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杜诗有“诗史”之称,杜甫的生活时代背景和他的个人性格及遭遇使他创作了大量反映社会现实的诗作,形成了鲜明的现实主义风格。本文总结了杜甫的现实主义精神体现在其讲述事实,反映现实,寄情于景的写作手法,此外在他诗歌中爱国主义与人道主义贯穿始终的特点也体现了其现实主义精神。
关键词:杜甫 现实主义 寄情于景 爱国主义 人道主义
ABSTRACT
Du fu’s poems are called “Epic”. Du fu’s life era background 、personal character and encounter made him created a great number of poem which reflect social reality and formed distinct realism.This thesis summarizes Du fu's realistic spirit embodied in its about facts, reflect reality, comfortable in the landscape of the writing technique, in addition in his poems patriotism and humanitarian throughout characteristics also reflected the realistic spirit.
Keywords: Du fu realism comfortable in landscape patriotism humanitarianism
•
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以其崇高的地位和隆盛的声明被人们誉为“诗圣”。 他的诗激荡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炽烈情感和不惜自我牺牲的崇高精神。他的诗深刻地反映了唐朝由兴盛走向衰亡时期的社会面貌,因而他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鲜明的时代色彩和强烈的政治倾向,有着很强的现实主义特色。
1
现实主义风格的形成
杜甫的现实主义风格是由于时代和社会以及个人性格遭遇共同作用形成的。在唐代“安史之乱”,唐朝由盛转衰的时代大背景下,杜甫亲身经历了战乱离丧、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的黑暗,人民因为战争饱受苦难,这些都使杜甫“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无法实现,从而使他由意气风发的理想主义慢慢转变为现实主义的人文关怀。
杜甫在三十五岁的时候来到了长安,第二年他参加了由唐玄宗下诏的应试,由于奸臣李林甫从中作梗,全体应试者无一人录取。从此进取无门,过着屈辱生活。这也使他看到了下层人民的痛苦和统治阶级的罪恶,从而写出了《兵车行》、《丽人行》、《赴奉先咏怀》等现实主义杰作。后来杜甫得到“右卫率府兵曹参军“一职,负责看管兵甲仓库。同时,“安史之乱”爆发,从此他屡遭贬斥,更深入地了解了百姓的疾苦。耳闻目睹的社会现实,为他创作《春望》、《哀江头》、《北征》和“三吏”、“ 三别” 等提供了素材,并使他的诗达到了现实主义高峰。759年,他抛官弃职,举家西行,几经辗转,最后到了成都。两年后,离开奉节县到江陵、衡阳一带辗转流离。770年,杜甫病死在湘江的一只小船中。在他最后漂泊西南的十一年间,他虽过着如同众人的生活,但却写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秋兴》、《岁晏行》等一千多首诗。
杜甫的一生,遭受身世之苦、时代之苦、国破之苦,生活在由省转衰的时代夹缝中,繁华成为了过眼云烟,国破家亡的痛苦时时噬啮着他,在如此的生活背景之下,更加激发了杜甫的顽强人格和爱国精神,他对饱受苦难的人民寄予深深的同情,对官吏给于人民的奴役和迫害深恶痛绝;另一方面,他又拥护王朝的平乱战争,希望人民忍受苦难,与王朝合作平定叛乱。这种复杂、矛盾的思想在他的文学作品中表现为“忠君忧国、伤时念乱”的压抑,和对下层人民的深深同情
的感伤和对黑暗腐朽的忧愤抨击。他的人格及思想对他诗词风格和内容的形成、以及艺术的感染力方面起了决定性作用。
2
现实主义精神的体现
杜甫所处的时代背景、个人气质以及人生信仰决定了他与悲剧结下了不解之缘,但是正是由于这些原因,才凸显了杜甫诗歌的独特力量,它的诗存在着十分深刻而广博的历史内容, 有着很强的现实主义特色。这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讲述事实,反映现实
杜甫在经历的生活磨难中,广泛的接触了社会,看见统治阶级的迂腐,劳动人民的疾苦,于是通过描述现实生活,表现他的愤慨情绪。杜甫通过描写社会现象而表达强烈情感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其叙事诗中,如《北征》中诗人通过描写回家的沿途所见,叙述了战乱岁月中家庭的窘况,妻儿的衣着、形态、动作和心理活动, 刻画得非常细腻、逼真。诗人虽然没有直接写战争灾难, 但乱离和贫穷在诗中得以一一表现。这些笔墨细小、平常甚至琐屑, 但它却处处反映着那个动乱的年代, 从一个视角展示了广阔的历史画面,在平实的叙述中反映着他的生活感受。
杜甫经常能把巨大的社会内容通过细枝末节的场景来体现出来,使人震撼人心,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艺术的概括了社会现实中的尖锐矛盾,劳动人民生活的悲惨衬托写出了统治阶级生活奢侈的罪恶。这首诗不仅是他十年长安生活的总结, 而且是他对不同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的综合的、集中的表现。同时, 也标志着杜甫诗歌现实主义精神的基本成熟。另如“十室几人在, 千山空自多”,“战血流依旧, 军声动至今”等, 都是高度集中概括的名句。
2.2 寄情于景,忧国忧民
在杜甫的许多抒情诗中,他往往寄情于景,如他的名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在景物的描写中,流露着诗人的激情,交织着内心的复杂情感,政治上的失意,漂泊无依的感伤和凄苦,在诗句中倾泻出来,一字一泪,感人至深,让我们感受到一个伟大现实主义诗人的高超的艺术风格。
杜甫的这种风格在《登高》也有体现,作者通过登高所见的秋江景色来倾吐
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其中前四句的景物描写是“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峡中“高猿长啸”“哀转久绝”,水清沙白,点缀着迎风飞翔、不住回旋的鸟群;茫茫无边、萧萧而下的木叶,顺着奔腾不息、滚滚而来的长江水流去。此时我们仿佛听到了木叶的飘落之声,仿佛看到了长江水汹涌澎湃的气势。这就好比画家的工笔,把“建瓴走坂”、“百川东注”的磅礴气势都展现在读者面前,而诗人的情感也随着这一片江水和落叶排遣不尽,驱之不绝:老年流落他乡,韶光已逝,壮志难酬的悲怆和感慨油然而生,作者忧国伤时的情操也有此体现。“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泣下”,作者把自己的情感寓于壮阔的景物描写之中,让人感受到了他那沉重的﹑跳动着的情感脉搏。
因此光从诗歌的表面意象去理解诗人的情感还不够,在杜甫雄浑壮阔的意象描写中,还隐藏着他身世悲苦的暗流,寄寓着他忧国忧民的思想。
2.3 爱国主义思想贯穿于作品的始终
爱国主义精神是杜甫的人格中最光彩夺目的部分,他的爱国体现在以天下为己任的胸怀和对天下苍生的赤子之心。他无论身处何时何地,无论身为官僚子弟还是沦为“众人”,始终念念不忘的是国家的兴亡和民族的命运,国家成为了他的生命的支柱,成为了他毕生的奋斗目标。
在渔关失守后,他曾经参加流亡者的队伍, 因而写下不少爱国的诗篇,如 “ 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刻划了胡人占据长安的荒凉和沉痛。诗题“春望”,就是望春。作者面对大地回春的自然季节而触景生情,企盼恢复国家安定繁荣的局面。 开头两句承接题目,写春日远望所见的总印象,国都沦陷,山河依旧,人事全非。“城春”,承“山河在”,都城又迎来了一年一度的春天。 “国破”的断垣残壁与“城春”的生机蓬勃构成鲜明的对比。这一对比,突出勾画了长安城沦陷后的破败景象,寄寓了诗人感时忧国的深沉感慨。读这首诗, 令我们感受最深的是, 杜甫的思想感情是如此紧密地与国家的命运,时局的变化, 人民的疾苦息息相关。在这首诗中, 国家的存亡与家人的离别在杜甫心中是并重的。
2.4 人道主义精神的体现
杜甫的作品中也表现出了不少的人道主义的思想, 他的人道主义的基本内
容是对被剥削被压迫者的同情,渗透着对人民深切的爱。他接近人民, 了解人民, 所以他的同情人民的感情是从内心里迸发出来的, 有着巨大的感染力。他的悲哀不是停留在自己身上而是想到了比自己更苦的人民,他在颠沛流离之后暂时得到安居的一间茅屋为秋风所破,偏偏又下−远雨来,他盖着冰冷的破被、躺在“床头屋漏无干处” 的破茅屋里,尽管自己生活在这种艰难的环境里,还是时刻想着天下的寒士,大声疾呼“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他更关怀的是那些无处安身的“ 天下寒士” ,只要他们欢颜,即使自己冻死也心甘情愿。这些动人的诗句鲜明地表露了诗人伟大的人道主义思想。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一幅安居乐业的鲜明图景,更表现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强烈愿望, 这种愿望正是在封建制度压迫下广大人民的共同愿望。
3
结语
纵观杜甫的一生,他是一位面对人生,忠于现实的伟大诗人,无论生活使他多么痛苦,他从未脱离现实,他自始至终力求描写现实生活,着力表现现实生活,反映人民的疾苦,呼吁人民的心身,他的诗歌无论是形式或者内容都给中国的诗歌扩大了领域,成为了千古绝唱。
参考文献
【1】 刘娜. 略谈杜甫叙事诗的艺术特点[J]. 才智.2008,16期:
98-99
【2】 王秀清 陈颖灵. 从景与情看杜甫诗歌的艺术风格[J]. 吕梁高
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 第24 卷 第1 期:21-22
【3】 贺严. 论杜甫性格与其诗歌创作[J]. 杜甫研究学刊.2007,第
一期:45-64
【4】 杨伦. 杜诗镜铨[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8. 247-250 【5】 沈文凡.试论杜甫诗歌的现实主义特色及其新闻传播性[J].杜
甫研究学刊.2000.第三期:57-6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