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对高等教育公平问题的思考

2021-02-10 来源:爱站旅游
导读对高等教育公平问题的思考


对高等教育公平问题的思考

[摘要]教育的公共产品或准公共产品属性决定了政府在教育资源配置中是保证教育公平的基础。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高等教育公平在社会公平中的作用尤为重要。由于教育资源的地区分布不均衡,中西部教育资源极为稀缺。本文从中西部三本院校(主要是独立学院)中农村学生的视角来说明他们在高等教育公平问题上的处境。以期给他们更多的关注,让他们也能均等地享受教育资源。

[关键词]高等教育,公平 三本院校 农村贫困学生

一、引言

教育的公共产品或准公共产品的属性,要求政府介入教育领域并进行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但是市场经济的现实表明,产品的属性和提供机制并不存在必然的联系,我国三本院校(民办高校和独立学院)的存在和发展就证明了这一点。在市场为高等教育提供机制的情况下,政府的职能就是保证教育公平。

教育公平是指社会所有成员均等享受教育的机会,它是社会公平的—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公平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高等教育在社会公平方面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它是促使社会成员从低层向高层流动的主要渠道,也是缩小各阶层之间收入差距的重要途径。尤其是对于那些处于经济低层家庭的子女,可以通过接受高等教育,公平地享受教育资源实现其融入上层社会的目标。可是由于我国是人口大国,庞大的人口数量与经济发展程度和有限的教育资源相比,我国仍然处于“穷国办大教育”阶段。这就使原本应该公平接受高等教育的人群被排挤在有限的教育资源之外。而三本院校作为教育产业化发展的产物,在给那些贫困家庭的学生提供了接受高等教育机会的同时,却进一步的加剧了高等教育的不公现象。本文所理解的教育公平是指自由地选择接受高等教育,均等地享受教育资源,给予高等教育的成员相对同等的待遇和认可程度。

东部地区由于经济发达,城乡收入水平相差不大,加上三本院校发展状况良好,东部农村家庭学生也相对公平地享受了高等教育资源。而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落后,地区之间及城乡之间收入差距比较大,使得农村家庭学生不能公平地享受教育资源,特别是那些无奈之下进入三本院校的农村学生,他们在高等教育中处于极其尴尬的地位。

二、中西部地区三本院校状况

三本院校是第三批本科的简称,是高考录取的第三批次,是国家高等教育供给方扩大招生规模的体现。随着经济水平的发展,国民对教育的需求增加。由于我国适龄应受教育人口众多,教育供给相对于日益增长的需求却明显不足,因而采用竞争性考试选拔入学人员。三本院校是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需求而兴起的。自2004年高考政策推行三本院校全国招生以来,独立学院的发展速度从2004年的249所增加到2008年的322所。由于全国各地区经济发展程度不同,教育资源地区分布极不均衡,目前三本院校的发展状况如表1所示。

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程度相对落后于东部地区,教育发展也相对滞后。中西部民间资本有限,主要依托于原有的公立高校以发展二级学院——独立学院的方式来扩大教育。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增加了人们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三本院校的存在和发展为那些渴望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开启了一扇窗。然而。对农村贫困学生来说,进入三本院校学习不知是增进了教育公平还是加剧了教育不公。

三、教育公平问题在中西部地区三本院校贫困学生中的裹现

1、起点不公

农村学生进入中西部三本院校有很多的无奈,他们出身于农民之家,经济条件决定她们只能选择学习和生活成本相对较低的中西部地区的三本院校,这就是所谓的“经济不自由可以助长社会不自由”。

(1)区域、城乡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及分省划线高考制度。贫困农村学生在教育的起点上就处于弱势地位,明显存在着以城市社会和居民为出发点的“城市中心”的价值取向,高考政策向城市倾斜,农村考生在高考竞争中与城市考生相比处于不利地位。农村学生在设备、课程、教师等方面享受的教育资源远不如城市学生,在全国或全省、市统一的高考面前等于要求因客观条件造成基础不同的考

生去接受难度相同的挑战。这种竞争本身就显失公平,竞争的结果也是不言自明的。另外,在国家高考政策实行按省分配名额的情况下,各地(省、区、市)的录取分数线各不相同,一些地方还相差悬殊。教育资源丰富的大城市是“低分数线,高录取率”,而有些高考大省、生源大省则出现“高分数线,低录取率”的现象,这就导致大省考生处于不利地位,本省考生之间竞争非常激烈且录取分数线明显高于考生相对较少的省份。那些被排挤出重点及二本院校的考生要获得高等教育机会只能进入三本院校,而这与高等教育的公平原则背道而驰。

(2)农村落后的教育观念。农村存在落后的教育观念,尤其把高等教育看作是光耀门楣、出人头地、实现阶层上升的重要通道。同时,农村存在严重的攀比心理,把子女接受教育的层次当作炫耀的资本。在这种落后教育观念的促使下,农民竞相以子女进入本科高校为荣。尽管农民收入水平不高,可是考虑到未来的预期收益和对家庭地位的影响,他们在有机会让子女接受本科教育(含三本)的情况下,会尽力争取和把握机会。另外,三本院校作为刚发展起来的教育模式,公众对它的信息不甚了解,而市场也存在着信息的不完全性,使得搜集三本院校信息的成本很高,尤其是对那些院校所在地与考生所在地相距较远的地区来说,成本会更高。所以,在农民心理上偏好本科教育及信息不完全的情况下,农村学生进入了三本院校。

(3)初级阶段教育不公的进一步发展。农村学生初级阶段是在简陋的校舍、贫乏的师资及自我摸索式的环境和方式下学习的,他们没有经济条件去上各式各样的辅导班和发展各方面的才艺,所以在以分数及特长为选拔条件的前提下,农村学生相对于城市学生处于不利地位。当高考日益侧重于考测能力的时候,应该承认勤奋刻苦的因素在高考成绩中所起的作用在下降。而受教育条件和环境所起的作用却有所上升。初级阶段所接受的教育差异使农村学生在教育资源的初次分配中就处于弱势地位,经过高考的筛选在教育资源的再分配中依然处于不利地位,甚至不得不进入三本院校继续接受教育的“公平”待遇。

2、过程不公

高等教育本应该是—个多元化的教育过程,它包括专业知识的传授、综合素质的提高、实践能力的增强等内容。可是由于独立学院是依托于某些高校的二级学院,其办学性质是公办民助,这种特殊的性质使独立学院中的农村贫困学生不能公平地享受国家的各项教育政策,而是在母校所拥有的教育资源有剩余或是方便的时候才会分一杯羹。在这样的情况下,农村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处境很无助。

(1)不能和所依附的院校学生享受国家奖助政策。独立学院因其办学性质与公立院校的最大差别就是学费非常高。以西部的甘肃为例,5所独立院校平均学费为8160元,而13所公立院校平均学费在4000元左右,独立学院的学费是—般本科院校的两倍还多。在高学费的同时,独立院校却享受不到同等的国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