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杜甫陇右行迹及纪念物探赜(下)

2021-10-14 来源:爱站旅游
导读杜甫陇右行迹及纪念物探赜(下)
2013年1月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Journal of Tianshui Normal University Jan.,2013 Vo1.33 No.1 第33卷第1期 杜甫陇右行迹及纪念物探赜(下) 聂大受 (天水师范学院文史学院,甘肃天水741001) 摘要:唐肃宗乾元二年,杜甫辞官出行,开始了“飘泊西南天地间”的流寓生涯。从关中到成都,经历 了“西越陇坂”、“寓居秦州”、“南下同谷”、“转徙蜀郡”四个阶段。结合实地考察,对杜甫陇右行迹及由此而生 的纪念物作一梳理。 关键词:杜甫;咙右;行迹;纪念物;探赜 中圈分类号:I206.2 (接上期)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351(2013)O1—0068—04 初废人成州,今为天水镇,旧城址在镇东山下。” 三、南下同谷 亲友的接济毕竟难以为继,想来不多的一点积 蓄也耗费无几,在寓居秦州的后期,杜甫一家的生 计渐趋困境。《空囊》诗中写道:“翠柏苦犹食,明 霞高可餐,世人共卤莽,吾道属艰难。不爨井晨 冻,无衣床夜寒。囊空恐羞涩,留得一钱看。”而 就在他一筹莫展之际,收到了从秦州西南同谷县 (今甘肃成县)寄来的一封邀请信:“邑有佳主人, 情如已会面。来书语绝妙,远客惊深眷。”(《积草 岭》)喜出望外的杜甫收拾行囊,告别亲友,在十月 的一个午夜,携眷启程,开始了南下同谷的征途。 同谷距秦州265里,山重水复,路途遥远。杜 甫一家从秦州出发,首先经过赤谷。《明一统志・陕 此峡谷峡口狭窄,峡中宽敞如堂室,峡壁成铁青 色,故称铁堂峡,其名至今沿用。 过了铁堂峡,杜甫一家向西南行进,途经盐 井。盐井位于成州长道县,是唐时全国640处盐井 中的一处,今属礼县盐官镇。《杜诗详注》:“鹤 注:《唐食货志》:唐有盐井六百四十,成州、膂州 井各一。钱笺:《元和郡县志》:盐井,在成州长道 县东三十里,水与岸齐,盐极甘美,食之破气。盐 官故城,在县东三十里。”康熙《西和县志》载嘉 靖丁未所立《盐井碑记》:“西和治东古迹汉诸葛祁 山堡东盐官镇古有盐井……井之源流肇自后周…… 唐杜甫有诗,具述其所由来故。”民国《西和县 志》:“盐井城,在县北九十里,三国时名卤城,唐 名盐井城。”盐官镇旧城南门外有一座盐神庙,俗 西布政司・巩昌府》:“赤谷,在秦州西南七里。中 有赤谷川0”赤谷是位于秦州西南七、八里处的一 条南北走向河谷,此河谷两面山崖呈赤红色,故 名。今称暖和湾河谷。由赤谷南行,进入铁堂峡。 铁堂峡在今秦州西南天水镇东五里。《明一统志・陕 西统部・巩昌府》:“铁堂峡,在秦州天水废县东五 里。峡有石笱清脆青翠,长者至丈余,小者可为 砺。唐杜甫诗‘峡形藏堂隍,壁色立积铁’,谓 此。郡志:蜀汉姜维居此,峡有铁堂庄,四山环 称盐井祠,为供奉盐神的庙宇祠堂,和盐井同在一 处。1989年当地乡民集资重修,设前后三院,前 院为汉龙阁,中院为盐井,后院为盐圣母祠,近年 在整修后的盐井旁竖立了杜甫《盐井》诗碑。盐官 盐井源远流长,又有杜甫题诗,和盐神庙一起成为 了盐官的一个名胜古迹。 离开了盐井,杜甫沿陇蜀古道“塞峡道”继续 南行,人寒峡。2006年《西和县志》:“塞峡道是 陇蜀古道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本县北来南往唯一 驮运干道,早在唐代就已是能通车马的‘轨级贾 道’……由天水西行均从塞峡道南人,至县城逆水 行,越横岭,经石峡,至包家窑人成县、康县境到 抱,对面有古冢,相传维祖鳖也。”《甘肃通志 稿》:“宋天水县,在县西南七十里,汉上邦县地, 唐初析置天水县,属秦州,旋废。宋复置,绍兴初 没于金,分置南北二天水县,十三年,隶成州。嘉 定元年,升为天水军,九年,移于天水县旧治。元 收稿日期:2012—12—20 陕西略阳东行人汉中,约400公里,南下到成都, 约500公里。”盐井南四十里有一峡谷,当地人称 作者简介:聂大受(1948一),男,甘肃天水人,天水师范学院文史学院教授,中国杜甫研究会常务理事,甘肃省古代文学学会常务理事 甘肃省唐代文学学会常务理事,天水杜甫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68 大马峡,又称大湾峡,亦名屏风峡,即杜甫诗中所 称的寒峡。民国《西和县志》:“屏风峡,一名塞 峡,今名大湾峡,在县北二十五里。两山夹峙,中 通一道,县境三面之水合流其中,人峡出峡历二十 余里……今峡中有祁家崖、祁家峡口等庄,居民多 祁姓者。《水经注》元嘉十九年,宋太祖遣龙骧将 军裴方明伐杨难当,难当将妻子北奔安西,参军鲁 尚期追出塞峡,即此。……杜工部有诗日:‘行迈 日悄悄,山谷势多端……”(《寒峡:卜一引者注)。 由此南行二十里,便到了法镜寺。乾隆《西和 县志》:“法镜寺,县北三十里石堡镇西山上,崇祯 三年建。”西山俗名五台山,位于今西和县 ̄t,--十 五里处的石堡乡石堡村。法镜寺原寺院始建于山 下,石窟凿于五台山支脉崖壁上,建造于北魏太和 年间(447~499),分南北崖两处,现存31窟,南 崖l5窟,北崖l6窟。有造像13尊。明清之际,寺 院被水冲淹,遂移建于五台山上,现在所见之法镜 寺为1987年重建,寺门两边侧墙上,镶嵌有康熙 戊辰(1688)“复建五台山法镜寺碑”、康熙丁亥 (1707)《法禁寺碑记》、雍正三年(1725)“重建五 台山法镜寺碑文”三通石碑。寺下山脚及崖壁上残 损的佛龛、塑像清晰可见。“朱甍半光炯,户牖餐 可数。”(《法镜寺》)杜甫诗中所记,当是寺院移建之 前的盛时景况。在赴同谷道上,法镜寺是让杜甫最 感惬意、欣喜的一个地方,他在此处整整停留了一 个上午才恋恋不舍地离开,踏上了前往青阳峡的行 程。 乾隆《西和县志》:“青羊峡,县南五十里,山 上有石穴,远望其形如羊。”又记:“青阳寺,县南 五十里,今圮,铁钟一尚存,载隆庆三年铸。”民 国《西和县志》:“青阳峡,在县南五十里,半山石 穴中有巨石,其形如羊,一名‘青羊峡’。杜工部 有青阳峡诗。”青阳峡今作青羊峡。“青羊古迹”清 初为西和八景之一。 由青羊峡继续南进,就到了龙门镇。经考察, 在今西和县青羊峡与石峡之间有个地方叫坦途关, 有村名坦途村,即为杜甫诗中所言之龙门镇。村旁 山上存有唐开元间《新路颂》摩崖一块,河西山麓 有双石如笋耸立,高约l0米,曾有寺名双石寺。 2006年《西和县志》:“坦土关栈道:唐开元时, 朝廷命汉阳郡太守赵承率众‘朝暮越水登山兮辟新 路’‘自开凿十年,方无阻国之要津’(均引自《新路 颂》——笔者注)。20年后,杜甫途经此地,已是‘沮 如栈道湿’(《龙门镇》诗句一笔者注)的情景。” 过了龙门镇,杜甫来到了石龛。石龛位于今西 和县70里石峡乡西侧八峰崖的天然石穴中。乾隆 《西和县志》:“八佛崖寺:县东八十里,在石峡关 西南,又名八峰崖。”民国《西和县志》:“峰腰石 龛:在县南八十里,八峰排列,松柏苍翠。山腰有 石龛一带,龛前栈道悬空,怯者望而却步,游人至 此,辄有出尘之想……附杜工部《石龛诗》日:熊 罴咆我东,虎豹号我西……”八峰崖石窟分上下两 层,上层十龛,下层四龛,共十四佛龛,现存宋明 清佛像9O余尊和部分壁画。明万历石碑一通,清 光绪石碑五通。1985年当地村民措资修葺,新建 栈道及山门房舍,寺名吉祥寺。 由石龛折向东南,经过积草岭。明嘉靖《徽郡 志》:“积草岭:北四十里,杜甫有诗。”《徽县 志》:“积草岭,今无考。旧志《秦州志》作东北三 十里。”积草岭的具体位置尚无书证可确,今成县 有一说法:在石龛背面、泥功山南侧有个地方叫吊 草滩,又名和尚坝,据说就是杜甫所言之积草岭。 尚需确考。 从积草岭继续东行,便到了泥功山。泥功山即 今成县西北四十里--fl ̄乡境内的牛心山(因远看似 牛心而名),又称尼姑山,进山的沟门被称之为烂 泥沟门。当地民谚云:“二郎泥功山,离天三尺 三;鸟儿飞不过,猴儿不敢攀。”《新唐书・地理志 四》:“成州同谷郡,本汉阳郡,治上禄。天宝元年 更名,宝应元年没于吐蕃。贞元五年,于同谷之西 境泥功山置行成州。咸通七年复置,徙治宝井堡, 后徙治同谷。”泥功山古为成州八景之一,今仍为 成县著名的名胜风景地。 下了泥功山,向东行进,就到了凤凰台。《明 一统志・陕西布政司・巩昌府》:“凤凰台,在成县凤 凰山。汉时尝有凤椟于此。因名。”《杜少陵集详 注》:“《方舆胜览》:凤凰台在同谷东十里。”凤凰 台在今成县东南七里处,是凤凰山山腰上方的一个 平台,山势陡峭,崖壁如削,杜甫诗之日:“山峻 路绝踪,石林气高浮。”凤凰台是杜甫同谷之行的 最后一站,他历度艰辛,总算平安抵达。 “大哉乾坤内,吾道长悠悠”。(《发秦州》)这次 跋涉,使杜甫经历了无数的磨难,也使他领略了陇 右独特的自然风貌,更直接地感受了下层人民的悲 苦处境。他把这些一一写入了诗篇,汇成了一组丰 富多彩的山水纪行诗。这十二首诗内容广阔,艺术 高超,风格独特,历来为人称道。它们和后来诗人 由同谷入蜀所写的另十二首诗所共同构成的陇蜀纪 行诗是杜甫山水诗最高成就的重要标志。 “无食问乐土,无衣思南州990(《发秦州》)杜甫满 怀希望,日夜兼程来到了同谷,然而邀请他的那位 “佳主人”却未露面,这是诚信老实的杜甫万万没 69 有料到的。人地两生,无依无靠,杜甫陷入了异常 困难的境地,一家人只好栖居于同谷东南七里凤凰 山下的凤凰村,在这里他度过了一生中最为艰难的 一段时日。《乾元中寓居同谷县作歌七首》真实地 记录了他当时的悲惨生活: 有客有客字子关,白头乱发垂过耳。岁拾橡栗 随狙公,天寒日暮山谷里。中原无书归不得,手脚 冻皴皮肉死。呜呼一歌兮歌已哀,悲风为我从天 来。 (其一) 长镌长镌白木柄,我生托子以为命。黄独无苗 山雪盛,短衣数挽不掩胫。此时与子空归来,男呻 女吟四壁静。呜呼二歌兮歌始放,闾里为我色惆 怅。 (其二) 字字血泪,声声哀音,令人不忍卒读。这组 诗,一唱三叹,顿挫淋漓,风追楚骚,情动天地, 被誉为“千古绝调”,在杜集中卓然特立。 在同谷,几乎处于绝境的杜甫完全为一家人的 生命而忧虑而奔波,其诗作除了“同谷七歌”,就 是一首《万丈潭》,是就近观览凤凰山下的这处胜 景的记写。《方舆胜览・利州西路・同庆州》:“万丈 潭,在同谷县东南七里,旧经昔有黑龙自潭飞 出。”《杜臆》:“成县之东河,源出秦州南;又有南 河,源出清渠堡南,俱人龙峡,注入嘉陵江……峡 旁有潭,其深莫测,日万丈潭。”这首诗和《凤凰 台》,一写龙,一写凤,堪称姊妹篇,都表述了忧 国忧民的情怀。杜甫自己此时处于生命几乎难以维 系的境地,却依然操念着国家和人民,其精神之可 贵让人感叹。 困居同谷期间,杜甫的交游不是很多,有姓名 可考者为李衔一人。他在晚年所作《长沙送李十一 衔》中说:“与子避地西康州,洞庭相逢十二秋。” 西康州,即同谷县。《乾元中同谷县作歌七首》第 七首中说:“山中儒生旧相识,但话宿昔伤怀抱。” 难中往来,感情非同一般。除李衔外,与他交往的 还有一些闾里邻人,在《发同谷县》一诗中说: “临岐别数子,握手泪再滴。交情无旧深,穷老多 惨感。”他们都是一些富有同情心的穷苦人,杜甫 自言与他们既非旧识,又非深交,然而他的感情已 与这些普通人融洽无间了。 杜甫在同谷时间不长,但影响不小。在北宋宣 和年间,当地官民就在凤凰山下的飞龙峡口建立了 “杜工部祠堂”。北宋晁说之《成州同谷县杜工部祠 堂记》:“同谷秀才赵惟恭捐地五亩,县涑水郭憷始 立祠,而属余为之记,使来者美其山川,而祀其 像,忠其文。”乾隆《成县新志》:“子美草堂在飞 龙峡口,山带水环,霞飞雾落,清丽可人,唐乾元 70 中子美避难居此,作草亭,有‘同谷七歌’及《凤 凰台》诸诗。后人感其高风,即其址立祠祀之。岁 春秋仲,邑令率所属往祭。”杜工部祠堂又称“同 谷草堂”、“子美草堂”,或称“杜公祠”、“诗圣 词”、“杜少陵祠”。其于北宋末创建后,代有修 葺,规模较大者为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清光 绪十一年(1885)、民国三十一年(1942)。尚留存 有宋、明、清、民国诸代所刻修祀碑记和评杜诗碑 15通(唐咸通中成州刺史赵鸿所立诗碑已佚,未 重刻)。现存碑石原物以南宋光宗绍熙四年 (1193)宇文子震《赋龙山草堂》为最早,北宋晁 说之《成州同谷县杜工部祀堂记》原碑已佚,今有 重刻。祠堂建筑于文革时多有损毁,近年来又重修 扩展,新建了仿唐牌坊、主厅、碑廊、像亭等,面 貌一新,规模颇具,为目前陇右杜甫草堂中延修保 存比较好的一处。 四、转徙蜀郡 “季冬携童稚,辛苦赴蜀门”(《木皮岭》)。是年 十二月一日,为衣食所迫的杜甫,离开同谷,前往 成都,开始了他“一岁四行役”的最后一程。 在《木皮岭》一诗中,他写道:“首路栗亭 西,尚想凤凰村。”明嘉靖《徽郡志》:“栗亭川: 西三十里。”《清一统志・甘肃统部・阶州直隶州 二》:“栗亭故城,在成县东。《寰宇记》:‘后魏正 始中,置广业郡,领白石、栗亭二县’,县在成州 东五十里。”“栗亭古里”为古徽州八景之一。《秦 州直隶州新志》:“徽县……西三十里为伏家镇,栗 亭旧县也。有杜甫钓台,杜公祠。”栗亭,今为徽 县栗川乡,位于徽县城西四十里,成县城东五十 里。《集注草堂工部诗外集・酬唱附录》录存唐咸通 年间作过成州刺史的赵鸿《栗亭》诗一首:“杜甫 《栗亭》诗,诗人多在口。悠悠二甲子,题纪今何 有。”诗题下注云:“赵鸿刻石同谷,日:工部题栗 亭十韵,不复见。”栗亭的杜甫遗迹有杜公祠、杜 公钓台等。《徽县志》:“杜公祠,在县西三十里栗 亭镇,唐杜甫居同谷,避暑栗亭元观峡。(此句“避 暑”误一笔者)明御史潘公按部栗亭,梦甫,乃为建 祠,知州左之贞、康熙中观察童华祖、乾隆初知县 牛运震相继修葺,嘉庆十三年知县张伯魁重修,增 其门楼一间。”时至民国二十九年(1940)又进行 了一次修缮,上世纪50年代初毁废,现为村人屋 舍,其院廓、戏楼、大门的遗址尚清晰可见。杜公 钓台位于栗川南山元观峡内,据传杜甫曾在此垂 钓,巨石对岸峭壁上,刻缕有“宛在中央,少陵钓 台”八个大字,呈丁字形排列,传为明御史潘公手 书。《徽县志》:“杜甫钓台:元观峡内。唐乾元 中,甫居同谷,过夏栗亭,垂钓于此,逾河五里有 杜公祠。”杜公钓台1990年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 位,是当地的一处重要文化景观。此外,栗亭曾有 “名嘉亭”。《阶州直隶州续志》:“名嘉亭,在栗亭 县,宋建,邑令赵洋取杜甫‘栗亭名更嘉’之句为 榜。”其遗迹已无处寻觅。栗川有乡学“杜公小 学”,是为纪念杜甫流寓栗亭而称名,至今沿用。 由栗亭向南约十里,有山名木兰花掌,又称木 莲花掌,即杜甫诗中所写的木皮岭。《方舆胜览・利 州西路・凤州》:“(木皮岭)在河池县西十里…… 杜甫发同谷,取路栗亭,南入郡界,历当房村,度 木皮岭,由白水峡人蜀,即此。”《秦州直隶州新 志》:“(徽县)西南三十里日木皮岭。”《徽县 志》:“木皮岭,西南三十里。一名柳树崖。脉与龙 洞山联属,石径层沓,人马登陟崖坎,艰于行。地 坝山,西南六十里,突兀高峰,云烟万叠,为邑之 西南屏障。唐杜甫诗‘西崖特秀发,焕若灵芝繁。 润聚金碧气,清无沙土痕。’是也。其山多蕙,亦 名兰山。”杜甫在《木皮岭》诗中对它的险峻雄奇 和幽清秀美作了生动精细的描绘,展现了陇右山川 的特有景致。其诗句“远岫争辅佐,千岩自崩奔。 始知五岳外,别有它山尊”,除了揭示木皮岭的非 同寻常,还蕴含着深邃的哲理,给人以诸多启示。 越过木皮岭,穿过小地坝,杜甫来到了徽县西 三十里小河厂附近的一个渡口,即他诗中所说的白 沙渡。据《徽县志》记载:“白水江,西南五十 里。自下店子西,两川合流,经木皮岭、地坝诸山 左麓,绕出大河堡,又折东南流达白水峡日白水 江。又迂回而东十五里,乃与嘉陵江合而南流。” 白水江上游即今洛河下游,今人又称大河。其上游 山脉多花岗岩、石英岩,分化颗粒流人峡谷,故而 形成了杜甫诗中所说“水清石碉确,沙白滩漫漫” 的特有景观。 水会渡是杜甫人蜀前在陇右流离辗转的最后一 个地方,位于徽县西南嘉陵江边的虞关。泉街水、 八渡水由此汇人嘉陵江,是南下略阳入蜀的重要渡 口。由小河厂至虞关,现在一般取道白水路而往, 杜甫当年则是借道青泥岭前去的,因白水路是北宋 年间才开通的。镌刻于白水峡摩崖上的北宋雷简夫 所撰《新开白水路记》至今保存完好,记日:“至 和二年冬,利州转运使王容、郎中李虞卿以蜀道青 泥岭旧路高峻,请开白水路,自凤州与河池驿至长 举驿五十里有半,以便公私之行……减旧路三十三 里,废青泥一驿。……大抵蜀道之难,自昔青泥岭 称首……嘉佑二年二月六日记。”青泥岭在徽县南 四十里,《元和郡县图志・山南道三・兴州》:“青泥 岭,在(兴州长举)县西北五十三里接溪山东,即 今通路也。悬崖万仞,山多云雨,行者屡逢泥淖, 故号青泥岭。”《明一统志・陕西布政司・汉中府》: “青泥岭,在略阳县西北一百五十里。其上雨过多 泥淖。”杜甫在渡过白沙渡后,翻越照壁崖,穿过 黑沟,从(青泥岭)西侧南下过虞关至水会渡。 过了水会渡,杜甫取道今陕西略阳境内的飞仙 阁,秦蜀交界处的五盘岭人蜀,经龙门阁、石柜 阁、剑门、鹿头山,于年底抵达成都。 另外,杜甫由同谷人蜀期间,还到两当县过访 了吴郁故宅。吴郁,两当人,曾与杜甫同朝为官, 任御史大夫,因办案中辨析无辜,拂杵朝贵,冤遭 贬斥。时杜甫为左拾遗,因牵扯房瑁事中,无力替 吴郁辩白,甚为歉疚。这次流寓陇右,特意访谒, 适吴郁举家谪居长沙,因作《两当县吴十侍御江上 宅》诗一首,以表心迹。吴郁宅故地在今两当县东 西坡乡境内嘉陵江边琵琶洲附近。《明一统志・陕西 布政司・巩昌府》:“吴郁宅,在两当县南。”《秦州 直隶州新志》卷二:“(两当县)南城外有风云雷 雨坛,唐侍御史吴郁故宅在嘉陵江上,杜甫所谓 ‘阴风千里来,吹汝江上宅’者也,其墓亦在焉。” 《两当县志》:“琵琶洲在县南三十里,其地洲渚迂 回,人迹罕至,亦名‘汪渚’,杜甫‘鸥鸡号枉 渚,日色傍阡陌’即此。”此处峡谷开阔,陈仓 河、吴郁水与嘉陵江在这里汇合,有三渡水之称 (现仍有村子叫三渡水村)山环水绕,形成一洲, 洲中树木葱茏,阡陌交错,不乏江南水乡之景致。 两当县西坡乡原称吴郁乡,建国后改为西坡乡。现 建有煤矿、陶瓷厂等,宝成铁路穿洲而过,在此设 站,已发展为当地的一个工业基地。2009年,在 县城广香河畔,竖立了一座昂然挺立的“吴郁直 谏”塑像,成为两当一个新的文化景观,吸引着人 们观览瞻仰。杜甫光明磊落、谦躬自责的可贵精神 则被更为广远的传扬。 冯至《杜甫传》说:“在杜甫的一生,七五九 年是他最艰苦的一年,可是他这一年的创作,尤其 是‘三吏’、‘三别’,以及陇右的一部分诗,却达 到最高的成就。”又说:“他写这些诗,不只用他的 眼,更不只用了他的想像,最主要的是用了他的两 只脚,我们可以说,它们是杜甫脚踏实地一步一步 走出来的。”杜甫的陇右诗是不寻常的,他的陇右 之旅同样是不寻常的。杜甫的陇右行吟,开辟了他 诗歌创作的新天地,也凝结了陇右人民的千古情。 [责任编辑王小风] 7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