竖向荷载下群桩的承载力分析 .吴春萍 , 郑 威 合肥工业大学土木与水利工程学院,安徽合肥230009;2. 230009) (1.合肥工业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安徽合肥摘要:桩基础在工程建设当中得到广泛地应用,从安全性上考虑,对群桩承载力的研究尤为重要。文章结合一【程实例,根据现 场取得的静载荷试验数据,采用在岩士工程中广泛应用的FI AC3D软件模拟单桩的静载荷试验以确定模型参数。然后,在单桩模 型的基础上,建立三组不同的群桩模型,分别研究桩距、桩数、桩径对群桩承载力的影响并对其作用机理进行_『分析。 关键词:竖向荷载;群桩;承载力;数值分析 中图分类号:TU47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 5781(2011)06—0798 O4 O 引 言 1模型的建立 取某工厂工业厂房的2073 桩为例,原设计采用 的是桩长20 In,直径600 mm的长螺旋钻孔灌注桩,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建筑行业得到空前的发 展。桩基础凭借着其承载力高、受力合理、安全可靠 的优点,在基础工程中得到了广泛地应用。鉴于此, 对桩基础承载力的研究显得尤为必要。对单桩承载 力的确定已经有相对成熟的方法,但是在高层建筑基 础设计中经常会用到群桩,由于桩土的相互作用使得 群桩对群桩承载力的确定尚需要进一步探讨。 土质为粘性土,该桩型属于非挤土桩。 1.1 单桩模型的建立及参数校准 首先,建立桩周土,尺寸参见表1,具体尺寸为 10.2 m×10.2 mX 32 rn,对土体进行开挖,以模拟桩 的非挤土性。然后,建立桩体,桩长20 I11、桩径 600 mm。土体参数的选取参见表2,桩体选用C3() 表1模型尺寸 在实际研究中,由于桩基工程体积庞大,荷载难 以施加等原因,数值模拟软件在桩基工程的研究和实 际应用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中有限差分软 件FI AC3D凭借其高效、精准的优点在岩土工程中 得到了广泛地应用。 FI AC3D是快速拉格朗日差分分析(Fast La— grangian Analysis of Continua in 3Dimensions)的简 写。FI AC3D以拉格朗日算法为基础,采用有线差 分显式算法获得模型运动方程的时间步长解,从而追 踪材料的渐进破坏和垮塌。具有有以下特点:采用 “混合离散法”来模拟材料的屈服坍塌和塑性流动,比 有限元所采用的降阶积分更为合理。同时FI AC3D 程序采用显示求解法,不需要储存刚度矩阵,因此,也 不需要修改刚度矩阵Ⅲ1]。所以,FLAC3D在求解非 线性问题时和求线性问题一样方便。本文将结合一 土体 . .粘聚力 /kPa phi-擦角 /(。) 容重 /(kN.nl。) 泊松比 弹 模毓 MlJf) 土体1 土体2 土体3 个工程实例,采用FLAC3D建立相应的群桩模型,模 拟逐级加载试验,在此基础上分析桩距、桩数、桩长对 群桩承载力的影响并分析研究其作用机理。 收稿日期:2011.1O一17;修改日期:2011—10—27 混凝土,容重2 500 kN/m。,泊松比0.2,弹性模量 30 000 MPa。计算的本构模型:由于桩周土首先破 作者简介:吴春萍(1963--),女,安徽合肥人,合肥工业大学教授级高工 798 《工程与建设》2011年第25卷第6期 坏,而此时,桩本身还处于弹性变形阶段,所以,土体 选择摩尔~库伦模型,桩体选择弹性模型;又由于桩 与桩周土之间相对位移较大,不符合位移连续性假 设,所以,桩土之间建立接触面l24]。接下来,对桩进 行逐级加载试验,桩顶荷载从2 MPa开始加载,以后 逐次增加l MPa,加载至13 MPa,加载过程中对桩顶 鲁g、 盘嚣 参数,加载模式均同1号单桩模型,8、9号模型的土 体参数分别取表2中的土体2、3的参数,桩体参数同 1号单桩模型的桩体参数,8号桩的桩顶荷载从 0.7 MPa开始加载,以后逐次增加0.35 MPa,加载至 6.65 MPa,9号桩的桩顶荷载从1.5 MPa开始加载, m 如 如 加 以后逐次增加0.7 MPa,加载至12 MPa,然后绘制相 的沉降量进行监控,根据相应的荷载及沉降数据绘出 Q~s曲线。 数值模拟的Q—s曲线及静载试验结果示于图1, 图形显示由FI.AC3D构建的单桩模型能够很好的拟 合现场的静载试验结果。从图1中可以看出,得到的 Q—s曲线属于缓变曲线,根据文献[5]规定当Q—s曲 线属于缓变型时,单桩极限承载力可根据沉降量来确 定,取S一40 Inin时所对应的荷载值l_5],其值为 3 632 kN。与斜率倒数法|6]的计算结果3 690 kN仅相 差58 kN,说明所建模型合理,参数选择正确,能够较 准确的模拟桩的受力情况。 倚绒/l(N 0.! ! ! : ! 00 图l单桩Q S曲线 1.2群桩模型的建立 在单桩模型的基础上,来研究桩距、桩数、桩长对 群桩承载力的影响。本文拟采用以下三组模型: (1)建立2、3、4、5号模型,取桩径d均为 600 mm、桩长L均为20 m、桩数 均为4,仅改变桩 的纵横向间距,比较桩间距S为1.8 m,2.4 m, 3.0 m,3.6 m_7]时荷载一位移的关系并研究四种不 同桩距的情况下侧摩阻力的变化规律。 (2)建立6、7号模型,模拟出六桩和九桩的Q—s 曲线,然后和1号、2号模型进行比较,研究桩长、桩 径相同的情况下,桩数不同时的荷载一位移关系及群 桩效应系数的不同并分析其原因。 (3)建立8、9号模型,研究桩径d均为600 mm、 桩距S均为1.8 IT/、桩数 均为4时,桩长L分别为 10 m、15 m、20 m时的荷载一位移关系及群桩效应系 数的变化情况。其中2~7号模型的土体参数与桩体 应地Q—s曲线。 2群桩承载力的影响因素 2.1桩距的影响 首先来研究2、3、4、5号模型。桩长L均为 20 m,桩数均 为4,桩径d均为600 mm,桩距S分 别为1.8 m、2.4 m、3.0 m、3.6 In的Q—S曲线见图 2。由图可知,不同桩距时,群桩的Q—s曲线都呈缓 变曲线,根据规范确定取s一40 mm时的荷载作为其 极限承载力[53,其基桩和群桩效应系数承载力列于表 3中,基桩承载力分别为3 261 kN、3 339 kN、 3 399 kN、3 448 kN,群桩效应系数分别为89.8%、 91.9%、93.5%、94.9%。由此可见,桩距与桩径之比 越小,基桩的极限承载力也就越小,群桩效应系数 越大。 0 IO 20 吕 吕 蟊30 逝 嚣40 50 60 图2不同桩距的Q—s曲线 表3不同桩距时的基桩承载力和群桩效应系数 这主要是因为群桩中基桩侧阻力的发挥同时受 到相邻桩和相邻桩问土的影响,随着桩距的减小,桩 间土竖向位移因为相邻桩的影响而增大,桩土相对位 移减小,导致桩侧阻力不能充分发挥,因此,基桩的侧 摩阻力减少,称这种现象为对侧阻的“削弱作 用”_8 。。。桩距的减小还会导致桩端阻力增强但是由 于端阻力在摩擦桩中所占比例较小,总的承载力还是 《工程与建设》2011年第25卷第6期 799 呈降低的趋势。上述群桩对侧阻的“削弱作用”随着 荷载的增加一直保持到桩基础破坏。 o 荷找/MPa 2 4 6 8 【0 l2 、 主基嚣 由于长螺旋灌注桩为摩擦桩,下面来进一步研究 群桩情况下的桩侧阻力。从图3可以看出:①桩侧 阻力随着桩长的加深缓慢增加,呈上小下大的梯形分 布样式。这种分布特点从加载开始一直持续到群桩 的破坏。②群桩相对于单桩桩侧阻力的重心下移, 更多荷载由桩的下段承担。这主要是由于在群桩情 1O ∞ 舯 鲫如∞Ⅻ加m 0 暑2O 晕 笔3() 40 50 况下,浅层土体伴随桩体的下沉也产生一定的沉降, 导致桩体上部的侧摩阻力降低,而在随着土层的加深 这种影响越来越弱,所以,桩体下部的侧摩阻力所占 比例s ̄DIJ。③在群桩中,桩侧阻力始终无法达到单 桩的桩侧阻力水平,这是因为群桩桩间土的应力水平 大大提高,减小了桩土界面的剪应力,造成桩土相对 变形减小。随着荷载的增加,各深度土体受到进一步 的压缩,造成桩土相对位移始终无法达到发挥极限侧 阻力所需的位移,极限侧阻也就无法发挥到单桩的 程度。 图3 10 MPa 不I司桩距的桩侧阻力 2.2桩数的影响 其次,研究2、6、7号模型。由FLAC3D模拟所 得的四桩、九桩的Q—S曲线示于图4,并与单桩的 Q—s曲线进行比较。三条曲线均为缓变型曲线,根 据规范_5]规定,四桩、六桩、九桩的基桩承载力和群桩 效应系数列于表4,其基桩承载力分别为3 261 kN、 3 200 kN、3 166 kN,群桩效应系数分别为89.8%、 88.1%、87.1%。经过对比,可以看出由于群桩效应 的存在导致群桩基础中基桩的承载力低于单桩,九桩 基础基桩承载力低于六桩的基桩承载力,六桩的基桩 承载力低于四桩的基桩平均承载力,九桩基础中基桩 的承载力比六桩基础中基桩的承载力降低1%,比四 桩基础中的基桩承载力约降低2.7%,这表明随着桩 数的增加群桩效应系数越小,基桩承载力降低,降低 的幅度由1.7%降至1%。 800 《工程与建设》2011年第25卷第6期 图4单桩、四桩、九桩的Q 5曲线 表4不同桩数时的基桩承载力和群桩效应系数 以上的模拟结果说明,在桩数不同的情况下,同 样存在着对侧阻的“削弱作用”。这种对侧阻的削弱 现象主要是受约束条件的影响,四桩可以认为是由四 根角桩组成,九桩基础是由四根角桩、四根边桩和一一 根中心桩组成的。不同位置的桩所受的约束情况不 同,如图5所示,角桩仅受两面约束,而边桩要承受三 面约束,中心桩则承受四面约束。 l 1 1 1 l 1 二口二口二口二 f I 『l r}I心蚍 边掂 ff]帆 图5不同位置桩的约束示意图 由于角桩所受约束相对较小,比较容易向四周土 体传递荷载,桩间土体的应力也较小,而边桩、中桩的 桩周土由于桩的挟持作用,应力不易扩散,土体中的 应力也就相对较高。而在群桩中,随着桩问土中应力 水平的提高,桩土界面的剪应力随之增大,达到最大 值后开始减少。所以,中心桩的侧摩阻力要低于边桩 的侧摩阻力,边桩的侧摩阻力要低于角桩的侧摩阻 力。相应的,由于,九桩基础中角桩所占比例较少,所 以,九桩的侧摩阻力小于四桩的侧摩阻力,四桩的侧 摩阻力小于单桩的侧摩阻力。导致群桩承载力随着 桩数增加承载力降低。而对桩群当中,中桩所承担的 荷载小于边桩,边桩所承担的荷载小于角桩的情况, 在进行群桩设计时可以采用变刚度调平法l7]。 2.3桩长的影晌 最后来分析2、7、8号模型,研究桩长对群桩承载 力的影响。图6为桩径、桩距、桩数均相同的情况下, 桩长分别为10 m、15 m、20 m的Q—s曲线。这三种 不同桩长的群桩的极限承载力根据规范 推断分别 为1 499 kN、2 356 kN、3 261 kN群桩效应系数分别 为93.7%、90.2%、89.8%,不同桩长的基桩承载力 和群桩效应系数列于表5中。由图6可知,随着桩长 的增加,群桩中的基桩承载力逐渐增加,增长幅度越 来越加大。比较不同桩长的群桩效应系数,群桩效应 3结束语 (1)通过合理的建模、正确的参数设置,使用 FI Ac3D能够较准确地模拟群桩在竖向荷载作用下 的受力情况并确定其极限承载力。 (2)经过与单桩的比较发现,在黏土中随着桩距 的增加群桩效应的影响在减弱,在桩距为3 时影响 最大,桩距为6 时接近单桩。 (3)由于约束条件不同,随着桩数的增加桩侧阻 力在降低,导致承载力降低。对于大桩群,不同位置 桩的桩顶应力与沉降都有差异,在设计时建议采用变 刚度调平法。 系数随着桩长的加深而逐渐地减小。 竹城,MP.d 0 2 4 6 8 10 】2 10 20 量 遨3() (4)伴随着桩长的增加,群桩中桩与桩之间的相 互影响越来越严重,群桩效应也就得到相应地加强, 群桩中基桩的极限承载力下降。 嚣 40 50 图6不同桩长群桩的Q— 曲线 表5不同桩长时的基桩承载力和群桩效应系数 [参考文献] [1]王金安,王树仁,冯锦艳,等.岩土工程数值计算方法实用教程 [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E2]陈育民,徐鼎平.FLAc/FI AC3D基础与工程实例[M].北京:中 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8. E3]彭文斌.FI AC3D实用教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造成以上结果的原因主要有:①桩体所承受应力 在桩侧以桩侧摩阻力的形式传递给土体,并在土体中 按照土体的内摩擦角向下扩散[6],随着桩长的增加,桩 体应力的扩散范围越来越广,应力叠加也越来越严重, 导致在桩距及其他条件一定的情况下,桩长越长群桩 的相互作用的影响越强,从而群桩效应加强。②随着 桩长的增加,桩的侧摩阻力在桩的极限承载力中所占 的比例增加,相应地,群桩效应对桩侧阻力的影响也随 之增加,因此,造成了群桩效应的加剧。 [4]刘波,韩彦辉.FLAC原理与应用指南[M].北京:人民交通出 版社,2005. [5]JGJ 106--2003.建筑桩基检测技术规范[s]. [6]杨克己.实用桩基工程[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1. [7]JGJ 94—2008,建筑桩基础技术规范Es]. [8]刘金砺.建筑桩基础设计与计算[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 社,1990. [9]韩煊,张乃瑞.北京地区群桩基础荷载传递特性的现场测试研 究EJ].岩土工程学报,2005,27(1):74—8O. [10]刘金砺.竖向荷载下的群桩效应和群桩基础概念设计若干问题 EJ].土木工程学报,2004,37(1):78 83. 《工程与建设》期刊评价指标进步显著 期刊评价指标有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即年指标、引用刊数、学科影响指标、学科扩散指标、被引半衰期、 H指数等多种,为首的前两项总被引频次和影响因子往往格外受到重视。近年来,本刊评价指标一路走高,上 升迅速,进步显著。近5年的总被引频次和影响因子,见表1所列。 表1 2006 ̄2010年 工程与建设》总被引频次和影响因子 《工程与建设》2011年第25卷第6期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