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
第15课《驿路梨花》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1.继续学习略读,粗知故事梗概。
2.把握文章的记叙顺序,分析、理解文章构思的特点及表达效果。 3.初步感知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 第1课时(共2课时) ◆活动一:导入新课,检查预习
导入:杜甫有“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亡国之恨 ;白居易有“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的踏青之乐;杨万里有“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赏花之趣,古人笔下的花都有表情达意的作用,不同的花有不同的涵义,今天,我们来感受一下彭荆风笔下的“驿路梨花”又有怎样内涵呢?(板书课题:驿路梨花) 1.学生根据课前查阅资料,交流作者及写作背景信息,教师补充。 (1)写作背景
《驿路梨花》一文是作者在粉碎“四人帮”后重新提笔的第一篇作品。作者从1950年春,随军进入云南,三十多年间,大部分时间都在那里生活。1977年秋,那时党中央重新提出了学习雷锋的号召。作者想起了边疆许许多多朴实的人和事,想起了曾经见过的那深山大岭里的小茅屋,默默为茅屋打柴、背水的哈尼族人,以及为了后来的旅客,临行前都要给小茅屋做点事的人。想起这些,一股无形的力量让作者拿起笔来,写下了这篇文章。 (2)走进作者
彭荆风(1929—2018),作家。江西萍乡人。1949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2年开始在报刊上发表作品。作品有《鹿衔草》《断肠草》《蛮帅部落的后代》《绿色的网》《驿路梨花》等。 2.预习检查,夯实基础
陡峭 露宿 喷香 暮色 掩映 驿路 菌子 麂子 撵走 修葺 竹篾 寨子 香气四溢 恍惚 着急 晶莹 ◆活动二:初读课文,理清情节
1.浏览课文,勾画文中人物及事件。
师引导:在这片梨花掩映之下有一间小茅屋,请同学们浏览课文,找出文中与小茅屋有关的人物,并说说他们之间发生了哪些事。 (1)出示略读要求
①按照每分钟400字的速度阅读课文,限时5分钟读完。 ②略读时要注意不能指读,必须默读,可以扫读。
③勾画出文中出现的人物,并概括他们与小茅屋之间的事件以及他们做这些事情的目的,填写下面表格。
(2)根据略读要求,学生进行阅读,找出人物,概括事件,填写表格。
(3)学生交流,发言。 人物 事情 目的 时间
“我”和老余 给屋顶加草,挖排水沟 向哈尼小姑娘学习 现在 瑶族老人 归还粮食;和“我”、老余一起修葺小茅屋 感激、回报曾受到的照料,也为方便后来人 现在
一群哈尼小姑娘 照料小茅屋 向解放军和姐姐学习 姐姐出嫁后 解放军战士 砍树、割草、盖小屋 向雷锋学习,方便过路人 十多年前
梨花 照料小茅屋 被解放军战士感动,用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来帮助过路人 解放军盖小屋后 2.根据要求,复述课文故事。
师引导:阅读完文章,同学们知道了文章中出现的人物和事件,那同学们能按照一定的顺序复述这些故事吗?
(1)请同学们根据表格填写的内容,按照以下两种顺序,复述文章故事。
①按照课文叙述的顺序复述。 ②按小茅屋的建造为起点复述。
(生按不同的要求复述课文,师适时指导) 预设:
①按课文叙述的顺序复述:“我”和老余发现并借宿小茅屋——瑶族老人来小茅屋归还粮食——“我们”一起修葺小茅屋——梨花
的妺妺照管小茅屋——十多年前解放军战士造了小茅屋——姐姐梨花照料小茅屋。
②按小茅屋的建造为起点复述:十多年前解放军战士建造了小茅屋,方便过路人——哈尼族姑娘梨花照料小茅屋——梨花出嫁后,梨花的妹妹继续照管小茅屋——瑶族老人到小茅屋借宿,后来归还粮食——“我们”夜宿小茅屋,修葺小茅屋。
(2)结合资料一,比较两种顺序的效果,思考课文采用的记叙顺序及其特点。 资料一:
记叙文的顺序一般有顺叙、倒叙和插叙三种。 顺叙,按事情发生、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来写。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倒叙,先写结果,然后按照时间先后来写事情发生、发展的经过。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使文章有波澜,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插叙,叙事时中断叙述,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对主要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使情节更曲折,内容更充实。
(生交流、讨论,师指导明确)
明确:从整体结构看,全文以“我”和老余的行踪为线索,以时间为顺序组织一晚一早所见所闻,属于顺叙。其中瑶族老人打猎迷路夜宿茅屋,解放军盖小屋,梨花姐妹照料小茅屋是插叙。如果从小茅屋建造和维护的过程来看,课文还采用了倒叙的方法。
这样的结构安排把十几年的事浓缩为一晚一早,使整个文章悬念迭起,平中见奇,层层深入,扣人心弦。如果按照小茅屋修建、维护的先后顺序来叙述,采用顺叙,故事就平铺直叙,情节也就平淡无奇,失去了趣味性和生动性。
◆活动三:细读课文,探究构思
师引导:文章的记叙方式十分巧妙,“我”和老余在找寻小屋主人的过程中误会重重,悬念迭起。细读课文,找找看,文中描写了几次误会、设置了几个悬念? 资料二:
悬念即在文章中设置一个疑问或矛盾冲突,以造成读者对故事情节、人物命运急切期待和热切关心的心理的一种写法。激发读者对文艺作品中人物命运的遭遇、未知情节的发展变化持有一种急切了解和期待的心情。
1.学生根据资料二的提示,勾画描写误会和悬念的段落或语句,并批注其作用。
(生细读课文,圈点勾画后,自由交流、讨论,展示) 预设: 两次误会:
第一次:“我们”认为瑶族老人是“主人”时,他说不是。(第13、14、16段当前来送米的瑶族老人站在门前时,“我们”以为“‘主人’回来了!”,可老人笑着说“我不是主人,也是过路人呢!”。) 第二次:“我们”和瑶族老人认为哈尼小姑娘是主人,然而又不是。(第29、30、31、32段当“我”看到“梨树丛中闪出了一群哈尼小姑娘”,“我”料想走在前边的小姑娘“她一定是梨花”,瑶族老人也行大礼表示感谢,小姑娘却说“不要谢我们”。) 三个悬念:
悬念一: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第8段“我”和老余发现了“屋里漆黑,没有灯也没有人声”的小屋,产生疑惑,“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形成第一个悬念,领起全文。)
悬念二:到底谁是房子的主人呢?(第17、24段“我们”问老人“主人家是谁?”,从老人的讲述得知小屋的主人是一个叫梨花的哈尼小姑娘。)
悬念三:解放军战士为什么盖房子呢?(第32段小姑娘说“房子是解放军叔叔盖的”,解放军战士为什么盖小茅屋呢?) 2.设置这些悬念和误会对于文章整个结构来说有什么妙处? 明确:课文围绕“小屋的主人是谁”,运用了“设悬—释悬—再出悬”的手法巧制三个悬念、两次误会,环环相扣、层层递进,构成了波澜起伏的故事情节和回环递进的结构形式,增强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师小结:找寻小屋的主人可谓历尽波折,通过三次悬念、两次误
会,最后由哈尼小姑娘的叙述才知道了事情的原委。行文过程中,作者巧妙运用悬念和误会,使故事情节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环环相扣,层层递进,令人读起来兴趣盎然。 ◆活动四:追根溯源,寻找主人
师引导:梨花掩映下的小茅屋里发生的故事生动有趣,与小茅屋有关的人都善良、朴实,在这一群人中,谁才是小屋真正的主人呢? (可结合PPT表格中的第四栏“做事的目的”来分析) (生讨论交流,自由发言,师指导明确)
明确:到小说的最后,通过哈尼族小姑娘,终于知道了事情的原委:解放军战士为了方便过路人,学习雷锋精神建造了小茅屋;梨花姑娘深受感动,要用为人民服务的精神继续帮助过路人,并且一直照料着小茅屋;梨花姑娘出嫁后,她的妹妹接管了小茅屋;瑶族老人、“我”和老余等过路人,受到照料,心存感激,也都尽力照料小茅屋。所以,小屋的主人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群人,一群为人民着想、为人民服务的人,一群有乐于助人的有雷锋精神的人。 课堂小结
本文是一篇小说,在略读中,我们带着“什么人?做了什么事?”的问题进行阅读,快速了解了文章的大意,理清了文章的思路。我们通过细读标志故事关键性情节的段落,来理解本文设置多次悬念和误会的作用,体会如何通过巧妙构思使文章跌宕起伏,引人入胜,从中感受这群人助人为乐、为人民服务的雷锋精神。 作业设计 完成分层作业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