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401
⑥硕士学位论文MASTER’STHESIS内容摘要本文研究对象“初唐诗人墓志铭"中“初唐’’指唐王朝建国至开元十五年(公元618—727年)这1lO年的时间;所谓“诗人墓志铭”,包括志主为诗人的墓志铭和诗人所写的墓志铭两类。本文力求对初唐诗人墓志铭文献进行系统考察与研究,主要分为五个部分:第一章对墓志铭文体及发展概况进行阐述,主要从墓志铭的含义、形制、体例、产生及发展演变等方面对前人研究成果加以分析,进行综述。第二章为初唐墓志铭发展概况。文章在概述初唐丧葬风俗及其演变的基础上,分别从数量、篇幅、文体结构、写作风格及作者身份等方面对初唐墓志铭的发展进行了总体描述。第三章对初唐诗人墓志铭进行系统梳理和研究,也是本文的主体部分。通过对志主为初唐诗人和墓志铭作者为初唐诗人两类分别进行统计与分析,并从思想感情和写作形式上对其进行考察,归纳出初唐诗人墓志铭创作的主要特征。第四章是个案墓志铭研究,即对陈子昂所撰墓志铭进行研究。围绕一般特征、个性特征两个方面,就陈子昂撰写的墓志铭文学特性展开论述。第五章为初唐诗人墓志铭的价值及影响。主要考察其在传记文学和对后世墓志铭写作方面的价值和影响。附录为《本文所引初唐诗人墓志篇名索引》。关键词:初唐:诗人;墓志铭;丧葬风俗;陈子昂;传记文学⑧\:/硕士学位论文MASTER’STHESISAbstractInthisthesis.the’’PoetepitaphsatthebeginningofTangDynasty”andits”TangDynasty”referstoDynastytothe110一yearperiod(618—7271whichisfromthefoundingoftheTangKaiyuanfifteenyears.Theso—called”poetepitaph.”mainlyreferstothetombisaowner(oraccount.ChiMaster)whopoet,andtheepitaphwrittenbyapoetistakenintoStudiesfromthefieldofclassicalChineseliterature,theofgreatliteraturevalue,statusandsignificance.ThisthesisTangDynastyepitaphsaremakeseveryefforttodoadeepliteraturereviewandresearchonPoeticepitaphsatthebeginningofTangDynastyinadynasticallyhistoricway.Thethesisisdividedintofiveparts:Thefirstchapter,theelaborationofepitaph’sliterarystyleandthedevelopmentsurvey,carriesonthesummaryofthepredecessor’Sresearchresultsmainlyfromtheepitaph’Smeaning,construction,style,causingandevolution.Thesecondchapteristheepitaph’SdevelopmentatthebeginningofTangDynasty.TangOnthebaseofthesurveyoffuneralcustomsanditsevolutionatthebeginningofDynasty,itca/Tiesontheoveralldescriptionfromtheaspectsofquantity,length,literarystructure,writingstyleandtheauthor’SstatusatthebeginningofTangDynasty.ThethirdchaptercarriesbeginningofTangstatisticsTangonthesystematicalresearchonthepoetepitaphsattheDynasty,andthewriterofisthemainpartofthewholethesis.Throughtheseparateandanalysisofthetwocategories:ChiMasterwhoisapoetatthebeginningofDynastyandepitaphwhoisapoetatthebeginningofTangDynasty,thethesismakesaninspectionfromthethoughts,feelingsandthewritingform,andconcludestheforemostfeaturesofthecreationofthepoetepitaphsatthebeginningofTangDynasty.TheepitaphsZi’ang’Sfourthchapteristhecasestudyoftheepitaph,namelytheresearchfortheonwrittenbyChenZi’ang.ItelaboratestheliterarycharacteristicsofChenepitaphs,focusingonthegeneralcharacteristicsandtheindividualcharacteristics.Thefifthchapteristhepoetepitaph’SvalueandinfluenceatthebeginningonofTangDynasty.Itchieflyinspectsthepoetepitaph’Sinfluenceandvaluethewritingofbiographicalliteratureandontheepitaphwritingoflatergenerations.thebeginningofaTangPoetInscriptionFamousIndex”.Tang;Poet;Epitaph;Funeralcustoms;ChenZiang;Biographical⑧\一,硕士学位论文MASTER’STHESISTheappendixis”AtKeyword:Initiallyliterature⑧\:.:/硕士学位论文MASTER’STHESIS华中师范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和使用授权说明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研究成果。除文中已经标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己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作者签名:隐宏)磊f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华中师范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同意华中师范大学可以用不同方式在不同媒体上发表、传播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作者签名:触耙磊导师签名:l弓多7允许北京万方数据电子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将本人论文以电子、网络、镜像及其他数字媒体形式公开出版。作者签名:蘼域本人已经认真阅读“CALIS高校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发布章程”,同意将本人的学位论文提交“CALIS高校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全文发布,并可按“章程"中的规定享受相关权益。回童途塞握交卮溢卮!旦圭生;旦=生;旦三生筮查L作者签名:压九磊日期:加/D年古月弓/日导师签名:、乏三/:;}日期:护,哗,月3f日⑨硕士擘位论丈MASTER’STHESIS导论本文以初唐时期的诗人墓志铭(既包括志主为初唐诗人,又包括墓志铭作者为初唐诗人)为主要研究对象。初唐指唐朝建立到唐玄宗开元十五年这一时段(公元618—727年)。①以下是对本论题的研究基础,研究意义、思路和框架,重点和创新之处的综述。一、初唐诗人墓志铭研究的基础建国以后,学者们一方面致力于新出土墓志的发现与报告,更重要的是对其进行著录与整理,其中主要论著有:于右任《鸳鸯七志斋藏志》、张钫《千唐志斋藏志》、李根源《曲石精庐藏唐墓志》、罗振玉《芒洛冢墓遗文》。1991年,天津古籍出版社出版的《隋唐五代墓志汇编》,收录墓志近四千件,以原拓片影印,保持原件的真实面目。1992年,《唐代墓志汇编》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重在墓志录文,极大地方便了研究者。该书收集了洛阳郊山等地出土和搜集自各处旧拓的唐代人物墓志铭共三千余篇,依照落葬日期先后为序进行排列。《汇编》在张钫《千唐志斋藏志》、李根源《曲石精庐藏唐墓志》、罗振玉《芒洛冢墓遗文》等著录的基础上,根据自己多年收集的墓志拓片加以补充修订,并补入了建国以后公开发表的新出土墓志以及各地博物馆、图书馆的藏品,尽可能完整地收录了目前所能见到的全部墓志,堪称唐代墓志的集大成之作。《汇编》体例大致是按照志主落葬日期先后为序进行排列,以年号为界各自编号,书后编有姓名索引,颇便查检,是唐代文史研究者必备之书。2001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了《唐代墓志汇编续集》。与《汇编》二书合计所收唐代墓志己超过五千件。另外吴钢主编的《全唐文补遗》,三秦出版社已出版7辑,主要收录墓志,亦超过五千件;《新中国出土墓志(重庆卷)》,文物出版社,2002年版;《新中国出土墓志(陕西卷)》,文物出版社,2003年版;毛汉光《唐代墓志铭汇编附考》,中研D本文选取初唐一般指唐朝建立到唐玄宗初年这一时段,常被史学家、文学家作为研究问题时的断代标准。如严羽的“五唐”说,历经方回、杨士弘等人,到高楝时有“四唐”说。到20世纪的唐诗学界,学者们在“四唐”说的基础上,相继提出了新的“两唐”、“三唐”、“四唐”、“五唐”、“六唐”、“八唐”等多种分期主张。元、明、清学者为唐诗分期,以公元618—727年为初唐,后亦用于划分唐代历史,具体时限并无定论。主要是盛中唐之断界有争议。分期肯诸多标准。本文取常见得“四唐说”分法.1⑧\/硕士学位论史MASTER’STHESIS院史语所,1984年至1994年版;饶宗颐《唐宋墓志:远东学院藏拓片目录》,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81年版;北京图书馆《北京图书馆藏中国历代石刻拓本汇编》;新出土墓志以洛阳为多,故专收洛阳墓志的书更多。有《洛阳新获墓志》,文物出版社,1996年版等。又《新中国出土墓志(河南卷)》,文物出版社,1994年版,《新中国出土墓志(河南卷二)》,文物出版社,2002年版,亦收洛阳墓志颇多。散篇墓志还不断出土与发布,如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偃师杏园唐墓》即收墓志四十余方。这些整理成果为整个唐代墓志铭及本文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文献资料。利用墓志,研究唐代诗人,前人做过不少方面研究,包括补诗人作品的阙失、补证诗人生平事迹、确定作品的创作时间、考辨作品的作者、评价诗人的作品风格、归纳诗人的文学观点等。这些研究成果为本文的写作奠定了基础。二、本论文的研究意义、思路与框架内容(一)研究意义论文通过对初唐诗人(志主和作者)墓志铭进行较为系统的梳理和考证,选择初唐诗人陈子昂撰写的墓志铭作为个案进行研究,得出初唐诗人墓志铭在唐代诗歌史包括文学史上的地位和价值。(二)研究的思路与框架本论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第一章对墓志铭文体及发展概况进行阐述,主要从墓志铭的含义、形制、体例、产生及发展演变等方面对前人研究成果加以分析,进行综述。第二章为初唐墓志铭发展概况。文章在概述初唐丧葬风俗及其演变的基础上,分别从数量、篇幅、文体结构、写作风格及作者身份等方面对初唐墓志铭的发展进行了总体描述。第三章对初唐诗人墓志铭进行系统梳理和研究,也是本文的主体部分。通过对志主为初唐诗人和墓志铭作者为初唐诗人两类分别进行统计与分析,并从思想感情和写作形式上对其进行考察,归纳出初唐诗人墓志铭创作的主要特征。第四章是个案墓志铭研究,即对陈子昂所撰墓志铭进行研究。围绕一般特征、个性特征两个方面,就陈子昂撰写的墓志铭文学特性展开论述。第五章为初唐诗人墓志铭的价值及影响。主要考察其在传记文学方面和对后世墓志铭写作方面的价值和影响。2⑧\/硕士学位论炙MASTER’STHESIS本论文的重点和创新之处本文重点通过对志主为初唐诗人和墓志铭作者为初唐诗人两类分别进行统计与分析,并从思想感情和写作形式上对其进行考察,归纳出初唐诗人墓志铭创作的主要特征。另外,对陈子昂所撰墓志铭进行个案研究,以更深入了解这个时期墓志铭创作的特征和取得的成就,也是本文的重点之一。本文写作重点也是笔者着力创新之处,文章主要采用传统的文献收集、整理方法,对《唐代墓志汇编》及《唐代墓志汇编续集》中收录的“志主"为初唐诗人的墓志铭和作者为初唐诗人的墓志铭以表的形式梳理出来,进行系统研究与考辨,在写作中注意对所研究的墓志铭进行真赝辨伪;通过个案研究,可窥得初唐诗人墓志铭取得的成就。同时,将阐述对象运用表格的形式列出,让读者清晰明了,也是本文一大特点。四、本论文引用基本文献之凡例一、书中标记录文出处时,《唐代墓志汇编》一律省作《汇编》,《唐代墓志汇编续集》省作《续》。二、墓志题名用简称,如《大唐故秘书省司赵意府君之墓志》省作《赵意墓志》。三、墓志别称繁杂,如墓志、墓志铭、志铭、墓表、权厝志等,文中一律省作《某某墓志》或《某某墓志铭》。四、所引墓志录文在使用规范简化字排印时,原文中的繁体字、异体字全部改为对应的简化字,但个别字因无对应的简化字,仍保留原来的字形。3⑧\:::/硕士学位论丈MASTER’STHESIS第一章墓志铭概说本章主要从墓志铭的含义、形制、体例、产生及发展演变等方面对前人关于墓志铭文体及发展演变方面的研究成果加以分析并综述,以便大家对墓志铭文体及其在中国古代的发展历程有一个大致了解。第一节墓志铭的含义、形制与体例(一)墓志铭的含义志,是记识、记载的意思。铭,是铭刻的意思。上古殷周时代,人们曾在铜器彝鼎等器物上刻字记功、记事,其文辞称为铭文。后来则刻字于石,即刘勰《文心雕龙・诔碑》所谓的“以石代金,同乎不朽”。回《礼记・祭统》中对于“铭"的含义有着较为全面的说明:夫鼎有铭。铭者,自名也,自名以称扬其先祖之美,而明著之后世者也。为先祖者,莫不有美焉,莫不有恶焉。铭之义,称美而不称恶,此孝子孝孙之心也,唯贤者能之。铭者,论撰其先祖之有德善、功烈、勋劳、庆赏、声名,列于天下,而酌之祭器,自成其名焉,以祀其先祖者也。显扬先祖,所以崇孝也。身比焉,顺也。明示后世,教也.夫铭者,壹称而上下皆得焉耳矣.是故君子之观于铭也,既美其所称,又美其所为。为之者,明足以见之,仁足以与之,知足以利之,可谓贤矣。贤而勿伐,可谓恭矣。回文中提到“铭之义,称美而不称恶,此孝子孝孙之心也”,透漏出“铭’’这种文体最初就有“虚美"的成分。墓志铭作为我国古人“慎终追远’’的重要体现,在古代社会生活尤其是丧葬领域的地位十分突出。罗开玉认为,对那些相信有阴曹地府、相信灵魂永存的人来说,(墓志铭)能起到确认忠孝、行善积德的作用,是维护封建伦理道德观念的一种手段。正因为它具有这种现实的社会功能,才为以后封建社会所承袭,为历代封建政府所倡导。四我国古代文体多种多样,墓志铭是其中的一种。褚斌杰《中国古代文体概论》一书对于中国古代文体有着全面的论述,其中对于碑文和墓志铭并没有进行区分,①梁・刘勰撰,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9.14页。。清・朱彬:《礼记训纂》,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版,第732—733页。@罗开玉:《丧葬与中国文化》,海口:三环出版社,1990年版,第42页。4⑧\/硕士学位论丈MASTER。STHESIS墓碑文作为一个大概念,包括了很多相关文体,这种现象在古代是比较普遍的。《中国古代文体概论》是这样解释“碑文"的:碑文是刻在石碑上的文辞。据考证,所谓碑,本是古人置于官室、宗庙前面的石桩、石柱之类,有的是为了“识日影”,即通过观察El影的移动来判断时间;有的则备栓牲畜之用。后来发展到在这些石上刻字记事,因而产生了碑文。碑文,又有碑志、碑铭的称谓。。因此,可以说古代墓碑主要分为两种:一种埋于地下,叫做墓志铭;一种立于地上,叫作墓表文。即“志以志诸阴,表以表诸阳”。固墓志铭与墓碑(表)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它的放置位置在“幽宫",即坟墓里面。二者在文章体式上,并无太大区别,一般都由题、序、铭三部分组成。(二)墓志铭的形制与体例墓志铭的通例是:平纳在坟墓中,形制为平方形,由两石对合,上石篆盖,盖刻标题,下石镌铭。刘勰在论述墓志体例时说“其序则传,其文则铭",@“序"即志,多用散体文书写,叙志主身世。按照体例,它应包括死者的世系、名字、爵位、行治、寿年、卒葬月日,子孙大略和葬地等事项;“志"后有“铭”,多用韵文写成,其内容是对死者的褒扬颂赞。最初的墓志多似碑形,以后演变为方形、带盖。@南北朝时期,墓志发展为单设方形或扁(长)方形。北魏孝文帝迁都到洛阳后,设立墓志的风气大盛,墓志才做成盖、志两石相合的形式。墓志铭多是石制,长宽不过二三尺。具体的形制及演变可参见陆九和的《中国金石学讲义》,@其中附有墓志的形制、异制、变式的图形。现存墓志大都为正方形或长方形的石制品,一般为上、下两层,上层称为志盖,多为盈斗形,刻着死者的官职、姓名、卒葬年代;下层称为志身,为正方形,刻记志铭的具体内容,志和盖合在一起,称为一盒墓志。这种盈顶盒式墓志是唐以后最常见的形制。@一般意义上的墓志铭,不过就是“仁人孝子,于幽宫则刻石而藐之”⑦的文字。为文大多略叙生平梗概,期冀后人识其墓址,凭吊纪念而已。∞褚斌杰:《中国古代文体概论》(增订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421页。圆《江西出土墓志选编》,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400页。四梁・刘勰撰,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北京:人民文学{lj版社,1998年版,第214页。∞罗开玉:《丧葬与中国文化》,海口:三环出版社,1990年版,第42页。囝陆九和:《中国金石学讲义》,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版,第125-130页。四姚荚玲:《唐代墓志词汇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甘j版社,2008年版,第3-4页。。欧昌俊、李海霞:《六朝唐五代石刻俗字研究》,重庆:巴蜀书社,2004年版,第36页。注:“于幽宫则刻石而蕴之”,指的就是墓志铭,乃“碑之别”。5⑧\:,,硕士学位论丈MASTER’STHESIS在《中国金石学讲义》对墓志铭演变历程的叙述中提到墓志铭的基本体例:志铭之文字,谀墓而已。晋立碑禁,志石始作。六朝尚文,遂多骈制,志末缀铭,韵语万变。唐宋以来,厥体滋乱,溯其原始,略举为例:一、志之无铭者;二、先铭而后志者;三、先志而后铭者。①诚如此,明人徐师曾在《文体明辨序说・墓志铭》中也说:“至论其题,则有日墓志铭,有志有铭是也。’’@有志无铭叫墓志,有铭无志叫墓铭,二者合起来叫墓志铭,泛称为墓志。褚斌杰在《中国古代文体概论》中对“墓志铭并序"这种常规墓志体例有概括性的说明:按照常格,应有志,有铭,志用散体,铭用韵语。但后世也有有志无铭或有铭无志德,也有铭文用散体的,后世于志铭前又另加序,称“墓志铭并序”,这是因为后世逐渐以志文为主,形成了以志为中心的前序,后铭的体例。。墓志铭有许多异名简称,除了最常见的墓志、墓志铭、墓志铭并序(叙)三种之外,还有墓、墓铭(并序)、墓表、墓记(并序)、墓志文(并序)、墓铭(并序)等。《中国古代文体概论》归纳指出:(墓志铭)又称为“葬志”、“埋铭”、“圹志”、“圹铭”等;又由于墓葬时的情况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称,如未葬而权寄灵梆的称“权厝铭”,死于外地而后归葬的称“归衬志”;葬于外地而后迁归德称“迁榭志"。墓志铭一般刻于石,刻于砖的称“墓砖记”、“墓砖铭”。。就其名称的发展演变来看,其早期名称不固定,有葬砖、墓记、墓碑、柩(椁)铭、墓室题记、神座等不同名称。明人吴讷《文章辨体序说・墓碑、墓碣、墓表、墓志、墓记、埋铭》日:“埋铭、墓记,则墓志异名。"⑤墓志铭的变体和别称在《文章缘起》中也有提到:至论其题,则有曰“墓志铭”,有志有铭者是也。曰“墓志铭并序”,有志有铭而又先有序者是也。然云志铭而或有志无铭,或有铭无志者,则别体也。曰“墓志”,则有志而无铭。曰“墓铭”,则有铭而无志。然亦有单去志而郄有。陆九和:《中国金石学讲义》,北京:北京图书馆}}j版社,2003年版,第115页。注:所谓“志铭之文字,谀墓而已”,笔者认为这个结论下得有些武断。“晋立碑禁,志石始作”,这句话显示}“墓志铭产生的背景和时问,可以说通,不过还需要证据。“唐宋以来,厥体滋乱”,表明唐宋以后,体例渐繁。o明・吴讷著,于北山校点:《文章辨体序说・文体明辨序说》(合刊本),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第149页。管褚斌杰:《中国古代文体概论》(增订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433页。④褚斌杰:《中国古代文体概论》(增订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432页。。明・吴讷著,于北山校点:《文章辨体序说・文体明辨序说》(合刊本),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第53页。6⑨硕士学位论文MASTER’STHESIS铭。单去铭而郄有志者。有题云志而郄是铭题。云铭而郄是志者。皆别体也。其未葬而权厝者日“权厝志”.日“志某殡后葬而再志者”。日“续志’’。日“后志殁于他所而归葬者”。曰“归衬志葬于他所,而后迁者”。日“迁甜志刻于盖者”.日“盖石文刻于砖者”。日“墓砖志”.曰“墓砖铭”。书于木版者,日“坟版文”,日“墓版文”。又有葬志日“志丈”、曰“坟记”、日“圹志”、曰“圹铭”,日“椁铭”、日“埋铭”。其在释氏,则有曰“塔铭”、日“塔记”.凡二十题。或有志无志,或有铭无铭,皆志铭之别题也。。翻开《汇编》、《续》可以发现,尽管都是墓志,标题的名目却是多种多样。在墓碑和墓志之间,在唐代还出现了一种“塔铭’’。固僧侣死后多火化,建塔以葬骨灰,往往设立塔铭、舍利铭。设于地表的同碑,埋于地下的则同墓志。第二节墓志铭的产生和演变(一)墓志铭的产生在中国古代,“勒石志墓”的目的,一是希望石之坚久,能为异时陵墓变迁之防,以为墓地之标记;二是希望石之如玉,能扬亡者德善功烈之名。固要真正解决墓葬的长期识别,文字与石刻相结合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若将文字铸于铜、铁等金属之上,由于金属本身的价值,易遭人觊觎,反不能长期保存。《丧葬与中国文化》中写道:商周至汉代,常随葬带铭文的青铜或铜器。这些铭丈多反映了墓主的姓氏、族属、官职、谱系等……战国秦汉时期,墓葬中常随葬简牍帛书.他们有的记载了墓主姓名、谱系、生平、官职,有的记载了历史事件、国家大事……在秦始皇陵的刑徒墓地中,发现一些尸骨上覆盖有板瓦,板瓦上往往印刻有死者的地名、服役性质、爵名、姓名等……他们是墓志的先声。。先秦文字传播载体由龟甲、兽骨到竹简、帛,与这些载体相比,金石更具有不朽的特征,更能传播久远,而墓志铭便是金石文献中很重要的一类。《中国金石学锄梁・任叻:<文章缘起》,文渊阁pnq库全书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1478-226页。留和尚、尼姑死后,都用火葬,佛教中称为“荼毗”,即造一个塔形的墓,将骨灰安放在塔中。另外刻一块方形或长方形的志铭,砌在塔的正面。在家修行的居士或信佛的妇女,死后也有用火葬的,《王居士砖塔铭》、《夫人程氏塔铭》,即是例子。这种塔大多是用砖砌的,故称砖塔,又称“灵塔”,宋元时又称“灰身塔”,一般通称为僧塔。塔铭不足墓志,凶为它不埋在地下;塔铭也不是墓碑,因为它并不离开坟墓而独立。但塔铭的文字却和墓志一式。从拓本来看,并无区别,不过它们很少是正方形的。~般收藏家都把塔铭归入墓志一类。四姚美玲:《唐代墓志词汇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90页。蛳罗开玉:《丧葬与中国文化》,海口:三环出版社,1990年版,第40页。7⑥硕士学位论文MASTER‘STHESIS讲义》中概括了各种石刻文体发生演变的历程:碣始于秦,碑始于汉,志始于晋,铭始于六朝,石画始于两汉之际,而变化始于六朝,刻经始于汉魏之间,而推广始于唐宋。嗣后虽有托古改制者,终不忘其所自始也。田在墓中设志的渊源是多方面:~是迁葬时可以辨认棺木骸骨,这类墓志内容简单,只是起标识作用。早期墓志文字,受铭刻记事文的影响,具有标识、墓记的性质,如汉代仍是铸鼎铭功。《丧葬与中国文化》中指出:中原、关中墓葬,原无封土.商周统治者在墓上建享堂,也顺便解决了墓葬识别问题。但一般贫苦人家,资金有限,而享堂耗资巨大,终难推广。西周贵族俗在墓上植树,并把植树品、数目与爵位相联系.但在大型贵族墓地中,有相同爵位的人甚多,时间一长,亦难以辨别。当时还流行在墓上插“铭旌”的习俗.铭旌又称明旌、丹旒,一般都要在上面写明某日某氏某人之柩等语。这当然有助于墓地识别,唯保存时间极短,一般一、两年,故杜牧有“粉书空换旧铭旌”之叹,而杜甫也有“江雨铭旌湿”之哭。∞二是西晋时因碑禁森严,故当时大多做成小型的墓志(也有简化成长方形)直立于墓中,文辞也与东汉墓碑相同。三是为了防止陵谷变迁、丘陇难识。历来解说墓志文体的论著都注意到这一点,如《中国古代文体概论》中写道,古人立墓碑或墓志的目的,是“怕年久地形变迁,不易寻识死者的墓穴”。@墓志往往能存数百年乃至逾千年,从根本上解决了墓葬的长期识别问题,还可以发挥向世人传播德勋、显示孝行的功能。墓志作为石刻文献的一种,将墓主姓名,爵里、卒葬年月、生平事迹及其他有关内容,刻于砖石(也有以木、瓷等为载体的),置于坟墓中,“以为异时陵谷变迁之防”、“将以千载之后,陵谷迁变,欲后人有所闻之”。@《文章辨体序说》写道:“墓志,则直述世系、岁月、名字、爵里,用防陵谷迁改。’’@柳公权《砥柱》中也说:“旧碑文字在,遗事可追寻。"固四是防偶被后人误发坟墓,以便重新掩埋,可保护坟墓,这是南北朝以后人们设志的心理。公卿大臣之墓往往碑志皆设,一在地表,一在墓中,内容文辞大致相回陆九和:《中国金石学讲义》,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版,第83页。圆罗开玉:《丧葬与中国文化》,海口:三环出版社,1990年版,第4l页。@褚斌杰:《中国古代文体概论》(增订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432页。回黄金明:《汉魏晋南北朝诔碑文研究》,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88页。@明・吴讷著,于北山校点:《文章辨体序说・文体明辨序说》(合刊本),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第53页。@陈尚君辑校:‘全唐诗补编》,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398页。8⑥硕士学位论丈MASTER’STHESIS同。宋代以后,神道碑较少,而墓志的设立极为普遍。墓志在埋入幽圹之前,也早已在葬礼上向众人展示过;在埋入墓穴之后,其文本仍可能在世间流传。(二)墓志铭的演变关于墓志的起源,学术界的看法不一。赵超在《墓志溯源》①对各种观点进行了梳理,认为有代表性说法是:始于西汉、始于东汉、始于魏晋、始于南朝;对墓志铭问题深有研究的当代学者程章灿先生在《墓志文体起源新论》认为“墓志既是一种文体,又是古代丧葬制度的重要一环,既有文学的属性,又有文物的属性。关于墓志的起源,历来众说纷纭,但基本上都是着眼于丧葬制度,而没有对制度与文体之间的界限加以厘清。从文体发展的角度看,墓志文经历了从志墓到墓记再到墓志的发展过程;结合传世文献与出土文献可以看出,作为有一定行文格式的墓志,是一种起于江左的文体,其出现时间应在晋宋之际。"②笔者的同门师姐黄蓓在硕士学位论文《魏晋南北朝墓志铭发展流变的文献学研究》对此进行了细致考辨,也认为墓志铭源于东晋至南朝刘宋之间。笔者赞同这个观点,不再赘述。墓志铭文体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经历着演变。由于代有名家杰作,墓志铭这种文体在社会上慢慢有了一定影响,人们对之逐渐刮目相看,在编书选文时常为其留一席之地。南朝梁人萧统编的《文选》中便正式将“墓志’’单独列为一类文体,并与“碑铭"分开,这是墓志在古文献中首次登上大雅之堂。④明代吴讷《文章辨体》也将墓志单独列为一体,并分作墓碑、墓碣、墓表、墓志四类。徐师曾《文体明辨》因袭吴讷的分类而又稍作调整,即将墓志分为墓志铭、墓碑文、墓碣文、墓表四类,而每一类又分开列出。清代姚鼐《古文辞类纂》将墓志列为“碑志"类。今人褚斌杰《中国古代文体概论》中列有“碑志文"一类,其中第三种即是墓碑文。可见,墓志作为一种特殊文体自有其存在的价值,在文学史上占得一席之地。为了让大家更明了墓志铭文体的发展变化及归类情况,笔者将其在历代文体论著和选本中的名称及位置列出,具体见下表:。收录在《文史》第二十一辑,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圆程章灿:《墓志文体起源新论》,《学术研究》,2005年第6期。@其中只收了《刘先生大人墓志》(作者为任彦升)一篇,且篇幅短小(仅有120字),全文都是四字句。9⑧\:硕士学位论文MASTER’STHESIS/表一墓志在历代文体论著及选本中位置一览表①书名《文心雕龙》(梁・刘勰)文体分类备注碑、铭诗、乐府、赋、颂、赞、祝、盟、铭、箴、诔、碑、哀、吊、杂文、谐、隐、史传、诸子、论、说、诏、策、檄、移、封禅、章、表、奏、启、议、对、书、记,共33类。《文选》(唐・李善)赋、诗、骚、七、诏、册、令、教、策、表、上书、启、弹事、媵、奏记、书、移书、檄、难、对问、墓志设论、辞、序、颂、赞、符命、史论、史述赞、论、连珠、箴、铭、诔、哀文、碑文、墓志、行状、吊文、祭文,共39类。《文苑英华》(宋・李防)赋、诗、歌行、杂文、中书制诰、翰林制诏、策问、策、判、表、笺、状、檄、露布、弹文、移文、启、书、疏、序、论、议、连珠、喻对、颂、赞、铭、碑、志、墓表箴、传、记、谥哀册文、谥议、诔、碑、志、墓表、行状、祭文,共38类。《唐文粹》(宋・姚铉)古赋、古调、颂、赞、表奏书疏、状、檄、露布、制册、文、论、议、古文、碑、铭、记、箴、诫、铭(物铭)、书、序、传录记事,共22类。碑、铭《明文衡》(明・程敏政)38类。将神道碑、墓碑、奢匿J断、奢匿表进行区分《文章辨体》(明・吴讷)59类。区分了墓碑、墓碣、墓表、墓,断、誉HJ和埋铭《文体明辨》127类。墓志铭:墓志铭、墓志、墓铭、权厝志、与墓碑。褚斌杰:<中国古代文体概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20-33页和486—511页。lO⑧、:一,硕士学位论丈MASTER’STHESIS(明・徐师曾)续志(后志)、归榭志、迁衬志、盖石文、墓砖铭(墓砖记)、坟版文(墓版文)、葬志、志文、坟文、圹志、圹铭、榔铭、埋铭、塔铭和塔记,共19类。文、墓碣文、墓表(墓表、阡表、殡表、灵表)进行区分《艺苑卮言》(明・王世贞)6门42类。其中史志变文包括叙、记、碑、碣、铭和述《唐宋十大家类选》(清・储欣)《古文辞类纂》(清・姚鼐)奏疏、论著、书状、序记、传志、词章,共6门30志、铭属类。传志一门论辩、序跋、奏议、书说、赠序、诏令、传状、碑志、杂记、箴铭、颂赞、辞赋、哀祭,共13类。碑志、铭墓志铭流行于汉代,定型于南北朝时期,其主要特点是在不太长的篇幅内历叙传主德行、事迹,其中多有谀美之词,久而久之,逐渐形成空洞、苍白、呆板的形象,令人生厌,尤其是进入六朝以后,已不可避免地走上了程式化、公式化的道路。内容上不外乎记叙历官,歌功颂德,浮泛无实;形式上多用骈体文写作,讲求铺排事典,溢美夸饰,华而不实。概括说来,唐前墓志内容格式的发展、演变大致过程为:①秦汉时期,志墓器物出现并逐渐丰富,开始出现石质器物;两汉之际金石并盛,两汉以后,金少石多……秦之碣至汉而改制为碑矣。@东汉至魏晋时期,地上之碑转为地下之石。在一些官吏贵族墓中出现了记载死者生平事迹的墓志。④墓志内容简单,叙事扼要简明。①注:根据陆九和《中国金石学讲义》(第三章)的看法,金石时代可以区分为六个时代:周秦为金石发明时代;两汉及南北朝伟金石改制时代:唐为石刻极盛时代;宋为金器复古时代及金石学发达时代;辽金元为金石芜杂时代;清争现代为金石发掘时代及金石学继盛时代。陆先生的看法有助于我们从金石文献发展的历史分期t来把握初唐诗人墓志铭的历史位置。圆陆九和:《中国金石学讲义》,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版,第369页。@罗开玉:《丧葬与中国文化》,海u:三环出版社,1990年版,第4l页。ll⑥硕士学位论丈MASTER’STHESIS魏晋至南北朝是墓志铭名称出现,形制和文体逐渐定型的时期。墓志内容丰富,叙事详细,志题、志文、志铭三部分完备,并形成了基本的格式。六朝时期,墓志进一步发展,其中一部分墓志语言不再一味的格式化,逐渐开始显现出文学化的特色。如庾信所作的墓志清新流丽,饱含深情,其《周大将军怀德公吴明彻墓志铭》被誉为“志文绝唱”。①唐朝时期,“金器无足述者,可述者仅有石刻而已……石刻新出于各地及散见于各书者统计约近万种。其中杂刻与造像不惟远轶秦汉,可谓颉顽南北朝,而凌驾宋以下也,吾故日唐为石刻极盛时代。”圆可以说,墓志铭在经过魏晋南北朝的发展后至隋唐,逐渐形成蔚为壮观之势。总而言之,墓志铭这种文体犹如一个生命体,它是社会文化的产物,并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经历着演变。作为我国古人“慎终追远"的重要体现,在古代社会生活尤其是丧葬领域占据着重要的地位。由于代有名家杰作,墓志铭这种文体在社会上慢慢有了一定影响,人们对之也逐渐刮目相看。。罗维明:《中古墓志词语研究》,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6页。。陆几和:《中国金石学讲义》,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版,第370页。12⑨硕士学位论文MASTER’STHESIS第二章初唐墓志铭发展概况本章在概述初唐丧葬风俗及其演变的基础上,从数量、篇幅、文体结构、写作风格等方面对初唐墓志铭的整体发展状况进行阐述。第一节初唐丧葬风俗《礼记・檀弓上》对于“葬"有这样的解释:“葬也者,藏也;藏也者,欲人之弗得见也。"①作为“葬"的本义,它与中国古代的丧葬习惯、丧葬风格以及丧葬制度都有很大的关系。在中国古代,丧葬制度有着很广泛的社会基础,这与民族的宗教观念、灵魂观念等紧密相关。对于丧葬之事,人们必须要审慎认真对待,以缅怀祖先之功德。作为社会习俗的重要组成部分,丧葬也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演变,成了生存者的一种信仰文化,并逐渐形成了一些丧葬风俗的特征:事死如事生、奉行儒家礼仪、等级森严。初唐时期的丧葬习俗继承了前代的传统:人们大都依然相信,人死之后到另一个世界去生活。不仅灵魂不死,连生前的形象还依然不变。他们在那里过着与世间一样的生活,能与先前去世的亲人团聚,还能组织家庭,连原来的社会等级也可以得到承认。因此,人们对死者的丧葬处理一如其生前的样子,他们生前享用的物品要带进坟墓,原来的奴隶、丫环等也要进行殉葬。②如隋唐之际,杜伏威“所虏获必分与麾下,士有战死,以其妻殉,故人自奋战,无完敌。"@丧礼是丧葬习俗的重要部分,作为中国各种礼制中最具有生命力的一种礼仪,它始于西周,历经秦、汉、唐、宋、元、明、清,贯穿了整个封建社会,并延续至今。从历史文献资料可以看出,各个时代的丧礼虽有不同,但基本上还是沿袭了《仪礼》和《礼记》的规定。唐代的丧葬礼仪内容基本也源于此,只是更加系统化、程序化了。唐朝作为中国封建社会最为繁盛的时期,各种体现封建等级制礼仪的发展可谓登峰造极,丧葬礼仪制度也发展得很完备。《大唐元陵仪注》和《大唐开元礼》这两部反映唐代礼制的书籍中记载了不少唐朝礼仪程序,根据《大唐开元礼》对于丧葬礼仪的记载:唐代三品以上四品以下至庶人的丧葬程序~共有六十六道。如果是。清・朱彬:《礼记训纂》,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版,第114页。。刘天华:《中西陵墓建筑之差异与殡葬改革》,《中国民间文化——嚷葬文化研究》,1996年第l期。国五代・刘岣等:(IN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3800页。13⑨硕士学位论文MASTER’STHESIS改葬,另有十七道程序。这一方面反映了唐朝封建丧礼的繁缛,同时也反映出严格的封建等级差别。初唐时期丧葬礼仪作为整个唐代社会习俗的一部分,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也有一些特别的习俗。(1)初唐时期,无论是中原,还是敦煌那样的边陲地区,汉族居民基本上都实行土葬。佛教传入中国后,火葬渐渐流行,后来流传到北宋。然而,由于人们深受传统儒家文化的影响,火葬被视为“悖逆不孝’’的行为,屡遭封建统治者禁止。宋太祖建隆三年曾下诏禁止火葬,明清两代亦严厉禁止。因此,这种今天看来是一种很好的葬俗,并就没能推广开来,直到近代受西方影响,人们的看法才有了较大的转变,现在更成为国家大力提倡的葬法。另外,塔葬一度在初唐上层社会流行,这一点可由《汇编》、《续》中保留的不少此类塔铭窥见一斑,至今我国不少地方还保留有许多这样的塔。塔葬本来是佛教徒的葬俗:一些汉族地区寺庙的高僧死后,先将他们的尸体火化,然后将骨灰放置于砖塔或石塔内安葬。学者夏之乾认为:这种葬俗同佛教有密切关系,在我国可以说纯粹是一种佛教僧人的葬法。至于民间则都不行塔葬。塔葬的原因可能是因为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死,火化后骨灰(舍利)都贮放于塔内……我国一些佛教高僧行塔葬可能是效仿如来的葬法。由要指出的是,塔葬是需要很大花费的,一般人无法办到,自然这种葬俗也就不可能在民间得到很广泛的流传。(2)在《汇编》、《续》中的初唐墓志中不少用“崩"来指一般人之死,这是一种非常特别的文化现象。《礼记・曲礼下》明文规定:“天子死日崩,诸侯日薨,大夫日卒,士日不禄,庶人日死。"②可以说对死的称呼在中国古代是有着严格等级分别的i在中国古代的正统典籍中,大致是符合这些规定的,尤其对“崩”字把关十分严格,不仅在正史中,即使是私人笔记和诗词文集之类的书籍,也很难见到“崩"字用于普通人身上的现象,而在初唐的墓志中却屡见不鲜。这是什么原因呢?在笔者看来,一方面,墓志属于私家撰述,一般都是深埋在地下,不用担心被人告发。另一方面,在盖棺论定之际,把皇帝的荣耀移加给死者,让其享受生前未曾有过的待遇,也算是对死者的一种安慰吧。从表层看,如此用法有谀墓之嫌,而透过现象看其本质,也可以说是人们平等意识的一种陡然升华,有。夏之乾:‘中国少数民族的丧葬》,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1991年版,第16页。国清・朱彬:《礼记训纂》,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版,第72页。14⑧、‘:硕士学位论文MASTER’STHESIS./着积极的意义。(3)从死者的随葬物品我们也可以窥见初唐社会风俗及信仰的一斑。陈子昂《唐故朝议大夫梓州长史杨府君碑》有这样的话:“遗令薄葬,不藏珠玉,唯《孝经》一卷,《尧典》一篇,昭示后嗣,不忘圣道。"①可见,在当时人们心目中,“《孝经》一卷,《尧典》一篇"是可以体现“圣道’’的,其作为随葬物品反映了当时人们对于古代经典的重视以及对于圣道的孜孜追求。同时,“昭示后嗣’’,反映了他们对于后代的教育也注重“圣道’’的传承。另外,文中“始府君临终,遗令薄葬”@的句子则反映出“薄葬’’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4)墓前树碑,墓内立志,是初唐丧葬习俗的一大特色。从汉至唐,墓志的发展有一个曲折的过程。魏晋时期一度有禁令厚葬和在墓前树碑的规定,所以一度曾行于两汉的墓碑突然减少了下来,南北朝时又重新兴起。隋唐之际,墓前树碑之风大盛。在当时,王公大人、豪富士族的丰碑巨碣到处林立,这种习俗也影响到以后各朝各代。(5)初唐有“庐墓”的丧葬习俗,即父母下葬后孝子(或孝女)结庐墓侧、长年居守的孝行。如在《新唐书・孝友传》中有记载:“虢州阌乡人梁文贞,亲亡,自伤不得养,即穿圹为门,晨夕汛扫。庐墓左,喑默三十年,家人有所问,画文以对。”@无独有偶,《新唐书・孝友传》中还记载,“陈集原,泷州开阳人。世为酋长。父龙树,为钦州刺史,有疾,即集原辄不食。及亡,呕血数升,即茔作庐,尽以田赀让兄弟,里人高之。武后时,历右豹韬卫大将军。"@(6)中国传统文化是相当重视“送死”的,并认为隆重的丧葬处理符合世道人心,所谓们溪终”有助于培养善良民风的观念,一直也是深入人心。笔者曾对《史记》、《汉书》中丧葬文献一一分析发现:提倡薄葬的声音从来没有停止过,然而追求厚葬的社会风气也从没有销声匿迹过,薄葬与厚葬一直以来都是争论不休的话题。可以说,唐代的丧葬史在某种程度上是历史上厚葬薄葬交织的延续。@初唐时期,唐太宗贞元十一年(公元637年)曾下诏:“恐身后之日,子子孙孙,习于流俗,犹循常礼。加四重之榇,伐百祀之木,劳扰百姓,崇厚园陵。今预回唐・陈子昂著,徐鹏校点:《陈子昂集》,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109页。∞唐・陈子昂著,徐鹏校点:《陈子昂集》,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120页。锄欧阳修、宋祁等:《新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5582页。∞欧阳修、宋祁等:《新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5583页。蕾陈华文:《丧葬史》,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1页。目录:厚葬源于原始社会;春秋厚葬风与诸子薄葬论;秦汉时的厚葬与薄葬观:魏晋南北朝:薄葬占主导观念的时代;唐宋之后:厚葬是一个最大的主题。15⑨硕士学位论文MASTER’STHESIS为此制,务从俭约。于九峻之山,足容棺而已。"∞这个诏令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初唐时期统治者的节葬思想,对当时的丧葬习俗有着积极的意义。贞观以后,不仅皇帝陵墓规格越来越高,葬品越来越多,就连皇室贵戚,丧葬也远远超出规格。最高统治者既然在丧葬上如此奢侈,王公百官以下就不可禁止了,厚葬之风渐渐遍于全国。举个例子,武则天时的宠臣李义府,为其祖父改葬,“王公以下,争致赠遗,其羽仪、导从、蠕蝤、器服,并穷极奢侈。又会葬车马,祖奠供帐,自灞桥属于三原,七十里间,相继不绝。武德以来,王公葬送之盛,未始有也。"罾葬礼奢侈到这种程度够触目惊心的了,而在这次葬礼中,所费劳役,不可胜数。据《旧唐书・李义府传》记载:三原令李孝节私课丁夫车牛,为其载土筑坟,昼夜不息。于是高陵、栎阳、富平、云阳、华原、同官、泾阳等七县以孝节之故,惧不得已,悉课丁车赴役。高陵令张敬业恭勤怯懦,不堪其劳,死于作所。o为了一个官员亲属的改葬,竞动员八个县的劳力,还累死了一个县令,由此可见初唐丧葬的繁奢恶俗。同时,厚葬引发盗墓的现象也引起了人们的关注。西汉刘向早就指出:“葬愈厚,丘陇弥高,宫庙甚丽,发掘必速"。④初唐时候的统治者也意识到这样的问题,并专门下诏禁止厚葬。在《全唐文》中载的贞观十七年三月《戒厚葬诏》中写道:朕闻死者终也,欲物之反于真也;葬者藏也,欲人之不得见也。上古垂风,未闻于封树;后圣贻则,始备于棺椁。讥僭侈者,非不爱其厚费;美俭薄者,实亦贵其无危。是以唐尧圣帝也,谷林有通树之说;秦穆明君也。橐泉无丘陇之处。仲尼孝子也,防墓不坟;延陵慈父也,赢博可隐。斯皆怀无穷之虑,成独决之明,乃便体于九泉,非徇名于百代也.泊乎阖阁违礼,珠玉为凫雁;始皇无度,水银为江海。季孙擅鲁,敛以瑶玛,桓魅专宋,葬以石椁。莫不因多藏以速祸,由有利而招辱,元庐既发,致焚如于夜台;黄肠再开,同暴骸于中野。详思曩事,岂不悲哉!由此观之,奢侈者可以为戒,节俭者可以为师矣。朕居四海之尊,承百王之弊,未明思化,中宵载惕。虽送往之典,详诸仪制;失礼之禁,著在刑书。而勋戚之家,多流遁于习俗;阎阎之内,或侈靡而伤风。o五代・刘啕等:《旧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47页。对于节葬,在中国古代有着较为全面论述。汉代王充《论衡・薄葬篇》、《论死篇》、《订鬼篇》等篇目的论述,可以说形成了较为完整的薄葬论体系。。五代・刘晌等:《1日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768页。@五代・刘廿句等:《旧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768页。回汉・班固:《汉书》。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402页。16⑧\:硕士学位论文MASTER’STHESIS:/以厚葬为奉终,以高坟为行孝。遂使衣衾棺椁,极雕刻之华;灵辆明器,穷金玉之饰。富者越法度以相尚,贫者破资产而不逮,徒伤教义,无益泉壤,为害既深,宜为惩革.其王公以下,爰及黎庶,自今以后,送葬之具,有不依今式者,仰州府县官,明加检察,随状科罪。在京五品以上,及勋戚之家,仍录奏闻。。此诏令从古人“不封不树”的良好风尚说起,对前人孝子慈父的做法加以赞赏。并对厚葬引起的“速祸"、“招辱”恶果进行阐述,否定了“以厚葬为奉终,以高坟为行孝”的做法和观念,由此顺理成章地提出“奢侈者可以为戒,节俭者可以为师"的结论和倡议,并进一步对丧葬礼仪进行具体的规定。封建统治者能意识到问题,并颁发这样的诏令,今天看来无疑有着积极的意义。但可惜的是,这些理智的声音在当时的世俗社会里是比较微弱的。在“事死如事生”的传统思想支配下,厚葬之风虽在历史的某个阶段有所回落,但其愈演愈烈之势浩浩荡荡,难以阻挡。初唐期间屡次明文禁止各种厚葬、越礼之举,实则恰恰透露了社会上普遍实行厚葬的现实。试想,假如没有厚葬越礼之举,何必予以禁绝呢?因此,宣称薄葬实则厚葬,这实在是初唐乃至整个唐代历史上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总的说来,初唐丧葬风俗有着承前启后的作用。风俗相对来说是较为稳定的,变化不大的。可以说,汉代及汉代以前与初唐乃至整个唐代丧葬习俗有着高度的相似,直至今日,很多观念仍是如此。其中有其好的值得继承和发扬的地方,也有一些如今看起来是恶俗的成份,对此我们都要用历史的眼光进行看待。它的演变也常常是在漫长的历史中进行的,有其自身的演变规律和节奏。可叹的是,人类社会的车轮不停向前,然而对于厚葬还是薄葬这个问题的认识却似乎总是逡巡不前。可喜的是,这些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补充积累完善起来的薄葬理论和节葬观念仍闪烁着理性的光芒穿越千年时空启发和指引着我们。第二节初唐墓志铭发展概况上一节中我们提到,在墓前盛行树碑,墓内有志,是初唐丧葬习俗的一大特色。宋人编的《宝刻丛编》中已著录了不少唐代墓志,可知唐代墓志在宋代已有很多出土了。可惜当时没有人记录全文,至今只知道一个名目。元明二代,很少墓志出土,或者是没有记录……清代嘉庆、道光以后,尤其是近百年来,魏、唐墓志大量出国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卷7,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17⑧\=:/硕士学位论文MASTER’STHESIS土……∞赵明诚《金石录》所收集的大约两干个碑刻中,唐朝约1450件,其中墓碑、墓志516通,占三分之一以上。@从这些数字可以看出:在唐代,墓碑和墓志已经很普遍。我们翻开《汇编》、《续》,看到如此多的墓志铭,我们会想到墓志铭写作在唐代多么盛行,已然成为一种风气。我们也会发现,不少志主并没有特殊的事迹,大约都是一般的官吏文士或富商大贾。只因为当时社会风气,通行隆重出殡。《唐会要》记载唐代的丧事仪礼,出殡的队伍中有“志石亭’’,即墓志石应在出殡时装在一个彩扎的亭子里公开送到墓穴。这样一来,~般人家办丧事就非有墓志不可了。同时,我们也会发现墓志铭的志主身份各种各样,有王公贵族、朝廷官员、处士、和尚、法师、宫女,甚至还有为马撰写的墓志铭,如《哥舒季通葬马铭》(《汇编》武德006)。此墓志铭说的是哥舒季通的父亲生前的战马在主人死后,也“从残’’了。哥舒季通将其埋葬,并为其撰写墓志铭,以纪念此马的“雄特"。为了让大家对唐代墓志铭的收录与流传有~个总体的印象,笔者将收录出土的唐代墓志拓片或录文篇目较多的著作梳理如下:表二收录出土的唐墓志拓片或录文篇目较多的著作一览表作者清・汪錾清・陆增祥清・胡聘之罗振玉著作《十二砚斋金石过眼录》《八琼室金石补正》、《八琼室金石祛伪》《山右石刻丛编》《山右冢墓遗文》、《山左冢墓遗文》、《中州冢墓遗文》、《芒洛冢墓遗文》、《芒洛冢墓遗文续编》、《芒洛冢墓遗文三编》、《芒洛冢墓遗文四编》、《芒洛冢墓遗文五编》、《东都冢墓遗文》清・黄本骥清・毕沅、阮元《古志石华》《山左金石志》《两浙金石志》清・阮元清・王昶清・陆耀适清・刘喜海《金石萃编》《金石续编》《金石苑》、《匐斋藏石记》、《干唐志斋藏志》、《北京。施蛰存:《金石丛话》,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57页。。史仲文,胡晓林主编:《中国隋唐五代习俗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52页。18⑧\./硕士学位论炙MASTER‘STHESIS图书馆藏中国历代石刻拓本汇编》赵君平国家图书馆善本金石组文物出版社周绍良、赵超周绍良、赵超《邙洛碑志三百种》《隋唐五代石刻文献全编》《新中国出土墓志》《唐代墓志汇编》《唐代墓志汇编续集》《唐代墓志铭汇编附考》(台湾)毛汉光墓志从先秦时期开始孕育形成,经秦汉时期的发展、成熟到定型,直至南北朝时期墓志出现了发展变革,为初唐墓志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接下来,笔者分别从数量、篇幅、文体结构、写作风格及作者身份等方面对初唐墓志铭的发展进行总体描述。(一)数量增多初唐墓志非常盛行,上至皇族贵戚,下至草民百姓,人人都可刻石志墓。为了让读者更好地了解初唐墓志铭创作的基本状况,笔者对《汇编》、《续》中初唐部分的墓志铭进行了统计,现列表如下:表三初唐墓志铭篇数分布一览表时间墓志铭篇数高祖(618.626)太宗(627.649)高宗(650.684)中宗(684)睿宗(684.690)《汇编》:10篇;《续》:13篇,共计:23篇《汇编》:201篇;《续》:85篇,共计:286篇《汇编》:856篇;《续》:297篇,共计:1153篇《汇编》:3篇;《续》:1篇,共计:4篇《汇编》:103篇;《续》:48篇,共计:151篇《汇编》:322篇;《续》:124篇,共计:446篇《汇编》:100篇;《续》:45篇,共计:145篇《汇编》:34篇;《续》:9篇,共计:43篇《汇编》:551篇;《续》:189篇,共计:740篇武后(690.705)中宗(705.710)睿宗(710.712)玄宗(712.727)《汇编》共收集唐代墓志近3600篇,《续》共续收墓志1576篇,共计5176篇。根据上表统计可以得出,初唐墓志铭有2991篇,占整个唐代墓志铭的一半以上。19⑨硕士学位论文MASTER’STfIESIS而初唐(公元618-727年)110年占整个唐代(公元618-907年)289年历史的不到一半时间,由此比较可以看出,初唐墓志铭数量上在整个唐代占有很大的优势。我们也可以从上表中看出,唐高宗因为在位时间比较长,所以其间墓志铭的数量最多,有1153篇;唐中宗在位时间较短,其间的墓志铭仅有4篇。(二)篇幅增大相比前代,初唐时期的墓志铭篇幅明显增长,容量增大。如《大唐鄂国公尉迟君墓志并序》①,其志文约两千两百字,铭文四十八句;又如《大唐英国公李公墓志之铭》@,其志文约两千六百字,铭文六十句……诸如此类鸿篇巨制的出现,克服了早期墓志短小的缺陷,为撰者提供了舞文弄墨的用武之地。拿佛徒墓志铭来说,唐前一般都很简约,只有几十个字,记作“某寺某僧灰身塔,大唐某年某月某日弟子某敬造”。到了初唐,多数篇幅都较长,记述的内容也更加丰富。有的甚至长达千字以上,如《六度寺侯陈大师寿塔铭文》(开元二年)、《大唐净域寺故大德法藏禅师塔铭》(开元四年)等。另外,初唐时期墓志铭标题冗长。如《大唐故宗正卿右翊卫大将军河北道行台左仆射左武卫大将军玄戈军将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司空公淮安靖王墓志》(《汇编》贞观024),标题就有48字,其中志主生前的官职占大部分,作为绝大多数初唐墓志标题的基本格式,反映了当时社会崇尚官位的心理,以官职称人是对其极大的尊重。初唐时期,志主为女子的墓志铭有占着不小的比重。多数妇女的墓志铭都是以这样的形式出现,《崔公妻库狄夫人墓志铭》(《汇编》武德003)、《郭伦妻杨氏墓志铭》(《汇编》贞观025)等,在她们的姓氏前都要写明他们丈夫的名字。这也反映出了女子在中国古代处于附属地位。(三)文体结构在文体结构上,多数初唐墓志铭因循着南北朝墓志铭的格式,依次将墓主的氏族、官职、经历、妻子、卒日、葬日、葬地、勒铭的意义及铭文填写完毕,讲求墓志铭结构中的各种要素齐全。对于墓志铭的大致行文格式,王行在《墓铭举例》中曾明确指出:凡墓志铭,书法有例。其大要十有三事焉:日讳、日字、曰姓氏、日乡邑、①周绍良、赵超编:《唐代墓志汇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290—292页。圆周绍良、赵超编:《唐代墓志汇编续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177—180页。20⑧\:一,硕士学位论丈MASTER’STHESIS日族出、日行治、曰履历、曰卒日、目寿年,曰妻、日子、日葬日、曰葬地,其序如此,如韩文《集贤校理石君墓志铭》是也;其日姓氏、日乡邑、日族出、日讳、日字、日行治、日履历、日卒日、曰寿年、日葬日、日葬地、日妻、日子,其序如此,如韩丈《故中散大夫河南尹杜君墓志铭》是也。其它虽序次或有先后,要不越此十余事而已:此正例也。其有例所有而不书、例所无而书之者,又其变例,各以其故也。①我们来看一篇初唐时期最普通的墓志铭——《故田君君墓志》:君讳纪,字文纲,北平人也。君降灵星影,受气山形,挺奇质于千寻,澄洪波于万顷。莫不声高振远,闻彻京华,略而言之,岂详载矣。君资庆诞灵,承华盛族。幼彰通理,隘日下而无双;长标生知,高汉南之独步。藻得青岩之下,行歌白社之中,或琴或书,怡然自得。心逾尘俗,志励风云,爱士乐贤,善尤刀笔。当应貌同仁寿,庶保遐龄.岂期积善无征,奄从风烛,春秋四十有一,卒于私第。以成亨三年二月十El权殡于郎江村东南四百步平原,礼也。恐田成碧海,谷变青陵,不述芳酞,更同冥寞。哀哉!乃为铭日:宾阶既闽,龙骊将逝,有识含灵,莫不流涕.山泉旦咽,日轮暮赘,鸟木虽悲,一维难继。。此篇墓志铭在简略的行文中涵盖了传统墓志铭应有的要素。初唐墓志铭中此类格式的例子比比皆是,其行文之规范,格式之严谨,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初唐墓志铭对旧朝墓志铭文体的因循,常常给人以雷同的感觉。笔者认为,墓志铭给人雷同的感觉体现在:一、部分志文完全雷同。比如同一时代的宫人墓志从内容、句式、到词语几乎完全相同;二、志文内容体例所限,几个特定句式组建了志文的框架;三、每个特定句式,所有词语意义大致相近。(四)写作风格墓志铭最初本以所谓古朴清雅为正宗。南北朝时墓志铭格式严谨,多以骈体文引用大量典故,来叙述主人的身世、生平、业绩。文字典雅华丽,晦涩难懂,内容虚浮夸张。可以说,南北朝墓志铭无论在行文结构、内容还是在语言、文学风格上,都影响了初唐时期,成为后世模仿的范式。初唐时期的墓志铭在风格上很多也是仿效南北朝墓志铭,遵循着文辞骈俪、隶事用典等传统作风。如《韦(承庆)府君墓志铭》。明・王行:《墓铭举例》,文渊阁阴库全书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1482-381页。圆周绍良、赵超编:《唐代墓志汇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543页。2l⑧\/硕士学位论文MASTER’STIIESIS(《续》神龙019,岑义撰,郑情制铭):夫天降贤才,必偶昭明之后;宿登仁寿,式资恭懿之臣。观稷契之羿朝,则知惟尧之德;鉴闳散之膺辅,允叶隆周之祚。其有德冠前列,道光终古。发挥词诰,润色于皇猷;模楷彝伦,范围于士则。则我府君见之矣。①此篇墓志铭以对志主的总体评价或赞美为引子,多数是排偶句式,文辞华丽,多用典,如惟尧之德等。另外,初唐墓志铭中铭文借鉴了赋体文的表述特色,多用“兮’’字。如贺知章撰写的《郑公(绩)墓志铭》,“我府君兮惟人特。探班扬兮宪孔墨。孝于家兮忠于国。”⑦同样,“某年某月某日葬于某地,礼也’’也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句式。它用来总结墓志志文的内容,表示丧葬大事完全合乎礼制。如《申州司马王府君墓志》:“黄肠密启,丹旒徐飞,始迁神于某原之阳,礼也。’’固古代撰写墓志铭讲究为尊者讳、为长者讳,为亲者讳。用“大夫"称父亲,“先大夫"“先夫人’’尊称亡父、亡母。还常用“烈曾”、“懿曾”、“曾皇"和“曾黄父’’等充满敬仰祖先色彩的称呼。为他人代写的墓志写完是要给死者家人看的,所以志文中多是赞美之词,或者委婉之词,不可能有直白的有辱死者的言辞,这是我们可以在常理上推断出来的。而墓志铭中处处可见的溢美之词也正显示其独特的文体特征。初唐墓志也是如此,往往极尽其辞虔诚颂扬祖先的显赫地位和光辉业绩,而且在叙述家世时定要攀连历史上最显贵的人,时常直至本姓历史上最为显耀者,把他当作家族的开山人物。总的说来,为至亲所写的墓志铭,感情真挚,情意深长,亲切之感流于笔端,如陈子昂的《堂弟孜墓志铭》;为达官贵人所写的,好的方面就尽力宣扬,差则隐恶另写其他方面,其中难免有虚美不实之言,如徐彦伯奉旨撰写的《永太公主志石文》;为名士学者写的,则多据其遭遇作褒扬或感叹之语,如靳能撰写的《王之涣墓志铭》。(五)名人撰写前代的石刻,“类多野制,随意镌辞,半出于石匠之手,而当时文士所作又不愿书也。后人遂有臆断为某人撰或某人书者,故历代刻石所以多假借王公大人之名,。周绍良、赵超编:《唐代墓志汇编续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420-422页。。陈尚君辑校:《全唐文补编》,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425页。亩董诰等编:《全唐文》卷二百十五。参见唐・陈子昂著,徐鹏校点:《陈子昂集》,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117页。22⑧\一,硕士学位论文MASTER’STHESIS以为宗族交游光宠,而文士之名反湮没而不彰,诚可谓浩叹也,故文野之分理宜从严,此即定名之义也。"①而我们在《汇编》、《续》、《全唐文》以及初唐作家文集中可以发现,很多初唐墓志铭都写明了撰者,而且这些撰者一般都是死者家属请的能文志士、当代名家。这些墓志铭中,不少是独运匠心、精心构思、富有文采的作品,如崔融撰写的《薛元超墓志》,文士之名也因此得以彰显。初唐时期的墓志铭,很多出自著名书法家之手,雕镂极精,字迹精美,。如欧阳询作为初唐著名的书法家,书写的墓志铭对象包括:和尚(如《汇编》武德002,《黄叶和尚墓志铭》),诗人(《汇编》贞观052,《温彦博墓志铭》),王公大臣(《汇编》贞观023,《郭(云)公墓志铭》)。死者家人以请能文志士、当代名家撰写墓志铭来表示对于死者的追思,而撰写者因此也常常会得到重金酬谢。这种私人撰写墓志风气在初唐的兴起,促进“润笔"行业的发展。宋代洪迈在《容斋续笔》中就列举了诸多实例来说明文字润笔行业的兴盛:文字润笔作文受谢,自晋、宋以来有之,至唐始盛。Ⅸ李邕传》:“邕尤长碑颂,中朝衣冠及天下寺观,多赍持金帛,往求其文。前后所制,凡数百首,受纳馈遗,亦至巨万。时议以为自古鬻丈获财,未有如邕者。”故杜诗云:“干谒满其门,碑版照四裔。丰屋珊瑚钩,骐麟织成羼。紫骝随剑几,义取无虚岁。”又有《送斛斯六官诗》云:“故人南郡去,去索作碑钱。本卖文为活,翻令室倒悬。”盖笑之也。。宋人王谠在《唐语林》中也称:“长安中争为碑志,若市贾然,大官薨,其门若市,有喧竟构致,不由丧家者。”@总的说来,初唐墓志的文学成就体现在,数量多、内容丰富,并且取得了较高的思想和艺术成就。这不仅表现在墓志的数量上,更重要的是表现在墓志质量上即墓志的思想和艺术水平上。初唐出现了许多思想和艺术都十分值得称道的脍炙人口的名篇,如崔融的《薛元超墓志铭》、魏征的《李密墓志铭》、陈子昂的《堂弟孜墓志铭》等。从墓志铭的整个发展历史来看,初唐墓志铭的文学成就是十分突出的。这种繁盛局面的取得与当时富庶的社会经济和发达的社会文化因素、繁荣的文学大环境及自身内部长期积累和发展等因素的共同作用有关。①陆九和:《中国金石学讲义》,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版,第86—87页。圆宋・洪迈:《容斋随笔》,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286—287页。囝宋・王谠:《唐语林》,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25页。23⑧\二/硕士学位论丈MASTER’STHESlS第三章初唐诗人墓志铭考辨有唐一朝近三百年,初唐占了大约三分之一的时间,这是唐代文学发展的奠基时期。本章选择了上自唐王朝建国下至具有标志意义的开元十五年(公元618—727)一百一十年的诗人墓志铭作为研究对象,对志主为初唐诗人的墓志铭,也包括初唐诗人撰写的墓志铭进行考察。第一节初唐诗人墓志铭考辨笔者导师张三夕教授曾在《作家作品研究中的数量分析——唐代诗人总数考实》①一文中对《全唐诗》进行了统计分析。为了让大家对于初唐时期诗人墓志铭有一个整体上的认识,笔者根据《全唐诗》、《全唐诗外编》、《全唐文》、《全唐文补编》、《汇编》、《续》进行了较为细致的统计。(一)作者为初唐诗人按照导师张三夕教授的统计思路,笔者对《全唐诗》中存诗一卷及一卷以上的初唐诗人的墓志铭创作情况进行了统计。列表如下:表四《全唐诗》中存诗一卷及一卷以上的初唐诗人的墓志铭创作情况一览表姓名《全唐诗》存诗/卷1卷《续》武德001:撰写的墓志铭《全唐文》卷一百四十一;魏徵(580.643)《唐故邢国公李密墓志铭》上官仪(608.664)1卷1卷《全唐文补遗》:《张公(土贵)墓志铭并序》《自撰墓志铭》王绩(5857—644)《杨炯集》卷九:8篇;补遗:2篇,共十篇;《全唐文》中也是10篇。《全唐文》卷~百九十五:杨炯(650.6937)1卷《从弟去盈墓志铭》;《从弟去溢墓志铭》;《从甥梁镝墓志铭》;《隰川县令李公墓志铭》;《伯父东平杨公墓志铭》;《杜袁州墓志铭》;《全唐文》卷~百九十六:@收录在张三夕著:‘诗歌与经验——中国古典诗歌论稿》,长沙:岳麓书社,2008年版。24⑧\:一,硕士学位论文MASTER’STHESIS《李怀州墓志铭》;《郁国公墓志铭》;《彭城公夫人尔朱氏墓志铭》;李峤(645.714)崔融(653.706)5卷1卷1卷2卷《伯母东平郡夫人李氏墓志铭》。《续》万岁通天004:《王(婉)氏墓志铭》(李峤制铭)《续》垂拱003:《薛元超墓志铭》(崔融纂)刘宪(7.711)苏颞(670.727)《汇编》景龙011:《王(洞)墓志铭》(臣刘宪奉敕撰)《汇编》大足008:《大周故朝请大夫行鼎州三原县令卢府君墓志铭并序》:《续》景龙005:《唐故司农寺主簿崔君墓志铭并序》另:《杜审言墓志铭》(未见。据《大唐新语》孝行第十一:(杜审言)免官归东都,自为祭文以祭并。士友咸哀并孝烈,苏颈为墓志,刘允济为祭文。)徐彦伯(7.714)1卷《汇编》神龙027:《永太公主志石文》(太常少卿兼修国史臣徐彦伯敕撰)《续》久视004:《梁(鏊)君墓志铭》(徐彦伯撰)《续》神功002:《王(师协)府君墓志铭》(徐彦伯撰)陈子昂(661—702)郑惜(7.710)2卷1卷《陈子昂集》、《全唐文》中有。(具体见第四章:(陈子昂)墓志铭个案研究)《续》神龙019:《韦(承庆)府君墓志铭》(岑义撰,郑情制铭)《中国文学史》①第四编《隋唐五代文学》第一章《南北文学的合流与初唐诗坛》第二节《初唐诗坛》提到的诗人共有以下几位:李世民、魏征、杨师道、李百药、虞世南、许敬宗、上官仪、文章四友(杜审言、李峤、苏味道、崔融)、沈俭期、宋之问、王绩、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陈子昂、吴中四士(张若虚、贺知章、张旭、包融)、刘希夷。《全唐诗》存诗一卷或~卷以上的初唐诗人基本上都在《中国文学史・初唐诗。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25⑧硕士学位论文MASTER’STHESIS\:/坛》中提到,反过来,《中国文学史・初唐诗坛》中提到的初唐诗人在《全唐诗》中基本上都有一卷或一卷以上的存诗。根据以上的名单来看,初唐比较有名的诗人只有许敬宗和吴中四士的墓志铭写作还没有考察。以下就是对这五人的考察:1、许敬宗①:(1)《唐(俭)君墓志铭》(《续》显庆006)圆(2)《黄叶和尚墓志铭》(《汇编》武德002)@2、张若虚④:《汇编》、《续》中都无。3、贺知章:(1)《开国公封口口口口并序》(《续》开元045)@(2)《杨(执一)府君墓志铭》(《汇编》开元263)开头:夫神则无方,庆惟有积,故善人为纪,种德幽潜,君子慎独,用心微隐,由是丹书玉环之祗,慎知去惑之仁,种德用心,其义弘矣;启源畀毅,侯其远欤。府君讳……o此类形式开始时还比较新颖,不少是真情实感的流露,读之令人感慨。久而久之,便成了形式大于内容。上述材料中便没有流露出独特感情,只是尽力赞美而已。另外,我们从文中可看出,此篇墓志铭的写作原因是“以为藏泽迁夜,佳城无晓,爰勒琬琰,志夫徽烈,敬因佩德,敢作铭。"⑦(3)《大唐夫人王氏墓志》(《汇编》开元357)@4、张旭(生卒年不详):《严(仁)府君墓志铭》(《续》天宝005)@m注:生于公元592年,卒于672年,《全唐诗》卷35存其诗。∞周绍良、赵超编:《唐代墓志汇编续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88-90页。注:许敬宗撰。四周绍良、赵超编:《唐代墓志汇编》,上海:上海古籍}j{版社,1992年版,第1-2页。曰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之《文学史年表》,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487页.《全唐诗》卷117存其诗,生卒年不详,大约在初盛唐之交,约卒于720年。四周绍良、赵超编:《唐代墓志汇编续集》,上海:上海古籍fB版社,2001年版,第484-485页。。周绍良、赵超编:《唐代墓志汇编》,上海:上海古籍jlj版社,1992年版,第1337—1338页。。周绍良、赵超编:《唐代墓志汇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1138页。凹周绍良、赵超编:《唐代墓志汇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1403页。四周绍良、赵超编:《唐代墓志汇编续集》,上海:上海古籍}ij版社,2001年版,第585页。注:此墓志为张万顷撰,吴郡张旭书。志主“天宝元年”去世,可见张旭的卒年应在742年以后。由此,笔者认为对于初唐诗人墓志铭,我们可以与正史或其他传记资料,别集以及文学史对比进行考辨,进一步探讨若干被人们所忽视的问题或研究小够的问题。⑧\:一,硕士学位论文MASTER’STHESIS5、包融(生卒年不详):《汇编》《续》中都无。(二)志主为初唐诗人为了能对志主为诗人的初唐墓志铭有一个较为明晰的了解,笔者特梳理列表如下:表五志主为诗人的初唐墓志铭一览表初唐诗人李密王绩(5857.644)有无出土墓志铭《唐故邢国公李密墓志铭》(魏徵撰,《全唐文》卷一百四十一;《续》武德001;《文苑英华》卷九四八。)杜审言(6457.708)《自撰墓志铭》(《全唐文》卷一百三十二;韩理洲校点《王无功文集》五卷本会校卷五,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文苑英华》卷九六一。)《大唐新语》孝行第十一:(杜审言)免官归东都,自为祭文以祭并。士友咸哀并孝烈,苏颞为墓志(未见),刘允济为祭文。注:其父杜并——《杜并墓志铭》(《汇编》长安007)李适(663—711)《汇编》:无;《续》:无《唐故正义大夫右散骑常侍赠礼部尚书李公墓志铭》(独孤及撰,未见)从上表可见,志主为诗人的初唐墓志铭为数不多。墓志铭作为记叙死者生平和家世的文体,它既可请人捉刀亦可由死者家属撰写,而死者自撰墓志是初唐乃至整个唐代值得关注的现象,其中不乏诗人自撰墓志铭。我们且来看一下初唐诗人王绩的《自撰墓志铭并序》:王绩者,有父母,无朋友,自为之字曰无功焉。人或问之,箕不对。盖以有道于已,无功于时也。不读书,自达理。不知荣辱,不计利害。起家以禄位,历数职而进一阶,才高位下,免责而已。天子不知,公卿不识,四十五十。而无闻焉。于是退归,以酒德游于乡里,往往卖卜,时时著书,行若无所之,坐若无所据。乡人未有达其意也。尝耕东皋,号东皋子,身死之日,自为铭焉。日:有唐选人,太原王绩。若顽若愚,似矫似激。院止三迳,堂唯四壁。不知节制,焉有亲戚?以生为附赘悬疣,以死为决疣溃痈。无思无虑,何去何从?27⑥硕士学位论文MASTER’STHESIS垅头刻石,马鬣裁封。哀哀孝子,空对长松.∞文中流露出作者自以为“有道",但不为人知;自以为“才高”,但不被重用。于是从急于仕进转为退隐,退隐之后又有所不甘,于是发而为文,所以文章多牢骚愤世之言。不过,文中也可见诗人对死亡的达观情怀和和提倡薄葬进步思想。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出,此墓志铭志文部分多用散体,相比南北朝时期的墓志铭,骈文色彩减弱,文字晓畅,打破了传统墓志铭的僵化面目,在这里,墓志也变得适于表现人物,适于抒发感情,由实用化逐渐趋于文学化。自撰墓志写作中体现出的艺术创新,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墓志铭内容和形式上的变革。唐代虽然是墓志繁盛时期,而自撰墓志时有所见。不过就目前的文献来看,保存较完整的仅有八篇,现将其列为表格如下:表六唐代自撰墓志铭一览表作者王绩王元宗严挺之白居易韩昶杜牧刘处静颜荛墓志铭自撰墓志铭临终口授铭自撰墓志醉吟先生墓志铭并序自为墓志铭并序自撰墓志铭元墟墓志铭自草墓志由上表可见,这些自撰墓志的作者多为隐士,其中不乏诗人。作为一种不同流俗的举动,目的主要是抒发对人生或生死问题的一种独特情感,所以述家世或生平就较为简略,也很少颂功铭德。另外,为了使读者对于唐代其他时段著名诗人(志主)墓志铭有一个整体明晰的了解,笔者将其梳理列表如下:。《伞唐文》卷一百三十二。参看韩理洲校点:《王无功文集》五卷本会校卷五,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文苑英华》卷九六一。注:王绩,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生于公元590年,于公元644年自撰墓志铭而卒。《新唐书》将王绩列入《隐逸传》,据现有资料,他是初唐也是唐代第一个自撰墓志铭的。28㈤\:/彳霄、、石页士学位论丈MASTER’STHESIS表七唐代著名诗人(志主)墓志铭一览表志主张说作者张九龄墓志铭出处故开府仪同三司行尚书左丞相燕国公赠太师张公墓志铭《全唐文》卷二百九十二;《文苑英华》卷九百三十六。《全唐文》卷三百二十一;王筱云等主编《中国古典文学名著李白李华故翰林学士李君墓志铭分类集成》之散文卷(五),百花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清人王琦注:《李太白全集》之卷三十一,中华书局1977年。梁肃杜佑崔元翰权德舆右补阙翰林学士梁君墓Jl坠《全唐文》五百二十三;《文苑英华》卷九百四十四。《全唐文》卷五百五;霍旭东校点:《权德舆文集》卷十士唐丞相金紫光禄大夫守太保致仕赠太傅岐国公杜公墓志铭并序二,甘肃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全唐文》卷六百八十七;韩愈皇甫浞韩文公墓志铭并序卷六,第1078叫7—98页;1922年版;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皇甫持正集》《皇甫持正集》卷六,商务印书馆,高步瀛选注:《唐宋文举要》甲编卷五,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元稹自居易唐故武昌军节度处置等使、正议大夫、检校户部尚书、鄂州刺史兼御史大夫、赐紫金鱼袋、赠尚书右仆射河南元公墓志铭并序《全唐文》六百七十九;朱金城笺注:《白居易集笺校》卷七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顾学颉校点:《白居易集》卷七十,中华书局,1979年版。《全唐文》卷五百六十三;杜甫元稹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冀勤点校《元稹集》卷五十六,中华书局,1982年版。《全唐文》卷七百五十五;牛僧孺杜牧唐故太子少师奇章郡开国公赠太尉牛公墓志铭并序王筱云等主编《中国古典文学名著分类集成》之散文卷(五),百花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⑨孟郊硕士学位论文MASTER’STHESIS《樊川文集》卷九,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韩愈贞曜先生墓志铭《全唐文》卷五百六十四;高步瀛选注《唐宋文举要》甲编卷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韩愈全集校注》之文・元和九年;姚鼐编,边仲仁标点:《古文辞类纂》卷四十四,岳麓书社,1988年版;宋人廖莹中集注《东雅堂昌黎集注》卷二十九,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王筱云等主编《中国古典文学名著分类集成》之散文卷(五),百花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柳宗元韩愈柳子厚墓志铭《全唐文》卷五百六十三;马其昶:《韩昌黎文集校注》第七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阎琦:《韩昌黎文集注释》第七卷,三秦出版社,2004年版;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中编第一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颜真卿令狐垣光禄大夫太子太师上柱国鲁郡开国公颜真卿墓志铭《全唐文》卷三百九十四。第二节初唐诗人墓志铭的特征本节从思想感情和写作形式两个方面对初唐诗人墓志铭的特征进行分析考察。(一)思想感情(1)真情实感(实录精神)不少初唐诗人墓志铭把实录作为创作的出发点,实录精神在初唐已深入人心。30⑧\硕士学位论文MASTER’STHESIS:/如《李璋妻卢夫人墓志》(《汇编》咸通三年)有言:大凡为丈为志,记述淑美,莫不盛扬平昔之事,以虑陵谷之变,俾后人睹之而瞻敬。其有不臻夫德称者,亦必模写前规,以图远大。至天下人视文而疑者过半,盖不以实然故绝。今璋尽非文饰,直举夫人之德可以垂范者书之,庶不惭于直笔。∞文中“天下人视文而疑者过半,盖不以实然故绝",故“直举夫人之德可以垂范者书之,庶不惭于直笔",明确体现出了作者的“实录’’意识和态度。初唐时期,私撰墓志有了很大的发展。虽然私撰墓志有时也是出于应付,但总的来说,比起官修的墓志冷冰冰的套话,感情还是要丰富得多,特别是那些为家人、亲友、同事等非常熟悉的人所写的墓志文,常常是饱含深情,情不自禁,如陈子昂为其父亲、堂弟撰写的墓志铭,就是私人撰写墓志中的典型。我们也可以发现,初唐诗人墓志铭对于人物有着较为客观的评价。如陈子昂撰写的《唐故循州司马申国公高君墓志》,志主是高士廉的重孙,其中评价高士廉时这样说道:皇朝太子太傅、上柱国,申国公,食邑三千户,赠司徒、并州刺史,永微初,赠太尉,配享太宗丈皇帝庙庭,谥日文献。昔帝光天下,公实佐之,至是元勋,克配清庙。圆对于高士廉这样一位名臣,陈子昂的叙述和评价并没有进行过多夸饰,可以说是比较客观的,这体现出作者墓志铭写作中一定的实录精神。又如《张(昱)府君墓志铭》(《汇编》大中152,张昱是张若虚的儿子),文中对张若虚的评价“逍遥养闲,高尚不仕,积德成庆",@也可算是十分贴切客观了,并无过多的虚夸。(2)虚情假意(谀墓)墓志铭,由于其文体的特殊性,多数成为“谀墓”的产物。这种文体本身就不易于创新,主要因为文章基调在写作前差不多已经定好,就是赞美志主,为志主歌功颂德。尤其为达官贵人所写的墓志铭,对于死者好的方面就尽力宣扬,差的则隐恶另写其他方面,其中难免有虚美不实之言与情,如徐彦伯奉旨撰写的《永太公主m周绍良、赵超编:《唐代墓志汇编》,上海:上海吉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2388页。注:《张夫人墓志》中透漏出撰写墓忠铭的原因,即“以为年代忽往,陵谷遽迁,恐茔域荒毁,徽音歇绝,故昭实录,乃作铭”、“年代忽往,陵谷遽迁,恐茔域荒毁,徽音歇绝”,这是很多墓志铭写作的原因,一直延续着,与中国古人追求流芳千古的心理一致。∞董诰等编:《全唐文》卷二百十五。参见唐・陈子昂著,徐鹏校点:《陈子昂集》,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122页。镭周绍良、赵超编:《唐代墓志汇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2370页。31⑧\硕士学位论丈MASTER’STHESIS/志石文》。其实,即使同一个人所作墓志也有不同情况,奉敕作志与私撰墓志两类是最能说明这一点的。以《永太公主志石文》(《汇编》神龙027,太常少卿兼修国史臣徐彦伯奉旨撰)为例:臣闻绛河南澳,天女悬于景纬;湘岩北渚,帝子结于芳云。是以彼莪者唐,赞肃雍之礼;坎其击鼓,殷作配之仪。回与多数墓志不同,此篇以“臣’’字开头。全文其他部分更是盛赞志主的美德,“发瑶台之光,含珠树之芳”、“琼蕤泛彩,拂裱李之花;翠羽凝鲜,缀香苕之叶”、“动必由礼,备保傅之容;言斯可则,兴后皇之叹",奉敕为一个自己并不熟悉的人撰写墓志铭,而且用词如此华丽,作品必然缺乏真情实感,而多虚情假意。这一类墓志铭原本就是出于应付,并无感情可言,故撰者多有谀墓之嫌,却无羞愧之心。正因为如此,奉敕撰的墓志铭,很难做到正人秉笔,不徇人情。我们再看另一篇奉敕撰的墓志铭——《王(洞)墓志铭》(《汇编》景龙011),墓志铭一开头就以一种极力夸赞的姿态出现:盖闻玉林皆宝,秀映出于风尘;凤穴将雏,光彩含于仁义。亦犹名驹千里,元王好学之门;才子八人,荀卿著书之后。况乃轩辕颛顼,以帝德称尊,o大彭豕韦,以霸道为盛。恭侯之文彩,登丞相而继位,胙扶阳而传国。斯则圣贤之烈,无乏于祖宗;君臣之功,殆半于今古.庆灵之所熏液,专业之所发挥,藏涂山于谶纬,兆妫’衲于畴昔。岂徒陈实子孙,星文恒聚;谢安子弟,风气将高而已哉。王讳……其祖……擅景族之衣冠,列贵游之纨绮,仪形奕奕,奉汉握以晨趋;威望轩轩,导梁雏而晓引。。如此夸大其词盛赞志主及其祖先,让人感觉润饰太过,甚至作者毫无羞愧的谀墓之态也因此展现在读者眼前。无怪乎自居易《立碑》诗对谀墓现象进行深刻讽刺:“勋德既下衰,文章亦陵夷。但见山中石,立作路旁碑。铭勋悉太公,叙德皆仲尼。复以多为贵,千言直万赀。为文彼何人,想见下笔时。但欲愚者悦,不思贤者嗤。岂独贤者嗤,仍传后代疑。古石苍苔字,安知是愧词。”固于此,我们更能理解作者的处境,他们心中或许也希望能够客观地记录和评述志主,但写出来的墓志铭在艺术成就上往往并不能得到大家的普遍认可,尤其是有时候自以为忠实无夸的写作,在读者看来却是明显的过分夸饰,不真实。这一方面。周绍良、赵超编:《唐代墓志汇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1056—1057页。圆周绍良、赵超编:《唐代墓忐汇编》,上海:上海古籍}}j版社,1992年版,第1083—1085页。@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四百二十五,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4675页。32⑧\=硕士学位论文MASTER’STHESIS::/体现了作者的内心追求与实际效果的差距,另一方面也由墓志铭文体本身的局限决定。(二)写作形式(1)程式化下的文体创新在本文第三章中,笔者对与初唐时期墓志铭文体结构的论述中提到:其行文之规范,格式之严谨,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初唐墓志铭对旧朝墓志铭文体的因循,常常给人以雷同的感觉。和其他初唐墓志铭相似的是,不少初唐诗人墓志铭也讲求结构中各种要件的齐全,并没有完全脱离格式化的窠臼。以初唐著名诗人贺知章(公元659.744)撰写的《开国公封口口口口并序》(《续》开元045)为例:公讳祯,字……曾祖……祖……父……公禀灵秀出……(生平)……享年……夫人……嗣子……以大唐开元九年岁次辛酉十一月己亥六日庚申归葬于旧县之故里,礼也.……其词日:(铭文)。全篇行文结构与其他墓志铭无异,典型的“线性"写作:世系、名字、爵位、行治、寿年、卒葬月日,子孙大略和葬地等,然后用韵文写铭,对死者进行褒扬颂赞。另外,贺知章撰写的另一篇墓志——《大唐夫人王氏墓志》@一文大致也是如此。贺知章作为一个很有成就的诗人、文学家,在墓志铭创作中居然也是如此墨守成规,中规中矩。由此,我们可以切实感受N-墓志铭这种文体写作很容易走向格式化、僵硬化,尤其是为那些不熟悉的人写的墓志铭。志主的家人只是为了请名家撰写以显出对于志主的追念,不少名家的墓志铭写作也只是在文辞上有一些优势。然而,华美的文辞终究掩盖不了空洞的内容,很多墓志铭终因不能达到一定的艺术高度而无法称其为艺术作品。我们知道,作家只有在情感投入的前提上运用各种艺术手法,塑造的人物才能有血有肉,栩栩如生。而这种僵化的写作“制造"出来的只会是一个个冷冰冰的“花瓶",看起来很华美,真正触摸起来却感觉不到丝毫情感的温度。因此,也就无怪乎我们今天面对这些所谓的人物传记,不禁会有敬而远之的心理。这种文体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总是难以占得一席之地的原因大概也在于此吧。不过,初唐诗人墓志铭在程式化主流下仍有一些比较显著的文体方面的创新。如《邓府君墓志铭》(《汇编》景云007)以“彼苍者天,谶我良人。如何赎兮,人。对于“礼也”的用法研究,参见姚美玲:《唐代墓志中的“礼也”释证》,《语言科学》,2007年第2期。。周绍良、赵超编:《唐代墓志汇编续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1403页。33@\二/硕士擘位论文MASTER’STHESIS百其身”开头,开篇就引用《诗经》中的句子将对于逝者的悲痛惋惜之情表达了出来。初唐的这种叙述方式上为后来的墓志铭所借鉴和继承。如《王之涣墓志铭》(靳能撰,《汇编》天宝028)开篇直接抒情,自然地引出对志主的叙述:才命者自然冥数,轩冕者傥来寄物,故有修圣智数,讲仁义行,首四科而早逝;怀公辅道,蕴人伦识,官一尉而卑楱,命与时欤!才与达欤!不可得而偕欤!①又如杨炯为其弟写的《从弟去盈墓志铭》,开篇便很有特色:古者皇帝轩辕氏没,帝喾高辛氏作。幼而徇齐,长而敦敏,则天下之人用其教者百年;忠肃恭懿,宣慈惠和,则天下之人谓之才者八子.赤鸟流而白鱼跃,有周武之兴王;形弓一而卢矢千,有晋文之启霸。虽隐公逊位,哀侯失国,而文之昭也,武之穆也,司徒为五教之官;有社稷焉,有黎人焉,丞相临万几之职。崤函鼎盛,赫奕于朱轮;河洛台阶,昭彰于白玉。。与公文式的官方写作相比,此类私撰墓志就少了很多拘束,在行文方式上更加自由,墓志的格式也更加多样化。(2)语言的文学化《唐曹因墓铭》,是一篇女子为自己丈夫写的墓志铭。文日:君姓曹,名因,字鄙夫,世为鄱阳人。祖、父皆仕于唐高祖之朝,惟公三举不第,居家以礼义自守。及卒于长安之道,朝廷公卿、乡邻耆旧,无不太息。惟予独不然。谓其母曰:“家有南亩,足以养其亲;室有遗丈,足以训其子。肖形天地间,范围阴阳内,死生聚散,特世态耳,何忧喜之有哉!”予姓周氏,公之妻室也。归公八载,恩义有夺,故赠之铭日:其生也天,其死也天,苟迭此理,哀复何言!@“肖形天地间,范围阴阳内,死生聚散,特世态耳,何忧喜之有哉"、“其生也天,其死也天",妇人能文达理如此,实在是难能可贵。文中将作者的生死观融入其中,有很强的故事性和文学性,其中的思想也很有启发性。作者以古文笔法写墓志,用语洗练,富有变化,将呆板僵化的墓志改进成优美的散文,短短的文字却十分耐读。初唐墓志语言富有诗歌、散文和史传文学的抒情意味。如《大唐故程公墓志并。周绍良、赵超编:《唐代墓志汇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1549页.。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卷一百九十五,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周绍良、赵超编:《唐代墓志汇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124页。34⑥硕士学位论文MA¥TER’STHESIS序》的铭文内容和形式,都深深打上了四言诗的烙印,而且铭中用了许多形象的比喻,渲染了一种伤感的氛围,较好地表达了失去亲人的悲痛心情。墓志铭中铭的部分脱胎于四言诗,深受《诗经》及历代悼亡诗的影响。比如《诗经・邶风・凯风》是为悼念亡母而作,其中的部分诗句常为撰志者引用,如“母氏圣善,我无今人",“母氏劳苦,莫慰母心’’。初唐诗人墓志铭,模仿因袭魏晋南北朝的骈偶之风,多四六对仗句式,语言典雅、华丽。如杨炯的《从弟去溢墓志铭》铭文便全部是四字句:叔虞建国,天锡之唐。伯侨受氏,食采于杨。五侯簪黻,四代轩裳。有德有行,如圭如璋。乃生男子,初寝之床。从公小大,辨日炎凉。天下之宝,邦家之光。神锋太峻,旗鼓相当。事亲以礼,左右无方。交朋以信,芝兰有芳。文犀健笔,白凤雕章。鹏口齐致,江湖两忘。谓天辅德,则惟其常。歼我吉士,于保不伤?关山摇落,洲渚苍茫。黄尘匝地,白露成霜.左右刮骨,亲宾断肠。摧残玉树,埋没金乡。交交黄鸟,爰集于桑。命不可续,人之云亡。①罗维明就认为:唐代墓志语言富有诗歌、散文和史传文学的抒情意味。@为了更好地说明这一现象,我们来看看初唐诗人徐彦伯撰写的墓志铭(在《汇编》和《续》中共收录撰写的墓志铭有三篇):其一:《梁(鏊)君墓志铭》(《续》久视004,朝散大夫检校事中徐彦伯撰)一文,开头借鉴史传文学的手法追溯家族的根源:“梁氏之先,出自帝颛顼,裔孙仲衍,在夏禹之世受封于梁,因以命氏焉。”然后再进行志主生平谱牒的叙说。另外,铭文也全部为四字句。其--《王(师协)府君墓志铭》⑨(《续》神功002,朝散大夫行麟台郎徐彦伯撰)一文,首句直接抒情,“若夫君山硕学,宰六安而顿辔;弘度宏材,临百越而停轸。名标动物,位不充艺,政术蔼于当时,逭迪积于前古。踵斯恨者,其在兹乎?”开篇便将对志主的痛惜之情表达了出来,随后才开始叙说其生平谱牒。铭的部分多是四字句,也杂有“纪芳徵于泉路,终播美于兰荃"之类的六字句。(3)委婉语与用典委婉语的产生与语言禁忌有关。能够引起恐惧的事物,在语言中也不能提及。死是人最忌讳的事,而墓志每篇都回避不了这个问题,于是只好求助于委婉语。死是根深蒂固的语言禁忌,经过世代相传,已积淀为汉民族的共同意识。包括初唐诗。清・董诰等编:《伞唐文》卷一百九十五,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国罗维明:《论唐代墓志撰作特色及其研究价值》,《学术研究》,1998年第7期。@周绍良、赵超编:《唐代墓志汇编续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357页。35⑧\:一,硕士学位论文MASTER’STHESIS人墓志铭在内的几千篇唐代墓志铭每篇皆须涉及“死”之含义,并大多数在几次以上,而文中直接用“死"字极为罕见,估计其中婉称“死"字当不下万次。除此,形形色色的婉语多由用事典而来。如用“投钓"喻求仕,用虬怀橘之年"、“对日之年"指人幼年时期,用“梦楹"、“摧梁”称人之丧亡,用“靡他"、“靡他之志”表示妇女不改嫁。还有许多典故来自前代有一定出处的词语,即所谓语典,如用“劬劳”、“劬劳之恩”表示父母养育之恩,用“于飞"喻人怀有远大志向,用“所怙"、“所恃’’分别指代父母亲,用“藏山”喻人之生命昙花一现。初唐诗人墓志遣词造句时喜用典故,所谓“无一字无来历”,形成庄严肃穆、雍容典雅的风格。墓志语言与日常语言有很大距离,虽有些受古文和史传文学的影响,使用~些口语词,文风较活泼,但因这种文体的需要,多数文章还是因循固定的模式,言语深奥雅致。总而言之,初唐诗人墓志铭既有墨守成规、中规中矩的一面,又有自由创新、打破传统的一面;既有出于应付,并无感情的赝品,又有发自内心、感情浓烈的名篇;既有作者谀墓之态宛在眼前,亦有撰者注重实录、坚持史家笔法。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其中有很多值得研究和深思的地方。第四章墓志铭个案研究:陈子昂所撰墓志铭研究本章围绕~般特征和个性特征两个方面,就陈子昂撰写的墓志铭文学特性展开论述。通过本章的个案研究,以便我们更深入了解初唐时期诗人墓志铭创作的特征和取得的成就。第一节陈子昂及其墓志铭创作概况(一)陈子昂在诗歌史上的地位陈子昂是初唐时期有着突出成就的文学家,唐代陈子昂之后的几乎所有重要的文学家都对他有评价,其中以卢藏用的评价为最高,他视陈子昂为革除旧弊,开创新风的人物。在《陈伯玉文集序》卢藏用评价道:“道丧五百岁而得陈君……崛起江汉,虎视函夏,卓立千古,横制颓波,天下翕然,质文一变。’’①自此以后,对陈子昂的赞扬声更是不绝于耳。在《新唐书・陈子昂传》中云:子昂十八未知书,以富家子尚气决弋博自如;他日入乡校感悔,即痛修饬。。在《四库全书总目》卷一四九中写道:((陈拾遗集》十卷。唐陈子昂撰……马端临《文献通考》乃谓子昂惟诗语高妙,其他丈则不脱偶俪卑弱之体,韩、柳之论,不专称其诗,皆所未喻。今观其集,惟诸表序犹沿排偶之习,若论事书疏之类,实疏朴近古,韩、柳之论,未为非也.函《全唐文》卷二三八,卢藏用《祭陈拾遗公文》:子之生也,珠圆流兮玉介洁;子之没也,太山颓兮梁木折。士林阒寂兮人物疏,门馆萧条兮宾侣绝。叹佳城之不返,辞玉阶而长别。呜呼,置酒祭子子不顾,失声哭子子不回。唯天道而无耗,但抚心而已摧。尚餐。”子昂卒于本年,文作于本年为宜,姑录于此。④《唐才子传》记载:“柳公权评日:‘能极著述,克备比兴,唐兴以来,子昂而已。一。o唐・陈子昂著,徐鹏校点:《陈子昂集》,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260页。注:后世论及唐代文学发展的历史时,也多对陈子昂作此评价。@欧阳修、宋祁等:《新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4067页。@清・永珞等:《pq库全书总目》卷一四九,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版,第1990页。@唐・陈子昂著,徐鹏校点:《陈子昂集》,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259页.@傅璇琮主编:《唐才子传校笺》。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1II页。37⑨硕士学位论文MASTERlSTHESIS辛文房云:“呜呼,古来材大或难为用,象以有齿,辛焚其身。信哉,子昂之谓欤!”。诗人陈子昂一生写了一百二十余首诗,他以自己的诗作大破齐、粱颓靡之诗风,认为诗既要有“兴寄”,又要有“风骨”。他虽然只活了四十二岁,可是对诗歌革新的主张影响深远。(二)陈子昂墓志铭创作概况据《新唐书・艺文志四》,《陈子昂集》有十卷。今《陈子昂集》@也为十卷。其中第六卷为志铭,分别为:《我府君有周居士文林郎陈公墓志文》、《申州司马王府君墓志》、《唐水衡监丞李府君墓志铭》、《唐故循州司马申国公高君墓志》、《率府录事孙君墓志铭》、《故宣议郎骑都尉行曹州离狐县丞高府君墓志铭》、《唐故袁州参军李府君妻清河张氏墓志铭》、《上殇高氏墓志铭》、《堂弟孜墓志铭》、《馆陶郭公姬薛氏墓志铭》、《唐陈州宛丘县令高府君夫人河南宇文氏墓志铭》、《周故内供奉学士怀州河内县尉陈君硕人墓志铭》,共十二篇。陈子昂所撰写的墓志铭志主身份有:朝廷官员、亲朋好友。为了让大家对陈子昂所撰写的墓志铭与墓主之间关系有一个较为清晰的了解,特列表如下:表九陈子昂所撰墓志一览表志主陈公所撰墓志铭身份《全唐文》(卷)卷二百十五《我府君有周居士文林郎陈公居士文林郎墓志文》《申州司马王府君墓志》申州司马水衡监丞王府君李府君高君卷二百十五卷二百十五卷二百十五《唐水衡监丞李府君墓志铭》志》《唐故循州司马申国公高君墓循州司马申国公,名臣高士廉的重孙率府录事宣议郎骑都尉行曹州离狐县丞袁州参军李府君妻《率府录事孙君墓志铭》《故宣议郎骑都尉行曹州离狐县丞高府君墓志铭》孙君卷二百十五卷二百十五卷二百十五高府君张氏《唐故袁州参军李府君妻清河回傅璇琮:‘唐才子传校笺》,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112页.国唐・陈子昂著,徐鹏校点:《陈子昂集》,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注:内有诗赋、杂诗、表、碑文、志铭、杂著、书、启诸种文体。38㈣\一,,∥矗,硕士学位论文MASTER’STHESIS张氏墓志铭》高氏陈孜薛氏宇文氏《上殇高氏墓志铭》《堂弟孜墓志铭》《馆陶郭公姬薛氏墓志铭》《唐陈州宛丘县令高府君夫人河南宇文氏墓志铭》馆陶郭公姬陈州宛丘县令高卷二百十五卷二百十五卷二百十五卷二百十五府君夫人内供奉学士怀州河内县尉卷二百十五陈君《周故内供奉学士怀州河内县尉陈君硕人墓志铭》第二节陈子昂所撰墓志铭的内容及特色反对“彩丽竟繁,兴寄都绝”的齐梁诗风,主张恢复“汉魏风骨"、“风雅兴寄’’的陈子昂是一位积极的墓志铭文体写作的革新家。他所撰写的墓志作品文学性强,评价人物不虚美,对当时及后世产生了良好的影响。这种极易失于呆板、流于俗套、趋向僵化的文体,到了他那里,生动地传达出了真挚美好的感情。本节主要围绕一般特征、个性特征等方面,就陈子昂所作墓志的文学特性展开论述。(一)一般特征陈子昂墓志铭创作所体现出的初唐墓志铭的一般特征:第一,在行文体制上,初唐墓志铭包括诗人墓志铭大体继承了南北朝以来所形成的传统和规范,陈子昂撰写的墓志铭大体也是如此。线仲珊的《唐代墓志的文体变革》①通过考察庾信传世的二十一篇墓志,对以上所说十三事的序次总结如下:讳、字、姓氏、乡邑、族出、行治、履历、卒日、寿年、诏赠、谧号(册封)、妻、葬日、葬地,并把这种结构称为“线性结构"。综观陈子昂撰写的十二篇墓志铭,不难发现,在行文时,陈子昂一般也是先会对志主的里籍进行简要介绍,接着是对其家族世系予以称颂。在志文的主体部分则对志主的生平行略和功勋德业进行详细叙述和赞颂,并对其卒、葬时地加以简要说明,最后常常以一段议论来结束志序。在志序末尾,作者通过“乃为铭日"或“铭日"一类套语自然过渡到铭辞部分,铭辞基本上以四言这种传统的句式为主,而这一套行文体制正是绝大多数南北朝墓志所共同遵循的。。线仲珊:《唐代墓志的文体变革》,中国社会科学院,硕士论文,2003年。注:线仲珊对‘全唐文》、《唐代墓志汇编》、《唐代墓志汇编续集》做r统计,认为唐代墓志的写作基本遵循线性结构。39⑧硕士学位论文MASTER’STHESIS\:/且看其《周故内供奉学士怀州河内县尉陈君硕人墓志铭》:君讳该,字彦表,绵州显武人也,其先自颍川迁蜀矣。曾祖寄,祖曾,考永贵,皆养高不仕。君少好学,能属丈,上元元年,州贡进士,对策高第,释褐授将仕郎。其明年,制敕天下文儒,司属少卿杨守讷荐君应词殚文律,对策高第,敕授茂州石泉县主簿。开耀元年制举,太子舍人司议郎大府少卿元知让应制荐君于朝堂,对策高第,敕授隆州苍溪县主簿。垂拱四年,又应制学综古今,对策高第,敕授・F-州河内县尉。凡历所职,皆以清廉仁爱著闻。有周革命,天授三年,恩敕自河内追入卜供奉。居未期,不幸遇疾,于神都积善坊考终厥命,年六十三,归葬于豆圊山之阳原,礼也.呜呼哀哉!古人有云:“饰颜、夷之行,不逢青云之士,而声名磨灭者有之矣。”呜呼!陈君敦懿元默,洁清温良,驯道执志,好学博古,恂恂焉。行高职卑,不改其操,学优禄薄,不怨于天,四举有道,三历下位,宴如也。非淳人淑士,其谁能涅此而不渝哉?夫知命可谓君子矣,好学可谓为文矣,丹书不藏于勋府,青史不昭于方册。于戏!一绝故老之口,孰知夫子之贤哉?某与君族人也。服美其德尚矣。昔子云称李元,常璩叙令伯:皆没而不朽,后代称之,斯非若人之徒欤?吾岂默而无述?其铭日:(铭文)①此篇墓志铭严格遵循了我们上面提到的南北朝传统的墓志铭行文体制,如果没第二、语言方面。墓志铭作品中常出现了对句的情况,陈子昂的作品中也不乏从墓志中的韵文部分的铭文来看,陈子昂撰作的铭文虽以四言为主,但也有三版,第135页。点:《陈了昂集》,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127页。子昂集》,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122页。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124-125页。40有作者署名,我们很难从文章中确认这是出自陈子昂之手。无独有偶,《申州司马王府君墓志》也是如此。此类的例子。其中有五、四对,还有四、六对,如“合葬非古,奉周公之仪;墓而为坟,宗仲尼之训。呜呼!鸳鸯之树,眇泣于松揪:鼓吹之山,缅然于丘垅,原陵何代?’’@有四、六对,如“夫人逝矣,死生言别,永怀燕越之悲;旌旒同归,终沦松柏之路……呜呼哀哉!霸山南望,秦川满目,紫台锺鼓,方对于青春;白杨丘陵,独悲于玄夜。"@有四、四对,如“幼尚孝悌,不及学文;长而闻道,不及从事……忠信实显,而代不能明;仁义实勤,而物莫之贵。”固多种句式的灵活运用使整段文字显得抑扬顿挫,文气充盈。言、五言、六言、七言甚至杂言。铭文全是四言句式的如《唐水衡监丞李府君墓志国董诰等编:《全唐文》卷二百十五。参见唐・陈子昂著,徐鹏校点:<陈子昂集》,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圆董诰等编:《全唐文》卷二百十五,‘唐故袁州参军李府君妻清河张氏墓志铭》。参见唐・陈子昂著。徐鹏校国董诰等编:《全唐文》卷二百十五,《唐故循州司马申国公高君墓志》。参见唐・陈子昂著,徐鹏校点:《陈回董诰等编:《伞唐文》卷二百十六,《率府录事孙君墓志铭》。参见唐・陈子昂著,徐鹏校点:《陈子昂集》,⑧\:./硕士学位论文MASTER’STHESIS铭》:常山之灵,和氏之英。世有明德,锺此令名。黄黻不贵,拱璧为轻。仕以弘道,禄匪徇荣。高志厉云,思机入冥。呜呼天乎,歼我国桢。∞又如《故宣议郎骑都尉行曹州离狐县丞高府君墓志铭》:泱泱大风,其太公兮。穆穆君子,绍厥宗兮。忠鲠察廉,仕汉宫兮。才高位卑,考终命兮。哀哀孤子,号苍穹兮。归葬平陵,松柏桐兮。圆铭文部分主要是以四言为主,还间有杂言,句式不显得很死板。如陈子昂为他的父亲作的《我府君有周居士文林郎陈公墓志文》:贤者避地,邈其往兮。凤兮凤兮,谁能象兮?呜呼我君,怀宝不试,孰知其深广兮?悠悠白云,自怡养兮。大运不齐,贤圣罔象兮。南山四君,不遭汉天子,固亦商丘之遗壤兮。固又如《唐故袁州参军李府君妻清河张氏墓志铭》的铭文:《诗》云淑女,君子好求。懿哉令德,嘉仪聿修。温容玉映,峻节松楸。妙心彤史,洁志元猷。昭宣壶则,惠穆蒴洲。共伯早逝,贞姜独留。茕居蓬首,哀深柏舟。彼苍不憝,此夜长幽。怀南风之吹棘,想北陇以同丘。青春兮白日,独昭昭以悠悠。④六言、七言的如《馆陶郭公姬薛氏墓志铭》中的:高丘之白云兮,愿一见之何期?哀淑人之永逝,感绀园之春时。愿作青鸟长比翼,魂魄归来游故国。@更为典型的是其《堂弟孜墓志铭》的铭文有九言的长句子:我祖之葳蕤兮邈于陈,缅遥裔兮此江演。五代崇光兮至夫君,徽烈英曜兮始蓝苴。何意严霜兮降青春,玉树摧落兮成黄尘。南山无隙兮永幽沦,悠悠昭代兮卜尔辰。吾恸感伤兮号苍曼,问之蓍策兮立兹坟。乃言千载兮衣冠来臻,黄头之子白服人,嗟尔黄头兮勿伤神。回陈子昂的墓志铭写作带有民间文学性质,由于约束减少,相比应朝廷下诏撰作的墓志,更加自由。墓志文体在此发生了嬗变,从廊庙走向民间。o董诰等编:《全唐文》卷二百十五。参见唐・陈子昂著,徐鹏校点:《陈子昂集》,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120页。圆董诰等编:《全唐文》卷二百十五。参见唐・陈子昂著,徐鹏校点:《陈子昂集》,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125页。囝董诰等编:《全唐文》卷二百十五。参见唐・陈子昂著,徐鹏校点:《陈子昂集》,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115页。回董诰等编:《全唐文》卷二百十五。参见唐・陈子昂著,徐鹏校点:《陈子昂集》,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127页。@董诰等编:《全唐文》卷二百十五。参见唐・陈子昂著,徐鹏校点:《陈子昂集》,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132页。@董诰等编:《全唐文》卷二百十五。参见唐・陈子昂著,徐鹏校点:《陈子昂集》,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130页。41⑧\:./硕士学位论文MASTER‘STHESIS(--)个性特征陈子昂墓志创作的价值和意义不仅仅表现在其既有对传统墓志书写的总结和继承上,而且更值得我们关注的是,他的创作实践所具有的创新性。大体而言,这种创新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就墓志的行文体制而言,陈子昂在大体继承的基础上也有发展创新。在大致程序不变的基础上,陈子昂所撰写的墓志一改廊庙文章的呆滞面孔,无论在程式上还是行文的过程中,都更加活泼自由,因此也更加通俗。且看《上殇高氏墓志铭》:维唐垂拱二年,太岁景戌,七月二十日,殇子高氏卒。呜呼哀哉!含琼敷而不玉实者,有矣夫?吾观颢元机化,出入夭寿之数,荣落之原,皆一受而不易者也。悲夫!古人之仁懿中庸,不幸短命,今复见之于高子矣。高子渤海蓓人也,黄州府君之幼孙,宛丘府君之叔子。生而岐嶷,实覃实华,越在襁褓,神明滋茂,童蒙渊敏,光润玉颜。八岁始教方书,受甲子,已知孝悌之道,诗礼之规,宛丘府君锺爱之。他日尝趋庭与诸儿戏,神情涵泳,绰然如鸿雏鹄子,有青云之意也。府君美之日:“能光我家者此儿!”十五通《左氏春秋》及《尚书》,飞骞之志,日新宏大矣。不幸享年十七,遇暴疾而夭,呜呼哀哉!宛丘府君感恸,哀过于礼,曰:“不恨尔寿之不长,惜尔器之不彰。夫何苗育,今也则亡?呜呼!吾将老矣,远尔何哉?”其年七月,殡于家园,日月云徂,六载于兹矣。天凤二年,龙集辛卵,府君方大崇元域,以安先兆,诸子之柩皆柑焉。其年一月癸卯朔,十八日庚中,启殡归瘗于大茔,礼也。铭日:来不可遏,去不可止。唯死与生,由生以死。于戏殇子!噫何往矣?伤慈父之肝情,独冥冥而长已。死而有知,可也;若其无知,悲尔!∞墓志铭是一种特定文体,几种固定句式便构成了一般墓志文的框架,具有稳定性和格式化的特征。然而此篇墓志铭(460字)没有像其他墓志铭一样一开始就从志主的姓氏、籍贯及生平历官、家谱开始叙述,而是直接从“殇子高氏卒"开始,叙述顺序的变化让作者的感情得到很好的展现,不像其他格式化的墓志铭缺乏感情的投入,读之无味,不能引起人的共鸣。而此篇墓志铭读来确是十分感人,文中写道“悲夫!古人之仁懿中庸,不幸短命,今复见之于高子矣",作者的惋惜之情跃然眼前。铭中“来不可遏,去不可止。唯死与生,由生以死"一语显示了陈子昂对于死亡的认识和态度。其次,陈子昂善于根据人物的身份、特征、捕捉住他们的主要事迹,通过墓主的语言、动作、细节等表现手法,用精确凝炼的文笔记叙下来,。蕈诰等编:《全唐文》卷二百十五。参见唐・陈子昂著,徐鹏校点:《陈子昂集》,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129页。42⑧\:二/硕士学位论丈MASTER’STHESIS将墓主之性格特征逼真地展现出来,使读者从短短的文字中看到人物生活的概貌。墓志文体的要求一般不在于刻画人物形象,而是叙述和颂扬人物功德。这也正是传统墓志铭的特征,在陈子昂的墓志铭创作中也不乏这样的作品。但难能可贵的是,在少数墓志铭创作中陈子昂开始尝试通过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人物身上的独特性被展示了出来。如《上殇高氏墓志铭》文中,生前,“他日尝趋庭与诸儿戏,神情涵泳,绰然如鸿雏鹄子,有青云之意也。府君美之日:‘能光我家者此儿!M去世之后,“宛丘府君感恸,哀过于礼,日:‘不恨尔寿之不长,惜尔器之不彰。夫何苗育,今也则亡?呜呼!吾将老矣,远尔何哉?M细节描写对于志主的刻画有着画龙点睛的作用,也体现出作者的匠心,这使得此篇墓志铭千古之下,仍有动人的力量。又如《我府君有周居士文林郎陈公墓志铭》:(陈公)尝宴坐谓其嗣子子昂日:“吾幽观大运,贤圣生有萌芽,时发乃茂,不可以智力图也。气同万里而合,不同造膝而悖,古之合者,百无一焉.呜呼!昔尧与舜合,舜与禹合,天下得之四百馀年;汤与伊尹合,天下归之五百年;文王与太公合,天下顺之四百年。幽、厉板荡,天纪乱也,贤圣不相逢;老聃、仲尼,沦溺溷世,不能自昌:故有国者享年不永,弥四百馀年。战国如糜,至于赤龙。赤龙之兴四百年,天纪复乱,夷胡奔突,贤圣沦亡,至于今四百年矣,天意其将周复乎?于戏!吾老矣,汝其志之。”①对于父亲的去世,诗人陈子昂自然悲痛万分。上面这段父亲对儿子的话在这里再现出来,不仅使得文字可信,也可以看出子承父志的决心。再比如其《堂弟孜墓志铭》:(伯父)每见君叹日:“吾家代虽儒术传嗣,然豪英雄秀,济济不泯。常惧后来光烈,不象先风,每一见尔,慰吾家道。”@在墓志铭中通过话语的再现来刻画人物,我们可以从中感受到作者的用心,并不是仅仅把墓志铭的写作当作一种简单的应用文体,写得单板僵硬,而是运用各种文学手法进行刻画人物,这不仅是对于前代传记文学所积累下来的传统的继承,对于后来者创作此类作品树立了一个可以取法的模范。据一些研究表明,撰写墓志的人与志主关系不同,墓志文所用文言词汇与口语词汇比例也不相同:撰者与志主为夫妻、父子、师生等亲朋好友时,因情感真挚,国董诰等编:《全唐文》卷二百十五。参见唐・陈子昂著,徐鹏校点:《陈子昂集》,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115页。。董诰等编:《全唐文》卷二百十五。参见唐・陈子昂著,徐鹏校点:‘陈子昂集》,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130页。43⑧硕士学位论文MASTER’STHESIS所写墓志多用口语词汇。①综观陈子昂这十二篇墓志铭,传主多与其关系不一般,文中多用口语。陈子昂为亲朋好友写的墓志,不但讲究艺术技巧,而且充满了感情色彩,抒情味极浓,这些作品虽名墓志,实乃是一篇篇怀旧寄哀、悲痛深切的抒情文字。我们来看一下陈子昂为其堂弟写的《堂弟孜墓志铭》:君讳孜,字无怠,其先陈国人也。六代祖太乐,梁大同中为本郡大司马。生五代祖方庆,属梁乱,始居新城郡武东山。高祖汤,为郡主簿。生曾祖通,早卒。通生皇祖辩,少习儒学,然以豪英刚烈著闻,是以名节为州国所服。皇祖生考爽,保植先人茂德,降生于君。君幼孤,天资雄植,英秀独迈,性严简而尚倜傥之奇,爱廉贞而不拘介独之操。始通诗礼,略观史传,即怀轨物之标,希旷代之业。故言不宿诺,行不苟从,率身克已,服道崇德,闺门穆穆如也,乡党恂恂如也。至乃雄以济义,勇以存仁,贞以立事,毅以守节,独断于心,每若由己,实为时辈所高,而莫敢与伦也。是以乡里长幼,望风而靡,邦国贤豪,闻名而悦服。方谓拂羽乔木,缅异高云,而遭命大过,楝桡而殒。呜呼!天咎予乎!时年三十五,是岁龙集癸巳。有周天授二年,秋七月,卜兆不吉,权殡于真谛寺之北园。始以今甲午岁献春一月,己酉朔,二十五日己酉,定于石溪山之北冈,陪考坟也。君家世坟垅在武东山,昭穆崇封,松柏列盛,至君考遗令,独爱石溪之冈,故君从先志,衬葬于此。呜呼哀哉!始君伯父,海内之文人也,含纯刚之德,有高代之行,每见君叹日:“吾家代虽儒术传嗣,然豪英雄秀,济济不泯。常惧后来光烈,不象先风,每一见尔,慰吾家道。”实谓君有群逸群之骨,拔俗之标,超山越壑,可以骏迈也。岂其夭绝,丧兹良图,呜呼!其元命欤?遭命欤?天不忱欤?道固谬欤?大圆苍苍,大方茫茫,贤圣同此,尔之何伤?古人有言:“珠玉而瘗,是暴骸于中原。"况吾家道尚俭,名训未坠,封树翻L,吾敢过焉?是用锡尔瓦木之器,涂刍之灵,尧舜之典,忠孝之经,昭示后代,以安尔形。铭日:我祖之葳蕤兮邈于陈,缅遥裔兮此江演。五代崇光兮至夫君,徼烈英曜兮始盔苴。何意严霜兮降青春,玉树摧落兮成黄尘。南山无隙兮永幽沦,悠悠昭代兮卜尔辰。吾恸感伤兮号苍曼,问之蓍策兮立兹坟。乃言千载兮衣冠来臻,黄头之子白服人,嗟尔黄头兮勿伤神。@。姚美玲:《唐代墓志词汇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3页。每董诰等编:《全唐文》卷二百十五。参见唐・陈子昂著,徐鹏校点:《陈子昂集》,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130页。44⑨硕士学位论丈MASTER’STI-IESIS孜,即陈孜。陈子昂叔父名陈元爽,早卒。其子陈孜,亦英年夭折,卒于长寿二年(693),此文作于长寿二年(693)。此墓志以简练的笔触勾勒了陈孜的身世和为人,叙述之中不乏激情之赞评。由于哀伤来自于内心,因此所抒写的是至情真理。铭文用楚辞体,古朴雅致,自具风骨。陈子昂不只是单纯用应用文的笔法去写,在取材、组织、构思、语言等方面更接近于文学散文的写法。在写作这类称颂德业的记实之文时,陈子昂自觉采用古文笔法,夹叙夹议,叙事求实录,议论求平实,虚实结合,骈散结合,温润弘博,质朴简洁,从写作实践方面对文体文风进行改革,这对后来的古文运动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再次,互见法的使用使文章更加简练,同一件事,不重复记载和出现,见于此则略于彼,略于此则见于彼。如《唐陈州宛丘县令高府君夫人河南宇文氏墓志铭》:夫人讳某,河南郡人也。昔吾君夏后氏之子,霸有幽都,皇运北兴,鼎图南起,开宝符而帝天下,抚堵玑而王中国。则后周之受命,武帝之云孙,夫人四代祖也。曾祖某,失周子之封,亡山阳之国,虽存天子之胤,已类成阳布衣,植德早夭.祖某,隋朝官沣州沣阳令;父某,龙州司法:皆承家席宠,世有令名。夫人贵称华,袭繁祉,崇徼惠穆,秀色苕荣,自于幼年,有令仪也。十四适于高府君,夫其温慈惠和,信肃修穆,行有法度,动有礼经,严恪以理家人,侗瑟以和君子,则已舍乎光大矣。若乃宗庙衷敬,仁孝也;娣姒祗和,谦顺也;蠲洁酒食,妇仪也;黼黻玄黄,女工也:弘此四德而务六亲,擎悦以文之,杂佩以发之,猗可以作范母仪,昭宣壶则矣。至于训子以睦,教女以顺,爱下以慈,与人以让,外以赞府君之德,内以光中馈之教,皆日:闻其进不见其退也。呜呼!仁而不寿,生也永终,永淳无元年五月,遇疾终于宛丘县之官舍,时年二十七。呜呼哀哉!高府君寻以事罢职,山茔未卜,旌旒来归。府君思北海之魂,留东园而殡,日月遂往,九岁于兹,府君方崇树先茔,增封旧域,以大周天授二年,太岁辛9P,二月癸卯,启殡于东园,迁榭于洛州某原,礼也。哀哉!夫人雅有高行,终而不忘,以为厚葬非礼也。是以珠玉不饰。砖瓦是藏,高府君聿遵其志,率以薄葬。……铭日:天天桃李,有华兮灼灼;淑人宜家兮修睦,妇道不哗兮窈窕,嫔仪孔嘉兮荣采之,方茂而云亡兮咨嗟!∞。董诰等编:《全唐文》卷二百十五。参见唐・陈子昂著,徐鹏校点:《陈子昂集》,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134页。45⑧\:/硕士学位论文MASTER’STHESIS我们来看下陈子昂为河南宇文氏作的《祭外姑宇文夫人文》:维年月El朔,女夫某,谨以清酌嘉蔬之奠,奉祭于故高氏河南宇丈夫人之灵:恭闻夫人有清穆之德,皓洁之行,淳懿肃恭,内外仰则。而遗风素范,蕙郁兰滋,用能惠心光孚,氤氲沼口。崇严壶-gJl,芬郝母仪,中馈柔嘉,娣姒有则。岂图慈颜幽翳,于今十年,毫水已拱,尊灵廓然。今吉辰协应,幽殡方开,容象如在,器质已灰。改卜礼典,宅兆方迁,山园既列,祖载行焉。哀子号兆,女也蝉媛,终天永诀,泣血流涟。某谬承嘉惠,预叨姻戚,生事早睽,送终空积。窃闻精意以享,黍稷非馨,敢陈薄酹,以献明灵。∞通过比较可以看出,《唐陈州宛丘县令高府君夫人河南宇文氏墓志铭》中一些生平家族介绍在《祭外姑宇文夫人文》中不再见到了。在祭文中,陈子昂几乎全文都用四字句式来颂扬志主的美德和描绘志主去世带来的悲痛以及自己的感慨。在墓志中更加细致地叙述志主的生平,其中还有细节描写:“夫人雅有高行,终而不忘,以为厚葬非礼也。是以珠玉不饰。砖瓦是藏,高府君聿遵其志,率以薄葬。于戏!非古之明德淑女,金玉其光,何以跻之?吾忝门闾之宾,睹其家道矣。雍穆懿铄,实有清风,故叙之而未充德也。"固以此来显现其美德。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看法,陈子昂写的墓志铭比祭文更具体更生动些。无独有偶,我们来看下陈子昂的《率府录事孙君墓志铭》:呜呼!君讳虔礼字过庭,有唐之不遇人也。幼尚孝悌,不及学文;长而闻道,不及从事。得禄值凶孽之灾,四十见君,遭谗慝之议,忠信实显,而代不能明;仁义实勤,而物莫之责。陲厄贫病,契阔良时,养心恬然,不染物累,独考性命之理,庶几天人之际,将期老而有述,死且不朽,宠荣之事,于我何有哉?志竞不遂,遇暴疾卒于洛阳植业里之客舍,时年若干。呜呼!天道岂欺也哉?而已知卒不与,其遂能无恸乎?铭日:嗟嗟孙生,人见尔迹,不知尔灵。天竞不遂子愿兮,今用无成。呜呼苍天!吾欲诉夫幽明。固。董诰等编:《全唐文》卷二百十六。参见唐・陈子昂著,徐鹏校点:《陈子昂集》,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150页。圆董诰等编:《全唐文》卷二百十五.参见唐・陈子昂著,徐鹏校点:‘陈子昂集》,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134页。o董诰等编:《全唐文》卷二百十六。参见唐・陈子昂著,徐鹏校点:‘陈予昂集》,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124—125页。注:率府录事孙君,即孙过庭(648——703),字虔礼,唐高宗、武则天时人,官右卫胄曹参军、率府录事参军。擅长书法和书法理论,他博雅能文章,真行草书尤工。草书师法“二王”。46⑥硕士学位论文MASTER’STHESIS陈子昂也为其撰写了祭文——《祭率府孙录事文》:维年月日朔,某等谨以云云。古人叹息者,恨有志不遂。如吾子良图方兴,青云自致。何天道之微昧,而仁德之攸孤!忽中年而颠沛,从天运而长徂。惟君仁孝自天,忠义由己;诚不谢于昔人,实有高于烈士。然而人知信而必果,有不识于中庸。君不惭于贞纯,乃洗心于名理。元常既没,墨妙不传。君之逸翰,旷代同仙。岂图此妙未极,中道而息,怀众宝而未摅,永幽泉而掩魄。乌呼哀哉!平生知己,畴昔周旋。我之数子,君之百年。相视而笑,宛然昨日.交臂而悲,今焉已失。人代如此,天道固然。所恨君者,枉天当年.嗣子孤藐,贫窭联翩。无父何恃,有母茕焉。呜呼孙子!山涛尚在,稽绍不孤。君其知我,无恨泉途!呜呼哀哉,尚飨!①通过比较,我们可以看出,陈子昂的祭文写作很有特色,四字句式进行议论。而墓志铭还是一贯的以生平的叙述为主,夹叙夹议,最后的铭文部分集中进行总结性议论和评述。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陈子昂互见法的使用艺术:不重复记载和出现,见于此则略于彼,略于此则见于彼。总的来说,陈子昂的墓志铭创作在体裁、内容和语言上都进行了一定的创新,将沿袭已久的应用文体、骈文体和旧程式加以文学化和散文化,把墓志铭写成了形象生动的传记文、如泣如诉的抒情文,使墓志变成了文学散文,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在行文体制、人物形象塑造等方面也有所发展和创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并对后世墓志铭的写作产生了重要影响。当然,陈子昂的墓志铭创作未能从根本上改变初唐乃至整个唐代墓志铭创作的整体面貌,对墓志铭文体进行彻底革新的历史任务直到唐代中叶才由韩愈等人最终完成。但毫无疑问的是,作为墓志铭文体创新的有力探索者之一,陈子昂的创作实践开启了唐代墓志文体变革的序幕。。董诰等编:《全唐文》卷二百十六。参见唐・陈子昂著,徐鹏校点:《陈子昂集》,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151页。47⑧、/硕士学位论文MASTER’STHESIS第五章初唐诗人墓志铭的价值及影响初唐诗人墓志铭是这个时期人们立身行事记录的代表,是后人研究初唐很多领域都可以依据的重要文献。本章主要考察初唐诗人墓志铭在传记文学和对后世墓志铭写作方面的价值和影响。第一节初唐诗人墓志铭在传记文学方面的价值我国的传记体文章,大致可分三种,一是史书上的人物传记,称为“史传’’;二是史书之外,一般文人学者所撰写的散篇传记:三是用传记体虚构的人物故事,实际是传记小说。①墓志铭应属于第二种。岑仲勉先生曾在《贞石证史》中将碑志文的体例与史书列传的体例作过比较:“夫碑志与列传,志趣有异。前者为私门撰述,胪举仕履,人必不责其过繁;后者乃举国官书,满纸升除,群将诋为朝报,史家用累迁等字,其势所必至,亦体例应尔也。’’圆可见墓志就是:述功德、略叙生平梗概、胪举仕履。基于这些原因,墓志的程式化乃至体例僵化则势所必然。由于墓志的过度程式化,限制了人物形象塑造的有效空间,也使墓志铭在传记文学方面的价值大打折扣。不过,优秀的墓志铭突破了本身的局限,在艺术成就上取得了一定的高度,对于其他形式的传记文学也有着积极的影响。(1)实录精神我国古人一般认为,人已经去世了就不应该再加以批评了,也有作者为了讨好一些家庭权势大的逝者而在文章里进行谄媚,往往突出夸大逝者的功绩而显得滥美。这一点在各种哀悼性质的传记文体中普遍存在。初唐文人所撰具有哀悼性质的传记文体一股包括:①行状:一般叙述死者的名字、世系、籍贯、生卒年月、交往密切的朋友或参加过的重要的事件等。用来为史官提供立传的依据,也有很多写行状的目的是为了求人撰写墓志铭、神道碑而提供素材。②神道碑:墓道前所立的记载死者生平的碑,主要用于有一定地位身份的人。③墓志铭:两方石,一刻铭(含序),一题死者姓氏爵里而为盖,二石相合,平放于柩前。④人物赞。⑤祭文。这两种多为对死者品德的赞美,抒情为主,间有议论,比较概括。墓志与其他传记文体相比,形式上都为庄严文体,要求叙说人物一生,其主角。褚斌杰:‘中国古代文体概论》(增订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420页。@岑仲勉:‘金石论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76页。48⑧\:/硕士学位论文MASTER‘STHESIS多为缙绅、士大夫之流。但墓志按照一般的要求,叙事较为简单,多用概括之语,并抽象赞美墓主,无需太多形象描绘,也没有展示人物个性的责任。而其他传记文学更注重记叙事件的进展,再现人物性情。墓志铭作为一种丧挽文学,它不可避免地为志主讳,有时甚至是阿谀。同时,作为一种多出于当时之人、有的出自亲故之手的传记文学,它又具有可靠、翔实的一面。前文所阐述的初唐诗人墓志铭中体现出来的实录精神对于后世有着积极的影响。这些墓志铭不少是经过细致考证,言辞语句较符合事实,且列举的事例都十分突出,是典型的优秀之作;若是作者与逝者熟识,那么文章往往更加生动丰富,体现出强烈的感情,如陈子昂、杨炯等撰写的墓志铭。(2)谱牒之学在中国,为了统治的稳定和延续,历代王室对于其世系支派,都设有专门机构管理,因而记录了大量关于各朝皇族的谱牒。缕述世系的文献起源很早,甲骨文和金文中就有关于世系的记载。这种记载发展到秦汉两代,成为专门记录血缘关系和血统世系的谱牒。魏晋南北朝门阀制度形成以后,谱牒在政治、婚姻等方面的作用剧增,到了初唐,这种风气仍未消失,依然讲究谱牒之学。在初唐诗人墓志铭中,用来叙述祖先丰功伟业时,往往会略而不叙,指明祖先的世系、业绩已见于谱牒,因而几乎每一方墓志都要用到一个特定句式——“略而言之"。如《窦诞墓志》(贞观廿二年):“备在记谍,可略而言。"∞“国史"本指当代人修纂的本朝实录和本朝历史,而墓志文中的“国史”只是泛指可以载记历史的书籍、史册,并不指真正意义的“国史"。固唐朝时候,仅政府修纂的姓氏谱和衣冠谱就有《氏族志》、《姓氏录》、《姓族系录》、《元和姓纂》、《唐皇玉谍》等,私家修撰的谱牒,更是不计其数。(3)文学化进程墓志铭为盖棺论定的人物传记,属于史传散文。自司马迁《史记》开创史传文学后,如班固《汉书》、刘义庆《世说新语》以及唐传奇等,都塑造了大量鲜活的人物形象。墓志铭从理论上说,也能够塑造人物形象,但其真正的成熟过程却是历经艰难。从骈体文的发展过程来说,它起源于魏晋、盛于六朝,至隋唐初,余风尚炽:但其缺点也日益引起人们不满,而遭到反对。唐前期的王通、魏徵等人,鄙薄六朝文风的浮靡,要求建立一种切于实用的散文文体。。周绍良、赵超编:《唐代墓志汇编续集》,上海:上海古籍f{j版社,2001年版,第43页。。姚美玲:《唐代墓志词汇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79页。49⑧硕士学位论文MASTER’STHESIS\/六朝至唐初的骈体文写作,常常是浮靡而失实,而张、苏(张说、苏颓)的功劳,就在于把公牍类的骈体文自然朴素化,且能有一种浑厚的气势。①初唐时期的墓志铭主要用骈体文写成,某些用典精当,辞采华茂,富有情韵,成为骈体文的名篇。至韩愈、柳宗元倡导“古文运动",则力揭骈体文形式主义的弊害。以所谓“唐宋八大家”为代表的古文~出,便完全推倒了骈体文的地位。骈体文作为一种文体,实际并未完全销声匿迹,只是表现为骈、散分家,唐宋以至明清,一直还有人在进行骈体文写作。优秀的初唐诗人墓志突破了自己的局限,借用史传文学的笔法,以细节描写突现人物性格,展现其时情景。陈子昂以古文笔法写墓志,颇能表现人物性格,这影响到后来的墓志铭创作。最为突出的是唐宋古文家,像韩愈写的墓志避免千篇一律,极尽变化之能事,实际是一篇篇真正的传记文学。第二节初唐诗人墓志铭对后世墓志铭写作的影响从墓志的形式上看,初唐诗人墓志铭吸收了以往各代尤其是北朝柩铭、墓砖铭、墓阕铭等影响,逐渐充实、完善起来的一种文体。初唐乃至整个唐代墓志铭创作的兴盛,这种风气延续到后代。初唐以后,墓志铭名作迭出,以中唐最为突出,质量上了一个崭新的台阶。墓志铭真正成了一些作家精心构思,驰骋文笔的文体,被赋予了更高的文学价值和审美价值。这是时代的功绩,更是前代以及初唐时期墓志铭写作实践积累的结果。比如墓志铭创作成就最大的诗人韩愈对前人墓志的创作成就就是兼收并蓄,既有袭旧,更有创新。发展到宋代,不仅墓志铭写作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而且墓志铭理论也开始有专门的论述,欧阳修和曾巩便是杰出的代表。曾巩继承韩愈、欧阳修等人创作墓志铭的优良传统,主张铭以载道,这种方式能够起到抑恶扬善的作用。曾巩还主张以写史的精神来创作墓志铭。在写作方式上,曾巩所创作的墓志铭不拘一格,因事设体,平中见奇,文采斐然。同时,曾巩在创作墓志铭的过程中,往往融叙事、说理、言情于一炉,含情于铭,情深意远。明代以前“无殊才异德”的平民庶人,其墓志仅记姓名、里贯、父祖、姻媾而已。到明代中后期,那些为士大夫不屑一顾的市井小人居然也铺事搞辞,作起长篇墓志。到了清代,金石著述,汗牛充栋。诗人墓志铭或一般墓志铭的写作更呈现超越前代的纷纭繁富。@褚斌杰:《中国古代文体概论》(增订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第161页。50⑧\一,硕士学位论文MASTER’STHESIS总之,初唐诗人墓志铭作为我们研究初唐重要的文献资料,其价值愈来愈引起人们的重视。目前对于初唐墓志铭的研究涉及到文学史、文体学、传记文学、语言学、考古学、社会学、宗教学、民俗学、金石学、历史学等多种学科,呈现多方位的特色。本文对于初唐时期墓志铭尤其是诗人墓志铭文献进行了梳理和研究,并认为盛、中、晚唐的墓志铭文献,我们也应给与进一步关注和研究。比如丘丹撰的《韦应物墓志铭》(中唐)很值得关注;又如历来为史学家和文学史家所重视的晚唐诗人杜牧的《自撰墓志铭》,也是不可多得的研究资料。⑧\:硕士学位论文MASTER’STHESIS:/参考文献一、著作(一)古籍(经史子集分别按作者时代先后为序)(1)经部:清・朱彬:《礼记训纂》,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版。(2)史部:[1]汉・班固:《汉书》,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2]宋・范晔:《后汉书》,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3]唐・房玄龄等:《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4]唐・魏徵等:《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版。[5]唐・杜佑:《通典》,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6]五代・刘晌等:《旧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7]宋・欧阳修、宋祁等:《新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8]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9]宋・王溥:《唐会要》,北京:中华书局,1955年版。[10]宋・欧阳修:《新五代史》,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3)子部:[1]战国・荀况:《荀子》,长沙:岳麓书社,2006年版。[2]战国・墨子著,吴毓江校注:《墨子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4)集部:[1]梁・刘勰撰,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2]梁・萧统编,唐・李善注:《文选》,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版。[3]唐・杜甫著,清・仇兆鳌注:《杜诗详注》,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4]唐・陈子昂著,徐鹏校点:《陈子昂集》,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5]唐・刘禹锡:《刘禹锡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6]唐・欧阳询撰,汪绍楹校:《艺文类聚》,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7]唐・白居易著,顾学颉校点:《自居易集》,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52⑨年版。硕士学位论文MASTER’STHESIS[8]唐・封演:《封氏闻见记》卷五,《丛书集成初编》本,北京:中华书局,1985[9]唐・卢照邻:《卢照邻集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版。[10]宋・王谠:《唐语林》,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版。[11]宋・洪迈:《容斋随笔》,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版。[12]宋・计有功:《唐诗纪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65年版。[13]宋・赵明诚撰,金文明校证;《金石录校证》,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85年版。[14]宋・宋敏求:《唐大诏令》,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15]明・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16]明・王行:《墓铭举例》,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17]明・徐师曾撰,罗根泽校点:《文章辨体序说・文体明辨序说》(合刊本),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18]清・彭定求等:《全唐诗》,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19]清・赵翼:《陔余丛考・碑表》,北京:中华书局,1963年版。[20]清・董诰等:《全唐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21]清・顾炎武著,黄汝成集释,栾保群、吕宗力校点:《日知录集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22J清・永珞等:《四库全书总目》,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版。[23]清・沈德潜:《唐诗别裁集》,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24]清・章学诚著,叶瑛校注:《文史通义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二)近人著作(1)金石类:[1]周绍良、赵超编:《唐代墓志汇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2]周绍良、赵超编:《唐代墓志汇编续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以下按著作出版时间先后为序)[3]朱剑心:《金石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30年版。[4]马衡:《凡将斋金石丛稿》,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版。[5]岑仲勉:《金石论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6]赵超:《中国古代石刻概论》,北京:文物出版社,1997年版。[7]程章灿:《石学论丛》,台湾:大安出版社,1999年版。⑧\:/硕士学位论文MASTER’STHESIS[8]陆九和:《中国金石学讲义》,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版。[9]罗维明:《中古墓志词语研究》,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10]赖非:《齐鲁碑刻墓志研究》,济南:齐鲁书社,2004年版。[11]欧昌俊、李海霞:《六朝唐五代石刻俗字研究》,重庆:巴蜀书社,2004年版。[12]黄金明:《汉魏晋南北朝诔碑文研究》,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13]施蛰存:《金石丛话》,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版。[14]姚美玲:《唐代墓志词汇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15]程章灿:《古刻新诠》,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版。(2)其他(按著作出版时间先后为序):[1]岑仲勉:《隋唐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57年版。[2]王国维:《观堂集林》(四册),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3]吕思勉:《隋唐五代史》,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4]陈寅悟:《元白诗笺证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5]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6]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版。[7]岑仲勉:《唐人行第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8]傅璇琮:《唐代诗人丛考》,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9]王重民等:《全唐诗外编》,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10]周振甫:《文章例话》,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83年版。[11]邓之诚:《中华二千年史》,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12]傅璇琮:《唐才子传校笺》,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版。[13]陈澄:《全唐文纪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14]韩理洲:《陈子昂评传》,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15]美・斯蒂芬・欧文著,贾晋华译:《初唐诗》,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16]王仲镛:《唐诗纪事校笺》,成都:巴蜀书社,1989年版。[17]罗开玉:《丧葬与中国文化》,海口:三环出版社,1990年版。[18]褚斌杰:《中国古代文体概论》(增订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19]夏之乾:《中国少数民族的丧葬》,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1991年版。[20]郭预衡:《中国散文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213史仲文、胡晓林:《中国隋唐五代习俗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⑨[22]尚[23]吕硕士学位论文MASTER’STtlESIS定:《走向盛唐》,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静:《中国传统丧葬礼俗及其特色初探》,《中国民间文化——嚷葬文化研究》,1996年第1期,上海:学林出版社,1996年版。[24]刘天华:《中西陵墓建筑之差异与殡葬改革》,《中国民间文化——丧葬文化研究》,1996年第l期,上海:学林出版社,1996年版。[25]庞建国:《现代化与丧葬处理》,《中国民间文化——丧葬文化研究》,1996年第1期,上海:学林出版社,1996年版。[26]陈华文:《丧葬史》,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27]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28]陈尚君辑校:《全唐文补编》,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版。[29]吴钢:《全唐文补遗》,西安:三秦出版社,2006年版。[30]张三夕:《诗歌与经验——中国古典诗歌论稿》,长沙:岳麓书社,2008年版。二、论文I一、,【._Xo(一)期刊论文(按文章发表时间先后为序)[1]程章灿:《唐代墓志中所见隋唐经籍辑考》,《文献》,1996年第1期。[2]阎永复:《我国最早的自撰墓志铭》,《华夏文化》,1996年第2期。[3]张固也:《<唐代墓志中所见隋唐经籍辑考>补正》,《文献》,1996年第4期。[4]罗维明:《论唐代墓志撰作特色及其研究价值》,《学术研究》,1998年第7期。[5]周敏:《韩愈碑志的创革之功》,《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5期。[6]朱松林:《试述中古时期的招魂葬俗》,《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2期。[7]张旋:《论韩愈墓志铭的创作构思》,《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6期。[8]赵洪奎:《韩愈碑志散文的思想性》,《学术交流》,2005年第11期。[9]吴夏平:《从作者看唐代墓碑文的文体丕变》,《贵州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10]潘明福:《唐代墓志中新见唐人著述辑考》,《文献》,2006年第2期。[11]李乃龙:《墓志的文体特征与<文选>“墓志’’笺论》,《广西社会科学》,2007年第2期。[12]姚美玲:《唐代墓志中的“礼也"释证》,《语言科学》,2007年第2期。[13]刘城:《国内近十五年来唐代墓志之文学研究综述》,《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14]陈冠明:《论韩愈碑志文对前朝成就的扬弃》,《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⑨3期。硕士学位论丈MASTER’STHESIS[15]吴夏平:《从行状和墓碑文看唐代骈文的演进》,《文学遗产》,2007年第4期。[16]程章灿:《从碑石、碑颂、碑传到碑文——汉唐之间碑文体演变之大趋势》,《唐研究》,2007年第13辑。[171李青枝:《以唐代墓志考订诗歌释例》,《图书馆杂志》,2008年第2期。[18]江岚:《唐代墓志中的委婉语略论》,《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二)硕博士论文[1]毛阳光:《唐墓志与唐代风俗研究》,陕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0年。[2]线仲珊:《唐代墓志的文体变革》,中国社会科学院,硕士论文,2003年。[3]刘诚:《唐代墓志的写人进程》,广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3年。[4]王伟萍:《中古墓碑文研究》,广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4年。[5]黄震:《唐代墓志研究》,武汉大学,博士论文,2006年。[6]黄蓓:《魏晋南北朝墓志铭流变及文体特征研究》,华中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9年。56⑧\:/硕士学位论丈MASTER’STHESIS附录:本文所引初唐诗人墓志篇名索引一、志主为诗人一薛元超墓志铭(崔融,《续》垂拱003)二自撰墓志铭(王绩,《全唐文》卷一百三十二)三杜审言墓志铭(苏颈,未见)四李适墓志铭(独孤及,未见)二、作者为诗人一李密墓志铭(魏徵,《续》武德001)二张土贵墓志铭(上官仪,《全唐文补遗》)三去盈墓志铭(杨炯,《全唐文》卷一百九十五)四去溢墓志铭(杨炯,《全唐文》卷一百九十五)五梁镝墓志铭(杨炯,《全唐文》卷一百九十五)六李公墓志铭(杨炯,《全唐文》卷一百九十五)七杨公墓志铭(杨炯,《全唐文》卷一百九十五)八杜袁州墓志铭(杨炯,《全唐文》卷一百九十五)九李怀州墓志铭(杨炯,《全唐文》卷一百九十六)十都国公墓志铭(杨炯,《全唐文》卷一百九十六)十一朱氏墓志铭(杨炯,《全唐文》卷一百九十六)十二李氏墓志铭(杨炯,《全唐文》卷一百九十六)十三王婉墓志铭(李峤制铭,《续》万岁通天004)十四王洞墓志铭(刘宪,《汇编》景龙011)十五卢府君墓志铭(苏颂,《汇编》大足008)十六崔君墓志铭(苏颞,《续》景龙005)十七永太公主志石文(徐彦伯,《汇编》神龙027)十八梁鏊墓志铭(徐彦伯,《续》久视004)十九王师协墓志铭(徐彦伯,《续》神功002)二十陈公墓志文(陈子昂,《全唐文》卷二百十五)二十一王府君墓志(陈子昂,《全唐文》卷二百十五)二十二李府君墓志铭(陈子昂,《全唐文》卷二百十五)57⑧硕士学位论文MASTER’STHESIS\一,二十三高君墓志(陈子昂,《全唐文》卷二百十五)二十四孙君墓志铭(陈子昂,《全唐文》卷二百十五)二十五高府君墓志铭(陈子昂,《全唐文》卷二百十五)二十六张氏墓志铭(陈子昂,《全唐文》卷二百十五)二十七高氏墓志铭(陈子昂,《全唐文》卷二百十五)二十八陈孜墓志铭(陈子昂,《全唐文》卷二百十五)二十九薛氏墓志铭(陈子昂,《全唐文》卷二百十五)三十字文氏墓志铭(陈子昂,《全唐文》卷二百十五)三十一陈君硕人墓志铭(陈子昂,《全唐文》卷二百十五)三十二韦承庆墓志铭(岑义撰,郑情制铭,《续》神龙019)后记本论文的选题和写作是在张三夕导师指导下进行的,此间,张老师一如既往的负责精神常常打动着我。三年来,我的心中常常是自豪庆幸的,也是惭愧不安的,这一切都成为我难以割舍的记忆。现在如此,将来也是如此。我曾在文章中袒露心迹,自己在这里几乎得到了重生。变化之大,成长之快,性情愚钝的我都感到很惊讶,父母更是欣慰。虽然他们与张1"TN生从未真正谋过面,不过在他们的话语中,他们是充满期待的,心中也是十分感激的。三年来,我时刻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深造机会,常常感激一路上帮助过我的人。王齐洲和高华平两位教授的博学,深深影响着我。他们的学识就像大海,而我就是一个在海边嬉戏的孩子,在美丽的沙滩上捡到几个贝壳,都会弥为珍惜。张门弟子多才俊,我是深有感触的,这也是我不竭的前进动力。这些恩赐可见上天待我不薄。经过充实的三年学习生活,我开始走向社会,然在张门读书的日子将成为漫漫人生路上难以磨灭的记忆。从心底感谢诸位,我的华师生活因为有你们变得如此精彩;生命中有了你们,一切变得不一样了。我深知,未来的路还很长,有时还会很艰辛,但我都会认真走下去。我相信,这条路上自己并不孤单。即将离开张门和美丽的华师,多有不舍,真心祝愿大家一切都好。5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