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urnal of Leshan Normal UniversityNo. 11 Vol. 34Nov. , 2019DOI: 10. 16069/j. cnki. 51-1610/g4.2019. 11. 007《唐史论丛》近年所刊墓志释文校勘举隅刘日照,程嫩生(南京林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江苏南京210037)摘 要:《唐史论丛》近年来公布了一系列墓志文献资料,而墓志作为一种出土文献,内容真实,为历史文化、语
言文字等领域的研究提供了第一手材料。然而,部分墓志的释文在文字校勘方面有可供商榷之处,文章对比图版,综
合运用文字学、训诂学等方面的知识,对这些墓志进行了系统研读,就文字校勘方面提出商榷意见,以期提高墓志在
历史考释、文字研究等方面的价值。关键词:《唐史论丛》;墓志;俗字;典故;校勘中图分类号:K877. 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8666 ( 2019) 11-0047-06本文选取了《唐史论丛》近年来刊布的七方 以求教于诸位方家。墓志,具体为韦秀墓志、索叡墓志、韩休及夫人 柳氏墓志、李彦璋墓志、张彦敏墓志和娄叡妻乞 伏氏墓志。这些墓志文献既提供了影印拓片,又 提供了对应的释文。它们是研究隋唐五代时期历 史文化的重要材料,可以补充该时期传世文献的
一、文字误识墓志文献年代久远,长期埋藏在地下,故墓 志的磨损残渤在所难免。同时,墓志文字多俗
写。这使得释读者在释读文字时将其误认为与之 形体相近的字。(―)《韩休墓志》(1) “其在补阙也,每有举人尝预考荣。属
不足和疏漏,具有重要的证史、补史作用。同 时,影印拓片呈现的是墓志主人所处时代的文字 书写原貌,故这些墓志文献也是研究隋唐五代时 期语言文字不可多得的材料。但是“入隋以后,
石刻俗字呈现出泛滥扩张的势头,俗形别体纷 乱”⑴,再加上志石的磨渤、名物典故的深奥生 僻等因素,故墓志释文误识的可能性将大大增
太平公主以妇人干政,窦怀贞以宰相持权。相与
为人,固执不第,将谋危害,处自诛夷。”“考荣”不词。“策”,原拓作黔,正是 “策”,释文作“荣”,误,当正。《西安郭庄唐 代韩休墓发掘简报》[邛6 一文将此字认定为加。现就这七方墓志,兹从文字误识、俗字误 辨、典故误录三个方面,择其要者,略呈管见,
收稿日期:2019-08-14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厅重点、研究项目\"江苏碑刻文献校理及词汇研究”(2018SJZDI162)作者简介:刘日照(1993—),男,江苏盐城人。南京林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2017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 编辑出版与语言文字;程嫩生(1974—),男,安徽桐城人。南京林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教授,文学博士,研 究方向:清代文学与文化。47“第”,非。《新出唐太子少师韩休墓志考释》卩两
一文将其认定为“策”(“策”之俗字),甚是, 可从。“策”在墓志文献整理中常被误识成
“荣”。如《墨香阁藏北朝墓志》中收录北齐 《董季和墓志》,梁春胜⑷通过详述典故的方式 指出了 “何氏之荣未穷”中的讹误字“荣”。
“考策” 一词,在传世文献中习见。如《旧唐书 •贾鯨传》:“长庆初,策召贤良,选当时名士考
策,鯨与白居易俱为考策官,选文人以为公。” 《汉语大词典》未收该词条,当补。(2) “豫对掌纶缓,亟应居诸义感,知己文
慙课虚。”“历”,原拓作虑,正是“历”,释文作
“应”,误,当正。《西安郭庄唐代韩休墓发掘简 报》皿一文也将其录作“应”,同误。而《新出 唐太子少师韩休墓志考释>[3]49-文将其录作
“历”,甚是。据俗写惯例,构件“止”“心”和 “厂” “广”俗写相混不别,可以互换,故“歷”
(“历”)字写法与“應”(“应”)字近似。毛远
明《汉魏六朝碑刻异体字典》⑸顼北魏太昌元年 《长孙季及夫人慕容氏墓志》,其中有“歷”作
恋,可资比勘。但是仔细辨识原拓,我们依然可 以发现两字之间的区别性特征。“歷”其中一构
件为“秣”,而“應”相对应构件为“傕”。再
者,就文意而言,“历”置于此处,与表光阴之 义的“居诸”相配,如若“应”则于文意难通。 另外,此句的标点有误,当点校为:“豫对掌纶
级,亟历居诸,义感知己,文慙课虚。”(-)《韩休妻柳氏墓志》“丰赏厚禄,必散于姻戚;重锦缚绣,冈施 于林第。”“林第” 一语令人费解,复审原拓,当为
“床笫” 一词。“床”,原拓作作,正是俗字 “床”,释文作“林”,误,当正。“;H”之俗体 为“习”,而“耳” “木”俗写时近似,故俗字
“床”的左边构件被误识成“木”,整体上被误
识成“林”。《新出唐太子少师韩休墓志考 释》少一文也将其录作“林”,同误。而《西安 郭庄唐代韩休墓发掘简报》[2]38 一文将其录为
48“床”,甚是,可从。《干禄字书•平声》:“床牀
牀,上俗中通下正。”《宋元以来俗字谱•八 画》引《岭南逸事》⑷,其中的“床”作林,
可资比勘。墓志文献中,俗字“床”常遭致误
识。如《唐代墓志汇编续集》中收录的《长孙妻 段简璧墓志》,刘本才依据音韵学知识将“风惊
暗牖,月照寒林”中的“林”校为“床”,“暗
牖”与“寒床”相对成文,文从字顺切。又,“笫”,原拓作第,正是“笫”,释文作 “第”,误,当正。由于“第” “笫”形体结构极 为相似,即使拓片清晰,也极易被误识。《西安郭
庄唐代韩休墓发掘简报》⑵理和《新出唐太子少师 韩休墓志考释严闻两文都将此字录成“第”,误。
“笫”即竹编的床垫子,也指床。《说文•竹部》: “笫,床赍也。”“床笫” 一词,此处为床铺义,与
“重锦”“缚绣”相配,传世文献中多有用例。如 《荀子•礼论篇》:“疏房楼貌,越席床笫几筵,所 以养体也。”另外,“罔”,原拓作正是
“罔”,释文作“冈”,误,当正。何山对“罔”
字进行过系统论述,此不赘述剧。(三)《索散墓志》“伯禽封鲁,七族迁殷。功多表绩,名必册
勋。武宝天旌,文乃贯群。”“实”,原拓作實,正是“实”,释文作 “宝”,误,当正。“寶”(“宝”)与“實”
(“实”),两字繁体均为上中下结构,且上下构
件完全一样,只有中间构件有差别。如若再出现 墓志的磨汹,释读者很容易造成对文字的误识。
细绎上下文,“武”后一字与“乃”应相对成
文,文中的“宝”显然与“乃”不构成对文关
系,而“实”字既忠于拓片,又与“乃”构成 近义对文的关系。又,“天旌”不词。“挺”,原拓作迭,正是 “挺”,释文作“旌”,误,当正。“挺”字两个构 件“扌”“廷”,各有多种俗写,故“挺”字俗写
字形众多。这也导致碑刻文献释读者经常误识此 字。如《汉魏六朝碑刻校注》中的《北齐韩裔墓 志》,毛远明将“青松丛枇”中的“枇”录作
“摇”,但于文意难通,梁春胜将其校为“挺”叫
“天挺”义即天生,与“贯群”相对成文。“天
挺” 一词,传世文献中习见。如《南齐书•萧颖 胄传》:“南康殿下体自高宗,天挺英懿。食叶之 徵,著于弱年;当璧之祥,兆乎绮岁。”此外,墓 志文献亦有用例。如赵超《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 北魏熙平元年《冯会墓志》:“俶容天挺,孝敬过
人,婉娩既闲,敏斯四德,丝臬細组,无不悉练, 女功心裁,内外嗟称。”冋(四)《张彦敏墓志》(1) “夫天降时雨,则山川出云;代有明君,
则英雄居世。亦由钟薦下假,坝麗相滇。”“互”,原拓作爭,正是“互”,释文作 “下”,误,当正。黄征《敦煌俗字典》,在《双
恩记》中,“互”作t[11],可资比勘。从文意角 度来看,“互”恰与后文中的“相”相对成文。 “互”在墓志文献中往往被误识为“牙”
“耳”“子” “下”等字,或被录为原形而无任何说明。 如《宋代墓志辑释》中的《窦俨墓志》,周阿根将
“是非牙兴”中“牙”校为“互”[12];《北京图书
馆藏中国历代石刻拓本汇编》中的《等慈寺碑》,
邹虎将“首足手资”中的手辨识为“互”问; 《新见北朝墓志集释》中的《阴宝墓志》,周阿根 将“朝市子逼”中的“子”校为“互”刚。(2) “镐早响公声价,未面公风仪。握管为
铭,潸然满目。文字虽鄙,莫纪徽猷。”“蚩”,原拓作电,正是“蚩”,释文作 “虽”,误,当正。《说文•虫部》:“蚩,蟲也。从
虫,之声。”由此可见,“蚩”为形声字,形符为 “虫”,声符为“之”(“虫”)。由于字形的书写问
题,上部的“虫”被误认为“ 口”,“虽”字也就 由此而来。“虽”字在刻本文献中往往被写为金 浚黃难第妙02等字形,在碑刻文献中往往被写
为痒錐雖雒琨⑸⑹等字形。显然,“虽” “蚩” 两字的字形有明显区别。再从文意逻辑着手,若 将”虽”字置于文中,“文字虽鄙,莫纪徽猷”句
构成转折关系,但是细绎前后文,我们发现该句 只存在因果关系,故此处当为“蚩”。“蚩鄙”此
处为谦语,撰文者视自己撰写之文为粗野之词, 无法用文字来凸显出墓志主人的美善德行。“蚩 鄙” 一词在传世文献中习见。如清严可均辑《全
梁文》:“汉武帝夜游昆明之池,顾谓司马迁、相
如曰:星之明丽矣,考之于歌颂,求之于经史。 龙尾著于虢童,天汉表于周士。既妖谣之体陋,
嗟怨剌之蚩鄙,鲫悒而未據,思缽于二子。”(3) “ □□佥论,赛诏往问。悉令招携,皆
遣归逊。”“赍”,原拓作脅,正是“赍”,释文作
“费',误,当正。“费’“赍”形近而讹。“赍
诏”当为捧持诏书,与“赍旨”义基本相同。 “赍诏” 一词在传世文献中习见。如《挥塵录•
挥塵后录余话卷之一》:“政和二年三月,皇帝制
诏,臣京宥过書愆,复官就第。命四方馆使荣州 防御使臣童师敏赍诏召赴阙,臣京顿首辞。”又
《景德传灯录•汾州无业禅师》:“凡学者致问。
师多答之云:'莫妄想。‘唐宪宗屡遗使征召。师
皆辞疾不赴。暨穆宗即位,思一瞻礼。乃命两街 僧录灵阜等。赍诏迎请。至彼作礼曰:’皇上此 度恩旨不同常时。愿和尚且顺天心。不可言疾
也。,”《汉语大词典》收有“赍旨” 一词,却未 收词义相近的“赍诏”词条,当补。(五)《娄叡妻乞伏氏墓志》“粤以开皇十五年十月廿四日,竭力恣心, 开通莹兆,备尽金玉,弹极珠巩。”“弹极” 一语费解。“禅”,原拓作挪,正是
“禅”,释文作“弹”,误,当正。该字左边的 “歹”旁俗写与“弓”旁俗写近似,形近而讹, 故遭致误识。“禅极”和“备尽”近义对文,
“金玉”和“珠巩”近义对文,文从字顺。“禅
极”为穷尽义,传世文献中习见。如《梁书•昭 明太子传》:“括囊流略,包举艺文;遍该细素,
禅极丘贲。”二、俗字误辨由于墓志文字多俗写,不同的构件往往会变
得近似甚至完全等同,这将会导致异字同形现象 的产生。复杂的字际关系将会影响墓志文献的释
读,影响学者对墓志文献的正确使用。(―)《韩休墓志》“并业绍折薪,礼遵卜宅长安东道少陵南陌,
49始植松楸,思镌金石。”“折薪”不词。“析”,原拓作璨,正是俗字
“析”,释文作“折”,误,当正。《西安郭庄唐 代韩休墓发掘简报)[2]36-文将其认定为“析”,
甚是,可从。造成俗字误辨的情况多种多样,张 涌泉曾对俗字来源做过深入研究,认为俗字来源
之一是改换意符,而改换意符的方式有四种,即 意符意近换用、意符形近换用、改旁便写和改意
符为声符[15]5°-57 0此处当属于意符形近换用, “扌” “木”作偏旁时,俗书往往相混不别,所
以究竟是“扌”还是“木”,应据上下文语境来 确定。“析薪” 一词,此处当表继承父业之义,
在传世文献中习见。如清严可均辑《全三国文》: “臣年十七,丧失所怙,惧有不任堂构之鄙,以 忝析薪之戒;诚无去病十八建功,世祖列将弱冠 佐命。”石刻文献中亦见用例。如《辽代石刻文
编•张俭墓志》:“若考作室,既干裕于肯堂;其
父析薪,殆擅名于克荷。” 3(-)《韦秀墓志》(1) “夫朝有贤哲,则雍熙之业着;邦有淑
媛,则关雎之化扬。”“著”,原拓作薯,正是俗字“著”,释文作
“着”,误,当正。“汉魏六朝碑刻文字中'着'
都是'著'的异体。” “239 “卄”俗写时往往与 “7”混同,故“著”俗写往往与“着”相混不
别。从文意角度而言,“著”与“扬”近义对
文,而“着”则无此对应关系。(2)
“夫性和而静,婉妁深衷,考行议能,
谥之曰顺,宜哉。”“婉妁” 一语令人费解,当为“婉约” 一
词。“约”,原拓作妁,正是俗字“约”,释文作 “妁”,误,当正。从字形上看,其字确为
“妁”,联系上下文,我们发现其为“约”的类 化俗字。由于受到前面一字“婉”字构件“女”
的影响,故“约”类化作“妁”。张涌泉认为类
化是俗字产生的一种重要途径,具体可以分为三 种情形:受上下文影响的类化、受潜意识影响的
类化、字的内部类化0[15]63 ' 73此处的类化属于受
50上下文影响的类化。(三) 《索叡墓志》(1) “公乃珠闰陌水,玉秀昆山,菓桂芳于
素月,修松郁于幽涧。”“隋”,原拓作市,正是俗字“隋”,释文作
“陌”,误,当正。从字形上看,其字确为 “陌”。但是“Pt”置于此处,于文意难通,当 为“隋”之俗字。“隋”字写成市,在墓志文献
中常见。如隋《梁坦墓志》,有“隋”作
^[17]163?;隋《田氏墓志》,有“隋”作 ^[17]1637 o《全梁文•庶子王规墓志铭》:“玉挺
蓝田,珠润隋水;价重连城,声同垂棘,偶应龙
之籥影,等威凤之羽仪。”其中“珠润隋水”句
是一相关例证,可供参照。(2) “春秋五十有八,开皇六年岁次丁未八
月乙亥朔廿九日癸卯遴疾薨于相州j亘水县大通里
舍,即卜以九年岁次已酉十一月庚寅朔十九曰戊
申窒于零芝县东北柴(紫)陌桥北四里。”“己”,原拓作乙,正是俗字“己”,释文作
“已”,误,当正。从字形上看,其字确与“已”
相似,联系上下文,我们发现其为俗字“己”。 墓志文献常用天干地支进行纪年,“己”属于天
干,而“已”既不属于天干,又不属于地支,所
以“已”当改为“己”,最为合宜。(四) 《张彦敏墓志》“亦文亦武,□□克贞。贵处班袂,日闻
令名。”“班袂”不词。“秩”,原拓作刃L,正是俗字
“秩”,释文作“袂”,误,当正。从字形上看,
其字似与“袂”形近,联系上下文,我们发现其 为俗字“秩”。墓志文献中,“木” “木” “禾” “木” “扌” “方”偏旁俗写往往相混不别,故 “秩”字也会有多个异体俗字。如毛远明在《汉 魏六朝碑刻异体字典》中对“秩”字的考
察[5]1217,东魏武定二年《元湛墓志》中,“秩” 作税;北魏建义元年《元子正墓志》中,“秩” 作為爲北魏正光五年《元勰妃李媛华墓志》中,
“秩”作茯;北周天和二年《华岳庙碑》中,
“秩”作旅。故断定一个字的字际关系,需要多 '读此则为王者师矣。后十年兴。十三年孺子见 我济北,谷城山下黄石即我矣。‘遂去,无他言,
方面求证,不能仅从形体这一方面进行考察。 “班秩” 一词在传世文献中习见。如《新唐书• 张镒传》:“卢杞忌镒刚直,欲去之。时朱池以卢
不复见。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良因
异之,常习诵读之。”“黄石公” 一词即本于此。(-)《张彦敏墓志》龙卒戍凤翔,帝择人以代,杞即谬曰:'凤翔将
校,班秩素高,非宰相信臣,不可镇抚,臣宜 行。,帝不许。”“俄闻奏罢,已见画图。功且逾于建桥,诚
更恳于凿井。”三、典故误录墓志文献记载的是墓志主人的生平经历,喜 用典雅之词,多旁征博引。“习见的典故对碑铭
“拜”,原拓作璋,正是“拜”,释文作 “凿”,误,当正。“拜井” 一词用典。《后汉书 •耿恭传》:“七月,匈奴复来攻恭,恭募先登数
释读……一般比较容易;而生僻罕用的典故,理 解起来就比较困难,而内容不理解,自然会影响
千人直驰之,胡骑散走,匈奴遂于城下拥绝涧 水。恭于城中穿井十五丈不得水,吏士渴乏,窄 马粪汁而饮之。恭仰叹曰:’闻昔贰师将军拔佩 刀刺山,飞泉涌出;今汉德神明,岂有穷哉。’
到对碑铭文字的正确释读。”[如如若再加上俗字
的泛滥、志石的磨渤、刻工的疏漏等因素的影
响,典故误录的现象就变得不再罕见。(-)《李彦璋墓志》乃整衣服向井再拜,为吏士祷。有顷,水泉奔
出,众皆称万岁。”“拜井” 一词即本于此。“公岳降祺祥,星垂灵炳,爰自卯岁,达于 壮年,识量恢弘,气局豪迈,常谓亲知日:吾虽
《唐史论丛》公布的这七方墓志释文,除了 存在以上三种问题外,也存在诸如衍文、音近误 用等问题。故在整理墓志文献时,释读者需要具
不达孔宣父之书,深爱黄公石之略……会陟亨
衢,岂为丧道。”“黄公石”为“黄石公”之倒误,当乙正。 “黄石公”一词用典。《史记•留侯世家》:“良
备语言文字的敏感性,重视文字校理工作。而从
墓志释读的主体而言,这些释文大多是由从事史 学的学者整理完成的,他们在文字功底上的总体 水平相比较文字研究者会有所欠缺,故他们可能 会因误识俗字、误辨形近字等导致一系列错误的
尝学礼淮阳。东见仓海君。得力士,为铁椎,重
百二十斤。秦皇帝东游,良与客狙击秦皇帝博浪 沙中,误中副车。秦皇帝大怒,大索天下,求贼
发生。因而“在进行墓志文献整理时,广泛地吸
甚急,为张良故也。良乃更名姓,亡匿下邳。良 尝闲从容步游下邳圮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
收文字训诂专业的研究人员参加,可以提升语言 文字的识读的准确性和科学性,从而可以增加我 们研究材料的真实性、可信度”3]。所,直堕其履圮下……五日,良夜未半往。有
顷,父亦来,喜曰:'当如是。’出一编书,曰:
注释:① 《韦秀墓志》源于《〈大唐故顺妃墓志铭并序〉考释》一文。② 《索叡墓志》源于《安阳出土隋代索氏家族五兄弟墓志集释》一文。③ 《韩休及夫人柳氏墓志》源于《唐宰相韩休及夫人柳氏墓志考释》一文。④ 《李彦璋墓志》源于《新出五代 < 李彦璋墓志〉所见秦岐政权军事史事一兼谈与此志相关假子的本名问题》一文。⑤ 《张彦敏墓志》源于《新见晚唐宦官张彦敏墓志所涉史事考述》一文。⑥ 《娄叡妻乞伏氏墓志》源于《隋代鲜卑族乞伏氏与贺娄氏之新史料一长安新见隋开皇十五年〈娄叡妻乞伏氏墓志〉》 一文。参考文献:[1] 邹虎.隋代石刻俗字考释六则[J].中国语文,2018(4) :470,
[2] 刘呆运,程旭,高明韬,等.西安郭庄唐代韩休墓发掘简报[J].文物,2019(1).51[3] 裘石.新出唐太子少师韩休墓志考释[J].中文学术前沿,2018(2).[4] 梁春胜.新出北朝墓志俗字例释[J].汉字汉语研究,2018(2):76-77.[5] 毛远明.汉魏六朝碑刻异体字典[Z].北京冲华书局,2014.[6] 刘复,李家瑞.宋元以来俗字谱[M].北京冲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30:120.[7] 刘本才.《唐代墓志汇编续集》韵字校读札记[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5) :28-29,[8] 何山.新刊隋唐碑志俗字考[J].保定学院学报,2015(5):89-90.[9] 梁春胜.六朝石刻疑难字例释[J].中国文字学报,2015(00) :204-205,[10] 赵超.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85.[11] 黄征.敦煌俗字典[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159.[12] 周阿根,金艳丽.《宋代墓志辑释》文字校理[J].中国文字研究,2018( 1):126.[13] 邹虎.隋唐碑刻疑难字词札记[J].中国文字研究,2016(2):126.[14] 周阿根.《新见北朝墓志集释》校理[J].励耘语言学刊,2016(2) :193,
[⑸张涌泉.汉字俗字研究(增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16] 向南.辽代石刻文编[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5:26&[17] 臧克和主编.中国石刻丛书 汉魏六朝隋唐五代字形表[M].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11.[18] 姜同绚,毛远明.唐代墓志典故误释举正[J].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14(2) :45,[19] 周阿根,王凤琴.《新出唐墓志百种》文字校理[J].阅江学刊,2014(4) :99.Examples of Collation of the Epitaphs Interpretations Published in Collection of Studies of History of Tang Dynasty
in Recent YearsLIU Rizhao, CHENG Nensheng(College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 Nan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 210037, China)Abstract: A series of epitaph documents are published in Collection of Studies of History of Tang Dynasty in
recent years. As an unearthed document, the authentic epitaphs provide first-hand materials for the research of history, culture and language. However, some epitaphs interpretations can be discussed in the aspect of character collation. By comparing the plates and comprehensively utilizing the knowledge of philology and exegetics,
this paper makes a systematic study of these epitaphs and puts forward some opinions on character collation,
with a view to improving the value of the epitaphs in the aspects of historical and character research.Keywords: Collection of Studies of History cf Tang Dynasty ; Epitaph ; Popular Form of Characters ; Allu
sion; Collation【责任编辑、校对:李书华】5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