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考改革对于新课改的顺利实施以及中高等教育的发展意义重大。新课改高考改革的根本理念是从单一的考试转变为多元评价,在改革目标、考试内容和形式、评价内容及招生制度方面都有显著特点。然而,在高考改革的路上,我们到底会向何处去?该能走得多快、走出多远?,社会公众的期待和教育发展水平悬殊的不同地区教育界人士的关注各有不同有些目标立场看似一致,但对最终到达的路线,则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关键词:新课程;高考改革 ;综合素质
一、新课程高考改革方案出台的背景及原因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为推动和保持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更快更好的发展,高考制度也
[1]
在与时俱进的不断进行调整和完善。把学业水平测试和综合性评价作为录取的参考,纳入到高考评价体系,由单一考试到多元评价,改变“一考定终身”的模式,有我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教育发展变迁的深刻原因。从1977年570 万人参加高考仅录取20 万人,到2009 年报名人数约1020 万名,平均录取率接近62%;从当年大学毕业生国家包分配到现在学生自主择业,从工业化时代到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使得我们需要对考试进行再认识。”教育部考试中心主任戴家干说。戴家干分析说:“教育的目的是要使每个人都得到全面、充分的发展,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一个人适合什么样的发展、怎么发展?可以通过考试这个评价手段来分析。过去的考试主要是淘汰型的,今后的考试要强调适应性。考试要考出
[2]
学生的优点,这样的考试才是一个好的考试。”天津市教育招生考试院院长乔丽娟认为,为了顺应高等教育大众化潮流对高校多样化选择的迫切需求,多元评价成为应势之举。在高考中引入多元评价既是为了反映学生各种能力的优长,从而为高校选材提供必要的、确定的、可信的信息,也是为考生自我展示提供更大的空间,无疑将有助于高考改革“双重目标”的落实,
[3]
即为高校选拔符合各自培养目标的合格人才和引导基础教育健康发展。 二、新课程高考改革的内容及其特点
综观已经出台的山东、广东、海南、宁夏、江苏、天津、浙江、辽宁、福建与安徽等省(市、区)的高考改革方案,我们不难看出,各地都在紧密结合当地教育实际,力求积极、
[4]
稳妥地推进普通高中新课程背景下的高考改革。这些方案既有共同点,又各具地域特色。 1.各省份高考改革方案的共同点
共同点之一:统一考试科目的设置都以“语文+数学+外语+文科综合/理科综合”为主体 “语文+数学+外语+文科综合(含政治、历史、地理)/理科综合(含物理、化学、生物)” 是近年来我国各省份高考统考科目设置的主流模式。由于高考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本着积极、稳妥的改革方针,2007 年宁夏、山东,2009 年天津、浙江、辽宁、福建与安徽的高考改革方案都保持了原有高考模式的延续性,即将统考基本科目都设置为“语文+数学+外语+文科综合/理科综合”。海南省的文史类考语文、数学、外语、政治、历史、地理,理工类考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生物,也是以“语文+数学+外语+文科综合/理科综合”为基础,只不过把文科综合与理科综合所含的学科分开考试而已。广东省2007 年~2009 年高考方案中的文科基础(政治、历史、地理占70%,物理、化学、生物占30%)与理科基础(物理、化学、生物占70%,政治、历史、地理占30%)则是对文科综合与理科综合的拓展,但2010 年广东省又将回归到“语文+数学+外语+文科综合/理科综合”的模式。 共同点之二:统一考试内容都包括必修与选修两个部分 由于高中新课程各科内容都包括必修与选修两个部分,所以各省份新高考的统一考试内容也 都包括必修模块与部分选修模块,且以必修模块为主。尽管各地选修课程开设情况不完全一致,但目前被纳入高考范围的选修模块都属于选修Ⅰ课程系列。除了安徽省2009 年高考暂
时对选修课程指定必考外,其他省份基本上都采取了选修、选考的命题方式。 共同点之三:将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作为高校招生录取的标准,逐步 构建高校招生录取的多元综合评价体系为了体现多元评价的特点,海南、江苏、天津、浙江、辽宁、安徽与福建等省(市、区)的高考改革方案都无一例外地将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纳入到了高校招生录取综合评价体系,为高校招生录取提供参考依据。如安徽省的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从公民道德素养、学习态度与能力、实践与创新、交流与合作、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等6 个方面评,以学生主要行为表现的实证材料为依据,
[5]
综合评价结果及其实证材料进入考生档案,供高校录取时参考。2.改革内容的特点
第一,坚持考试科目中“3”的基础地位,即语文、数学、外语。同时,在稳定国家统一考试科目设置的基础上,不断尝试考试内容改革,力图体现新课程理念,注重基础,突出能力,强调理论与实际的联系。
第二,针对高中课程方案中选修课程的安排,高考相应地增加了选考内容,如海南和宁夏高考试卷设置了15%左右的选考内容,广西和山东则设置了30%的选考
内容,这样有利于学校、教师和学生重视选修课,避免选修课的设置流于形式。 第三,科目设置赋予学生一定的选择权。如江苏省学业水平测试选修科目学生可以自由选择;浙江省将文理科考试科目分为三类,在第一类的自选模块中,考生从“语文、数学、外语、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九个科目的十八个测试题中自主选择六个题目作答。 第四,在评价内容上,各省市在评价体系方面开始力图建立多元、科学的评价体系。评价内容不仅仅局限于统一考试科目,一方面将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会考)与高校招生考试制度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全面发展,避免偏科现象。另一方面,注重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在综合素质评价一项中,各省市方案中的具体规定有所差异,但是大都包括公民道德素养、学习
[6]
态度与能力、实践与创新、交流与合作、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等六个方面。 三、社会大众对新课程高考改革的看法
您最关心的高考改革是什么?“当然是就地高考!”在外打工十来年、现在陪儿子回乡读高中的顾培娣毫不犹豫地说。在非沪籍生源已超过六成的公办初中上海新光中学,一位班主任也这样说,原因是:“每次带班到初二,成绩好的学生就开始流失,到初三可能会转学一半。他们难过,我们也舍不得。好多外来务工者的孩子其实是从小生长在上海的,如果高
[7]
考放开户籍限制,他们就能在上海读高中,不必在青春期离开熟悉的环境了。”
刘海峰:“英语在高考中的地位经历过跌宕起伏。1977 年恢复高考后的最初三年,虽然也有外语(主要是英语)科目,但是除报考外语类学科作为必考科目,一般考生并不是非考英语不可。后来将英语列为必考科目,开始分值为30 分,后逐渐增加到100 分。直至1999 年推行3 加X 科目改革之后,语文、数学、英语三门主科各占150 分,英语成为中国高考史上备受重视的重要学科之一。现在无论是中小学生还是大学生,英语水平普遍比20 世纪90 年代以前的学生高许多。显然,高度重视英语有利于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但也同时导致了全
[8]
民过度学英语,由此带来了一些问题。”
在江苏省教育厅组织的专家座谈会上,不少高校在肯定方案的同时表达了自己的担心。王晓锋南理工党委书记): 高考应该增加动手实践能力的考查, 而物理化学是最能体现这方面能力的。这两门学科都是解释自然科学现象的基础, 如果中学里走偏了, 会影响大学课程的设置。所以, 最好方案要考虑到用什么方式来强化这些学科。袁川者(南航党委副书记) : 如果在中学阶段物理学不好, 以后大学理工科专业就可能学不下去, 毕竟电学、力学等都是以物理为基础。特别是我们这种工科院校, 理化基础不好, 进来以后根本没法学。管兆勇(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副校长) :从统考三门看, 语言文化占的比重似乎大了些。物理化学不放在最后的考试中, 不太妥当。以我们学校大气科学类专业来说, 主要就是物理, 数学只是基
础。
四、我对新课程高考改革的看法
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尤其是高考改革,是教育体制改革中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全社会极其关注。高考改革是一次打破固定模式的新探索,既要兼顾公平,又要实现教育初衷,改革和素质教育的推行不会一蹴而就。但无论如何,高考改革无疑将对人们的教育观念、选才的标准甚至孩子的人生发展规划产生深远影响。
新课程标准的出台是基础教育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高考的内容也必然要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进行调整。综合素质评价虽然已经进入到新课改高考的视域中,但要在高考选拔中起到实质性作用可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不少基层教师认为,为了升学率,中学难免会美化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而家长和公众则担心这种主观价值判断的素质评定容易给腐败行为以可乘之机。考试只是评价的一种方式,何时实现综合素质评价与高考录取“硬挂钩”,实际上并不取决于怎么考和考什么,而是取决于招生录取工作的改革进展和高校本身。不管怎么说“综,合素质”的概念已经成为教育的诉求,并深入人心,随着社会发展,评价体系无疑会越来越多元化。
参考文献:
[1]王振功,赵泽建.高中化学新课改中探究性学习实施情况的调查报告[J].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7,24(4)
[2]陆永.教师在高中化学课程中的地位转型研究[J].新课程学习:中,2011,(11)
[3] 李玉兰,朱振国.高考改革从单一考试走向多元评价[N]. 光明日报,2009-10-19(5). [4]闫守轩,韩玲玲.从高考改革新方案透视高中文理分科[J].教育学术月刊,2011,(2)
[5] 刘决生.高中新课程省份高考改革方案比较[N]. 中国教育报,2009-2-18(6). [6] 王娟涓,谭菲.新课改背景下高考改革方案的解读[N].教学与管理,2012-7-1 [7] 姜泓冰.高考改革新方案:能走多快会走多远[J]. 时政资讯,2012-9
[8] 董城,杜弋鹏,张景华.北京:教育改革打出组合拳[N]. ,光明日报,2013-10-22(5).
[9] 郝晓.在变化中寻求突破——对新课程和高考改革方案(征求意见稿)的思考[J].河南教育(基教版),2009,(9)
[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