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许国华
来源:《莫愁(时代人物)》 2021年第3期
文 / 许国华
炎帝陵位于湖南省株洲市炎陵县鹿原陂,被誉为“神州第一陵”。“炎黄子孙,不忘始祖。”血脉崇拜是中华民族祭祖的缘由。自古至今,在炎帝陵前,清明隆重的官方祭礼、重阳盛大的民祭活动、国内外旅游观光人群的随祭,从未间断。
拜谒炎帝陵:到此有怀崇始祖
洣水萦绕,青山屏抱,鹿原陂古木参天,绿荫蔽日。一道红墙在山坡上曲折蜿蜒,几进金宇掩映其间,若隐若现,人文始祖炎帝就安息在山峦西麓。炎帝陵与陕西省黄陵县黄帝陵齐名。南炎北黄,遥相呼应。
随着涌动的人流,我拾阶而上,进入午门,但见迎面矗立着一块汉白玉石碑,碑上“炎帝陵”三个字金光闪闪。陵区占地8平方公里,陵殿按清代皇宫式样重建,红墙金瓦,重檐翘角,蔚为壮观。
“到此有怀崇始祖,问谁无愧是龙人。”读着这副对联,我以虔诚与崇敬之心,步入了主殿。殿内弥漫着一股庄严肃穆的氛围,氤氲缭绕,颇为神秘。正殿圣坛上方悬挂着“齐天鼻祖”横额,两侧有联“名垂宇宙,恩泽神州”,神龛内供奉着炎帝金像。他左手握稻穗,右手执灵芝,像前放有一个装满五谷和药材的竹篓,里面采摘的草药似乎还散发着清香,仿佛炎帝刚从山间田野归来。
据考古发现,长江流域是中华古文明发端之源,湖南是世界稻作农业发祥地,而长眠于此的中华民族人文始祖之一的炎帝神农氏,是农耕文明的开拓者、华夏文明的缔造者、为民造福的先行人。
传说中,炎帝神农氏是我国上古时期杰出的部落首领,为中华民族的始兴与繁衍作出了开创性的伟大贡献。相传,炎帝生于湖北随州厉山,长于陕西宝鸡城南姜水,因而得姓为姜,号烈山氏或厉山氏。他教民种谷,收获粮食,故被称为“神农”;他又尝百草,发明医药,故又是“医药神”。他看到人们种田辛苦,便斫木为耜,揉木为耒,发明耒耜,助农人耕种,提高了先民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深受各部落首领和百姓爱戴,尊称为“炎帝”。后世以炎、黄并称,共同尊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经过主殿,我来到了墓碑亭。墓碑亭红柱金瓦,四角攒头,中置汉白玉墓碑,上刻“炎帝神农氏之墓”七个大字。亭后便是炎帝墓冢,冢丘绿草如茵,四周花木扶疏。抬眼望去,陵墓前钟鼎齐列,香火缭绕。
我点燃一炷高香,向炎帝三鞠躬,用这种虔诚的仪式,完成了一次慎终追远的祭祀,遥祭五千年龙魂,追寻五千年华根。
春秋祭祀:绵延五千年的香火传承
相传,炎帝神农氏尝百草,不顾生死,曾一天中毒72次,仍不肯罢休,经过无数次试验,最终为人类尝出了赖以生存的稻、黍、稷、麦、豆五谷及360多种草药。
“上古有墓,汉代有陵,唐有奉祀,宋建陵庙,清定形制”,从古至今,炎帝陵祭祀从未中断,有史可查的官方祭祀比比皆是,且都极为庄重、盛大。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以祭典仪式为标志的祖先崇拜,是中华传统文化最根本的价值传承。祭祀之仪,既有朝廷御祭(大祭)、地方政府春秋两季时祭等官方祭祀(公祭),也有民间以文祭、物祭、火祭、乐祭、龙祭等方式的民间祭祀,且祭祀的习俗源远流长。
每年清明、重阳时节,炎帝陵都要举行春祭、秋祭活动,礼仪相当隆重。历经各朝各代,炎帝陵祭祀已形成一整套既定程序,即“炎帝陵祭典”。
庄重盛大的炎帝陵祭典,成为传承炎黄文化、凝聚民族情感的重要载体。炎帝陵祭祀,既是一场神圣的心灵交流仪式,也是一场历史文明的对话,更是中华民族亘古不变的传统盛事。
如今的炎帝陵祭典,是一个集音乐、舞蹈、武术、文学等多个艺术门类于一体的文化盛宴,入选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获评“全球最具影响力的十大根亲文化盛事”。
击鼓九通,鸣金九响,鸣炮奏乐。牛、羊、猪三牲抬上供桌,五彩缤纷的果蔬陆续摆上供桌,在古朴典雅的古乐曲和舞蹈表演之后,一位农民代表手持犁杖,铧开了春天的第一犁……主祭人点燃的圣火,继续闪耀着火焰,仿佛是从古老的刀耕火种年代传来的赞歌。
祭祀之后,人们撰文赋诗凭吊,一些文采斐然的诗文镌石刻碑。如今,炎帝陵园内立有历朝历代各个时期的石碑。那一排排石碑,就像一条长长的艺术碑廊。
“千里寻根古松苍翠迎赤子,万缕追思心香一炷祭炎陵”,千山万水风尘跋涉的炎黄子孙,来这里溯源、寻根、祭祖,缅怀炎帝功德,铭记炎帝功绩,秉承炎帝开拓、创新、进取、奉献的精神,传承、延续中华文明。
图片由本文作者提供
编辑 家英宏 xjjyh_326@163.com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