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曰:
浩渺大千寻有缘,梦系菩提根柢坚。 书香通灵掩不住,寒来暑往读镜天。
很早就闻知河南巩义慈云寺的美名,但真正地亲临其境还得益于与释延超住持的一段书缘。那是2014年3月25日,慈云寺释延超住持将他主编的《慈云寺志》(宗教文化出版社2012年3月)一书赠予河南省部分高校图书馆。在捐赠会上众位推举我作为受赠者代表发言致谢,会后我们又与释延超住持交流了许多问题。
2014年5月2日,应释延超住持的盛意相邀,与好友徐建华(南开大学)、崔波(郑州大学)、赵长海(郑州大学)等结伴,专程前往慈云寺探访。始建于东汉永平七年(公元64年)的慈云寺座落在青龙山的山坳中,这里峰峦环绕,古树掩映,殿宇林立,香客如织,真可谓世间好语书说尽,天下名山僧占多。当行至寺内华严阁时,一方高大庄严的石碑矗立在面前,碑文中赫然有这样的文字:
“余弱冠多寻静,借读于中,鸟声助吟咏,草色映图书,花香蒸墨翰,岚气霞光滋冠服。清雅佳趣,活泼情神,真不减丹丘蓬丈。”
此碑立于明代万历四十年(公元1612年),碑文《重修慈云寺千佛殿碑记》的撰著者为明代万历年间的进士赵景星,他在碑文中记述了自己年轻时借居慈云寺专心读书的美好经历。后来赵景星任知县,一生倡导为学读书,造福乡里。
1
历代寄居在慈云寺读书的还大有人在,其中佼佼者如:明代的数术家赵迎、《西游记》作者吴承恩、诗人赵应斗,清代的举人李友桃、诗人张凌云、地方名士郝金佩等。释延超住持认为,很早以前就有读书人借寺院苦读的风尚,其原因大致有:一是考虑到寺院洁静安宁,利于专心读书以应科举,他们在此处读书或愿支付膳宿费,或替寺院作文书工作来补偿;二是读书人或家庭清贫,或遭遇祸难,获得了寺院同情,寺院给予免费膳宿招待,有时还资助他们上京赶考的路费;三是寺院藏经阁中除了收集佛经之外,还有其他经、史、子、集书籍,可供读书人阅读;四是很多寺院都设立了寺学,兼授僧俗生徒,高僧们具有深厚的文化水平和学术造诣,可以与之切磋探讨。[1]
中国古代的寺院既是宗教圣地,又是读书净土,历史上许多读有成就者都曾有过寄居寺院读书的经历,他们的读书事迹,揭示了中国古代读书生活的另一面。
刘勰是南北朝时期杰出的文学理论家。他早年父母双亡,留给他的财产就是几卷书。小刘勰白天进山打柴,夜里想读书却买不起灯油蜡烛,于是就跑到金华寺借佛殿的长明灯读书。金华寺的住持僧祐长老很有学问,禅房里收藏着不少典籍。一天,夜里值更的僧人禀报说,深夜佛殿里传出了朗朗读书声,僧祐便想亲自察看明白。这天,僧祐长老暗暗藏在佛殿等侯,初更后果然从墙外跳进一个瘦小身影,临近一看是个孩子。僧祐问清了小刘勰的目的,十分欢喜,当场收刘勰为徒,并将禅房的书供刘勰阅读。在僧祐指点下,刘勰对诸子百家诗词歌赋无一不精,30多岁时写成了《文心雕龙》一书。该书是中国古
2
典文学理论史上的巨著,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与阅读有着深远影响。[2]
王播是唐代穆宗、文宗两朝宰相。他父亲去世很早,母亲无力抚养兄弟三人,王播便寄居在扬州木兰院读书,与僧人共斋。时间久了,僧人对王播产生了厌怠情绪,过去是开饭前敲钟,到后来僧人用完斋饭才敲钟,待王播到来时已饭尽釜空。王播在饥寒交迫中奋发读书,终于进士及第。后来他的两个弟弟王起、王炎也都勤奋好学中了进士,一家三进士,颇为时人所荣。在30年后,王播出任淮南节度使(治扬州),重游此寺时,发现人们因敬慕他而将他以前题的字都用碧纱遮护了,王播便即兴赋诗两首:“三十年前此院游,木兰花发院新修。如今再到经行处,树老无花僧白头。”“上堂已了各西东,惭愧闍黎饭后僧。三十年来尘扑面,如今始得碧纱笼。”[3]
陆羽是唐代的著名学者和茶叶专家。他出生后就被遗弃,被智积禅师收留抚养,在寺院之中他以僧为师,事师如亲。陆羽开始懂事时,看到僧人个个诵经,觉得很有意思,就跟着学,于是对读书产生了兴趣。智积禅师见陆羽诵经专心,便动员他削发为僧,可陆羽自小有主见,他只愿读书识字,并不愿出家。后来,在智积禅师指导下,他广读书籍。一次他在书中意外发现了一段关于茶叶的记载,激发了他茶叶研究兴趣,于是便广泛阅读这方面书籍,并跋山涉水,实地考察。经过多年努力,他终于写出了对茶叶发展做出卓越贡献的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他也被后世尊称为“茶圣”。他还编著过《江表四姓谱》、《南北人物志》、《吴兴历官志》等著作。[4]
贾岛是唐代著名诗人,人称“诗僧”。他出身于布衣之家,少年
3
时家境贫寒,历尽漂泊,迫于生计,出家为僧,法号无本。他虽然落发,但仍然对写诗作赋也十分痴情。一次他骑驴走在街上,见曲江池畔树上鸟儿盘旋栖宿,随口咏了“鸟宿池边树”的诗句,正好有座寺庙,就联想出下句“僧推月下门”。又觉得“推”字欠佳,不如“敲”字,于是边走边思索。行到长安街头,凝神驻足,一边苦咏,一边用手作“推敲”之状,竟忘记一切,连时任京兆府尹韩愈的车骑路过也未知觉。跟班加以呵责,韩愈问明情况之后,觉得贾岛是一个可造就人才,便收到府衙,教授诗作。此后,“推敲”便成为修辞学上常常引用的典故。[5]
吕蒙正是北宋名臣,曾三度为相。早年其生母与父亲不和,被父亲赶出家门。他随生母寄居在洛阳龙门山的一个寺院里。方丈可怜他们母子,特别是看重吕蒙正勤奋好学,为人善良,就派人为他们母子在禅院附近山上凿了一个石洞安身。由于吕蒙正深受磨难,学习刻苦,熟读经书,深得佛学教诲,科举殿试时,他的试卷就与众不同,没有长篇大论,却抓住佛学悟“空”受“苦”的道理,最后金榜提名,一举夺魁,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平民出身的状元宰相。吕蒙正为官后,刚直不阿,知才善用,处处为百姓着想,对上遇理敢直言,对下宽容有雅度。豫剧《彩楼记》、川剧《吕蒙正赶斋》、河南坠子《吕蒙正坐寒窑》等就是表现吕蒙正早年苦读生活的。[6]
范仲淹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军事家、教育家。他两岁丧父,由于贫无所依,家道艰难,母亲谢氏便带着刚刚四岁的范仲淹改嫁。范仲淹少有操志,他先是在私塾求学,为了静心读书,
4
又到地处深山中的醴泉寺寄宿读书,在这里艰苦地度过了整整三年。他每晚煮少许米粥,盛在碗里,冷却后划成四块,早晚各食两块;没有菜蔬,便去山上挖割些野韭菜,切碎后拌上盐吃,后世便有了“划粥割齑”的典故。但他对这种清苦生活却毫不介意,而是用全部精力在书中寻找着自己的乐趣。寺中长老念其贫苦仍笃志于学,也经常接济他,还将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尽力传授给他,使范仲淹在刻苦自学之余又增加了许多知识。[7]
张元忭是明代著名学者。他少年之时就勤奋好学,因其体质较弱,父母不许他过于疲劳,但他总是在帐内藏灯,等父母睡熟后再读书。他在少年时曾寄读于绍兴云门寺,这是一方佛教圣地和文化圣地,王羲之、陆游等先贤都曾寄居于此读书。他于隆庆五年夺得进士第一名,状元及第后初授修撰,后升右谕德兼翰林侍读。张元忭曾主讲于湖南岳麓书院,当时正值明朝政府禁止自由讲学,他却致力于重振书院学风,四方士生纷纷慕名而来,继张栻、朱熹讲学之后岳麓书院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学术繁荣期。张元忭曾援手徐文长,一代奇人徐文长击杀继妻,是他力救得免死罪。他还写了《遗子说》一文,告诫世人不要留田宅给子孙,宣称“我则以贤且智待吾子”,他要求两个儿子刻苦学习,每晚都要点烛读书,所以其后人也多有成就。[8]
史可法是明末政治家,因抗清被俘,不屈而死。他幼时虽家境贫寒,但苦学不辍,在只身赶往顺天府大兴县应试时,寄读于一所古寺。名臣左光斗视察学务,因避风雪进入古寺。见一书生伏案而睡,案上放着刚写就的文稿,左光斗读后非常赞赏。再看书生衣衫单薄,便脱
5
下自己的貂裘盖在书生身上,出来问知书生名叫史可法。后来史可法参加会考,左光斗选拔他为第一名,而且怜他家贫,收作弟子,留于馆署。左光斗认为:“他日继吾志事,惟此生耳。”后来左光斗受诬陷,下了东厂监狱,人们避祸惶惶,噤若寒蝉。史可法则从早等到晚,在狱门外要求见老师,哭泣着跟看守商量,看守被感动了。清代散文家方苞在《左忠毅公轶事》一文中,专门讲述了这段史事,可谓有血有泪。[9]
于成龙是清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书法家,以卓著的政绩和廉洁的一生广受称赞,被誉为“天下廉吏第一”,谥“清端”。于成龙可谓大器晚成,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44岁时方出仕,此前过着长期的耕读生活。为避喧嚣,他用了6年时间,在位于山西吕梁山的唐代古刹安国寺专心读书,特别是寺院中的晨钟暮鼓、清净素食,让富家出身的于成龙有了全新体验,为日后的俭朴生活打下了基础。于成龙曾以诗《梦餐优昙花作》一首,来记述在安国寺寄读的心情:“优昙曾记梦中餐, 山寺日高柏水寒。云绕佛龛常五色, 香飘精舍比芝兰。生平未识金银气,偶尔轻抛麋鹿滩。四十年来魔障尽,好教拂袖紫霞端。”安国寺后来建有“于清端读书楼”。[10]
黄慎是清代的著名书画家,其诗文、狂草书法、绘画被称为“三绝”,与郑燮、高翔、金农、李鱓、李方膺、汪士慎、罗聘合称“扬州八怪”。他早年丧父,为奉养母亲,便学画谋生。为提高水平,又寄居寺院,白天作画,夜晚借佛龛前的长明灯读书,凡古文、诗歌无不悉心钻研。他在《江南》一诗中回忆道: “十年容类打包僧,无怪
6
秋霜两鬓鬅。历尽南朝多少寺,读书频借佛龛灯。”他认为自己艺术成就得益于读书:“余自十四五岁时便学画,而时时有鹘突于胸者,仰然思,恍然悟,慨然曰:余画之不工,以余不读书之故。于是折节发愤,取毛诗,三礼,史,汉,晋宋间文,杜、韩五言诗及中晚唐诗,熟读精思,膏以继晷。”[11]
参考文献
[1] 释延超.慈云寺志[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12.
[2] 韩作成,等.中华历史人物与传说故事集粹:名士卷[G].成都:四川大学出
版社,1998:21-24.
[3] 车吉心.中国宰相全传(中卷)[G].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2138-2142. [4] 常万里.名人的读书生活[G].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02:68.
[5] 赵勇.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河北名人[G].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6:
273-276.
[6] 吴凯.北宋状元宰相吕蒙正[N].汴梁晚报,2009-01-08.
[7] 曲延庆,孙才顺.先忧后乐范仲淹[M].济南:齐鲁书社,2002:95-97. [8] 娄国忠.状元学者张元忭[N].绍兴县报,2012-08-05.
[9] 夏元.左光斗与史可法.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J],1999(15):80. [10] 张怀琴,陈雷.于清端公(成龙)安国寺读书之确切时间探考[J].科学之友,
2007(11B):75-76.
[11]王朝闻.中国美术史(10)[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274-275.
(原载于《创新科技》2014年12期下)
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