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小学语文古诗赏析(含详细注解)

2021-11-02 来源:爱站旅游
导读小学语文古诗赏析(含详细注解)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推荐必背古诗文70首

小学语文古诗赏析

作者:小小初音day

1、江 南

yuè

——《汉乐府》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注释:

huì

汉乐府:原是汉初采诗制乐的官署,后来又专指汉代的乐府诗。汉惠帝时,有乐府令一官,可能当时已设有乐府。武帝时乐府规模扩大,成为一个专设的官署,掌管郊祀(sì)、巡行、朝会、宴飨时的音乐,兼管采集民间歌谣,以供统治者观风察俗,了解民情厚薄。这些采集来的歌谣和其他经乐府配曲入乐的诗歌即被后人称为乐府诗。

xiǎng

采莲:采摘莲蓬。

何:何等,多么。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推荐必背古诗文70首赏析 - 1 -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推荐必背古诗文70首

田田:荷叶茂盛的样子。

可:在这里有“适宜”、“正好”的意思。

【古诗今译】

江南又到了适宜采莲的季节了,莲叶浮出水面,挨挨挤挤,重重叠叠,迎风招展。在茂密如盖的荷叶下面,欢快的鱼儿在不停的嬉戏玩耍。一会儿在这儿,一会儿又忽然游到了那儿,说不清究竟是在东边,还是在西边,是在南边,还是在北边。

【赏析】

民歌以简洁明快的语言,回旋反复的音调,优美隽永的意境,清新明快的格调,勾勒了一幅明丽美妙的图画。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荷叶,莲叶下自由自在、欢快戏耍的鱼儿,还有那水上划破荷塘的小船上采莲的壮男俊女的欢声笑语,悦耳的歌喉,多么秀丽的江南风光!多么宁静而又生动的场景!从文化学的角度,我们又会发现这是一首情歌,它隐含着青年男女相互嬉戏,追逐爱情的意思。你看那些鱼儿,在莲叶之间游来躲去,叫人怎能不想起北方的“大姑娘走进青纱帐”?

读完此诗,仿佛一股夏日的清新迎面扑来,想着就令人觉得清爽。还不止于此,我们感受着诗人那种安宁恬静的情怀的同时,自己的心情也随着变得轻松起来。

诗中没有一字是写人的,但是我们又仿佛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感受到了一股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推荐必背古诗文70首赏析 - 2 -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推荐必背古诗文70首

勃勃生机的青春与活力,领略到了采莲人内心的欢乐和青年男女之间的欢愉和甜蜜。这就是这首民歌不朽的魅力所在。

2、敕(chì)勒(lè)歌

——北朝民歌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作者背景:

相传这是北齐人斛(hú)律金所唱的敕勒民歌。这首歌原为卑(bēi)语,后被翻译成汉语。敕勒是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个少数民族。居住在今山西北部和内蒙古南部一带。

注词释义:

川:指平原。敕勒川,大概因敕勒族居住此地而得名。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推荐必背古诗文70首赏析 - 3 -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推荐必背古诗文70首

阴山:阴山山脉,起于河套西北。横贯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偏西一带。

穹庐:游牧民族所住的圆顶帐篷。即今蒙古包。

野:为了押韵,此处也可以按古音读作yǎ。

见:同“现”,呈现,显露的意思。这里不读jiàn。。

古诗今译:

辽阔的敕勒川在阴山脚下。天空像一座巨大的帐篷,笼盖了整个原野。苍天辽远空旷,草原一望无际,微风吹倒了牧草,露出了藏在草中的牛羊。

名句赏析——“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这是一首北齐所唱的民唱,它唱出了草原的辽阔和牛羊的繁盛,唱出了大草原的壮美景色。前两句,写敕勒川的位置。把天比作穹庐,非常贴切,同时又让我们想起游牧民族的圆顶帐篷和他们的生活;后两句,用“天苍苍”和“野茫茫”形容草原上的所见,给人以无限辽阔的感受。而“风吹草低”一句,写出了草原上水草的茂盛和牛羊的肥壮,又把整个画面变成了一幅天人和谐的人文图景,生动异常。语言简练质朴,音调雄壮,风格明朗豪放,雄浑天成,是描写草原风光的千古绝唱。

3、咏 鹅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推荐必背古诗文70首赏析 - 4 -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推荐必背古诗文70首

——【唐】骆宾王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作者背景:

骆宾王(约640-684),唐代诗人,婺(wù)州义乌(今浙江义乌)人。从小受过良好的教育,少年时就有诗名,擅长七言歌行和五言律诗,是“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之一。

注词释义:

咏鹅:用诗词来赞美鹅。

项:颈的后部。这里代指脖子。向天:朝着天空。清波:清清的水波。

拨:划。

古诗今译:

鹅,高昂着头颈朝着天,唱着歌。白色的羽毛悠悠浮动在绿水上,红色的鹅掌划动着清清的水波。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推荐必背古诗文70首赏析 - 5 -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推荐必背古诗文70首

名句赏析:

据说这首小诗是骆宾王七岁时所作。头一句三个鹅字,写出了孩子们初见鹅时的惊喜。接下来的三句话,写活了鹅的神态。那一群白鹅悠闲地游来,正昂着颈高叫着,像是在谈天,像是在以唱,更像是在向天歌唱。它们在水中游来游去,洁白的身体浮在绿水中,红红的鹅掌向后轻轻拨动着清清的河水,荡起一片涟漪。这是一幅多么轻松、快乐、自由,多么纯真美丽的画面啊!这是孩子们眼中的世界,是他们认识生活的开始,尤如小鸟冲向大自然,多么欢畅。它让我们体会到了童心的童趣,纯洁了我们的心灵。

4、风

qiáo

——【唐】李 峤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作者背景:

qiáo

李峤(644~713) ,唐代诗人。字巨山。赵州赞皇(今属河北)人。少有才名。20岁时,擢进士第。举制策甲科。

zhuó

注词释义: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推荐必背古诗文70首赏析 - 6 -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推荐必背古诗文70首

①解:能够。②三秋:农历九月,指晚秋,深秋。③二月:农历二月,指早春。④过:经过。⑤斜:倾斜。

诵读:

情绪轻快活泼。“解落”、“ 能开”、“ 千尺浪”、“ 万竿斜”都要重读,语调要抑扬顿挫,使人觉得仿佛听到了飒飒的风声。

古诗今译:

风,能吹落秋天的落叶,能催开春天的鲜花。刮过江面能掀起千尺巨浪,吹进竹林能使万竿倾斜。

简析:

这首诗能让人看到风的力量。

5、咏 柳

——【唐】贺知章

tāo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推荐必背古诗文70首赏析 - 7 -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推荐必背古诗文70首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作者背景:

贺知章(659-744),唐代诗人。字季真,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人。年青时就因为诗文写得好而闻名。为人狂欢,与李白、张旭等合称“饮中八仙( 李白、贺知章、李适之、汝阳王李琎、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他的诗清新疏朗而富有机趣,以《回乡偶书》、《咏柳》等传诵最广。

jīn

注词释义:

咏:歌唱,赞美。

碧玉:既指绿色的玉石,又指古代年轻貌美的少女。

妆:打扮。

绦:丝带。

古诗今译:

像碧玉一样打扮成的高高柳树,千条万缕的柳枝都垂下了绿色的丝条。不知道这细细的柳叶是谁裁剪出来的,乍暖还寒的二月春风恰似剪刀。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推荐必背古诗文70首赏析 - 8 -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推荐必背古诗文70首

名句赏析——“二月春风似剪刀。”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深深地抓着了垂柳的特征,在诗人的眼中,它似美女的化身。高高的树干,就像她亭亭玉立的风姿,下垂的柳条,就像她裙摆上的丝带。在这里,柳就是人,人就是柳,两者之间仿佛没有什么截然的分别。而且“碧玉”也有双关的意义。既在字面上与柳树的翠色相合,又指年轻貌美的少女,与下面的“二月春风”恰相呼应——这是早春的垂柳,还未到夏秋之际亭亭如盖、树荫清圆的时候。然而,更妙的以下两句:“不知细叶谁载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在贺知章之前,有谁想过春风像剪刀?把乍暖还寒的二月春风由无形化为有形,它显示了春风的神奇灵巧,并使《咏柳》成为咏物诗的典范之作。

6、凉州词

huàn

——【唐】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rèn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作者背景:

王之涣(668-742),唐代诗人。字季陵,晋阳(今山西太原)人。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他的诗以描写边疆风光著称,并多被当时乐工传唱。代表作有《凉州词》、《登鹳鹊楼》等。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推荐必背古诗文70首赏析 - 9 -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推荐必背古诗文70首

注词释义:

凉州词:又名《凉州歌》,唐代传唱于凉州的乐曲名。凉州,在今甘肃武威。

仞:长度单位。古时七尺或八尺为一仞。万仞,形容极高。

羌笛:古时西北少数民族所吹的一种管乐器。

杨柳:指《折杨柳》曲调。

何须:何必。

度:经过。

玉门关:在今甘肃敦煌西,是唐时通往西域的要路关口。

古诗今译:

奔腾的黄河就来自云端,一座孤城外是万仞高山。吹羌笛的就不要怨杨柳不绿,春风从来未到过玉门关。

名句赏析——“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这首诗,描写了壮阔苍凉的边塞景物,抒发了守卫边疆的将士们凄怨而又悲壮的情感。诗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推荐必背古诗文70首赏析 - 10 -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推荐必背古诗文70首

的首句写自下而上对黄河的远眺,次句写边塞环境的险恶,两句合在一起,用大笔写意的手法,渲染刻画了边塞风光的雄奇苍凉和边防战士们生活环境的艰苦恶劣。后两句笔锋一转,引入羌笛之声。折杨柳送别本是唐人风习,羌笛吹奏的《折杨柳》曲词更能引起思乡的离愁。可如今在这玉门关外,春风不度,想要折一枝杨柳聊寄别情也不可能,这怎能不让人更感悲伤。全诗表现了盛唐诗人悲凉慷慨的精神风貌。

7、登鹳guànquè

雀楼

——【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注词释义:

尽:沉没,消失。

穷:尽,达到极点。

更:再。

古诗今译: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推荐必背古诗文 70首赏析 - 11 -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推荐必背古诗文70首

夕阳西沉,渐渐没入连绵的群山,黄河奔腾,汇入浩瀚的大海。虽然眼前一片壮阔,但要打开千里视野,看得更清更远,那还须再登上一层层高楼。

【赏析】

guànquè

黄昏时分登上鹳鹊楼,万里河山,尽收眼底;夕阳也在遥远的天际渐渐沉落。首二句诗“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苍茫壮阔,气势雄浑。末二句是境界的升华,出人意表、别有一番新意,既有高瞻远瞩之胸襟,又寓孜孜进取之深意,有情有理。有人说“诗忌说理”,应当说,诗歌不要生硬枯燥抽象地说理,而不是说诗歌不能宣扬哲理。在这首诗里,诗人把道理和景物、情事自然贴切地融合在一起,使人感觉不到它是在说理,而是理在其中。

zhǐ

全诗四句二联,对仗工整、气势连贯、厚重有力。为唐诗中之不朽之作。

8、春 晓

——【唐】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作者背景: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推荐必背古诗文70首赏析 - 12 -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推荐必背古诗文70首

孟浩然(689-740),唐代诗人。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他的诗淡雅清新,多写田园隐逸生活。和王维齐名,同为盛唐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作家。主要作品有《春晓》、《宿建德江》等。

注词释义:

眠:睡觉。

闻:听见。

啼鸟:鸟鸣。

夜来:昨夜。

古诗今译:

春意绵绵好睡觉,不知不觉天亮了;猛然一觉惊醒来,到处是鸟儿啼叫。夜里迷迷糊糊,似乎有沙沙风雨声,花儿不知吹落了多少?

名句赏析——“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春天是美丽的,有醉人的花香,有迷人的风景。但更能打动诗人的却是那喧闹的春声。当诗人在春睡中醒来,首先听到的就是鸟的啼叫。这“处处”都可听到的清新婉转、此起彼落、远近应和的鸟鸣声声,是春天带给诗人的欢乐。同时,更令作者痴迷的昨夜里的一场春雨。在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推荐必背古诗文70首赏析 - 13 -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推荐必背古诗文70首

那静谧的春夜里,纷纷洒洒的春雨会给人多少如烟似梦般的想象,而那落红片片、绿意浓浓的雨后的春日清晨又该是多么的清新美丽,生动活泼。诗人就这样用最为平易浅显的语言,为我们描写了一个自然天成的美的世界,又如同一股清泉流入我们心田,沁人心脾,使人陶醉。

qìn

9、凉州词

——【唐】王 翰(hàn)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作者背景:

王翰(生卒不详),唐代诗人。字子羽,并州晋阳(今山西太原)人。性格豪放,能文善诗。与后来的大诗人杜甫很有交情。他的诗流丽畅达,七绝《凉州词》是流传很广的名篇。

注词释义:

凉州:今甘肃河西走廊一带,是戍边的要地。

葡萄美酒:指西域盛产葡萄,可酿制美酒。

夜光杯:传说中用白玉做成、夜间能发光的酒杯。这里泛指珍贵精美的酒杯。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推荐必背古诗文70首赏析 - 14 -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推荐必背古诗文70首

催:催促。

沙场:旷沙平野。后多用来指战场。

古诗今译:

甘醇的葡萄酒装满了夜光杯,刚准备喝时马上传来琵琶的促催声。我醉倒在沙场上你不要见笑,自古以来出征打仗的有几个人还能回来?

名句赏析——“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这首诗没有直接描写战争场面的险恶,也没有具体叙述边疆生活的艰苦,而是从出生之前的饮酒写起。开篇第一句就充分写出了地方特色。甘醇的美酒,精致的酒杯,表明了美好的生活象征着生命的珍贵。但是,这次痛饮之后,就要奔赴战场,立即面临生死的考验。而从古到今,真正能从残酷的战争中活着回来的又有多少人呢?难怪他们要一醉方休。诗中以生活的美好与战争的残酷做对比,抒发了人生感叹,尽管这首诗的格调是悲壮苍凉的,但不悲观绝望;诗人对生活充满热爱,对死亡并不畏缩,“醉卧沙场”一语尤其显示出豪迈的气概。

10、出 塞

——【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推荐必背古诗文70首赏析 - 15 -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推荐必背古诗文70首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作者背景:

王昌龄(698-757),唐代诗人。字少伯,亦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他的诗激昂慷慨,深挚凝练,表现军队生活的边塞诗尤其感人。他特别擅长写七言绝句,《出塞》、《从军行》是著名的代表作。

注词释义:

龙城飞将:龙城,即卢龙城,是李广驻军的地方,在今河北省卢龙县。汉代名将李广,勇敢善战,被匈奴人称为“汉之飞将军”。这里指扬威北方边地的名将。

胡马:这里指匈奴的军队。

但使:只要。

阴山:阴山山脉。西起河套,绵亘于内蒙古自治区。汉时匈奴常由此入侵中原。

古诗今译:

还是秦时的明月和边关,万里出生的将士们仍未归还。只要汉代的飞将军李广还在,决不能让敌人军队越过阴山。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推荐必背古诗文70首赏析 - 16 -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推荐必背古诗文70首

名句赏析——“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与很多边塞诗尽力描写战争生活的艰苦险恶所不同,这首诗着重表现的是对敌人的蔑视;是对国家的忠诚,是一种勇往超前、无所畏惧的英雄主义气概。前两句写皎洁的明月和雄伟的城关,既引起了人们对历史上无数次侵略战争的回忆,又是今天将士们驰骋万里、浴血奋战的历史见证。后两句用汉代的名将李广比喻唐代出征守边的英勇将士,歌颂他们决心奋勇杀敌、不惜为国捐躯的战斗精神。这首诗由古到今,有深沉的历史感,场面辽阔,有宏大的空间感。字里行间,充满了强烈的爱国精神和豪迈的英雄气概。

11、芙蓉楼送辛渐

——【唐】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注词释义:

1.芙蓉楼:原名西北楼,在润州(今江苏省镇江市)西北。

2.辛渐:诗人的一位朋友。

3.寒雨:寒冷的雨。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推荐必背古诗文70首赏析 - 17 -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推荐必背古诗文70首

4.连江:满江。

5.吴:三国时的吴国在长江下游一带,简称这一带为吴。这里指镇江。

6.平明:清晨天刚亮。

7.客:指辛渐。

8.楚山:楚:古国名。吴、楚,泛指润州一带。因润州春秋时属吴,战国时属楚。春秋时的楚国在长江中下游一带,所以称这一带的山为楚山。

9.孤:独自,孤单一人。

10.一片冰心在玉壶:冰心在玉壶:形容心地纯洁,表里如一。冰心,像冰一样澄明的心。玉壶,玉做的晶莹的壶。冰在玉壶之中,比喻人清廉正直。

11.冰心:比喻心的纯洁。

12.洛阳:位于河南省西、黄河南岸。

古诗今译:

满江寒雨绵绵连夜来到镇江,黎明送客时楚山也形单影孤。远在洛阳的亲友如果问起我,就说是心地纯洁如冰心玉壶。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推荐必背古诗文70首赏析 - 18 -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推荐必背古诗文70首

名句赏析——“一片冰心在玉壶。”

诗人的朋友辛渐即将取道扬州,北上洛阳。正江宁(今江苏南京)任职的诗人,亲自送行到了润州,在西北城楼(即“芙蓉楼”)为他饯行,并写下这首诗。前两句寒冷的夜雨,滔滔的江流,连朦胧的远山也显得孤单,这种景象衬托出诗人对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但诗的重点却在后两句。朋友此番远行的目的地是洛阳,那里有诗人众多的亲人和朋友。诗人深深思念洛阳的亲友,并想象他们也同样思念着自己。他嘱托辛渐,当亲友们问起来,就说我的内心依然纯洁无瑕,就像冰那样晶莹,像玉那样透亮。诗中用一个巧妙的互相映衬的比喻,来形容一种纯洁完美的品格,显示出很高的语言技巧,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12、鹿 柴

——【唐】王 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作者背景:

jié

王维(701-760),唐代诗人。字摩诘,蒲州(今山西永济)人。他有多方面的艺术成就,人们称赞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推荐必背古诗文70首赏析 - 19 -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推荐必背古诗文70首

注词释义:

鹿柴:地名,在今陕西蓝田县西南的终南山下。王维在这里有别墅。柴,读作zhài,同“寨”、“砦[zhài]”。用于防守的栅栏、篱笆等。

但:只。

返景:夕阳的回光返照。景,读作yǐng,同“影”,这里指日光。

复:又。

青苔:深绿色的苔藓植物,生长在潮湿的地面上。

古诗今译:

空旷的山中看不见人,只是能听见说话的声音。夕阳的光线射入深林,重新照映在青苔之上。

名句赏析:

这首诗是王维的名作之一,写出了作者在山间别墅所观察到的山空林深、夕阳返照的黄昏景致。前两句写接近傍晚的时候,空旷的山间已经看不见人的踪影,只是从树林深处,还隐约能听到一些断续的话语声。这里的“响”,不是喧闹的意思,而是声音的意思。用一个“响”字衬托,更显出空山深林的幽静。后两句写夕阳的余辉,横斜地透过浓密的树林,重新照射在贴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推荐必背古诗文70首赏析 - 20 -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推荐必背古诗文70首

近地面的青苔上。由于林深树密,绿荫如盖,白天的阳光无法穿透。一个“复”字透出只有早晚横射的光线才能进入林中。这样一形容,更增添了一种寂静幽深的感觉。这首小诗,通过描写山林景致的“静”,来表达诗人心境的“静”,情景交融,意味深长。

13、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 维

渭wèi城朝雨浥yì

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作者背景:

见《鹿柴》的作者背景。

注词释义:

元二:作者的朋友。二,表示在兄弟中排行第二。

使:奉命出使。

安西:当时是安西都护府的治所,在今新疆库车附近。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推荐必背古诗文 70首赏析 - 21 -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推荐必背古诗文70首

渭城:地名,在今西安西北,唐代从长安往西去的,多在此送别。

shīrùn

浥:湿润。

客舍:旅店。

柳色:既是指初春嫩柳的颜色,又因为“柳”与“留”谐音,也暗示对朋友的留恋不舍。

更:再。

阳关:关名,在今甘肃敦煌西南。因位于玉门关之南而名阳关。

古诗今译:

早晨的细雨润湿了渭城浮尘,旅馆中看到嫩柳的青翠清新。我劝您再多饮一杯离别的酒,出阳关西行就再遇不到老朋友了。

名句赏析——“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是唐代非常著名的一首差别诗,当时被谱曲传唱,称为“阳关三叠”。前两句,点明了送客的时间和地点。初春的早晨,一场细雨使尘埃落定,空气变得湿润清凉;从渭城的客舍放眼看去,到处是青青的柳色,一片生机盎然。诗中用“浥”字形容雨湿尘埃,用“新”字形容柳色翠嫩,准确生动地抓住了事物的特点;而柳色的“柳”与留恋的“留”谐音,更表达出诗人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推荐必背古诗文70首赏析 - 22 -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推荐必背古诗文70首

对好友元二的依依惜别之情。后两句写在送别的酒席上,诗人劝他多饮几杯,因为从渭城西行出了阳关,再不会遇到熟悉的朋友了,何况此行的目的地,是比阳关更遥远的安西呢?这两句,字面上似乎只是劝酒,实际上却是衷心地祝愿着好友,在那遥远而陌生的地方一切平安。诗中把深沉的情感融入平淡的话语中,更增添了感人的力量,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14、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 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zhū萸yú

少一人。

作者背景:

见《鹿柴》的作者背景。

注词释义:

九月九日:即重阳节。古时在这一天,有佩插茱萸、登高饮菊花酒来避灾的习俗。山东:指华山以东(今山西),王维的家乡就在这一带。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推荐必背古诗文 70首赏析 - 23 -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推荐必背古诗文70首

异乡:他乡。

倍:加倍,更加。

遥知:远远推想。

jiāo

qūxié

bìzāi

茱萸:又名越椒,是一种有浓烈香气的植物,据说可以祛邪、避灾。

古诗今译:

独居他乡是外来的客,每逢佳节更加怀念家乡和亲人。遥想弟兄们在登高的地方,都插上茱萸只少了我一个人。

名句赏析——“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这是王维的一篇思乡怀亲的名作。前两句写自己独自漂泊在遥远的他乡,日夜思念着故乡和亲人,每逢佳节来临,孤独的感觉更加深刻,思乡怀亲之情也会倍加铭心刻骨。这里所说的“佳节”,虽然泛指一般的美好节日,但更是为本诗所写的“九月九日”(即“重阳节”)作铺垫。后两句写重阳节是亲人们团聚的日子,古来就有登高饮酒、佩插茱萸的风俗。而今,诗人想象着兄弟们成群结伴、登高饮酒的情景,同时他也设想因为自己无法亲临盛会,共享欢乐,兄弟们也会感到一种无法团聚的缺憾。这首诗从对方着笔,展开想象,更加显得情深意厚,并给人以无限的回味和遐想。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推荐必背古诗文70首赏析 - 24 -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推荐必背古诗文70首

15、静夜思

——【唐】李 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作者背景: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附近)。作品极富浪漫色彩,感情强烈,善用比兴、夸张的表现手法,形成了豪放纵逸的艺术风格,被称为“诗仙”。

注词释义:

静夜思:宁静的夜晚所引起的乡思。

疑:好像。以为。

举:抬,仰。

古诗今译: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推荐必背古诗文70首赏析 - 25 -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推荐必背古诗文70首

床前有明亮的月光,好像地上寒冷的清霜。抬头望着天上的明月,低头思念着自己的家乡。

名句赏析——“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本诗是首千古传诵的名篇。平实朴素的语言,生动地表现出游子的思乡之情,全诗仅20个字,已从时间、环境、气氛及对人物的细微动作的描绘,写出了游子对故乡的深切思念。语言明白,音韵流利自然,似信手拈来,毫不费力,但却含蓄深沉,引人深思。

16、古朗月行

——【唐】李 白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

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

chánchú

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

羿昔落九乌,天人清且安。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推荐必背古诗文70首赏析 - 26 -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推荐必背古诗文70首

阴精此沦惑,去去不足观。

忧来其如何,凄怆摧心肝。

qīchuàng

作者背景:

见《静夜思》的作者背景。

注词释义:

朗月行:为乐府古题。

呼:称呼。

疑:怀疑。

瑶台: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

古诗今译:

小时候不认识月亮,把它叫作白玉盘。又怀疑是瑶台仙镜,飞在夜空云彩中间。名句赏析:

70首赏析 - 27 -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推荐必背古诗文《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推荐必背古诗文70首

乐府古题《古朗月行》,这里只节选了诗的前四句。诗人用浪漫主义手法,借助丰富的想象和神话传说,表现出儿童时期对月亮的幼稚而美好的认识。以“白玉盘”和“瑶台镜”作比,不仅描绘出月亮的形状,更写出了月光的皎洁可爱,在新颖中透出一股令人感叹的稚气。第二句的“呼”字和第三句的“疑”了,把儿童的天真生动地表现了出来。这四句诗,恰似一首完美的绝句,语言质朴,比喻有趣,耐人回味。

17、望庐山瀑布

——【唐】李 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作者背景:

见《静夜思》的作者背景。

注词释义:

庐山:在今江西九江市南,我国名山之一。

香炉:指庐山的香炉峰。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推荐必背古诗文 70首赏析 - 28 -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推荐必背古诗文70首

紫烟:指日光照射的云雾水气呈现出紫色。

银河:又称天河。古人指银河系构成的带状星群。

九天:九重天,形容极高的天空。

古诗今译:

太阳照射的香炉峰生起紫色烟雾,远远看去瀑布像匹白练挂在山前。水流从三千尺的高处直泻而下,好像是璀璨的银河水落自九天。

名句赏析——“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庐山风景秀丽,香炉峰的瀑布尤为壮观,诗人以十分兴奋的心情,提笔写下了这首绝句。前两句概括地描绘了香炉峰瀑布的奇伟景象。首句从香炉峰写起,在灿烂的阳光照射下,轻轻的水气变成了紫色的薄雾,给人一种朦胧的美感。第二句描写瀑布,一个“挂”字,生动逼真地写出了瀑布奔腾飞泻的气势。两句用夸张的比喻和浪漫的想象,集中笔墨进一步描绘瀑布的形象。“飞流”是写山高水急,“直下”是描绘瀑流直泻,“三千尺”是夸张瀑布的壮观,可以说字字珠矶,无一虚设。最后一句把瀑布比作璀璨的银河,既生动又贴切,而其中一个“疑”字率直道破是诗人的想象,令人感到意味深长。

18、赠汪伦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推荐必背古诗文70首赏析 - 29 -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推荐必背古诗文70首

——【唐】李 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作者背景:

见《静夜思》的作者背景。

注词释义:

汪伦:安徽泾县桃花潭附近的一位村民。

乘舟:乘船。欲:想。闻:听。踏歌:古代民间的一种歌唱形式,歌唱时以脚踏地为节拍。

jīng

桃花潭:在今安徽泾县西南。

不及:比不上。

古诗今译:

李白坐船正准备出行,忽然听到岸上的以脚踏为节拍的唱歌声。桃花潭的水深达千尺,比不上汪伦送我的深情。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推荐必背古诗文70首赏析 - 30 -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推荐必背古诗文70首

名句赏析——“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此诗作于诗人在安徽泾县一带的漫游途中。在泾县桃花潭有一位村民叫汪伦,他常常预备美酒招待李白,李白很感激他,在离开桃花潭时写下了这首赠别之作。前两句叙事,诗人正要乘船出发,忽然听见岸上传来歌唱声,原来是老朋友汪伦特意赶来送他;后两句用比兴手法,表达了对汪伦深情相送的感激。用“深千尺”的潭水比喻送别之深情,生动而形象,而又加“不及”二字,更增强了诗句的动人力量。这首有明显的民歌风味的诗词自然质朴,清新流畅。诗人用眼前普通的景物作比喻,写出了与友人的真挚情意。

19、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 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作者背景:

见《静夜思》的作者背景。

注词释义: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推荐必背古诗文70首赏析 - 31 -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推荐必背古诗文70首

黄鹤楼:旧址在今湖北武昌黄鹄矶,背靠蛇山,俯临长江。

gǔjī

之:往,去。

广陵:扬州的旧名。

西辞:黄鹤楼在广陵的西面,在黄鹤楼辞别去广陵,所以说“西辞”。

烟花:指柳如烟、花似锦的明媚春光。

下:沿江顺流而下。

惟:只。

天际:天边。

古诗今译:

老朋友离开西边黄鹤楼,在明媚的春天里去往扬州。孤帆远去在水天尽头,只见长江向天边奔流。

名句赏析——“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这首诗前两句叙述友人顺江东下扬州的情形,“烟花”两字点染出柳如烟、花似锦的一派春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推荐必背古诗文70首赏析 - 32 -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推荐必背古诗文70首

光,诗人送别朋友时的惆怅情绪淡淡地流露了出来。后两句着意描写友人“西辞”,一片孤帆,伴着诗人的朋友漂向水天相连的远方,直至帆影消失在碧空尽头,诗人却仍伫立楼头,凝眸远望,不愿离去。诗中没一个说到离愁别思,但字里行间却分明流露出朋友远去的惆怅与留恋。在诗人笔下,深厚的感情寓于动人的景物描绘之中,情与景达到了高度完美的融合。

20、早发白帝城

——【唐】李 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作者背景:

见《静夜思》的作者背景。

注词释义:

白帝城:故址在今四川奉节东白帝山上,为东汉公孙述所筑。

朝:早晨。

辞:告别。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推荐必背古诗文 70首赏析 - 33 -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推荐必背古诗文70首

江陵:今湖北江陵。

还:返回。

啼:叫。

住:停息。

万重山:层层叠叠的山。

古诗今译:

早晨告别彩云间的白帝城,到江陵的千里路一日即可回返。两岸的猿声还在耳边不停地回响,一叶小舟已驶过万重山峦。

名句赏析——“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公元759年,李白被流放夜郎(今贵州桐梓),经过十五个月的长途跋涉到达白帝城时。突然传来大赦的消息,李白满怀对生活的憧憬乘船顺流而还,写下这首诗,抒发了重获自由的欢愉和喜悦之情。起句写得热情奔放,“彩云间”三字不仅写白帝城地势高峻,也赋予全诗一种爽朗明丽的色彩,而一个“辞”字更写得传神,表达了诗人一旦获得自由后的惊喜情态。第二句实写顺流东下的情景,后两句为补叙之笔,描写行程的经过,特别通过经常使人感到哀婉悲凉的猿鸣反衬出自己遇赦后的愉快心情,“轻舟”的“轻”字,用得巧妙,是写实,又体现了诗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推荐必背古诗文70首赏析 - 34 -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推荐必背古诗文70首

人的主观感受,真正做到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21、望天门山

——【唐】李 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作者背景:

见《静夜思》的作者背景。

注词释义:

天门山:在今安徽当涂西南长江两岸,东名博望山,西名梁山。两山夹江而立,形似天门,故得名。

楚江:流经湖北宜昌县至安徽芜湖一带的长江。因该地古时属于楚国,所以诗人把流经这里的长江叫做楚江。

回:转变方向。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推荐必背古诗文70首赏析 - 35 -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推荐必背古诗文70首

两岸青山:指博望山和梁山。

日边来:指孤舟从天水相接处的远方驶来,好像来自天边。

古诗今译:

楚江东来冲开天门奔腾澎湃,一路奔流的长江到此突然回旋徘徊。天门山东西默然相对,一片白帆从旭日东升的远处驶来。

名句赏析——“孤帆一片日边来。”

这首诗前两句用铺叙的方法,描写天门山的雄奇壮观和江水浩荡奔流的气势。诗人不写博望、梁山两山隔江对峙,却说山势“中断”,从而形象地写出两山峭拔相对的险峻:“楚江开”,不令点明了山与水的关系,而且描绘出山势中断、江水至此浩荡而出的气势。“碧”字明写江水之色,暗写江水之深;“回”字描述江水奔腾回旋,更写出了天门山一带的山势走向。后两句描绘出从两岸青山夹缝中望过去的远景,“相对”二字用得巧妙,使两岸青山具有了生命和感情。结尾一句更是神来之笔,一轮红日,映在碧水、青山、白帆之上,使整个画面明丽光艳,层次分明,从而祖国山川的雄伟壮丽画卷展现出来。

22、别董大

——【唐】高 适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推荐必背古诗文70首赏析 - 36 -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推荐必背古诗文70首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xūn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作者背景:

高适(702-765),唐代诗人。字达夫,渤海蓨(tiáo)(今河北景县)人。性格落拓,不拘小节。他半生漂泊,熟悉边疆生活,边塞诗写得慷慨苍凉,真实而有气魄。

注词释义:

董大:唐玄宗时代著名的艺人,善弹琴。大,表示在兄弟中排行第一。

曛:昏黄。太阳落山时的余光。

知己:知心朋友。

识:赏识。

君:您。这里指董大。

古诗今译: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推荐必背古诗文70首赏析 - 37 -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推荐必背古诗文70首

千里尘云笼罩着昏暗的天地,北风吹雁南飞大雪纷纷。不要愁前边没有知心的朋友,天下没有不赏识您的人。

名句赏析——“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这是一首别具一格的送别诗,诗人在即将分手之际,全然不写千丝万缕的离愁别绪,而是满怀激情地鼓励友人踏上征途,迎接未来。前两句写漫无边际的层层阴云,已经笼罩住整个天空,连太阳也显得暗淡昏黄,失去了光芒,只有一队队雁阵,在北风劲吹、大雪纷飞的秋冬之际匆匆南迁。如此荒凉的时候各奔一方,自然容易伤感,但此诗的情调却明朗健康。后两句劝董大不必担心今后再遇不到知己,天下之人谁会不赏识像你这样优秀的人物呢?这两句,既表达了彼此这间深厚情谊,也是对友人的品格和才能的高度赞美,是对他的未来前程的衷心祝愿。送别诗能够写得如此豪迈向上,实在难得。

23、绝 句(两个黄鹂鸣翠柳)

——【唐】杜 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作者背景: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推荐必背古诗文70首赏析 - 38 -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推荐必背古诗文70首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河南府巩县(今河南巩义市)人。杜甫生逢开元盛世及安史之乱,一生颠沛流离,历尽磨难,他的诗广泛地记载了这一时期的现实生活,被人称为“诗史”。杜甫擅长各种诗体,诗风沉郁顿挫,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被后世尊称为“诗圣”。 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注词释义:

绝句:古诗体裁中的一种。每首四句,每句一般为五个字或七个字。

鸣:叫,啼叫。

含:包含,指从窗内可以看见的范围。

西岭:指岷mín

山,岷mín

山在成都西,岭背积雪常年不化。

千秋雪:千年不化的积雪。千秋,形容时间很长。

泊:停船靠岸。

东吴:今江苏、浙江两省东部地区,古代属于吴国。

古诗今译: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推荐必背古诗文 70首赏析 - 39 -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推荐必背古诗文70首

两只黄鹂啼鸣在翠绿柳枝间,一行白鹭飞上了湛蓝的青天。窗口远望见西岭千年的积雪,门前停泊着万里赴吴的航船。

名句赏析——“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这是杜甫在成都草堂时一首如画的诗作。全诗一句一景,由四幅独立的景色描写构成。前两句以黄鹂和白鹭对举,描述初春景象。在翠柳和蓝天的衬托下,黄鹂婉转的鸣声和白鹭轻盈的身影,显得如此和谐而优美;句中“黄”、“翠”、“白”、“青”四种鲜明的色彩,和着鸟儿的声音、身影一起,形成了一种活泼、轻快的节奏和韵律,充满了动感。它透露出诗人内心的喜悦和欢快。后两句写积雪不化的远山和乘风待发的江船,仍然是初春的景色,但“千秋”、“万里”赋予这些景色以宏大的气势,它显示了身居斗室的诗人壮阔的胸怀,也显示了诗人对自己前途的信心,因为那顺江而下、穿三峡、过襄阳的万里东吴之途,也正是诗人日夜向往的回乡之路。

24、春夜喜雨

——【唐】杜 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推荐必背古诗文70首赏析 - 40 -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推荐必背古诗文70首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作者背景: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河南府巩县(今河南巩义市)人。杜甫生逢开元盛世及安史之乱,一生颠沛流离,历尽磨难,他的诗广泛地记载了这一时期的现实生活,被人称为“诗史”。杜甫擅长各种诗体,诗风沉郁顿挫,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被后世尊称为“诗圣”。 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注词释义

当:正当。

发生:这里指万物生长。

潜:悄悄地。

润物:打湿东西。

野径:野外的小路。

红湿:被雨打湿的红花。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推荐必背古诗文70首赏析 - 41 -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推荐必背古诗文70首

花重:花由于带着雨水而显得沉重。

锦官城:指成都。

古诗今译:

及时雨是知道时节的,在春天它应运催生。随着春风潜入夜色,滋润万物悄然无声。乡间路与云一样黑,江船渔灯孤影独明。早晨看见被雨打湿的红花,花枝拥簇锦官城中。

名句赏析——“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而春雨正是在万物最需要它的时候适时地出现。更重要的是,春雨的到来是在夜色中“细无声”地“随风潜入”,这既描写了春雨的状态,又活画出了春雨的灵魂。下一联写野径和漆黑的天空,整个春夜在一两盏渔火的映衬下,显得更加的寂静、安宁,只有春雨在默默地滋润着这个睡着了世界,悄悄地孕育了一个花团锦簇的黎明。最后一联是诗人的想象:明天的早晨,雨后的春花应当更为娇艳,整个锦官城中,应当满是湿漉漉、沉甸甸的花簇了。一个“重”字,传达出了一个充满生机的春意盎然的世界,也使我们感受到诗人春一般的喜悦心情。

25、绝 句(迟日江山丽)

——【唐】杜 甫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推荐必背古诗文70首赏析 - 42 -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推荐必背古诗文70首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作者背景: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河南府巩县(今河南巩义市)人。杜甫生逢开元盛世及安史之乱,一生颠沛流离,历尽磨难,他的诗广泛地记载了这一时期的现实生活,被人称为“诗史”。杜甫擅长各种诗体,诗风沉郁顿挫,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被后世尊称为“诗圣”。 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注词释义:

迟日:春天的太阳。《诗经》里有“春日迟迟”的诗句,所以后人以“迟日”指春天的太阳。

融:暖和。泥融:泥巴融化又软又湿。

古诗今译:

春天的太阳映照得江山如此秀丽,随风吹来了各种花草的芳香。湿软的泥土引来只只飞燕,温暖的沙滩上睡着对对鸳鸯。

名句赏析——“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推荐必背古诗文70首赏析 - 43 -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推荐必背古诗文70首

这首短小的绝句极其生动地描绘了春天美丽如画的景色。前两句对大好的春光作概括的描写,短短的十个字囊括了阳光、江山、春风、花草及其香味,调动了读者的多种感官去体会、感受春天的美好。后两句则集中笔墨写燕子和鸳鸯。燕子围着暖融融的春泥高低飞翔,衔泥筑巢,给人一种生机勃勃的印象;而鸳鸯却相互依偎着,在两幅生动的小景,一动一静,相映成趣,极其恰当地渲染出春意盎然、自然和谐的欢乐融和气氛,表达出诗人的兴奋快乐之情。

nángkuò

26、江畔独步寻花(其六)

——【唐】杜 甫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作者背景: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河南府巩县(今河南巩义市)人。杜甫生逢开元盛世及安史之乱,一生颠沛流离,历尽磨难,他的诗广泛地记载了这一时期的现实生活,被人称为“诗史”。杜甫擅长各种诗体,诗风沉郁顿挫,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被后世尊称为“诗圣”。 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注词释义: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推荐必背古诗文70首赏析 - 44 -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推荐必背古诗文70首

1.独步寻花:独自一人一边散步,一边赏花。

2.黄四娘:杜甫四川浣花溪边时的女邻居“娘”或“娘子”是唐代惯用的对妇女的美称。

3.蹊(xī):小路。

4.娇:可爱的。

5.恰恰:形容鸟叫声音和谐动听。

6.留连:即留恋,因喜欢而不愿离去。本诗句用来形容蝴蝶在花丛中飞来飞去,恋恋不舍的样子。“留连”是个“联绵词”。构成联绵词的两个字仅仅是这个词读音的记录,而与词义无关,所以一个联绵词可能有几种不同的书写形式,如“留连”也写作“流连”,词的意义仍然一样。

7.江畔:江边。独步:独自散步。

8.自在:自由自在。

古诗今译:

黄四娘家的小路上开满了鲜花,千朵万朵压垂了枝条。嬉戏流连的彩蝶不停寺飞舞,自在娇媚的黄莺啼鸣恰恰。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推荐必背古诗文70首赏析 - 45 -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推荐必背古诗文70首

名句赏析——“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这是一首别具情趣的写景小诗。小路上花团锦簇,花下的枝条被压得垂下来,花瓣之上是流连忘返的彩蝶,它们围绕着花枝翩翩起舞。从这里,我们嗅到了浓郁的花香。花旁的小路上,有清脆啼鸣的黄莺,它们活泼自在的神态,能给人一种轻松愉悦的感觉。诗人用“时时”、“恰恰”这种极富韵律的字眼,使得全幅明丽纷繁的画面充满了动感,也使得诗歌有着更明快、更流利的节奏。全诗语言充满了口语化色彩。读起来令人感到非常亲切,而诗人在春天所感受到的由衷的快乐跃然纸上。

江畔独步寻花(其五)

——【唐】杜 甫

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yǐ〕微风。

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

作者背景: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河南府巩县(今河南巩义市)人。杜甫生逢开元盛世及安史之乱,一生颠沛流离,历尽磨难,他的诗广泛地记载了这一时期的现实生活,被人称为“诗史”。杜甫擅长各种诗体,诗风沉郁顿挫,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被后世尊称为“诗圣”。 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推荐必背古诗文70首赏析 - 46 -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推荐必背古诗文70首

合称“大李杜”。

[注释]:

1.江畔:指成都锦江之滨。独步:独自散步。江水东:江水向东流去。

2.塔:墓地。倚:倚靠,伴随。

3.一簇:一丛,无主:没有主人。

古诗今译:

黄师塔前的江水向东流去,春光把人熏得又懒又困,我倚仗着暖洋洋的春风在游春。这一丛盛开的无主桃花美极了,使人不知爱深红的好,还是爱浅红的好。

名句赏析:

从诗题看,诗中有江、花、人。诗第一句交代了地点,提到了江;第二句交代了时间,即春天,同时描写了诗人懒困的神情。为什么会懒困呢?原来是因为春光融融,春风和煦造成的,正当诗人要在春风中休息时,却感到眼前一亮,一簇深浅不同的桃花盛开在江边,诗人的精神也为之一振,“可爱深红爱浅红”一句,不仅写出了桃花争妍斗艳的景象,为画面增添了亮丽的色彩,而且透过诗句,我们好像看到了诗人在桃花丛中欣赏玩味、目不暇接的神态。

27、枫桥夜泊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推荐必背古诗文70首赏析 - 47 -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推荐必背古诗文70首

——【唐】张 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作者背景:

xiāng

张继(生卒年不详),唐代诗人,字懿孙,襄州(今湖北襄樊)人。他的诗多登临记行,不假雕琢。《枫桥夜泊》是广为流传的名作。

注词释义:

枫桥:在今江苏苏州西部的一座桥。夜泊:夜里把船依靠在岸边。月落:月亮已在西边,正在慢慢落下去,表示夜已深。乌啼:乌鸦叫。霜满天:实指是遍地寒霜。

愁眠:怀着旅愁,似睡非睡。

姑苏:苏州的别称,因城西南有姑苏山而得名。

寒山寺:在今苏州西枫桥附近的一座古寺,因唐初著名诗僧寒山曾住这里而得名。

夜半钟声:寺院的半夜打钟声音。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推荐必背古诗文70首赏析 - 48 -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推荐必背古诗文70首

古诗今译:

月已落下乌鸦啼叫秋霜满天,江边枫树渔火点点对愁而眠。姑苏城外寂寞清静寒山古寺,半夜里钟声悠扬传到了客船。

名句赏析——“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秋天的夜晚,一艘远道而来的客船停泊在苏州城外的枫桥边。明月已经落下,几声乌鸦的啼叫,满天的寒霜,江边的枫树,点点的渔火,这清冷的水乡秋夜,陪伴着舟中的游子,让他感到是多么凄凉。此诗只用两句话,就写出了诗人所见、所闻、所感,并绘出了一幅凄清的秋夜羁旅图。但此诗更具神韵的却是后两句,那寒山寺的夜半钟声,不但衬托出夜的宁静,更在重重地撞击着诗人那颗孤寂的心灵,让人感到时空的永恒和寂寞,产生出有关人生和历史的无际遐想。这种动静结合的意境创造,最为典型地传达了中国诗歌艺术的韵味。

28、游子吟

——【唐】孟 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推荐必背古诗文70首赏析 - 49 -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推荐必背古诗文70首

作者背景:

孟郊(751-814),唐代诗人。字东野,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少年时居蒿山,与韩愈是好朋友。一生穷困,近50岁时才中进士。孟郊写诗以寒苦之音著称,追求奇特的构思和瘦硬的语言风格,多表现下层民众和自己的贫寒生活及遭遇,与贾岛齐名,有“郊寒岛瘦”之称。

注词释义:

游子:离家远游的人。

意恐:担心。

寸草:小草。寸草心:此处指游子的心。

三春晖:春天的阳光。这里比喻母爱。三春,初春、仲春、暮春,泛指整个春天。晖,阳光。

古诗今译:

慈爱的母亲手中的针线,离家远行人身上的衣服。要远行时密密地缝呵缝,心中担忧儿子迟迟才回。谁说幼小的青草的心意,能报答得了春天的光辉?

名句赏析——“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推荐必背古诗文70首赏析 - 50 -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推荐必背古诗文70首

孟郊50岁才中进士,当上溧阳县尉,这样一个小官,结束了长年的漂泊流离生活,便将母亲接来住。这首诗就写于此时。诗以一个极为平常而又十分典型的生活细节揭示了母爱的伟大:老母牵针引线为临行的儿子缝补衣裳,由于担心儿子长时间不回来,就把针脚缝得非常细密,希望它能结实一点,更结实一点。慈母对儿子的笃爱之情,就这样一针一线地缝进衣服中,随着儿子千里万里。这一平常而充满了骨肉亲情的生活场景,是我们每一个人都经历过的,所以能引起每一个读者的共鸣,引起我们对母亲的种种回忆和依恋。母爱是不期望报答,也是儿女所报答不完的,因为它像三春的阳光对小草的哺育,是无穷无尽的。诗歌画面简洁,语言朴素,而内涵深厚,动人心弦,所以能脍炙人口,千古流传。

kuàizhì

29、江 雪

——【唐】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suōlì

作者背景:

柳宗元(773-819),唐代诗人。字子厚,祖籍河东(今山西永济)。参加永贞变法,失败后屡被流放,最终在柳州刺史任上去世,后世又称“柳柳州”。他是著名的散文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也写得很好,古诗和韦应物齐名,世称“韦柳”。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推荐必背古诗文70首赏析 - 51 -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推荐必背古诗文70首

注词释义:

绝:绝灭,消失。径:小路。踪:指脚印。

孤舟:孤单的一条小船。

蓑笠:用草编成的雨衣和帽子。独:独自一个人。

寒江:寒冷的江水。

古诗今译:

千山寂静鸟儿都飞走不见了,万条小路上已经人迹杳渺。小船上渔翁穿戴蓑衣斗笠,独自一人冒寒在江上垂钓。

名句赏析——“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诗人只用二十个字,就把我们带到一个幽静寒冷的境地。下着大雪的江面上,一叶小舟,一位渔翁独自垂钓。也许他什么也钓不到。诗人要告诉我们的是,孤独和严酷的环境算不了什么,人只要有信念,有毅力,再恶劣的环境也不能把我们摧垮。诗里的渔翁实际就是诗人自己的写照,孤独而坚强,虽然屡遭流放,屡遭打击,但他一直不屈不挠,保持镇定自若的态度,坚持自己的理想。其中的深意,值得我们好好体会。

30、渔歌子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推荐必背古诗文70首赏析 - 52 -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推荐必背古诗文70首

——【唐】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guì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ruòlìsuō

作者背景:

张志和(约730-约810),唐代诗人。字子同,婺州金华(今浙江金华)人。少年有才学,擅长音乐和书画,很受唐肃宗重视,后隐居江湖,自称“烟波钓徒”,作品多写闲散生活,诗歌风格清新自然。

注词释义:

渔歌子:原是曲调名,后来人们根据它填词,又成为词牌名。

西塞山:在今浙江吴兴县西南。

guì

鳜鱼:即民间所说桂鱼,细鳞,淡黄带褐色斑纹,味道鲜美。

箬:斗笠。用竹片和竹叶编制的帽子,用来挡雨。

蓑衣:用茅草和棕麻编制的防雨衣服。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推荐必背古诗文70首赏析 - 53 -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推荐必背古诗文70首

古诗今译:

西塞山前群群白鹭高飞,桃花盛开水中鳜鱼肥美。青色的斗笠,绿色的蓑衣,在斜细雨中流连不归。

名句赏析——“桃花流水鳜鱼肥。”

这是一首传唱悠远的词,所描写的是西塞山边的景色:空中有白鹭高飞,而山下的小溪边,盛开着丛丛鲜艳的桃花,溪水中是一条条鲜活肥美的鳜鱼,还有那温和的斜风细雨,这是一幅多么生动自然的春天的景象,生机勃勃,而且充满了喜气。而春色中的人,头戴斗笠,身穿蓑衣,洒浴在斜风细雨之中,享受着美好的自然景象,他自己也成为这景色的一部分。这风、这雨也是美好的,古人说“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难怪他要流连忘返了。“不须归”除了指不回家外,还指弃官隐居,一去不返。那个穿蓑戴笠的人就是品行高洁、不愿做官的隐居者,也是诗人自己。他热爱淳朴美丽的大自然,认定这美丽的自然中包含了自己的人生志趣,他要让自己悄然溶入这自然之中,所以才能对自然有如此深深的感触和依恋。

31、塞下曲(其二)

——【唐】卢 纶(lún)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推荐必背古诗文70首赏析 - 54 -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推荐必背古诗文70首

作者背景:

卢纶(748-800),唐代诗人。字允言,河中蒲州(今山西永济)人。“大历十才子”之一,他的送别诗、写景诗很有特色。

注词释义:

引弓:拉弓,开弓。

平明:清早。

白羽:本指箭秆上的羽毛,这里借指箭。

没:陷入,深深扎进。指箭射入很深。

古诗今译:

黑暗的林中风吹草动,将军深夜拉动了强弓。黎明时寻找射出的箭,发现它深陷在巨石中。

名句赏析——“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这是卢纶反映军士生活最有名一首诗。塑造了一位将军的勇猛形象,篇幅极为简短,却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前两句写黑暗的夜晚,林深草密,惊风阵阵。诗中通过这样的环境描写,为将军拉弓射箭的壮举作了铺垫。传说汉代名将李广出猎时,远远看到草丛中的一块大石,以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推荐必背古诗文70首赏析 - 55 -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推荐必背古诗文70首

为是一只猛虎,急忙拉弓射去,箭头居然稳稳地扎入石头之中。这里借用李广的故事,来形容将军的勇猛和神力,的确是非常恰当的。全诗语言精练准确,描写生动传神。

塞下曲(其三)

——【唐】卢 纶(lún)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dùn)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注词释义:

1.塞下曲:古时边塞的一种军歌。

2.月黑:没有月光。

3.单于(chán yú ):匈奴的首领。这里指入侵者的最高统帅。

4.遁:逃走。

5.将:率领。

6.轻骑:轻装快速的骑兵。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推荐必背古诗文 70首赏析 - 56 -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推荐必背古诗文70首

7.逐:追赶。

古诗今译:

夜静月黑雁群飞得很高,单于趁黑夜悄悄地逃窜。正要带领轻骑兵去追赶,大雪纷飞落满身上弓刀。

名句赏析

这是卢纶《塞下曲》组诗中的第三首。卢纶曾任幕府中的元帅判官,对行伍生活有体验,描写此类生活的诗比较充实,风格雄劲。这首诗写将军雪夜准备率兵追敌的壮举,气概豪迈。

前两句写敌军的溃逃。“月黑雁飞高”,月亮被云遮掩,一片漆黑,宿雁惊起,飞得高高。“单于夜遁逃”,在这月黑风高的不寻常的夜晚,敌军偷偷地逃跑了。“单于”,原指匈奴最高统治者,这里借指当时经常南侵的契丹等族的入侵者。

后两句写将军准备追敌的场面,气势不凡。“欲将轻骑逐”,将军发现敌军潜逃,要率领轻装骑兵去追击;正准备出发之际,一场纷纷扬扬的大雪,刹那间弓刀上落满了雪花。最后一句“大雪满弓刀”是严寒景象的描写,突出表达了战斗的艰苦性和将士们奋勇的精神。

本诗情景交融。敌军是在“月黑雁飞高”的情景下溃逃的,将军是在“大雪满弓刀”的情景下准备追击的。一逃一追的气氛有力地渲染出来了。全诗没有写冒雪追敌的过程,也没有直接写激烈的战斗场面,但留给人们的想象是非常丰富的。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推荐必背古诗文70首赏析 - 57 -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推荐必背古诗文70首

《塞下曲》组诗共六首,这是第三首。卢纶虽为中唐诗人,其边塞诗却依旧是盛唐的气象,雄壮豪放,字里行间充溢着英雄气概,读后令人振奋。一二句“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写敌军的溃退。“月黑”,无光也。“雁飞高”,无声也。趁着这样一个漆黑的阒寂的夜晚,敌人悄悄地逃跑了。单于,是古时匈奴最高统治者,这里代指入侵者的最高统帅。夜遁逃,可见他们已经全线崩溃。尽管有夜色掩护,敌人的行动还是被我军察觉了。三、四句“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写我军准备追击的情形,表现了将士们威武的气概。试想,一支骑兵列队欲出,刹那间弓刀上就落满了大雪,这是一个多么扣人心弦的场面!

从这首诗看来,卢纶是很善于捕捉形象、捕捉时机的。他不仅能抓住具有典型意义的形象,而且能把它放到最富有艺术效果的时刻加以表现。诗人不写军队如何出击,也不告诉你追上敌人没有,他只描绘一个准备追击的场面,就把当时的气氛情绪有力地烘托出来了。“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这并不是战斗的高潮,而是迫近高潮的时刻。这个时刻,犹如箭在弦上,将发未发,最有吸引人的力量。你也许觉得不满足,因为没有把结果交代出来。但惟其如此,才更富有启发性,更能引逗读者的联想和想象,这叫言有尽而意无穷。神龙见首不见尾,并不是没有尾,那尾在云中,若隐若现,更富有意趣和魅力。

32、望洞庭

——【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推荐必背古诗文70首赏析 - 58 -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推荐必背古诗文70首

作者背景:

刘禹锡(772-842),唐代诗人,字梦得,洛阳(今河南洛阳)人。是柳宗元的好友,人称刘柳,因参加永贞革新而被流放,性格豪迈,决不向恶势力低头。他的诗也写得很有豪气,白居易因而称他“诗豪”。他的七律和七绝都有许多名篇,而用民歌体裁来写七绝更是他引人注目的特点,为唐诗中别开生面之作。

注词释义:

和:协调,这里指水天一色。

潭:指洞庭湖。

磨:磨拭。

翠:绿色。

古诗今译:

洞庭湖的水光与秋月交相融和,水面波平浪静就好像铜镜未磨。远远望去洞庭湖山水一片翠绿,恰似白银盘子托着青青的田螺。

名句赏析——“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推荐必背古诗文70首赏析 - 59 -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推荐必背古诗文70首

这是一首山水小诗,诗人遥望洞庭湖而写,明白如话而意味隽永。第一句从水光月色的交融不分写起,表现湖面的开阔寥远,这应该是日暮时分的景象,天还没黑但月亮已经出来,如果天黑就看不出两者色彩的融合了。第二句用镜子的比喻表现夜晚湖面的平静,因为太阳已落,湖水不反光,像镜子没磨时光泽暗淡的样子。第三句诗人的视线从广阔的湖面集中到君山一点,这里的“山水”实际只是指山,即湖中的君山。此时山更翠,山更清。第四句再用一个比喻,将浮在水中的君山比作搁在白银盘子里的青螺。全诗纯然写景,既有描写的细致,又有比喻的生动,足见诗人的浪漫色彩。

jùn

33、浪淘沙

yǔxī

——【唐】刘禹锡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bǒ)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作者背景:

刘禹锡(772-842),唐代诗人,字梦得,洛阳(今河南洛阳)人。是柳宗元的好友,人称刘柳,因参加永贞革新而被流放,性格豪迈,决不向恶势力低头。他的诗也写得很有豪气,白居易因而称他“诗豪”。他的七律和七绝都有许多名篇,而用民歌体裁来写七绝更是他引人注目的特点,为唐诗中别开生面之作。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推荐必背古诗文70首赏析 - 60 -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推荐必背古诗文70首

注词释义:

浪淘沙:唐教坊曲名。创自刘禹锡、白居易,其形式为七言绝句。后又用为词牌名。

九曲:自古相传黄河有九道弯。形容弯弯曲曲的地方很多。

浪淘:波浪淘洗。

簸:掀翻。风浪滚动。

自天涯:来自天边。

直上:一直到。

牵牛织女:银河系的两个星座名。自古相传,织女为天上仙女,下凡到人间,和牛郎结为夫妇。后西王母召回织女,牛郎追上天,西王母罚他们隔河相望,只准每年七月七日的夜晚相会一次。

古诗今译:

万里黄河弯弯曲曲挟带着泥沙,波涛滚滚如巨风掀簸来自天涯。现在可以沿着黄河直上银河去,我们一起去寻访牛郎织女的家。

名句赏析——“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推荐必背古诗文70首赏析 - 61 -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推荐必背古诗文70首

这首绝句用淘金者的口吻,表明他们以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是在河边生活,牛郎织女生活的天河恬静而优美,黄河边的淘金者却整天在风浪泥沙中奔波。直上银河,同去牛郎织家,寄托了他们心底对宁静的田园牧歌生活的憧憬。这种浪漫的理想,以豪迈的口语倾吐出来,是一种朴实无华直白的美。

34、赋得古原草送别

——【唐】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作者背景: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出生在新郑(今河南新郑)。他的诗风格平易清新,质朴自然,常以揭发当时政治上的黑暗现象和人民的痛苦生活题材,如《新乐府》、《秦中吟》等均为反映社会疾苦的优秀之作。其他如《长恨歌》、《琵琶行》等长篇歌行,传诵尤广。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推荐必背古诗文70首赏析 - 62 -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推荐必背古诗文70首

注词释义:

赋得:凡是指定、限定的诗题,按惯例要在题目上加“赋得”二字。

古原:古原野。

离离:青草茂盛的样子。

枯:枯萎。

荣:茂盛。

远芳:草香远播。

晴翠:阳光下翠绿的野草。

王孙:本指贵族后代,这里指离定远游的友人。

萋萋:青草长得茂盛的样子。

古诗今译:

茂盛的野草长在古原上的野草多么茂盛,每年枯萎又每年新生。熊熊野火不能将它烧尽,春风吹过它又重新获生命。草香无边弥漫古老道路,一片绿色连接远处荒城。又要送别朋友去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推荐必背古诗文70首赏析 - 63 -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推荐必背古诗文70首

远游,春草茂盛好像满含深情。

名句赏析——“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这是白居易十六岁的作品,也是传诵千古的名篇。他历来反对“嘲风雪,弄花草”而无所寄托的作品,在这诗中诗人将春草和送别有机地结合起来,表达了送别友人时的依依不舍之情。首句紧扣题目,写出眼前景色,同时又交待出送别时的特定环境:古原上青草茂盛,正是一派春日景象。第二句进一步写出原上野草的的生长规律,暗寓深长的感叹。三、四两句由上句生发开来,歌颂了春草顽强的生命力。野火虽烧而“不尽”,春风吹过则“又生”,野火之貌似强大,春风之温润强劲,春草之顽强坚韧,作者仅用十个字就精炼地表现了出来,从而使这两句诗成为寓意深刻、极富哲理的名句。五、六两句进一步描写春草的勃勃生机:生机的野草的芳香播散在古老的道路上,阳光下的绿色一望无际,远远连接着荒凉的古城。“侵”、“接”二字用得生动形象,十分精当。最后两句补足“送别”之意,感情深沉而并不悲伤,是意味深长的绝好结尾。

35、池 上

——【唐】白居易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tǐng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推荐必背古诗文70首赏析 - 64 -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推荐必背古诗文70首

作者背景: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出生在新郑(今河南新郑)。他的诗风格平易清新,质朴自然,常以揭发当时政治上的黑暗现象和人民的痛苦生活题材,如《新乐府》、《秦中吟》等均为反映社会疾苦的优秀之作。其他如《长恨歌》、《琵琶行》等长篇歌行,传诵尤广。

诗歌注释:

①小娃:男孩儿或女孩儿。

②撑:撑船,用浆使船前进。

③艇:船。

④白莲:白色的莲花。

⑤不解:不知道;不懂得。

⑥踪迹:指被小艇划开的浮萍。

⑦浮萍:水生植物。椭圆形叶子浮在水面,叶下面有须根,夏季开白花。全草类植物。

⑧一道:一路。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推荐必背古诗文70首赏析 - 65 -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推荐必背古诗文70首

⑨开:分开。

诗歌译文:

一个小孩撑着小船,偷偷地采了白莲回来。他还不懂得怎样隐藏,在水面上留下了划船的踪迹。

诗歌鉴赏:

池塘中一个个大莲蓬,新鲜清香,多么诱人啊!一个小孩儿偷偷地撑着小船去摘了几个又赶紧划了回来。他还不懂得隐藏自己偷摘莲蓬的踪迹,自以为谁都不知道;可是小船驶过,水面原来平铺着的密密的绿色浮萍分出了一道明显的水线,这下子泄露了他的秘密。这首诗好比一组镜头,摄下一个小孩儿偷采白莲的情景。从诗的小主人公撑船进入画面,到他离去只留下被划开的一片浮萍,有景有色,有行动描写,有心理刻画,细致逼真,富有情趣;而这个小主人公的天真、活泼淘气的可爱形象,也就栩栩如生,跃然纸上了。

36、忆江南

——【唐】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ān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推荐必背古诗文70首赏析 - 66 -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推荐必背古诗文70首

能不忆江南?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

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

何日更重游?

作者背景: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出生在新郑(今河南新郑)。他的诗风格平易清新,质朴自然,常以揭发当时政治上的黑暗现象和人民的痛苦生活题材,如《新乐府》、《秦中吟》等均为反映社会疾苦的优秀之作。其他如《长恨歌》、《琵琶行》等长篇歌行,传诵尤广。

注词释义:

忆江南:词牌名。

谙:熟悉。

江花:江边的花朵。一说指江中的浪花。

蓝:蓝草,叶子青绿色的可以用来制作染料。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推荐必背古诗文70首赏析 - 67 -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推荐必背古诗文70首

忆:怀念。

古诗今译:

江南是个好地方,那里的风景我熟悉。日出时,江边红花比火还红艳,春天里,一江绿水仿佛被蓝草浸染。怎能让人不常常思念美好的江南?

名句赏析——“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这是一幅五彩的画,画出了江南好。白居易虽出生在北方,但担任杭州刺史、苏州刺史后,苏、杭的秀丽风景给他留下了美好的记忆,回到北方以后他写了不少怀念旧游的作品,《忆江南》便是其中的代表作。这首诗开篇就感叹“江南好”,江南好,好在何处,当然是一言难尽,而一首词的篇幅很小,容不得详细叙述,白居易在这里选择了江花和春水,衬以日出和春天的背景,显得十分鲜艳奇丽,生动地描绘出江南春意盎然的大好景象。“日出”二句对仗工整,色彩明丽,是一句广为后人传诵的名联。在作者笔下,江花与火对照,花的红艳令人赞叹;描绘江水,绿、蓝并举,水色的碧绿深浓似在眼前。短短两句十四个字,写尽了江南春日胜景。如此美丽的景色,怎能不使作者魂牵梦绕?因此,末句“能不忆江南”便自然流出,而作者对江南的忆念之情,对江南赞美之情也在不言中洋溢出来。

37、小儿垂钓

——【唐】胡令能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推荐必背古诗文70首赏析 - 68 -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推荐必背古诗文70首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zhìméitái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作者背景:

胡令能(785-826年),唐朝诗人,是莆田(今福建莆田市)人。唐贞元、元和时期人。家贫,年轻时以修补锅碗盆缸为生,人称“胡钉铰”。他的诗语言浅显而构思精巧,生活情趣很浓,现仅存七绝4首。

注词释义:

1、稚子:年龄小的孩子;

2、垂纶:钓鱼;

纶:钓鱼用的丝线;

3、莓:一种小草;

4、苔:苔藓植物;

5、借问:向人打听;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推荐必背古诗文70首赏析 - 69 -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推荐必背古诗文70首

6、应:理睬;

7、遥:远远地;

8怕:害怕;

9鱼惊:鱼儿受到惊吓而逃跑。

诗文解释:

一个蓬头小孩学着大人钓鱼。侧身坐在乱草青苔上,身影掩映在野草丛中。听到有过路的人问路连忙远远地招了招手。害怕惊动了鱼不敢答话。

全诗赏析:

胡令能的这首《小儿垂钓》,就似一枝清丽的出水芙蓉,没有绚丽的色彩,没有刻意的雕饰,在平淡浅易的叙述中透露出几分真纯、无限童趣。

38、悯 农(春种一粒粟)

——【唐】李 绅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推荐必背古诗文70首赏析 - 70 -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推荐必背古诗文70首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作者背景:

李绅(772-846),唐代诗人。字公垂,无锡(今江苏无锡)人。他是新乐府运动的积极参加者,而且是写新乐府诗,最早的实践者,和白居易、元稹的关系很密切。

zhěn

注词释义:

悯农:同情、怜悯农民。

粟:谷子,去皮后就小米。这里指粮食作物的种子。

子:谷子。

四海:全国之内。

闲田:空闲的、没有利用的土地。

犹:还是。

古诗今译:

春天种下一料粟种,秋天收获万颗粮食。四海之内没有荒田,还有农民活活饿死。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推荐必背古诗文70首赏析 - 71 -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推荐必背古诗文70首

名句赏析:

诗人形象地用“种”和“收”,“一料粟”就变成了“万颗子”描绘出农民的劳动;而且全国的土地尽被开垦,毫无荒废,我们由此能够想象出一个遍地谷穗金黄、粮食堆积如山的丰收景象。而“四海无闲田”则显示了农民的勤劳和辛劳,诗歌最后一句笔锋陡转,揭示出一个残酷的实现:创造丰收的农民却被活活饿死。这一巨大的反差形成极大的震憾力量,它迫使我们深思,是谁造成了农民的悲惨命运?诗人用通俗明白的语言声讨了那些不劳而获的剥削者,也使我们认识了当时社会制度的极度不公正。

39、悯 农(锄禾日当午)

——【唐】李 绅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作者背景:

李绅(772-846),唐代诗人。字公垂,无锡(今江苏无锡)人。他是新乐府运动的积极参加者,而且是写新乐府诗,最早的实践者,和白居易、元稹的关系很密切。

zhěn

注词释义: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推荐必背古诗文70首赏析 - 72 -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推荐必背古诗文70首

悯农:同情、怜悯农民。

禾:禾苗。

盘中餐:碗里的饭食。

古诗今译:

农民辛勤锄禾正当中午,汗水滴滴落入禾下泥土。谁知道盘中的颗颗饭食,每一粒都是农民的辛苦。

名句赏析——“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诗的开头就与了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种田的辛苦,提醒人们珍惜农民的劳动成果,诗中表达了对农民深深的同情和敬重。诗人用非常粗疏的笔调,勾勒出一幅田间劳动的场景:农民们不避烈日,正挥汗如雨地锄着庄稼地,它提醒人们每一颗粮食都来之不易。这一场景在诗歌中非常突出,它也能使我们联想到,还有多少人正在阴凉处避暑消热,并且心安理得地享受着农民的劳动成果呢?那些富贵人家丰盛的“盘中餐”,正是农民风雨之中、烈日之下辛勤劳作流下的汗水换来的呵!这一鲜明的对比,又使我们看到了诗人对农民的同情,对不平等的现实的不满。

40、寻隐者不遇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推荐必背古诗文70首赏析 - 73 -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推荐必背古诗文70首

——【唐】贾 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作者背景:

贾岛(779-843),唐代诗人。字阆仙,一作浪仙,范阳(今河北涿县)人。诗以五律见长,注重字句锤练,刻意求工。与孟郊齐名,有“郊寒岛瘦”之称。

注词释义:

隐者:古代指不肯做官而隐居在山野之间的人。

不遇:没有见到。

言:回答说。

云深:指山中云雾弥漫的深处。

古诗今译:

松树下询问一位童子,他说师傅已上山采药去。只知道就在这座山中,山高云深不知在何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推荐必背古诗文70首赏析 - 74 -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推荐必背古诗文70首

处。

名句赏析——“云深不知处。”

贾岛的“推敲”不仅着眼于锤字炼句,在谋篇构思方面也是同样煞费苦心的。此诗就是一个例证。

明明三番问答,至少要六句才表达的,贾岛采用了以答句包赅问句的手法,精简为二十字。这种“推敲”就不在一字一句间了。

这首诗的抒情特色是在平淡中见深沉。一般访友,问知他出,也就自然扫兴而走了。但这首诗中,一问之后并不罢休,又二问三问,这三番答问,逐层深入,表达感情有起有伏。“松下问童子”时,心情轻快,满怀希望,“言师采药去”,答非所想,一坠而为失望:“只在此山中”,在失望中又萌生了一线希望;及至最后一答:“云深不知处”,就惘然若失,无可奈何了。

wǎng

造型自然,色彩鲜明,浓淡相宜,郁郁青松,悠悠白云,这青与白,这松与云,它的形象与色调恰和云山深处的隐者身份想符。而且未见隐者先见其画,青翠挺立中隐含无限生机;而后却见茫茫白云,捉摸无从,从造型的递变,色调的先后中也映衬出作者感情的与物转移。

41、山 行

——【唐】杜 牧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推荐必背古诗文70首赏析 - 75 -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推荐必背古诗文70首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作者背景:

杜牧(803-852),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精通兵法,有政治才能。诗文都写得很好,诗以七绝最为出色,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

注词释义:

寒山:深秋天凉,山带寒意。

石径:石头砌成的小路。

斜:为了押韵,这里可以按古音读作xiá。

白云生处:山向远处伸展。

坐:因为。

红于:比……还要红。

古诗今译: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推荐必背古诗文70首赏析 - 76 -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推荐必背古诗文70首

石路蜿蜒远远地伸向山崖,白云升腾处依稀有些人家。停车只因喜爱傍晚的枫林,经霜枫叶竟红过二月的鲜花。

名句赏析——“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远上寒山石径斜”,写山,写山路。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蜿蜒伸向山头。“远”字写出了山路的绵长,“斜”字与“上”字呼应,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

“白云生处有人家”,写云,写人家。诗人的目光顺着这条山路一直向上望去,在白云飘浮的地方,有几处石彻成的石屋石墙。让这片片白云遮住读者的视线,却给留下了想象的余地:在那白云之上,云外有山,定会有另一种景色吧。

那山路、白云、人家都没有使诗人动心,这枫林晚景却使得他惊喜之情难以抑制。为了要停下来领略这山林风光,竟然顾不得驱车赶路。前两句所写的景物质已经很美,但诗人爱的却是枫林。通过前后映衬,已经为描写枫林铺平垫稳,蓄势已足,于是水到渠成,引出了第四句,说明喜爱枫林的原因。

“霜叶红于二月花”,把第三句补足,一片深秋枫林美景具体展现在我们面前了。诗人惊喜地发现在夕晖晚照下,枫叶流丹,层林如染,真是满山云锦,如烁彩霞,它比江南二月的春花还要火红,难能可贵的是,诗人通过这一片红色,看到了秋天有春天一样的生命力,使秋天的山林呈现一种热烈的、生机勃勃的景象。

42、清 明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推荐必背古诗文70首赏析 - 77 -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推荐必背古诗文70首

——【唐】杜 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作者背景:

见《山行》的作者背景。

注词释义:

清明: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在阳历四月五日前后,历代有踏青扫墓垢风俗。

雨纷纷:指春雨连绵不断。行人:在路上行走的人,这里指诗人自己。欲:将要。

断魂:神情凄迷,烦闷不乐, 形容愁苦极深,好像神魂要与身体分开一样。

借问:请问,向别人询问。遥指:指着远处。

古诗今译:

清明时候偏赶上细雨蒙蒙,路上的行人心情更加愁闷。问一声牧童哪里才有酒家,他指了指远处的杏花小村。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推荐必背古诗文70首赏析 - 78 -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推荐必背古诗文70首

名句赏析——“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这一天正是清明佳节,柳绿花红、春光明媚。但这日却细雨纷纷,这“纷纷”在此自然无疑问是形容那春雨的意境;它实际上还在形容着那位雨中行路者的心情。

清明节是个色彩情调都很浓郁的节日,本该是家人团聚,或游玩观赏,或上坟扫墓;而今行人孤身赶路,触景伤怀,心头的滋味是复杂的。再加上身在雨丝风片之中,纷纷洒洒,冒雨趱行,那心镜更是加倍的凄迷纷乱了。天气如此,心情如此,找家酒店避雨休息,借酒浇愁,当然是很自然的事。诗人捕捉到这一情景,而且描写得格外生动。“借问酒家何处有”,是问谁?从下一句得知是问牧童,“牧童遥指杏花村”,告诉人们什么?从上句得知是指酒家。这种两句互相补充,互相发明的写法叫作“互文见意”。它节省了字句,增加了诗歌的跳跃性。一问一答,情景十分生动。

这首小诗,一个难字也没有,一个典故也不用,整篇是十分通俗的语言,写得自如之极,毫无经营造作之痕。音节十分和谐圆满,景象非常清新、生动,而又境界优美、兴味隐跃。第一句交代情景、环境、气氛,是“起”;第二句是“承”,写出了人物,显示了人物的凄迷纷乱的心境;第三句是——“转”,然而也就提出了如何摆脱这种心境的办法;而这就直接逼出了第四句,成为整篇的精彩所在——“合”。在艺术上这是由低而高、逐步上升、高潮顶点放在最后的手法。所谓高潮顶点,却又不是一览无余,索然兴尽,而是余韵邈然,耐人寻味。

43、江南春

——【唐】杜 牧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推荐必背古诗文70首赏析 - 79 -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推荐必背古诗文70首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作者背景:

见《山行》的作者背景。

注词释义:

山郭:修建在山麓的城池。

酒旗:酒店门口的幌子。

南朝:东晋以后隋代以前的宋、齐、梁、陈四个朝代都建都于建康(今江苏南京),史称南朝。

四百八十寺:形容佛寺很多。南朝佛教非常盛行。

楼台:指佛寺中的建筑。

烟雨:如烟般的蒙蒙细雨。

古诗今译: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推荐必背古诗文70首赏析 - 80 -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推荐必背古诗文70首

江南大地鸟啼声声绿草红花相映,水边村寨山麓城郭处处酒旗飘动。南朝遗留下的四百八十多座古寺,无数的楼台全笼罩在风烟云雨中。

名句赏析——“多少楼台烟雨中。”

这首绝句写春日即目所见的江南景色。诗中没有细致刻画景物,而是从大处着眼,抓住花鸟、酒旗、寺庙几个江南最常见的景物,淡淡几笔点拨,就描绘出了江南的春天,烟雨的江南。梁朝丘迟《与陈伯之书》写道:“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这是描写江南春景最脍炙人口的名句,杜牧将它的意思融化在诗里,让人在读诗时联想到丘迟信中的话,可以生发无穷的遐想,无形中拓展了诗歌的景色,后两句笔锋一转,写起雨中的江南景色来。如烟似雾的蒙蒙细雨,白茫茫一片,被细雨笼罩的景物变得飘飘渺渺,朦朦胧胧,这是江南独有的美景。南朝留下的寺庙最多,被烟雨包围着,越发显得幽深和神秘,使人产生不尽的历史联想。

44、乐游原

——【唐】李商隐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作者背景: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推荐必背古诗文70首赏析 - 81 -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推荐必背古诗文70首

李商隐(812-858),唐代诗人。字义山,号玉谿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一生都寄人篱下,怀才不遇。他擅长写骈体文和诗歌,诗以七律最出名。与杜牧齐名,后世称“小李杜”,又与温庭筠并称“温李”。

jūn

注词释义:

乐游原:长安乐南方的游览胜地。地势高而宏敞,西汉曾在这里建有宫苑。

向晚:将近傍晚。

不适:不愉快。

古诗今译:

黄昏时分心绪烦闷,驾车登上郊外古原。夕阳灿烂无限美好,只可惜已接近黄昏。

名句赏析——“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自古诗人词客,善愁多思,而每当登高望远,送目临风,更易引动无穷的思绪:家国之悲,身世之感,古今之情,人天之思,往往错综交织,所怅万千,殆难名状。可是,这次他驱车登古原,却不是为了去寻求感慨,而是为了排遣他此时的“向晚意不适”的情怀。古原苍茫的气势,开阔的视野,让他心情豁然开朗。在夕阳的映照下,西天的绚烂的晚霞发出夺目的光彩,这壮丽的景色给他异常的感动,使他不由得发出“夕阳无限好”的赞叹。然而这赞叹所引起的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推荐必背古诗文70首赏析 - 82 -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推荐必背古诗文70首

更多的是惋惜和遗憾,因为他想到自己的年龄和身世,想到大唐帝国正走向衰落的命运,他痛感人生和时代虽是如此美好,但它们终究已很有限,正无可挽回地在渐渐消逝。这无可奈何的命运使他对眼前美好的景色充满留恋,又十分哀伤。诗的后两句表达了人类一种普遍的情感,引起后人广泛的共鸣,成为传诵人口的警句。

45、蜂

——【唐】罗 隐

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作者背景:

罗隐(833-909),字昭谏,余杭(今属浙江)人。一说是新登(今浙江桐庐)人。本名横,因十次考进士,没考上,改名为隐。后入镇海军节度使钱镠幕,迁节度判官、给事中等职。诗多讽刺现实之作,多用口语,一些作品流传于民间。

liú

【诗文解释】

无论是平地还是山尖,凡是鲜花盛开的地方,都被蜜蜂占领。它们采尽百花酿成蜜后,到头来又是在为谁忙碌?为谁酿造醇香的蜂蜜呢?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推荐必背古诗文70首赏析 - 83 -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推荐必背古诗文70首

【词语解释】

山尖:山峰。

【诗文赏析】

这首诗赞美了蜜蜂辛勤劳动的高尚品格,也暗喻了作者对不劳而获的人的痛恨和不满。这首诗有几个艺术表现方面的特点:欲夺故予,反跌有力;叙述反诘,唱叹有情;寓意遥深,可以两解。

46、江上渔者

——【宋】范仲淹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作者背景:

范仲淹(989年~1052年)(即太宗端拱二年~皇祐四年) 字希文,原名朱说。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谥号“文正”。汉族,祖籍陕西彬州(今陕西省咸阳市彬县),生于苏州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公元1015年(真宗大中祥符八年)进士,恢复范姓,后官至参知政

bīn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推荐必背古诗文70首赏析 - 84 -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推荐必背古诗文70首

事(副宰相)。

注释译文:

渔者:捕鱼的人。但:只。爱:喜欢。鲈鱼:一种头大口大、体扁鳞细、背青腹白、味道鲜美的鱼。生长快,体大味美。

君:你。一叶舟:像飘浮在水上的一片树叶似的小船。

出没:若隐若现。指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看不见。风波:波浪。

一叶舟:像落叶漂浮在水面的小船。

古诗今译:

江上来来往往无数人,只知喜爱鲈鱼之鲜美。您请看看一叶小扁舟,出了风口又入波浪里。

作品鉴赏:

这首语言朴实、形象生动、对比强烈、耐人寻味的小诗,反映了渔民劳作的艰辛,唤起人们对民生疾苦的注意。首句写江岸上人来人往,十分热闹。次句写岸上人的心态,揭示“往来’的原因。后二句牵过的视线,指示出风浪中忽隐忽现的捕鱼小船,注意捕鱼的情景。鲈鱼虽味美,捕捉却艰辛表达出诗人对渔人疾苦的同情,深含对“但爱鲈鱼美”的岸上人的规劝。“江上”和“风波”两种环境,“往来人”和“一叶舟”两种情态、“往来”和“出没”两种动态强烈对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推荐必背古诗文70首赏析 - 85 -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推荐必背古诗文70首

比,显示出全诗旨在所在。

47、元 日

——【北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tóngtóng

作者背景:

王安石(1021-1086),北宋诗人。字介甫,号半山,临川(今属江西省)人。作为著名的改革派政治家,他的前期诗作,以反映政治、历史以及社会现实为主。诗中多含哲理,喜用典故。晚年退居金陵之后,转向描写闲适生活,诗风追求清新淡雅。

注词释义:

元日:农历正月初一。

爆竹:古人烧竹子时发出的爆裂声。用来驱鬼避邪,后来演变成放鞭炮。

一岁除:一年已尽。除,去。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推荐必背古诗文70首赏析 - 86 -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推荐必背古诗文70首

屠苏:药酒店。古代习俗,驱邪避瘟以求长寿。

曈曈:日出时光亮的样子。

桃:桃符,古代风俗用桃木板写上两个门神的名字,分挂大门左右驱鬼镇邪,每年一换。

古诗今译:

爆竹声中已把旧年驱除,春风送暖饮屠苏避祸求福。千家万户迎来了正月旭日,总要用新门神换掉旧桃符。

名句赏析——“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这首诗描写了宋代人过春节的场面:春风送暖,旭日初升,家家户户点燃爆竹,合家喝着屠苏酒,忙着摘下门上的旧桃符,换上贴有门神的新桃符。作者择取了这些过年时最典型的喜庆场景,展现了一幅富有浓厚生活气息的民间风俗画卷。宋人特别喜欢通过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政治抱负、哲学观点。王安石此是身为宰相,正在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所以这首诗的字里行间都洋溢着他对革除时弊、推行新法的坚定信念及乐观情绪。抒发了他春风得意踌躇满志的心情。

48、泊船瓜洲

——【北宋】王安石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推荐必背古诗文70首赏析 - 87 -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推荐必背古诗文70首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作者背景:

见《元日》的作者背景。

注词释义:

瓜洲:地名,在今江苏省扬州市邗(hán)江区南长江岸边。

京口:地名,今江苏省镇江市,与瓜洲隔江相对。

钟山:江宁(今江苏省南京市)名山。今南京紫金山。作者长期居住江宁,故以钟山(今称紫金山)代指住处。

绿:吹绿。

还:回家,归来。

古诗今译:

京口与瓜洲分别在长江两岸,回头望钟山家门只隔几重山。春风又吹绿了江南千里岸边,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推荐必背古诗文70首赏析 - 88 -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推荐必背古诗文70首

问明月何时能照我再返家园?

名句赏析——“春风又绿江南岸。”

宋神宗熙宁元年(1068),作者从江宁(今南京市)家中出发,乘船由长江水路进京(今河南开封市)任职。船过京口时,与好友宝觉和尚会面,留宿了一夜。然后横渡长江,停船在瓜洲。隔江相望,朋友就在对岸,禁不住生出一股依依惜别之情。而位于江宁的家,因为隔着几重山也已经看不到了,这更涌起了对它的无限眷恋。正是初春时节,春风吹拂,放眼江南到处是一片绿色。虽然此次赴京,是因为得到了朝廷的重用,自己也很高兴。但还是希望能早日摆脱政事,重新回到宁静闲适的家园。

这首诗最被人津津乐道的是“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据说作者先后选换了“到”、“过”、“入”、“满”等十多个字,最后才决定用“绿”,成为精心修改诗作的一段佳话。一个“绿”字,不但充满了色彩感,而且,这种色彩感又包含了动感,使这首诗的生动性增加了不少,这也是他着意创造的一种意境。

49、书①湖阴先生②壁

——【北宋】王安石

茅檐③长(常)扫净无苔④,花木成畦⑤手自栽。

yántáiqí

一水护田⑥将⑦绿绕,两山排闼tà⑧送青来⑨。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推荐必背古诗文70首赏析 - 89 -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推荐必背古诗文70首

注词释义:

①书:书写,题诗。

②湖阴先生:本名杨德逢,隐居之士,是王安石晚年居住金陵时的邻居。也是作者元丰年间(1078-1086)闲居江宁(今江苏南京)时的一位邻里好友。本题共两首,这里选录第一首。

yán

③茅檐:茅屋檐下,这里指庭院。

④无苔:没有青苔。

⑤成畦(qí):成垄成行。畦:经过修整的一块块田地

⑥护田:这里指护卫、环绕着园田。

xié

⑦将:携带。绿:指水色。

⑧排闼(tà):开门。闼:小门。

⑨送青来:送来绿色。

这是作者题写在湖阴先生居室墙壁上的一首诗。湖阴先生,本名杨德逢,是作者的朋友。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推荐必背古诗文70首赏析 - 90 -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推荐必背古诗文70首

古诗今译:

茅草房庭院因经常打扫,所以洁净得没有一丝青苔。花草树木成行满畦,都是主人亲手栽种。庭院外一条小河保护着农田,把绿色的田地环绕。两座大山打开门来为人们送青。

修辞手法——后两首诗句,诗人运用了对偶的句式,又采用了拟人的手法,给山水赋予人的感情,化静为动,显得自然化,既生机勃勃又清静幽雅。

50、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北宋】苏 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作者背景:

苏轼(1037-1101),北宋诗人。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都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被称为“三苏”。他的诗自然豪放而又富有理趣,有着鲜明的浪漫主义色彩。

注词释义: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推荐必背古诗文70首赏析 - 91 -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推荐必背古诗文70首

六月二十七日:指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六月二十七日。

望湖楼:又名“看经楼”。五代时越王所建。在今杭州西湖边昭庆寺前。

醉书:喝醉酒时所写。

翻墨:指黑云笼罩,翻滚如墨。

遮:遮蔽,遮盖。

白雨:雨很大,看过去白花花的。

跳珠:雨水打在船上,溅起的雨滴像乱蹦乱跳的珠子。

卷地:大风翻卷着从地上吹来。

水如天:远远望去,水天一色,连成一片。

古诗今译:

乌云翻滚像泼洒的墨汁尚未遮住山,白花花雨点似珍珠乱蹦乱跳窜上船。卷地而来一阵大风忽然间把雨吹散,风雨后望湖楼下波光粼粼水天一片。

名句赏析——“白雨跳珠乱入船。”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推荐必背古诗文70首赏析 - 92 -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推荐必背古诗文70首

这首诗歌,作者描写了自己在望湖楼上饮酒时所见到的西湖山雨欲来和雨过天晴后的景色。作者先从暴雨临前写起,其景象是天上黑云翻滚,就像浓浓的墨汁在天边翻转,远处的山巅在翻腾的乌云中依稀可辨,这个时候,如注的骤雨就已经来到。大雨裹挟着白色的雨点砸在船上,水花四溅,仿佛千万颗珍珠,从天上倾倒而下。正在人们感受暴雨的壮观场面的时候,一阵狂风席地卷来,一下子吹散了乌云和大雨。云开日出,望湖楼下水面平静如镜,空气清新,远远望去,水天一色。诗人善于渲染气氛,从阴云压近湖面、急雨骤降的壮阔,写到烟消云散,雨过天晴,用笔跌宕起伏,而又从容不迫,描写天气变化的神速,使人目不暇接,颇有戏剧性场面。尤其是“白雨跳珠乱入船”一句,最为传神。作者自己非常欣赏这首诗,他50岁时再到杭州,特意又写诗说:“还来一醉西湖雨,不见跳珠十五年。”足见他对这首诗的喜爱。

51、饮湖上初晴后雨

shì

——【北宋】苏 轼

朝曦迎客艳重冈,晚雨留人入醉乡。

此意自佳君不会,一杯当属水仙王。

liànyàn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méng)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作者背景: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推荐必背古诗文70首赏析 - 93 -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推荐必背古诗文70首

见《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的作者背景。

注词释义:

湖:杭州西湖。潋滟:水波游动的样子。方好:才显得美丽。

空濛:烟雨茫茫的样子。亦:也。奇:指景色奇妙。

欲:想要。西子:西施,春秋末期越国人,中国传说中的绝代美女。

淡妆浓抹:梳妆打扮或者淡雅或者艳丽。

古诗今译:

水波闪动晴天时景色迷人,山峦迷茫烟雨中也显得神奇。如果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无论淡妆浓妆她总是美丽。

名句赏析——“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苏轼在杭州做官,陶醉于江南山水,写了大量的山水诗。这是其中最为人所传颂称绝的一首。作者先写实,西湖晴天,日照湖水,水映日光,碧波荡漾,一片浩然天边、开阔艳丽的水乡景象,令人心旷神怡。西湖雨天,烟雨缭绕,山色如蒙薄纱,风姿绰约,更有令人意想不到的奇景。在这两种不同的景观中,作者分别突出写水与山,把西湖山水的独特之美展现在我们眼前。最后,诗人笔锋一转,把西湖与美女西施联系在一起,将西湖在不同的天气所呈现出的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推荐必背古诗文70首赏析 - 94 -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推荐必背古诗文70首

奇美与西施淡妆浓抹总相宜的神韵相提并论,出人意料,而又极其贴切生动。全诗语浅意明,给人以朴实平易之感。

52、惠(huì)崇(chóng)《春江晓景》

——【北宋】苏 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wěihāo

萎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作者背景:

见《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的作者背景。

注词释义:

惠崇:北宋早期僧人,苏轼的朋友。能诗善画,尤其喜画鹅、雁等禽鸟与河湖等水景,《春江晓景》是他的名作。

晓:一作“晚”。

蒌蒿:一种野草,多生在河滩,春天开白色小花,茎可以吃。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推荐必背古诗文70首赏析 - 95 -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推荐必背古诗文70首

芦芽:芦苇嫩芽。

河豚:一种味道鲜美而有毒的鱼,加工处理后可食用。

古诗今译:

竹林外桃花刚刚绽放了两三枝,江水暖鸭子最先感受春天气息。蒌蒿已满地而芦苇刚长出嫩芽,这正是河豚要沿潮水而上之时。

名句赏析——“春江水暖鸭先知。”

这是一首著名的题画诗。作者因为懂画、会画,所以他能紧紧抓住惠崇这幅《春江晓景》的画题画意,仅用桃花初放、江暖鸭嬉、芦芽短嫩等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了早春江景的优美画境。尤其令人叫绝的是“春江水暖鸭先知”这一句,他把画家没法画出来的水温冷暖,描绘得如此富有情趣、美妙传神!此外,他的高妙还表现在幽默的想象上,他能看到画外,以画上并没有的“河豚欲上”,来点染初春的气息,深化画中的意境。如果说惠崇的画是“画中有诗”的话,那么这首诗便是“诗中有画”了。难怪它能作为一首人人喜爱的名诗而传诵至今!

53、题西林壁

——【北宋】苏 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推荐必背古诗文70首赏析 - 96 -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推荐必背古诗文70首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作者背景:

见《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的作者背景。

注词释义:

西林:即庐山乾明寺。

庐山:又名匡山,匡庐,在今江西省,我国名山之一。

横看:从正面看。

识:知道。

缘:由于,因为。

古诗今译:

横看是蜿蜒山岭侧看是险峻高峰,远近高低看过去千姿百态不相同。之所以不能认识庐山的真实面目,只因为身处在这层峦叠嶂深山中。

名句赏析——“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推荐必背古诗文70首赏析 - 97 -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推荐必背古诗文70首

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元丰七年(1084)春末夏初,苏轼畅游庐山十余日,被庐山雄奇秀丽的景色所吸引。因此,他挥毫写下十余首赞美庐山的诗,这是其中的一首。前两句描述了庐山不同的形态变化。庐山横看绵延逶迤,崇山峻岭郁郁葱葱连环不绝;侧看则峰峦起伏,奇峰突起,耸入云端。从远处和近处不同的方位看庐山,所看到的山色和气势又中不相同。后两句写出了作者深思后的感悟:之所以从不同的方位看庐山,会有不同的印象,原来是因为“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也就是说,只有远离庐山,跳出庐山的遮蔽,才能全面把握庐山的真正仪态。这两句充满了意味深长的哲理,并成为人们广为传诵的警句。

54、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

——【宋】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作者背景:

李清照(1084-约1151),宋代女词人。号易安居士,济南(在今山东)人。早期词风清丽婉约。后期避难江南,国破家亡,词风转向凄苦,但她的诗却充满慷慨悲愤之情。

注词释义: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推荐必背古诗文70首赏析 - 98 -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推荐必背古诗文70首

人杰:人中的豪杰。汉高祖曾称赞开国功臣张良、萧何、韩信是“人杰”。

鬼雄:鬼中的英雄。屈原《国殇(shāng)》:“身既死兮神似灵,魂魄毅兮为鬼雄。”

项羽:(公元前232-前202):秦末下相(今江苏宿迁)人。曾领导起义军消灭秦军主力,自立为西楚霸王。后被刘邦打败,突围至乌江(在今安徽和县),自刎而死。

古诗今译:

活着应该做人中的豪杰,死后应该做鬼中的英雄,人们为什么至今还思念项羽,就因为他不苟且偷生回江东。

名句赏析——“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这首诗起调高亢,鲜明地提出了人生的价值取向:人活着就要作人中的豪杰,为国宝建功立业;死也要为国捐躯,成为鬼中的英雄。爱国激情,溢于言表,在当时确有振聋发聩(kuì)的作用。但南宋统治者不管百姓死活,只顾自己逃命;抛弃中原河山,但求苟且偷生。因此,诗人想起了项羽。项羽突围到乌江,乌江亭长劝他急速渡江,回到江东,重整旗鼓。项羽自己觉得无脸见江东父老,便回身苦战,杀死敌兵数百,然后自刎。诗人用项羽宁死不屈的英雄气概,鞭挞南宋当权派的无耻行径,借古讽今,正气凛然。全诗仅二十个字,连用了三个典故,但无堆砌之弊,因为这都是诗人的心声。如此慷慨雄健、掷地有声的诗篇,读来句有余味,篇有余意,使人与之共振。

wěn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推荐必背古诗文70首赏析 - 99 -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推荐必背古诗文70首

55、示 儿

——【南宋】陆 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作者背景;

陆游(1125-1210),南宋诗人,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人。他的诗风格多样,内容丰富。最受人们推崇赞赏的,是他表现杀敌报国志愿、充满爱国主义精神的诗篇。

注词释义:

示儿:写给儿子们看。

元知:原本知道。元,通“原”。

九州:指中国。古代中国分为九州。

同:统一。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推荐必背古诗文70首赏析 - 100 -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推荐必背古诗文70首

王师:指南宋军队。

定:平定,收复。

中原:指淮河以北被金人侵占的地区。

家祭:祭祀家中先人。

乃翁:你的父亲。

古诗今译:

我知道人死后万事皆空,只悲叹看不到九州统一。大宋军队收复中原之日,家祭时别忘了告我亡灵。

名句赏析——“家祭无忘告乃翁。”

这是南宋宁宗嘉定二年(1210)除夕前夜,作者临终前留下来的最后一首绝笔诗。从他两岁时北宋灭亡,到他85岁即将去世,北方大好山河始终没能收复。他原本知道死去之后,万事皆空,个人生死早已置之度外,惟一悲愤的就是山河破碎,念念不忘的仍是国家统一。80多年来,驱除敌虏、统一河山的强烈愿望,在他心里始终没有动摇过。所以在他临终前,仍然叮嘱孩子们,将来这一天到来时,一定不要忘记祭祀他的亡灵,把这胜利的喜讯告诉他。全诗文字质朴自然,情感沉痛真挚,催人泪下,表现了作者相信恢复中原大好河山的壮志一定能够实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推荐必背古诗文70首赏析 - 101 -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推荐必背古诗文70首

现。

56、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南宋】陆 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rèn

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作者背景:

见《示儿》的作者背景。

注词释义:

篱:篱笆,用竹子、树枝等编成的围墙。

河:黄河。

仞:古代长度单位,七尺或八尺为一仞。五千仞,形容山非常高。岳:指西岳华山。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推荐必背古诗文 70首赏析 - 102 -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推荐必背古诗文70首

摩:触摸。

遗民:指沦陷在金人占领地区的宋朝百姓。

胡尘:胡(金)人兵马践踏扬起的尘土。

王师:指南宋军队。

古诗今译:

三万里黄河东流入大海,五千仞华山高耸接青天。铁蹄下遗民欲哭已无泪,盼望官军收失地又一年。

名句赏析——“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作者2岁时,北宋被金灭亡,所以他从小立志要杀敌报国,后来更是多次亲赴前线。这首诗写于1192年,他已退居在山阴家中,而北方领土仍在金人统治下。深秋的早晨,他推篱笆院门,迎面凉风吹来,更增添了他的痛苦悲愤。虽然已是68岁的老人,而且身处贫困,但他仍念念不忘沦陷区内的大好河山,以及金人奴役下的北方人民——他们哭干了眼泪,望眼欲穿地盼望南宋军队早日解救他们,却一年又一年地白白等待。对此,作者寄予了深切的同情。“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两句诗苍劲悲凉,充分表现出诗人悲愤不已,念念不忘国事的心情。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推荐必背古诗文70首赏析 - 103 -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推荐必背古诗文70首

57、四时田园杂兴(梅子金黄杏子肥)

——【南宋】范成大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jiá

作者背景:

范成大(1126-1193)字致能,号石湖居士。汉族,平江吴郡(郡治在今江苏吴县)人。南宋诗人。谥文穆。他与杨万里、陆游、尤袤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

shì

注词释义:

麦花:麦子秀穗叫吐花,呈白色,江南一带农历四五月间秀穗。

菜花:油菜化,呈鲜黄色,农历四五月间落花结籽,所以说“稀”。

日长:天长了,夏至白天最长。

篱落:篱笆。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推荐必背古诗文70首赏析 - 104 -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推荐必背古诗文70首

古诗今译:

一树树梅子变得金黄,杏子也越长越大了; 荞麦花一片雪白,油菜花倒显得稀稀落落。白天长了,篱笆的影子随着太阳的升高变得越来越短,没有人经过;只有蜻蜓和菜粉蝶绕着篱笆飞来飞去。

赏析:

这首诗写初夏江南的田园景色。诗中用梅子黄、杏子肥、麦花白、菜花稀,写出了夏季南方农村景物的特点,有花有果,有色有形。前两句写出梅黄杏肥,麦白菜稀,色彩鲜丽。诗的第三句,从侧面写出了农民劳动的情况:初夏农事正忙,农民早出晚归,所以白天很少见到行人。最后一句又以“惟有蜻蜓蛱蝶飞”来衬托村中的寂静,静中有动,显得更静。后两句写出昼长人稀,蜓飞蝶舞,以动衬静。

58、四时田园杂兴(昼出耘田夜绩麻)

——【南宋】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作者背景: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推荐必背古诗文70首赏析 - 105 -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推荐必背古诗文70首

范成大(1126-1193),南宋诗人。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吴郡(今江苏苏州市)人。虽写过不少爱国诗篇,但最著名的还是田园诗,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当时的农村生活和风土人情。

注词释义:

杂兴:各种感想,有感而发、随事吟咏的诗。兴:感情。

耘田:锄草。

绩麻:即缉麻,把麻搓成线。村庄儿女:村里的男男女女。

童孙:幼小的孙子。

未解:不晓得,不懂。

供:担任,参加,从事。

傍:靠近。

古诗今译:

白天出去锄草夜里缉麻,农家儿女都能各自持家。小孙子还不会耕田纺织,也靠近桑树阴学习种瓜。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推荐必背古诗文70首赏析 - 106 -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推荐必背古诗文70首

名句赏析:

《四时田园杂兴》共60首,宛如农村生活的长幅画卷。本篇是其中的一首,写的是夏日村庄的生活场景:男耕女织,日夜操劳,虽然辛苦,却也其乐陶陶。最精彩的是后两句。模仿是儿童的天性,农村孩子的游戏,也多是模仿大人的劳动。一个“学”字,透出儿童的天真活泼,极富生活情趣。诗中没有出现老人的形象,但称农夫农妇为“儿女”,称小孩为“童孙”,分明是老农的口吻,是一位老祖父眼中的农家乐事图。这里有写实的成分,更蕴含着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理想。语言通俗浅显,文笔清新轻巧,使人由景见情,给人以极美的艺术享受。

59、小 池

——【南宋】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作者背景:

杨万里(1124-1206),南宋诗人,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是我国古代写诗最多的作家之一。他的诗通俗清新,流畅自然,人称“诚斋体”。诗的内容以山水风光自然景色为主,所以他的好朋友曾经幽默地跟他开玩笑说“处处山川怕见君”。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推荐必背古诗文70首赏析 - 107 -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推荐必背古诗文70首

注词释义:

泉眼:泉水的出口。

惜:爱惜。

细流:细小的流水。

照水:倒映在水面。

晴柔:晴天柔和的风光。

尖尖角:指刚出生的、紧裹着的嫩小荷叶尖端。

古诗今译:

泉眼悄无声是珍惜细细的水流,树阴映水面是它喜欢晴日的温柔。小小的嫩荷刚露出紧裹的叶尖,早飞来可爱的蜻蜓站立在上头。

名句赏析——“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这首诗抒发了作者热爱生活之情,通过对小池中的泉水、树阴、小荷、蜻蜓的描写,给我们描绘出一种具有无限生命力的朴素、自然,而又充满生活情趣的生动画面:泉眼默默地渗出涓涓细流,仿佛十分珍惜那晶莹的泉水;绿树喜爱在晴天柔和的气氛里把自己的影子融入池水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推荐必背古诗文70首赏析 - 108 -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推荐必背古诗文70首

中;嫩嫩的荷叶刚刚将尖尖的叶角伸出水面,早就有调皮的蜻蜓轻盈地站立在上面了。全诗从“小”处着眼,生动、细致地描摹出初夏小池中生动的富于生命和动态感的新景象,用来形容初露头角的新人。

60、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南宋】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作者背景;

见《小池》的作者背景。

注词释义:

净慈寺:杭州西湖畔著名佛寺。

林子方:作者的朋友,曾做过直阁秘书等官。

四时:春夏秋冬四季。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推荐必背古诗文 70首赏析 - 109 -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推荐必背古诗文70首

别样:宋代俗语,特别的。

古诗今译:

毕竟是西湖六月天的景色,风光与其他季节确实不同。莲叶接天望不尽一片碧绿,阳光下荷花分外艳丽鲜红。

名句赏析——“映日荷花别样红。”

诗人驻足六月的西湖送别友人林子方,全诗通过对西湖美景的极度赞美,曲折地表达对友人的眷恋。诗人开篇即说毕竟六月的西湖,风光不与四时相同,这两句质朴无华的诗句,说明六月西湖与其他季节不同的风光,是足可留恋的。然后,诗人用充满强烈色彩对比的句子,给我们描绘出一幅大红大绿、惊采绝艳的画面:翠绿的莲叶,涌到天边,使人感到置身于无穷的碧绿之中;而娇美的荷花,在骄阳的映照下,更显得格外艳丽。这种谋篇上的转化,虽然跌宕起伏,却没有突兀之感。看似平淡的笔墨,给我们展现了令人回味的艺术境地。

61、春 日

——【南宋】朱 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推荐必背古诗文70首赏析 - 110 -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推荐必背古诗文70首

作者背景:

朱熹(1130-1200),南宋哲学家。字元晦(huì),一字仲晦,号晦庵,别称紫阳,徽州婺(今江西婺源)人。他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也写过一些好诗,善于寓哲理于形象,以《春日》、《观书有感》等较著名。

wùyuán

注词释义:

胜日:风光美好的日子。

寻芳:游赏美景。

泗水:河名,流经山东曲阜一带。

滨:水边。

等闲:轻易,随便。

总是:都是。

古诗今译:

良辰探寻美景在泗水之滨,无限的风光景物焕然一新。轻易便能识得东风的妖面,满眼的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推荐必背古诗文70首赏析 - 111 -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推荐必背古诗文70首

万紫千红都是芳春。

名句赏析——“万紫千红总是春。”

首句点明出游的时令、地点,下三句写“寻芳”的所见所识。春回大地,诗人耳目一新。正是这新鲜的感受,使诗人认识了东风。仿佛是一夜东风,吹开了万紫千红的鲜花;而百花争艳的景象,不正是生机勃勃的春光吗?诗人由“寻”而“识”,步步深化,统率全诗的则是一个“新”字。但泗水在山东,孔夫子曾在泗水之滨讲学传道;而南宋时那地方早已沦陷于金国,朱熹怎能去游春呢?原来这是一首哲理诗。诗中的“泗水”暗喻孔门,“寻芳”暗喻求圣人之道,“东风”暗喻教化,“春”暗喻孔子倡导的“仁”。这些意思如果用哲学讲义式的语言写出来,难免枯燥乏味。本诗却把哲理融化在生动的形象中,不露说理的痕迹。这是朱熹的高明之处。当然,如果读者全不理会那些哲理,只把它当作一首游春诗来欣赏,那也是读者的权利,朱熹是无可奈何的。

62、题临安邸(dǐ)

——【南宋】林 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xūn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当汴州。

作者背景: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推荐必背古诗文70首赏析 - 112 -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推荐必背古诗文70首

林升,南宋孝宗淳熙年间(1174-1189)的一位读书人,其他情况都无从查考。

注词释义:

临安:即诗中的杭州(在今浙江),南宋的国都。

邸:旅店。

直:简直。

汴州:北宋的国都,在今河南开封。

古诗今译:

山外有青山楼外有高楼,西湖的歌舞何时方休?暖风把游人熏得陶醉,简直把杭州当作汴州。

名句赏析——“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南宋统治者不思收复失地,只想偏安一隅,在杭州大造宫殿园林,仅花园就修了40多所,其他贵族富豪的楼台亭榭更是不计其数。这首诗的前两句,从空间和时间的无限,写尽杭州的山水楼台之美和歌舞升平的景复象。“几时休”三个字,责问统治者:骄奢淫逸的生活何时才能停止?言外之意是抗金复国的事业几时能着手?然而,暖洋洋的风把游人吹得好像喝醉了酒,飘飘然,陶陶然,个个醉生梦死,毫无忧患意识,竟然把江南的杭州当作了中原的汴州。“暖风”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推荐必背古诗文70首赏析 - 113 -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推荐必背古诗文70首

语意双关,既是温暖的自然风,也是纸醉金迷的靡靡之风。末句既是讽刺,又是警告:长此以往,必将重蹈覆辙,杭州也会像汴州一样,沦于金人的铁蹄之下。全诗不用典故,篇幅极短而内蕴丰富,语言平易而忧愤深沉。

63、游园不值

——【南宋】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作者背景

ōu

叶绍翁(生卒年不详),南宋诗人。字嗣宗,祖籍建安(今福建建瓯)。原姓李,后嗣龙泉(今浙江龙泉)叶氏。长期隐居钱塘西湖,《游园不值》广为传诵。

注词释义:

值:遇到,不值:没有遇到主人。

屐:一种木头鞋,底下有齿,可以防滑。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推荐必背古诗文70首赏析 - 114 -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推荐必背古诗文70首

小扣:轻轻敲门。

柴扉:用树条编扎的简陋的门。

古诗今译:

园主人该是怕木屐齿踩坏了苍苔,为什么客人轻敲柴门久久地不开。那满园的美丽春色怎能关闭得住,一枝红色杏花已经早早探出墙来。

名句赏析——“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诗以“游园不值”为题,本是说自己游园的目的没有达到。可是诗人却由此生发感想。他想,这可能是因为主人怕踩坏园中的青苔,怕破坏了园中的美景,因此才不让自己进来的缘故罢。短短两句,写出了诗人的善解人意,也写出了他那一片怜春惜春的情怀!但这首诗更为脍炙人口的还是后两句。柴门虽然不开,满园春色却难以关住,你看一枝红杏探出墙头,不正在向人们炫耀着春天的美丽吗?“关不住”、“出墙来”,简单的几个字,写出的并不仅仅是园中美丽的春色,还写出了春天的勃勃生机,写出了一片春意盎然。尽管主人没有访到,但作者的心灵已经被这动人的早春景色完全占满了!

64、乡村四月

——【宋】翁 卷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推荐必背古诗文70首赏析 - 115 -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推荐必背古诗文70首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作者背景:

dài

翁卷(宋朝著名作家),字续古,一字灵舒,今乐清市淡溪镇埭头村人,中年以后迁居永嘉县城。淳佑三年(公元1243)领乡荐,在越、江淮边帅府中度过一段幕僚生活。后从事教学生涯,落拓江湖,以布衣终。毕生擅长诗歌,多尖新刻画之作。与徐照、徐玑、赵师秀形成我国诗歌发展史上的“永嘉四灵”流派。

年代背景:

翁卷生活的时代,正是风靡一世的江西诗派已渐趋末流之时。江西诗派那种“以资书以为诗”、拼凑故典和生硬拗捩的作风,正是温州翁卷等四位诗人所深为不满的。翁卷他们从晚唐诗家入手,刻意求新,走贾岛、姚合的“苦吟”之路,下功夫“因狭出奇”。

注词释义:

白满川:指河流里的水色映着天光。

川:山原,平地,河流。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推荐必背古诗文70首赏析 - 116 -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推荐必背古诗文70首

子规:杜鹃鸟。

才:刚刚。

山原:山陵和原野。

蚕桑:种桑养蚕。

了:料理完。

如:好像。

译文:

一条小河流淌在碧绿的山间,细雨微风中杜鹃在欢快地歌唱。乡村四月里人们是多么忙碌,才侍弄完蚕桑又开始了插田。

中心思想:

整首诗突出了乡村四月(今乐清市淡溪镇)的劳动繁忙。整首诗就像一幅色彩鲜明的图画,不仅表现了诗人对乡村风光的热爱与赞美,也表现出他对劳动人民的喜爱,对劳动生活的赞美之情,因此,翁卷有乡村诗人的美称。翁卷挥墨了一幅农民丰富、繁忙的乡村田园生活了,从而衬托出“乡村四月”劳动的紧张、繁忙。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推荐必背古诗文70首赏析 - 117 -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推荐必背古诗文70首

赏析:

这首诗以白描手法写江南农村(今乐清市淡溪镇)初夏时节的景象,前两句着重写景:绿原、白川、子规、烟雨,寥寥几笔就把水乡初夏时特有的景色勾勒了出来。后两句写人,画面上主要突出在水田插秧的农民形象,从而衬托出“乡村四月”劳动的紧张、繁忙。前呼后应,交织成一幅色彩鲜明的图画。

四月的江南,山坡是绿的,原野是绿的,绿的树,绿的草,绿的禾苗,展现在诗人眼前的,是一个绿色主宰的世界。在绿色的原野上河渠纵横交错,一道道洋溢着,流淌着,白茫茫的;那一片片放满水的稻田,也是白茫茫的。举目望去,绿油油的禾田,白茫茫的水,全都笼罩在淡淡的烟雾之中。那是雾吗?烟吗?不,那是如烟似雾的蒙蒙细雨,不时有几声布谷鸟的呼唤从远远近近的树上、空中传来。诗的前两句描写初夏时节江南大地的景色,眼界是广阔的,笔触是细腻的;色调是鲜明的,意境是朦胧的;静动结合,有色有声。“子规声里雨如烟”,如烟似雾的细雨好像是被子规的鸣叫唤来的,尤其富有境界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后两句歌咏江南初夏的繁忙农事。采桑养蚕和插稻秧,是关系着衣和食的两大农事,现在正是忙季,家家户户都在忙碌不停。对诗的末句不可看得过实,以为家家都是首先做好采桑喂蚕,有人运苗,有人插秧;有人是先蚕桑后插田,有人是先插田后蚕桑,有人则只忙于其中的一项,少不得有人还要做其他活计。“才了蚕桑又插田”,不过是化繁为简,勾画乡村四月农家的忙碌气氛。至于不正面直说人们太忙,却说闲人很少,那是故意说得委婉一些,舒缓一些,为的是在人们一片繁忙紧张之中保持一种从容恬静的气度,而这从容恬静与前两名景物描写的水彩画式的朦胧色调是和谐统一的。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推荐必背古诗文70首赏析 - 118 -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推荐必背古诗文70首

65、村 居

dǐng

——【清】高 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yuān

作者背景:

高鼎,清代后期诗人。字象一,又字拙吾,仁和(今浙江省杭州市)人。高鼎生活在鸦片战争之后,大约在咸丰年间(1851~1861),其人无甚事迹,其诗也多不合那个时代,一般人提到他,只是因为他写了一首有名的有关放风筝的《村居》诗。著有《拙吾诗稿》。

注词释义:

⑴ 村居:住在农村。

⑵ 拂堤杨柳:杨柳枝条很长,垂下来,微微摆动,像是在抚摸堤岸。

⑶ 醉:迷醉,陶醉。

⑷ 散学:放学。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推荐必背古诗文70首赏析 - 119 -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推荐必背古诗文70首

⑸ 纸鸢:鸢:老鹰。纸鸢:风筝。

【题解】

《村居》的作者是清代诗人高鼎。这首诗描写了诗人居住在乡村时见到的春天的景象和放学后孩子们放风筝的情景。早春二月,草长莺飞,杨柳拂堤,儿童们兴致勃勃地方风筝。有景有人有事,充满了生活情趣,勾画出一幅生机勃勃的“乐春图”。全诗字里行间透出诗人对春天来临的喜悦和赞美。

【译文】

农历二月,村子前后青草渐渐发芽生长,黄莺飞来飞去。杨柳披着长长的绿枝条,随风摆动,好像在轻轻地抚摸着堤岸。在水泽和草木间蒸发的水气,烟雾般地凝聚着。杨柳似乎为这浓丽的景色所迷醉了。村里的孩子们放学以后,一路上没什么耽搁,回家挺早,赶忙趁着东风劲吹的时机,把风筝放上蓝天。

【赏析】

《村居》描写出了一幅春天孩子们在村旁的芳草地上放风筝的图画。是一幅自然景物和活动着的人物融合在一起的、充满生机、春意盎然的农村生活图画。读了这首诗,我们好像跟诗人一起饱览了农村的美丽春景,分享着孩子们放风筝时的欢乐。

第一句写时间和自然景物。早春二月,小草长出了嫩绿的芽儿,黄莺在天上飞着,欢快地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推荐必背古诗文70首赏析 - 120 -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推荐必背古诗文70首

歌唱。堤旁的杨柳长长的枝条,轻轻地拂着地面,仿佛在春天的烟雾里醉得直摇晃。

第二句写的是人物活动。孩子们放学回来的早,趁着刮起的东风,放起了风筝。儿童、东风、纸鸢,诗人选写的人和事为美好的春光平添了几分生机和希望。

66、墨 梅

——【元】王 冕(miǎn)

吾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

yàn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qiánkūn

作者背景:

王冕(1287-1359),元代画家、诗人。字元章,号煮石山农、饭牛翁、梅花屋主等。诸暨(今浙江诸暨)人。出身贫寒,少年时常常白天下田、放牛,晚上去佛寺长时灯下读书。工于画梅,又擅长作诗。诗风质朴自然。

注词释义:

墨梅:用水墨画成的梅花。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推荐必背古诗文70首赏析 - 121 -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推荐必背古诗文70首

洗砚池:传说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在池边练习书法,在池水里洗刷毛笔,池水都变成了黑色。

淡墨痕:用洗砚的池水浇灌梅花,花朵上显出淡淡的墨痕。

清气:清香之气。

乾坤:天地。诗中指人间。

古诗今译:

长在我家洗砚池边的梅花树,花儿朵朵都染上淡淡的墨痕。不需要别人夸奖它颜色美好,只求得让清香之气充满乾坤。

名句赏析——“朵朵花开淡墨痕。”

这是一首语言质朴,不同一般的题画诗。梅花本是彩色的,她不会因为墨池水的浇灌而变成黑色。显然,这墨梅不是现实中所有,而是出自于诗人的画笔之下;同时,这也不是对梅花外表之美的描摹,而是诗人对梅花品格的赞美。试想,那傲霜斗雪的梅花,即便没有那娇艳颜色,她那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和凌寒独开的高洁品格不照样值得我们去歌唱、去赞美吗?这同诗人自己不畏权贵、蔑视功名利禄的高洁情怀是多么一致。所以诗人看来,他画笔之下的梅花不需要有美丽的颜色,只要能长久保留住她的清香之气就足够了。这是诗人对梅花精神的独特体会,也是这首诗的高妙之处。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推荐必背古诗文70首赏析 - 122 -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推荐必背古诗文70首

67、石灰吟

——【明】于 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záofén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作者背景:

于谦(1398-1457),明代军事家、诗人,永乐进士。字廷益,号节庵,钱塘(今浙江杭州)人。诗歌语言质朴自然,不事雕琢。

注词释义:

出深山:意思是说石灰是从深山中开采出来的。

等闲:寻常,平常。

清白:指石灰颜色纯洁雪白。

古诗今译: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推荐必背古诗文70首赏析 - 123 -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推荐必背古诗文70首

经过千万次锤打出自深山,熊熊烈火焚烧也视若等闲。即使粉身碎骨又何所畏惧,只为把一片清白长留人间。

名句赏析——“要留清白在人间。”

这是一首托物写志的诗,相传是作者17岁时所作。石灰是古人建筑中用于涂抹和粘合的主要原料,它由石灰石烧制而成,须经过山中千锤百击的开采和熊熊烈火的冶炼。诗人把这一过程用拟人的方式形象地描写出来,借石灰的自吟来表现诗人自己那种不畏艰险、不怕磨炼、敢于粉身碎骨的献身精神和清白高洁的优秀品格。诗的语言简洁、生动,全诗贯注着一种磊落刚正的英雄之洁气,具有极强的感染力。

68、竹 石

——【清】郑 燮(xiè)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

作者背景:

xiè

郑燮(1693-1765),清代书画家、诗人。字克柔,号板桥,清乾隆年间的进士,兴化(今江苏兴化)人。诗风质朴泼辣,在画坛上也是独树一帜,称其为“扬州八怪”之一。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推荐必背古诗文70首赏析 - 124 -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推荐必背古诗文70首

注词释义:

1、立根:扎根、生根。

2、原:本来。

3、破岩:破裂的岩石缝隙。

4、磨:折磨,挫折。

5、击:打击。

6、坚劲:坚韧、刚劲。

7、任:任凭。

8、尔:你。

古诗今译:

咬住了青山就决不肯放松,根须已经深扎在岩石之中。历经千万次磨炼更加坚韧,任凭你东西南北来的狂风。

名句赏析: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推荐必背古诗文70首赏析 - 125 -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推荐必背古诗文70首

这首诗着力表现了竹子那顽强而又执着的品佳。既是赞美了岩竹的题画诗,也是一首咏物诗,开头用“咬定”二字,把岩竹拟人化,已传达出它的风神;后两句进一步写岩竹的品格,她经过了无数次的磨难,长就了一身特别挺拔的丰姿,决不惧怕来自东西南北的狂风。郑燮不但咏竹诗美,而且画出的竹子也栩栩如生,用他的话说是“画竹子以慰天下劳人”。所以这首诗表面上写竹,其实是写人,写作者自己那种正直倔强的性格,决不向任何邪恶势力低头的高傲风骨。同时,这首诗也能给我们以生命的感动,曲折恶劣的环境中,战胜困难,面对现实,像岩竹一样刚强勇敢。

69、所 见

——【清】袁 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yuè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作者背景】

袁牧(1719~1798),浙江钱塘(今杭州市)人,清代诗人。著有《小仓山房文集》与《随园诗话》等。“所见”,即诗人偶然看到的一幅生活画面。

注词释义: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推荐必背古诗文70首赏析 - 126 -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推荐必背古诗文70首

⑴牧童:指放牛的孩子。

⑵振:振荡。说明牧童的歌声嘹亮。

⑶林樾:指道旁成阴的树。

⑷欲:想要。

⑸捕:捉。

⑹鸣:叫。

古诗今译: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下。

【朗诵指导】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赏析】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推荐必背古诗文70首赏析 - 127 -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推荐必背古诗文70首

野外林阴道上,一位小牧童骑在黄牛背上缓缓而来。也不知有什么开心事儿,他一路行一路唱,唱得好脆好响,整个树木全给他惊动了。

忽然,歌声停下来,小牧童脊背挺直,嘴巴紧闭,两眼凝望着高高的树梢。“知了,知了,知了……”树上,一只蝉儿也在扯开嗓门,自鸣得意地唱呢。正是它把小牧童吸引住了,他真想将蝉儿捉一手呢!

这情景,全被诗人看在眼里,写进诗中。诗人先写小牧童的动态,那高坐牛背、大声唱歌的派头,何等散漫、放肆;后写小牧童的静态,那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又是多么专注啊!这从动到静的变化,写得既突然又自然,把小牧童天真烂漫、好动多事的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至于下一步的动静,小牧童怎样捕蝉,捕到没有,诗人没有写,留给读者去想象了。

70、己亥杂诗

——【清】龚自珍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shìyīn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sòu

作者背景:

zuò

龚自珍(1792-1841),一名巩祚,字璱(sè)人,号定庵,浙江仁和(今浙江杭州)人。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推荐必背古诗文70首赏析 - 128 -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推荐必背古诗文70首

道光进土,中国近代著名的启蒙主义思想家,在诗歌创作上也有相当高的成就,诗风瑰丽,有“龚派”之称。他的诗饱含着忧国愤世的激情和对理想的憧憬,语言恣纵雄奇。

chōngjǐng

注词释义:

己亥:道光十九年。

九州:指中国。

生气:活力,生命力。恃:依靠。风雷:在这里是比喻像大风雷电一样的社会变革。

万马齐喑:比喻当时的中国死气沉沉。

喑:哑。究:终究、毕竟,实在。可哀:使人感到悲哀。

重抖擞:重新振作、奋发起来。

不拘一格:不要局限在一定的旧框里,打破常规,采用多种方式。

降:赐给、给予。这里有产生、选用的意思。

古诗今译:

九州内生机勃勃要有风雷激荡,万马齐喑的沉闷局面实在可哀。我劝告天公要重新把精神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推荐必背古诗文70首赏析 - 129 -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推荐必背古诗文70首

振作,打破一切清规戒律去选用人才。

名句赏析——“不拘一格降人才。”

这是首借题发挥,极力提倡“更法”,抒发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的诗作。龚自珍生活的时代正当清政府腐败衰落的时期,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日益尖锐。诗人用象征的手法,写了这首感情激越的诗篇。大自然要保持生气勃勃的状态就要有风雷的激荡,如果在死气沉沉的空气中则一切都会窒息。同样,中国要重现勃勃的生机,也必须要实行重大的变革。天公在诗中原指主宰宇宙的玉皇大帝,这里则借指清朝统治者。诗人希望当朝统治者能奋发有为,因而大声疾呼,不拘一格地选用人才,表达出一种渴望社会变革的急切心情。全诗充满了诗人关注社会政治的激情,想象奇物,气势生动,催人奋进,满腔爱国热情跃然诗中。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推荐必背古诗文70首赏析 - 130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