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闽南文化的传承

2022-07-31 来源:爱站旅游
导读闽南文化的传承


闽南文化的传承

内容摘要:关于闽南语、南音、梨园戏、闽南语流行歌曲的简介、发展情况以及如何传承。

关键字:文化特色、流失、传承、发展。

学院:外国语学院 专业:英语教育

姓名:张婷婷 学号:100201115

闽南文化上承中原,吴越文化而由移居闽南的汉人和原住民共同创的先进的地域性文化,尔后又借鉴了南洋文化、阿拉伯文化、西方文化。使闽南文化更兴盛发达。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闽南文化是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形成的,不可避免地存有时代的局限性,我们以科学的分析态度对闽南文化的研究,有助于我们弘扬传统闽南文化的精华,摒弃闽南文化中的糟粕,在批判中加以继承,在继承中不断创新。

闽南文化具有传统性、连续性特征。这除了继承连绵不断的中华传统文化外,闽南文化自身的传统也是连绵不断,且不断发展。

闽南文化具有一体多元特征。即与中华传统文化为同一体又以闽南文化为主体,兼吸纳了南洋文化、阿拉伯文化、西方文化的某些因素等。如建筑文化中除以“宫殿式”古大厝、临街骑楼为主流建筑外,也可见到中国传统建筑、中西合璧建筑、阿拉伯式建筑、侨乡特色建筑等。

闽南文化具有兼容性和开拓性特征。这在宗教信仰(多种宗教)、民间信仰(多神)、建筑、戏剧、方言等等都有所反映。如戏剧方面,多种剧种并存,歌仔戏、梨园戏、高甲戏交相辉映,即便同一剧种,也是各种流派,各种技艺争奇斗艳而竞相发展。

闽南文化具有开放性特征。这同闽南人中多为中原汉族移民及多侨民(闽南人移居国外,外国侨民留居闽南)息息相关,也与闽南海商文化发达有密切关系。此外,闽南文化具有上承下传的双重传播性特征。即主体文化由中原传播而来,融合土著文化形成富有地方特色的闽南文化,尔后又通过移民台湾传播到台湾及通过移居国外的华侨华人传播到国外。

闽南文化的精髓主要体现在闽南语之中。闽南语南语主要分布在中国福建的泉州、漳州、厦门和台湾省,同时分布在中国大陆其他地区和东南亚的新加坡、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泰国、越南、菲律宾、文莱等国和地区。据统计全球讲闽南语的人多达8000万。属泉州和漳州口音的主要有福建1600万、台湾2000万、南洋约1200万。世界其他各地约200万。由此可见闽南语的使用之广、分布之广。

闽南语拥有古老的历史,是中国最古老的语言之一。法国语言大师马伯乐曾说过,闽南话是世界上特别古老的语言。它不仅形成历史悠久,而且还保存了中古汉语和上古汉语的许多特点,同时还保存了许多古汉语的词语。这些词语在普通话和汉语的其他方言中,有的没有,有的不用,有的少用,而在闽南话中则是基本词儿。故闽南方言被学术界称为“语言的活化石”。这在汉语诸方言中是非常突出的,也是区别汉语的重要标志之一。而闽南方言的独创性则主要表现在语言词汇、语法诸方面者有许多自己的特点。

而在如今的闽南地区,闽南语明显有了很大的流失,随着普通话的普及,某些年轻人似乎更乐衷于说普通话,尤其是一些学龄儿童,基本上不懂得说闽南语。闽南语的现状,

引起了多数的人担忧,于是出现了幼儿园教闽南语,学唱闽南语儿歌等措施。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闽南人,我们有义务去保护和发展我们的闽南语,即使讲普通话在外来人眼中显得有素质,但是我们不能忽略两个闽南人用闽南语对话时那种亲切之感。

闽南文化中最有闽南特色的就是南音了了,南音又称“南乐”、“南管”、“弦管”,被世人誉为“东方古典艺术的珍品”、“中国古典音乐的明珠”、“中国音乐史上的活化石”。唐代琵琶普遍用拨子,而且是横抱姿势,泉州南音至今保持这一遗制。南音中所用的“拍板”,其演奏方式与敦煌壁画中的伎乐图一样。南音主要流行于泉州、厦门及漳州地区,在台湾及南洋华侨居住地也很盛行。

泉州南音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积淀丰厚。它是以中原音乐文化为主轴并与外来多种文化及古闽越文化,当地民歌兼容并蓄、交融发展的产物。它与西安城隍庙鼓乐、北京智化寺音乐、山西五台山青黄庙音乐并称为我国四大古乐体系。它又与江南丝竹,广东粤曲同属为我国最主要的民间音乐。

1984年在泉州举行的南音研讨会及1985年于泉州召开的中国南音学会首届年会,来自海内外的专家学者纷纷撰写精彩文章,从史学、乐学、律学、音韵学、语言学、宗教学、社会学等多角度地对南音的历史价值、考古价值、艺术价值以及研究价值予以评价。原中国音协副主席、中国南音学会会长赵讽称它是:“一部活的音乐史。”原中国传统音乐学会会长黄翔鹏赞它是:“华夏传统音乐的活化石。”泉籍著名作家白刃则介绍说,美国华盛顿大学民族音乐学院,搜集世界各洲的民族音乐,加以比较研究,得出的结论:“中国的音乐是全世界最古老的音乐,而中国音乐之中,则以南音为最古。”

为什么南音古乐能世代相传,久唱不衰,而深受人们的喜爱?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它在历史进程中除了不断吸收兄弟乐种的声腔来丰富自己外,其决定因素是长期与梨园戏

交融发展。

南宋时期,泉州成为南宋的陪都。这时泉州港处于兴盛时期,有“东方第一大港”之美誉。由于经济的发展,必然会带来文化的繁荣。以南音为基础,以带浓重的中州洛下正音的泉南腔为唱词吐音,并加以故事化了的梨园戏,此时应运而生。应该指出,它与宋室南迁而带来的宫廷文化如家庭班(又称家班戏)不能说没有关系。

梨园戏以南音为母体音乐,以南音“曲”为主要唱腔,在发展过程中又吸收了部分民歌以及其他戏曲声腔,诸如弋阳腔、昆山腔、青阳腔、潮调来丰富自己,而形成“上路”、“下南”、“小梨园”流派。南音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由宫廷走向民间,又从民间搬上舞台而形成一种个性独特,雅俗共赏的传统音乐。南音古朴、典雅、舒缓、低回的音调却最适合配以哀怨、忧伤、抒情、思念,特别是以爱情为题材的民间故事,因而,极富感染力,与民众心灵相通,深受人们的青睐,有雄厚、坚实的群众基础。《明刊闽南戏曲弦管选本三种》就有《陈三五娘》等梨园戏的痕迹。它不仅记有南音的滚门曲牌,同时还标有唱词及南音工×谱的撩拍记号,这说明南音与梨园戏的密切关系由来已久。

梨园戏的产生不仅丰富了南音的“指”与“曲”内容,同时通过演出实践而对南音的撩拍、乐器、定音等方面作了发展。撩拍方面由原来二分音符为一撩而紧缩为四分音符为一撩;乐器方面则由品箫代替洞箫;定音方面也由“以工为商”为标准音的洞管定音法,一改为“以×代工”的品管定音法。由于南音与梨园戏在历史长河中互为渗透吸收,互为交融发展,“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从某方面而言,梨园戏对南音所作的改革更贴近现实生活,群众也更乐意接受,这无疑起到完善南音和充实南音的作用,让南音艺术更具生命力。

泉州经济发达,文化底蕴也足。但再仔细看,还是会发现,市民对文化消费的一种忽

视。文化发展与经济发展是互为依存的,创意作为文化的一种新概念,在很多城市证实是可行的,它不仅可以丰富当地的生活,也可以服务于经济需求的,文化创意也是一种经济。弘扬闽南文化,发展闽南语流行音乐,我们急需培育、包装、推广泉州本土的闽南语新秀,为外界源源不断地输送各类表演、创作的本土人才。

闽南语歌曲是当代歌坛的一大主力,在近十几年来,很多流行的闽南语歌都原创于台湾,为什么呢?就是因为他们有着一批文化人,在那段时间里,集中地来做原创,来传承闽南文化。但是作为闽南文化核心区的泉州,在闽南语歌坛却少有领军人物,所以我们必须整合一大批新一代的文化人,来共同努力,传递文化的思想。现代闽南语歌曲因为加入了很多现代元素,譬如摇滚、爵士、蓝调这些,让这些方言歌曲带有很新潮的元素,自然会吸引人。

使闽南文化更兴盛发达,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对闽南文化的研究既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闽南文化遗产也是世界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对闽南文化的研究有利于闽南文化遗产的利用和保护。也有利创造出既体现闽南传统文化特色,又富有时代精神的先进闽南文化,促进闽南文化资源的永续性发展。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