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词类活用学案及练习 词类活用学案
太康一高语文组 王悦清 【学习目标】
1.探究归纳各种类型词类活用现象的规律,能熟练识别词类活用。 2、掌握词类活用的翻译方法,能准确翻译。 【知识链接】
1、 考点解析:文言文阅读 理解B
①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④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2、什么是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是在具体语言环境中,一类词临时改变了原来的语法功能,活用作另一类词的语法现象。
3、词类活用的类型
①名词的活用:名词作状语、名词作动词、名词使动用法、名词意动用法
②动词的活用:动词作名词、使动用法、为动用法
③形容词的活用:形容词作名词、形容词作动词、使动用法、意动用法
④数词的活用:数词作动词、数词作名词 4、如何判别词类活用?
(1)划分句子成分。找出主语﹑谓语﹑宾语﹑状语。
(2)以今律古。分析各个成分的词类是否和现代语法规则一致,不一致的就是词类活用。
【学法指导】
学习方法:自学预习,探究性学习,积累归纳,强化练习。 学习过程
一、请为下面的各种活用情况写出几个例句
1、名词活用为动词
2、名词的使动用法
3、名词的意动用法
4、名词作状语
5、动词活用为名词
6、动词的使动用法
7、动词的为动用法
8、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9、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10、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11、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12、数词活用为动词
二、请对上面列出的活用情况分不同角度分析、归类、记忆
三、探究词类活用的判断方法 1、回顾现代汉语语法结构
2、怎么根据现代汉语的语法特点来判断古代汉语的词类活用?
四、课堂练习
1、判断以下成语中活用的词并解释其用法及意义。 1) 衣锦还乡 2) 幕天席地
3)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4) 披坚执锐 5) 自圆其说 6) 不耻下问 7) 降龙伏虎 8) 狼吞虎咽 9) 风餐露宿 10) 车载斗量
2.指出下列句子中哪些词有词类活用现象 a、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b、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c、相如廷斥之,辱其群臣。 d、骊山北构而西折
e、长桥卧波,未云何龙?(龙——出现龙) f、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屋舍——筑舍定居 3 、翻译句子。(10分)
季文子相宣、成,无衣帛之妾,无食粟之马。仲孙它谏曰:“子为鲁上卿,相二君矣,妾不衣帛,马不食粟,人其以子为爱,且不华国乎!”文子曰:“吾亦愿之。然吾观国人,其父兄之食粗衣恶者犹多矣,吾是以不敢。人之父兄食粗而衣恶,而我美妾与马,无乃非相人者乎!且吾闻以德荣国为华,不闻以妾与马。” ——节选自《国语·鲁语上》
a、季文子相宣、成,无衣帛之妾,无食粟之马。
b、人其以子为爱,且不华国乎!
c、人之父兄食粗而衣恶,而我美妾与马,无乃非相人者乎!
五、考题链接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008年山东卷)
A、隐蓄甘脆饵诚 饵:给……吃 B、值大风雨,避身岩下 值:遇到 C、兄故弱,恶能多樵 恶:不 D、汗交颐不少休 颐:脸颊
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2011年山东卷)
(1)勿惧以罪,勿止以力。(3分)
(2)出令不改,则民正矣。(3分)
(3)君若将欲霸王、举大事乎?则必从其本事矣。(4分)
拓展阅读:词类活用的具体情形 名词活用为动词
1. 名+代(代词一般不受名词的修饰,而经常用于动词的宾语) 例:驴不胜怒,蹄之 用蹄子踢 见白书,乃钻火烛之 用火把照
2. 名+名(当两名词关系不是联合,偏正或同位时,其中一个用如动词)
例:大楚兴,陈胜王 称王 雨麦于岐山之阳 下雨 (有时后边可补上介词“于”,构成动补关系,此时后一名词多表示地点)
例:沛公军霸上 驻扎(在) 欲王关中 (在关中)称王 3. 副+名(名词一般不受副词修饰,副词是经常修饰动词的) 例:既而弥月不雨 不(下)雨 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不归咎上天
秦地可尽王也 全部统治 秦师遂东 就向东出发了 天又大风 (刮大风) 皆玄衣白刃 (都穿黑衣,提着雪白的刀)
(注意:“非”后的名词不用如动词,因它本来就是修饰名词谓语的)
例:非我即他 不是我就是他 4. 能愿动词+名词
例: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游泳 左右欲刃相如 大王当王关中:在关中称王
5. 名词+介宾(这个名词又不是句子的主语或另一动词的宾语,用如动词)
例: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筑屋居住 6. 介宾+名 例:亭以雨名 西与韩境
7. 所+名 例:置人所罾鱼腹中(鱼网 用网捕来)令吏人完客所馆(住所 住)
8. 名+者 例:文王之囿方七十里,……,雉兔者往焉 (打鸡猎兔的人)
9. 连词“而”前后的名词在一定条件下用如动词
例:项王虽霸天下而臣诸侯,不居关中而都彭城。臣:使……臣服 都:定都
不耕而食,不蚕而衣 蚕:养蚕 衣:穿衣 去今之墓而葬焉 项梁乃以八千人渡江而西 西:向西进军 进城梯而下之 梯:放上梯子 下:使动
(当这个名词前虽无动词,但可以和“而”后动词构成主谓关系时,不为动词,如“人而无信”。所以只有当“而”前的名词既非主语又非宾语时,此名词才用如动词)
形容词、数词活用作动词 一、形容词用如动词
(一)形容词后有名词,它不构成修饰关系,而构成了动宾关系,这个形容词作用如动词。
1、乃朱其眉,以相识别(用红色染) 2、溪谷少人民,雪落何霏霏。(少有,少见)
(二)形容词前有“所”字,这个形容词用如动词。 1、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称颂作漂亮的人)
2、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卑视的那些人,尊重的那些人。) (三)形容词活用动词,如果在形容词后边能译成时态助词“了、着、过”,或趋向动词“起来、上去、下去”等,这个形容词用如动词。
苟富贵,无相忘。(富有尊显起来了) 二、数词用如动词
1、六王毕,四海一。(统一) 2、此三者,……与臣而将四矣。(成了四个)
使动用法
所谓使动用法,是指动词和宾语之间的关系,不是一般的支配关系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产生某种动作行为,或者具有某种性质状态或者成为某一种事物。它含有“使它怎样”,“让他怎样”,“把他怎样”的意思。
一.动词的使动用法
所谓动词的使动用法,是指句子中的主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并不施行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或行为,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施行这个动作或行为。
(一)不及物动词使动:
主语所代表的人物并不施行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施行这个动词。
结构:A+动词+B,译法:A使B施行动作。例句:
A:1. 项伯杀人,臣活之。 活:使……活。 2.可烧而走之。 走:
使……跑。
B:1. (沛公)从百余骑。 从:使……跟随。 2. 杀鸡为黍而食之。食:sì使……吃。
3. 成语:惊心动魄、生死肉骨、滴水穿石、惊世骇俗 (二)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
古代汉语,不及物动词作使动用法,这是普通规律,而及物动词作使动用法的比较少。
1、朝秦楚,莅中国(使……来朝贡)
2、尝人,人死;食狗,狗死。(使……尝到,使……吃了) (三)怎样区别一般动词与动词的使动用法
古汉语的使动用法就是谓语表示主语使宾语怎么样的一种用法,它有两个特点:一是谓语是陈述宾语的,二是受陈述的宾语是受主语支配的。
名词和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比较容易判断,这里无须赘述。动词的使动用法有时较难辨别。在古代汉语里,动词的使动用法大多是不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例如:
项伯杀人,臣活之(《史记·项羽本记》) 若欲死而父,即前斗(高启《书博鸡者事》)
例一“活”,本不是及物动词,但当它后边带上宾语“之”,就有了“使之活”这样的使动意义。例二“死”也不是及物动词,但它涉及了“而父”这一宾语,即有“使而父死”的意义。这两个例句的共同特点都是动作行为是由宾语发出的,而宾语发出这一动作行为又是受主语支配的。由于不及物动词带宾语属于特殊现象,所以它的使动意义还较为明显,较易判别。
古汉语里还有少量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由于及物动词带宾语属于正常现象,所以,带不带宾语与它是不是使动用法没有必然联系。我们判断它是否为使动用法,主要根据它的动作行为是由谁发出的。如果其动作行为由宾语发出,且受主语支配,则必为使动用法;如果其动作行为是由主语发出的,宾语只是其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那么,它就是一般动词。例如:
①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序八州而朝同列(贾谊《过秦论》)
②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同上)
第一组中的“朝”,在“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句中,是“朝拜”的意思,它是“燕、赵、韩、魏”这一主语发出的动作行为,属一般动词谓语;在“序八州而朝同列”句中,“朝”有“使同列朝”这样的使动意义,它是宾语“同列”发出的动作行为,而受主语“秦”(承前省略)的支配。同样道理,第二组中的“负”,当其动作行为是由宾语发出的,则为使动用法,有“使……承担”的意义;当其动作行为是由主语发出的,则为一般动词,有“背”的意义。
由此可见,区别一般动词和动词的使动用语,最重要的方法是从具体的语言环境出发,联系上下文的意思,考虑这个动词陈述的对象是谁,或者说这个动作行为是由谁发出的。如果能这样考虑问题,就一定能准确地区别一般动词与动词的使动用语。
二、形容词使动用法:
主语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或状态。 例句:1. 丰衣足食: 丰、足:使……丰足。 安邦定国: 安、定:使……安定。
2. 今媪尊长安君之位。 尊:使……尊贵。
3.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使……受苦、受累、受穷。 三、名词使动用法:(少见)
名词先用如动词,再使宾语具有此行为。
例: 1. 生死肉骨 肉:使……长肉。 2.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王:wàng,使……做王。 3. 齐威王欲将孙膑将:任命……为将。
意动用法
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对于它的宾语含有“认为”,“以为”的意思。这种用法仅限于形容词和某些表心理活动的动词,它们本不带宾语带了宾语,并具有“认为”,“以为”意义,即是意动用法。
一、名词意动:
把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看成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物。译:把……当做。
例:1. 幕天席地: 2. 草菅人命: 3. 鱼肉百姓: 4. 千金一刻: 5. 友风而子雨: 6. 稍稍宾客其父: 二、形容词意动: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主观上认为宾语具有该形容词的性质和状态。认为……形)
(1)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孟子·尽心上》)(认为鲁小;认为天下小。)
(2)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庄子·秋水》)(认为仲尼之闻少;认为伯夷之义轻)
(3)怪之可也,而畏之非也。(《荀子·天论》)(认为它怪异)
(4)成语:不耻下问、是古非今、重男轻女、厚此薄彼、不远万里
(二)表心理活动的动词的意动用法
(1) 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史·廉蔺列传》)(认为 这种事羞耻)
(2)而耻学于师。(韩愈《师说》)(认为向老师学习可耻) 三、使动、意动的区别
A.当行动已成为事实,便构成使动。当其为心感受,规划想法时,并不意味着形成客观事实,为意动用法。
B. 依据主宾关系判断:一般来说,使动句叙述的是一种既成的或将成为事实的客观事实,它侧重于客观行动;意动句叙述的则常常是一种主观认识,这种主观认识可以是事实,也可以不是事实。总之,意动句更侧重于心理意念的感受。
名词用作状语 一、普通名词作状语:
1. 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状态:(像……一样)
(有的动作行为不易给人鲜明的印象,于是就借助所表示的事物
动作特征,而比喻另外一个动作行为的方式状态。)
例:席卷天下 席:像席子一样 包举宇内 包:像包袱一样 云集响应 云:像云一样;响:像回音一样 翼蔽沛公 翼:像翅膀一样
豕人立而啼 其一犬坐于前
扩展:狼奔豕突 斗折蛇行 土崩瓦解 雷厉风行 风起云涌
灰飞烟灭 狼吞虎咽 风驰电掣 风起云散 2. 表示对待人的态度 (像对待……一样)
(常在“待”“畜”“事”等动词前,表示采取对待此名词状语的表示的人或物,那种态度)
例: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像对待兄长一样)
齐物田忌善而客待之 (像对待客人一样) 人皆得以隶使之 3. 表示动作行为凭借的工具(用……于……)
例: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朱亥椎杀晋鄙 刀斫之 臣请剑斩之 口诛笔伐 目见耳闻 得佳者笼养之 4. 表示动作行为依据的情势或道理:(按照)
例:失期,法皆斩(《陈涉世家》)(按照法律) 义不容辞 理所当然
5. 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在……)
例:卒廷见相如 童子隅坐而执烛 班门弄斧 风餐露宿 道芷阳而间行(从小路) 庙礼之 二、方位名词作状语:
(方位名词作状语一般表示动作行为的发展趋向)
例:南来北往(从南来,向北往) 内立法度(在国内) 外连横而斗诸侯(对国外)
扩展:里应外合 左顾右盼 前仰后合 东奔西跑 前俯后仰 三、时间名词作状语;
1. 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在……)例:乃夜驰之沛公军 晓行夜宿 白日做梦
2. 表示动作行为的频率(每……)(此用法多是用在“日”“月”“岁”等词中)
例:君学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良庖岁更刀,族庖月更刀 日夜望将军至
3. 表示情况逐渐发展(一……地,一……又)
例:蒸蒸日上 江河日下 日积月累 日新月异 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四、动词作状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是为表达中心语服务的。 1. 用连词“而”或“以”来表示修饰关系。例:执刃而立 登高而招
2. 根据语意来判断: 例:儿惧,啼告母
名词活用歌
名词连用多活用,代前副后谓语通。 不能带兵强带宾,多是意动或使动。 谓前不愿作主语,时间方位状语共。 区分活用看仔细,切记放在句子中。
常见词类活用例举 一、 名词的活用 (1)名词活用为动词
1、晋军函陵 (课文《烛之武退秦师》出自《左传·僖公三十年》)
2、朝服衣冠 (课文《邹忌讽齐王纳谏》出自《战国策·齐策》)
3、范增数目项王 (课文《鸿门宴》出自《史记·项羽本记》)
4、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课文唐·杜牧《阿房宫赋》) 5、今予家是溪 (课文唐·柳宗元《愚溪诗序》) 从以上词可以看出,这些词都是名词,且必须改变词性才能解通,变为动词解才符合全句的意思。进而观之,这些下划线的词之所以改
变词性是它处在它(名词)不该处的“位置”,原来是“名词”处在了不该处的“谓语”的“位置”(名词所处位置应该是“主语”或“宾语”的“位置”)。概言之,名词处在谓语的位置,名词必须要活用。活用一:名词活用为动词。
(2)名词的使动用法
1、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课文《鸿门宴》出自《史记·项羽本记》)
2、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 (课文清·龚自珍《病梅馆记》)
3、尝人,人死;食狗,狗死 (《吕氏春秋·上德》) 4、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 (明·马中锡《中山狼传》) 5、舍相如广成传舍 (课文《廉颇蔺相如列传》出自《史记·卷八十一》)
从以上词可以看出,词都是名词,且必须改变词性才能解通,变为“使宾语怎样”即使动用法才能符合全句的意思。进而观之,这些下划线的词之所以改变词性是它处在它(名词)不该处的“位置”,原来是“名词”处在了不该处的“谓语”的“位置”。概言之,名词处在谓语的位置,名词必须要活用。活用二:名词的使动用法。
(3)名词的意动用法
1、侣鱼虾而友麋鹿 (课文宋·苏轼《赤壁赋》)
2、粪土当年万户侯 (课文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3、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宋·王安石《伤仲永》)
4、吾从师之 (课文唐·韩愈《师说》) 5、孟尝君过赵,赵平原君客之 (《史记·孟尝君列传》)
从以上词可以看出,词都是名词,且必须改变词性才能解通,变为“认为宾语怎样”或“把宾语当作什么”,但与以上不同的是,是
“主观上认为怎样或主观上当作怎样”即意动用法才能符合全句的意思。进而观之,这些下划线的词之所以改变词性是它处在它(名词)不该处的“位置”,原来是“名词”处在了不该处的“谓语”的“位置”。概言之,名词处在谓语的位置,名词必须要活用。活用三:名词的意动用法。
(4)名词作状语
1、吾得兄事之 (课文《鸿门宴》出自《史记·项羽本记》)
2、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宋·苏轼《石钟山记》) 3、天下云集响应 (课文西汉·贾谊《过秦论》) 4、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课文《邹忌讽齐王纳谏》出自《战国策·齐策》)5、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课文战国·荀况《荀子·劝学》)
从以上词可以看出,词都是名词,且必须改变词性才能解通,变为副词解才符合全句的意思,再不能变为其他词性。进而观之,这些下划线的词之所以改变词性是它处在它(名词)不该处的“位置”,原来是“名词”处在了不该处的“状语”的“位置”(名词所处位置应该是“主语”或“宾语”的“位置”)。概言之,名词处在状语的位置,名词必须要活用。活用四:名词作状语。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总结出一个“名词活用的公式”,如下所示:
主+状+谓+宾
这两种位置都是名词不该处的位置,所以它必须活用(就象学生一旦处在军队里一样,他必须变为军人才行)。名词处状语的位置,名词必须作状语,名词处在谓语的位置,有三种情况:名词作动词,名词的使动用法,名词的意动用法。
二、 动词的活用 (1) 动词的使动用法
1、项伯杀人,臣活之 (课文《鸿门宴》出自《史记·项羽本记》)
2、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课文《季氏将伐颛臾》出自《论语·季氏》)
3、李牧连却之 (课文宋·苏洵《六国论》) 4、外连衡而斗诸侯 (西汉·贾谊《新书·过秦论》) 5、既来之,则安之 (课文《季氏将伐颛臾》出自《论语·季氏》)
从以上可以看出,都是动词,并且它是处在该处的位置“谓语”的位置上,虽然如此,它也会活用,这一点和名词不一样。这种活用,变为“使宾语怎样”,成了动词的使动用法。概言之,动词处在它该处的位置“谓语”的位置上,也会活用。活用一:动词的使动用法。
(2) 动词的为动用法
1、等死,死国可乎 (课文《陈涉世家》出自司马迁《史记·陈涉世家》)
2、伏清白以死直兮 (课文战国·屈原《离骚》) 3、夫人将启之 (《左传·隐公元年》)
4、巳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 (课文《触龙说赵太后》出自《战国策·赵策》)
5、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课文《鸿门宴》出自《史记·项羽本记》)
从以上可以看出,词都是动词,并且它是处在该处的位置“谓语”的位置上,虽然如此,它也会活用,这一点和名词不一样。这种活用,变为“为宾语怎样”,成了动词的为动用法。概言之,动词处在它该处的位置“谓语”的位置上,也会活用。活用二:动词的为动用法。
(3) 动词活用为名词
1、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 (课文《触龙说赵太后》出自《战国策·赵策》)
2、追亡逐北 (西汉·贾谊《新书·过秦论》) 3、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课文《寡人之于国也》出自《孟子·梁惠王上》)
4、住近湓江地低湿 (课文唐·白居易《琵琶行》)
5、贾家庄凡为巡徼所陵迫死 (宋·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从以上可以看出,词都是动词,并且它是处在不该处的位置“宾语”的位置上,所以它必定要活用。这种活用,且必须改变词性才能解通,变为名词解才符合全句的意思,再不能变为其他词性。概言之,动词处在它不该处的位置“宾语”的位置上,必活用。活用三:动词活用为名词。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总结出一个“动词活用的公式”,如下所示:
主+状+谓+宾
动词不管是处在该处的位置还是不该处的位置它都能活用,动词处在宾语的位置上,必定活用为名词,处在谓语的位置上,有两种情况:动词的为动用法和动词的使动用法。
三、 形容词的活用 (1)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1、项伯素善留侯张良 (课文《鸿门宴》出自《史记·项羽本记》)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课文《邹忌讽齐王纳谏》出自《战国策·齐策》) 3、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课文《齐桓晋文之事》出自《孟子·梁惠王上》)
4、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 (课文唐·韩愈《师说》出自《昌黎先生集》)
5、火尚足以明之 (课文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出自《临川先生文集》)
从以上可以看出,词都是形容词,并且它是处在该处的位置“谓语”的位置上,虽然如此,它也会活用,这一点和名词不一样。这种活用,且必须改变词性才能解通,变为动词解才符合全句的意思。概言之,形容词处在它该处的位置“谓语”的位置上,也会活用。活用一: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2)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1、今媪尊长安君之位 (课文《触龙说赵太后》出自《国策·赵策》)
2、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西汉·贾谊《新书·过秦论》) 3、大王必欲急臣 (课文《廉颇蔺相如列传》出自《史记·卷八十一》)
4、臣请完璧归赵 (课文《廉颇蔺相如列传》出自《史记·卷八十一》)
5、定心荣汝身 (课文南朝《孔雀东南飞》出自南朝·徐陵《玉台新咏》)
从以上可以看出,词都是形容词,并且它是处在该处的位置“谓语”的位置上,虽然如此,它也会活用,这一点和名词不一样。这种活用,且必须改变词性才能解通,变为使动解才符合全句的意思。概言之,形容词处在它该处的位置“谓语”的位置上,也会活用。活用二: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3)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1、且庸人尚羞之 (课文《廉颇蔺相如列传》出自《史记·卷八十一》)
2、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课文唐·韩愈《师说》出自《昌黎先生集》)
3、太子迟之 (《国策·燕策三》)
4、虽辱而愚之 (课文唐·柳宗元《愚溪诗序》) 5、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课文《廉颇蔺相如列传》出自《史记·卷八十一》)
从以上可以看出,词都是形容词,并且它是处在该处的位置“谓语”的位置上,虽然如此,它也会活用,这一点和名词不一样。这种活用,且必须改变词性才能解通,变为意动解才符合全句的意思。概言之,形容词处在它该处的位置“谓语”的位置上,也会活用。活用三: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4) 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1、越国以鄙远 (课文《烛之武退秦师》出自《左
传·僖公三十年》)
2、秦孝公据崤函之固 (西汉·贾谊《新书·过秦论》) 3、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课文唐·魏征《谏太宗十思疏》出自《魏郑公文集》)
4、吾社之行为士先者 (课文明·张溥《五人墓碑记》出自《七录斋集》)
5、不能容于远近 (课文明·张溥《五人墓碑记》出自《七录斋集》)
从以上可以看出,词都是形容词,并且它是处在不该处的位置“宾语”的位置上,所以它必定要活用。这种活用,且必须改变词性才能解通,变为名词解才符合全句的意思,再不能变为其他词性。概言之,形容词处在它不该处的位置“宾语”的位置上,必活用。活用四: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总结出一个“形容词活用的公式”,如下所示:
主+状+谓+宾
形容词不管是处在该处的位置还是不该处的位置,它都能活用。形容词处在宾语的位置上,必定活用为名词,形容词处在谓语的位置,有三种情况:形容词作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试一试
1.今之学者,苦(形意动)学焉。课上目(名作状[工具])视,而不知心之所属。其目(名作动)背诵为畏途,常思佚乐而得,然此何能及也?故囚(名意动)己,狱官(名意动)师,常欲破牢而出。何因如此?一则师器(名作状)视生,必欲灌之后快;二则生不能苦(形作动),一心待天上落饼也。父母学(动使动)之,则怒而大吼:吾自为之,何劳汝等?
今思之,师当异(形使动)其术,以应众学者,使其内(名作状[处所])生学意,切不可北(名作状[趋向])面而却。或电教(名作状
[方式])辅之,或图(名作状[方式])助之,期得其心也。生亦应知,苦乃众妙之门,非苦无以成才也。欲伟业(名作动)者,尤应如此。
熟能生巧,然也。胸中名篇数百,何愁不下笔千言?然亦不能徒背也,当晓其意,明(形使动)其优劣,以用(动为动)己,如此则可。
2、翻译下面文字(文章见上面)
季文子相宣、成,无衣帛之妾,无食粟之马(翻译:季文子在宣公、成公时期做国相,家中没有穿丝绸的妾妇,马也不喂粮食。相:名词活用为动词,做国相;衣:名词活用为动词,穿)
⑵人其以子为爱,且不华国乎(人们大概会认为您是吝啬,而且使国家也显得不光彩。华:名次活用使动词,使……光彩)
⑶无乃非相人者乎(这恐怕不是做国相的人应该做的吧!相:名词活用为动词,做国相)
课后练习
一.指出下列句子中哪些词有词类活用现象 1、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2、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3、相如廷斥之,辱其群臣。 4、骊山北构而西折
5、长桥卧波,未云何龙?(龙——出现龙)
6、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屋舍——筑舍定居) 二 名词活用的四种类型 (一)名词作_______
指出句子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并总结规律 词类活用学案1、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2、南取汉中,西举巴蜀 3、日削月割
词类活用学案1、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 2、人皆得以隶使之
3、常以身翼蔽沛公
4、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5、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词类活用类型:
小结规律:①表示_______、_______的名词常常活用为___语(成分)。
②如果名词用在___ 词前处在主语的位置,而又不能作主语时,就是活用作___语。
翻译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名词作_______
指出句子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并总结规律 词类活用学案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2、左右欲刃相如。
3、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1、驴不胜怒,蹄之
词类活用学案1、籍吏民,封府库 2、大楚兴,陈胜王 3、吾师道也…… 4、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词类活用学案1、范增数目项王 2、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3、汉水又东
小结规律:①名词放在“___”“___”“___”“___”等能愿动词后面,便活用为动词。
②___词前面的名词活用为动词。因为代词不受名词修饰。 ③名词与____词连用,如果二者不是并列、偏正、判断等关系,而是主谓关系、动宾关系或动补关系,那么其中必有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
④名词如果出现在___词后边,便活用为动词。名词不能受副词修饰。
翻译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名词的_______用法 项王虽霸天下而臣诸侯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小结规律:名词带宾语之后,表示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则为_____用法。
翻译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名词的_______用法 1、稍稍宾客其父 2、吾从而师之 3、孟尝君客我 4、吾从而师之 5、耻学于师
小结规律:在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带上宾语后,表示主语把宾语当作是什么,则为_____用法。
翻译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 以上题为例,归纳其他词类的用法。
四、找出下面活用的词语并翻译句子。 1.吾从而师之 2.耻学于师
3.孔子师郯子、苌弘…… 4.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5.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6.填然鼓之 7.过秦论 8.会盟而谋弱秦 9.序八州而朝同列 10.籍吏民,封府库
11.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12.五十者可以衣帛 13.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14. 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15.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16.席卷天下 17.包举宇内 18.囊括四海 19.东割膏腴之地 20.吾得兄事之
21.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22.内立法度
23.其下平旷,有泉侧出 24.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25.孔子师郯子、苌弘…… 26.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27.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28.天大雨,烈风雷电,槐起衣冠而坐。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文言文词类活用复习 教学目标:
理解并能正确判断、解释常用的词类活用形式 教学时间:二课时 一、名词的活用 (一)名词活用作动词
:
82.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83.杂彩三百匹,广交市鲑珍 84.辞楼下殿,辇来于秦 85.朝歌夜弦,为秦宫人 86.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87.方其破荆州,下江 88.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89.前辟四窗,垣墙周庭 90.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 91.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 92.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 93.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 94.要其何以成何以败 95.遂命酒,使快弹数曲 96.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97.填然鼓之,兵刃既接
98.王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99.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100.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10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102.过秦论
103.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104.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 105.然而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106.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107.当此之时,民无饥者,而君反以罪臣 108.惧满溢则思江海而下百川 109.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 110.沛公欲王关中
111.籍吏民,封府库。 112.范增数目项王
113.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 114.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 115.晞一营大噪,尽甲
116.太尉曰:“无伤也,请辞于军。” 117.杀一老卒,何甲也? 118.垂死,舆来庭中 119.裂裳衣疮,手注善药 120.取骑马卖,市谷代偿 121.敢以状私于执事,谨状 122.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123.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124.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
125.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126.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 127.欲与大叔,臣请事之 128.不义不暱,厚将崩 129.段不弟,故不言弟 130.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
131.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 132、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名词活用作动词的规律:
名词后带宾语;左右欲刃相如/驴不胜怒,蹄之 名词后带补语;沛公军霸上/凡吏于土者 名词前有副词状语;二月草已芽/神弗福也 名词前有能愿动词: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莫我肯德 名词前有“所”字:置人所罾鱼腹中
两个名词相连而非偏正关系:大楚兴,陈胜王/许子冠乎
名词重叠而非叠音词;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亲亲贤贤老老幼幼 名词用“而”与动词相连:不耕而食,不蚕而衣/进城梯而下之 名词活用作使动词:带宾语,有使宾语怎样的意思:先破秦咸阳者王之/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
名词活用作意动词:带宾语,有“以……为……”的意思,即把宾语当做……:稍稍宾客其父/粪土当年万户候。
(二)名词作状语
163.卿当日胜贵,吾独向黄泉 164.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 165.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166.前辟四窗,垣墙周庭
167.辛未三月念六夜四鼓,意洞手书 168.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169.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170.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
171.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172.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173.头发上指,目眦尽裂 74.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175.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176.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
177.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
178.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179.裂裳衣疮,手注善药
名词活用作状语的几种形式
表特征状态(比喻式),像什么那样:斗折蛇行/常以身翼蔽沛公。
表态度、方式:吾得兄事之/生男女,必货视之。
表工具,用什么:有好事者船载以人/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表处所:相如廷斥之/踪迹,草行露宿
表趋向:操军破,必北还/旌麾南指,刘琮束手 表频率、渐进:岁赋其二/乡邻之生日蹙
二、动词的活用
(一)动词作名词 133.追亡逐北,伏尸百万 134.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
135.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136.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动词活用作名词的几种情况
作宾语或主语:汝安敢轻吾射/惧有伏焉/一屠晚归。
在“之”“其”后充当中心词: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则其至又少。
两个动词组成并列结构:谗谄之蔽明也/不敢复有株治。
(二)动词活用作使动词
不及物动词后带宾语:项伯杀人,臣活之/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
及物动词改变原有动宾关系:单于愈益欲降之(苏武)/外连衡而斗诸侯。
乃物动词带双宾语:宁许以负秦曲/晋侯饮赵盾酒。
(三)动词活用作意动词
表示心理活动的动词带宾语:且庸人尚羞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三、形容词的活用
(一)形容词作名词
137.然吾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138.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139.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140.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141.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142.是固圣益圣,愚益愚。
143.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144.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 145.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146.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
147.虽在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
148.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149.君安与项伯有故:
150.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151.教以慎于接物,推贤进士为务:
152.请略陈固陋,阙然久不报,幸勿为过:
形容词活用作名词的三种情况:
形容词在“之”“其”后充当中心词: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以汝之弱,必不能禁失吾之悲。
形容词作宾语或主语:义不杀少而杀众/乘坚策肥/大无侵小。
形容词在数词之后:四美具,二难并/世所谓“竹林七贤”也
(二)形容词作动词 153.卒不忍独善其身 154.商人重利轻别离 155.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 156.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157.素善留侯张良: 158.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159.暴且乱,乱天子边,欲谁罪。
160.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161.方是时,予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162.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形容词活用作动词的几种情况:
后带宾语(形+名,而非偏正关系):上官大夫短屈原于襄王/素善留侯张良。
前面有“所”字:故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看重;轻视) 后面带代词:敌人远我/欲以火器困我也。
形容词活用作使动词:
使宾语成为某种状态:春风又绿江南岸/大王必欲急臣。 形容词活用作意动词
认为宾语具有某种状态(以……为……):孔子登东山小鲁/其家智其子。
四、使动用法
180.否泰如天地,足以荣汝身:
181.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182.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
183.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184.既来之,则安之:
185.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186.内立法度……外连横而斗诸侯:
187.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188.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 189.却匈奴七百余里:
190.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191.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192.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193.序八州而朝同列:。
194.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195.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196.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 197.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 198.项伯杀人,臣活之: 199.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200.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201.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
202.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203.太尉大泣曰:“乃我困汝。”:使……陷入困境。 204.庄公寤生,惊姜氏: 205.曩者辱赐书,教以慎于接物:
206.重为乡党所笑,以污辱先人:
五、意动用法
207.侣鱼虾而友麋鹿:
208.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209.亦当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
210.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211.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212.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213.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六、为动用法
214.三年不治,臣请死之: 215.且勇者不必死节: 216、夫人将启之: 七、其他
217.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 218.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 219.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220.合纵缔交,相与为一: 221.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
文言文词类活用专题练习
一、下列句中都有词类活用的现象,请你找出来,然后在句后括号内用序号注明活用类别。
A.名词作动词 B.意动用法 C.形容词用作名词。 1.吾师道也()
2.吾从而师之()
3.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4.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5.而耻学于师() 6.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二、找出下列句中活用作动词的名词。 1.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2.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 3.沛公欲王关中() 4.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三、下列加点词都是名词活用为动词的一项是()。 1.函梁君臣之首 2.一夫夜呼,乱者四应 3.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4.沛公军霸上 5.火尚足以明也
6.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7.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8.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9.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10.假舟揖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四、下面句中加点的词,属于动词使动用法的是(),形容词使动用法的是()
1.常以身翼蔽沛公 2.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3.既来之,则安之 4.外连衡而斗诸侯 5.渔人甚异之 6.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7.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六、下列各句按其活用加以分类,全出现名词作状语的一组是()。
1.大石倒立千尺 2.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3.土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 4.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罅
5.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6.郦元之所见,殆与余同, 7.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 8.郦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 9.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10.天下云集响应
A.1、3、5、7、9、10 B.l、2、3、5、8、10 C.1、2、4、5、8、10 D.2、4、6、8、9、10 七、下列句子中不属于名词作状语的一项是( )。 A.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B.其一犬坐于前 C.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D.卒廷见相如
八、下列加点词,与“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中“上”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 B.妣,先大母婢也,乳二世。 C.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 D.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九、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用法不同于其他几句的一项是(A)():
1. A.火尚足以明 B.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C.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D.世之奇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2. A.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B.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C.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D.吾师道也
十、以下句子中不含意动的一项是( )。 A.渔人甚异之
B.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C.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D.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十一、说明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并加以解释。 1.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2.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 3.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4. 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5.则思知止以安人() 6. 则思江海下百川() 7.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 8.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9.乐盘游() 10.宏兹九德() 11.襟三江而带五湖() 12.雄州雾列,俊彩星驰() 13.宾主尽东南之美() 14.而耻学于师() 15.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16.小学而大遗() 17.六王毕,四海一() 18.复道行空,不霁何虹() 19.朝歌夜弦()
20.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 21.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22.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十二、选出语例句中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 例句:不耻相师
1.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2.扁鹊过齐,齐桓公客之 3.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4.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十三、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 1.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2.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3.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4.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十四、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义与今义比较,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1.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2.今日割五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3.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4.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 5.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路而胜之之势 6.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7.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A.基本相同,其余不同 B.5、7古今义基本相同,其余不同 C.1、5、7古今义基本相同,其余不同 D.3、4、6古今义基本相同。其余不同
十五、下列句中加点词全属于使动用法的一项是( ) 1.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2.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3.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4.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5.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6.驼业种树
7.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8.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 9.君将哀而生之乎 10.春风又绿江南岸
A.1、3、5、6、8、10 B.1、2、4、7、9、10 C.2、3、4、7、8、10 D.2、4、5、7、9、10 十六、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B )。 A.后秦去赵者再(两次),李牧连却之 B.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分开)矣 C.至于颠覆,理固宜然(这样) D.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招致)祸焉
十七、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按用法归类完全正确的一项是(C) ①孔子师郯子 ②襟三江而带五湖 ③吾得兄事之 ④朝歌夜弦 ⑤目吴会于云间 ⑥择善而从之 ⑦俊采星驰 ⑧燕赵之收藏 A、③④⑤/①②⑦/⑥/⑧ B、③⑤⑦⑧/①②④/⑥ C、③⑦/④⑤/①②/⑥/⑧ D、③④/⑤⑥⑦/①②/⑧ 十八、下列句子中画线的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B )
A.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 B.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志 C.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D.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十九、从词类活用角度看,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与其它不同的一句是( )
A.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B.与其身也,则耻师焉 C.襟三江而带五湖
D.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二十、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1)彼童子之师 (2)不耻相师
B、(1)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2)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C、(1)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2)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D、(1)圣益圣,愚益愚 (2)圣人之所以为圣
文言文词类活用专题练习答案
一、下列句中都有词类活用的现象,请你找出来,然后在句后括号内用序号注明活用类别。
A.名词作动词 B.意动用法 C.形容词用作名词。 1.吾师道也(A ) 2.吾从而师之(B )
3.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C ) 4.师道之不传也久矣(A ) 5.而耻学于师(B ) 6.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B ) 二、找出下列句中活用作动词的名词。 1.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族 ) 2.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函 ) 3.沛公欲王关中(王 ) 4.晋军函陵,秦军氾南(军 )
三、下列加点词都是名词活用为动词的一项是(B )。 1.函梁君臣之首 2.一夫夜呼,乱者四应 3.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4.沛公军霸上
5.火尚足以明也
6.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7.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8.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9.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10.假舟揖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A.1、2、4、6、8 B.1、3、4、6、10 C.2、4、5、6、8 D.5、6、8、9、10
四、下面句中加点的词,属于动词使动用法的是(4、7),形容词使动用法的是(2、3)
1.常以身翼蔽沛公 2.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3.既来之,则安之 4.外连衡而斗诸侯 5.渔人甚异之 6.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7.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六、下列各句按其活用加以分类,全出现名词作状语的一组是(D)。
1.大石倒立千尺 2.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3.土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 4.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罅
5.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6.郦元之所见,殆与余同, 7.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 8.郦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 9.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10.天下云集响应
A.1、3、5、7、9、10 B.l、2、3、5、8、10 C.1、2、4、5、8、
10 D.2、4、6、8、9、10
七、下列句子中不属于名词作状语的一项是(C )。 A.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B.其一犬坐于前 C.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D.卒廷见相如
八、下列加点词,与“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中“上”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B )。
A.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 B.妣,先大母婢也,乳二世。 C.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 D.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九、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用法不同于其他几句的一项是(A)(C):
1. A.火尚足以明 B.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C.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D.世之奇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2. A.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B.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C.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D.吾师道也
十、以下句子中不含意动的一项是(C )。 A.渔人甚异之
B.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C.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D.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十一、说明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并加以解释。 1.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固:使动) 2.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重、大:形作名)
3.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流:动作名) 4. 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貌:名作状) 5.则思知止以安人(安:使动) 6. 则思江海下百川(下:名作动) 7.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正:使动) 8.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能、善:形作名) 9.乐盘游(乐:意动) 10.宏兹九德(宏:使动)
11.襟三江而带五湖(襟、带:意动) 12.雄州雾列,俊彩星驰(雾、星:名作状) 13.宾主尽东南之美(美:形作名) 14.而耻学于师(耻:意动) 15.于其身也,则耻师焉(耻:意动) 16.小学而大遗(小、大:形作名) 17.六王毕,四海一(一:名作动) 18.复道行空,不霁何虹(空:形作名) 19.朝歌夜弦(朝、夜:名作状)
20.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收藏、经营:动作名) 21.楚人一炬,可怜焦土(炬:名作动) 22.后人哀之而不鉴之(哀、鉴:意动)
十二、选出语例句中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2) 例句:不耻相师
1.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2.扁鹊过齐,齐桓公客之 3.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4.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十三、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
1.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一天天地、一月月地 )(名作状 )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礼遇)(名作动)
3.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使退却 )(使动)
以 2.4.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使削弱 )(使动) 十四、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义与今义比较,判断正确的一项是(B )
1.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2.今日割五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3.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4.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 5.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路而胜之之势 6.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7.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A.基本相同,其余不同 B.5、7古今义基本相同,其余不同 C.1、5、7古今义基本相同,其余不同 D.3、4、6古今义基本相同。其余不同
十五、下列句中加点词全属于使动用法的一项是(B ) 1.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2.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3.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4.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5.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6.驼业种树
7.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8.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 9.君将哀而生之乎 10.春风又绿江南岸
A.1、3、5、6、8、10 B.1、2、4、7、9、10 C.2、3、4、7、8、10 D.2、4、5、7、9、10 十六、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B )。 A.后秦去赵者再(两次),李牧连却之 B.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分开)矣 C.至于颠覆,理固宜然(这样)
D.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招致)祸焉
十七、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按用法归类完全正确的一项是(C) ①孔子师郯子 ②襟三江而带五湖 ③吾得兄事之 ④朝歌夜弦 ⑤目吴会于云间 ⑥择善而从之 ⑦俊采星驰 ⑧燕赵之收藏 A、③④⑤/①②⑦/⑥/⑧ B、③⑤⑦⑧/①②④/⑥ C、③⑦/④⑤/①②/⑥/⑧ D、③④/⑤⑥⑦/①②/⑧ 十八、下列句子中画线的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B )
A.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 B.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志 C.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D.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十九、从词类活用角度看,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与其它不同的一句是(A )
A.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B.与其身也,则耻师焉 C.襟三江而带五湖 D.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二十、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D) A、(1)彼童子之师 (2)不耻相师
B、(1)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2)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C、(1)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2)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D、(1)圣益圣,愚益愚 (2)圣人之所以为圣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