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第3期 JourneJ ofSh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eoyangTeachersCat.s h.n.+2002 苇24卷弟3期 V01.24№.3 试论清末教育改革 张尤军 (商丘师范学院,河南商丘476000) 【摘要】清末教育改革是清束新政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在甲午战败,“ 强敌为师”的口号下.措鏊与移植日本学制.注重 国家主艾和民族主艾教 ,重点发展师范教育的教育改革。文章试从 日本为媒介的渊潭和学习借鉴日本教育的逢径两方面 论述日本与清末教育改革的关系。 【关键词】清末教育改革;日本;渊源;连径 f中圈分类号J G40—09 f文献标识码】A f文章编号J 1008—1674(2002)03—0083-02 1901年1月29日,流亡在西安的清政府颁布了“变 进A醒悟之阶段。”(信夫清三郎:《日本政治史》,转引自钱 法 上谕:“各就现在情弊,参酌中西政治,举凡朝章国政、 曼倩《中国近代学制比较研究》.广东教育出版社1996年 吏治民生、学校科举、军制财政.当因当革,当省当并,如何 版,第52页)中国不得不注意日本之变化,思考中国之出 而国始兴,如何人才始盛,如何而度支始裕,如何而武各始 路 甲午之败于武器比中国并不高明多少的日本,“以强者 精。各举所知,各抒所见” (《光绪朝东华录》第4602页)宣 为师资”,这促使中国人去探讨更深层次的原因。康有为认 布要实行新政。新政虽未能挽救清危亡的命运,但以日本 为:“近者日本胜我,亦非其将相兵士能胜我也,其国遍设 为媒介,以科举制度废除和近代学制的颁布为主要标志, 各学,才艺足用,实能胜我 。(汤志钧编:《康有为政论集》 旨在学习日本教育的清末教育改革标志着封建教育的全 上册,中华书局1981年第2版,第306页)学人之长,补己 面崩溃,是中国教育走向现代化的重要里程碑。 之短,方能克敌制胜,将关注的且光投向了日本明治维新 以日本为媒介的渊源 的教育改革,教育——^.才一一救国,重新思索中国自强 一之路。 中国的近代化历程是激变而被动的系统工程,从鸦片 2、同文、同种与体用 战争魏源的“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到洋务运动的“中体西 中日两国一衣带水,在地理上两国相邻。两国之同的 用”,中国人将关注的且光更多地投向了西方,同处东方 交流有着上千年的历史。中日两国在人种上同为黄色人 一岛孤悬”的日本向来是中国士大夫所鄙视的对象。甲午 种,语言文化上较为接近,风俗相似,学习省力,易于把握, 战争改变了中国人的日本观,也开始了中国历史新的一 而且较少心理、文化上隔阂。张之洞在《劝学篇》外篇<游学 页.由向西方学习转而向东方日本学习,这一痛苦过程有 第--)中有具体的表述,“至于游学之国,西洋不如东洋,一 其渊源。 路近省费,可多遣;一去华近,易考察;一东文近于中文,易 l、甲午战争的巨大震撼与强烈刺激 通晓;一西书甚繁,凡西学不切要者东人已删节而酌改之。 甲午惨败,马关之辱,如当头棒喝,中国朝野上下受到 中东情势风俗相近,易仿行,事半功倍,无过于此。”(张之 极大的震撼与刺激。甲午一战惊醒了东方睡狮,“吾国四千 漏:《劝学篇》,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年l版,第l16页)充 余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二百兆后始 分阐明了学习借鉴日本的方便之处。 也”。庞大的中华帝国不是败给向所侵惧性等犬羊的英法 “中体西用 是中国近代化的核心与指导思想,中国近 等西方列强,而是向来不屑一顾的蕞尔小国的日本。中国 代每次改革均有以某国为蓝本和榜样,先西方后东方。甲 人民寄予全部希望的 自强中兴”之路,清政府倾注全部心 午战争使中国终于明白了日本明治维新的成功之处以及 血的洋务运动,竞如同肥皂泡一样轻易地破灭了。中国被 中国可予以学习借鉴的模式。当时许多中国人认为日本经 迫接受了前所未有的苛刻条件,“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 历了西洋化到日本化的历程,完成了体用的改造。中国通 处是神州 ,昔日的先生被学生狠狠地教训了一顿,正如李 过向El本学习可以能够更为便捷和便宜地走向现代化之 鸿章在马关对伊藤博文所言“日本非常之进步,足以使我 路。康有为将日本比为中国的。向导之卒”,“测水之竿”, 国觉醒。我国长夜之梦将因贵国的打击而破灭,由此大步 “探险之队”等。中国向日本学可以减少摸索、尝试的代价, 【牧稿日期1 20o2—03—12 【作者简舟1张光军(1971-),男,汉族,商丘师范学院历史系教师,主要从事近代吏教学与研究。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避免走不必要的弯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可以避 免西方思想中那些与中国政体国堵不合的侵蚀腐化。 2、派遣留学生 甲午战败使中国知识分子对洋务运动有所反思,教育 3、日本对清政策的变化 救国成为许多人的共同观点。许多有志青年跨越大洋东渡 自明治维新起,日本推行大陆政策,大清帝国就是它 日本寻求现代教育。据统计从1896年清政府首批派遣l3 的假想敌人和最大的障碍。随着甲午战争的顺利进行和取 名官费留学生留日开始,1898—1911年问.至少有25万名 得初步效果,日本在华势力逐步上升,引起了俄罗斯的不 学生留学日本 在一个短暂时期.一个国家向另一个国家 安。“三国干涉还辽”.使日本看到俄罗斯将是自己争夺远 派遣如此之众多的留学生.选在世界教育史上恐怕 没有 东霸权的主要对手。一方面与英国结盟.另一方面笼络清 先例的。 是世界历史上第一次现代化为走向的真正的大 政府,消弭中国人民的仇视情绪。这不仅是它与沙俄争霸 规模知识分子移民潮。”(马里乌斯:《日本与中国.战争到 远东的利益所在,而且关系到它在中国的更长远的利益。 和平.1894-1912》第149页.转引自《新政革命与日本》第 义和团危机使日本又认识到不但在国际政治中和西方平 5l页)清末留日群体也可以说是中国近代留学史最为庞杂 起平坐,而且在中国要处于优势地位,“保全清国论”.“故 的出洋群体.动机不一.表现多样,但所学专业十分广饲, 今日急欲联英联中.以抚俄、德而图自保(《张文襄公全集》 几乎学遍了日本当时各级学校所开设的全部科目,学习师 卷79,第2o页,转引自任达《新政革命与日本》,江苏人民 出版社1998年版.第29页) ”日本首相大隈重信也宣扬 所谓“大胆原则”,认为日本长期从中国文化中获益良 多.是负愤者。现在该是日本报恩,帮助中国改革与自强的 时候了。他们对中国战败表示遗憾后.便建议中日结成联 盟或联邦,日本向中国提供援助。并强调指出 本这样做 仅是为了自身最佳利益。1898年.日本国内成立了一个半 官方组织——东亚同文会,其成立宗旨第一条便是“保全 清国”。这时中日积方有了共同的感觉与要求:中国以复杂 的心态谋求在日本帮助下进行现代化改革.教育为重要方 面.而日本却更为迫切,谋求在中国的帮助下.阻止俄罗斯 在远东的侵略。中国广泛兴起“日本热”浪潮,日本亦兴起 “清国热 ,于是中日双方走到一起。 二学习借鉴日本教育改革的途径 综观清末学习日本教育的过程,主要通过三大群体同 时推进的.也是清政府学习借鉴日本教育改革的三条途 径:遣使考察学务、派遣留学生,聘请日本教习= l、遣使考察学务 20世纪初。随着清末新政的顺利进行,事无先例,急需 借鉴日本经验,一大批中国官绅东渡取经,其中既有政府派 遣的,也有自费考察者,他们广泛分布于各个阶层和全国各 个地域,考察范围也十分广泛,几乎无所不包,以教育为大 多数。19o4年以后.全国上下掀起一股赴日考察学务热潮。 考察学务人员在日本时间大多数都很短暂,来去匆匆,但他 们的务宴精神使赴日考察学务没有流于形式。媳们在日本 重点考察了教育宗旨、教育制度等事关全局的大政方针方 面,同时广泛地接触教育界各层次人士和详细考察了日本 各级各类学校的办学情况,为清末教育改革准备了充分的 资料。回国后又积极地投入改革行动中去.对清末教育改革 产生巨大影响。有的对清末教育政策、教育制度的决策影响 颇大.有的更是亲身参与其事,如罗振玉、吴汝纶等。有的直 接或间接地推动清末各类教育事业的发展,以及自身教育 观念的转变,如张謇的“师范为教育之母”、“兴学之要在普 及”、“实业辅助教育,教育改良实业”等等。 范为重要目标。“可怜万古伤心地.第一难忘是此关。”中国 的落后和衰弱使每个学生都非常痛苦,激发着、混和着耻 辱、民族自尊心和危机感的意识。“昔日师傅不如今日之弟 子。 对中日教育现状有了全新的认识。对旧的传统教育进 行猛烈抨击,成为推动清末教育改革的一种强大动力。他 们积极投身于新式教育,成为清末各级教育机构中的生力 军。他们或编辑教科书,翻译介绍西方教育著作.或者担任 教习从事基础性工作。留学生为中国造就了一批具有近代 教育思想的教育理论和实践家如王国维等。 3、聘请日本教习 清末教育改革由传统教育向现代转型.新学制的颁布 仅开端绪,在现实中新教育面临到一个最大的困难郎师资 的缺乏。清政府采取了“派出去,请进来”同时并举的办法, 在派遣留学生的同时,从国外聘请教习前来讲学。如同教 育制度借鉴日本一样,也将目光重点投向日本。另外日本 在“保全清国”的指导思想下,也想在中国新教育中取得一 席之地。 清国教育的实权断然不能蚕之欧美,必须由日本 把握之”。为了填补空缺,把握中国的教育实权,扩大日本 在华势力,日本政府也积极选派教习来华 日本教习的时 代”,在清末外国来华教习中.日本教习占有很大比倒. 1909年。日本教习占来华外籍教习总数的87%。不仅人数 多,而且分布广,足迹几乎遍及全中国。代表性人物有:服 部宇之吉、渡边龙圣、滕田丰八、中岛裁之等。由于他们服 从中国的指派,而且有真才实学,很多人受到清政府的奖 励。在中国新式教育兴办的初始期,日本教习曾起到了相 当的协助作用。 “教育为立国之本,国运之盛衰系之,国步之消长枧 之”。经过半个世纪的风雨,中国人终于明白了一个真谛; 人才为本、教育先行、重教兴学、科技新知为近代化之先 导。清柬教育改革是清政府在国难当头,救亡图存,。 强 敌为师资 ,学习日本教育的热情中产生的。清末教育改革 以日本为媒介,注重国家主义和民族主义的教育,重点发 展师范教育,几乎全部是日本学制的移植,虽然难免有封 建性和抄袭性的痕迹,但在中国教育近代化历程中有里程 碑的意义。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