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高中生物必修三159道判断题

2020-06-14 来源:爱站旅游
导读高中生物必修三159道判断题


1、生态农业能够实现物质的循环利用,提高能量的传递与利用效率,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有较多的产出,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全面提高。

2、在农田中,用黑光灯诱杀害虫,用性引诱剂诱杀雄性的害虫或者用性外激素干扰雌雄害虫间的交配,利用种间捕食与寄生关系控制害虫的数量,均属于生物防治。

3、发展生态农业,实现物质与能量的循环利用,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一项合理措施。

4、对任何一个自然生态系统而言,物质可以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而不依赖于系统外的供应,但能量是逐级递减的,且是单向流动不循环的,必须从系统外获得。

5、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从生产者固定太阳能开始,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就是该生态系统生产者所固定的全部太阳能。

6、被第三营养级同化的能量去向包括呼吸消耗量,粪便量,生长量、发育量和繁殖量,遗体和残骸量。

7、在食物链中,生物所处的营养级越高,越利于能量流向该生物。

8、食用菌利用了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储存的能量。

9、生态系统中,消费者的能量来自于上一个营养级。若生产者的能量为a,被消费者摄入的能量为b,则能量从生产者到消费者的传递率为b/a*100%。

1

10、在一条食物链中,由低营养级到高营养级推算,前一营养级比后一营养级含量一定多的指标是“能量”,而“数量” 可能出现反例。

11、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中主要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循环,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能量就从无机环境流入生物群落了。

12、负反馈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它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的基础。

13、以下属于生态系统的何种组成成分:

寄生生物 腐生生物 绿色植物 硝化细菌

水 温度 阳光 无机盐

14、对于捕食链来说,第一营养级一定是生产者,分解者一定不占营养级,无机成分也一定不占营养级。

15、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不一定是植物,消费者不一定是动物,分解者不一定是微生物。

16、生态系统的生产者由自养型生物构成,消费者和分解者由异养型生物构成。

17、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无机环境。

18、在农田中杂草和农作物均属于生产者,二者存在竞争关系。

2

19、食物链与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就是沿着这种渠道进行的。

20、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由自养型生物构成,一定位于第一营养级。

21、在捕食食物链中,食物链的起点总是生产者,占据最高营养级的是不被其它动物捕食的动物。

22、食物链纵横交错形成的复杂营养结构就是食物网。食物网的复杂程度取决于该生态系统中生物的数量。

23、生态系统某一营养级中,有些生物的数量增加,有些减少是由于捕食者对被捕食对象有选择的结果。

24、一个鱼缸中的所有鱼、水草构成了鱼缸生物群落。

25、群落中生物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

26、以叶为食的菜粉蝶幼虫与蜜蜂在同一株油菜上采食,它们属于竞争关系。

27、环境条件变好时对植物群落结构的影响是层次不变,层次结构复杂。

28、森林植物的分层有对光的利用有关。

29、自然恢复林的形成属于初生演替。

3

30、若时间允许,弃耕的农田一定能形成森林。

31、群落演替的过程是低等生物演变成多种高等生物的过程。

32、在一片森林中始终有马尾松和山毛榉等植物,因马尾松数量的增加,其与山毛榉间将不再存在竞争关系。

33、影响高山植物群落和海洋植物群落垂直结构的主要因素均是光照强度。

34、以下生物的种群密度分别用何种调查方法:

①大雁②大肠杆菌 ③白桦树④作物植株上蚜虫 ⑤跳蝻

35、样方法不仅可以用来调查种群的数量(密度),也可以用来调查种群的年龄组成、性别比例,以及群落中种群间的相互关系等;调查时选取的样方可以是一个平方米,也可以根据调查对象作调整。五点取样与等距取样的实质在于随机取样。

36、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某动物的种群密度时,由于被标记动物经过一次捕捉,被再次重捕的概率减小,由此将会导致被调查的种群的数量较实际值偏小。

37、种群密度是种群的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与死亡率、迁入率与迁出率,直接影响种群密度;年龄组成预示着种群未来的发展趋势。

38、年龄组成是通过预测 的变化,进而预测种群密度。性别比例是通过影响 的变化,进而预测种群密度。

4

39、种群密度对推测种群数量变化影响不大。

40、种群数量的两种增长模型中,增长率不变的是 型,增长速率不断增加的是 型,增长率不断下降的是 型,增长速率先升后降的是 型。

41、种群J型增长的条件是?

42、在 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 ,称为 ,又称K值。

43、自然界中的种群均会达到K值。 K值大小由环境决定,无机环境不变,K值就不变。

44、在种群的S型增长曲线中,达到1/2K值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快,达到K值时种群的增长速率为0。

45、种群增长速率最大时的种群数量即为该种群的环境容纳量。

46、当种群数量达到K值后,种群数量不再发生变化。

47、在K/2时控制有害动物最有效,并且在K/2时捕捞鱼类最易得到最大日捕获量。

48、有效的控制鼠害的措施有减少环境阻力,减低鼠的环境容纳量。

49、集群分布、随机分布和均匀分布属于 ,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属于 ,食物链和食物网属于 ,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属于 ,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 。

5

50、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也就越强。

51、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主要包括气候变暖、水资源短缺、臭氧层破坏、酸雨、土地荒漠化、海洋污染和生物多样性锐减等。

52、生物多样性有着三个方面的价值。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实际意义以及对生态系统的重要调节功能属于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53、保护生物多样性,必须做到禁止开发和利用。如禁止森林砍伐,保护森林;保护海洋必须禁止乱补乱捞。

54、以下胚芽鞘的生长情况分别是:

55、在太空失重的环境下植物根失去向地性是因为植物激素在失重的条件下不能极性运输。

56、使同种植物扦插枝条产生相同生根效应的生长素浓度一定是相同的。

57、两种不同浓度的生长素溶液都不具有促进植物细胞生长的作用,其原因一定是其中的一种溶液浓度过高,另一种溶液浓度过低。

58、不同种类的植物对生长素的敏感性不同,同一种植物的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

6

性也不同。芽对生长素最为敏感。

59、植物生长素能促进植物生长是通过促进细胞的分裂与生长实现的;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60、植物顶端优势的形成是因为顶芽产生的生长素运输至侧芽抑制了侧芽生长素的合成。

61、以下能体现出生长素作用两重性的有:

①顶端优势 ②水平放置植物的根向下生长

③水平放置植物的茎向上生长 ④扦插枝条生根

62、在探究某杨树枝条扦插的最适NAA浓度的实验中,单一变量是NAA的浓度,无关变量是枝条生根数量。

63、在探究吲哚乙酸对月季插条生根的作用实验中,可以不设用蒸馏水处理扦插枝条的对照组。

64、生长素促进生根效果与生长素处理枝条的时间长短成正比。且采摘的枝条中,芽较多的较嫩枝条相对来说更容易生根。

65、生长素类似物的应用包括?

66、赤霉素不仅能促进细胞的伸长,引起植株增高,还能促进种子的萌发与果实的发

7

育。

67、细胞分裂素促进细胞分裂,脱落酸抑制细胞分裂。

68、由植物体 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 作用的 的有机物,称作植物激素。

69、无论是植物激素还是动物激素,对生物体的影响都不是孤立地起作用的,而是多种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调节。

70、人体的免疫系统是免疫器官、淋巴细胞以及免疫活性分子组成,抗体、溶菌酶、淋巴因子都属于免疫活性分子。

71、胃液对病菌的杀灭作用和唾液中溶菌酶对病原体的分解作用属于人体第一道防线。

72、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消灭病原体的过程属于非特异性免疫。

73、特异性免疫是人体的第三道防线,是在后天获得的,对特定的病原体起作用。

74、①吞噬细胞 ②T细胞 ③B细胞 ④记忆B细胞 ⑤记忆T细胞 ⑥浆细胞 ⑦效应T细胞 ⑧抗体 ⑨淋巴因子

(1)以上不能识别抗原的是: (2)不能特异性识别抗原的是:

(3)不能直接识别抗原的是: (4)效应T细胞的作用是:(5)浆细胞的作用是:

8

75、抗原具有异物性,即抗原都是进入机体的外来物质,自身的物质不能作为抗原。

76、在特异性免疫过程中,效应T细胞来自于T细胞的增殖与分化,浆细胞来自于B细胞的增殖与分化。

77、淋巴因子只在体液免疫中起作用,在细胞免疫中不起作用。

78、抗原第一次进入机体就能引起免疫反应,而过敏原第二次进入机体才可能引起过敏反应。

79、过敏反应是免疫系统功能的正常反应。

80、免疫系统“敌我不分”地将自身物质当做外来异物进行攻击而引起的疾病是 。

81、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一类疾病是已免疫的机体再次接受相同物质的刺激而引发的过敏反应。

82、HIV主要攻击 细胞,对特异性免疫的影响是?

83、免疫系统的功能包括?

84、乙肝疫苗的接种需在一定时期内间隔注射三次,其目的是使机体产生更多种类的记忆细胞。

85、在研究甲状腺激素功能的实验中,若实验组给小鼠注射含有甲状腺激素的葡萄糖

9

溶液,则对照组应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若实验组灌胃一定量的含有甲状腺激素的饲料,则对照组应灌胃等量的蒸馏水。

86、利用小鼠做激素功能的实验时,给小鼠额外补充激素时,胰岛素、胰高血糖素、生长激素、抗利尿激素只能用注射的方式,甲状腺激素、性激素除了通过注射的方式外还可以用口服(如饲喂、灌胃等)的方式。

87、给人工养殖的雌性鱼注射从雌鱼垂体中提取的研磨液,能促进雌鱼产卵,但不能促进雄鱼精子的产生。

88、正常动物切除垂体后,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甲状腺激素和甲状腺激素合成分泌量都将减少。

89、当血液中的甲状腺激素含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又反过来抑制 分泌相关激素,进而使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减少,这种调节属于 。

90、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靶细胞是垂体,促甲状腺激素的靶细胞是甲状腺, 甲状腺激素的靶细胞是全身各处的组织细胞,包括垂体与下丘脑。

91、胰岛素能促进组织细胞加速 、 和 葡萄糖,抑制 。

92、在血糖平衡的调节过程中,肾上腺素与胰高血糖素具有协同作用,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具有拮抗作用。

10

93、血糖浓度超过1.6g/L后血糖下降的主要原因是葡萄糖转化为糖原及非糖物质。

94、人体饥饿时,血液流经肝脏后,血糖的含量会升高;血液流经胰岛后,血糖的含量会减少。

95、一般类型的糖尿病是由于 受损,使 分泌不足所致。

96、抗利尿激素是由 分泌的,由 释放的,作用于 ,使水分被 回体内。

97、在饮水不足、体内失水过多或吃的食物过咸的情况下,人体血液中的抗利尿激素的含量会增加。

98、体液调节就是激素通过体液的传递对生命活动进行的调节。体液调节是多细胞动物生命活动调节的一种重要方式,单细胞动物没有体液调节。

99、激素与神经递质均通过血液运输与特异性受体结合,发挥作用后均被水解。

100、激素种类多、量极微,既不组成细胞结构,又不提供能量,也不起催化作用,但激素的作用是高效的。

101、激素调节有三个特点:一是微量高效;二是通过体液的运输;三是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

102、激素通过血液运输到达全身,但只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

11

103、激素只能作用于靶细胞。某种细胞是否能对激素作出反应取决于该细胞是否具有这种激素的受体。靶细胞可以是身体各部分的细胞,也可以是分泌细胞自身。

104、所有的活细胞都能产生酶,但只有内分泌腺的细胞会合成激素。

105、细胞产生的激素、淋巴因子以及神经递质等都属于信号分子,在细胞间起到传递信息的作用。

106、激素间的作用包括协同与拮抗作用,促甲状腺激素与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甲状腺激素间的关系属于协同关系;胰岛素与胰岛高血糖素间具有拮抗作用。

107、下丘脑是内分泌腺调节的枢纽,也是血糖调节、体温调节以及水盐平衡调节的中枢。

108、效应器是指 。

109、感觉神经末梢是感受器,运动神经末梢是效应器。

110、反射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是由五个基本环节构成的。

111、写出一个反射弧。

112、效应器做出反应均属于反射。

113、一个由传入与传出两种神经元组成的反射弧中含有2个突触结构。

12

114、一个完整的反射活动至少需要2种神经元,在反射活动中,兴奋在神经纤维以及突触的传导都是单向的,但在突触的传递会有时间的延搁。

115、神经元接受刺激产生兴奋或抑制的生理基础是Na的内流或阴离子(C1)的内流。

116、在一定浓度的KC1与NaC1溶液中分别测定静息电位与动作电位,静息电位与动作电位数据均不同;在不同浓度的NaC1溶液中测得的静息电位相同,而动作电位不同。

117、突触后膜一般是指下一个神经元 的膜。

118、神经元的 末梢经过多次分支,最后每个小枝末端膨大,呈杯状或球状,叫做 。它与其他神经元的 、 、轴突相接触,共同形成 。由 、 、 构成。

119、一般情况下,一个神经元的突触小体与另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或胞体构成突触。相邻两个神经元间只能构成一个突触。

120、神经元的轴突末梢经过多次分支,最后每个小枝末端膨大,呈杯状或球状,叫做突触小体,兴奋通过时的传递形式为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121、神经元的轴突末梢释放的神经递质与特异性的 结合后,可引起下一个神经元的 。之后神经递质会被相应的酶水解,如某种药物阻止该酶的作用,会引起突触后神经元 。

13

122、在完成反射活动的过程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是双向的,而在突触的传递方向是单向的。

123、在反射弧中兴奋传导的方向是 向的,这是因为经过 结构造成的,原因是 。

124、脊髓受大脑皮层的调控。

125、大脑除了对外部世界的感知及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外,还有语言、学习、记忆与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言语区是人类大脑皮层特有的功能区,它包括与语言、文字相关的全部智能活动,涉及听说读写等。

126、所有感觉均产生于大脑皮层。

127、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

128、人体内环境的稳态是在神经调节 、体液调节与免疫调节下由各器官、 系统调节作用下实现的。

129、体液调节较神经调节慢、作用范围较广泛、通过体液运送调节物、调节物均有内分泌腺或内分泌细胞产生。

130、下丘脑分别是哪些调节的神经中枢?

131、水盐调节的神经中枢是下丘脑,大量排汗后,下丘脑会产生兴奋,分泌抗利尿

14

激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吸收。

132、下丘脑是血糖平衡调节的中枢,一方面下丘脑能通过神经将兴奋传到胰岛细胞,另一方面能分泌激素,通过垂体、胰岛的分级调节作用于胰岛细胞,从而调节血糖的平衡。

133、某人受到惊吓后大量排汗属于神经-体液调节。而另一处于高温环境中的人大量排汗属于神经调节。

134、寒冷条件下,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主要是神经—体液调节模式,而肾上腺素分泌增多则是神经调节模式。

135、小白鼠是恒温动物,在实验中,如果破坏了小鼠的下丘脑,小鼠就不再能维持体温的恒定。这一实验因缺少对照不能得出下丘脑与体温调节相关的结论。

136、将小鼠与青蛙的肝细胞分别置于适宜的培养液中,在降低温度的情况下,小鼠肝细胞中酶的活性保持不变,青蛙肝细胞的酶的活性随温度的下降而降低。

137、以下属于体液的有?属于细胞外液的成分的有?属于细胞内液的有?

尿液、尿素、汗液、泪液、唾液、组织液、淋巴、水、血浆蛋白、血红蛋白、各种无机盐、葡萄糖、蔗糖、氧气、二氧化碳、非蛋白氮、有氧呼吸酶 、色素、激素、 抗体、 淋巴因子、神经递质

138、人体内蛋白质水解成多肽、氨基酸的过程可以发生在消化道与细胞内;淀粉水解成麦芽糖、葡萄糖的过程只能放生在消化道;激素与靶细胞受体的结合既可以发生在内

15

环境中,也可发生在细胞内。

139、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受体的结合,各种激素与激素受体的结合,抗体与抗原的作用都发生在内环境中。

140、红细胞的内环境是血浆;毛细胞血管壁细胞的内环境是血浆与组织液;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的内环境是淋巴与血浆。

141、红细胞的内坏境是血浆,淋巴细胞的内环境是淋巴,神经细胞的内环境是组织液,毛细血管壁细胞的内环境是血浆与组织液。

142、血浆、组织液与淋巴的成分相近,但又有区别,其最大的区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与淋巴中的蛋白质很少。

143、淋巴不仅可以调节血浆与组织液之间的水分平衡,而且能将组织液中的少量蛋白质运回血浆。

144、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相关。蛋白质是维持血浆透渗压的最主要因素,当血浆与组织液间的蛋白质含量的平衡被打破,就可能引起组织水肿。

145、组织水肿的是因为 升高,导致 增多。

146、内环境可以通过循环、呼吸、消化、泌尿等系统实现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这些器官系统必须协调一致地运转,才能维持内环境的稳态。目前认为,神经一体液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内环境的主要调节机制。

16

147、酶、激素、神经递质、抗原的化学本质不一定是蛋白质、但抗体、淋巴因子以及受体的化学本质均为蛋白质。

148、人体进入寒冷环境时,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素分泌增加,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体温及细胞内酶的活性保持基本不变。

149、动物的血浆中含有酸碱缓冲对如NaHCO/HCO等,在有酸性或碱性物质产生时,PH能基本保持不变;河流受到轻微污染时,其中生物种类与数量不会发生明显的变化,这些都属于稳态。

150、人体在剧烈运动时大量失钠,对细胞外渗透压的影响大于细胞内液:大量乳酸进入血浆,血浆由弱碱变为弱酸性。

15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 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

,其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叫做 。

某个基因占全部 的比率,叫做基因频率。

生物进化的原材料是 。 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152、能够在自然状态下 并且产生 的一群生物称为一个物种。

153、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 。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是 。

17

154、新物种形成的一般过程是?

155、长时间施用一种农药后,由于诱导了害虫产生了定向的变异,农药对害虫进行了定向的选择,从而使害虫种群中抗药性基因频率不断增加,即发生了进化。

156、种群既是进化的基本单位,也是繁殖的基本单位,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种群基因频率发生改变意味着生物发生了进化。

157、生殖隔离一定导致形成新物种,不同物种一定存在生殖隔离;新物种产生一定存在进化,进化一定意味着新物种的产生。

158、不同 之间, 与 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 和 ,这就是共同进化。

159、生物多样性主要包括 多样性、 多样性和 多样性。

1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