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把握新教材亮点 提高教学有效性

2024-07-18 来源:爱站旅游
导读把握新教材亮点 提高教学有效性


把握新教材亮点 提高教学有效性

《新思品课程标准》对多年教育教学实践进行调查的基础上,总结了以往的经验和教训,对原有教材进行了重大调整。新教材在知识结构、教学方法、教学目的等方面与旧教材有很大区别。与时俱进,作为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的教师必须对新教材进行深入研究,对此有个透彻的理解和掌握。不难看到,某些教师不愿静下心来,认真探究新教材、新教法,尤其是某些所谓的老教师缺乏终身学习的观念,自以为是,面对新教材,只了解大概,仍然用老思路、老方法进行教学,如此为师,于已无益,于人有害。古人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倘若为师者对教材思路不清,心存几多疑惑,如何面对一双双渴望知识的眼睛?面对新教材,我们必须静下心来,潜心钻研,理清脉络,弄清要求,掌握方法,不断提高思品教育教学的有效性。新教材较旧教材,我觉得主要有以下区别和亮点:

一、主线不同

一部文学著作,所有情节的变化发展都是围绕一条主线展开的。一棵树,不管其多么枝繁叶茂,树杆始终是所有枝叶的支撑。思品作为一门学科,也有一条主线,正是这根主线把所有知识串联了起来。作为教育者,在备课时必须理出这根主线,从而搞清教材里面所有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使整个教学紧紧围绕此线而展开,以后的教学则不会发生严重的偏向。特别是在总复习时,更需要替学生构建一棵知识结构树,这样学生心中就有一个总体印象,从而进行总体把握,遇到综合分析题时,便能运用所有相关的知识进行综合分析、合理加以运用。我们经常看到,许多学生在综合试题中失分很严重,究其原因是他们对整个书本知识缺乏整体印象,没有总体把握,头脑中有的只是零碎的知识点,故在回答时,导致片面、孤立地看待问题,丢三落四,失分也便不足为怪了。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旧教材的主线。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

用于生产力,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反之,则阻碍生产力的发展。旧教材第一课概括地讲了三个古代社会,阐述了在这基本矛盾推动下,人类社会一步步由原始社会过渡到奴隶社会,又发展为封建社会,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后,随着三次科技革命的爆发,生产社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推动资本主义由自由资本主义进入到垄断资本主义,并进一步过渡到国家资本主义。接下去讲了我国为解放发展生产力和推进社会进步,进行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使生产力获得了新生。为使我国生产力有更长足的发展,我国实施了一系列国策、战略,制定和不断完善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制度。最后一课,对学生提出应树立远大的理想,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正确对待升学与就业,培养开拓创新精神,从而使他们健康成长,以便将来为我国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的进步多作贡献。

新教材的主线与旧教材的主线截然不同,它是以责任为主线的。第一单元讲了责任的概念、产生、代价与回报、承担责任的意义,力争做一个对集体、国家、社会负责任的公民。为了让学生将来更好地承担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有必要让学生对中国的一系列基本国情、国策、战略、制度、文化有所了解,故在第3—5课具体作了介绍。承担责任,不仅仅指将来,现实生活中不乏应该承担的责任,因而第6—8课分别讲了依法参与政治生活、关注经济发展和投身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了能在将来胜任更大的责任,关键是现在能否健康成长,于是第9、10课讲了何谓理想及实现理想的途径,慎重选择好人生道路,正确面对当前的考试焦虑,培养创新精神、团队精神和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只有这样,才能健康快乐地成长,尽早成长为“四有”新人,以便将来切实承担起振兴中华的崇高责任。

二、体现生本理念

近年来,党中央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并将其作为统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

代化建设的全局。作为现代化建设重要方面的教育,也应体现这一理念,新课程正是在这一理念指导下编辑的。作为国家的希望和民族未来的青少年,他们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中国未来的前景。正如梁启超所言:“少年强则国强。” 如今只有把青少年培养成合格的公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才有希望,要达到这一目的,需关注每一位学生的生存发展,教会他们为人的道德、处世的经验以及生存的手段,只有让他们在社会大坐标中找到自己恰当的位置,才能在客观上为社会多作贡献。鉴与此,务必在教育教学中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追求个性的全面发展。

就上述方面而言,旧教材未能有很好的体现。旧教材只是通过对学生的教育教学提高其素质,来为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作贡献,而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加强其个人的素养。旧教材通过第一单元的论述,旨在让学生对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三个古代社会及近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学习中,认识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接着介绍了我国采取哪些路线、国策、战略、制度等来解放发展生产力,最后要求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正确对待升学与就业,提升自我境界,从而为振兴中华尽一份力。纵观这一系列,目的就是使学生明白要为国家社会而活,至少也应懂得要为自己而活,只有个人有良好的生存和发展,才能在客观上为国家社会作出贡献。

仔细分析新教材,则发现新教材正弥补了旧教材的上述不足。第一单元讲责任,让学生明白人生处世应有责任意识,并进一步使其认清自己在现在和将来有哪些责任,只有这样才能解决个体在社会上立足的问题。为更好地适应社会,从某种角度而言,也为社会作贡献,了解我国的一些国情、国策、战略、制度;第二单元作了具体介绍,如何逐渐培养自己的责任意识;第三单元从三个方面进行教学:关注经济发展、依法行使政治权利、自觉投身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目的是促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逐渐深入社会,参与各方面的活动,了解社会,感悟社会。紧接着从实际出发,为解决目前学生所遇到的一系列实际问题,如:理想的确立及实现的途径、初中毕业后人生道路的选择、如何面对考试等问

题、作了较为系统和具体的阐述,为学生以后的生存发展提供了思路和方法。最后一课向学生提出应自觉培养创新精神、团队精神、确立终身学习观念的要求,为学生如何适应未来社会作了指导,这再一次真实地体现了以生为本的人性理念。

二、凸现了务实性

以往教学,教师一直抱怨,教材所述的理论过于空洞、抽象,显得是那样的无病呻吟。教师教得口干舌燥,学生听得却昏昏欲睡,有时尽管声如洪钟,但学生却置若罔闻,至于把知识加以内化,则更是绝无仅有的了。究其原因,在于所学理论与学生的实际存在相当的距离,作为学习的主体硬要接受唱高调式的理论,实在有点勉为其难。

作为具有一定知识水平、社会阅历、思维方式和想象能力的中学生,对于一些感性材料和简单的事例尚能理解,至于要弄懂具有一定理论高度的抽象的理论,实在有相当的难度。因而教材应注重学生的实际,只有那些与他们紧密联系的事,他们才有感可发,有惑可释,有理可辩,有话可说,才能说真话,才能激发兴趣,才能真正全身心地投入到整个课堂中去,主动配合教师的教学,有所思,有所获。

新教材开篇就讲了责任。对于责任,学生并不陌生,在家庭、学校、社会中常常有所感悟,有所体会,相当现实。在讲到关注经济发展时,增加了学会合理的消费,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消费品质提高了,作为生活在甜水里的当代学生存在许多不合国情、不合学生身份的消费观念。通过教与学,学生对自己的消费行为有所反思,有所醒悟,在一定程度上纠正了一些不良消费理念。在讲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时,增设了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这也有很强的现实性。当今许多农村、社区的环境较差,语言不文明,但众多人对此却麻木不仁,自以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其实,作为生活在其中的小主人,不该对此只是发出无奈的感叹,而是应该积极行动起来,为之作一份贡献,课本增加这一框是相当

必要的。第四单元,新教材又增加了“正确对待理想与现实”、“理智面对学习压力”、“未来道路我选择”、“拥抱美好未来”,在这些方面,学生面临着许多困惑,学过之后,学生真正有所收获,从而使思品课获得最大的有效性。

教材的修改、教学理念的创新,我们应在教学模式上作出相应的改变。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尝试;

1、教学的互动性教学活动是师生双方交流的过程,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缺一不可。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唱独角戏,学生成为默默的看客和听客。学生是有意识、有情感、有主观能动性的人,教师必须让处于主体地位的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合作者,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教师不断引导学生思维,启发学生感悟,学生间相互交流、探讨,揭示道理。这样,学生从原来被奴役的课堂中解放出来,获得自由,成为学习的主人,提高了学习效率。

2、教学的过程性为按时完成教学任务,为了应试,教学中往往只重视结论,忽视过程,如此,在一段时间内,在某些考试中,效果可能有一定的显示。但从对知识的掌握来看,从对学生的长远发展来看,是相当不利的。故必须改变这种让学生处于被动地位的教学模式,可采取运用歌曲、漫画、小品、案例等多种方法创设情境,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其中,点燃其思维的火花,架起教与学的桥梁,给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创造有利的客观条件,学生在参与教学过程中获得知识,促进正确情感和价值观的形成。

3、教学的体验性思品课是一门知识性与教育性紧密结合的课程,具有较强的理论性特征,也具有德育功能。只靠空洞说教和灌输是达不到目的的,所以在教学中应具体验性,教师可在教学中设计有全过程体验的程序,让学生在体验感知、体验积累、体验情感、体

验合作过程中,去促进知识的感知、情操的陶冶、智慧的开启。体验性应贯穿于思品教学的全过程。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