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 .姓名: 分数: .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4小题(14分) 【甲文】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乙文】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解释划线词的含义(4分) ⑴可爱者甚蕃: ⑵亭亭净.植 .⑶斯是陋.室: ⑷可以调.素琴: 2.翻译句子(4分) ⑴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⑵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3.下列各项中划线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何陋之有 ..B. 有仙则名 莫名其妙 ..C. 濯清涟而不妖 人不知而不愠 ..D. 陶后鲜有闻 屡见不鲜 ..4.简述甲乙两文分别表达作者怎样的志向或情操?(4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24分)
【甲】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5.下面语句中划线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棹数小舟 棹:划船。 .B.不亦颠乎 颠:颠倒,错乱。 .C.渐激渐深 激:猛烈。 .D.转转不已 已:停止。 .
6.下列语句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求石兽于水中 尝射于家圃 B.乃石性坚重 蒙乃始就学 ....C.至石之半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D.如其言 乐亦在其中矣 ....7.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文章叙述以时间为序。先写寺僧寻找石兽未得,再写讲学家的议论令众人信服,最后写老河兵的分析及众人据其推断终得石兽。
B.文章语言简洁。如写寺僧沿河打捞石兽,仅用“棹”“曳”“寻”等动词领起三个短句,简述打捞经过,以“无迹”交代结果。
C.文章寓理于事。作者借人们寻找石兽的经过及令人惊讶的结局,引出天下事不可“据理臆断”的深层思考。
D.文章人物各具特点。在打捞石兽一事上,寺僧不切实际,认识片面;讲学家不深思熟虑而盲目行动;老河兵综合考虑,实事求是。 8.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6分)
(1)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3分) (2)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3分) 9.解释下面句中划线的词语。(2分) ⑴山门圮于河( ) ⑵ 阅十余岁( ) ..10.下面句中的“之”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2分) A.闻之笑曰 B.当求之于上流 ..C.一老河兵闻之 D.其反激之力 ..
11.讲学家和老河兵都说到了“石性坚重,沙性松浮”,但他们对沉在河中的
石兽作出的结论是完全不同的。讲学家据此得出的最终结论是_____ ________ _,_____ __________。老河兵的最终结论则为__________ _,_____ __________。(请用原文语句回答(2分)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2分) 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13.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4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19题。(16分)
【甲】见文段(二)
【乙】齐大旱逾时,景公召群臣问曰:“天不雨久矣,民且有饥色。吾使人卜,云,祟(鬼怪)在高山广水。寡人欲少(稍微增加)赋敛,以祠灵山(山神),可乎?”群臣莫对。晏子进曰:“不可,祠此无益也。夫灵山固(本来,原本)以石为身,以草木为发。天久不雨,发将焦,身将热,彼独(难道)不欲雨乎?祠之无益。”公曰:“不然,吾将祠河伯,可乎?”晏子曰:“不可。河伯以水为国,以鱼鳖为民,天久不雨,泉日下,百川竭,国将亡,民将灭矣,彼独不欲雨乎?祠之何益?”
14.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 (2分)
水 不 能 冲 石 其 反 击 之 力 必 于 石 下 迎 水 处 啮 沙 为 坎 穴
15.下列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 是非木杮 斯是陋室 B. 可据理臆断欤 我将祠河伯,可乎 ....C. 以为顺流下矣 以草木为发 D. 其反激之力 祠之无益 ....16.解释下列划线的字词(4分)
①阅十余岁( ) ②棹数小舟,曳铁钯( ) ..③竟不可得( ) ④天不雨久矣( ) ..17.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众服为确论。 (2)天久不雨,泉日下,百川竭。 18.【甲】文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2分) 答: 19、【乙】文中晏子劝阻景公不要“祠灵山河伯”,其表面的理由是:“天久不雨”,灵山河伯自身难保,其根本的原因是担心祭祀的费用会增加百姓负担。由此可以看出晏子是个 、 的人(用两个短语概括,从两方面作答)(2分)
(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20---26小题(16分)
【甲】见文段(二) 【乙】余十一二岁时,闻从叔灿若公言:里有齐某者,以罪戍黑龙江,殁(mò死)数年矣。其子稍长,欲归其骨,而贫不能往,恒蹙(cù)然如抱深忧。 一日,偶得豆数升,乃屑以为末,水抟成丸,衣以赭(zhě红褐色)土,诈为卖药者以往,姑以绐(dài欺哄)取数文钱供口食耳。乃沿途买其药者,虽危症亦立愈。转相告语,颇得善价,竞藉是达戍所,得父骨以箧负归。归途于窝集遇三盗,急弃其资斧,负箧奔。盗追及,开箧见骨,怪问其故,涕泣陈述,共悯而释之,转赠以金。方拜谢间,一盗忽擗(pǐ)砞mò(捶胸顿足)大恸曰:“此人孱弱如是,尚数千里外求父骨,我堂堂丈夫,自命豪杰,顾及不能耶?诸君好住,吾今往肃州矣。”语讫,挥手西行。其徒呼使别妻子,终不反顾。盖所感者深矣。
20.甲文选自_________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主持编纂《 》(3分)
21.解释下面句中划线的词语。(4分) ①湮于沙上( ) ②不亦颠乎( ) ..③虽危症亦立愈( ) ④终不反顾( ) ..22.翻译下列句子(4分) (l)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译文: (2)此人孱弱如是,尚数千里外求父骨,我堂堂丈夫,白命豪杰,顾及不能耶? 译文: 23.请简要写一下,你从这两则故事中得到怎样的启示?(3分) 【甲】文的启示::
【乙】文的启示:
答案(一)1. ⑴ 多 ⑵ 竖立 ⑶ 这 ⑷ 调弄
2. ⑴ 谈笑的是渊博的学者,往来的没有浅薄的人。⑵经过清水洗涤,但不显得妖艳。
3.C
4。《陋室铭》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爱莲说》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的君子风格。
(二)5、C 激:冲击。 6、A 【解析】.求石兽于水中(在)/尝射于家圃(在);..B.乃石性坚重(原来是)/蒙乃始就学(就);C.至石之半(助词,的)/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主谓之间,无意义,不翻译);D.如其言(他的)/乐亦在其中矣(那)。 7、D【解析】D.人物特点的概括不准确。讲学家只是提出了石兽埋在沙里只能越来越深的看法,并未盲目采取行动。
8、(1)【答案】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会被突然上涨的河水带着离开呢?(3分)_
(2)【答案】然而天下的事,只知道其一,不知道其二的事情多了,难道可以根据自己的主观判断吗?(3分)_9.⑴倒塌 ⑵经历 10.D
11.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转转不已,遂反朔流逆上矣; 12.这不是木片,怎么能够被洪水冲(携带)走呢?
13.事物的变化是很多的,不能凭主观臆断去判断事物。(言之成理即可)
(三)14、(2分) 水不能冲石/其反击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15、(2分)B 16、(4分)经过,经历 划(船) 终了,最后 下雨
17、(4分) (1)大家很信服,认为是正确的言论
(2)老天长时间不下雨,泉水一天比一天减少,河流将要干涸;
18、(2分)遇到问题不能主观臆断,要从实际出发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或实际经验有时比书本知识更可靠;或无论做什么事,都要符合事物的本身规律。(言之成理即可)
19、爱国忧民(关爱百姓)、机智善辩(2分,两个方面各1分,意思相同的词语即可) 答案(四)
20.《阅微草堂笔记》纪昀《四库全书》
21. (1)埋没 (2)颠倒错乱 (3)即使 (4)回头看
22. (1)按照他的话,果然在几里外找到了(石兽)。
(2)这人如此孱弱,尚能历尽艰辛,到千里之外寻找父亲的遗骨。 我这个堂堂男子汉,自命 英雄豪杰,反而做不到吗?
23. 【甲】文的启示:实践出真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意近即可) 【乙】文的启示:“做人要尽孝道”或“有志者事竟成”或“做好事与尽孝道都能够感染影响别人”等等。 (意近即可)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