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社团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摘 要]通过坚持社团活动导师制、实施教学和学生社团工作一体化、加大学生社团培育力度、以校园文化引导社团活动方向和深度等措施来实现学生社团的有效管理大有必要。
[关键词]高校学生;社团运行;问题;对策
1 高校学生社团的基本功能
高校学生社团是经学校批准的由志向、兴趣、爱好相同的学生组织起来的团体。它是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学生培养兴趣爱好、陶冶思想情操,展示才华和智慧的广阔舞台,更是党团工作、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延伸的重要载体。共青团中央、教育部于2005年联合发布的《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团工作的意见》指出,高校学生社团是在共青团组织领导下,“由高校学生依据兴趣爱好自愿组成,按照章程自主开展活动的学生组织”,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方式,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引导学生适应社会、促进学生成才就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新形势下有效凝聚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织动员方式,是以班级或年级为主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补充。
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学生社团已日益成为高校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管理和监督校园服务的重要工作领域。学生社团活动以国家的教育方针和学校规章制度为指导,以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及能力,丰富学生的课余科技文化生活,促进优良校风学风形成为目的。由学生自发组织并自主活动的群众性团体,学生社团在其自发组织和开展活动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各自不同的社团文化,所以学生社团活动也成为大学校园文化中最具开创性、具有生命力和凝聚力的部分。与此同时,学生社团那种集团化、联合式的活动形式,往往成为校园中文艺宣传的主力军,并为课余文化的开拓创新起到先锋和推动作用。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要加强对大学生社团的领导和管理,帮助大学生社团选聘指导老师,支持和引导大学生社团自主开展活动。”可见,做好学生社团工作,对全面贯彻有关文件精神,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 高校学生社团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笔者曾就高校学生社团的运行状况进行了一次抽样调查(问卷和访谈),调查的范围限定于江苏省内某几所高校,调查的主要对象是这几所高校的社团成员。采用自编访谈提纲在每所高校选取各类社团的各级干部(会长、部长及干事等)20余名进行访谈。采用自编调查问卷对于参加社团的成员进行调查,问卷从干部监督制度(共3题)、管理体制(共4题)、活动开展(共3题)、会员管理制度(共3题)、财政状况(共4题)、教师指导力度(共3题)、社团整体发展(共5题)几个维度对社
团的管理进行调查。研究事先征得本人的同意后进行施测,问卷当场收回。在本次调查中,发放250份问卷,共收回有效问卷219份,问卷回收率为87.6%。就样本的调查结果而言,我们发现:尽管高校学生社团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团队协作意识的培养及集体观念形成等方面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但是,毋庸讳言的是,高校学生社团运行中还是存在着如下问题:
2.1 社团活动目的的单一性
可以说,教学活动、学生社团活动和自由活动共同构成了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全部内容。目前,在部分高校存在这样一种境况,学生社团活动占据了相当部分时间,以至于正常的教学活动都被挤占。这种境况所致的结果是学生社团所组织的各类活动的参与率远大于教学活动的参与率,甚至出现教学单位无法正常调动学生的局面。究其原因,一方面在于部分教学活动过于正统、严肃、死板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浓;另一方面也在于学生社团活动一味地自由、活泼及其倾向于课外消遣的单一目的,在很大程度上“迎合”了学生的兴趣、爱好。正因其与教学活动相对应,使得其在很大程度上扮演了调节和缓冲的角色,将其称为娱乐式消遣一点都不为过。基于此,社团活动的目的的单一性也就再显然不过,此类社团活动大多仅作为学生紧张而严肃的学习活动的调节剂而存在,忽略了在高校这样一个文化高地的社团活动所理应具备的与第一课堂相匹配的文化内涵和教化意义。
2.2 社团活动内容的泛娱乐化倾向
部分高校的学生社团活动并未能真正地将社团活动与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仅仅热衷于搞一些校园卡拉OK歌手大赛、时装表演、模特大赛、青春派对等社会气息较浓的流行性活动,而缺乏体现独特校园文化内涵及大学精神“雕塑”等自身特色的标志性活动,也较少有结合大学自身的区域文化、地区特色、专业特征等来开展的具有较强文化内涵、能反映大学精神及自身追求的活动。长此以往,往往导致有的社团活动仅仅停留于娱乐层面,“不能很好地结合专业学习,没有宗旨和目标,也就不能发挥社团应有的作用”,在活动中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以活动促团结、以活动促协作、以活动促和谐的社团活动初衷也就较难实现。
2.3 社团活动效果瞬时性
学生社团作为“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作为高校第二课堂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学生会组织共同构建了学生活动的两翼”。但正因部分社团活动目的的单一性和活动内容的泛纯娱乐性及单调、重复性的活动设置,使得社团活动效果也更多地停留于瞬间的表演性及短期的宣传、示范性,其作为第一课堂有益补充的“两翼”之一的功能发挥也就大受限制。
3 提高学生社团运行效果的对策探讨
结合前述调查所发现的高校学生社团运行中存在的客观问题,使得我们着力思考如何加强高校社团的管理,使社团运行更为健康和有效等这样的话题就显得
十分迫切和必要。
(1)坚持社团活动导师制。由于学生的知识水平、情感以及阅历等方面的差异或多或少会导致社团运行中的失范。这就需要高校有关部门在给社团一定的空间环境的基础上加以指导和管理。因此,高校应为社团提供一个充分发挥、发展的舞台,通过鼓励、督促等手段促进其发展,通过社团之间的评比,保证社团积极性的发挥,促进其共同进步。学生管理部门应给予政策上、制度上的扶持,探索建立“学生社团导师制”的管理机制,坚持“积极引导理论学习型社团,大力扶持科技服务型社团,监督保证兴趣爱好型社团”,使学生社团在导师的指导下,在学生社团负责人的带领下,分工协作、相互配合,开展好社团工作。另外,选择校内外德高望重、教育有方的教师做社团指导教师,有效地对社团成员进行业务和思想政治教育,从而保证学生社团发展规划的合理性,同时又保证社团成员理论学习的有效性,进而提高思想政治素养。当然,把教师对社团的业务指导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结合起来,不仅使社团成员在业务上得到锻炼,在思想上也得到提高,而且能实现社团成员的全面发展。
(2)实施教学和学生社团工作一体化工程。大学生社团活动就其功能而言,具有“培养学生发展特长、全面成才、团队精神、自我生存能力的功能,学风建设对学生成才具有重大作用”,大学生社团活动对促成学风建设的积极影响不可低估,在促成教学工作、学生社团工作一体化进程中有着独特的桥梁及纽带的作用,因此,在组建学生社团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其专业特色,借助独具专业特色的社团活动,强化学生的专业学习,以专业带动社团,以社团活动促进学风建设。另外,各学生社团要重视第二课堂(课外学习)和第三课堂(社会学习)活动在巩固学生知识、锻炼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中的重要作用,将第二课堂、第三课堂活动纳入培养方案,充分发挥课外教学、校外教学的延伸功能,使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和第三课堂有机结合、相互协调,实现教学、团学工作的一体化,育人机制的全面化和系统化。同时,各学生社团要将学生英语应用能力、计算机操作技能、实验动手技能和专业技能等基本技能作为社团活动项目的主要内容,增强社团活动的学术性和专业性。
(3)加大学生社团培育力度。通过社团培育更好地在学生社团发展过程中落实素质教育理念,通过社团扶植更好地提升校园文化内涵。鉴此,学校要大力扶持理论学习型社团,积极鼓励学术科技型社团,正确引导兴趣爱好型社团,积极倡导社会公益型社团。另外,实现党建团建相结合,加强对学生社团的领导。通过党建团建工作让思想政治教育进社团,使学生社团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和政治方向。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提高社团负责人和社团学生干部的思想素质和理论水平,使他们在社团活动中的模范先锋作用更为突出,进而对社团成员的思想和行为产生影响。同时,在政策、经费、师资等方面给予学生社团相应倾斜,从而使得学生社团在高校校园及大学文化这一双向平台上展示其强劲的吸引力,激发大学生参与社团、发展社团的积极性,为打造一批高质量的学生社团提供生存土壤。
(4)以校园文化引导社团活动方向和深度,进一步提高社团活动质量。社团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学术报告、演讲、辩论、文化沙龙、影视欣赏、高雅艺术创作与欣赏、论坛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政治素质,从
而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学会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形成良好的个人品德和职业道德。而要达到上述目标,各学生社团务必以大学精神及校园文化作为其立身的根本,并以传承此种精神和文化为其核心使命,唯此,社团活动的质量、广度、深度、影响力等方面均方可有所突破,其活动效果也才会越来越令人满意。
总之,高校社团的管理与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只有在学校的高度重视和领导、教师的指导、学生的积极参与下,切实加强高校学生社团工作,实现社团管理的规范化和制度化,不断地深化高校学生社团的活动内容、持续丰富学生社团活动的内涵,高校学生社团的运行才能充分发挥出其服务于教育、服务于学生和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作用。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