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基于环境心理体验的居住区外部空间设计——以天津市“格调春天”居住区为例

2021-01-01 来源:爱站旅游
导读基于环境心理体验的居住区外部空间设计——以天津市“格调春天”居住区为例
基于环境心理体验的居住区外部空间设计——以天津市“格

调春天”居住区为例

许婷

【摘 要】城市居住区除了要满足基本的使用需求外,还要充分考虑住区的主体——人的需要.设计应从人的心理体验出发,创造更为舒适的空间品质,营造出新时代的理想家园.该文以天津市“格调春天”居住区项目为例,从环境行为心理学的角度,以人的心理需求为出发点,对住区环境设计作出了一定的分析评价,并以此为据,来探讨什么样的住区环境才是真正适合我们需要的环境;指出应用环境行为心理学理论建设美观宜居环境的重要性及手法.在任何社会任何时代,人与环境的和谐相处都是人类生存发展的需要.作为设计师,我们应该更多的去感受生活,体验生活,关注不同环境中的行为心理体验.满足使用者的需求,提高被使用者的价值,才是我们做设计的真正意义.%As an urban residential district, it should not only satisfy the basic requirements for use, but also should consider the real need of people. On the basis of Ihe experience of people, the design is supposed to create more comfortable space quality and make an ideal homeland.With a case study on the Tianjin \"Style Spring\" residential district, this thesis conducts multi-perspective analyses in view of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 and on this base to discuss what residential environment is fit for our demands in deed. It also points out the importance of using the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 theory to guide and build livable habitats in urban residential district.Harmonious co-existence between human and environment is the important requirement for human being's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As o designer, we should experience the lives more and also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behavior and psychology in different environment. Satisfying user's requirements and heightening the value of space is the meaning of the design.

【期刊名称】《华中建筑》 【年(卷),期】2012(000)008 【总页数】4页(P59-62)

【关键词】环境心理学;城市居住区;景观空间;情感空间;休闲空间 【作 者】许婷

【作者单位】天津大学建筑学院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TU984.12

“人充满劳绩,但还诗意地栖居于这块大地之上。”

千百年来,伴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栖居者的居住理想也在不断更新。但无论怎样变化,“家”的本质永远都是人们内心的归宿。

汉语中有两个与居住有关的词,意思相近而不同。一是“屋”,在英文里是“house”;一是“家”,在英文里是“home”。屋是客观的描述,家是主观的认定。

当我们在说“这栋房屋”的时候,并没有想到是谁住在这里。它只是一个住宅,具备了住宅应有的一些条件,是居住空间的领域。

当我们在说这是一个“家”的时候,它暗含着情感的因素,是居住者心的领域。除了具备住宅的基本条件之外,还应该有家的温暖。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渴望有一个

属于自己的家,家蕴含了我们太多美好的寄予与期待。

在现代居住区外部空间设计中,要给人以“家”的感觉,就要以人为本,注重人与空间的关系,这就需要从分析居民的行为心理入手,探索创造良好的感受体验的方法。 1.1 领域感

领域感作为居民的一种心理需求,可以让人觉得安全,增进居民间的交往。同时,具有领域感的空间也有助于提供环境激励。 1.2 私密感

交往是人的需要,独处也是人的需要,私密感并非对应离群索居,而是指对生活方式和交往方式的选择与控制。一家人亲密团聚固然是幸福,但不是唯一的幸福;独处也必不可少,对有些人来说那也是一种自由自在的享受。 1.3 归属感

“远亲不如近邻”、“落叶归根”等观念生动的说明了“归属感”对于人的意义,人们都喜欢亲切和睦的生活空间,而不愿意接近陌生未知的环境。

俗话说“习惯成自然”,人的某些心理倾向会下意识地体现在行为之中,久而久之就变成了行为习性。居民日常的行为活动与居住区外部空间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因而在做设计的时候有必要研究居民的行为习性。 2.1 抄近路

人们在清楚地知道目的地所在位置时,或者有目的的移动时,总是有选择最短路程的倾向。 2.2 依靠性

观察表明,人总是偏爱逗留在柱子、树木、旗杆、墙壁、门廊和建筑小品的附近。用环境心理学的术语来说,这些依靠物具有对人的吸引半径。 2.3 人看人

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对于信息交流、社会交往和社会认同的需要。亚历山大对此分析道:“每一种亚文化都需要公共生活中心,在其中,人们可以看人也可以为人所看”。老年人尤其如此,他们闲暇活动多会选择静态的,其中观看其他人的活动便是常见的活动形式之一。 3.1 建立具有审美情趣的景观空间

现代社会的人居环境,内部的绿化造景要最大限度地考虑居民的生活和休闲的要求。在物质生活得以满足、精神生活逐渐丰富的今天,人们追求的是一个更为健康、更有亲和力的住区环境。

天津市“格调春天”居住区占地面积超过12hm2,总建筑面积30hm2,由33栋高层和小高层组成。整体规划借助高层楼间距大、占地少的空间优势,一方面将长虹公园的景色纳入其中;一方面将园林绿化的面积最大化,实现花园入户。住区里没有铺张的绿地、浮夸的雕塑和突兀的罗马柱,有的是梅兰竹菊和堆石溪流,素雅之中透着现代气息。

(1)尺度宜人的绿地环境空间

“格调春天”没有为了追求“大手笔”的几何式构图而采用大面积的处理手法,小区的绿地设计与人体尺度非常相符。一些大空间被分隔成若干小空间,而这些小空间又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或站或坐、或走或观的不同功能,在自然的行走观景中,体验舒适的感受(图1)。 (2)充分利用植物要素造景

小区内物种繁多,植被层次丰富,通过植物独特的形态、色彩等元素及种植地形的处理,形成了疏密有致的景观空间。植物能很好的改善住区内的小气候,帮助人们释放压力。对任何年龄层的人来说,一个优美、科学的绿化环境,都是舒缓压力、促进身心健康的最佳良方。

“格调春天”将不同色调的植物配置在一起(比如紫叶李、金枝国槐和丰花月季的

结合栽植),利用色彩的反差和对比来丰富空间;还利用深色植物创造恬静安详的小坐停留的半私密空间,而用浅色调的植物营造明亮轻快、可引导居民在此共同参与活动的开敞空间(图2~3)。

精心挑选的物种加上匠心独运的设计,让小区显得丰满立体,精致宜人。 (3)协调一致的景观配套设计

格式塔心理学强调心理现象是一个整体,认为任何“形”都是知觉进行了积极组织和建构的结果,相似的元素组合对视觉起“力场”的整合作用。阿恩海姆就认为,对于一个视知觉对象而言,“各个部分在某些知觉性质方面的相似性的程度有助于我们确定这些部分之间关系的紧密性程度”,这句话对于居住区外部空间设计最大的启发是在探求相似性的元素,寻找可以与主题形成对话的共通的视觉元素,以求得“视觉相似组合”。

在“格调春天”小区中,无论是从入口空间到中心开放空间,还是从景观小品到照明设施,都具有协调一致的风格(图4~6)。符号的运用不仅突出了小区的主题文化,同时使小区的整个景观体系形成独特的环境意象,留在人们的脑海中并形成回忆。

3.2 建立加强居民归属感的情感空间

如果现代化的人居环境带来的是冷漠和疏离,那么它就是一个失败的设计。 随着城市人口的膨胀,压力越来越大的城市居民已经身心疲惫,需要依靠一个良好的人居环境来调节身心,需要一个温馨和睦的氛围来舒缓情绪。“格调春天”中有公共庭院的设计,也有私密空间的处理,人性化的景素构成了各种可以释放心情的情感空间。 (1)回家的路

道路是居民每天都会打交道的对象,也是空间体验的关键。“格调春天”很注意小区道路的设计,采用曲线和直线相结合的手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宅前道路基本上都是曲线形,给人悠闲亲切之感,两旁栽种高大乔木,设置路灯,下面还加设一行灌木,增加了道路的围合感。下班之后,人们可以顺着温馨的灯光,欣赏着一路风景走进家门(图7);而组团级道路一般采用直线形,简洁有力地为人们指引家的方向(图8)。 (2)特色logo

住区的出入口是一种标志,对于居住者来说意味着“家”的概念,具有极强的心理暗示。无论是住户所在的小区组团,还是附近的宅间绿地,都会因为有了鲜明的识别物而具有自己的特色和个性,使居民产生很强的归属意识,营造一种邻里气氛。 “格调春天”精心打造了自己的景观标识:“海棠轩”、“碧桐书院”、“花映濂溪”、“曲径园游”…… 精致的logo掩映在绿荫之中,迎接主人的归来(图9~12)。

(3)交往场所的营造

调查表明,老年人较喜爱能容纳多人聚集活动的场地或较大面积的休息设施,青年人倾向于较为僻静少有干扰兼有运动场所的地段,少年儿童则喜爱在较大的活动场地或绿地中玩耍。虽各有偏好,但共同之处就是,它们都需要较大的遮阴树、各种植被和适量的户外休息设施。

在“格调春天”中,较大的户外场地和设施都铺装平坦以利于各种活动的需要,开阔的草坪也可供居民集体晨练或举办文娱活动。亭、廊、花架等设施与植物的配合都经过精心的布置,点缀在区内不同的角落(图13),让邻里之间的交流能方便、愉快地发生在各个公共活动空间中。 3.3 建立居民愿意停留的休闲空间

住区的休闲场地首先应该让人们从心理上有亲切感,人们愿意在此驻足,在此活动。而不是把城市广场等大概念的东西做到小区里去,那样看了会很累,达不到放松的目的。

休闲性人行道、亭廊、座椅、花池、小品……这些都可与建筑共同营造整体感,创造安宁祥和的气氛。当人们有的走上台阶驻足观赏,有的入座后谈天观望,居住区的生活气息就出来了。 (1)景观构筑物的设置

“格调春天”在邻近居民主要步行活动路线的位置上,考虑了亭、廊、棚架、景观墙等景观构筑物的设置。这些庇护性景观组合成内聚空间,吸引着居民前来休息、聊天(图14)。有的时候,尽管只是简单的一片墙,也可以创造出两个微妙的空间——向阳空间和阴面空间,趣味性极强(图15)。适当的围合能使人产生室内坐憩空间的体验,营造富有生活气息的室外休闲空间环境。 (2)休憩设施的设置

座椅是住区外部空间中供人们休闲的不可缺少的设施,座椅的设计和布置足以影响人们的行为,面向道路、沿建筑四周和空间边缘的座椅受人青睐。人们愿意选择在凹处、转角、入口或靠近柱子、树木、街灯的地方驻足。在“格调春天”中,座椅的设置很注重居民的休息和观景,每一处都有各自相宜的具体环境,可以让居民自由的放松心情(图16)。

对于现代城市居住区外部空间的设计,应该从以下3个方面入手进行考虑: (1)在景观空间设计方面

要注重尺度的概念,不能追求大刀阔斧的分割,而应该从人的舒适度出发来进行设计;植物配置要合理,充分发挥不同植物的特点,结合使用功能为居民服务;住区造景切忌手法杂糅,要尽量采用统一的设计方法增强整体感,营造场所精神。 (2)在情感空间设计方面

可以将交通空间转变为复合空间,引入生活气息,对于许多人来说,可能关注点并不在中心绿化上,而在于每天回家路过的一个座椅、一簇植物、一盏路灯;住区里各种标志物应该具备较强的可识别性和易读性,给予居民指引;各类景观小品既应

满足人们的使用需求,还应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创造更多的积极空间供居民交往。 (3)在休闲空间设计方面

可以利用墙体、座椅、绿植等要素划分出围合空间和半围合空间、公共空间和私密空间,以符合居民的不同需求;各类休憩设施应该做到精心布置,于细微之处见精神。

马克思曾说:“人创造环境,环境创造人。”它高度地概括了人与环境的关系,强调了人对环境的主导作用,同时又强调了环境对人的反作用。对于和人接触最为频繁的居住区环境来说,设计要从人的实际空间感受出发,进行综合的空间塑造,从而形成环境与人之间的互动,使之成为符合人们行为心理需求的场所。只有这样,住区才能有“家”的感觉,而不仅仅只是“屋子”的堆积。

作为设计师,应该了解人们的各种需求变化,运用好环境心理学的内涵,创造舒适宜人的居住区外部空间环境,让“家”的意义更为深刻,让人们能更加“诗意地栖居于这块大地之上”。 资料来源:

文中所有图片均为笔者自摄。

作 者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硕士研究生 邮 编300072

电子信箱***************** 【相关文献】

1 林玉莲,胡正凡.环境心理学.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2 徐磊青,杨公侠.环境心理学——环境、知觉和行为.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2. 3 苏勇.诗意地栖居——从家园的本体含义说现代居住区设计的主要特征. 建筑师,2004(2):21-26.

4 徐慧华.环境心理学在居住区环境设计中的应用.园林,2006(10):32-33.

5 巩如英.城市居住区外部空间中各层次景观空间构建的研究——以济南市为例.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6):11-12.

6 马丽旻.环境设计中的心理因素分析.东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5):42-4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