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中国传统文化的论文

2020-03-30 来源:爱站旅游
导读中国传统文化的论文
文章来源:

大学生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探析 发布时间:2013年10月21日

当代大学生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不足,传统伦理道德观念淡薄,对于传统文化的践行也不足,这些问题呼唤我们关注并加强对大学生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大学生进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在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宝贵而丰富的教育资源和内容,能够帮助大学生健康成长和成才。我们需要从教育内容、教育实践、教育环境、教育制度和机制建设等方面来入手,寻找工作的着力点,提升大学生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实际效果。

中国传统文化是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融合、形成、发展起来的,是涵盖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思维方式、道德情操、礼仪制度等多方面内容的有机整体。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和力量源泉。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必须大力推进文化传承创新。高等教育是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要积极发挥文化育人作用”。I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蕴含宝贵而丰富的教育资源,加强和改进大学生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对于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促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大学生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接受现状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 从一定意义上说,中国传统文化就是崇尚人际和合、社会和谐、天下和平的伦理文化,涵盖着许多为人处世的道德规范和生存智慧,是我们构筑现代精神文明的基础,在任何时候都不应该被丢弃和遗忘。然而,全球化带来的文化多元化为大学生带来了不同于本民族传统文化的“第二文化空间”,外来思

文章来源:

想和价值观念冲击着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方式,民族历史和传统文化的传承在大学生身上遭遇到了史无前例的阻碍,目前在大学生中存在疏离传统文化的现象。 (一)传统文化认知不足目前大学生对于传统文化认知状况不容乐观。2004年《中国新闻周刊》对北京几所高校开展了关于“当代青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与态度”

的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不足、了解程度不高。《中国教育在线》的调查结果显示,50%的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失去兴趣,20%的大学生持无所谓的态度,20%是中间派,仅有10%的大学生以我们的传统文化为自豪。据《文汇报》的调查,应用型书籍占据了大学生课外阅读时间的一半以上,娱乐休闲类书籍在大学校园同样也很受欢迎。圈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大学生对于古代经、史、子、集的鲜少阅读,能完整背出一些着名古诗词并正确回答出作者的人更是越来越少,在《新闻周刊》的调查中,有79%的受访者对于传统文化着作“偶尔翻阅”,13%的受访者“敬而远之”,表示“深恶痛绝”者有2%,只有6%的受访者说“爱不释手”。同时,大学生特别是理工科大学生对于文学、历史、哲学知识很少涉猎,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不甚了解。

(二)传统伦理道德淡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质体现在“德”、“善”、“和”三方面。“德”指人的本性、品德。“善”指好的行为、品质,是内在德性主导下的外在良好行为。

“和”指相安,谐调,“君子和而不同”,“天人合一”。

“和”的概念体现了人与社会、自然的协调共生、长远发展。三个方面综合,很好地体现出了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道德要求和行为准则。然而“刚健有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包容会通”、“见利思义,诚信为本”、“勤俭廉政,精忠爱国”、“仁爱孝悌,谦和好礼”、“克己奉公,修身慎独”等优秀的中国传统伦理道德,在当今大学生中日渐式微。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目前大学生群体中存在的个人功利主义思想严重、诚信缺失、自制力差、道德实践不足等问题,可以说大学生对于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观念和意识十分淡薄。

文章来源:

(三)传统文化践行危机在一项调查中显示,47%的受访大学生认为圣诞节一类的西方节日比中秋节等传统节日更加重要。唷一部分大学生对外来文化盲目崇拜,甚至不假思考地全盘接受,崇尚美国大片、韩剧、13本动漫、洋快餐甚至是西方国家的生活方式,他们缺乏对多元文化的批判分析能力。另外,大学生中还存在一些道德失范的行为,比如考试作弊、学术不端等等,也体现出大学生群体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道德的践行不足。从一定意义上来说,这种践行不足最终会导致社会范围内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危机。

导致大学生疏离传统文化的原因,一是历史上对传统文化认识和继承的种种失误导致传统文化的继承出现断层;二是外来文化涌人造成的文化多样性冲击冲淡了传统文化的重要地位;三是当今高等教育过分重视专业技能而忽视学生的文化素质,导致传统文化教育遭遇冷落;四是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传统教育模式越来越无法适应塑造和维系大学生对传统优秀文化认同的需要,环境的变迁、教育体系的乏力、榜样的示范力量与教育者人格力量的削弱,使传统文化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之下节节败退。

二、对大学生进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

目前,有必要对大学生进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这是因为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宝贵而丰富的教育资源和教育内容,能够帮助大学生健康成长和成才,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一)优秀传统文化蕴含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胡锦涛总书记曾说过:“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生生不息,绵延不绝,是我国人民几千年来克服艰难险阻、战胜内忧外患、创造幸福生活的强大精神力量”。嘲从《离骚》,到《正气歌》;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到“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从“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到“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都体现了伟大的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形成的过程,这种精神贯穿于整个传统文化之中,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从“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屈原、

文章来源:

“以国家之务为己任”的韩愈,到“位卑未敢忘忧国”的陆游、“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的顾炎武,这些仁人志士的慷慨言行无不表明爱国是一种意识、一种觉悟、一种责任、一种行动。当前,我们需要借助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源和力量,在大学生中开展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培养他们强烈的民族意识和爱国情怀,树立起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全部力量的坚定信念,增强建设祖国、振兴中华的责任感。

(二)优秀传统文化蕴含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是中华民族在文明发展历史过程中,沉淀、流传下来,有益于后代的优秀道德文化遗产,凝聚着中华民族的“魂”。道德教育一旦离开本民族文化的根,就会变成断了线的风筝。孑L子日:“君子怀德”,“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道德经》中说人生者,珍贵在生,然而只有“道生之,德蓄之”才能使得生而美,真而美,美而善 。从儒家经典着作中集中体现的“仁、义、礼、智、信”到张岱年总结出中华民族十大传统美德,即仁爱孝悌、谦和好礼、诚信知报、精忠爱国、克己奉公、修己慎独、见利思义、勤俭廉正、笃实宽厚和勇毅力行,传统文化中蕴含的这些美德为我们指明了完善人格和道德品质,促进个人健康发展的路径。叫 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自强不息”、“艰苦创业”的顽强意志,“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士可杀而不可辱”的威武气节,“万众一心”、“共渡时艰”的团结意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人格等等,无一不是锻造青年大学生思想作风和意志品质的文化养料。 (三)优秀传统文化蕴含崇高的理想信念《大学》中提出了人生修养的“八目”,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将“修身”视为“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根本,同时指出,“修身”不是“独善其身”,修己与“敬”、“安人”、“百姓”密切相关,“修身”就是要达到“修、齐、治、平”的政治理想。此外,从“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不懈进取的人生态度,“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生气度,最终到达“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优秀传统文

文章来源:

化为大学生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和远大的人生信念提供了深厚的文化积淀,大学生可以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找到生命的智慧和生存的勇气。优秀传统文化为理想信念教育和健全人格的培养提供了大量鲜活的素材,也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科学社会主义,坚定共产主义最高理想信念做出了有益补充。

大学生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能够帮助大学生健康地成长和成才。加强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利于激发大学生的爱国热忱、提高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消解市场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在大学生健康成长和成才基础之上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才是文化育人的真正体现,才是高等教育工作的真正落实,才是真正有意义的文化传承。

三、完善和拓宽大学生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途径

大学教育的首要任务是“树人”,就是要让大学生能在彼此生成的“友爱、诚信、守法”舆论氛围中,求真、向善、爱美,知羞、知耻、知丑,且真正内化为自身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如何借助优秀传统文化中丰富的教育资源达到“树人”的目的、加强和改进大学生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具体工作是我们目前迫切需要关注和解决的问题,我们需要从教育内容、教育实践、教育环境、教育制度和机制建设等几个方面来人手,寻找工作的着力点,提升教育的实际效果。

(一)在教育内容上要突出针对性,重点加强诚信教育、民族精神教育和感恩教育现在大学生中存在很多有悖诚信的现象,比如考试作弊、论文剽窃、简历伪造等现象比较严重,大学生的诚信意识十分淡薄。“诚信”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成功之源,“言必信,行必果”是取得信任的前提,中国传统道德更是把“信”列为“五常”之一。可以说,诚实守信是做人的道德底线,人一旦失信,也就失去了做人的根本原则。所以,我们要结合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丰富的教育资源加强大学生的诚信教育,注重学生养成教育,养成真诚做人、认真做事的习惯,加强学生的自身修养,从失信惩罚机制和个人诚信管理机制人手,为诚信建档,把

文章来源:

诚信表现与学生评价相挂钩。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基础上形成的思想品格、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的统称,是民族心理特征、文化观念和思想情感的综合反映。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民族传统文化是民族精神的载体,民族精神是民族传统文化的升华。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民族精神的表述不胜枚举,我们要结合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丰富的教育资源,加强大学生的民族精神教育。首先,要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的爱国之心,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其次,要培养大学生群体团结进取、勤劳勇敢、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等优秀品质,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激发学生“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爱国情怀和报国之志,把个人目标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联系起来,将自己的理想抱负转化为具体的实践行为,追求人生的真正价值和意义。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投之以桃、报之以李”,“感恩图报,当有激于哀矣”,“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感恩、感恩父母、感恩他人、感恩社会一直是传统文化中基本的道德立场。然而,这种美德却在大学生中被逐渐淡忘和漠视。破坏自然,轻视生命,缺乏孝心,缺乏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的现象比比皆是。我们应当吸收传统文化中关于感恩精神的表达,加强大学生的感恩教育,让他们感恩自然、感恩父母、感恩师长、感恩社会,进而培养一种“仁者爱人”的大爱情怀和精神素养。“仁爱”是一种“利人即为,不利人则止”的利他精神,是一种“推己及人”、“将心比心”的宽容精神,是一种高尚的道德准则和理想,包括热爱人、尊重人、同情人、帮助人的人道主义精神。当前提倡培养学生的仁爱精神,有利于促进大学生自身和社会的和谐健康发展。

大学生主要是通过教师课堂讲授这一方式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所以,高校教育要发挥课堂教学优势,让学生系统、准确、深入地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知识。高校可以针对不同专业开设不同程度的课程,比如在理工类专业学生中开设

文章来源:

“文史经典与文化传承”必修课程,开设古典诗词赏析、古典名着选读、古典音乐鉴赏、古典绘画艺术欣赏等选修课。

(二)坚持知识、情感、行为的有机统一,积极开展社会教育实践活动朱熹说:“知、行常相须,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苟子说,“学至于行而后止”。可见,学习的过程不能只止于获取知识而应该最终落实到具体的行为之上。社会实践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是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环节,高校必须重视大学生传统文化社会实践活动的长期开展。一是要把实践活动纳入学校教学计划,规定学时学分,对大学生参加实践活动提出时间和任务要求;二是要划拨传统文化实践活动的专项经费;三是要建立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实践基地。

高校应拓宽渠道和平台,丰富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内容和形式,加强与博物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历史文化遗址保护单位、少数民族村寨等的联系,建立传统文化教育实践基地,定期组织大学生到教育实践基地开展活动,通过亲身参与实践活动,加强大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和认同,进而升华为热爱优秀传统文化的由衷情感,并最终落实到个人对于优秀文化的日常践行之上。教师要加强对实践活动的指导,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结合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内容,丰富社会实践活动的形式,紧扣活动主题和学校自身特色,努力打造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特色品牌。通过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把说服教育与实践教育结合起来,变宣传教育为灵活多样的体验教育,让学生在实践中接受新知,促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开展。

(三)积极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校园文化是指以学生为主体,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群体文化。校园文化可以通过营造一个育人的环境和氛围来达到育人的目的。一方面,高校要把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作为载体,把优秀传统文化精神渗透到学校的校园建筑、教学设施和各种人文景观当中,大力打造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外在环境。另一方面,要通过校园网络、电视台、校报、学生社团刊物等传媒手段,在学生中广泛地宣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充分发挥校园传媒

文章来源:

的功能,使校园处处体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韵味。需要强调的是,加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必须充分利用网络环境,占领网上阵地,扩大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受众面,增强教育的互动陛,使教育内容更加生动和新颖。 高校还应大力开展和组织好以传统文化教育为中心的校园文化活动。比如举办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为主题的报告会,通过征文、演讲、讨论、辩论赛、知识竞赛、文化沙龙等形式,在学生中广泛开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动,使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并在学习和生活中积极践行。

(四)加强制度建设,完善教育机制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制度建设和机制建设,才能最终保证教育的实效性。在制度建设方面,首先要建立健全传统文化教育的领导责任制度和教育工作实施计划及方案,形成科层化和规范化的体系,保证教育的顺利开展。学校党政领导要关心、重视大学生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学校宣传部、学工处、校团委、教务处等部门要齐心合力开展工作。建立和完善教师培训制度、专项经费使用制度和实践活动基地建设制度等,从各方面为传统文化教育的开展提供人力、物力、财力的支持和保障。在机制建设方面,要建立和完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监督机制、激励机制、评估机制等,以保证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过程中长效机制的运行。要设置具体的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考核指标,对教育工作进行有效的引导和规范。通过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的激励,激发广大师生积极主动参与传统文化教育教学活动的热情和积极性。结合传统文化教育教学和活动情况,学校应每年开展各类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评比活动,对工作学习积极主动、成绩突出的个人、集体给予表彰奖励。

高校还应高度重视教学评估体系的建立和完善,进行教学满意度测评,确保传统文化教育的教学效果。高校应对大学生传统文化课程学习和活动参与的具体表现进行严格考评,纳入大学生德智体综合测评体系,与大学生奖学金评定、评优评先等挂钩。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在对国民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过程中发挥着重

文章来源:

要的作用,而大学生作为富有生命力的社会群体,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程度,往往影响着社会对这一问题的关注。大学生要具有先进的思想理念和较高的道德素质,就必须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另外需要指出的是,只有立足于中华传统文化,融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文化精华于一体,才能确保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得以传承,并在传承中发展,发展中创新,创新中繁荣。 文化不仅要继承,更要创新,传承与创新并举的传统文化教育才能真正地实现文化育人的最终目标。京都名师论文中心成立于2000年,是中国最顶级的论文工作平台,致力于为全国各类客户提供论文指导、发表论文服务,以提供高品质硕博论文服务为己任,是全国唯一一家依托北京各大高校学术资源、设置在北京大学校内的论文发表服务机构。一直以来,京都名师论文网致力于对高品质硕士论文、硕士论文答辩ppt的传承与传播,对中国高品质原创论文事业的推动,已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和赞誉。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