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造自主学习空间 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人的思维往往始于问题,学生的思维也是伴随着层出不穷的问题而展开的。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学的最终目标就是要教会学生学习,即“授之以渔”。那种“一问一答”的所谓“启发式”教学,往往把学生当作应声虫。长期下来,不仅压抑了学生的主体性,还阻碍了学生创新思维的主动发展。因此,对于新一轮的实验教师,不能再包办一切,要留给学生一定的思考空间,在“导”上下功夫,引导学生质疑问难,鼓励学生有所创见,启发学生主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只要有创新,哪怕并不完善,也要给予鼓励,因为只有当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探究者,才能在主动探究的过程中产生智慧的火花,逐步形成创新能力。因此,依据新课程标准,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留给学生创造的空间,让学生的主动性充分得到发展。
一、回归生活实践,放飞想象翅膀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数学课堂应该向自然、生活拓展,书本知识学习应该与动手实践结合。因此,不能整天把孩子禁锢在书本上和教室里,可以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拓宽他们的视野,增长他们的社会经验。例如:在开展“假日小队”活动时,教师引发“你们看这里多美呀!蓝天白云下一群小朋友在快乐地玩耍,有的搭帐篷,有的晾毛巾,有的钓鱼……真是快乐极了,我们来一起分享他们的快乐好吗(同时放一曲轻音乐)?根据画面你能提出一些数学问题吗?”这时,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发挥各自的创造性,提出了许许多多的数学问题,有的可以及时解答,有的暂时不能解答,教师都给予充分肯定和鼓励。这样,不仅使学生掌握了有关的数学知识,而且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异常高涨,之后组织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自主探索与创造的实践中,充分体验获得成功的喜悦。
二、选择恰当时机,组织合作交流
在全新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合作交流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和积极的个性心理品质。在交往互动的过程中,能使学生多思维,多实践,多表达,能更多地体验成功的喜悦。因此,教学中应十分重视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提供一些让学生相互合作与交流的机会,促使他们不断地自由参与,主动探知,让数学课呈现出生动活泼的情景。我们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尝试。
1、在教学重难点处,组织合作交流
教学过程中如何很好地突破重难点,是教学成功的关键,也是扫除学生障碍的关键。往往在教学重难点处,组织学生合作交流,不仅能攻克教学重难点,更能有效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时,观察同一类积木的面,虽然面的大、小不一,但形状相同。发现形状相同的面,并概括成平面图形时,学生对图形的“感知—表象”过程,是
认识平面图形最关键的一步。从物体的表面抽象成平面图形是教学重点,也是难点。学生通常不能感知形成的表象,这时教师组织小组合作,搭积木,分积木,摸一摸,拿形体画图形的活动,往往能恰到好处。同样教学求“两个数相差多少”的实际问题时,从学生抓花片的游戏开始,女孩抓了8个蓝色的花片,男孩抓了13个红色的花片,显然红花片多。“多多少个”是学生面临的新问题,此时,教师引导学生把两种花片排一排,就能知道红花片比蓝花片多5个,这是建立在学生已有活动经验的基础上。例题的教学重点是用减法计算红花片比蓝花片多几个,但学生很难想出用减法计算,通过“还有别的方法吗”引导学生寻找算法,组织学生合作交流,使学生互相启发,互相交流,最终得出问题的解答方法。
2、可能会出现多种想法时,组织合作交流
新的课堂改革,要求教师把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过程中,能有一个更为广阔的思维领域,而开放题的设计安排往往能促使学生各抒己见,对于出现的各种想法教师应更好地组织小组合作交流。
例如:教学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时,出示“33-8”组织学生合作交流。①讨论交流“33-8”怎样计算?②动手操作,先用小棒摆一摆“33-8”等于多少?③学生交流多种操作方法,并一一展示。④引导学生把摆的过程用算式表示出来。⑤小组讨论汇报各种方法。⑥比较算法,选择自己喜欢的算法在班上交流。
3、不能独立解决问题时,开展合作交流
在教学中,常常会遇到学生不能独立解决的问题,这时组织学生合作交流,不仅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更能促使学生感受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从而产生个体学习的动力。例如,教学认图形时,把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还要研究不同的拼法。对于一般学生来讲,这是个难以解决的问题,让学生在小组内一起动手,合作交流,就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因此,组织学生小组交流,表达想法,使学生的思维不断被激活。课堂呈现出愉悦和谐的教学情境,学生的学习在不断的经验交流中取得成功,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三、拓展练习空间,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实践活动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内容,它可以使学生有机会将自己学到的知识、技能恰如其分地运用到实践中。在活动中增长知识,获得生活体验。如《认识人民币》一课,教学中创设了学生用自制的各种面值的假人民币共20元,进行“到超市一角购物”的活动,教师充分准备了许多价值不等的小物品,让学生分组模拟购物情形,并指出:“大家一起去购物,比一比,看谁会成为最佳的购物能手。”用同样多的钱,去买最多的不同物品,然后让学生介绍他们的购物情况。在这个活动中学生兴趣盎然,争先恐后地参与,直接感受到人民币的价值以及数学活动的快乐,同时加深了对人民币的认识,又促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个性得到
充分的张扬。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拥有更大的创造空间。
教学中,教师应给学生充分自主活动的时间和空间,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其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学习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提高探索能力。教学中,教师还要注意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其营造充分展现自己禀赋和潜能的宽松环境。只有这样,学生的思维才能冲破定势的禁锢,各种奇思妙想才能表露出来,并得以完善和主动发展。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