”、《周南・ H3blKa:TaHryTcKO—pyccxo—aHrJio—Kt,ITaITICKHffl CnOBapb[M]. 关雎》“寤寐思服”之“思服”、《豳风・东山》“之子 KHOTO:YH14BepcHTeT KHOTO,2006. [3]西田葩雄.西夏莆 研究——西夏 再樽成 西夏文字 解 于归”之“于归”。 就:卷二[M].柬京:座右寅刊行舍,1966. 《左传・襄公四年》之“寿梦”服虔注“寿,发 [4]西田能雄.西夏文字——漠字老超之允表意文字 僳作[A].西 声”、《左传・僖公廿四年》之“头须”即《史记》之 夏莆研究新渝[c].京都:西田先生古稀j{}己念舍,1998. “里凫须”。 [5]龚煌城.西夏文字的结构[A]。西夏语文研究论文集[C],台北: 中央研究院语言学研究所(筹备处),2002. 这些情形不仅表明上古汉语存在着复辅音,而 [6]计莲芳+几个缅语借词反映的汉文化影响[A].东方研究(一九 且体现出这种类型的复辅音来自双音节单词前一音 九八年)——纪念百年校庆论文集[c],北京:蓝天出版社:1998. 节元音弱化之后的结果。随着汉语历时嬗变速度的 [7儿俄]捷连吉耶夫一卡坦斯基著,崔红芬、文志勇译.西夏物质文 化[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 加快(或许还有方块汉字保存古代语言的局限因 [8]李范文.夏汉字典[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素),汉语自脱离上古阶段之后似乎就已大量失落 [9]林英津.论西夏语鬏wj} 非指涉r佛J之实体名词[J].语言暨语 了本来和藏缅语共有的很多形态结构特征,变得面 言学,2009(1). 目全非了。 [1O][法]马伯乐著,聂鸿音译.唐代长安方言考[M].北京:中华书 局.2005. 相比之下,西夏文记录的中古时期党项人语言, [11]聂鸿音.西夏语中汉语借词的时间界限[J].民族语文,1994(1). 就语言发生学历程而言则很可能属于处在藏文记录 [12]聂鸿音.西夏的佛教术语[J].宁夏社会科学,2005(6). 的语言和汉字记录的语言之间的过渡类型:保留了 [13][苏]聂历山著,孙伯君、刘红军、聂大昕译.西藏文字对照西夏 “通名+专名”式的复合词结构类型但却丧失了复 文字抄览[A].国外早期西夏学论集(二)[c].北京:民族出版社, 2oo5. 辅音。所以单从西夏文字的表面记录是难以看出音 [14]史金波.西夏社会(上下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节弱化的痕迹来,然而藏缅语族——乃至上古汉 [15]史金波、白滨、黄振华.文海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 语——之间的语言比较,可以为我们提供有关西夏 社.1983. 【16]尹黎云.汉字字源系统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语词汇的更为丰富的信息。本文对舶来的西夏语 1998. “佛”字的考察就是一个典型的例证。 [17]俞敏.汉藏同源字谱稿[A].俞敏语言学论文集[c].北京:商务 本文写作完成后,承蒙林英津教授惠赐大作 印书馆,1999. (林英津2009),得知她完全根据西夏文献材料,充 [18]朱彦民.从甲骨文“王”字看帝王观念的起源[N].中国社会科 学院学报,2008一l一3O. 分论证了该西夏字作为纯粹译音字的理由。嗣后本 [责任编辑:郭洪] A Deeper Etymological Approach to the Appellations for‘‘Buddha”Recorded in Tangut Script 孔 Abstract:The two characters for the appellation of”Buddha”in Tangut script are morphonetic r xingsheng)of—phoneme and man—made—graph— eme,on one hand,and compoundideographic(huiyi)of“onewho stays(somewhere)”,onthe other hand.Both are differentfromthe alleging analyses of their graphic constructions in the indigenous Tangut dictionaries.Behind the recording of these two characters,the Tangut words for”Buddha’’were borrowed through distinct routes from the same Chinese word”fo—tun”,in which some syllabic weakening,characteristic of the Tibeto—Burman family, seemed to appear. Key words:Tangut characters;Buddha;graphic etymology;loanword 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