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
道德与法治就像一株幼苗,只有细心呵护,才能在学生心中开花结果。 对于小学生来说重在道德的养成。道德缺失的实例,往往会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药家鑫事件,助人为乐被反咬一口,为了一点私利不计后果甚至伤人性命等等。为了让这样的事少一些,再少一些,对于小学生的道德养成教育就尤其显得重要。
道德与法治就是在教学生端正三观。一个人若能秉持实事求是的世界观、关爱他人奉献社会的人生观、追求知行合一及人生意义的价值观,在追求快乐自我的同时为社会贡献力量,那么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就功德圆满了。
道德是人本能的东西,更是后天养成的合乎成为规范和准则的东西。它是社会生活环境中的意识形态之一,它是做人做事和成人成事的底线。它要求我们并帮助我们,并在生活中自觉自我地约束着我们。学生只有走正了道,才能守好了法,最终成就了人。
但是现实情况是道德与法治这门课,大家的重视程度还不够,还不能够完全达到预期的目的。不少人认为它就是大家心中的“副课”。有新闻报道有的学校都没开这门课,有的只是在课程表上存在,却被上成了“主课”,当然多数学校在开这门课,但课前准备、备课、上课各环节也不够到位。真正能走进学生心里的课也就不多了。可想而知,其效果就大大折扣了。
我是一名八五年参加工作的老教师,一直担任语文课兼班主任,学生对我毕恭毕敬,课堂纪律不用维护,一个手势,一个眼神,学生就会领会。现在担任道德与法治这门课,有些学生上课不带课本,不听讲,不守纪律,有时还要维持课堂纪律。在我固有的思想中,学生尊敬每一个老师,遵守课堂纪律,这是绝大数学生应该有的敬畏。是什么原因让学生在心理上把老师分出了等级,把课分出了
主次。我认为这是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现在及将来要做的事。什么时候学生上道德与法治课像上语文课那样,那才是真正走进了学生的心里,也是我们开设这门课的初心。
要让道德与法治课真正走进学生心里,我认为起码要从三方面入手:
领导重视 自上而下的都有重视,不仅仅是口头上的而是要留下深深痕迹的。上面要组织一些行之有效的类似于语文数学一样的课题研究、研讨会、观摩课等。基层领导的重视尤为重要,要调动老师的积极性,你让一个上近两节道德与法治课才能抵上一节语数课的道德与法治老师有积极性,我觉得不够现实。学校可以提出较高的要求,但不能把门槛放得太低,工作量的计量要尽量适当一些。语数英固然重要,换个角度道法课也很重要。
专职教师 尽可能的让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水平较高的老师,成为道德与法治课的专职教师,让他们有足够的时间及精力去研究探索。让道德与法治课活跃起来,课堂精彩了,学生自然喜欢。学生在自觉地潜移默化地渗透着各种道德规则,遇到事情时,学生会发自内心的,以规则为自己行动准绳的意识来约束自己,做出正确的选择。如果绝大多数学生以道德规则为底线,那么少数不守规则的学生就没有环境。例如说脏话,如果没有道德规则的养成、约束,好多学生还以为说脏话是一种时髦。
专题报告 了解学生,每学期要对各级部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查研究,找出一组有代表性的单元,形成各年龄段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的专题报告书。例如四年级第五单元“同伴与交往”,可以对四年级家长及学生通过调查问卷、个别谈话等形式,找出这个年龄段在与同伴交往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然后通过有的放矢的课前准备、精准备课、重点引导等环节,课堂内容既有针对性又丰富精彩,自然就能走进学生心里,对某些方面道德缺失的孩子们的教育也就水到渠成了。
当然,让《道德与法治》真正走进学生心里,还需要做很多工作,希望我们大家来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关于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学习与认识》 王彦怀)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