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茶文化及泾阳茯砖茶历史变迁

2024-06-02 来源:爱站旅游
导读茶文化及泾阳茯砖茶历史变迁
茶文化及泾阳茯砖茶历史变迁

第一章 茶文化

一、关于茶的起源

1、 茶起源于中国

中国是茶的故乡,是世界上最早发现茶树、利用茶叶和栽培茶树的国家。饮茶就是中国人首创的,世界上其它地方的饮茶习惯、种植茶叶的习惯都是直接或间接地从中国传过去的。

2、 茶起源于哪个时代至今无定论

中国历史上有很长的饮茶纪录,但茶具体起源于哪个时期到现在依然是人们一直探讨和研究的问题。追溯中国人饮茶的起 源,有的认为起于上古,有的认为起于周,起于秦汉、三国、南北朝、唐代的说法也都有。一般认为:茶树的起源至少已有六七万年的历史。茶被人类发现和利用,大约有四五千年的历史。

历史上较为广泛的茶起源时间说:

【源于神农】唐.陆羽《茶经》:“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在中国的文化发展史上,往往是把一切与农业、与植物相关的事物起源最终都归结于神农氏。

而中国饮茶起源于神农的说法也因民间传说而衍生出不同的观

点。有人认为茶是神农在野外以釜锅煮水时,刚好有几片叶子飘进锅中,煮好的水,其色微黄,喝入口中生津止渴、提神醒脑,以神农过去尝百草的经验,判断它是一种药而发现的,这是有关中国饮茶起源较为普遍的说法之一。

另有说法则是从语音上加以附会,说是神农有个水晶肚子,由外观可得见食物在胃肠中蠕动的情形,当他尝茶时,发现茶在肚内到处流动,查来查去,把肠胃洗涤得干干净净 ,因此神农称这种植物为“查”,再转成“茶”字,而成为茶的起源。

【源于唐】唐代以前没有“茶”这个字,只有“荼(tu)”字的记载。直到唐代作者陆羽在其著作《茶经》中将“荼”字减一画才有了“茶”这个字。因此有茶起源于唐代的说法。

【源于秦汉】

现存最早较可靠的茶学资料是在汉代,以王褒撰的僮约为主要依据。此文撰于汉宣帝三年(公元前五十九年)正月十五日,是在茶经之前,茶学史上最重要的文献,其文内笔墨间说明了当时茶文化的发展状况,内容如下: “烹荼尽具”,“武阳买荼”, “荼”即今“茶”。由文中可知,茶已成为当时社会饮食的一环,且为待客以礼的珍稀之物,由此可知茶在当时社会地位的重要。

3、人类是怎样形成饮茶习惯的?

虽然人类最早开始饮茶的年代难以定论,但中国很早就有茶树的种植和茶叶的采制的里是确定的。那么人类最早又是为什么要饮茶

呢?是怎样形成饮茶习惯的呢?

【祭品说】认为茶与一些其它的植物最早是做为祭品用的,后来有人偿食之发现食而无害,便“由祭品,而菜食,而药用”,最终成为饮料。

【药物说】这一说法认为茶“最初是作为药用进入人类社会的。”《神农百草经》中写到:“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

【食物说】“古者民茹草饮水”,“民以食为天”,茶叶最早被作物食物食用。

依照《诗经》等有关文献记录,在史前期,“荼”是泛指诸类苦味野生植物性食物原料的,从发现了茶的其他价值后才有了独立的名字“茶”。在食医合一的历史时代,茶类植物油的止渴、清神、消食、除瘴、利便等到药用功能是不难为人们所发现的。然而,由一般性的药用发展为习常的专用饮料,还必须有某种特别的的因素,即人们实际生活中的某种特定需要。巴蜀地区,向为疾疫多发的“烟瘴”之地。“番民以茶为生,缺之必病。”(清·周蔼联《竺国游记》卷二)故巴蜀人俗常饮食偏辛辣,积习数千年,至今依然。正是这种地域自然条件和由此决定的人们的饮食习俗,使得巴蜀人首先“煎茶”服用以除瘴气,解热毒。久服成习,药用之旨逐渐隐没,茶于是成了一种日常饮料。秦人入巴蜀时,见到的可能就是这种作为日常饮料的饮茶习俗。 茶由药用转化为习常饮料,严格意义的“茶”便随之产生了,其典型标志便是“茶”(cha)音的出现。郭璞注《尔雅·释木》“槚”云:“树小如栀子,冬生叶,可煮作羹饮。今呼早采者为茶,晚取者为茗,一

名荈,蜀人名之苦荼。”可见,汉时“荼”字已有特指饮料“茶”的读音了。

4、茶叶被作为饮品广泛普及:

唐代陆羽的《茶经》传世,“茶”由“荼”分离出来,并走上了“独立”发展道路。 “茶”字的出现则是伴随茶事的发展和商业活动的日益频繁,茶在社会中各阶层被广泛普及品饮,所以宋代有诗云“自从陆羽生人间,人间相学事春茶”。

5、历史上关于茶叶的典故: 【孙皓“以茶代酒”】

据《三国志--韦曜传》中说,吴国皇帝孙皓率群臣饮酒,规定赴宴的人至少得喝七升,而韦曜酒力不胜,只能喝二升,孙皓便常密赐茶以代酒。由此可知三国时代,当时上层社会饮茶风气甚盛,同时已有“以茶代酒”的先例了。 【王肃茗饮】

唐代以前人们饮茶叫做「茗饮」,就和煮菜而饮汤一样,是用来解渴或用来佐餐的。这种说法可由北魏人杨衔之所着洛阳伽蓝记中的描写窥得。书中记载说当时喜欢「茗饮」的,主要是南朝人,北方人日常则多饮用酪浆,书中尚记载了一则故事:北魏时,南户齐朝的一位官员王肃向北魏称降,刚来时,不习惯北方吃羊肉、酪浆的饮食,便常以鲫鱼羹为饭,渴则饮茗汁,一饮便是一斗,北魏首都洛阳的人均称王肃为“漏厄”,就是永远装不满的容器。几年后,

北魏高祖皇帝设宴,宴席上王肃食羊肉,酪浆甚多,高祖便问王肃:“你觉得羊肉比起鲫鱼羹来如何?”王肃回答道:“莒附庸小国,鱼虽不能和羊肉比美,但正是表兰秋菊各有好处。只是茗叶熬的汁不中喝,只好给酪浆作奴仆了。”这个典故一传开,因此茗汁方有“酪奴”的别名。这段记载说明了,茗饮是南人时尚,上至贵族朝士,下至平民均有好者,甚至是日常生活之必须品,而北人则歧视茗饮。其次当时的饮茶属牛饮,甚至有人饮至一斛二升,这与后来细酌慢品的饮茶大异其趣。

二、茶文化

1、何谓“茶文化”?

茶文化从广义上讲,分茶的自然科学和茶的人文科学两方面,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与茶有关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上讲,着重于茶的人文科学,主要指茶对精神和社会的功能。由于茶的自然科学已形成独立的体系,因而,现在常讲的茶文化偏重于人文科学。

2、 晋代、南北朝茶文化的萌芽

随着文人饮茶之兴起,有关茶的诗词歌赋日渐问世,茶已经脱离作为一般形态的饮食走入文化圈,起着一定的精神、社会作用。两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制度业已形成,不仅帝王、贵族聚敛成风,一般官吏乃至士人皆以夸豪斗富为荣,多效膏梁厚味。在此情况下,一些有

识之士提出“养廉”的问题。于是,出现了陆纳、桓温以茶代酒之举。南齐世祖武皇帝是个比较开明的帝王,他不喜游宴,死前下遗诏,说他死后丧礼要尽量节俭,不要以三牲为祭品,只放些干饭、果饼和茶饭便可以。并要“天下贵贱,咸同此制。”在陆纳、桓温、齐武帝那里,饮茶不仅为了提神解渴,它开始产生社会功以有,成为以茶待客、用以祭祀并表示一种精神、情操的手段。饮茶已不完全是以其自然使用使用价值为人所用,而是进入了精神领域。

魏晋南北朝时期,天下骚乱,各种文化思想交融碰撞,玄学相当流行。玄学是魏晋时期一种哲学思潮,主要是以老庄思想糅合儒家经义。玄学家大都是所谓名士,重视门第、容貌、仪止,爱好虚无玄远的清淡。东晋、喃朝时,江南的富庶使士人得到暂时的满足,终日流连于青山秀水之间,清淡之风继续发展,以致出现许多清淡家。最初有清谈家多酒徒,后来,清谈之风渐渐发展到一般文人。玄学家喜演讲,普通清谈者也喜高谈阔论。酒能使人兴奋,但喝了多了便会举止失措、胡言乱语,有失雅观。而茶则可竟日长饮而始终清醒,令人思路清晰,心态平和。况且,对一般文人来讲,整天与酒肉打交道,经济条件也不允许。于是,许多玄学家、清谈家从好酒转向好茶。在他们那里,饮茶已经被当作精神现象来对待。

随着佛教传入、道教兴起,饮茶已与佛、道教联系起来。在道家看来,茶是帮助炼“内丹”,升清降浊,轻身换骨,修成长生不老之体的好办法;在佛家看来,茶又是禅定入静的必备之物。尽管此时尚未形成完整的宗教饮茶仪式和阐明茶的思想原理,但茶已经脱离作为

饮食的物态形式,具有显著的社会、文化功能,中国茶文化初见端倪。

3、 唐代茶文化的形成

780年陆羽著《茶经》,是唐代茶文化形成的标志。其概括了茶的自然和人文科学双重内容,探讨了饮茶艺术,把儒、道、佛三教融入饮茶中,首创中国茶道精神。以后又出现大量茶书、茶诗,有《茶述》、《煎茶水记》、《采茶记》、《十六汤品》等。

唐代茶文化的形成与禅教的兴起有关,因茶有提神益思,生精止渴功能,故寺庙崇尚饮茶,在寺院周围植茶树,制定茶礼、设茶堂、选茶头,专呈茶事活动。在唐代形成的中国茶道分宫廷茶道、寺院茶礼、文人茶道。

4、 宋代茶文化的兴盛

宋代茶业已有很大发展,推动了茶叶文化的发展,在文人中出现了专业品茶社团,有官员组成的“汤社”、佛教徒的“千人社”等。

宋太祖赵匡胤是位嗜茶之士,在宫庭中设立茶事机关,宫廷用茶已分等级。茶仪已成礼制,赐茶已成皇帝笼络大臣、眷怀亲族的重要手段,还赐给国外使节。至于下层社会,茶文化更是生机活泼,有人迁徙,邻里要“献茶”、有客来,要敬“元宝茶”,定婚时要“下茶”,结婚时要“定茶”,同房时要“合茶”。民间斗茶风起,带来了采制烹点的一系列变化。

5、元代以后

自元代以后,茶文化进入了曲折发展期。宋人拓展了茶文化的社会层面和文化形式,茶事十分兴旺,但茶艺走向繁复、琐碎、奢侈,失去了唐代茶文化深刻的思想内涵,过于精细的茶艺淹没了茶文化的精神,失去了其高洁深邃的本质。在朝廷、贵族、文人那里,喝茶成了“喝礼儿”、“喝气派”、“玩茶”。

元代蒙古人入主中原,标志着中华民族全面融合的步伐大大加快。一方面,北方少数民族虽喜欢茶,但主要是出于生活、生理上的需要,从文化上却对品茶煮茗之事兴趣不大;另一方面,汉族文化人面对故国破碎,异族压迫,也无心再以茶事表现自己的风流倜傥,而希望通过饮茶表现自己的情操,磨砺自己的意志。这两股不同的思想潮流,在茶文化中契合后,促进了茶艺向简约、返璞归真方向发展。

6、明、清茶文化的普及

此时已出现蒸青、炒青、烘青等各茶类,茶的饮用已改成“撮泡法”,明代不少文人雅士留有传世之作,如唐伯虎的《烹茶画卷》、《品茶图》,文徵明的《惠山茶会记》、《陆羽烹茶图》、《品茶图》等。茶类的增多,泡茶的技艺有别,茶具的款式、质地、花纹千姿百态。到清朝茶叶出口已成一种正式行业,茶书、茶事、茶诗不计其数。

三、茶文化的特性

1、 历史性—“茶的历史就是中国的历史;要了解中国,就得先了解中国的茶”

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其历史非常悠久: 武王伐纣,茶叶已作为贡品。

原始公社后期,茶叶成为货物交换的物品。 汉朝 ,茶叶成为佛教“坐禅”的专用滋补品。 魏晋南北朝,已有饮茶之风 。 隋朝,全民普遍饮茶。

唐代,茶业昌盛,茶叶成为“人家不可一日无茶”,出现茶馆、茶宴、茶会,提倡客来敬茶。

宋朝、流行斗茶,贡茶和赐茶。

清朝,曲艺进入茶馆,茶叶对外贸易发展。茶文化是伴随 商品经济的出现和城市文化的形成而孕育诞生的。

历史上的茶文化注重文化意识形态,以雅为主,着重于表现诗词书画、品茗歌舞。茶文化在形成和发展中,融化了儒家思想,道家和释家的哲学色泽,并演变为各民族的礼俗,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和独具特色的一种文化模式。

正因为有了几千年关于茶的历史,中国茶文化也因此变得厚重;“茶杯内溢出的淡淡清香,仿佛我嗅到了历史的味道”。

2、 民族性

各民族酷爱饮茶,茶与民族文化生活相结合,形成各自民族特色的茶礼、茶艺、饮茶习俗及喜庆婚礼,以民族茶饮方式为基础,经艺术加工和锤炼而形成的各民族茶艺,更富有生活性和文化性 ,表现出饮茶的多样性和丰富多彩的生活情趣。藏族、土家族、佤族 、纳

西族、哈萨克族、锡伯族、阿昌族、布朗族、 德昂族、撒拉族、白族、肯米族等茶与喜庆婚礼,也充分展示茶文化的民族性。

3、 地区性

名茶、名山、名水、名人、名胜、孕育出各具特色的地区茶文化。我国地区广阔,茶类花色繁多,饮茶习俗各异,加之各地历史、文化、生活及经济差异,形成各具地方特色的茶文化。在经济 、文化中心的大城市,以其独特的自身优势和丰富的内涵,也形成独具特色的都市茶文化。

4、 茶与艺术

自古以来,种茶、制茶、泡茶、品茶均被认为需要高度技艺。当代,由中国人开始,将有关的技艺称为茶艺。同时,历朝历代也涌现出大量与茶有关的各种艺术作品。

茶之为物,产自崇高的山,吸收天地的灵气,还必须配上清洁的流泉。所谓仁者爱山,智者爱水;古人的一杯茶包含中国文人、哲人深爱的天、地、山、水,仁、智。

5、 茶与文学

中国关于茶的文学作品汗牛充栋,仅古诗词一项,总数在2000首以上。

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的2800部诗歌作品中,与茶有关的有60首。而他本人也是品茶行家,一天到晚茶不离口。

唐代诗人卢仝(读tónɡ )所作《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脍炙人口,历久不衰:“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 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北宋范仲淹作《斗茶歌》描绘了茶文化在当时的盛行。

历史上苏轼、柳宗元、刘禹锡等等一大批文人墨客均有关于饮茶的诗词、笔墨。

中国茶文化的厚重源自于中国的历史和文化,正是历史上无数个和茶有关的故事才沉淀出了中国今天的茶文化。读中国的茶文化,读的是中国的历史;品一杯清茶,人生沉浮兴衰尽在其中。

第二章 泾阳茯砖茶

“自古岭北不产茶,唯有泾阳出名茶”。不出茶的岭北,却有出名茶的“泾阳”!中国的茶有说不尽的故事,“泾阳茯砖茶”更有道不尽的历史沧桑和兴衰变迁!

当陕西泾阳茯砖茶制作技艺被列入咸阳市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那一刻起,素有“官茶”、“府茶”之称的泾阳砖茶又一次回到了人们的视线,为人们揭开了沉寂了半个多世纪的历史。

与其说“泾阳茯砖茶”是岭北的茶,不如说“泾阳茯砖茶”是岭北的历史。“泾阳茯砖茶”继承和承载着自汉朝张骞出塞以来泾阳乃至渭北平原的历史变迁。

一、 泾阳茯砖茶简介

1、 泾阳茯砖茶的由来—不产茶的泾阳产出出名的“泾阳茯砖茶” 【茯茶的由来】

据史料载,茯砖茶早期称“湖茶”,因在伏天加工,故又称“伏茶”。以其药效似土茯苓,就由“伏茶”美称为“茯茶”或“福砖”。由于系用官引制造,清代前期须在兰州府缴纳三成至五成砖茶作为税金,交给官府销售,又叫“官茶”、“府茶”。其余的砖茶由茶商按照政府指定的销区销售,故称为“附茶”。

【泾阳茯砖茶的由来】

泾阳成为南茶西运加工转运的集散地始于汉,闻于唐,兴于宋,

盛于明清。泾阳茯茶产生于北宋神宗熙宁年(1068年)。泾阳茯砖茶成名于明洪武元年(1368年),兴盛于明清至民国时代。 明清及至民国时期,商品生产和商业贸易进一步扩大,过泾茶叶量不断增大,茶叶西去运输问题凸显。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增加运量,茶商设法改进茶叶包装,压缩茶叶体积,开始制作砖茶,随之诞生了“泾阳茯砖茶”。

2、泾阳茯砖茶的特点 【感官】

泾阳茯砖属黑茶之一,特制茯砖茶砖面色泽黑褐,内质香气纯正,滋味醇厚,汤色红黄明亮,叶底黑褐尚匀。史有“泾阳砖茶非泾阳水、泾阳气候、泾阳传统制作工艺而不能”之说,在长达数百年的历史长河中,它弥香悠远,留下了旷世的传奇和韵味悠长的惊叹。

【保健作用】

泾阳茯砖茶由于其独特的工艺和特殊的品质,具有良好的营养保健价值:一是降脂解腻并有良好的解酒作用,食油腻肉食饮之特别消食解腻,这也是肉食民族特别喜欢这种茶的原因。二是养胃、健胃、通三焦,能利尿、解腻。在高寒地带及高脂饮食地区人群,长期主食牛肉、羊肉、奶酪等,缺少蔬菜水果,长期饮用茯砖茶,更能够化滞消食、和胃润肠,通便利尿,有效调节人体新陈代谢,对人体起着一定的保健和病理预防作用。

我国西北地区有“一日无茶则滞,三日无茶则痛”、“宁可三日无粮,不可一日无茶”之说,茯砖茶与奶、肉并列,成为西北地区各

族人民的生活必需品,也是少数民族群众探亲访友、逢年过节相互馈赠的首选礼品,被誉为“中国古丝绸之路上神秘之茶”、“西北少数民族生命之茶、长寿之茶”。

二、泾阳茯砖茶的历史变迁

1、 茶叶是我国古代丝绸之路主要外销货物之一(分别为丝绸、瓷器、茶叶)。泾阳位于岭北,为三辅名区、京畿要地,是南茶北上必经之地。从汉代开始泾阳即为“官引茶”到中原的集散地。茶叶主要是黑毛茶。历史上的南茶北运都是制成竹篾篓大包长途运输,常有松包和散包,西运时需要在泾阳紧包或者变成小包。

据考:约在北宋神宗熙宁年(1068-1077)左右,一泾阳籍茶商船运茶叶到泾,给茶叶洒水变小包入库;另有说法是茶到泾河码头,卸船有一些大包掉入河中,捞起运回县城作坊,晾晒后打成小包入库。数月后准备起运时发现包中茶叶颜色变黑,以为茶叶“发霉”按照霉变茶叶贱卖到兰州。第二年,泾阳茶商到兰州,兰州茶商文还有没有去年的那种茶?牧民说很好喝。泾阳茶商回到泾阳后回忆上年那批茶叶“发霉”过程,摸索制作,在以后的逐年摸索中总结出了“茯茶”的加工工艺。

2、据史料记载,茯茶(散茶)在泾阳出现是在北宋神宗熙宁年(1068-1077)左右;茯砖茶形成是定型是在明洪武元年(1368)前后。

3、 泾阳缘何成为南茶北上西进的加工集散中转枢纽

泾阳是周秦汉唐的发源地,是中华文明的发源中心;位处关中腹地、泾河下游,秦时开浚的郑国渠。渠口位于泾阳境内的泾河上,引泾水灌溉沃野,物产丰裕、商贾云集、商贸繁荣。

其次,秦汉唐的都城所在古咸阳、古长安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泾阳正处于这个中心区域。交通便利,信息通畅。自古因秦岭天堑阻隔,陆路难行,南北货运主要靠水路运输,泾河下游水面宽阔,加之县境内上游有郑国渠首,船运只能到泾阳码头。

再之,泾阳又在丝绸之路的起点上,恰处于南北地区的中间地带,也就成了东西南北货运的必经之地。

第三、过往茶到泾阳后必须转水路为陆路。为方便运输,就必须在泾阳另行加工,压缩体积。

第四、宋代以后历代多有以茶治边的政策,朝廷多设有茶马司,专门经营用茶来换西北少数名族的马匹。朝廷行为也会是促成泾阳发展成为南来西运茶叶、物资集枢纽的一大因素。

4、 南茶来泾路线: 四川-汉中-宝鸡-咸阳-泾阳 重庆-汉中-周至-咸阳-泾阳 湖南-汉口-襄樊-潼关-泾阳 湖南-襄樊-潼关-泾阳

湖南-安乡-宜昌-重庆-汉口-宝鸡-泾阳 5、茯砖茶的兴盛时期

明清及至民国时期,商品生产和商业贸易进一步扩大,过泾茶叶量不断增大,茶叶西去运输问题凸显。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增加运量,茶商设法改进茶叶包装,压缩茶叶体积,开始制作砖茶,随之诞生了“泾阳茯砖茶”。

这一时期也正是泾阳茯砖茶发展的鼎盛时代。此时,泾阳境内商号131家。其中经营茯砖茶的商户、门店有:天泰通、裕兴重、元顺店、积成店、昶胜店、泰和城、协信昌等达86家。每年每家平均办茶十五引票,共计一千五百引票(每引一票,每票八百封,每封5斤,后改为每封6斤)约300—500吨,分销西域、俄属各地。以天泰通、裕兴重、协信昌最为驰名。

据史料载,当时泾阳茯砖茶除销往西域各地外,已顺“丝绸之路”远销俄国、西番、波斯等四十余个国家。据卢坤《秦疆治略》记载:“泾阳县官茶进关,运至茶店,另行检做,转运西行,检茶之人,亦有万余”。时泾阳县城及周边,茶行、茶庄、作坊、茶商号,店铺林立,热闹非凡。

泾阳比较有名的“天泰”字号,总掌柜李奇周,其商号遍布陕、甘、宁、川等地,并由单一的茶叶业拓展到京华、金银、布、粮、面粉加工等。各处专营茶叶的分号掌柜36人。泾阳县城设有四大商号:天泰通、天泰运、天泰全、天泰店,集经营加工于一体。

【鼎盛时期带动泾阳当地发展】

泾阳当时因茶叶带动兴起的毛皮加工业历史悠久,在全国颇有名气。乾隆年间是西北最大毛皮加工集散地。

泾阳是兰州水菸最大加工销售市场。 泾阳是当年声望最大的硝烟产业所在地。 泾阳是中药材的集散转运枢纽。 泾阳是当年的西北棉库。

6、茯砖茶的衰落

民国后期,泾阳茯砖茶加工生产每况愈下,加之陇海铁路的开通,极大地改善了南北、东西物资的运输条件,茶叶逐渐转向由产地直接加工生产外运,过泾茶叶锐减,产量下降。

解放之初,泾阳县成立了人民茯茶厂,生产茯砖茶,起初茶厂经营不错,后因原料全靠外进,国家计划经济限制较多,加之中央政府要求把茶叶的加工生产转移到茶产地。湖南安化引进泾阳茯砖茶生产技术于1953年试制成功,黑毛茶在泾阳的生产成本较安化高,生产逐渐减少,至1958年后停产。

改革开放之初,1981年,泾阳县试图恢复泾阳茯砖茶生产,成立机构,在县拖拉机修造厂利用场地开展试制生产。先用湖茶,后用陕南紫阳一带陕青秋老叶试制获得成功。发花均匀、量大,茶色、茶质、茶味均属上乘。销往西北各省,牧民群众均接受、认可。茶厂当时是集体企业,因缺乏资金,加上管理不善,后倒闭。

三、茯砖茶的复兴

2008年9月,“泾阳茯砖茶”复兴座谈会在泾阳县召开,省、市、县相关部门齐聚一堂,共谋“泾阳茯砖茶”复兴之路!

1、 茯砖茶的保健功能得到消费者的认同: (一)、茯茶中茶多糖具有多重药理功能 1、茶多糖降血糖

茶多糖的口感为甜纯,存放陈化多年的老黑茶茶品越泡越甜,均与茶多糖含量有关。

茶多糖通过抗氧化作用和增强葡萄糖激酶的活性来有效降低血糖。肾上腺素、甲状腺素和胰高血糖素等都可使血糖升高,并加速肝糖原的分解,而能使血糖下降的只有胰岛素,所以茶多糖的降血糖作用与其保护和刺激胰岛素细胞的分泌活动关。 2、茶多糖降血脂

高血脂是导致人类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原因。茶多糖能与脂蛋白酶结合、促进动脉壁脂蛋白酶而起到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 经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的临床实验证明,茯茶可减少冠心病的发病率,延缓衰老。

3、茶多糖抗血凝、抗血栓作用

茶多糖在体内、体外均有显著的抗血凝作用,并减少血小板数,延长血凝从而影响血栓的形成。另外,茶多糖能提高纤维蛋白溶解的活力,由此可见,茶多糖可作用于血栓形成的所有环节。 4、茶多糖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茶多糖分离后,对其进行体液和细胞免疫的药效实验,结果显示,均有明显的增强双相免疫的作用,同时有降低血糖、血清胆固醇及甘油三酯的趋势,这对于老年退化性疾病,如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的防治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针对老年人机体抵抗力的下降,也可使其免疫力有所提高。

5、茶多糖的其他生物活性

茶多糖对羟基自由基的清除作用表明:茶多糖还具有防辐射、抗肿瘤、抗病毒、降血压、耐缺氧及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等多种生物学功能。

存放多年的黑毛茶茶堆深处,有时会生长着一种特殊的昆虫,我们称之为“茶虫”,属正常现象,其与黑茶中的茶多糖具有耐缺氧的功效有关。

(二)、特种氨基酸的药理功效

研究证明:γ-氨基丁酸具有显著降血压效果,还能改善大脑血液循环,增加氧气供给,改善大脑细胞功能作用。还有报道指出:γ-氨基丁酸能改善视觉,增进肝功能,活化肾功能,改善更年期综合征等。 (三)、茶色素的药理功效

研究结果表明,茶黄素不仅是一种有效的自由基清除剂和抗氧化剂,而且具有抗癌、抗突变、抑菌抗病毒、改善和治疗心脑血管疾病,治疗糖尿病等多种生理功能。

实验证明,茶黄素对肉毒芽孢杆菌、肠类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荚膜杆菌、腊样芽孢杆菌有明显的抗菌作用。抗菌作用与黑茶不易馊变有必然的关系。

茶黄素具有显著的抗凝、促进纤溶、防止血小板黏附聚集、抑制动脉平滑肌细胞增生的作用,降低高脂动物血清中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提高血清中高密度脂蛋白,并对ACE酶具有显著抑制作用和降压效果。

(四)、天然富硒茶的药理功效

茯茶是最典型的天然富硒茶,硒是人体谷胱甘肽氧化酶(GSH-PX)的必需组成元素,能刺激免疫蛋白及抗体的产生,增加人体对疾病的抵抗力,并对治疗冠心病,抑制癌细胞的发生和发展有显著效果。 (五)、茶皂素的药理功效

茶皂素具有溶血作用、降胆固醇作用、抗菌作用等,同时具有杀软体动物活性、抗凝活性、镇静活性、抗癌活性和降血压功能。 (六)、茯茶可促进胃蛋白酶、胰蛋白酶对蛋白质的酶解,改进人体肠道功能、肠胃功能,同时对脂肪酶活性有显著的抑制作用,抑制肠道对脂肪的吸收,因此,茯茶具有促进人体新陈代谢、降低人体类脂肪化合物等独特功效。

此外,茯茶中的脂多糖、茶多酚具有抗辐射的作用,对长期看电

视或操作电脑的人十分有益。

2、茯砖茶的历史文化需要整理和挖掘

茯砖茶历史悠久,其中关联史料甚多;怎么样对相关史料进行整理和挖掘是“泾阳茯砖茶”复兴的关键因素之一。

“泾阳茯砖茶”的复兴需要包括加工企业、政府、媒体乃至文化界、史学界等多领域的共同合作和努力。

相信在政府的引导下,“泾阳茯砖茶”这块历史瑰宝必将再次绽放耀眼的光芒!

结篇词

金花璀璨六百年, 归去来兮泾渭前。 慰平生兮吾将醉, 一饮红汤似神仙。 --李三元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