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第7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与文化(练习含解析版)

2023-03-15 来源:爱站旅游
导读第7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与文化(练习含解析版)
第7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一、选择题

1.魏晋至隋唐时期,修造了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和甘肃敦煌莫高窟等石窟。这反映出( )

A.儒学正统地位削弱 C.佛教影响范围扩大

B.道教文化的广泛传播 D.北方经济影响力上升

2.东晋、南朝时期我国造纸原料除原有的麻、褚皮外,还利用桑皮、藤皮造纸;王羲之曾一次把会稽郡库存纸九万张送与高官;统治者下令政府机关“用简者,皆以黄纸代之”。这表明该时期我国( )

A.造纸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 B.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 C.纸基本取代传统书写材料 D.私营手工业的长足发展

3.南朝著名画师张僧繇在安乐寺为梁武帝画龙,梁武帝发现其所画四条龙都没有眼睛,遂问其原因。张僧繇回答说:“点睛即飞去。”大家不信,张僧繇只好给其中的两条龙点上了眼睛。霎时间,电闪雷鸣,点睛之龙真的飞走了。该故事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中国古代绘画( )

A.注重写意传神 C.追求娱乐教化

B.意在借物抒情 D.渴望俗世认可

( )

4.脍炙人口的《木兰辞》是北朝民歌,从文字来看,词兼胡汉,“天子”“可汗”并用。这反映了 A.少数民族威武彪悍 B.北方女性英勇非凡 C.民族交融趋势加强 D.儒家思想深入人心

5.北朝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提出:“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他旨在强调农业生产应该

( )

A.顺应自然,遵循规律 B.提高农业生产技术 C.增加投入,扩大生产 D.强化土地资源开发

6.魏晋时期的高僧慧远“内通佛理,外善群书”,认为名教礼法与佛理可以互补。他在庐山讲经,就讲诵《礼

记》《毛诗》。这反映出当时 ( )

A.佛教占据统治地位 B.儒家经典遭到质疑 C.儒家思想与时俱进 D.佛教的本土化倾向

7.东晋时期,凉州僧人竺佛念翻译的《长阿含经》中有“父母所为,恭顺不逆”“父母正令,不敢违背”这样的句子。但查阅《长阿含经》的巴利文原版,发现这些句子是译者自己添加的,这一现象说明

A.传统的价值观逐渐变异 B.佛教已融入中国文化 C.佛教主动适应社会需要 D.三教合流的趋势出现

8.魏晋士人将书法艺术提升到表达人生态度和展现思想文化的境界,他们的作品崇尚写意与和谐,力求从书法中寻觅人生的归宿和寄托。这一现象的出现 ( )

A.深受佛道儒思想的影响 B.与前人的发展没有关系 C.得益于书写工具的进步 D.源于当时社会动荡不安

9.《晋书·裴秀传》载:“(裴秀)作《禹贡地域图》十八篇,奏之,藏于秘府。”据历史学者研究,这种地图只有文臣或者帝王贵族们才有机会阅览。这反映出当时

A.主流思想僵化阻碍科技进步 B.科技应用服从国家意志 C.印刷技术落后影响文化传播 D.等级制度固化社会阶层

10.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兼收并蓄,博大精深。“历法天文计算精,圆周小数点分明;千年国外方求出,月后环山宇宙名。”这首诗称赞的是( )

A.诸葛亮 B.贾思勰 C.祖冲之 D.郦道元

( )

( )

第7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一、选择题

1.魏晋至隋唐时期,修造了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和甘肃敦煌莫高窟等石窟。这反映出( )

A.儒学正统地位削弱 C.佛教影响范围扩大 【答案】C

【解析】材料石窟属于佛教建筑,反映出佛教影响范围扩大,故选C项;其他三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

2.东晋、南朝时期我国造纸原料除原有的麻、褚皮外,还利用桑皮、藤皮造纸;王羲之曾一次把会稽郡库存纸九万张送与高官;统治者下令政府机关“用简者,皆以黄纸代之”。这表明该时期我国( )

A.造纸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 B.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 C.纸基本取代传统书写材料 D.私营手工业的长足发展 【答案】C

【解析】东汉蔡侯纸使造纸术出现突破性进展,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了该时期纸在社会的推广,且魏晋时期经济作物种植范围相对较小,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民间和官方推动了纸的使用和推广,纸基本取代传统书写材料,故C项正确;材料未提及私营手工业的发展状况,故D项错误。

3.南朝著名画师张僧繇在安乐寺为梁武帝画龙,梁武帝发现其所画四条龙都没有眼睛,遂问其原因。张僧繇回答说:“点睛即飞去。”大家不信,张僧繇只好给其中的两条龙点上了眼睛。霎时间,电闪雷鸣,点睛之龙真的飞走了。该故事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中国古代绘画( )

A.注重写意传神 C.追求娱乐教化 【答案】A

【解析】材料“点睛即飞去”,表明故事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中国古代绘画注重写意传神,故选A项。其他三项材料无从体现,排除。

4.脍炙人口的《木兰辞》是北朝民歌,从文字来看,词兼胡汉,“天子”“可汗”并用。这反映了 A.少数民族威武彪悍

( )

B.意在借物抒情 D.渴望俗世认可 B.道教文化的广泛传播 D.北方经济影响力上升

B.北方女性英勇非凡 C.民族交融趋势加强 D.儒家思想深入人心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从题干材料“词兼胡汉,‘天子’ ‘可汗’并用”可知《木兰辞》体现了民族交融,故选C。材料未体现少数民族威武彪悍,排除A;“北方女性英勇非凡”不是材料主旨,排除B;材料与“儒家思想深入人心”无关,排除D。

5.北朝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提出:“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他旨在强调农业生产应该

( )

A.顺应自然,遵循规律 B.提高农业生产技术 C.增加投入,扩大生产 D.强化土地资源开发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南北朝时期的科技。材料“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强调的是农业生产应该遵循自然规律,因时生产,故选A。材料与提高农业生产技术、增加投入及强化土地资源开发无关,排除B、C、D。

6.魏晋时期的高僧慧远“内通佛理,外善群书”,认为名教礼法与佛理可以互补。他在庐山讲经,就讲诵《礼记》《毛诗》。这反映出当时

( )

A.佛教占据统治地位 B.儒家经典遭到质疑 C.儒家思想与时俱进 D.佛教的本土化倾向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魏晋时期的思想。高僧慧远讲诵儒家经典,这体现了佛教主动吸收儒家思想,是佛教本土化的体现,故选D。这一时期儒学占据统治地位,排除A;佛教僧人讲诵儒家经典不等于儒家经典遭受质疑,排除B;材料主旨是佛教的发展,而非儒学,排除C。

7.东晋时期,凉州僧人竺佛念翻译的《长阿含经》中有“父母所为,恭顺不逆”“父母正令,不敢违背”这样的句子。但查阅《长阿含经》的巴利文原版,发现这些句子是译者自己添加的,这一现象说明

A.传统的价值观逐渐变异 B.佛教已融入中国文化

( )

C.佛教主动适应社会需要 D.三教合流的趋势出现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魏晋时期的思想。据材料可知,佛教把儒家的伦理道德融入佛经,以适应中国社会需要,对自身进行中国化改造,故选C。材料反映的是佛教适应中国的社会需要,没有反映传统价值观的变异,排除A;从材料中可以看出佛教融入中国文化、适应中国社会的主观意图和努力,但对于有没有融入中国文化这一结果并无体现,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道教的内容,看不出道、儒、佛三者的关系,排除D。

8.魏晋士人将书法艺术提升到表达人生态度和展现思想文化的境界,他们的作品崇尚写意与和谐,力求从书法中寻觅人生的归宿和寄托。这一现象的出现 ( )

A.深受佛道儒思想的影响 B.与前人的发展没有关系 C.得益于书写工具的进步 D.源于当时社会动荡不安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魏晋时期的文学艺术。魏晋是我国战乱、动荡时期,一些魏晋士人寄情于书法,追寻精神上的慰藉与解放,因此题干现象主要源于魏晋时期动荡不安的社会背景,故选D。材料中魏晋士人对书法艺术的追求不能体现佛道儒思想的影响,排除A;汉代书法艺术的发展对魏晋时期书法艺术的发展起了奠基作用,排除B;书写工具的进步与魏晋时期书法艺术特点的形成无必然关系,排除C。

9.《晋书·裴秀传》载:“(裴秀)作《禹贡地域图》十八篇,奏之,藏于秘府。”据历史学者研究,这种地图只有文臣或者帝王贵族们才有机会阅览。这反映出当时

A.主流思想僵化阻碍科技进步 B.科技应用服从国家意志 C.印刷技术落后影响文化传播 D.等级制度固化社会阶层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魏晋时期的科技。据材料可知,《禹贡地域图》只有文臣或者帝王贵族们才有机会阅览,反映科技应用服从国家意志,故选B。

10.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兼收并蓄,博大精深。“历法天文计算精,圆周小数点分明;千年国外方求出,月后环山宇宙名。”这首诗称赞的是( )

( )

A.诸葛亮 B.贾思勰 C.祖冲之 D.郦道元 【答案】C

【解析】祖冲之是中国南北朝时期的数学家、天文学家。祖冲之一生钻研自然科学,其主要贡献在数学、天文历法和机械制造三方面。他在刘徽开创的探索圆周率的精确方法的基础上,首次将“圆周率”精算到小数位第七位,他的研究成果,领先世界近一千年的时间,因此,答案为C项。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