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2011年高考各地语文试卷文言文阅读试题及翻译解析(二)

2020-08-04 来源:爱站旅游
导读2011年高考各地语文试卷文言文阅读试题及翻译解析(二)
2011年⾼考各地语⽂试卷⽂⾔⽂阅读试题及翻译解析

(⼆)

(安徽卷)⼆、(32分)

阅读下⾯的⽂⾔⽂,完成4~7题。

万贞⽂先⽣传[清]全祖望

贞⽂先⽣万斯同,字季野,鄞⼈也,户部郎泰第⼋⼦。少不驯,弗肯帖帖随诸兄,所过多残灭,诸兄亦忽之。户部思寄之僧舍,已⽽以其顽,闭之空室中。先⽣窥视架上有明史料数⼗册,读之甚喜,数⽇⽽毕;⼜见有经学诸书,皆尽之。既出,因时时随诸兄后,听其议论。⼀⽇伯兄期年家课,先⽣欲豫焉,伯兄笑⽈:“汝何知?”先⽣答⽈:“观诸兄所造,亦易与⽿。”伯兄骤闻⽽骇之,⽈:“然则吾将试汝。”因杂出经义⽬试之,汗漫千⾔,俄顷⽽就。伯兄⼤惊,持之⽽泣,以告户部⽈:“⼏失吾弟。”户部亦愕然⽈:“⼏失吾⼦。”是⽇始为先⽣新⾐履,送⼊塾读书。逾年,遣请业于梨洲先⽣,则置之絳帐中⾼坐。先⽣读书五⾏并下,如决海堤,然尝守先儒之戒,以为⽆益之书不必观,⽆益之⽂不必为也,故于书⽆所不读,⽽识其⼤者。

康熙戊午,诏征博学鸿儒,浙江巡道许鸿勋以先⽣荐,⼒辞得免。明年,开局修《明史》,昆⼭徐学⼠元⽂延先⽣往,时史局中征⼠许以七品俸,称翰林院纂修官,学⼠欲援其例以授之,先⽣请以布⾐参史局,不暑衔,不受俸,总裁许之。诸纂修官以稿⾄,皆送先⽣覆审,先⽣阅毕,谓侍者⽈:取某书某卷某页有某事,当补⼊;取取某书某卷某页有某事,当参校。侍者如⾔⽽⾄,⽆爽者。《明史稿》五百卷皆先⽣⼿定,虽其后不尽仍先⽣之旧,⽽要其底本,⾜以⾃为⼀书者也。先⽣之初⾄京也,时议意其专长在史,及昆⼭徐侍郎乾学居优,先⽣与之语《丧礼》,乃知先⽣之深于经,侍郎因请先⽣遍成五礼之书⼆百余卷。当时京师才彦雾会,各以所长⾃见,⽽先⽣最闇淡,然⾃王公以⾄下⼠,⽆不呼⽈万先⽣,⽽先⽣与⼈还往,其⾃署只⽈“布⾐万斯同”,未有尝他称也。

先⽣为⼈和平⼤雅,⽽其中介然。故督师之姻⼈⽅居要津,乞史馆于督少为宽假,先⽣历数其罪以告之。有运饷官以弃运⾛,道死,其孙以赂乞⼊死事之列,先⽣斥⽽退之。钱忠介公嗣⼦困甚,先⽣为之营⼀矜者累矣,卒不能得,⽽先⽣未尝倦也。⽗友冯侍郎跻仲诸⼦没⼊勋卫家,先⽣赎⽽归之。不矜意⽓,不事声援,尤喜奖引后进,唯恐失之,于讲会中惓惓三致意焉,盖躬⾏君⼦也。卒后门⼈私谥⽈贞⽂。

(选⾃钱仪吉纂《碑传集》,有删节)

4.对下列句⼦中词的解释,不正确的⼀项是(3分)A.先⽣欲豫焉 豫:参与。B.学⼠欲援其例以授之 援:引⽤。C.侍者如⾔⽽⾄,⽆爽者 爽:差错D.先⽣赎⽽归之 归:归还。

【答案】 D【解析】“归”的对象是⼈,不是物品,本应该是“返回”的意思,但这⾥作使动⽤法,“让……回家”的意思。

5.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法相同的⼀组是(3分)

A.以其顽,闭之空室中 B.因杂出经义⽬试之 ⾂之壮也,犹不如⼈ 因宾客⾄蔺相如门谢罪C.持之⽽泣,以告户部 D.乃知先⽣之深于经 农⼈告余以春及 乃不知有汉,⽆论魏晋

【答案】 C 【解析】C项的两个“以”,都是介词,相当于“把”;A项的第⼀个“之”是代词,这⾥指代先⽣,第⼆个“之”,是⽤在主谓之间,不要翻译;B项第⼀个“因”是副词,相当于“于是,就”,第⼆个“因”是介词,相当于“通过,经由”;D项的“乃”是副词,第⼀个相当于“才”,第⼆个相当于“竟然”。6.下列对原⽂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项是(3分)

A.万斯同⼩时候⼗分顽劣,可聪颖异常,过⽬不忘,常跟兄长们讨论学问,引起⽗兄重视,被送⼊私塾读书,⼜经名师指点,终成⼤器。

B.万斯同受邀参加《明史》的编纂⼯作,不计名利,担当修订审核重任;他学识渊博,⽬光敏锐,态度严谨,出⾊地完成了繁重的⼯作。

C.万斯同对经学有精深的研究,应邀编纂礼学之书,贡献很⼤;他为⼈也很低调,从不像别⼈那样炫耀⾃⼰,受到当时⼈们的普遍敬重。

D.万斯同严词拒绝某些⼈的不合理要求,不遗余⼒地为困顿者奔⾛,对失去⼈⾝⾃由者竭⼒相助,表现出刚正不阿、看重情义的君⼦之风。

【答案】 A 【解析】选项中的“常跟兄长们讨论学问,引起⽗兄重视,被送⼊私塾读书”错,“引起⽗兄重视,被送⼊私塾读书”是由于先⽣的⽂章。7.把原⽂中画线的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伯兄骤闻⽽骇之,⽈:“然则吾将试汝。”

(2)有运饷官以弃运⾛,道死,其孙以贿乞⼊死事之列,先⽣斥⽽退之。

【答案】(1)长兄突然听到他这样说,感到很吃惊,说:“既然这样,那么我要考考你。”

(2)有个押运粮饷的官员因为放弃押运逃跑,在路上死了,这个官员的孙⼦通过⾏贿请求把祖⽗列在因公事⽽死的⼈物中,先⽣训斥并且赶⾛了他。

【解析】第(1)句中的关键词“骤”、“骇”、“然则”、“试”,分别翻译为“突然”、“感到吃惊”(意动⽤法,把……当作惊讶的)、“既然这样,那么”、“考试、测试”。第(2)句中的关键词是“以(弃运⾛)”、“道”、“死事”、“退”,分别翻译为“因为”、“在路上”(名词作状语)、“为公事⽽死”、“让……退下”(使动⽤法)。参考译⽂:

贞⽂先⽣叫万斯同,字季野,鄞县⼈,是户部郎万泰的第⼋个⼉⼦(最⼩的⼉⼦)。年少时不恭顺,不肯温顺服帖地随从兄长,所经过的地⽅多遭毁坏,⼏位兄长也就不重视他。他的⽗亲想着把他寄托到寺庙⾥去,不久,因为他的顽劣,就把他关进⼀个空房间⾥。贞⽂先⽣看到书架上有⼏⼗册明代的历史资料,⾮常⾼兴地读着,⼏天就把它读完了;⼜看见有关经学之类的书籍,都全部读完。从关闭的房间出来后,于是就常常跟随⼏个哥哥后⾯,听他们谈论。有⼀天,⼤哥要准备⼀年的学习考核的内容,先⽣也想参加,⼤哥笑着说“你懂什么呢?”先⽣回答说“看⼏位哥哥所要达到的程度,也是很容易的吧。”⼤哥突然听到这样的话,感到很惊讶,说“既然这样,那么我将要来考考你。”于是就拿经义类的题⽬测试他,漫⽆边际,上千⽂字,⼀会⼉就完成了。他的⼤哥⾮常惊讶,拿着⽂章流下眼泪,把这情况报告了⽗亲说:“差点⼉失掉了⼀个弟弟。”万泰也很惊愕地说“差点失去了⼀个⼉⼦。”当天,才给先⽣穿上新⾐新鞋,送到学校读书。过了⼀年,⼜送到黄宗羲先⽣那学习,⼜被安排在

⽼师讲学的讲席之旁。贞⽂先⽣读书⼀⽬五⾏,读书的速度就如同挖掘了海堤的海⽔涌⼊那样。但还是坚守古代儒者的告诫,认为没有益处的书不必读,没有益处的⽂章不必写,所以对书没有不读的,但记住的只是⼤的⽅⾯。

康熙戊午年,皇帝下诏征召学问丰富渊博的⼈(即开设博学鸿词科),浙江巡道许鸿勋将先⽣推荐上去,但先⽣却坚持推辞才得以免除。第⼆年,官府设⽴编写书籍的机构来修《明史》,昆⼭的学⼠徐元⽂请先⽣前往,当时,修史机构征召有学问的⼈是按照七品官来发给俸禄的,称之为翰林纂修官,徐学⼠想按照其他⼈的例⼦来授给先⽣,但先⽣请求凭平民的⾝份参与史书编修,不标⽰头衔,不接受俸禄,主管的⼈答应了。所有的编修官把稿⼦送到先⽣那⾥,由先⽣来审核,先⽣看完,对⾝边的⼈说:拿某本书,某卷某页上记载了某件事,应当补充进来;拿某本书,某卷某页上记载了某件事,应当相互参照与校对。⾝边的⼈按照他的话去做,没有差错的。《明史稿》五百卷都由先⽣亲⼿裁定,虽然后来没有完全依照先⽣原来裁定的内容,如果索取那些底本,⾜够⽤来⾃成为⼀部书的。先⽣初到京城,当时⼈们议论他的专长在史学⽅⾯,等到昆⼭侍郎徐乾学居丧在家,先⽣与他说《丧礼》,⼈们才知道先⽣对经学有深厚的研究。侍郎于是请先⽣编成有关五礼的书⼆百多卷。当时,京城⼈才济济,各⾃凭⾃⼰的专长展现⾃⼰,然⽽先⽣低调,但从王公以⾄于下层的读书⼈,没有不称他为万先⽣的,⽽先⽣在与他⼈来往时,署名只写“布⾐万斯同”,未尝有其他的称呼。

先⽣为⼈⼼平⽓和、儒雅,但其中意志⼜坚定不移。故去的督师的姻亲中有⼈正⾝居要职,就到史馆请求对督师稍加放宽,先⽣清楚地列举他的罪过来告诉他们。有个押运粮饷的官员因为放弃押运⽽逃跑,在路上死了,他的孙⼦想⽤贿赂的办法来请求把祖⽗列⼊因为职事⽽死的⼈之列,先⽣斥责并让他退下去。钱忠介公的⼦⼥们⾮常困苦,先⽣为了表⽰⾃⼰的同情⽽劳累,最终没能够解决,但先⽣未尝感到厌倦。⽗亲的朋友侍郎冯跻仲的⼦⼥们被充到勋卫家做家奴,先⽣就把他们赎出来,并让他们回家。不激奋⾃⼰的意⽓,不宣扬⾃⼰的声誉,尤其喜欢劝勉引荐后⽣,唯恐失去⼈才。就是在聚会讲学中也是万分恳切,再三表达⾃⼰的⼼意,他就是⼀个⾝体⼒⾏的君⼦啊。他死后,学⽣后辈们给予的谥号为“贞⽂”。

(浙江卷)

(⼀)阅读下⾯的⽂⾔⽂,完成16—20题

张⽂瓘,字稚圭,贝州武城⼈。隋⼤业末,徙家魏州之昌乐。幼孤,事母、兄以孝友闻。贞观初,第明经,补并州参军。时李勣为长史,尝叹⽈:“稚圭,今之管、萧,吾所不及。”勣⼊朝,⽂瓘与属僚⼆⼈皆饯,勣赠⼆⼈以佩⼑、⽟带,⽽不及⽂瓘。⽂瓘以疑请,勣⽈:“⼦⽆为嫌。若某,冘豫少决,故赠以⼑,欲其果于断;某放诞少检,故赠以带,俾其守约束。若⼦才,⽆施不可,焉⽤

赠?”因极推引。再迁⽔部员外郎。时兄⽂琮为户部侍郎,于制,兄弟不并台阁,出为云阳令。累授东西台舍⼈,参知政事。乾封⼆年,迁东台侍郎、同东西台三品,遂与勣同为宰相。俄知左史事。张⽂瓘,字稚圭,贝州武城⼈。隋⼤业末,徙家魏州之昌乐。幼孤,事母、兄以孝友闻。贞观初,第明经,补并州参军。时李勣为长史,尝叹⽈:“稚圭,今之管、萧,吾所不及。”勣⼊朝,⽂瓘与属僚⼆⼈皆饯,勣赠⼆⼈以佩⼑、⽟带,⽽不及⽂瓘。⽂瓘以疑请,勣⽈:“⼦⽆为嫌。若某,冘豫少决,故赠以⼑,欲其果于断;某放诞少检,故赠以带,俾其守约束。若⼦才,⽆施不可,焉⽤赠?”因极推引。再迁⽔部员外郎。时兄⽂琮为户部侍郎,于制,兄弟不并台阁,出为云阳令。累授东西台舍⼈,参知政事。乾封⼆年,迁东台侍郎、同东西台三品,遂与勣同为宰相。俄知左史事。

时⾼宗造蓬莱、上阳、合璧等宫,复征讨四夷,京师养厩马万匹,帑瓘浸虚。⽂瓘谏⽈:“王者养民,逸则富以康,劳则怨以叛。秦、汉⼴事四夷,造宫室,⾄⼆世⼟崩,武帝末年户⼝减半。夫制治于未乱,保邦于未危。⼈罔常怀,怀于有仁。⾂愿抚之,⽆使劳⽽⽣怨。隋监未远,不可不察。”帝善其⾔,赐缯锦百段,为减厩马数千。

改黄门侍郎,兼太⼦右庶⼦,⼜兼⼤理卿。不旬⽇,断疑狱四百,抵罪者⽆怨⾔。尝有⼩疾,囚相与斋祷,愿亟视事。时以执法平恕⽅戴胄①后拜侍中,兼太⼦宾客。诸囚闻其迁,皆垂泣,其得⼈⼼如此。性严正,未尝回容,诸司奏议悉⼼纠驳故帝委之或时移疾他宰相奏事帝必问与⽂瓘议未若不者⽈

往共筹之。⽈:“已议。”即皆报可。

(节选⾃《新唐书·张⽂瓘传》)【注】① 戴胄:唐初⼤⾂,曾任⼤理寺少卿。16.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项是A. 第明经 第:考取。B. 吾所不及 嫌:疑忌。C. 俾其守约束 俾 :使D. 时以执法平恕⽅戴胄 ⽅:仿效答案:D

17.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法相同的⼀组是A. 吾所不及 B. 因极推引

公之逮所由使也 因为长句,歌以赠之C. 逸则富以康 D.保邦于未危 醉则更相枕以卧 室西连于中闺答案:B

18.下列对原⽂的赏析不正确的⼀项是

A.本⽂选材合理,主要叙述了张⽂瓘与⾼宗、李勣之间发⽣的故事,⽣动地刻画了张⽂瓘为官的形象特点。

B.⽂章描写李勣赠物这⼀情节,巧妙刻画了张⽂瓘及同僚的性格特点,体现了作者运⽤写作技巧的独具匠⼼。

C.针对⾼宗造宫室、征四夷的做法,张⽂瓘在其谏⾔中,运⽤举例论证等⽅法,采⽤骈散结合的语⾔,成功说服了⾼宗。

D.⽂章描写了囚犯们因张⽂瓘贬谪移职⽽难过流泪的细节,从⼀个侧⾯表明张⽂瓘执法公允、深得⼈⼼。答案:D

19.⽤“⁄”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诸司奏议/悉⼼纠驳/故帝委之/或时移疾/他宰相奏事/帝必问/与⽂瓘议未/若不者/⽈往共筹之。20.把⽂中画线的句⼦译成现代汉语。(7分)(1)若⼦才,⽆流不可,焉⽤赠?(3分)

⾄于你的才华,没有什么不能⼲好的,哪⾥需⽤赠物(的⽅式来警策)?(2)⾂愿抚之,⽆使劳⽽⽣怨。隋监未远,不可不察。(4分)

我愿意去安抚他们,不要使(他们)因劳累⽽产⽣怨愤。隋朝的教训离今天不远,(我们)不能不省察。

(四川卷)

三、(9分,每⼩题3分)

阅读下⾯的⽂⾔⽂,完成8到10题。

吾乡吕徽之先⽣,家仙居万⼭中,博学能诗⽂,问⽆不知者,⽽常逃其名,耕渔以⾃给。⼀⽇,携褚币诣富家易⾕种,值⼤雪,⽴门下,⼈弗之顾。徐⾄庭前,闻东阁中有⼈分韵作雪诗,⼀⼈

得“滕”字,苦吟弗就,先⽣不觉失笑。阁中诸贵游⼦弟辈闻得,遣左右诘之。先⽣初不⾔,众愈疑,亲⾃出见,先⽣露顶短褐,布袜草屦,辄侮之,询其见笑之由。先⽣不得已,乃⽈:“我意举滕王蛱蝶事⽿。”众始叹伏,邀先⽣⼊坐。先⽣⽈:“我如此形状,安可厕诸君⼦间?”请之益坚,遂⼊阁。众以“藤”“滕”⼆字请先⽣⾜之。即援笔书⽈:“天上九龙施法⽔,⼈间⼀⿏啮枯藤。骛鹅声乱功收蔡,蝴蝶飞来妙过滕。”复请粘“昙”字韵诗,⼜随笔写讫,便出门。留之,不可得。问其姓字,亦不答,皆惊讶⽈:“尝闻吕处⼠名,欲⼀见⽽不能,先⽣岂其⼈邪。”⽈:“我农家,安知吕处⼠为何如

⼈?”惠之⾕。怒⽈:“我岂取不义之财?必易之。”刺船⽽去,遣⼈遥尾其后。路甚僻远,识其所⽽返。雪晴,往访焉,惟草屋⼀间,家徒壁⽴。忽⽶桶中有⼈,乃先⽣妻也。因天寒,故坐其中。试问徽之先⽣何在,答⽈:“在溪上捕鱼。”始知真为先⽣矣。⾄彼,果见之,告以特来候谢之意。隔溪谓⽈:“诸公先到舍下,我得鱼,当换酒饮诸公也。”少顷,携鱼与酒⾄,尽欢⽽散。回⾄中途,夜⿊,不良于⾏,暂憩⼀露棚下,适主⼈⾃外归,乃尝识⾯者,问所从来,语以故。喜⽈:“是固某平⽇所愿见者。”⽌客宿,翼旦,客别。主⼈蹑其踪,则先⽣已迁居矣。⼜⼀⽇,先⽣与陈刚中治中遇于道。治中策蹇驴,时犹布⾐,见先⽣风神⾼简。问⽈:“得⾮吕徽之乎?”⽈:“然。⾜下⾮陈刚中乎?”⽈:“然。”握⼿若平⽣欢,共论驴故事。先⽣⾔⼀事,治中答⼀事,互⾄四⼗余事,治中⽌矣。先⽣⽈:“我尚记得有某出某书,某出某传。”⼜三⼗余事,治中深敬之。 (节选⾃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隐逸》)

8.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项是(  )A.徐⾄庭前   徐:缓慢  B.安可厕诸君⼦间   厕:置⾝C.惠之⾕    惠:赠送  D.刺船⽽去      刺:乘坐答案:D 解析:刺,划,撑。

9.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和⽤法都相同的⼀组是(  )A.欲⼀见⽽不能     吾尝终⽇⽽思矣B.先⽣岂其⼈邪     尔其⽆忘乃⽗之志C.试问徽之先⽣何在   君何以知燕王D.告以特来候谢之意   掭以尖草,不出

答案:D 解析:A.表转折,却/表修饰;B.那,那个/⼀定,表祈使语⽓;C.哪⾥/什么;D.拿。

10.下列对原⽂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

A.吕徽之是⼀位博学多才、安贫乐道、恬淡⾃守、特⽴独⾏⼜不乏随和的隐⼠。

B.吕徽之听⼈作雪诗苦吟不出时笑出声来,众⼈见他⾐着寒酸就嘲笑侮辱他。C.吕徽之以耕种打鱼为⽣,茅屋草舍,怡然⾃处.虽然清贫其妻却有御寒办法。D.吕徽之虽然隐居⼭野,但因其品质⾼洁,待⼈接物不卑不亢,受到⼤家敬重。答案:B 解析:“众⼈见他⾐着寒酸就嘲笑侮辱他”错。

11.把第⼀部分⽂⾔⽂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⑴⼀⽇,携褚币谐富家易⾕种,值⼤雪,⽴门下,⼈弗之顾。(5分)

答案:⼀天,{吕徽之)带上纸币到富⼈家买⾕种,正遇⼤雪,站在门⼝,(那家)⼈不理睬他。解析:采分点是,要补出省略的主语;楮币,纸币;易,交换,买;弗之顾,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则前置,应为“弗顾之”。

⑵治中策蹇驴,时犹布⾐,见先⽣风神⾼简,问⽈:“得⾮吕徽之乎?”

答案:陈治中骑着跛驴,当时还是平民,看到吕先⽣风采神韵⾼洁简淡,就问道:“莫不是吕先⽣吧?”

解析:采分点是,策,鞭打,骑着;蹇,跛,⾏⾛困难;布⾐,代指平民百姓;“得⾮……乎?”固定结构,译为“恐怕……吧”“莫不是……吧?”

(湖南卷)

⼆、⽂⾔⽂阅读(23分。其中,选择题9分,每⼩题3分;简答题4分;翻译题10分)阅读下⾯的⽂⾔⽂,完成5~9题。

严祺先⽂集序

归庄

韩⽂公之⽂,起⼋代之衰,其诗亦怪怪奇奇,独辟门户,⽽考亭先⽣尝病其俗,⽈《上宰相书》、《读书城南诗》是也。岂⾮以其汲汲于求知⼲进,志在利禄乎?故吾尝谓⽂章之事,未论其他,必先去其俗⽽后可。今天下多⽂⼈矣,⾝在草莽,⽽通姓名于⼤⼈先⽣,且朝作⼀⽂,暮镌于梓,往往成巨帙,⼲谒贵⼈及结纳知名之⼠,则挟以为贽,如此,⽂虽佳,俗矣。吾读严⼦祺先之⽂,深叹其能矫然拔俗也。⽆锡⾃顾端⽂、⾼忠宪两先⽣讲道东林,远绍绝学,流风未远。严⼦⽣于其乡,诵遗书,沐馀教,被服儒者,邃于经学。平⽇重名节,慎⾏藏,视世之名位利禄,若将浼①焉。感愤郁塞触事⽽发故其⽂⽴⾔之旨多今⼈之笑为迂者。韩⼦尝⾔:“⼈笑之,则⼼以为喜。”夫⼈之笑韩⼦者,特以其⽂辞为流俗所笑,犹杰然为⼀代儒宗;若⽴⾔之旨为流俗所笑,不⼜加于古⼈⼀等乎!虽然,使韩⼦⽽居今之世,其⽴⾔之旨,当亦如严⼦之迂,必不⾄有上宰相之书、城南之诗,取讥于⼤儒矣。严⼦之⽂,余所见⽌数⼗篇,论理论事,明快严峭,恂恂儒者⽽笔能杀⼈,⽂辞之⼯如此!然吾以为⽂辞之⼯,今世⽂⼈之不免于俗者,亦或能之;其所以矫然拔俗,乃在⽴⾔之旨,世所共笑为迂者也。夫世共笑为迂,余独不以为迂,⽽欣赏叹诧,则余亦迂甚矣哉!

(选⾃《陶庄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新1版)[注]①浼(měi):玷污。

5.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项是A.⽽考亭先⽣尝病其俗 病:批评

B.深叹其能矫然拔俗也 拔:拔除C.远绍绝学,流风未远 绍:继承D.不⼜加于古⼈⼀等乎 加:超过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对⽂⾔⽂实词在⽂中意思的理解。注意⼤语境代⼊法。“拔”解释为“拔除”明显不通。联系成语“出类拔萃”,此处“拔”应是“超出”之义。

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其”字,与“其诗亦怪怪奇奇”的“其”字意义和⽤法相同的⼀项是A.则或咎其欲出者

B.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C.吾令⼈望其⽓,皆为龙虎,成五采D.尔其⽆忘乃⽗之志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对⽂⾔⽂虚词的理解,有创新。A.那个,指⽰代词; B.他,⼈称代词,作⼩主语;C.他的,⼈称代词,作定语,与题⼲例句相同;D.⼀定,副词。只要掌握“其”的⼏种常见⽤法,可迅速做对此题。

7.下列⽤“/”给⽂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项是感愤郁塞触事⽽发故其⽂⽴⾔之旨多今⼈之笑者为迂者

A.感愤郁塞/触事⽽发/故其⽂⽴⾔之旨/多今⼈之笑者为迂者§K]B.感愤郁塞/触事⽽发故/其⽂⽴⾔之旨多/今⼈之笑者为迂者C.感愤郁塞/触事⽽发/故其⽂⽴⾔之旨多/今⼈之笑者为迂者D.感愤郁塞/触事⽽发故/其⽂⽴⾔之旨多/今⼈之笑者为迂者

答案:A 解析:本题断句对于很多考⽣⽽⾔有点难度。注意“多今⼈之笑者为迂者”暗含两种倒装句式的考查:主谓倒置和定语后置。把握到这⼀点,再运⽤对称法,才能选准A项:感愤郁塞,触事⽽发,故其⽂⽴⾔之旨,多今⼈之笑者为迂者。

8.结合⽂意,请你谈谈作者对严祺先的⽂章“欣赏叹诧”的原因。(4分)

答案:因为严祺先的⽂章:①命意⽴论,卓尔不群,不被世间平庸的⼈所理解⽽受到讥笑;②说理叙事,明⽩晓畅,严峻犀利。(只答“恂恂儒者⽽笔能杀⼈”或“⽂辞之⼯如此”也可)

解析:本题考查对⽂章内容要点的概括。注意⽂章包含内容和形式两个要点,不能遗漏。此题最好⽤原⽂回答。

9.把⽂⾔⽂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韩⽂公之⽂,起⼋代之衰。(3分)

(2)故吾尝谓⽂章之事,未论其他,必先去其俗⽽后可。(5分)(3)则余亦迂甚矣哉!(2分)

答案:(1)译⽂:韩⽂公的⽂章,振起了⼋个朝代以来的衰颓(⽂风)。

(2)译⽂:所以我曾经说写⽂章的事情,不说别的,必须⾸先去除它的俗⽓才⾏。(3)译⽂:那么我也迂腐得厉害啦!

解析:本题考查对⽂⾔⽂句⼦的翻译。三个句⼦,难度不⼤。考⽣⼀定坚持“直译为主”,找准采分点:“之”“起”“衰”,注意“衰”形容词作名词;“谓”“其他”“去”“其”“可”,注意“其他”古今同义;“甚矣”“哉”,⼀定要译到位。

(湖北卷)

阅读下⾯的⽂⾔⽂,完成10—12题。

谏成帝营陵寝疏[西汉]刘向

⾂闻贤圣之君,博观终始,穷极事情,⽽是⾮分明。孝⽂皇帝居霸陵,顾谓群⾂⽈:“嗟乎!以北⼭⽯为椁,岂可动哉!”张释之进⽈:“使其中有可欲,虽锢①南⼭犹有隙;使其中⽆可欲,虽⽆⽯椁,⼜何戚焉?”夫死者⽆终极,⽽国家有废兴,故释之之⾔,为⽆穷计也。孝⽂寤焉,遂薄葬,不起⼭坟。

《易》⽈:“古之葬者,厚⾐之以薪,藏之中野,不封不树,后世圣⼈易之以棺椁。”棺椁之作,⾃黄帝始。黄帝葬于桥⼭,尧葬济阴,丘陇皆⼩,葬具甚微。⽂、武、周公葬于毕,秦穆公葬于雍橐泉宫祈年馆下,皆⽆丘陇之处。此圣帝明王、贤君智⼠远览独虑⽆穷之计也。逮⾄吴王阖闾,违礼厚葬。⼗有余年,越⼈发之。秦始皇帝葬于骊⼭之阿,下锢三泉,上崇⼭坟,其⾼五⼗余丈,周回五⾥有余,⽔银为江海,黄⾦为凫雁。天下苦其役⽽反之,骊⼭之作未成,⽽周章百万之师⾄其下矣。项籍燔其宫室营宇,往者咸见发掘。其后牧⼉亡⽺,⽺⼊其凿,牧者持⽕照求⽺,失⽕烧其藏椁。⾃古⾄今,葬未有盛如始皇者也,数年之间,外被项籍之灾,内离牧竖之祸,岂不哀哉!是故德弥厚者葬弥薄,知愈深者葬愈微。⽆德寡知,其葬愈厚,丘陇弥⾼,宫庙甚丽,发掘必速。由是观之,明暗之效,葬之吉凶,昭然可见矣。

陛下即位,躬亲节俭,始营初陵,其制约⼩,天下莫不称贤明。及徙昌陵,增埤为⾼,积⼟为⼭,发民坟墓,积以万数,营起⾢居,期⽇迫卒,功费⼤万百余。死者恨于下,⽣者愁于上,怨⽓感动阴阳,因之以饥馑,物故流离以⼗万数,⾂甚愍焉。陛下慈仁笃美甚厚,聪明疏达盖世,宜弘汉家之德,崇刘⽒之美,光昭五帝三王,⽽顾与暴秦乱君竞为奢侈,⽐⽅丘陇,违贤知之⼼,亡万世之安,⾂窃为陛下羞之。孝⽂皇帝去坟薄葬,以俭安神,可以为则;秦始皇增⼭厚藏,以侈⽣害,⾜以为戒。初陵之模,宜从公卿⼤⾂之议,以息众庶。

(选⾃《汉书•楚元王传》,有删改)【注】①锢:⽤⾦属溶液填塞空隙。

10.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项是A.外被项籍之灾,内离牧竖之祸 离:遭受B.期⽇迫卒,功费⼤万百余 迫卒:急促C.物故流离以⼗万数 物故:死亡D.⽽顾与暴秦乱君竞为奢侈 顾:回头【答案】D【解析】顾:只是

11.下列各组语句中,分别写薄葬和厚葬的⼀组是

【答案】 B 【解析】A项中前⼀句是写棺椁之葬的起始;C项两句都写厚葬D项后⼀句不是写厚葬。12.下列对原⽂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项是

A.张释之向汉⽂帝进⾔:假如有的王陵被⼈觊觎,即使陵寝修建得⼗分坚实,终会被⼈盗挖开。⽂帝明⽩了这个道理,最终薄葬。

B.吴王阖闾违背礼制,实⾏厚葬;秦始皇⼤建陵墓,⼭坟⾼耸,陪葬丰厚。但没过多长时间,他们的陵墓或被⼈挖掘,或遭⼈破坏,可悲可叹。

C.⽂、武、周公、秦穆公,为长久计,实⾏薄葬,他们都是道德⾼尚的智者;那些奢靡厚葬的⼈,实际上都是⽆德寡知者。

D.王侯丧葬之事,关乎⼈⼼向背、天下安危,俭则吉,奢则凶。因此,作者在⽂末劝说成帝弘扬古帝先⼈的美德,简俭薄葬,不得效法暴秦乱君。

【参考答案】A【解题思路】 A中“假如有的王陵被⼈觊觎,即使陵寝修建得⼗分坚实,终会被⼈盗挖开”。这句话不是⽂帝最终薄葬的理由。

13.请把第三⼤题⽂⾔⽂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古之葬者,厚⾐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树,后世圣⼈易之以棺椁。(4分)(2)其后牧⼉亡⽺,牧者持⽕照求⽺,失⽕烧其藏椁。(3分)(3)孝⽂皇帝去坟,以俭安神,可以为则。(3分)

【参考答案】13.(1)古代埋葬死⼈,⽤柴草厚厚地把他包裹起来,将其葬于⼭野之中,既⽆封⼟堆,⼜不树⽴墓碑,后世的圣⼈⽤棺椁来替代这种情况。

(2)在这之后牧童丢失了⽺,⽺进⼊墓室的通道,牧童拿⽕把照着寻找⽺,不⼩⼼失⽕烧了始皇棺椁。

(3)孝⽂皇帝放弃了筑坟的礼节⽽简单地埋葬,⽤节俭安定神明,可以把这作为准则。

【解题思路】(1)句的重点词语“厚⾐”“封”“树”词类活⽤。(2)句的重点词语“亡”“求”“其”。(3)句的重点词语“去”“坟”“神”“则”省略句参考译⽂

我听说圣贤的君王,⼴博地观察事物的始终深⼊地了解事物的本⾝和情理,这然就能是⾮分明。孝⽂帝住在霸陵,回头对群⾂说:“⽤北⼭的⼭⽯作为棺犉,哪⾥能动得了啊!”张释之进⾔说:“假使棺犉中有让⼈想要的,即使⽤⾦属溶液填塞南⼭还是会有空隙,假使棺犉中没有让⼈想要的,即使没有巨⽯做成的棺犉,⼜有什么担忧的呢?”死去的⼈没有终点,⽽国家却有兴亡,所以张释之的话,是保证国家千秋万代的计划啊。孝⽂帝明⽩了,于是选择薄葬,不修建如⼭般⾼峻的陵寝。

《周易》说:“古代埋葬逝者,⽤薪柴把死者厚厚地盖住,埋葬在原野之中,不起坟堆,不种树⽊(或做标记),后来的圣⼈改⽤棺犉。”棺犉的制作,是从黄帝开始的。黄帝埋葬在桥⼭,尧埋葬在济⽔的北边,⽗母都很⼩,随葬的东西都很少。⽂王、武王、周公埋葬在毕,秦穆公埋葬在雍橐泉宫祈年馆下,都不在⼭势⾼耸的地⽅。这些圣明的帝王、贤明的国君和聪明之⼠,是为国家的千秋万代深远的总体谋划,独到的考虑啊。等到到了吴王阖闾,违背周礼进⾏厚葬。⼗多年后,越国⼈挖开了他的坟墓。秦始皇帝埋葬在骊⼭的⼭顶,下⾯⽤三泉禁锢,上⾯堆上⾼⾼的坟⼟,那⾼度达五⼗多丈,周边环绕有五⾥多,他⽤⽔银做江海,⽤黄⾦做⽔⾯的⼤雁。天下被他的劳役所困苦⽽反抗他,骊⼭的墓地修建还没有完成,⽽周围(⼀说周章秦末农民起义军将领,即周⽂)的百万军队已经到了骊⼭脚下了。项⽻焚烧了他的宫殿和新修的庙宇,前往的⼈都进⾏发掘。之后,放⽺的⼩孩丢了⽺,⽺进⼊到了秦始皇的墓⽳,放牧的⼈⼿持⽕把照明找⽺,失⽕烧了⾥⾯的葬椁。从古到今,厚葬没有

像秦始皇那么丰厚的了,然⽽⼏年之间,外部遭受了项⽻的焚烧的灾难,内部遭受了牧童失⽕的祸患,这不是太悲哀了吗!因此,道德⽉崇⾼的埋葬越是简单,智慧越是⾼深的埋葬越是微薄。只有那没有道德缺少知识的,他的埋葬越丰厚,建⽴的坟墓越巍峨,修建的宫殿庙宇越⾼峻,被挖掘就⼀定最迅速。从这⾥看来,明⽩和蒙昧的不同效果,埋葬的好与坏,⾮常明显地显现出来了。

陛下即位之后,亲⾃践⾏节俭之风,最初修建陵寝,那规模限定很⼩,天下⼈没有不称赞君王贤明的。得到迁移到昌陵,增加墓地的⾼度,积⼟形成⼭陵,挖开百姓的坟墓,累计起来要⽤万来计算,修建起居住的城池,限定时间加速完⼯,耗费了上亿百万多的钱财,修墓死去的在地下怨恨,活着的在地上愁怨,他们的怨恨之⽓感动了天地,于是天地降下饥荒,死去和背井离乡的⼈要⽤⼗万来计算,我很是为他们伤⼼啊。陛下您的慈祥仁爱⼗分美好⽽深厚,聪明智慧疏放旷达超过世⼈,应该弘扬汉朝天⼦爱民的美德,提⾼刘姓天⼦的美政,光⼤显耀五帝三王的遗风,却只是和残暴秦国暴虐君主竞逐做奢侈的事,⽐拼谁的墓地更⾼⼤,这违背了贤明智者的⼼意,也失去了国家千秋万代的安宁,我私下⾥替陛下您感到羞耻。孝⽂皇帝不起坟堆,实⾏薄葬,因为节俭⽽使灵魂安息,可以作为您的榜样;秦始皇增加陵寝的⾼度,埋下优厚的宝物,因为奢侈产⽣祸患,⾜够⽤来作为警戒的。修建墓地的规模,应该听从⼤⾂们的公议,⽽让万民得到休息。

(辽宁卷)

(⼀)⽂⾔⽂阅读(19分)

阅读下⾯的⽂⾔⽂,完成4~7题。

宋庆礼,洺州永年⼈。举明经,授卫县尉。则天时,侍御史桓彦范受诏于河北断塞居庸、岳岭、五回等路,以备突厥,特召庆礼以谋其事。庆礼雅有⽅略,彦范甚礼之。寻迁⼤理评事,仍充岭南采访使。时崖、振等五州⾸领,更相侵掠,荒俗不安,承前使⼈,惧其炎瘴,莫有到者。庆礼躬⾄其境,询问风俗,⽰以祸福。于是安堵,遂罢镇兵五千⼈。开元中,为河北⽀度营⽥使。初,营州都督府置在柳城,控带奚、契丹。则天时,都督赵⽂翙政理乖⽅,两蕃反叛,攻陷州城,其后移于幽州东⼆百⾥渔阳城安置。开元五年,奚、契丹各款塞归附,⽞宗欲复营州于旧城,侍中宋璟固争以为不可,独庆礼甚陈其利。乃诏庆礼等充使,更于柳城筑营州城,兴役三旬⽽毕。俄拜庆礼御史中丞,兼检校营州都督。开屯⽥⼋⼗余所,并招辑商胡,为⽴店肆,数年间,营州仓廪颇实,居⼈渐殷。庆礼为政清严,⽽勤于听理,所历之处,⼈吏不敢犯。然好兴功役多所改更,议者颇嗤其不切事也。七年卒,赠⼯部尚书。太常博⼠张星议⽇:“宋庆礼⼤刚则折,⾄察⽆徒,有事东北,所亡万计。案谥法,好巧⾃是⽈‘专’,请谥⽈‘专’。”礼部员外郎张九龄驳⽈:“庆礼在⼈苦节,为国劳⾂,⼀⾏边陲,三⼗年所。户庭可乐,彼独安于传递;稼穑为艰,⼜能实于军廪。莫不服劳辱之事⽽匪懈其⼼,守贞坚之规⽽⾃尽其⼒。有⼀于此,⼈之所难。请以所议,更下太常,庶素⾏之迹可寻,易名之典不坠者也。”乃谥⽈“敬”。

(节选⾃《旧唐书·宋庆礼传》)[注]安堵:安居。

4. 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项是(3分)A.仍充岭南采访使 充:代理B.庆礼躬⾄其境 躬:亲⾃C.遂罢镇兵五千⼈ 罢:撤去D.都督赵⽂翙政理乖⽅ 乖:背离

【答案】A【解析】A项的“充”在中学⽂⾔⽂中是个常见的多义词,在这⾥是“担当”“充任”的意思。因为“仍”是“依然”的意思所以不会原来就“代理岭南采访使” 因此“充”是“担当”“充任”的意思 。乖⽅是“违

背法度”,乖:背离。

5.以下各组中,全都表明宋庆礼“雅有⽅略”的⼀组是(3分)①询问风俗,⽰以祸福 ②独庆礼甚陈其利③更于柳城筑营州城 ④并招辑商胡,为⽴店肆⑤为政清严,⽽勤于听理 ⑥所历之处,⼈吏不敢犯A.①②④ B.①⑤⑥ C.②③⑥ D.③④⑤

【答案】A【解析】③是在皇上下诏命庆礼在柳城筑营州城,。⑤是为政清严,⑥是为政清严的结果6.下列对原⽂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3分)

A.宋庆礼深受礼遇,治政有⽅。武则天诏令桓彦范防备突厥,彦范特地召请庆礼共谋其事;岭南地区社会秩序混乱,庆礼受命治理以后,百姓安居乐业。

B.宋庆礼处事求实,勇于开创局⾯。他坚持实施⽞宗意图,另址再建营州城,管理归附的外族;⼜开屯⽥⼋⼗余处,使得营州仓廪充实,百姓逐渐富有。

C.宋庆礼⽣前的缺陷,死后受到⾮议。朝廷商议给他加谥号时,张星认为他的为⼈和⾏事存在诸多过失,根据他的⽣前作为,应谥以“好巧⾃是”的“专”。

D.宋庆礼⽣前的功绩,最终得到朝廷认可。张九龄反驳张星的主张,认为宋庆礼始终不懈地承担⾟劳事务,竭尽其⼒地守护坚贞原则;于是加谥为“敬”。

【答案】B【解析】此题四个选项分别概括原⽂语段的某个要点,考试需对照选项与原⽂,概括分析⽐较,找出概括不准确的的地⽅得出。B 不是另址再建营州城,是原址再建。7.把⽂中画横线的句⼦翻译成现代汉语语。(10分)(1)然好兴功役,多所改更,议者颇嗤其不切事也。

译⽂:然⽽喜爱⼤兴⼯程劳役,⼜多有变动,评论的⼈都讥笑他不切合实情。【解析】:译出⼤意给2分;关键字“功役\"、“嗤”、“切事”三处,每译对⼀处给l分。(2)庆礼在⼈苦节,为国劳⾂,⼀⾏边陲,三⼗年所。

译⽂:宋庆礼做⼈坚守节操,是国家的功⾂,⼀去边境任职,就是三⼗来年。

【解析】:译出⼤意给3分;关键字“苦节”、“所”两处,每译对⼀处给1分。.《易.节》:\"节,亨。苦节,不可贞。\"孔颖达疏:\"节须得中。为节过苦,伤于刻薄。物所不堪,不可复正。故⽈'苦节,不可贞'也。\"意谓俭约过甚。后以坚守节操,⽮志不渝为\"苦节\"。所表⼤概数⽬,翻译左右【参考译⽂】

宋庆礼,是洺州永年⼈。他考中明经科,授任卫县尉。武则天时,侍御史桓彦范奉诏到河北断居庸、岳岭、五回等条道路,为了防备突厥,特意召宋庆礼来谋划这件事。宋庆礼向来有计谋策略,桓彦范很敬重他。不久迁任⼤理评事,并充任岭南采访使。当时崖、振等五州⾸领,接连相互掠夺,边远地区不安,以前的使者,害怕那⾥的炎热瘅⽓,从没⼈到达过。宋庆礼亲⾝到了那⾥,询问风情习俗,说明祸福之理,从这以后那⾥的⼈都安居,便撤除镇守的兵⼠五千⼈。开元年间,作河北⽀度营⽥使。当初,营州都督府设置在柳城,控制奚、契丹。武则天时,都督赵⽂翙治理不当,奚和契丹反叛,攻占州城,那以后移到幽州东⼆百⾥的渔阳城安置。开元五年,奚、契丹各⾃通好归附,⽞宗打算在旧城恢复营州治所,侍中宋璟坚持争辩认为不可,只有宋庆礼陈述很有利。于是下诏委派宋庆礼等⼈充任使者,再在柳城筑⽴营州城,调发劳役三⼗天⽽完成。不久授任宋庆礼御史中丞,兼检校营

州都督。开屯⽥⼋⼗余处,并且招集⾏商的胡⼈,给他们建⽴店铺,⼏年间,营州粮仓很充实,居民渐渐富⾜。宋庆礼为政清正严明,⽽且勤于判决诉讼,所任职的地⽅,百姓官吏不敢触犯。但喜欢兴作⼯程,多有更改,议论此事的⼈都讥笑他不切实际。开元七年逝世,追赠⼯部尚书。太常⼗⼆张星评议说:“宋庆礼为⼈太刚硬⽽易受挫,对⼈太苛察就⽆可⽤之⼈,在东北⽣出事故,损失的数以万计。按照谥法,喜好取巧⼜⾃以为是叫做‘专’,请谥为‘专’。”礼部员外郎张九龄辩驳说:“宋庆礼为⼈苦守忠节,是国家的⾟劳之⾂,⼀到边疆,历时三⼗年。在家本厅欢乐,他独独⽢⼼于来往奔波;农作本艰⾟,⼜能使军粮充实。⽆不是从事劳辱之事⽽兢兢业业,恪守坚贞之规⽽竭尽全⼒,即使其中的⼀样,都是别⼈难以做到的。请把所议论的,再下发太常寺,希望体现平⽇的⾏迹,使⽴谥的典礼不⾄于坠失。”于是议定谥号为“敬”。

(江西卷)

三、(9分,每⼩题3分)

阅读下⾯的⽂⾔⽂,完成10—12题。

始汲黯为谒者①,以严见惮。河内失⽕,延烧千余家,上使往视之。还,报⽈:‘家⼈失⽕,屋⽐延烧,不⾜忧也。⾂过河南,河南贫⼈伤⽔旱万余家,或⽗⼦相⾷,⾂谨以便宜,持节发河南仓粟以赈之。⾂请归节,伏矫制之罪。’上贤⽽释之。以数切谏,不得久留内,迁为东海太守。好清静,择丞史⽽任之。其治,责⼤指⽽已,不苛⼩。岁余,东海⼤治。

黯多病,赐告②者数,不愈。庄助复为请告,上⽈:“汲黯何如⼈也?”助⽈:“使黯任职居官,⽆以愈⼈,然⾄其辅少主,守成深坚,招之不来,麾之不去,虽⾃谓贲、育③,亦不能夺之矣。”上⽈:“然。古有社稷之⾂,⾄如黯,近之矣!”

天⼦使使者持⼤将军印,即军中拜青④为⼤将军,诸将皆属。尊宠于群⾂⽆⼆,公卿以下皆卑奉之,独汲黯与亢礼。⼈或说黯⽈:“⼤将军尊重,君不可以不黯⽈:“夫以⼤将军揖⑤客,反不重邪!”青闻,愈贤黯,数请问国家朝廷所疑,遇黯加于平⽇。青虽贵,有时侍中,上踞厕⽽视之。丞相弘燕见上或时不冠⾄如汲黯见上不冠不见也上尝坐武帐中黯前奏事上不冠望见黯避帷中使⼈可其奏。【注】①谒者:官名。②告:休假。③贪、育:即孟贲、夏育,俩⼈均为古代著名勇⼠。④青:卫青,汉武帝时名将。⑤揖客:只揖不拜之客。10.对下列句⼦中的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项是A.屋⽐延烧,不⾜优也 ⽐:并排。B.⾂请妇节,伏矫制之罪 矫:假托。C.责⼤指⽽已 指:意旨。D.亦不能夺之矣 夺:强取。答案 D(夺:改变)

【答题技巧】⽂⾔实词可以运⽤可以运⽤代⼊法,如果不通顺可能有误。也可以⽤知识迁移法,“夺”在《陈情表》中学过“舅夺母志”夺:改变。

11.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法不相同的⼀组是A.持节发仓栗以赈之 B.上贤⽽释之 作《师说》以贻之 令⼈有⼤功⽽击之C.庄助复为请⾼ D.尊庞于群⾂⽆⼆

于是秦王不怿,为⼀击⽸ 以勇⽓闻于诸侯

答案:B(A、以均表⽬的;B、表承接于是,就 /表转折,却;C均为介词“替” D均介词“在”) 【答题技巧】本题是课内课外结合的典型。备考时不要抛弃课本。综观近⼏年⾼考,为降低难度,同时也为贴近中学教学实际,考查内容⼤多是课内课外相结合。如果能在积累的基础上,寻求规律,形成⼀定的推断技巧,⽆疑会提⾼答题的正确率。12.⽂中画波浪的部分断句最恰当⼀项是

A.丞相弘燕见/或时不冠/⾄/如汲黯见上/不冠不见也/上尝坐武账中/黯前凑事上不冠/往见黯避帷中/使⼈可其奏

B.丞相弘燕见/上或时不冠⾄/如汲黯见/上不冠不见也/上尝坐武账中/黯前凑事/上不冠望/见黯/避帷中/使⼈可其奏

C.丞相弘燕见/上或时不冠/⾄如汲黯见/上不冠不见也/上尝坐武账中/黯前凑事/上不冠/望见黯/避帷/使⼈可其奏

D.丞相弘燕见上/或时不冠/⾄如汲黯见上/不冠不见也/上尝坐武账中/黯前凑事上/不冠/望见黯/避帷/中/使⼈可其奏

答案:C(在古⽂⾔⽂中,省略宾语应较省略主语频繁。在句读时特别要注意。C项⾥上,既可为主语,亦可为宾语,划⼊后作主语,还是划⼊前作宾语。显然,将上视作主语语势更畅) 13.把⽂⾔⽂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1) 以数切谏,不得留内,迁为东海太守。(4分)(2)公卿以下皆卑奉之,独汲黯与亢礼。(4分)

(3)愈贤黯,数请问国家朝廷所疑,遇黯加于平⽇。(4分)

答案:(1)他多次强硬进谏,(因⽽)不能够留在朝庭内任职,被贬为东海太守(注意“数”、“内”“迁”的⽤法,每字1分,⼤意1分)。

(2)三公、九卿及以下官员都对卫青卑⾝奉承,唯独汲黯⽤平等的礼节对待卫青。(“奉”、“亢礼”各1分,“与”省略“之”对待他。1分,⼤意1分)。

(3)越发觉得汲黯贤明,多次向汲黯请教国家和朝廷的疑难⼤事,对待他⽐平⽇更为尊重(贤:意动⽤法1分,所疑:的疑难⼤事1分。加:更,1分。⼤意1分)。参考译⽂:

当初,汲黯担任谒者,因他为⼈威严⽽被⼤家敬畏。河内郡失⽕,⽕势蔓延烧毁了⼀千多家民房,武帝派汲黯前去视察;返回之后,报告说:“平民百姓不慎失⽕,因为房屋毗连⽽蔓延燃烧起来,不值得陛下忧虑。我经过河南郡见河南郡的贫民遭受洪⽔⼲旱灾害磨难的有⼀万多家,有的甚⾄于到了⽗⼦相⾷的悲惨境地,我谨借出使的机会,⽤陛下的符节,命令发放河南官仓积粮以救济贫民。我请求归还符节,⽢愿领受假托天⼦命令的惩罚。”武帝很赏识他,就赦免了他的罪。他因为多次强硬进谏,不能够在朝庭内任职,改任为(贬为)东海太守。他喜好清静⽆为,谨慎地选择郡丞和各曹掾史,他只关注⼤事,不苛求细枝末节。过了⼀年多,东海郡治理得很好。

汲黯⾝体多病,多次休假,病情⽆法痊愈。庄助替他请假。武帝说:“汲黯这个⼈怎么样呢?”庄助说:“让汲黯任职当官,没有什么超越常⼈的才能;但要说到让他辅佐年幼的君主,会坚定不移地维护祖先基业,有⼈以利禄引诱他,他不会前去投靠,君主严辞苛责地驱赶他,他也不会离去,即使有⼈认为像孟贲、夏育那样勇猛⽆敌,也⽆法改变他的耿耿忠⼼!”武帝说:“说得对。古时有所谓的社稷之⾂,说到汲黯,就很接近了!”

汉武帝派使⾂带着⼤将军印信来到,在军中拜卫青为⼤将军,各路将领皆归卫青统领。汉武帝对卫青的尊崇宠信超过了任何⼀位朝廷⼤⾂,三公、九卿及以下官员都对卫青卑⾝奉承,唯独汲黯⽤平等的礼节对待卫青。有⼈劝汲黯说:“⼤将军地位尊贵,您不可以不下拜。”汲黯说:“以⼤将军⾝份⽽有长揖不拜的平辈客⼈,⼤将军反⽽不尊贵了吗!”卫青得知,越发觉得汲黯贤明,多次向汲黯请教国家和朝廷的疑难⼤事,对待他⽐平⽇更为尊重。卫青虽然地位尊贵,但有时⼊宫,汉武帝就坐在床边接见他;丞相公孙弘⼤汉武帝空闲时谒见,汉武帝有时不戴帽⼦;⾄于汲黯谒见时,汉武帝没戴上帽⼦就不接见。有⼀次,汉武帝正坐在陈列兵器的帐中,汲黯前来奏事,汉武帝当时没戴帽⼦,远远望见汲黯,急忙躲⼊后帐,派⼈传话,批准汲黯所奏之事。汲黯受到的尊重和礼敬就是这样的。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