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药理名词解释

2024-06-19 来源:爱站旅游
导读药理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不良反应—药物对机体带来不适、痛苦或损害的反应,成为不良反应。

2、血浆半衰期--指血浆中药物浓度下降一半的时间。

3、选择性作用--治疗剂量的药物吸收入血后,只对某个或几个器官组织产生明显的作用,对其它器官组织作用很小或不发生作用。

4、激动剂—药物与受体有较强的亲和力,也有较强的内在活性,它兴奋受体可产生明显效应。如吗啡兴奋阿片受体引起镇痛和欣快作用。

5、拮抗剂--与受体的亲和力较强,但无内在活性,它能阻断激动药与受体的结合,如阿托品。

6、部分激动剂—此类药物与受体的亲和力较强,但只有弱的内在活性,能引起较弱的生物效应,较大剂量时如与激动药同时存在能拮抗激动药的部分效应。

7、半数致死量(LD50)-- 引起50%实验动物死亡的药物剂量。

8、安全范围--指半数有效量(ED50)与半数致死量(LD50)之间的距离。此值越大药物越安全。

9、生物利用度--指药物被机体吸收进入体循环的相对量和速度。

10、首关消除--口服某些药物,经肝门静脉进入肝脏,在进入体循环前被代谢灭活或结合贮存,使进入体循环的药量明显减少,这种现象称为首关消除或首关效应或第一卡关效应。

11、肝肠循环--自胆汁排入十二指肠的结合型药物在小肠中经水解后再吸收的过程。

12、量效关系—药物剂量与效应之间的规律性变化,称为量效关系。

13、有效量—显现治疗效果且未出现中毒反应的剂量。

14、肝药酶诱导剂—能增强药酶的活性,加速其他药物代谢的药物,如苯巴比妥等。

15、最小有效量--刚能引起效应的剂量称最小有效量,亦称阈剂量。

16、耐药性--指长期应用化疗药物后,病原体或病原微生物对药物产生的耐受性。

17、身体依赖性—是反复应用某些药物后造成的一种适应状态,中断用药则产生一些难以忍受的戒断症状。

18、抑菌药—仅能抑制病原微生物生长繁殖但无杀灭作用的药物。

19、首剂现象--指首次给予哌唑嗪治疗某些高血压患者时,可出现直立性低血压、心悸、昏厥等现

象。若将首次剂量减至0.5mg,并在临睡前服用,便可避免发生。

20、稳态浓度--恒速、恒量给药时,约经5个半衰期,此时给药速度与消除速度相等,即达到了稳态血药浓度。

21、反跳现象--长期用药因减量太快或突然停药所致原发病复发或加重的现象,称为反跳现象。

22、半数有效量(ED50)—

23、二重感染--在应用广谱抗菌药物过程中,因长期大量用药,使体内敏感细菌被抑制,而不敏感细菌得以繁殖,引起新的感染,称为二重感染。

24、后遗效应--停药后血浆药物浓度已降到阈浓度以下时所残存的生物效应。

25、抗菌谱—抗菌药的抗菌范围。仅能作用某一菌种或某一菌属的药物称为窄谱抗菌药,抗菌范围广泛,对多种病原体均有抑制作用的药物称为广谱抗菌药。

26、抗菌活性—抗菌药物抑制或杀灭病原微生物的能力。临床上常用最低抑菌浓度或最低杀菌浓度表示。

27、钙拮抗剂--又称钙通道阻滞药。是指选择性地作用于电压依赖性钙通道,抑制钙离子从细胞外液经电压依赖性钙通道进入细胞内的药物。

28、治疗指数--动物半数致死量(LD50)与治疗感染动物的半数有效量(ED50)的比值。

29、替代疗法--外源性补给某种激素,以弥补机体原有内分泌腺由于病理改变或手术

所致分泌功能

减退,此疗法称之为替代疗法。

30、细菌耐药性—病原体与化学治疗药物长期或反复接触后,对药物的敏感性降低或消失。

31、副作用—在治疗剂量时,出现的与治疗作用无关的作用,如阿托品引起的口干

1、阀剂量:刚引起药理效应的剂量。2、极量:引起最大效应而不发生中毒的剂量。3、常用量:比阀剂量大,比极量小的剂量。4、受体向上调节:激动药浓度低于正常时,受体数目增加,向上调节与长期应用拮抗剂后敏感性增加有关。5、受体向下调节:在激动药浓度过高或长期激动受体时,受体数目减少,向下调节与耐受性有关。6、效能:药物的最大效应。7、亲和力:药物与受体的结合能力,其大小与药物受体复合物解离常数的负对数成正比。8、后遗效应:停药后血浆药物浓度已降至阀浓度以下时残存的药物效应。9、继发反应:继发于药物治疗作用之后一种不良反应,如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引起的二重感染。10、毒性反应:由于药物剂量过大,用药时间过长或机体敏感性过高,使机体产生病理变化或有害反应。11、量效关系:药物的药理效应随着剂量或浓度的增加而增加,二者间规律性变化称量效应关系。12、抗代谢药:有些药物的化学结构与正常代谢物非常相似,掺入代谢过程后抑制或阻断正常代谢的生理效果。13、ED50:引起半数动物阳性反应的剂量。14、选择性作用:药物只对某个或某些组织器官发生明显作用,而对其它组织作用很小或无作用。15、受体拮抗剂:与受体有较强的亲和力而无内在活性药物。16、受体激动剂:与受体有较强的亲和力和较强的内在活性的药物。18、兴奋作用:机体器官原有的功能提高。19、原发作用:药物与器官组织接触后所产生的作用。20、继发作用:药物通过神经反射和体液联系引起远隔器官的机能变化。21、竞争性拮抗药:与激动药互相竞争与

受体可逆性结合,从而阻断激动剂作用的药物。22、非竞争性拮抗药:这类药物与受体结合非常牢固,分解很慢或是不可逆转,从而阻断激动剂与受体结合。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