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贸易争端的原因
1、美国国内的贸易保护主义泛滥
美国的对外贸易政策具有明显的两面性特征,即在出口贸易上推行自由化原则,在进口贸易上则坚持保护主义,要求实行所谓的“公平贸易”。
2 中国威胁论”在作祟
冷战结束后,随着中国改革开放进程的推进,美国对华经济制 裁的政治因素在降低,而贸易摩擦在对华经济制裁中的地位日渐加重。由于贸易不平衡问题引发的贸易摩擦,以及两国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不同,扩大了美国国内的“中国威胁论” 市场,成为抑制中美贸易关系的重要因素。
3、中国自身存在的问题
出口商品结构过于集中。多年来我国出口属于数量扩张的粗放型增长,贸易利益远小于贸易增长,而且这种粗放型增长方式容易授人以柄,成为反倾销和保障措施的理由;出口市场过于集中。中国在经济上对美国的依存度较高,而美国对中国的经济依存度较低。中国部分产业与产品对美国市场的依赖程度很大,这更加大了贸易风险;企业低价竞销现象严重。企业为了抢占出口市场而不择手段竞相降价,造成出口几乎无利可图,同时遭受外国反倾销;企业的知识产权意识淡薄。中国在音像、出版、软件等领域存在较严重的生产、销售和使用盗版产品问题,在药品、化学品、信息技术、专利产品等领域的商标和技
术侵权的现象严重。这些都严重影响了美国的利益,成为导致贸易摩擦的原因之一。
4、人民币币值升值问题
中美贸易摩擦的另一个主要焦点目前集中在人民币币值问题上。这与美国国内目前的状况密切相关,而中国实行紧盯美元的固定汇率制度,使得以美元表现的商品价格偏低,从而促进了中国产品对美国的出口,并且限制了美国产品对中国市场的出口。从2001年以来,美国开始通过美元贬值来改善其经常项目逆差,这项政策提高了美国产品对欧元区和日本的竞争力。但由于中国实行人民币盯住美元的汇率政策,人民币也随美元一起贬值,使得中国产品的竞争力也增强了。在美国看来,中国利用盯住美元的汇率政策分享了美元贬值的好处。由于盯住美元的汇率政策,使得美国认为中国商品的价格偏离了实际价值,美国一直要求人民币升值,从而导致了许多贸易摩擦。
5、美国政治的需要加剧贸易摩擦
由于美国政治自身的特点,中美经贸关系始终难以摆脱“美国大选综合证”的影响。
6、中美经贸关系存在不平衡性
首先,中美贸易的不平衡主要表现在中美经贸的不对称性。近年来,中国政府一直推行出口主导型的外贸政策,其外贸依存度由1990年的30%上升到2003年的60%。中国外贸依存度的连续攀升反映出中国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增强,客观上对美国这个世界上的贸易大国带来压力。。中国在经济上对美国的依存度较高,而美国对中国的经济依存度较低。
其次,中美贸易的不平衡性也体现在中美贸易的顺逆差问题上。中美贸易,中国存在顺差,美国存在逆差。据中国商务部网站上公布的数据统计,美中之间在1993年首次出现贸易逆差,金额为62.76亿美元,截止2008年10月份,美中之间的贸易逆差达到1441.95亿美元,是1993的18倍多。造成美方逆差的原因很多,主要是贸易结构、贸易转移问题以及统计的方式和美国对华出口管制等因素造成。美国MBG信息中心宣称,从1995年到2004年美中贸易逆差累计为8047亿美元。美国制造业就业人数在过去三年多下降了近300万。对于就业人数的下降,美国不从自身生产率的提高和产业结构调整方面查找原因,而是全部归咎于中国对美国的巨额出口,而贸易逆差是这一结果不可辩驳的证据,因此中美贸易不平衡问题就成为攻击中国的靶子。
分析评论
• 统计分析结论
从以上对中美双边贸易的相关统计数据分析我们可以得到如下有关中美贸易的相关统计结论:
1.中美双边贸易的总额将不断呈现上升趋势。这不仅仅是由于中美日益密切的经济关系所决定的,也更是中美经济发展和互补的必然结果,中美相互间比较优势的存在是导致中美双边贸易额持续增长的主要推动力。
2. 在一定时期内,中国对美国贸易顺差仍将继续存在并有进一步扩大的可能。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知道导致中美贸易不平衡的主要原因是国际产业的区域转移,而随着
中国经济的进一步高速发展以及国家对经济和产业区域结构的调整,势必会导致外商对华直接投资的继续增加,而这都将增加中国对美国的贸易顺差。
3.在中美双边贸易商品类别结构上,中国出口商品主要以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商品为主且出口商品结构很单一,而美国则处于相对较为优越的地位,不仅出口商品包含有较高的附加值而且出口商品类别结构也较为多元化。
• 对中国如何开展对美双边贸易的政策建议
由以上对中美双边贸易的数据分析我们可以提出以下相关政策建议:
(1)中美双方应该进一步加强在双边贸易问题上的合作和友好磋商机制。2009年双边贸易额的下降一部分是由于受到次贷危机的影响之外,美对中国进行的贸易壁垒和技术资本出口管制也是导致双边贸易额下降和美对华顺差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因此中美双方应加强在贸易摩擦和贸易管制等问题上的沟通,已解决长期困扰双方的贸易保护和贸易不平衡问题。
(2)中国应该进一步优化和调整出口商品结构,加大对附加值高的商品的出口促进,限制低附加值商品和高资源消耗商品的出口,努力实现出口商品结构的多元化以应对美国可能对中国某一类别商品的贸易壁垒措施,维持中国对外贸易额的稳定性。
(3)对高资源消耗性出口企业和生产企业进行整合和调整,以增强相关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同时也有利于减少对相关资源的消耗,实现对重要经济资源的保护。
(4)中国应该实现出口商品对象的多元化以减少对美国出口贸易的依赖程度从而达到即应对美国贸易保护的目的同时又可以增加对其他国家商品出口和抵御全球经济风险的双重目的。
贸易顺差
原因
一般情况下,一国的国际收支要么是经常项目逆差、资本项目顺差;要么是经常项目顺差、资本项目逆差。只是在金融危机期间,为了积累外汇储备、稳定宏观经济形势,受金融危机影响的国家可能会在一段时间内保持双顺差。像我国这样一个大国,保持双顺差长达10多年以上,这在国际经济历史上绝无仅有。目前,我国已经积累了超过3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虽然国际收支双顺差的格局已转变为经常项目顺差、资本和金融项目逆差的新格局,但双顺差的影响仍然没有消除。我国国际收支之所以能保持双顺差,主要源于以下几点:
(一)出口导向型优惠政策的长期实行,是造成长期双顺差的直接原因
改革开放以来,为吸引外资,解决资金短缺及促进经济发展,我国采取了一系列鼓励出口的政策,使得外贸依存度逐年上升,从80年代的25%上升到当前的70%左右,实际利用外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比重从90年代的年均13%,上升到当前的20%左右,尤其是94年人民币汇率的并轨,对出口的促进作用更是明显。1998年后,受金融危机及国际贸易环境形势萎缩的影响,政府调整了出口退税政策,同时,随着2001年我国加入WTO及纺织
品配额的取消等有利于外向型经济发展的措施和环境的形成,使我国出口商品竞争力不断增强,出口额度不断增大。
(二)内需不足及储蓄率过高,为双顺差的持续增长提供了有利条件
我国长期处于低消费、高储蓄的经济条件下。1998年前后,中国的储蓄率大约在37.5%左右,到2009年,上升为46%,其中,2006年甚至超过50%。从1997~2010年,中国的劳动者报酬占GDP的比重从53.4%下降至39.74%;中国的资本收入占比持续上升,企业营业盈余占GDP的比重从21.23%上升至31.29%;政府预算内财政收入占GDP比重从10.95%上升至20.57%,若加上预算外收入、政府土地出让收入和中央和地方国企每年的未分配利润,政府的大预算收入几乎占到了国民收入的30%。在中国,政府和企业的高储蓄促成了高投资,而高投资反转过来又进一步做高政府和企业的储蓄,于是乎国内家庭形成的购买力越来越消费不掉投资形成的产能,就只能卖到国外去,变成顺差。一国储蓄多,而有效投资和消费相对较少,国家也有更多的产品可供出口,必然会进一步扩大国际收支顺差。
(三)全球产业结构的转移,是形成双顺差的重要外部原因
80年代以来,我国凭借要素成本低廉的比较优势和优惠政策,吸引了大批外商来华投资设厂,一些行业或产品逐步占据世界前列 . 同时,加工贸易顺差远远大于一般贸易顺差,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额度的增加,也促进了双顺差的扩大 外商通过来华投资开展加工贸易,既创造资本项目顺差,又创造贸易项目顺差。
(四)短期资本流入的急剧增加,促进了双顺差规模的进一步扩大
以美联储为首的世界三大经济体长期的低利率政策,创造了全球过剩的流动性,推动石油价格和全球资产价格的上涨,使得大量过剩流动性流入我国资本市场和房地产市场,造成人民币升值压力的高涨及我国资本项目顺差的持续增长。2 中国现阶段在全球加工生产体系中的比较优势是吸引外商来华投资的关键动因之一,外资企业对推动加工贸易增长和双顺差结构发展发挥了关键作用,国外资金的大量流入使得我国的资本项目顺差逐渐加大。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