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总则
1.1熟悉开发区区域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的适用范围 ⑴适用于国家或地方政府批准建设的各类开发区。
包括①经济技术开发区、②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③保税区、④边境经济合作区、⑤旅游度假区、⑥各种类型的工业园区及成片土地开发等类似区域开发的环境影响评价。
⑵开发区的特征: ①占地面积大(1km以上); ②性质复杂(涉及多种行业);
③管理层次较多,除有专门的开发区管理机构外,每个开发项目一般均有独立的法人; ④不确定因素多,许多开发区初期仅具有开发性质,但具体的开发项目往往不确定; ⑤环境影响范围大,程度深;
⑥有条件实施污染物集中控制和治理。
1.2掌握开发区区域环境影响评价重点
⑴环境问题及可能制约开发区发展的环境因素识别。 如区域环境承载力分析、土地使用生态适宜度分析等。 ⑵计算环境容量与提出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方案。
环境容量指人类和自然环境不致受害的情况下,其所能容纳的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通常所说的环境容量指在确定的环境目标值下,区域环境所能够容纳的污染物最大允许排放量。环境容量的影响因素:环境的社会功能、环境质量现状、污染源特征、污染物性质以及环境自净(扩散)能力等。
合理的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方案包含两层意思:①排污量的合理分配;②污染物总量控制的合理性,即所确定的排污总量应充分考虑到区域现有的经济技术条件,为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留有充分的余地。
⑶环境保护方案论证。从环境保护角度论证开发区环境保护方案,如污染物集中治理方案(包括治理设施的规模、工艺和布置的合理性等);生态建设方案(包括生态恢复、补偿、绿化等);水土保持方案等。对区域污染物进行集中治理(供热、供气、污水集中处理)是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一个特点,在单个建设项目评价中很难做到这一点。在开发区区域环境影响评价中,应对区域污染物集中治理的方案从规模、选址、工艺和布局、治理效果等方面
2
进行分析。
⑷规划方案综合论证。对拟议的开发区各规划方案(包括开发区选址、功能区划、产业结构与布局、发展规模、基础设施建设、环境保护设施等)进行环境影响分析和综合论证,提出修改和完善开发区规划的建议和对策。
2.环境影响评价实施方案
2.1熟悉开发区区域环境影响评价实施方案的基本内容(类似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大纲,是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总体设计和行动指南)
⑴开发区规划简介;
⑵开发区及其周边地区的环境状况; ⑶规划方案的初步分析;
⑷开发活动环境影响识别和评价因子选择; ⑸评价范围和评价标准(指标); ⑹评价专题设置和实施方案。
各专题工作的实施方案一般包括该专题的主要评价内容、评价方法、拟采用的计算模式及参数的选择、评价所用资料和数据来源等。通过专题设置,基本上确定了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内容、深度,为今后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编制质量打下了基础。
2.2熟悉规划方案初步分析的内容及要求 ⑴开发区选址的合理性分析:根据开发区性质、发展目标和生产力配置基本要素,分析开发区规划选址优势和制约因素。开发区生产力配置有12个基本要素:土地、水资源、矿产或原材料资源、能源、人力资源、运输条件、市场需求、气候条件、大气环境容量、水环境容量、固体废物处理处置能力、启动资金。
⑵开发规划目标的协调性分析。①按主要的规划要素,逐项比较分析开发区规划与所在区域总体规划、其他专项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的协调性。②可采用列表的方式说明开发区规划发展目标及环境目标与所在区域规划目标及环境保护目标的协调性。
3.环境影响报告书编制要求
3.1熟悉区域环境现状调查和评价的内容和要求(导则内容)
⑴区域环境概况。简述开发区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概况、社会经济发展概况等主要特征,说明区域内重要自然资源及开采状况、环境敏感区和各类保护区及保护现状、历史文化遗产及保护现状。
⑵区域环境现状调查和评价基本内容:
①空气环境质量现状,SO2和NOx等污染物排放和控制现状。
②地表水(河流、湖泊、水库)和地下水环境质量现状(包括河口、近海水域)、废水处理基础设施、水量供需平衡状况、生活和工业用水现状、地下水开采现状等。
③土地利用类型和分布情况,各类土地面积及土壤环境质量现状。
④区域声环境现状、受超标噪声影响的人口比例以及超标噪声区的分布情况。 ⑤固体废物的产生量,废物处理处置以及回收和综合利用现状。 ⑥环境敏感区分布和保护现状。
⑶区域社会经济。概述开发区所在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现状、近期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和远期发展目标。
⑷环境保护目标与主要环境问题。概述区域环境保护规划和主要环境保护目标和指标,分析区域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以表格形式列出可能对区域发展目标、开发区规划目标形成制约的关键环境因素或条件。
3.2熟悉规划方案分析的内容和要求
⑴基本要求:将开发区规划方案放在区域发展的层次上进行合理性分析,突出开发区总体发展目标、布局和环境功能区划的合理性。
⑵开发区总体布局及区内功能分区的合理性分析。 ⑶开发区规划与所在区域发展规划的协调性分析。 ⑷开发区土地利用的生态适宜度分析:
①生态适宜度评价采用三级指标体系,选择对所确定的土地利用目标影响最大的一组因素作为生态适宜度的评价指标。
②根据不同指标对同一土地利用方式的影响作用大小,进行指标加权。
③进行单项指标(三级指标)分级评分,单项指标评分可分为4级:很适宜、适宜、基本适宜、不适宜。④在各单项指标评分的基础上,进行各种土地利用方式的综合评价。
⑸环境功能区划的合理性分析。
⑹减缓措施:根据综合论证的结果,提出减缓环境影响的调整方案和污染控制措施与对策。
3.3熟悉环境容量与污染物总量控制的主要内容 ⑴大气环境容量与污染物总量控制:、 ①总量控制指标因子:烟尘、粉尘、SO2。
②对开发区进行大气环境功能区划,确定各功能区环境空气质量目标。 ③根据环境质量现状,分析不同功能区环境质量达标情况。
④结合当地地形和气象条件,选择适当方法,确定开发区大气环境容量。
⑤结合开发区规划分析和污染控制措施,提出区域环境容量利用方案和近期(按五年计划)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
⑵水环境容量与废水排放总量控制:
①总量控制指标因子:化学需氧量(CODCr)、氨氮、TN(水温T条件下的非离子氨)、TP(水温T条件下的总磷)等因子以及受纳水体最为敏感的特征因子。
②分析基于环境容量约束的允许排放总量和基于技术经济条件约束的允许排放总量。 ③对于拟接纳开发区污水的水体,应根据环境功能区划所规定的水质标准要求,选用适当的水质模型分析确定水环境容量[河流/湖泊:水环境容量,河口/海湾:水环境容量/最小初始稀释度,(开敞的)近海水域:最小初始稀释度];对季节性河流,原则上不要求确定水环境容量。④对于现状水污染物排放虽然已实现达标排放,但水体已无足够的环境容量可资利用的情形,应在指定基于水环境功能的区域水污染控制计划的基础上确定开发区水污染物排放总量。⑤如预测的各项总量值均低于上述基于技术水平约束下的总量控制和基于水环境容量的总量控制指标,可选择最小的指标提出总量控制方案;如预测总量>上述二类指标中的某一类指标,则需调整规划,降低污染物总量。
⑶固体废物管理与处置:①分析固废类型和发生量及其减量、资源、无害化处理处置措施及方案。⑵分类确定开发区可能产生的固废总量。③开发区的固废处理处置应纳入所在区域的固体废物总量控制计划之中,对固体废物的处理处置要符合区域所制定的资源回收、固废利用的目标与指标要求。④按固体废物分类处置的原则,测算需采取不同处置方式的最终处置总量,并确定可供利用的不同处置设施及能力。
3.4熟悉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的主要内容(考点)
1)生态现状调查:调查生态环境现状和历史演变过程、生态保护区或生态敏感区的情况,包括生物量及生物多样性、特殊生境及特有物种,自然保护区、湿地,自然生态退化状况(包括植被破坏、土壤污染与土地退化等)。
2)生态影响分析的内容与重点:
⑴分析评价开发区规划实施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包括生物多样性、生态环境功能及生态景观影响。
①分析由于土地利用类型改变导致的对自然植被、特殊生境及特有物种栖息地、自然保护区、水域生态与湿地、开阔地、园林绿化等的影响。
②分析由于自然资源、旅游资源、水资源及其他资源开发利用变化而导致的对自然生态与景观的影响。
③分析评价区域内各种污染物排放量的增加、污染源空间结构等变化对自然生态与景观的影响。
⑵生态影响分析的重点应着重阐明区域开发造成的包括对生态结构与功能的影响、影响性质与程度、生态功能补偿的可能性与预期的可恢复程度、对保护目标的影响程度及保护的可行途径等。
3)对策与措施:对于预计的可能产生的显著不利影响,要求从保护、恢复、补偿、建设等方面提出和论证实施生态环境保护措施的基本框架。
3.5熟悉开发区规划综合论证的内容和要求
根据环境容量和环境影响评价结果,结合地区的环境状况,从开发区的选址、发展规模、产业结构、行业构成、布局、功能区划、开发速度和强度以及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污水集中处理、固体废物集中处理处置、集中供热、集中供气等)等方面对开发区规划的环境可行性进行综合论证:开发区的⑴总体发展目标的合理性;⑵总体布局的合理性;⑶环境功能区划的合理性和环境保护目标的可达性;⑷土地利用的生态适宜度分析。
3.6熟悉确定环境保护对策及环境影响减缓措施的原则要求
1)主要环境保护对策包括对开发区规划目标、规划布局、总体发展规模、产业结构以及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的调整方案。⑴当开发区土地利用的生态适宜度较低,或区域环境敏感性较高时,应考虑选址的大规模、大范围调整。⑵当选址邻近生态保护区、水源保护地、重要和敏感的居住地,或周围环境中有重大污染源并对区域选址产生不利影响以及某类环境指标严重超标且难以短时期改善时,要建议提出调整;开发区边界应与外部较敏感地域保持一定的空间防护距离。⑶开发区内各功能区除满足相互间的影响最小,并留有充足的空间防护距离外,还应从基础设施建设、各产业间的合理连接,以及适应建立循环经济和生态园区的布局条件来考虑开发区布局的调整。⑷规模调整包括经济规模和土地开发规模的调整,在拟定规模的调整建议时应考虑开发区的最终规模和阶段性发展目标。⑸当开
发区发展目标受外部环境影响时(如受区外重大污染源影响较大),在不能进行选址调整时,要提出对区外环境污染控制进行调整的计划方案,并建议将此计划纳入到开发区总体规划之中。
2)主要环境影响减缓措施:⑴大气环境影响减缓措施应从改变能流系统及能源转换技术方面进行分析。重点是煤的集中转换以及煤的集中转换技术的多方案比较。⑵水环境影响减缓措施应重点考虑污水集中处理、深度处理与回用系统,以及废水排放的优化布局和排放方式的选择。⑶典型工业行业,可根据清洁生产、循环经济原理从原料输入、工艺流程、产品使用等进行分析,提出替代方案和减缓措施。⑷固废影响的减缓措施重点是固体废物的集中收集、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理处置措施。⑸可能导致对生态环境功能显著影响的开发区规划,应根据生态影响特征制定可行的生态建设方案。
3)提出限制入区的工业项目类型清单。
(八)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HJ/T130—2003(P196)
1. 总则
1.1熟悉导则的适用范围:适用于国务院有关部门、设区的市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组织编制的下列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⑴“一地三域”总体规划(土地利用的有关规划,区域、流域、海域的建设、开发利用规划)。⑵“十个”专项规划(工业、农业、畜牧业、林业、能源、水力、交通、城市建设、旅游、自然资源开发)。前者要求编制环境影响篇章或说明,后者要求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
1.2掌握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原则:⑴科学、客观、公正原则。⑵早期介入原则。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应尽可能在规划编制的初期介入,并将对环境的考虑充分融入到规划中。形成规划方案和规划方案优化是其中最重要的两个环节。⑶整体性原则。⑷公众参与原则。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过程中鼓励和支持公众参与,充分考虑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和主张。⑸一致性原则。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深度应当与规划的层次、详尽程度相一致。⑹可操作性原则。应当尽可能选择简单、实用、经过实践检验可行的评价方法,评价结论应具有可操作性。
2.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内容与方法 2.1熟悉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内容
⑴规划分析,包括分析拟议的规划目标、指标、规划方案与相关的其他发展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的关系;⑵环境现状与分析,包括调查、分析环境现状和历史演变,识别敏感的环
境问题以及制约拟议规划的主要因素;⑶环境影响识别与确定环境目标和评价指标,包括识别规划目标、指标、方案(包括替代方案)的主要环境问题和环境影响,按照有关的环境保护政策、法规和标准拟定或确认环境目标,选择量化和非量化的评价指标;⑷环境影响分析与评价,包括预测和评价不同规划方案(包括替代方案)对环境保护目标、环境质量和可持续性的影响;⑸针对各规划方案(包括替代方案)拟定环境保护对策和措施,确定环境可行的推荐规划方案;⑹公众参与;⑺拟定检测、跟踪评价计划;⑻编写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报告书、篇章或说明)。
2.2了解环境目标和评价指标的含义
⑴拟定或确认环境目标。针对规划可能涉及的环境主题、敏感环境要素以及主要制约因素,按照有关的环境保护政策、法规和标准拟定或确认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环境目标,包括规划涉及的区域和/或行业的环境保护目标,以及规划设定的环境目标。⑵规划涉及的环境问题。可按当地环境(包括自然景观、文化遗迹、人群健康、社会/经济、噪声、交通)、自然资源(包括水、空气、土壤、动植物、矿产、能源、固废)、全球环境(包括气候、生物多样性)三大类分别表述。⑶确定环境影响评价指标。评价指标是环境目标的具体化描述,可以是定性的或定量化的,是可以进行监测、检查的。规划的环境目标和评价指标需要根据规划类型、规划层次,以及涉及的区域和/或行业的发展状况和环境状况来确定。如A1区域规划环境目标与评价指标。
环境主题 生物多样性 环境目标 保护和扩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扩大特别的栖息地和种群 将水污染控制在不危害自然生态系统的水平;水 减少水污染排放,水环境功能区达标;地下水的使用处于采、补平衡水平 固体废物和土壤 减少污染,并且保护土壤质量和数量;废物最小化(回用、堆肥、能源利用) 达到国际/国家保护目标 河流、湖泊、近海水质达标率;湖泊富营养化水平;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和水量;供水水源保证率;污水集中处理规模和效率;工业水污染物排放量控制 耕地面积;绿地面积;控制水土流失面积和流失量;化肥与农药使用与管理;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有害废物处理(危险废物与一般工业固废) 空气质量达标天数;空气污染物排放量控制;空气污染物排放量减少比例;机动车尾气排放达标情况 交通噪声达标率;一、二类噪声功能区比例(区域噪声质量状况) 集中供热的比例;电力供应;燃气供应;燃煤 能源消耗;防洪 评价指标 空气 声环境 能源和矿产 气候 文化遗产减少空气污染物排放,大气环境功能区达标 减少噪声和振动 有效地使用能源;提高清洁能源比例;减少矿产资源的消耗;提高材料的重复利用 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减少气候变化灾害 保护历史建筑、古迹、及其他重要的文化特性;列入濒危名单的建筑和古迹的比例及其历史意义、文化内涵、和自然景观 重视和保护地理、地貌类景观(如山岳景观、游乐价值(趣味性、知名度等);美学价值(景观美感度、奇特性、峡谷景观、滨海景观、岩溶地貌、风蚀地貌等) 完整性等);科学价值 2.3了解规划分析的基本内容
⑴规划的描述。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应在充分理解规划的基础上进行,应阐明并简要分析规划的编制背景、规划的目标、规划对象、规划内容、实施方案,及其与相关法律、法规和其它规划的关系。⑵规划目标的协调性分析。按拟定的规划目标,逐项比较分析规划与所在区域/行业其他规划(包括环境保护规划)的协调性。⑶规划方案的初步筛选。①识别该规划所包含的主要经济活动,包括直接或间接影响到的经济活动,分析可能受到这些经济活动影响的环境要素;简要分析规划方案对实现环境保护目标的影响,进行筛选以初步确定环境可行的规划方案。②应当依照国家的环境保护政策、法规及其它有关规定,对所有的规划方案进行筛选。③初步筛选的方法主要有:专家咨询、类比分析、矩阵法、核查表法等。⑷确定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内容和评价范围。①根据规划对环境要素的影响方式、程度,以及其他客观条件确定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内容。每个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内容随规划的类型、特性、层次、地点及实施主体而异;根据环境影响识别的结果确定环境影响评价的具体内容。②确定评价范围时不仅要考虑地域因素,还要考虑法律、行政权限、减缓或补偿要求,公众和相关团体意见等限制因素。③确定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地域范围应考虑两个因素:a.地域的现有地理属性(流域、盆地、山脉等),自然资源特征(森林、草原、渔场等),或人为的边界(公路、铁路或运河);b.已有的管理边界,如行政区等。
2.4熟悉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拟定环境保护对策与减缓措施的原则和优先顺序 在拟定环境保护对策与措施时,应遵循“预防为主”的原则和下列优先顺序:⑴预防措施。用以消除拟议规划的环境缺陷;⑵最小化措施。限制和约束行为的规模、强度或范围使环境影响最小化;⑶减量化措施。通过行政措施、经济手段、技术方法等降低不良环境影响;⑷修复补救措施。对已经受到影响的环境进行修复或补救;⑸重建措施。对于无法恢复的环境,通过重建的方式替代原有的环境。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