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粮食安全面临的新情况及政策建议
我国粮食安全面临的新情况及政策建议 孙梅君
近几年,在中央一系列支持粮食生产重大政策措施作用下,我国粮食实现了连续3年稳定增产,供求矛盾得到缓解。同时,粮食生产、消费、流通、市场等方面也发生了一些值得关注的新变化,给粮食安全带来一些新问题。我们应正确认识和深刻把握这些新变化、新问题,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对策,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粮食供求形势的新变化
一是粮食年度产需缺口大大缩小。近3年我国粮食连续增产,2006年全国粮食总产量达到9949亿斤,比2003年增加1336亿斤。粮食年度产需缺口由2003年的1200亿斤下降到200亿斤左右,加上一部分进口,基本实现了供求的紧平衡。
二是粮食生产快速向主产区集中且重心北移。粮食生产区域化布局加快,优势产区集中度明显提高。13个粮食主产区粮食产量已占到全国的3/4,近3年累计增产1250亿斤,占全国粮食增产量的94%。在13个粮食主产区中,7个北方省区粮食产量所占比重,已由上世纪90年代初的50%上升到目前的60%左右。近3年7省累计增产847亿斤,占主产区增量的68%,占全国增量的63%。尤其是稻谷生产重心北移趋势加快,南方传统水稻产区生产下降。1998年以来,南方13个水稻产区种植面积下降11%,产量下降13%。其中,东南沿海经济发达的江苏、浙江、广东三省,水稻种植面积下降25%,产量下降24%。而东北三省水稻生产则呈加快发展趋势,种植面积
扩大27.5%,产量增长25.7%。近3年全国稻谷累计增产438亿斤,其中东北三省就增产123亿斤,占全国增量的28%。过去盛产稻谷的南方省份如湖南、湖北、安徽、四川等,现在外销量很少,有的甚至不能自给。
三是粮食消费进入新一轮较快增长期。在我国总体实现小康目标以后,居民口粮消费稳中有降,但肉蛋奶消费明显增加;随着农民工大量进城,商品粮需求明显增加;特别是近年来,粮食加工转化能力大幅度提高,对粮食的消费需求明显增加。据有关部门调查,目前大米加工能力近2500亿斤、面粉加工能力近1600亿斤、玉米加工能力达到1400亿斤。尤其是在能源价格不断上涨的推动下,以玉米为原料的乙醇工业迅速扩张,扩大了对玉米的需求。2006年深加工消耗玉米715亿斤,比2004年增长67%,发展势头很猛。同时,随着消费结构的改善,粳米和优质籼米的需求量也呈稳定增长态势。
四是粮食价格变动的因素更加复杂。供求决定价格的基本走势。但在目前粮食供求紧平衡状态下,粮食购销主体行为变化以及国家宏观调控对粮食价格也有重要影响,去年小麦价格的快速上涨就是例证。尤其是国际市场对国内粮价变动的影响作用增大。去年10月以来国内粮价的上涨,相当程度上是对国际粮价大幅上涨的反应。特别是国际能源价格的上涨,刺激了以玉米为原料的乙醇工业发展;国际玉米价格大幅上涨,带动了国内玉米价格的上涨。
五是国家对粮食市场的调控能力进一步增强。随着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深化和国家粮食储备调节体系的完善,国家运用最低收购价、储备粮吞吐、进出口等多种调控手段对粮食市场进行调控,调控能力和效率明显提高。近两年国家采取最低收购价托市收购、增加临时储备等手段,调节市场粮源,抑制粮价下跌,保护了农民利益。特别是在竞价拍卖时基本上做到了顺价销售,在粮食产量连续几年增长的情况下,有效防止了粮食价格的大幅度下滑,实现了多年来我国粮食生产发展和市场调控所追求的目标。
新变化带来的新问题
粮食供求形势的新变化,有的是我们多年来所追求的目标,有的则给粮食供求平衡带来了新的挑战。
一是资源约束压力加大。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耕地不断减少,继续扩大粮食种植面积的空间有限。特别是随着粮食生产重心的北移,水资源短缺的矛盾进一步加剧。我国北方地区干旱缺水。近年来,一些地方河湖干枯,水库蓄水减少。为解决浇地问题,只好打井灌溉,结果是机井越打越深,地下水超采加剧,生态环境恶化,干旱也越来越严重。粮食是高耗水作物,粮食生产重心北移,尤其是稻谷增产主要依靠东北地区的趋势,到底能够维持多久,需要审慎研究。黑龙江是重要的湿地区域,近年来水稻面积已有很大发展,一些专家呼吁今后要有所控制。辽宁、吉林部分地区地下水资源严重短缺,已没有足够的水资源用于进一步扩大水稻面积。
二是品种供求失衡加深。稻谷是我国的当家品种,全国60%的人口以大米为主食,居民口粮中60%是大米。近3年稻谷产量有所恢复,去年达到3650亿斤。但由于大米消费群体不断扩大,优质大米尤其是粳米在主食消费中的比重不断上升,目前年度产需仍有一定缺口。玉米过去一直被认为是供大于求,而今随着加工需求的旺盛增长,供求关系出现逆转,产需处于偏紧状态。近期国内猪肉价格的大幅上涨,进一步暴露了玉米供求失衡的矛盾。有关专家预测,今后玉米有可能由现在的净出口演变为净进口。大豆存在较大缺口,目前进口已占到消费量的2/3。在粮食总体安全形势下,品种结构矛盾越来越成为影响我国粮食供求平衡的主要矛盾。
三是区域供求矛盾加大。目前,东南沿海地区基本上成为粮食调入区;西部地区需要调入粮食的地区增加;长江中下游仍是主产区之一,但调出量减少;黄淮海地区保持着商品小麦的主体供给地位,东北已成为重要的粳米、玉米、大豆商品粮源供应地。粮食区域供求格局的这种变化,一方面形成主产区与主销区的错位分布。如玉米主产区集中在北方,而作为养殖业密集区和饲料工业发达区的玉米主销区,则主要集中在南方。13个粮食主产区库存占全国总库存的73%,7个主销区只占11%。另一方面缺粮地区增多、缺口拉大。主销区产需缺口不断拉大,目前已达到1000多亿斤。产销平衡区自给能力明显减弱,已有多个省份出现缺口。一些粮食主产省如山东、湖南、四川也由过去的粮食调出省变为调入省。在粮食流通体系还不健全的情
况下,局部地区粮食市场的小波澜有可能引起全国粮食市场的大风浪。
四是流通瓶颈制约加剧。目前粮食流通总体上呈现出“北粮南运”、“中粮西运”的格局。通过省际间调剂余缺的地方增多,跨省流通量增大,运距拉长。据国家粮食局调查,目前年度跨省流通量高达2000亿斤-3000亿斤。而我国粮食市场和物流体系建设滞后,粮库仓储设施简陋,中间流通搬倒环节繁多,最终运输环节铁路运力紧张、水运开发不够。据东北粮商反映,目前北粮南运入关只有一条铁路线,通货能力明显不足。长途运输如果赶上车皮紧张,企业就需要付高额的“请车费”,一节车厢要5000元左右,相当于每吨粮食增加80元成本。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粮食市场几次大的波动,多是由于销区粮食供求失衡引起的,流通不畅是主要原因。
五是宏观调控任务加重。粮食市场放开后,购销主体多元化,购销行为也发生较大变化。除了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多渠道粮食购销企业外,粮食加工企业的购销行为对粮食市场的影响也逐渐增强。有的地方加工企业收购量超过国有粮食企业,农民卖粮的风向标从原来“看粮站”变为“看加工厂”。如何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培育和鼓励多元市场主体参与粮食收购和交易,如何科学掌握储备粮吞吐、进出口调节、最低收购价政策及其他应急措施的调控力度、时机和节奏,这些都是粮食宏观调控面临的新课题。
几点建议
粮食供求发生的新变化和产生的新问题,表明我国粮食供求总体安全形势下潜伏着新的不安全隐患,值得高度重视。必须坚持立足国内实现粮食基本自给的方针,毫不松懈地抓好粮食生产。同时,认真研究解决加工、流通领域出现的新问题。
(一)抓紧研究促进粮食生产发展的后续政策。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关键是保护和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要进一步稳定、完善和加强对粮食生产的扶持政策,切实加强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保护。政策安排上,可以考虑建立粮食补贴稳定增长机制,根据国家财力增长和粮食生产成本的增加,逐步追加粮食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和农资综合补贴等。继续对重点地区、重点粮食品种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适时适度提高最低收购价水平。
(二)科学谋划粮食生产能力建设布局。要保护和提高主产区生产能力,加快推进优势粮食产业带建设。水稻是粮食安全的基石,要加强长江流域和东北地区优质水稻产业带的建设,稳定和扩大水稻种植面积,主攻单产,改善品质,实行节水种稻。江浙一带水稻面积已降到底线,不能再减少。对西部主要产粮区,要加大扶持力度,鼓励发展旱作农业,发展特色粮食作物。对主销区重点产粮区,要发挥机械化和规模经营优势,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同时,要积极规划粮食战略储备区;加快农业“走出去”步伐,在国外建立稻谷、玉米、大豆等生产基地。
(三)加快提升粮食流通能力。要把粮食流通能力建设摆在与生产能力建设同等重要的地位。加快建设跨省区粮食物流通道,重点建设东北玉米、大豆和稻谷的流出,黄淮海小麦流出,华东沿海及华南主销区粮食流入等跨省物流通道。在主要粮食集散地和交通枢纽,建成一批全国性重要粮食物流节点和粮食物流基地。同时,增加国家稻米、玉米的储备规模,重点增加销区储备。
(四)合理规划粮食加工产业发展。要按照粮食供求紧平衡的调控目标,建立与我国粮食生产规模和消费需求相适应的、高效节约的粮食加工转化体系。要加强对重点粮食品种加工转化引导,保证口粮供给和饲料用粮。严格控制以玉米为原料的燃料乙醇等深加工项目,防止盲目扩张和低效率重复建设。对于生物质能源发展,应根据我国国情,主要利用农作物秸秆等农业废弃物,尽可能避免对口粮和饲料粮形成冲击。
(五)切实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加快实施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和更新改造,完善灌排体系。抓好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重点建设田间灌排渠系和抗旱水源工程。筹划大型水利工程以及粮食配套设施建设。高度重视水资源的优化配置、高效利用和节约保护,加快旱作节水农业技术的推广、研发与储备。
( 六)进一步强化粮食安全责任。现在不少地方把保障粮食供给的希望寄托在主产区,一些部门也把国家粮食安全的“宝”押在主产区,而主产区则由于地方财政困难,急切要求加快工业发展,这些倾向对保持粮食稳定发展极其不利。必须全面落实粮食省长负责制,明
确粮食安全分区目标责任。特别是要强化销区政府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方面的责任,加快建立产销区稳定合作机制和产销衔接机制。
(七)加强和改善对粮食的宏观调控。当前粮食安全处于微妙阶段,市场走势主要取决于宏观调控。要加快粮食预警监测体系建设,及时提供权威、准确的粮食供求信息,服务决策,引导产销。要密切跟踪国内外粮食市场变化,加强进出口、储备吞吐的科学调控,维护粮食市场稳定。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