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康德与黑格尔美学思想比较

2023-08-07 来源:爱站旅游
导读康德与黑格尔美学思想比较
美学・文学研究

康德与黑格尔美学思想比较

刘向信

[提要] 康德和黑格尔在西方美学史上所处的地位是不同的:康德是奠基者,黑格尔乃集大成者。康德提出了“主观的合目的性”,力图调和经验派和理性派美学,把感性和理性统一起来;黑格尔首次将辩证法引入美学中,同时在康德的基础上,他提出了“美就是理念的感性显现”,力图在一个新的基点上,解决在康德那里处于极端矛盾状态的感性和理性的统一问题。于是,二人在继承和发展的前提下,分别探讨了美学范畴中的诸多重大的艺术理论问题。[关键词] 康德; 黑格尔; 美学; 继承和发展[中图分类号]B83-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145[2002]04—0102—03

刘向信,山东省教育厅、山东大学文艺学博士生 山东 济南 250014

  从美学史的角度看,康德和黑格尔均是西方古典美学的大师级人物。但是二人所扮演的角色或

所处的地位是有差别的:康德是德国古典美学的奠基人,黑格尔在《美学》中指出,康德的哲学是“近代哲学的转折点”,其美学思想“对于了解艺术美的真实概念,康德的学说确是一个出发点”。十分明显,黑格尔是把康德美学当成近代美学的出发点的,而且黑格尔也明确表示,他受到了康德美学深刻的启发,其后的西方美学家,差不多没有一个不受康德的影响。在这个意义上,曾繁仁先生指出“:因此,不懂得康德美学就不懂得欧洲近代美学和德国古典美学,当然也就无法深入掌握马克思主义美学”。与康德不同,黑格尔是德国古典美学的完成者或集大成者,较之其前的所有美学家,黑格尔的美学内容宏富,体系庞大而完备。曾繁仁先生指出“:其最重要的特点是把辩证法全面地运用于美学研究中,使康德美学中没有真正得到统一的感性与理性两个方面,通过广泛的联系和深刻的矛盾冲突得到唯心主义的统一。这就为揭示美与艺术的本质跨出了关键的一步。而且,由于黑格尔的美学思想处处闪耀着辩证法的光辉,具有巨大的逻辑力量,因而在逻辑性、系统性和科学性上超过了以往任何美学家。正因为如此,马克思主义美学与黑格尔美学在许多地方有着更直接的渊源关系”。这是一个基本认识。只有如此,才能较为科学地揭示二人的美学贡献和历史地位及其承传和发展关系。

康德和黑格尔是一代哲学宗师,他们的美学思想是其宏大的哲学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换言

102

之,作为哲学一个部门的美学研究,是他们哲学观念和哲学思想的延伸或补充。康德的美学专著《判断力批判》是在发现了《纯粹理性批判》和《实践理性批判》两部书稿在理论体系上缺少中间环节而写下的,其中专门探讨了美学。康德美学的核心内容是“美感”,即所谓审美判断力,而康德的审美判断也就是情感判断。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美在无目的的合目的性的形式这一先验原理,并充分论述了真、善、美及其关系问题,力图以审美判断作为沟通认识与意志、自然与自由的桥梁。在康德这里,自然与自由、真与善、感性与理性、规律性与目的性、知与意就通过这特有的审美的情感判断而统一了起来。这是康德美学的出发点和中心线索。“但其具体含义在形式美、壮美和艺术美中又有所不同。总的来看是经历了这样一种由美到善、即由优美到壮美、纯粹美到依存美的过渡”。曾繁仁先生将康

德的美学(特征)归纳为三个方面。(一)在“美的分析”中,康德从诸多方面对审美这一“情感领域”作了充分论述,其结论是:美是不带利害观念,不凭借概念,无目的的,由事物的形式引起的自由的愉快,但仍有普遍性和必然性,它是一种不涉及任何概念内容的主观的合目的性,或形式的合目的性。这是康德的一大贡献,因为他明确提出美是不同于真与善的“主体的愉快”,将美从真与善中区分出来;所谓主体的愉快就是一种不同于“知”与“意”的“情”,这个“情”又将真与善联结了起来,成了沟通两者的桥梁,从而使真善美真正地统一起来,开辟了独立的美学研究领域。(二)康德奠定了美学研究中感

山东社会科学・4/2002

性与理性统一的正确道路。长期以来,欧洲美学史上即存在经验派与理性派两个美学派别。经验派把“美的”和“愉快的”等同起来,把美感与快感等同起来,强调“无目的性”的感性,理性派用“完满”的概念来界定审美活动,强调的是“合目的性”的理性,康德试图将二者结合,把“快感”结合到“合目的性”上,使审美判断既不离开经验事实中的快与不快的情感,又要提高到“合目的性”的先验综合判断,于是他提出了“无目的的合目的性”的著名论断。这一结合既摆脱了形而上学束缚,又包含有辩证法的合理内涵,为其后的尤其是黑格尔的美学研究指明了正确的方法。(三)康德在其美学理论中赋予了一系列美学概念以比较贴切的含义。例如:康德关于壮美(崇高)的论述(崇高是康德美学思想中又一个重要内容),首次将自然现象引入壮美领域,并将其归之于崇敬感对恐惧感的战胜,想象力与理性的对立,这是十分深刻的。其他如自然美与艺术美的关系、艺术与天才、审美意象、艺术的分类等等,均为以后的美学研究打下了深厚的基础。而且,艺术美的论述直接为黑格尔所继承、发展。

显然,康德不是从实际存在中或客观现实中来寻求和研究美学问题的,他从其哲学体系的需要出发,把“主观的合目的性”作为美学研究的逻辑起点。这是《判断力批判》的主要内容,也是康德美学的核心。而正是在这一点,使其与黑格尔的“美就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纠结联系在一起,所谓二者的联系主要源于此,所谓区别或发展也就是基于这一点。黑格尔说,康德在研究人对现实的认识的时候,提出了许多范畴。“但照康德的说法,范畴却只是属于我们的,不是对象的性质,所以,他的哲学就是主观的唯心论。因为他认为自我或能知的主体,既供给认识的型式复供给认识的材料。认识的型式出于能思之我,认识的材料出于感觉之我”。()这是对康德哲学的基本概括。从此出《小逻辑》

发,康德全面展开了他关于美学问题的研究。从《判断力批判》第一版《序言》中可以发现,康德如何把主观主义的先天的综合判断运用于美学研究中的。具体地说,康德美学研究的方向是:在情感领域中是否也可以建立一种独立的先验原则,对于快与不快的情感和人的判断力,是否也可以成为先天的综合判断,这种判断是否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在康德那里,判断力是与逻辑判断的理解力和理性不同的,它是关于感情的一种认识能力,康德称之为反省的判断,即审美的判断,而审美判断就是对于个别事物表示主观态度的情感上的判断。康德认为,通过审美判断这座桥梁,可以把现象界和物

自体、自然的必然和道德的自由沟通起来。在这时候,康德运用了“目的”这一概念。他指出,自然界作为个别现象受必然规律的支配,是没有目的的,

但把它作为整体,它就有目的了;同时,从主观认识方面而言,自然的形式符合人的主观认识的目的。这种符合目的,康德称为主观的目的性,也就是审美观。那么,康德审美观的内涵是什么呢?康德认为,当外物的形式符合了主观认识的目的,我们就会产生一种满足或快乐的情感,当这种情感具有了普遍性和必然性,就成为一种美感。康德著名的“主观的合目的性”,实质上就是指审美判断。因为在他看来,当快感上升为美感,这时的审美判断就是一种先天的综合判断;换言之,受必然律支配的、无目的的、不自由的自然,在审美判断中,由于其符合人的主观认识,因此它成了想象力飞驰的天地,具有了无限广阔的自由性。正因为这样,必然与自由、感性与理性得以沟通,并达到了和谐统一的境界。这就是康德《判断力批判》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也是其美学思想的基本内涵。

黑格尔在哲学上提出的著名命题是“绝对理念”或“绝对精神”。在美学中,他首次将辩证法引入其中,从而带来美学研究的真正变革,这是他与康德的最大区别;同时,在许多问题上,受康德启发或承继康德,比如,沿着康德关于感性与理性的研究方法,他在一个新的起点上再行探索,最终使二者趋于统一,从而又发展了康德。关于黑格尔的辩证法及其在美学中的应用,其贡献是建立了一整套严密而完备的辩证的艺术体系,其核心是从辩证的联系和发展的角度来研究艺术,从而把美视为一个辩证发展的过程,其要点是:艺术美的发展动力不在外部,而在其自身感性与理性的统一,他从辩证法发展和矛盾的观点来审视艺术,认为艺术是发展的,其动力在于艺术内部感性与理性的矛盾,其发展过程即是不断克服这一矛盾而趋于统一的过程;艺术美的发展途径是正、反、合的辩证的三段式,他以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对立统一为方法考察美、艺术美和艺术形象,从而取得了对这些美学问题辩证的新的认识,具有科学价值;艺术美的发展过程在内容上是由抽象到具体的逐步深化,黑格尔认为艺术美的发展也是经由否定而达到从抽象到具体的过程,并论述了动作(冲突)、性格、美的性格的具体内涵和要求及其在这一过程中的作用。美学的基本范畴是美。黑格尔把美定义为:“美就是理念的感性显现”。其层次为:一是理念,这是内容、目的、意蕴;二是感性显现,这是外在的表现;三是二者的统一,即感性与理性、内容与形

103

式、一般与特殊的统一。这是一个影响深远的命题,而且在黑格尔美学中又是一个内容繁复纷纭、博大精深的命题,虽然它仍然是黑格尔客观唯心主义哲学推演的结果,但却充满着严密的逻辑思辨和广阔的历史主义色彩,并且奠定了黑格尔美学集大成者的历史地位。从这一观念出发,黑格尔广泛探讨了艺术内部的一系列范畴(他认为艺术美才是真

):艺术美何以高于正的美,才能真正体现其“理念”

体”是先验的,人的理性不可能认识它,是不可知的,而且先天的综合判断或理性也是观念的,主观的;黑格尔虽然认为“物自体”本身只不过是思想的

产物,是人的思维不断抽象的结果,因而是可知的,能够被认识的,这是黑格尔高于康德之处“,黑格尔反对康德是安全正确的。当思维从具体的东西上升到抽象的东西时,它不是离开……真理,而是接

(列宁),但是黑格尔的所谓近真理”《哲学笔记》“理念”也是独立于现实世界的主观的或观念性的思想概念,它是世界历史的主宰,是关于世界和人类而存在的精神性的东西。又是与康德相通的。因此,当他们把理性或理念运用于美学中时,他们强调的并非物质的现实存在,美所体现的或所要表现的从来都是观念性的东西或世界。这一点又是共同的。然而如上所述,二者的差异也是巨大的:黑格尔的理念是与具体实在相联系的,有些感性的确定形式和内容“,在艺术创造里,心灵的方面和感性的方面必须统一起来”。不仅如此,康德是偏重于形式方面来谈论美的,如他强调,花之引起美感,主要在于其形式上的花饰,因此,他主要从造型艺术来谈美。黑格尔著名的美学命题,则顾及了形式与内容的统一“,艺术的内容就是理念,艺术的形式就是诉诸感官的形象,艺术要把这两方面调和成为一种自由的

(统一的整体”。《美学》第1卷)当然,在这一统一框架中,因为内容是理念,所以居于主要地位,而且也并非从现实生活中所概括出来的思想意蕴。———这是其把艺术视为心灵创造的唯心主义的必然结果。

康德处在欧洲哲学由形而上学到辩证法的转变期,因而其美学理论充满了过渡色彩,他提出了许多重大美学问题,并试图予以解决,甚或调和,这就造成了一系列繁复的矛盾现象,但是,作为奠基者的身份,他的美学思想给后人尤其是黑格尔以巨大的启发,康德所探讨的诸多美学范畴同时成为黑

格尔所要解决的问题,而实际情况是,黑格尔结束

(完成期)。—了这一“转变期”,并达到了“颠峰”——黑格尔解决了在康德那里处于矛盾状态的问题并使之趋向统一,他大大地发展了康德美学“,起了划

(恩格斯语),从此意义上说,黑格尔为时代的作用”

集大成者是当之无愧的。参考文献:

①曾繁仁《西方美学简论》:。

②蒋孔阳《德国古典美学》:。

(下卷)。③朱光潜《西方美学史》:

(责任编辑:李玉明)

自然美,艺术美的具体内涵;艺术形象,性格与情境情致,性格何以成为理念的最后归宿;艺术家与艺术创作活动,想象、天才、才能和灵感在艺术创作中的作用等等,这些都是黑格尔“艺术哲学”的基本问题,他运用丰富的历史知识和文学艺术的知识,从历史和理论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从而使美学成为一门真正的历史科学。

美、理念、感性显现、理念与感性显现的统一,这些概念在黑格尔那里具有特殊的内函,均是从其唯心主义哲学体系中延展出来的。黑格尔认为,整个世界都是理念自我认识和自我实现的一个过程,都是理念创造出来的。美作为这一过程的一个方面,也是理念创造出来的,因此,美的本质就是理念。但存在于哲学逻辑里的理念还只是具有普遍性,美的理念却不同,它应该是理念,但却具有定性和确定的形式,从而显现为具体的形象。当符合理念本质的理念,自己实现自己于具体的感性形象之中时,它就取得了客观存在的感性形式;对形象而言“,它本身在本质上正好显现这理念”,表现了理念的基本意蕴。在这里,虽然黑格尔强调的感性显现,仍然是理念的自我显现,并非具体的感性事物或具体的物质存在,但是,同时他指出“:在艺术里,感性的东西是经过心灵化了,而心灵的东西也借感

(性化而显现出来了”《美学》第1卷),从而要求艺术家不拘泥于物质的自然,强调感性形象是心灵经过现实的基础所创造出来的,这一认识表明,黑格尔力图在一个新的层面上,把理念与感性统一起来。正是这一点,把康德与黑格尔联结在一起,而

又有所区别。康德力图调和经验派与理性派美学,其着力点在于把理性和感性统一起来,因此,在论述美的理想和审美意象时,他提出了审美意象是理性概念的感性显现。但是康德那里的“统一”是观念性的,是通过想象力的活动从主观上把感性和理性统一起来,从未脱离先天的超经验的领域。黑格尔的理念在某种意义上是可以和康德的先天综合判断划等号的“,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和“主观的合目的性”之间也有内在联系:在康德那里“,物自

10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