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消渴论治观概览

2020-05-08 来源:爱站旅游
导读消渴论治观概览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光明中医2006年2月第21卷第2期 CJGMTCM February 2006.Vol 21.2 59 消渴论治观概览 冯红岩 河南省康复研究中心(450002) 关键词:消渴论治/文献综述 中图分类号:1125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 8914(2006)02.0059.03 消渴是临床常见、多发病证,临床以“三多一少”。 明了肝与糖尿病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即多饮、多食、多尿、形体渐瘦为特征。《中医内科学》 的教科书均认为,本病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病变涉 及肺、胃、肾。但从近些年的临床报道与理论探讨看, 对消渴的论治常见别开生而之论、另辟蹊径之法。可谓 见仁见智,丰富多彩。笔者根据近十余年的文献,对消 渴的论治观点加以整理归纳,并作浅析。 1从脏腑论治 消渴是一个多病因综合作用、多脏腑功能失调的 病证,但发病过程中,病变脏腑则有轻重主次。进而就 有了以一脏为主、涉及它脏的诸种观点。 1.1从肝论治:鉴于肝之为病的主动性、广泛性性与 复杂性,许多学者认为肝在消渴的发病中有重要作用。 刘志龙…认为肝郁火旺,阴伤成消。在此基础上,通过 肺津被灼、津液干涸,引动心火、燔灼阴液,横逆犯脾、 脾失健运,郁火犯胃、胃火炽盛,郁火伤肾、精气不围等 环节,均可致发消渴。鉴此提出疏解肝郁、清肝泻火、 平肝潜阳、柔肝养阴四种治法。秦宗昌乜 指出消渴患 者多有郁怒病因,郁怒伤肝,肝气不畅,久郁化火,伤津 耗气,旁涉它脏。藉此立清疏肝火、围本涵木之大法。 并自拟疏肝、清肝、滋肝三降糖汤,取效于临床。程汉 桥b 曾统计333例糖尿病发现,情志不调而致者119 例,占35.74%:饮食不节78例,占23.14%;劳逸失度 67例,占2O.12%;先天不足12例,占3.6%;其他(包 括不明原因)57例,占17.12%。可见情志失调在消渴 病因中占重要地位。此与中医学关于本病与肝气郁结 密切相关的理论完全吻合,故疏肝解郁、调畅气机为其 主要治则之一。王智明[4 提出“以肝为中心调控脏腑 气血津液”辨治消渴之论,并从理论与临床加以阐释, 认为从肝论治消渴更能提高疗效。郑颖口 认为消渴不 仅与肺胃(脾)肾三脏有联系,更与肝联系密切。因肝 与肺胃肾三脏关系密切,木火可刑金,木郁不达土,而 肝肾同源,休戚与共。并根据肝郁气滞的现代研究,表 明了其可通过增强交感神经兴奋性等一系列环节,诱 发糖代谢紊乱,进而表现为慢性高血糖状态的阴虚燥 热之象。此外,药理研究证实的柴胡剂及柴胡皂甙的 增加肝糖元合成、促进肝细胞再生作用,也从客观上证 1.2从脾论治:脾胃为水谷之海,气血生化之源,故谓 之后天之本。脾主运化升清,胃主受纳降浊,从而成为 人体气机升降的枢纽。关于脾与消渴的关系。有两种 观点,即与脾气虚或脾阴虚相关。王玲等[6 根据文献 记述,指出《内经》与后世许多医家都认为脾与消渴的 发病有密切关系。范征吟" 指出脾虚多存在于消渴之 初中期,龙惠珍 认为,脾胃不足、功能失调是消渴发 病的重要原因,因此治疗时应在辨证用药的同时配伍 健脾益气之品。邵爱荣等[9 认为脾虚下脱贯穿于消渴 的全过程,因而治疗的关键在于升阳健脾,拟升阳健脾 降糖汤为基本方,通治各型消渴。王东等¨。。探讨了 “脾虚失运”与消渴发生的关系。钱秋海n”力主健脾 为治本之道。以脾虚为基础分五型论治,拟健脾降糖饮 加减治疗。刘松林等¨ 从健脾益气着手,拟复方降糖 散(人参、黄芪、山药、南瓜粉)治疗糖尿病8O例,结果 显效25例,有效44例,总有效率86%。 1.3从肾论治:传统理论认为,肾虚,尤其是肾阴虚在 消渴发病中起重要作用,因此立足滋阴补肾是其治疗 要点。王丹等n。 通过多年的临床观察及门诊治疗及 对385例消渴患者的分析总结,认为三消皆与肾相关。 肾之阴阳盛衰直接关系到消渴的发生、发展、预后及转 归。黄佳娜等n‘ 根据消渴多始于阴虚热盛,继则气阴 两虚,终则阴阳两虚的演变规律,认为阴阳两虚型患者 常以肾阳虚为主,多见于消渴病之后期,病程迁延日 久,其中65岁以上,病程1O年以上居多,但又可见于 消渴病之任何阶段。因此,临床治疗时应随时注意保 护肾阳,即使阴虚热盛明显,在滋阴清热时,应稍佐温 补肾阳之品。郑国静等[1纠分析了肾阳虚在消渴中的 作用,认为张振忠[J引临床发现一些消渴患者存在着阳 虚水停的病理变化,因而采取温阳利水之法,以真武汤 化裁治疗获得佳效。 1.4从心论治:张庚良n 认为心火是消渴发病的重 要病因病机之一,并引用文献加以论证。心火一旦产 生,可消灼阴血,又可心火刑金,肺热津伤,或影响及 胃,胃火伤津,阴津不足,而致I:1渴多饮、多尿等症。实 火者治宜清心泻火,止渴除烦(黄连、生地黄、生龙骨、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60 光明中医2006年2月第21卷第2期 CJGMTCM February 2006.Vol 21.2 生牡蛎、麦门冬、五味子、连翘、竹叶、牡丹皮、栀子、木 通);虚火者治宜滋阴养血,清心安神(当归、麦门冬、黄 连、玄参、丹参、五味子、生地、竹叶、炒酸枣仁、远志)。 李冀等n。 明确提出消渴从心辨治的观点,将消渴与心 的辨证关系分为七型,即心火亢盛、气阴不足型,心火 灼肺、痰热互结型,心脾积热、湿阻气机型,心脾两虚、 气血双亏型,心肝火炽、耗伤阴血型,心肾不交、水亏火 旺型,胸阳不振、心脉闭阻型,并分别从症状、病因病 机、治法、方药等方面加以阐述,构建了消渴从心论治 的理论框架。 2从病理产物论治 脏腑功能失调往往产生一些病理产物,如瘀、痰、 湿等。其作为病变因素,在消渴的发生与发展过程中 起着重要作用。 2.1从瘀论治:瘀血在消渴中的作用,近些年来一直 为学者重视。王伟明等n刚对100余例住院消渴病病 人进行观察,发现几乎全部病例均有不同程度的舌暗 或有瘀点、瘀斑,舌下静脉曲张,或胸闷刺痛。或肢冷疼 痛,或眼底血管瘤及出血斑点等瘀血征象,由此认为瘀 血不仅是消渴病慢必事半功倍发症的主要病理基础, 而且贯穿于消渴病的始终。王昌俊 认为瘀血贯穿 本病的始末,且是形成和加重其并发症的重要原因。 吴运观等 指出,通过运用现代医学检测手段证实, 消渴各期均有不同程度的瘀血现象存在,而早期应用 活血化瘀法对本病的治疗及延缓和防止其并发症具有 重要意义。史学茂 利用Chandiet体外法观察体外血 栓形成,通过对50例消渴病人及健康对照组检测表 明,瘀血之象存在于本病早、中、晚各期。罗麟玉 认 为消渴的发生、发展、变化均与瘀血有关,提出消渴必 瘀、瘀可致渴、久瘀生变的观点。但也有学者提出活血 化瘀法不能通治消渴病。黄俊玉 认为瘀血只存在 于消渴的中晚期,血瘀仅为其一个证型。宁亚功 根 据大量传统认识和血液流变实验研究,指出瘀多见于 本病的中晚期患者。 2.2从痰论治:曹忠贞 认为,阴虚只是形成消渴的 一个方面,痰则是使其病变趋于复杂的重要因素。晋 天春等 州从痰论治消渴病,用半夏、陈皮、茯苓、知母、 黄芩、瓜萎、天冬、麦冬为基础方加减,取得较好疗效。 蔡钢等 用化痰止消汤治疗消渴38例,取得满意 疗效。 2.3从湿论治:王集万 认为消渴除肺、胃、肾的阴 虚病变突出外。湿邪向蕴也是可致其发病。因为湿性 重浊,易困脾气,从而可使气机升降与津液输布失常。 倘若湿郁化热,则易致脾胃肺同病,以致水津直趋膀 胱,从小便而出。但因于湿仅属常中之变。彭万年 根据地域条件、人体素质及饮食习惯等因素,结合临床 实践及具体病例,论述了消渴病从湿热论治的理论和 临床意义。并认为在中国南方及东南亚一带,湿热型 消渴病尤为常见。提出治消渴不能唯重“养阴润燥”, 祛湿清热法也是治疗消渴病的重要方法。 3从综合角度论治 多数学者认为,消渴大都为多脏腑并病,数病变兼 存,因而当整体考虑,综合调治。赵瑜[3i]根据临床实 践,结合中医学先后天理论,认为消渴病本在脾肾,治 疗当健脾补肾。郭美珠等 则认为滋肾清胃法为治 疗消渴的基本方法。孟乙强等b 治疗消渴当心肾兼 顾,朴信映等 运用清泻肝郁胃热法,王玉霞等 用 益气养阴化瘀法,崔云竹 ]、卢集森 均用益气养阴、 清热祛瘀法,及诸多的辨证分型论治,等等,均反映出 随证立法、综合治疗的用意。此外,消渴的病变过程有 一定的演变规律,不同阶段有一定的病变倾向,初叔 华_3副根据前人的论述,结合个人临床实践,将糖尿病 的病机及演变规律总结归纳为四点:阴虚是发生的实 质、气虚是不愈之症结、血瘀是合并症的关键、阴阳两 虚是发展的趋势。 4结语 由上述可以看出,消渴及其涉及的糖尿病,其临床 论治观点确为纷繁。这种多角度治疗一个病证的现象 在中医学中并不鲜见,但像消渴这样从如此广的角度 论治的情况却又属罕见。此一方而说明消渴的病变确 实复杂,另一方面说明对消渴的病变实质还远没弄清。 众所周知,中医学在形成与发展过程中,无论是理 论还是技能,可以说都是长期实践的产物,经验积累的 结晶。而经验是一个理性的东西,不可避免地带有较 多的主观成分、较强的主观色彩。上述对消渴的种种 论治观点,即可以视为一条条经验,自然也都难免带有 片面性。运用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的整体联系,从某一 局部病变出发,尽管在理论上不难解释复杂的病理变 化,但极易以偏概全,常有牵强之嫌。从另一方面讲, 消渴的起因虽不止一端,解决方法也会出现殊途同归 的现象,但若不注意其研究的规范性,就很难比较各种 观点或方法的优劣,也不易找出规律性的东西,因而就 会出现只见观点翻新、不见水平提高的现象。鉴此,笔 者认为,对消渴的上述论治观点,一定要明确其针对性 (即适应范围),不能盲从照搬,临床仍应以辨证为依 据,不宜执一从一,把问题简单化。 参考文献 1 刘志龙.消渴与肝关系浅探[J].浙江中医杂志,1999,(11):465 2 秦宗昌.试论糖屎病从肝辩治[J].新中医,1993,(4):13 3 程汉桥,郑金,魏子孝.肝气郁结与消渴病关系的理论研究[J].江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光明中医2006年2月第21卷第2期 CJGMTCM February 2006.Vol 21.2 【临床报道】 调肝汤加减治疗抑郁症98例疗效观察 王美珍 马荣英 山西省吕梁市人民医院中医科(033000) 关键词:调肝汤/抑郁症 疗效观察 中图分类号:R277.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3.8914(2006)02.0061.02 抑郁症是一种心理障碍疾病,也称情绪障碍病。 1临床资料 共发病原因目前大多数认为与社会的各种压力,个人 1.1一般资料:98例均为笔者1990年10月至2005 的精神创伤,不良性格,遗传因素有关。随着社会竞争 年4月门诊及住院病人。其中男38例,女60例。年 日益激烈,升学、就业、失业等各种压力不断增加,生活 龄在l3—6o岁之间,其中34—46岁这个年龄组发病 节奏不断加快,抑郁症的发病率逐年增高。目前尚无 率最高。病程在40天至5年之间。单纯性抑郁症65 理想治法,该病属中医郁证范畴,与中医肝脏有诸多联 例,并发性抑郁症33例。 系,笔者潜心钻研,以疏肝解郁为核心,采用自拟的调 1.2诊断标准:抑郁症的三大主要症状也即是判断抑 肝汤加减治疗该病98例,取得较满意效果,现报道如 郁症的标准,主要是指情绪低落、思维迟缓和运动抑 下: 制。情绪低落就是高兴不起来,总是忧愁伤感,甚至悲 苏中医,1997,(9):35 (1).49 4 王智明,魏子孝.从肝论治消渴(糖尿病)的理论探讨[J].中国中医 22史学茂,刘玉华。刘学源,等.糖尿病患者体外血栓模拟试验的初步 基础医学杂志,1999,(4):34 观察[J].辽宁中医杂志,1991,(5):15 5 郑颖.试论肝与消渴病[J].天津中医学院学报,1999,(4):7 23罗麟玉.消渴治瘀之管见[J].江西中医药,1996,(4):25 6 王玲,窦雪梅.从脾论治消渴病探微[J].中医函授通讯,1999,(3): 24黄俊玉.消渴(糖尿病)中医诊断依据和证候类型讨论[J].四川中 23 医,1994,(4):10 7 范征吟.糖尿病从脾论治[J].上海中医药杂志,1994。(8):32 25宁亚功.糖尿病夹血瘀的临床研究进展[J].中医杂志。1991。(8):50 8 龙惠珍.浅谈消渴病与脾胃的关系[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1996, 26曹忠贞.论消渴与痰[J].光明中医,1996,(3):9 (4):1 27晋天春,徐驰.从“痰”论治消渴病体会[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9 邵爱荣,张云保.试论脾气下脱是糖尿病的基本病机[J].山东中医 1999,(7):55 学院学报,1994,(2):96 28蔡钢,孙良佐 袁明.从痰论治消渴38例报告[J].新疆中医药, lO王东,李敬林.从“脾主运化”论治消渴[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1998,(2):21 2002,(12):43 29王集万.消渴与湿邪[J].医学信息,1995。(9):9 11钱秋海.健脾降糖饮治疗糖尿病l临床与实验研究[J].中医杂志, 3O彭万年.消渴病湿热证治探讨[J].新中医,1998,(12):3 1991,(11):31 3l赵瑜.补脾益肾治消渴[J].医学理论与实践,1994,(12):34 l2刘松林,苏建云,刘国用.P.M.K复方降糖散治疗糖尿病8o例[J]. 32郭美珠,邹艳红,王春丽.滋肾清胃法在消渴病中的运用[J].中医药 湖南中医杂志,1994,(2):33 信息,1996,(6):4 l3王丹,张秀菊.试述肾与消渴的关系[J].长春中医学院学报,1996, 33孟乙强,窦树生.浅析心肾兼顾治疗消渴病[J].吉林中医药,1990, (12):9 (5):4 l4黄佳娜,程汉桥.肾阳不足与消渴病关系的探讨[J],中医研究, 34朴信映,仝小林.清泻肝郁胃热法在消渴病治疗中的地位和作用 1997,(5):8 [J].中国实验方荆学杂志,2004,(4):62 l5郑目静,齐达春.试论阳虚消渴[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2004,(3):5 35王玉霞,赵金祥,张睿,等,益气养阴化瘀汤治疗消渴病气阴两虚兼 l6张振忠.温阳利水法治疗消渴[J].陕西中医函授通讯,1998,(2):13 瘀证52例疗效观察[J].长春中医学院学报,2003,(1):14 l7张庚良.消渴与心火关系初探[J].河北中医,2001,(3):235 36崔云竹.奇可力降糖胶囊治疗糖尿病的研究[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 l8李冀,王春丽.消渴从心辩治论[J].中医药学报,2000,(1):3 报,1998,(2):14 l9王伟明,王翠萍,郭宝荣.浅谈糖尿病从瘀论治[J].山东中医杂志。 37卢集森.消渴饮治疗Ⅱ型糖尿病60例临床观察[J].新中医,1998, 1994,(2):52 (8):20 . 2o王昌俊.糖尿病从瘀论治初探[J].山西中医,1994,(1):5 38初叔华,王耀辉.糖尿病病机初探[J].新中医,1990,(10):11 2l吴观运,盖欣,彭树国.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近况[J].河南中医,1994, (收稿日期:2005.05.2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