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中国土地改革历史

2022-06-11 来源:爱站旅游
导读中国土地改革历史


安 徽 师 范 大 学

ANHUI NORMAL UNIVERSITY

中国土地革命发展历史

目 录

摘 要 ...................................................................... 1

1 绪论 ...................................................................... 1

2 在党的领导下,农村土地政策经历的三次变革 ..................................... 1

2.1 第一次变革是土改、互助组和合作化 ..................................... 1

2.2 第二次是变革人民公社化运动 ..................................... 2

2.3 第三次变革是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 ....................................... 2

3 我国农村土地政策的三次变革的背景、历程及主要特点 ..................................... 2

3.1 土改、互助组和合作化运动的情况 ..................................... 2

3.2 “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的情况 ..................................... 2

3.3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情况 ....................................... 2

4 对农村土地政策的三次变革的几点认识..................................... 3

4.1 建国后第一次土地是中国革命最基本的历史任务 ..................................... 3

4.2 “大跃进”、人民公社运动也起到了提高农业生产力的积极作用制度的改革..................................... 3

4.3 党中央对农村土地政策做出重大调整 ....................................... 3

5 参考文献 ................................................................... 4

中国土地革命发展历史

摘 要:土地作为农业最基本的生产要素,是农民生活最基本的收入来源,而土地使用效益是衡量农村改革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尺。从一定意义上讲,在农村解决好了土地问题,其他问题都可迎刃而解。本文从我党领导的三次土地制度变革着手,研究中国土地革命发展历史,有利于我国解决“三农”问题,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现。

关键词:土地 土地革命 土地政策变革

一、绪论

土地问题不仅是革命时期的重要问题,也是现代化建设时期的重要问题。从中国革命时期最早的“打土豪、分田地”到现代中国农村的“土地承包责任制”,经历了漫长的岁月。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召开紧急会议(八七会议),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的方针。这是我党在政治上的巨大进步。事实也证明,这是革命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夺取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基本条件。此后的几十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农村土地政策经历了三次大的变革。本文着重对这三次变革作了介绍,分析了我国农村土地政策的变迁历程,对于揭示中国共产党领导农民进行农村土地政策变革的经验和教训,对今后我国解决“三农”问题有一定的意义。

二、在党的领导下,农村土地政策经历的三次变革

(一)第一次变革是土改、互助组和合作化

土改,是小土地所有制为基础的小农经济成为农村经济结构的基本形式;互助合作运

1

动,是继土改之后进行的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即变农民小土地私有制为集体所有制的社会革命。

1949年新中国成立。50年6月,中国共产党召开了七届三中全会,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这次土地制度改革以消灭“封建剥削的土地地主所有制”为宗旨的,到1952年9月,土改工作基本完成,我国农村经济关系出现了新的特点:小农经济。土改之后,农业经济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农村的互助组织也进一步增多。为了克服小农经济日益暴露出的弱点和局限性,按照社会主义的道路改造小农经济,党中央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根据列宁的“合作化计划”和党在过度时期总路线的要求,吸取苏联农业集体化的经验,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制定了农业发展要走合作化的道路,力图通过互相合作的道路实现对小农的改造。

(二)第二次是变革人民公社化运动。

1957年冬季,全国掀起了以兴修水利、养猪积肥、改良土壤为中心的冬季农业生产高潮,揭开了“大跃进”的序幕。1958年 5月,党的八次全会二次会议通过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大跃进运动在全国发展起来。

以1958年 8月毛泽东提出“还是办人民公社好”和北戴河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的《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为标志,“人民公社化”运动在极短时间内骤然兴起,迅速席卷神州大地。

(三)第三次变革是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

(四)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把集体所有、统一经营使用的土地制度变革为集体所

2

有、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使用的土地制度。

(五)建立农业生产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工作,获得如此迅速的进展,反映了亿万农民要求按照中国农村的实际状况来发展社会主义农业的强烈愿望。生产责任制的建立,不但克服了集体经济中长期存在的“吃大锅饭”的弊病,而且通过劳动组织、计酬方法等环节的改进,带动了生产关系的部分调整,纠正了长期存在的管理过分集中、经营方式过于单一的缺点,使之更加适合于我国农村的经济状况。

三、我国农村土地政策的三次变革的背景、历程及主要特点

新中国成立初期,选择何种制度来推动和保障农村、农业经济的发展成为当时农村工作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我党为了克服小农经济日益暴露出的弱点和局限性,按照社会主义的道路改造小农经济,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制定了农业发展要走合作化的道路。

(一)土改、互助组和合作化运动的情况

1950年6月,我国颁布《土地改革法》,实行以消灭“封建剥削的土地地主所有制”为宗旨的土地制度改革,使小土地所有制为基础的小农经济成为农村经济结构的基本形式。土改运动取得了极好的效果:由于土改后,农民是在自己的土地上为自己劳动,因此表现出高度的劳动热情,从而推动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同时为以后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创造了有利条件。

这次我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主要特点和经验是:第一,采取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逐步把个体农民引导到互助合作的道

3

路;第二,结合中国农业的特点和农民的习惯,创造了由互助组到具有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初级社,再到完全社会主义性质的高级社的过渡形式。

(二)“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的情况

1957年冬到1958年春,全国农村开展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活动,需要土地连片和人员集中以便于管理。为此,毛泽东在58年3月提出:把小型的农业生产合作社有计划地合并为大型农业生产合作社。中央提出:人民公社是形势发展的必然趋势,建立人民公社是逐步过渡到共产主义所必须采取的基本方针。全国随即迅速掀起了大规模的人民公社化运动。

(三)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情况

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在1978年之前此地一直为饥饿和贫穷困扰。当时是全县有名的\"吃粮靠返销、用钱靠救济、生产靠贷款\"的\"三靠村\"。12月,小岗生产队的18户人家,密谋:干脆包干到户。同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开幕。中国最高层的政治家和最底层的农民们不谋而合:实行农村土地的改革---联产承包责任制。

农民把这种方式概括为“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其特点是所有权与经营权适当分离,土地及部分大型生产资料仍属集体所有,由农户承包经营。包干到户可以充分调动承包者的积极性,进而改进生产技术,提高劳动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管理水平,促进生产的发展,避免了生产上的瞎指挥和分配上的平均主义。这种办法不仅简便易行,而且能给予承包户更多的经营自主权,能使承包户的物质利益与其经营成果相联系,所以深受农民的欢迎。总之,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有利于促进社会生产力的更快发展和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充分发挥,它给农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带来广阔的

4

前景。

四、对农村土地政策的三次变革的几点认识

土地问题一直是中国农村的核心问题。在这个问题上,我党是具有高度使命感、高度责任感的政党,一贯保持实事求是的作风,不断探索,不断创新,推动了社会生产关系的变革,解放了社会生产力,推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的提高。

具体到党领导下的农村土地经营模式的三次变革历程来说:

(一)建国后第一次土地是中国革命最基本的历史任务

建国后第一次土地制度的改革,是中国革命最基本的历史任务,是中国人民反封建斗争的重大胜利。形成了关于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是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列主义关于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的运用和发展。

首先,耕者有其田。中国历史上的每一次政权变更,新崛起者都会用这种方式来团结农民,让他们站在自己一边,共同反对旧有的政权。其次,这次土地变革,使我国农村经济关系出现了新的特点:小土地所有制为基础的小农经济成为农村经济结构的基本形式。新中国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任务完成,社会主义的公有制生产关系确立,对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起到了积极作用。再次,这次土地变革,大大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热情,推动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农业经济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为以后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大跃进”、人民公社运动也起到了提高农业生产力的积极作用制度的改革

5

“大跃进”、人民公社运动也起到了提高农业生产力的积极作用。这次变革使得农村土地收归集体所有,土地从分散耕种到集中经营。这种规模化经营模式,本来符合包括土地在内的农村生产资料的集约化经营,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事实上在一定程度上也起到了提高农业生产力的积极作用。

对这次变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要尊重客观事实,按照实事求是的原则来认识。首先,这次变革反现实主义,过分强调了主观能动性。其次,人民公社化运动实行的政社合一的管理体制,把各种权力集中在县、社两级,基层的生产单位没有自主权,不能实行分级管理、个人负责。

(三) 党中央对农村土地政策做出重大调整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中央从我国社会经济战略发展的高度出发,及时对农村土地政策做出重大调整,完全符合民心民意、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符合我国国情的重大决策。具有划时代的重大战略意义,是我国土地改革史上的伟大里程碑!

五、参考文献

1.冀县卿,钱忠好.改革30年中国农地产权结构变迁:产权视角的分析.南京社会科学,2010(10):73~79

2.原玉廷,杨素青.我国市场化进程及研究动态.江汉论坛,2005(11):70~72

3.王克强,赵 露,刘红梅.城乡一体化的土地市场运行特征及利益保障制度.中国土地科学,2010,24(12): 52~57

6

4.钱忠好,马 凯.我国城乡非农建设用地市场:垄断、分割与整合.管理世界,2007(6):38~44

5.蒋省三,刘守英.土地资本化与农村工业化———广东省佛山市南海经济发展调查.管理世界,2003(11): 87~97

6.梅 虹.认证制度的经济学分析.复旦大学硕士论文,2005

7.姚 洋.中国农地制度: 一个分析框架.中国社会科学,2000(2):54~65

钱忠好,曲福田.中国土地征用制度: 反思与改革.中国土地科学,2004,18(5):5~11

.

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