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终端进课堂 打造教学新模式
作者:张海涛 任丽雅
来源:《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9年第09期
2018年8月,北京市教育信息化三年行动计划发布,提出要进一步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全面提升师生信息素养与创新能力,形成北京教育信息化新模式。北京师范大学何克抗教授提出“各学科教学质量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主要通过课堂教学来实现”。 大兴区教育信息化建设自2012年至今正在有序推进。在区校共建的区域统筹模式下,在实现大兴区统一的教育云平台基础架构的基础上,构建区域教育云。同时大兴区教育无线网络建设自2014年起先后分两批完成,为全区91所中小学及有关教育机构进行了校园无线网络覆盖及区级管理平台建设,覆盖范围主要包括普通教室、办公室、专用教室、图书馆、体育馆(场)等。软硬件建设都为校园移动终端的课堂应用研究打下了坚实基础。基于云平台,打造移动终端教学体系,面向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切实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 2016年大兴区教师进修学校信息中心(以下简称“信息中心”)申请的市级规划办课题“基于移动设备的互动教学系统对大兴区中小学教与学的创新应用研究”获批。全区15所具备PAD教学功能教室的学校作为课题校参与本课题的研究工作,信息中心课题组老师、进修学校中小学学科教研员和课题实验校一线老师组成实验团队在学校层面对移动终端的课堂教学模式和师生应用效果开展深度研究。课题学校围绕教与学的创新探索,切实开展很多積极有效的实践活动。内容涉及同步课堂、专递课堂、点播课堂、智慧课堂、翻转课堂等多方面。 基于移动终端学习的教学模式强调发现学习、合作学习,达到师生有效的双向交流。实现资源推送智能化、交流互动立体化、评价反馈即时化以及教学决策数据化,通过智慧的教与学,促进全体学生实现符合个性化成长规律的智慧发展。 1. 多位一体建设教育资源
大兴区的教育资源建设从开始的以网络资源下载和教师自制课件相结合的方式共建区校共享资源库和区级教研平台,逐渐过渡到市、区、校自下而上的资源建设和共建共享,此举和教育信息化2.0建设目标提出的资源建设中心化不谋而合。
移动终端教学开展实施后,学校面向全区规范了教学资源建设。一是应用大兴教育云平台,通过视频直播、精品课例、教师每日营养等应用系统,多种形式建设丰富教学资源;二是根据学科特点规定教师备课资源的建设要求,根据一课一系列资源的要求,将资源按照学科、年级、学期、单元、课时分类,每一个课时的资源又包含有“教案、课件、题库、素材、微视频、观摩课”六种类型。同时交互教学系统提供大量预置教学资源,并且提供和已建资源平台的交互接口,允许师生在互动教学中使用共享相关资源。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2.归纳总结课堂教学新模式
两年来,课题组在基于总结和大量教学实践的基础上,综合考虑移动通信技术的支撑作用、移动终端在富媒体资源的呈现和交互、反馈等方面的优势,以及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归纳出如下四种基于移动终端的课堂教学新模式。 (1)基于资源库的师生互动应用模式
教学流程环节:激发动机→讲授新课→巩固练习→总结评价→间隔复习。
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可以用移动终端进行互动教学。在下课前教师对学生所学内容进行检测,评价学生知识掌握情况。在做练习测验环节,教师根据学习者不同的学习特征和学习风格,利用交互学习系统向每位学生的学习终端发送测试习题。教师还可以根据课堂上学生测试练习和学生课外交流反馈的情况,发现学生存在的知识盲点,了解每位学生对知识点掌握的情况,并及时根据教学效果,调整教学进度和教学过程,做好下一步教学计划。
这种基于资源库的师生互动应用模式有效地促进了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借助丰富的资源库,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学习资源,并且可以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适时调整学生的学习进度。
(2)基于问题的自主探究应用模式
教学流程环节:提出问题→自主探究→阶段反馈→巩固提高。
教师首先向学生提出某具体知识内容或者某具体问题,让学生利用无线网络通过移动终端进行自主探究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使用移动终端上的APP应用程序学习。学生可以依据自身情况,借助APP自定步调学习。在每个小的学习阶段,教师对学生知识掌握情况进行简单测评,并将学习反馈结果及时提供给学生。这种基于问题的自主探究应用模式充分尊重学生意愿,为学生进行探索式学习提供了方便,同时,也会有效促进学生知识的迁移和巩固。
这种教学模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组织者和决策者。学生依据自身的学习风格和学习特点,围绕某个具体知识点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学生对自己探索获得的知识,将更加感兴趣,并且理解和记忆也会更加深刻。
(3)基于具体情境的练习式应用模式
教学流程环节:创设情境→激发动机→学习新知→练习→评价指导。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课上教师利用系统中的闯关答题功能,依据学习内容自行设计题目,让学习者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其中闯关答题可以根据学生不等的学习水平设置不同难度的题目,有利于开展分层教学。这种基于具体情境的练习式应用模式让学习者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知识的内化。这种学习社区的方式降低了自主学习的“孤独感”和“失落感”,促进了学习者与他人的沟通交流。
(4)基于任务的小组协作应用模式
教学流程环节:提出任务→分析任务→小组分工→成果汇总→交流总结。
基于某个具体的任务,学习者之间自由结成小组共同完成这项任务。小组成员根据各自的特点和优势,选择最适合自己的部分任务。小组成员需积极配合,在交互学习系统平台上及时地交流,每位成员都必须掌握分发给小组的材料,为任务的完成做出努力,同时系统支持分组计分和评价。这种基于任务的小组协作应用模式,能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促使学生在了解他人的观点和意见的基础上,进行思想碰撞、内容升华。
该模式也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协作技能,增强学生之间的沟通能力和包容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让学生在互助合作过程中体会学习知识的乐趣。 3.互动学习系统功能再开发
互动学习系统在目前课堂教学系统中最具有代表性,在平板电脑移动终端和无线网络环境支撑下,互动学习系统支持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生机互动,呈现教学资源,辅助管理教学进度,以及收集统计课堂教学数据。此类系统通常有教师端和学生端两个版本,彼此功能不尽相同,教师的课前备课、课上教学、课下辅导布置作业都能通过该系统完成。两年来,课题组多次召开系统开发研讨会,在充分考虑师生的实际需求的基础上,不断升级教学互动系统新功能,不断完善学习过程的各个环节。现在移动终端教学体系架构总体主要由公有云课程分享平台、私有云教学平台、课堂互动教学控制系统、智能设备APP等四部分构成。 (1)共享优质课例
新接触互动学习系统的学校和教师,往往最先遇到的问题就是无从下手,不知道如何上课。针对这一问题,系统提供了便利的授课过程分享云,支持教师从云端得到参考的备课授课记录信息,并支持其自身上传课例进行分享,包括课堂教学过程、教师语音、学生反馈自动记录,并可一键上传公有云。云端课堂报告自动分析课堂时间安排、课堂重点亮点,让阅览者一眼看出知识核心。支持微信小程序分享课堂实录和分析报告,让优质教学经验得以留存、精炼和传播。
(2)平板双师课堂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通过技术手段缓解教育资源不均衡难题,打造双师协同课堂。配合直播设备,通过平板电脑实现了异地学生之间的互动、教师快速把握各班情况,以及异地听课教研等多项创新功能,让双师课堂真正成为教育资源均衡化的有力手段,如教师可查看各个教室的学生回答、作品,同步分析數据,真正摆脱空间制约。各教室学生间可以通过智能设备进行互动交流,让异地学生不再局限于“看电视”。让教研和交流更自由、轻量、高效。 (3)自动切分微课
微课作为教学工具之一,能够为学生学习带来很大的便利。互动学习系统支持课堂教学全自动分解功能,让教师日常常规教学可以自动形成众多微课片段,不但为学生课后复习自学提供有力支撑,更不增加教师任何负担,而且将学校日常教学中未能发挥二次价值的课堂教学记录数据活用起来,达到“一举三得”的效果。 1.以点带面
信息中心牵头申请“基于移动设备的互动教学系统对大兴区中小学教与学的创新应用研究”课题,将首批具备PAD教学功能的15所中小学纳入课题校,作为试点开展移动端进课堂的研究,以点带面,定期开展教学活动,将在研究工作中出现的新思路、新模式、好做法、好经验面向全区推广。 2.以赛促学
为进一步促进移动终端和课堂教学的融合,在课题校中,在教师基于移动设备的互动教学系统运用于课堂已逐步呈现常态化的基础上,加大全区教师信息化技术的培训力度,定期组织各类基于移动终端应用的研究课评比活动,以赛促学。通过比赛过程中的学习,进一步探索常态化应用,转变教师教学理念,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
两年来,教师撰写的论文、课例在各级刊物发表10余篇,参加全国、省、市级论文比赛获奖60余篇,运用移动终端教学的28节录像课在市区级赛上获一等奖、二等奖,201名老师在“一师一优课”活动上获得省部级优秀课例。 3.以学促用
为了让我区各校更好地进行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采取“以学促用”的方法,不断给老师创造机会和条件“走出去”。同时为增加培训实效性,变技术培训、理念培训为基于案例驱动的培训,以学科为单位,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制定案例式培训方案,并向全区推广实施。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2018年初《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正式发布,提出到2022年要基本实现“三全两高一大”的发展目标,教学应用要覆盖全体教师、学习应用要覆盖全体学生、数字校园建设要覆盖全体学校。未来,将以教师、学生以及学习载体三者之间的互动为主要方式,利用大数据、云计算、智能交互等手段,构建覆盖教师备课、授课和学生个性化学习等不同场景的互动教学模式。当前功能强大的移动终端已经深深的融入到我们的生活和学习中,我们应该规避移动设备的缺点,在教育教学中发挥它的强大技术优势,充分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让移动终端设备真正为教学服务,为提高教学质量服务,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服务。 作者单位:北京市大兴区教师进修学校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