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论《倾城之恋》中白流苏的人物形象

2021-08-23 来源:爱站旅游
导读论《倾城之恋》中白流苏的人物形象
理论专著今天

·11·

论《倾城之恋》中白流苏的人物形象

陈 鑫

(南宁师范大学 广西 南宁 530000)

摘要:本文主要论述了白流苏的形象,白流苏作为作品中的女主人公,她是一个柔弱中带着倔强,自私又世俗的形象,因为受到当时家族和当时社会下的影响,让她甘愿把自己的一生幸福全部寄托到另外一个男人身上,只要金钱来维持来的感情都是安心的,始终是一个市侩的形象。

关键词:白流苏;婚姻;多重性格;命运;家庭;金钱

中图分类号:I207.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3917(2020)12-0011-02  《

倾城之恋》是一部比较集中表现了张爱玲爱情观的作品,《倾城之恋》中的范柳原和白流苏的爱情故事,可谓跌宕起伏,同时因自私而畸形的爱情交易,也是一场爱情的战争。小小的家庭,向世人展现了一个大的时代,也是张爱玲笔下一个典型的形象。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文中女主人公白流苏的人物形象。

1.白流苏的性格特征

1.1 柔弱。白流苏,虽然她有着白家一样的守旧思想,但是她却又是白家唯一可以接受新思想的“白家另类人”,在一个根本看不到未来的男人面前,她毅然选择离婚,而后回到了娘家,也只能忍气吞声,原文中的开头部分,家里得到电报,一般这种电报多半是死了人,原来是白流苏的前夫死了,三爷也是同样有着传统思想的人,他觉得自己妹妹应该去,便好心相劝,但流苏始终不肯。“六妹,话不是这样说,他当初有许多对不起你的地方,我们全知道。现在人已经死了,难道你还记在心里?他丢下的那两个姨奶奶,自然是守不住的。你这会堂堂正正的回去替他戴孝主丧,谁敢笑你?”流苏气的发抖,哥嫂把她的钱用光了,现在倒还想让她出去再挣些钱给家里用,可流苏气归气,也改变不了什么东西,就这样接受着白家一家人的冷眼和侮辱,,哥嫂更是拿出来法律的条条框框来压她,无条件的接受着家里的一切老规矩。经历的这些挤兑和欺负,也迫使她的性格变得柔弱,低声下气,特别是在四奶奶屡次冷嘲热讽中,她也学会了逆来顺受,无非就是自己的房间里哭一场就过去了。但柔弱不是她性格的全部。也是她被逼无奈的一种性格表现。

1.2 倔强。白流苏柔弱的性格中又带着倔强,在得知前夫去世的消息是,家里上下苦口婆心相劝,其他姨奶奶又夹杂着冷眼嘲讽,三哥更是字字咄咄逼人,但她始终不肯去奔丧,不想让三哥拿着所谓的法律来约束,四奶奶也在一旁添油加醋,笑了一声道“自己骨肉,照说不该提钱的话,提起钱来,这话就长了,我早就跟我们老四说过,老四你去劝劝三爷,你们做金子,做股票,不能用六姑奶奶的钱哪,没的沾上了晦气,她一嫁到了婆家,丈夫就成了败家子,回到娘家来,眼看娘家也要败光了。”一字一句都直戳白流苏的心,她气的浑身乱颤,而屋子里的母亲虽是一家之主,可是也从未替她做过主。

她的另一个倔强,是用自己的前途下了一个大的赌注,赌的是自己的命运。最开始同范柳原接近的原因只是因为想给家里的老小一点颜色看看,本就撮合和自家八妹的婚事,白流苏倒自己给自己创造了机会;谁都没想到使她和范柳原有了个不寻常的开始,家里的老的对她多厌恶了机会,见风使舵的小的眼看她就要傍上有钱人家,便对她多恭敬了几分。范柳原的出现刚好满足了她的现实要求,所以她赌了,这个赌她每一步都走得小心翼翼,生怕有什么闪失,在和范柳原相处下来,她内心其实早已经慌了,她肯定范柳原是爱她的,但是她又不能把自己轻而易举的陷进去,什么都不想。因为她要的只是婚姻,而范柳原要的是红颜知己的精神恋爱。心里还存有一丝丝的愧疚,特别在半夜接到他打来的那通电话的时候,柳原道:“我爱你”就挂断了,流苏心跳的厉害,谁知又是铃声大作,柳原在那边问道“你爱我吗?其实我早就知道了,可是明摆着的是事实,我就是不肯相信,流苏,你不爱我。”在那时准备放弃了,准备就这么算了吧,但命运总是捉弄人,在她从香港回到白公馆,以为就这样结束了,我也以为故事就是这样收尾了。不然,范柳原从香港来了电报,这封电报被白家上上下下传了个遍,最终才落到白流苏手里,他给了白一个平台,这次更加坚定了她的目的,让她不顾一切用自己的前途全部下注,是好是坏,她都甘愿相信命运。大不了就输的彻底,反正她已经一无所有了,所幸就抵上一把。这一来二去的举动把她骨子里的倔强展现的淋漓尽致,不服输的性格,同时也暗示着一场爱情战争的开始。

1.3 自私。纵观他们的爱情,个人角度而言,范柳原是爱她的,这段关系里范柳原一直是高高在上的那方,他嫌弃流苏的算计精明,嫌弃她不高尚不精神之爱,不过是“想要一段长期卖淫的婚姻”,嫌弃她不懂他,不爱他,拿各种话来试探她,更是想让外人看来白流苏就是他真正的太太,从心底里来说,范柳原还是有自己的很大私心的。其实啊两个人对彼此的心思都是心知肚明的,都在暗地里各种揣测。但无疑的是,范柳原也是爱她的。为她的美貌折服,更喜欢她低头时候的样子,在外人对范柳原的了解中,都觉得他是古怪的,但在流苏面前,他却像是另外一种状态。但她哪里顾得这些,换句话说,她根本不相信会有真的爱情,所以在范柳原说尽甜言蜜语的时候,她的心里都是半信半疑的。她在想,他恐怕对所有女人都是如此,她自己又何必当真呢。这里看来白流苏是很自私的,对于她来说,任何东西都不如婚姻来的更加实际,特别是在经历了一次一次失败之后,心思变得更加透彻,更加明白自己想要的到底是什么和不想要的是什么。所以,白流苏并不爱柳原,或者是根本不会再去死心塌地爱一个人,她更不敢向他坦露自己的真心,所以这是一场爱情的拉锯战,谁选择认真谁就输了,对方的心里都是折磨的,其实只是想要一张稳定又长期的饭票而已。最后的结局看起来是好的,其实又是可悲的,“范柳原现在也从来不跟着她闹着玩了,他把他的俏皮话剩下来说给旁的女人听,那是值得庆幸的好现象”,这

句话读起来着实心酸,这不是范柳原原谅了流苏始终没爱上他,这只是俗世中的一对自私男女,解下了盔甲,卸下了面具,彼此谅解,彼此接纳了,想想虽是自私的,但始终是可以被人们原谅的,毕竟很多时候有着太多的苦衷,爱与不爱显得不是那么重要了。

2.影响白流苏性格的因素分析

2.1 时代因素。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以男权为中心的国家,而女性始终始终处于一种受男性支配的弱势地位。封建时代的“三纲五常”,更是给女性制定好了一整套的到的规范,这是男性根据自己的意愿为女性规定的。男性不仅占据了社会政治,经济的中心地位,而且还用许多条条框框来约束女性,统治女性,几千年来的中国一直都是这样的。由此可见,白流苏的悲剧命运在当时是必然的。在当时,中国正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新旧制度交替的时代,而上海,正是这种半殖民地半封建文化的浓缩地,家族的没落,生活所迫,金钱就是一切,即使在上海这个全中国最开放的城市里,离婚对于一个女人来说,所要承受的各方面的压力也是巨大的。女人嫁鸡随鸡,嫁狗随狗,依附着男人才能改变自己的生活,始终保留着传统的思想观念,一切按照古老的规矩,把人死死地掌控在这些规矩中。要想彻底改变自己的命运,只能嫁个好人家,一辈子享尽荣华富贵。白流苏性格的形成跟当时的时代背景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她虽然有着一些其他人没有的新思想,但其实骨子里也依然是传统的,或者说一次婚姻的失败,让她变得更加传统。

2.2 环境因素。“上海为了节省天光,将所有时钟都拨快了一小时,然而白公馆用的是老钟,他们的十点钟是人家的十一点,他们唱歌唱走了板,跟不上生命的胡琴”,整个家族都仿佛脱离了轨道,一个跟时代完全脱轨的家族,即使离婚后回到家里,也已经和出嫁前不一样了,她再也不会融入这个家庭,充其量只是一个客人,而家中的哥嫂,更是自私自利,只会向着钱靠拢,只要有钱,就算是把妹妹给卖了也值得。他们恨不得多几个这样的妹妹,好让他们的白家继续撑下去。所以,白流苏是更加不能依靠他们找到立足点。前夫的突然去世,给她虚伪的家人了一个驱逐她的冠冕堂皇的理由,长久住在娘家,这是什么事,嫁出去的女儿,生是人家的人,死是人家的鬼,丈夫都死了,人家让你回去以原配夫人的身份主丧,是多大的面子和多好的机会,还是回去吧。在这种环境下,柔弱女子为自己撑起来背后的强悍。她的另一个妹妹宝络,家里想法也是一样的,但相比较起来,比她的处境要好太多,毕竟这个妹妹没有离过婚。而她,本为柔弱的书香之家的小女子,连老母都不能为自己做主,她也就只能自己站起来,为自己做主。一切东西都只能依靠着自己,想尽办法离开这个家,过上好生活让家里所有人都看看,都不再嘲笑她。而白流苏却刚好有着自己的新思潮,新观念。这样一来,环境也是她性格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

2.3 命运因素。男权社会在生命历程中,张爱玲经历了从繁华到萧索的贵族文明的没落,体会到了社会的世态炎凉和生活的冷酷无情,她对浮华之后的衰亡有着更深的理解。她笔下的白流苏,命运的造化,男权为主的社会是造成白流苏悲剧命运的重要原因,早年遇人不淑,经历了婚姻的不幸,让她成长的同时,也有了一个新的爱情观,她开始费尽心机抓住了婚姻,赢得了物质生存保障,可她却失去了自我,沦为生存得精神空虚者。只有稳定的感情,舒适的生活,才是她想要的吧,同时她也选择接受了命运的安排。特别是在她和范柳原一来二去的波折中,她下的赌注让她更加相信命运的安排。也是张爱玲笔下演绎出悲凉的“传奇”,也为女性文学掀开了女性心狱充满疮痍的一角的孤独无助的女性世界,而命运的不幸也彻底改变了她这个人,注定着这一路的不寻常,同时她的追求都随之改变。

2.4 性格因素。离婚后的日子里,在娘家受尽冷嘲热讽,自己仅剩下的钱也被哥嫂统统哄骗光。婚姻的残酷就像是受伤换血的机会,她的坚强就是“新血”,柔弱就是“旧血”,这就形成了她坚强背后柔弱的矛盾性格,而通过这些也让她更加深刻的领会到,保全自己的重要性,需要的是一张长期饭票来养活自己,换句话说,即使遇到的那个人不是范柳原,换做别人,她也会如此,这些便形成了后来自私的性格,在那个金钱至上,传统腐朽的时代,特别像白公馆这样的没落家族,可想而知金钱对于他们的重要性,再加上周遭人对她的闲言碎语,说她死乞白赖留在娘家,靠娘家养活。山东大学文学院博士高娟在《倾城之恋》解读中写道“对于流苏,很多人将她视

作情场的赌徒,是个以婚姻为职业,借‘谋爱’来‘谋生’的恶俗女人”。

[2]男人对于她来说,只是她的经济保障,这也就体现了她最突出的世俗形象,性格也就成了造就她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张爱玲说:‘我认为这样写是更真实的,我知道我的作品里缺少力,但既然是个写小说的,就只能尽量表现小说人物的力,不能替他们创造出来力来。而且我相信,他们虽然不是软弱的凡人,不及英雄的有力,但正是这些凡人比英雄更能代表这时代的总量’。白流苏这个人物形象的塑造是成功的,是那个时代下所有女性的缩影。《倾城之恋》中的倾城二字不是说这段感情看起来有多漂亮,而是这座城市的

·12·

TODAY

2004(04).版),

理论专著

倾覆只是解开了他们彼此算计的心墙,使他们获得了“一刹那的彻底谅解”,这也是乱世中唯一守得住的,现实的温暖。放到现在来说,也是可以理解的,特别是在这个看颜值看势力的时代,有钱就是王,大家都喜欢尤其是年轻人都喜欢在各个社交软件开启“炫富”模式,所有人都变得越来越现实,攀比心理也越来越严重。其实每个女孩都会有个“傍上高富帅”梦想,一辈子吃穿不用愁。白流苏这个女人放到如今这个时代,一定程度是正常的,一种现实的生活态度罢了,只是想要生存得好一点而已。其实,每个人都是如此吧。参考文献:

[1] 张爱玲.倾城之恋[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6-1.[2] 高娟.张爱玲解读[M].山东社会科学,2003-3.

[3] 刘婷.浅析白流苏的现代特征[J].文学界(理论版),2010(04).

[4] 陈思和.都市里的民间世界:《倾城之恋》[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5] 杨小兰.柔弱背后的强悍———《倾城之恋》中女主人公白流苏形象分析[J].社

科纵横,2004(04).

[6] 艾晓明.反传奇———重读张爱玲《倾城之恋》[J].学术研究,1996(09).[7] 何舒晴.浅析《倾城之恋》中白流苏人物形象及人物悲剧[J].现代交际,2020

(06):99-100.

[8] 闫铁红.张爱玲小说《倾城之恋》中的爱情书写[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20,

28(01):64-68.

作者简介:陈鑫(1997—),女,汉族,南宁师范大学,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学语文教学。

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职业院校“工匠型”学生德育工作资源建设的探索

江小栋

(无锡立信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江苏 无锡 214121)

摘要:新时代的发展,对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对新形势下职业院校学生的素质状态,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改变原有德育模式,努力探讨适应新

时代要求的职业院校德育教育新路径,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为他们步入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现代信息技术;工匠型;德育资源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3917(2020)12-0012-01“工匠型”学生德育工作资源建设探索的意义  1.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未来社会的竞争将是人才的竞争,我们要实现国家和民族的复兴和强盛,人才是最重要的。党十九大报告中又提出“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我国职业教育是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基础型技能人才的重要阵地,是我国教育体系中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很多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方向都以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工匠型人才为目标,并在职业院校的教育中贯彻始终。

所谓“工匠精神”,它主要包括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协作共进的团队精神、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这四个方面的内容。其中,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是根本,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是核心,协作共进的团队精神是要义,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是灵魂。具有“工匠精神”的工作者,能在关键工作岗位体现自己的价值,是企业不可多得的人才,能有效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职业院校的学生不仅要学好专业知识和技能,更要把“工匠精神”融入到日常专业和动手操作的实践中。态度决定一切,企业更看重我们学生的工作态度,能不能以“工匠精神”对待自己的工作,为以后的工作岗位打好基础。

2.探索“工匠型”学生德育工作资源建设的必要性

目前在职业院校就读的大多数学生缺乏明确的人生目标和学习目标,学习动机不充分,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他们法制观念淡薄,做事任性,不考虑后果,行为上缺乏自我控制和约束的能力。做事怕累怕苦,没有责任心,没有专研精神。缺乏集体意识和团队精神,爱斤斤计较个人得失。遇到问题,不找自身原因,总是推卸责任,缺乏担当。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和网络不良信息和影视作品的错误引导,有些同学在生活上过分追求物质享受,人生观和价值观出现偏差。

职业院校学生的家长普遍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家庭条件一般。所以家长们无力关注孩子的教育。另一方面,家长们普遍认为孩子上职业学校是一种“失败”,对孩子丧失信心,因此对孩子不闻不问。还有不少学生来自单亲家庭,父亲或者母亲因为生计,无暇顾及孩子的成长,因此这些孩子出现的问题更多,养成了很多学习和生活的陋习。

因此,对于德育工作者来说,帮助这些孩子改变这些陋习,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把他们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就显得尤为迫切。而互联网社会,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为我们德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新途径。

3.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职业院校“工匠型”学生德育工作资源建设的途径3.1 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建设德育教育资源库。互联网社会,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提高,针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可以建设德育资源库。教师层面,可以建设德育教育案例资源库。教师可以将自己所教育的各种类型的学生的案例,汇总起来,形成具体的文字。然后建立档案,对各类案例进行梳理,加以分析,总结经验教训,最后形成案例集,从中可以总结出更加有效的职业院校学生的管理方案。班级层面,让学生作为主体,充分利用互联网,开设班级网站或者开通班级微博,在网站或者微博上,积极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宣传体现社会正能量的人或事,提倡学生无论做什么都要有“工匠精神”,展现班级积极向上的形象、个人文明风采、班级活动掠影、个人思想变化记录等等,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3.2 基于现代信息技术,创设生生、师生、师家交流平台。现代社会,交流方式越来越多样化,教师可以利用微信、QQ、邮件等信息化手段,开展多种交流。教师在学生入学时,就可以创建学生群、班级群、家长群。在学生群里,学生可以倾吐自己

的心声,反映生活学习等各种问题。在班级群里,教师一方面可以用图片、小视频、

抖音等各种形式教育学生做人做事的道理,另一方面可以将一些积极向上的文章、视频推送给大家学习。在家长群里,教师可以将学生在校的表现以图片、视频的形式发送给家长,让家长理解并支持我们的德育教育,还可以利用家长群,推送优秀的教育类文章或者教育类的讲座和视频,帮助家长学习,改变家长的教育理念。学生、老师和家长也可以随时利用这些信息平台进行点对点的交流,让有些问题扼杀在摇篮之中。

3.3 运用信息技术,加强舆论引导,搞好主题教育,建设好校园文化。舆论的导向,对心智还不成熟的职校学生而言,是非常重要的。传统的舆论导向,德育教育更加倾向于老师的说教,这样的说教,往往是学生口服心不服,教育效果一般。在互联网时代,运用信息技术,开展各类主题的德育教育,用文字、图片、声音、动画、视频等方式展示和辅助,学生可以全方位、多角度地感知德育教育内容,使得德育教育更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德育工作者可以结合时政,定期开展各种类型的主题教育,发动学生利用网络,去寻找各种素材,自己制作PPT,设计活动过程和活动方式。开展各种德育教育的竞技评比比赛,比如班团活动评比、PPT评比、电子小报评比、微视频评比、抖音评比等,一方面督促学生努力去学习信息化手段,另一方面激发学生的斗志,树立他们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大家共同建设好美好的校园文化。

3.4 运用信息技术,强化德育人才建设。德育人才建设,是保障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质量的关键因素。我们要全方位、多角度、用齐抓共管的方式来保障德育教育的工作力度。德育工作者不仅可以是普通老师、班主任,也可以是优秀毕业生、企业的工作人员,甚至是我们的学生自己。只有建设好这支队伍,才能让职业学校的德育工作有保障。过去,德育人才建设坚持“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的原则,一方面利用各种机会让老师们外出学习参观,另一方面,可以聘请外校的名师走进校园和老师们交流德育的心得体会。现在,我们可以依托信息技术,远程教育等方式,足不出户,就可以了解到其他学校的德育工作,也可以在线和名师进行一对一的交流。我们还可以将优秀毕业生和企业的工作人员聘为校德育工作者,给学生们树立正面的榜样,运用信息技术,邀请他们在线给学生开展各种类型的讲座或者经验交流,实时观看企业的日常工作,也让学生们知道企业所需的人才类型。同时也可以让我们的学生自己成为德育工作者,充分发挥学生会和学生社团以及学生干部的带头作用,让学生们利用他们自己喜闻乐见的方式,比如用微信公众号、QQ、MSN、微博、抖音等等,去宣传社会正能量和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用自己的言行去影响身边的其他同学,达到以点带面的群体效应。

4.结尾

由于职业院校学生的素质,决定着职业院校的德育教育工作,不仅要有知识的传授,更解决他们的思想认识和良好行为养成的问题,这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面同抓共管,形成合力,坚持不懈地努力。在新时代形势下,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手段,积极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教育职业院校学生做事要有“工匠精神”,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为他们步入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参考文献:[1] 赵隽.浅析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创新模式的研究[J].商情,2011(52):123.[2] 鲁昕.发挥文化育人作用推进职业院校德育创新———在全国职业院校德育创

新暨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22):24-30.[3] 王永新.加强职业学校德育教育的途径[J].学周刊,2016年14期.[4] 郑百卉.试论加强职业院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性[J].中华少年,2017年08期.[基金项目]2018年江苏省现代教育技术研究课题《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职业院校“工匠型”学生德育工作资源建设与应用研究》(课题编号:2018-R-61197)阶段性成果之一。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