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述。带有自传性质的长篇抒情诗。
(一)“离骚”解释。司马迁:遭受忧患,《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说:“《离骚》者,犹离忧也。”;王逸:离别的忧愁,《楚辞章句》云:“离,别也;骚,愁也。”
(二)一般认为写于屈原离开郢都往汉北之时。
二、思想。
(一)对楚国黑暗腐*朽政治的愤慨,和他热爱宗国愿为之效力而不可得的悲痛心情,也抒发了自己遭到不公平待遇的哀怨,感情反复迸发,形成回旋复沓的特点。
1、大致分为前后两部分。前部分到“岂余心之可惩”,自叙家世生平,认为自己具有“内美”。他坚持自我修养,希望引导君王兴盛宗国,实现“美政”理想和情操。
2、后部分幻漫诡奇,以象征性*行为,突出屈原对宗国的挚爱之情。
(二)主旨是爱国和忠君。
1、“系心怀王”的诗句,如“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用婚姻爱情不谐比喻君臣的疏远,可解释为忠君。
2、国君一定程度上是国家象征,通过国君实现兴国理想,忠君是爱国的一部分。
3、爱国之情和宗族感情连在一起。
4、爱国更表现在对楚国现实关切,反复劝戒楚王向先贤学习,吸取教训。
5、对奸佞小人的仇恨,对宗国命运的担忧,批判精神。 (三)“美政”理想,即明君贤臣共兴楚国。 1、国君应该具高尚的品德。 2、应该选贤任能,罢黜奸佞。 3、修明法度。
4、对自己不幸身世的哀叹,饱含着悲愤之情。
三、坚贞高洁的抒情主人公形象。奋发自励、苏世独立的人格,对理想的执著追求,探求的热情和功业未就的焦虑,傲岸的人格和不屈的斗争精神。
四、美人、香草意象。
(一)美人意象或比喻君王,或自喻。前者如“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后者如“众女嫉余之娥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所以全诗哀婉缠绵,如泣如诉。
(二)香草支持并丰富了美人意象;作为独立的象征物,一方面指品德和人格的高洁,一方面和恶草相对,象征着政治斗争的双方。香草美人意象构成象征比喻系统。
(三)“香草美人”、“求女”、香草和飞升作为象征手法,与楚文化紧密相关的。
(四)与《诗经》在形式上的比较。 《诗经》:整齐划一而典重。
屈作:生动、自由、长短不一的“骚体”。建立在对民间文学学习基础上的。屈原以前,楚地民歌句式参差不齐,并且采用“兮”字放在句中或句尾,如《越人歌》(《说苑·善说》),促成句式变化;吸收大量楚方言。黄伯思《翼骚序》云:“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顿挫悲壮,或韵或否”,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性和生动性,使其带有浓郁的地方色彩。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