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人面鱼纹盆》带给学生的情感体验
江苏省西亭高级中学 姜唯一
《人面鱼纹盆》是出土于陕西西安半坡遗址,距今约六七千年前的一件陶器作品。这件作品高16厘米,口径39.5厘米,陶质细滑,结构紧密,造型结实敦厚。在其内壁绘有对称的两组图案—人面和鱼纹。人面为圆形,头上有发髻和冠,两耳左右各画一条小鱼,嘴里衔着两条小鱼。在两人面之间,有两条鱼儿在游动,形成相互追逐的动势。鱼儿着笔简练、率真,造型生动极富装饰意趣,这是一件在中学美术和历史课本中经常出现的陶器珍品。
我在和同学们共同欣赏这件陶器作品时,除了让学生感受这件作品的悠久历史,器具造型和纹样装饰的特点外,尤其注重对鱼纹的形成和构成这一细节的挖掘,在结合学生生活经验的同时引导他们对这一细节进行欣赏、体会和联想,让他们感受到审美活动给他们身心带来的愉悦,增强他们关爱生活,关注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提高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一、 感知引发愉悦情感。
艺术的审美娱乐功能告诉我们,艺术审美活动可以使人们的审美需要得到满足并获得精神享受和审美愉悦。《人面鱼纹盆》带给学生的第一感受就是其结实敦厚的造型。相对于当今生产制作日益精巧的工艺品来说,在如此率真、大气的作品前,他们获得了一种全新的视觉感受—原始的粗犷的美。人面和鱼的纹样质朴简洁却又显得那么的灵活生动,透着一丝悠远和神秘的感觉,是半坡人宗教祭祀的场景还是他们生产劳动生活的真实反映?在这样的作品前,学生们可以暂时抛却繁重的课业负担,透过时空的隧道纵情地想象,尽情
享受审美带给他们的那份愉悦。
二、体验激发生活情感。
艺术起源于人类的生产劳动,来源于生活这一艺术的发展规律在《人面鱼纹盆》中得到充分的验证。在半坡氏族时期,由于人们生产力水平还十分落后,他们主要靠捕鱼和打猎为生,这种生产劳动和生活的方式往往成为他们在表现美时所常常使用的素材,并在这种表现过程中逐步形成了那一时期特有的率真、质朴的艺术风格,为我们后人留下了极富艺术性和历史价值的珍贵资料。透过相互追逐嬉戏着的两条鱼纹,我们不难体验到当时半坡人对生活和自然的观察是多么的仔细,他们对生活中那些美的瞬间的捕捉是多么的敏感!半坡人笔下的人面鱼纹对我们当代人来说显得是那么的遥远却又是那么的熟悉,当我们在湖边漫步,不也经常可见追逐嬉戏的鱼儿和激起的阵阵涟漪吗?罗丹曾说过:“美到处都有,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乏美,而是缺乏发现。”罗丹的这句名言,六七千年前的半坡氏族人早已做出了实践,我们当代学生更应从这件作品中体会出关注自然和生活的意义,激发自身对生活和自然关爱的情感。
三、联想升华道德情感。
在这件作品中,半坡氏族人还巧妙地利用了纹盆底部这个圆形,把两条嬉戏的鱼儿设计成适合圆形的对称纹样。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半坡人对纹样的一些基本构成规律已经有了一定的理性把握,同时他们也开始自觉地把我们现代人所时髦的“构成”理念融入其中。通过对两条游鱼的仔细观察,我把嬉戏中的两条鱼的外形处理成“ ”形。我把概括了的图形展示出来,让同学们观察联想,有的同学说有点像某电视台台标,有同学说有点像中国石化的标志,也有同学想到了道家里的阴阳八卦图,同学们议论纷纷。接着我把陶器底部的圆形加在“ ”形中,变成了“ ”形,马上有同学说:“这不有点象中央电视台《焦
点访谈》的栏目标志吗?”此时,学生们已兴奋不已,议论纷纷,我便请一位同学谈谈他现在的感受,他说:“我认为不论是道家思想里虚实相声,阴阳相间这种图形的产生,还是非常现代的标志设计,她们都是在原有文化、艺术基础上逐步积累形成的,她是有根的,这个根就是我们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艺术。”另一个学生站起来说:“我原以为当今国内非常优秀的图案就是借鉴外国的设计理念及手法设计而成的,通过今天的欣赏,使我认识到借鉴好传统的艺术形式也可以设计出非常优秀的作品。”于是我又适时补充上了如中国移动标志的设计灵感源自于“中国结”等实例,使学生们更深地体会到我国古代文化艺术的恢弘博大、精深独特,同时也让他们进一步体会到当代许多优秀艺术作品的产生就是在充分认识、吸收、借鉴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创新出来的。通过欣赏和联想,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对我国辉煌灿烂文明的自豪感,增强了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
总之,《人面鱼纹盆》这一陶器作品,不仅是我国古代灿烂文明的历史见证,是我国古代工艺和绘画启蒙发展的代表之作,更是一件可以陶冶青少年学生性情,带给他们丰富情感体验的艺术珍品。
——发表于《现代教育科学》2004年第9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