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格式的: 边框:底端: (无框线)
铁路客运专线
四电工程通信信号接口检查手册
中国铁路通信信号集团公司
二○一一年二月
目录
概述.......................................................................................................................................3
线路概况:.......................................................................................................................................3 主要技术标准...................................................................................................................................3 1. 路基段接口预留要求....................................................................................................4
1.1. 1.2. 2.1. 2.2. 3.1. 3.2. 4.1. 4.2.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1. 6.2. 6.3.
通信专业...............................................................................................................................4
信号专业...............................................................................................................................6
2. 桥梁段接口预留要求..................................................................................................10
通信专业.............................................................................................................................10
信号专业.............................................................................................................................12
3. 隧道段接口预留要求..................................................................................................15
通信专业.............................................................................................................................15
信号专业.............................................................................................................................18
4. 站场段接口预留要求..................................................................................................20
通信专业.............................................................................................................................20
信号专业.............................................................................................................................21
5. 综合接地接口预留要求..............................................................................................23
综合接地系统施工验收注意事项......................................................................................23 桥梁区段综合接地预留要求..............................................................................................26 隧道区段综合接地预留要求..............................................................................................27 连接线、接地端子的材料、规格和工艺..........................................................................27 车站内的接地连接.............................................................................................................28 无砟轨道道床等的接地.....................................................................................................29 接地电阻的测试.................................................................................................................30 接地效果达不到要求时的补救措施..................................................................................32
综合接地其他预留要求.....................................................................................................33
6. 其他接口预留要求......................................................................................................33
通信专业.............................................................................................................................34 信号专业.............................................................................................................................35 适用范围.............................................................................................................................37
概述
线路概况:
主要技术标准
(一)正线主要技术标准
1.铁路等级: 2.正线数目: 3.速度目标值: 4.最小曲线半径: 5.正线线间距: 6.最大坡度: 7.到发线有效长度: 8.牵引种类: 9.机车类型: 10.列车运行方式: 11.行车指挥方式: 12.建筑限界: (二)其它线主要技术标准
跨线车联络线、动车组走行线、养护维修列车走行线的设计速度: 既有正线改线原则: …
3
1. 路基段接口预留要求
1.1. 通信专业 1.1.1. 电缆槽
(1)全线区间路基两侧预置通信信号电缆槽,通信电缆槽与信号电缆槽合槽共建,置于靠近线路侧,通信信号电缆槽净空尺寸不小于350mm(宽)×300mm(深),站场范围内不小于300mm(宽)×300mm(深),采用盖板式电缆槽结构型式,弯曲角度不小于120°。
(2)通信、信号及电力电缆槽尺寸及设计参考《铁路路基电缆槽》(图号:通路(2010)8401),其中电缆槽盖板材质应考虑揭铺时不易砸损电缆的较轻材质。区间路基地段通信信号电缆槽盖板一般采用I型,接触网基础处设有接地端子的采用II型,设置过轨管处、信号标志牌处采用III型。
(3)路基段与桥梁、隧道连接处的电缆槽应贯通,在连接点处应设置手孔,手孔内部空间尺寸不小于800mm宽(垂直线路方向)×800mm深×1000mm长(顺线路方向),以保证贯通地线、电缆等平顺连接。
(4)信号中继站、基站、直放站、区间电气化所亭等处设置电缆引入口(或电缆间),电缆引入口(或电缆间)与路基下手孔间以分支电缆槽道相连,槽道尺寸:400mm宽×300mm高(深)。
铁路线路下穿公路桥时,若因公路桥墩限制,电缆槽可设置在桥墩下外侧,但需设置在铁路用地界以内,电缆槽上下路肩时需平缓,角度不能小于120度。
若区间存在双线线路并线时,因线间距条件不够,电缆槽可分设在四线两侧,电缆槽由设置在双线两侧改为设置在四线两侧时,需采取过渡措施(预埋过轨钢管或其它措施),保证平顺衔接贯通,当有弯曲时,角度不能小于120度。
上述过轨防护管及电缆井的设置应避开接触网立柱及声屏障位置。
(5)通信电缆施工完成后电缆槽内按要求用粗砂填实(光缆防鼠、防火用)。 (6)电缆槽及管涵内应考虑排水措施。 1.1.2. 过轨预埋与手孔预留
(1)电缆过轨管设置间距、数量应符合设计要求,过轨钢管为直径不小于80mm的热镀锌或热浸塑钢管(以下钢管均采用此类钢管),过轨钢管两端接入手孔(电缆井),管内无异物,过轨钢管无变形,管口两端应暂时用油麻或软布封堵,钢管内预
4
设2根Ф4mm的铁丝,两端各预留1m。每处过轨处线路两侧设置手孔,手孔净空尺寸不小于800mm宽(垂直线路方向)×500mm深×1000mm长(顺线路方向),手孔与通信电缆槽连通。过轨管、引下钢管直径不小于80mm,与手孔连通。
(2)通信、信号手井、手孔不与电力等强电合用,同一地点设置时,间距应大于1m。
(3)路基区间电缆过轨标准:
所有通信基站、隧道口、直放站、中国移动基站及牵引供电、电力供电专业的所、亭位置均设置2根过轨钢管(直径不小于80mm)。同时手孔处预埋2根钢管引到路基下手孔处或可以开挖电缆沟处(不影响线路设施)。
所有区间公路跨铁路路基处,均设置2根过轨钢管(直径不小于80mm)。 在其他路基地段区间每隔约0.5km预埋2根钢管,钢管两侧分别与通信信号电缆槽连通,过轨处在线路两侧设置手孔(过轨具体位置见通信过轨里程表)。
路基与长度大于500m的桥、隧连接时,应在桥端、隧道口(一般设置在距路基与桥、隧分界处5米)垂直于线路方向预埋2根过轨钢管,钢管两侧分别与信号电缆槽连通,过轨处在线路两侧设置手孔。
路基地段通信基站和信号中继站共址处设置过轨钢管8根(直径不小于80mm);路基地段通信基站和信号线路所共址处设置过轨钢管10根(直径不小于80mm);信号独立中继站处设置过轨钢管8根(直径不小于80mm);信号独立线路所处设置过轨钢管10根(直径不小于80mm)。
对应中继站处,线路两侧路肩均设置手孔,中继站一侧坡脚设置手孔。路肩手孔间预埋8根(直径不小于80mm)过轨钢管,从路肩手孔至坡脚手孔预埋10根(直径不小于80mm)引下钢管,要求距电力引下钢管净距在600mm以上。
每处过轨管两端均与手孔连接,手孔尺寸满足设计要求。过轨管底部距手孔底部10mm以上。
坡脚处手孔应高出地面100mm。应预留通往中继站的电缆槽孔洞,尺寸为300mm×300mm净空,上部距手孔盖板下表面200mm以上,底部距手孔底部100mm以上。
过轨管与手孔内壁平齐。
电缆槽及路肩上手孔有排水槽道。 坡脚处手孔的底部设渗水孔。 路肩手孔及过轨预埋如下图所示:
5
坡脚手孔及过轨预埋如下图所示:
1.2. 信号专业 1.2.1. 电缆槽
总体要求:
沿线电缆采用站前预制电缆槽、过轨防护管及电缆井(或手孔)进行防护。 正线线路两侧路基路肩、桥梁、隧道、站场范围靠近线路侧要求预置贯通信号
6
电缆槽,区间信号电缆可与通信电缆同槽敷设,中间可设隔断。信号电缆槽不能与电力电缆槽分侧设置时,电力电缆槽与信号电缆槽间距应大于100mm(实体隔断),电力电缆槽在信号电缆槽外侧。车站、线路所、中继站信号机械室需设分支电缆槽与干线电缆槽贯通。区间桥、隧地段电缆槽应与路基段电缆槽平顺连接,站场、线路所范围电缆槽根据车站规模适当加宽。
信号各类电缆槽、人井、手孔均需设盖板,站场、线路所等电缆槽盖板应能承受养护维修车辆等碾压,并均应考虑排水设施。不同线路形式(路、桥、隧)的电缆槽应平顺衔接,弯曲角度不小于120度。
具体标准:
(1)全线区间路基两侧预置通信、信号电缆槽,通信、信号电缆槽净空尺寸不小于350mm(宽)×300mm(深),站场范围内不小于300mm(宽)×300mm(深) (其中,
站场内区间电缆、车站电缆共用槽道时,电缆较多,电缆槽宽度不应小于350mm),采用盖板
式电缆槽结构型式,弯曲角度不小于120°。
(2)通信、信号及电力电缆槽尺寸及设计参考《铁路路基电缆槽》(图号:通路(2010)8401),其中电缆槽盖板材质应考虑揭铺时不易砸损电缆的较轻材质。区间路基地段通信、信号电缆槽盖板一般采用I型,设有接地端子处采用II型,设置过轨管处、信号标志牌处采用III型。
(3)路基区段电缆槽靠近线路侧的槽壁上,对应接触网立柱基础处预制接地端子,长度超过50m长的路基区段,在路基与桥、隧连接处路基端头电缆槽靠近线路侧的槽壁上预制接地端子,接地端子的预制及连接参照图册《铁路综合接地系统》(通号(2009)9301号)及其局部修改图。
(4)路基段与桥梁、隧道连接处的电缆槽应贯通,在连接点处应设置手孔,手孔内部空间尺寸不小于800mm宽(垂直线路方向)×800mm高×1000mm长(顺线路方向),以保证贯通地线、电缆等平顺连接。
(5)位于路基区段的中继站、线路所设置两处过轨(线路所根据需要增设过轨点),间隔30m,每处过轨预埋钢管4根并与两侧电缆槽连通,从中继站、线路所信号设备室的电缆引入孔处设置分支电缆槽400mm宽×300mm高(包括上、下路堤、路堑),与信号电缆引入孔所在侧的干线电缆槽贯通,并在相交处设置手孔1个。
(6)铁路线路下穿公路桥时,若因公路桥墩限制,电缆槽可设置在桥墩下外侧,但需设置在铁路用地界以内,电缆槽上下路肩时需平缓,角度不能小于120度。
7
若区间存在双线线路并线时,因线间距条件不够,信号电缆槽可分设在四线两侧,电缆槽由设置在双线两侧改为设置在四线两侧时,需采取过渡措施(预埋过轨钢管或其它措施),保证平顺衔接贯通,当有弯曲时,角度不能小于120度。
(7)通信、信号电缆施工完成后,电缆槽按照要求用粗砂填实(光缆防鼠、防火用)。
(8)在中继站、线路所处应增加进出防护栏栅的工作门,以方便信号维修。 (9)电缆槽及管涵、手井内应考虑排水措施。 1.2.2. 过轨预埋与手孔预留
总体要求:
(1)电缆过轨设置间距、数量应符合设计要求。
(2)所有预埋信号用过轨钢管内预穿Φ4mm铁线2根,两端各预留1m,并用油麻或软布封堵。预埋过轨钢管均采用内径为Φ100(壁厚不小于4.0mm)热浸塑或镀锌钢管(以下钢管均采用此类钢管)。
(3)当预埋钢管与信号电缆槽连通时,在槽内的钢管需伸出约10mm,钢管底部高出电缆槽底10mm以上。
(4)当预埋过轨钢管有弯曲时,弯曲角度不能小于120度。 (5)强、弱电过轨钢管间应保证一定间距(≮60cm)。 (6)电缆槽及路肩上手孔有排水槽、孔。 (7)坡脚处手孔的底部设渗水孔。 具体要求:
路基地段过轨防护管及电缆井按照通路(2010)8401《铁路路基电缆槽》通用图册设置,由站前专业预留。
(1)所有区间公路跨铁路路基处,均设置2根过轨钢管(内径100mm壁厚不小于4.0mm)。
(2)长度大于600m的路基,每隔300m垂直于线路方向预埋2根过轨钢管,钢管两侧分别与信号电缆槽连通,过轨处在线路两侧设置电缆井。(过轨具体位置见信号过轨里程表。)
(3)路基与长度大于500m的桥、隧连接时,应在桥端、隧道口(一般设置在距路基与桥、隧分界处5米)垂直于线路方向预埋2根过轨钢管,钢管两侧分别与信号电缆槽连通,过轨处在线路两侧设置手孔。
8
(4)位于路基区段的中继站、线路所设置两处过轨(线路所根据需要增设过轨点),间隔30m,路基地段通信基站和信号中继站共址处设置过轨钢管8根(内径100mm,壁厚不小于4.0mm);路基地段通信基站和信号线路所共址处设置过轨钢管10根(内径100mm);信号独立中继站处设置过轨钢管8根(内径100m,壁厚不小于4.0mmm);信号独立线路所处设置过轨钢管10根(内径100mm,壁厚不小于4.0mm)。每处过轨预埋钢管与两侧电缆槽连通,从中继站、线路所信号设备室的电缆引入孔处设置分支电缆槽(包括上、下路堤、路堑),电缆槽400mm宽×300mm高,与信号电缆引入孔所在侧的干线电缆槽贯通,并在相交处设置手孔。
(5)对应中继站处,线路两侧路肩均设置手孔,中继站一侧坡脚也设置手孔。从路肩手孔至坡脚手孔预埋10根(内径100mm,壁厚不小于4.0mm)过轨管,要求距电力过轨管净距在600mm以上。
(6)区间设置的人孔暂定净尺寸2000mm长×2000mm宽×1800mm深,手孔参考通路(2010)8401《铁路路基电缆槽》图I型电缆井尺寸(净尺寸1200mm长×1200mm宽×900mm深)。
(7)每处过轨管两端均与手孔连接,手孔尺寸满足设计要求。过轨管底部距手孔底部10mm以上。
(8)坡脚处手孔应高出地面100mm。应预留通往中继站的电缆槽孔洞,尺寸为300mm×300mm净空,上部距手孔盖板下表面200mm以上,底部距手孔底部100mm以上。
(9)上述过轨防护管及电缆井的设置应避开接触网立柱及声屏障位置。 路肩手孔及过轨预埋示意图同1.1通信专业中路肩手孔及过轨预埋示意图。 坡脚手孔及过轨预埋示意图同1.1通信专业中坡脚手孔及过轨预埋示意图。
2. 桥梁段接口预留要求
2.1. 通信专业 2.1.1. 电缆槽
(1)全线区间桥梁两侧预置通信、信号电缆槽和电力电缆槽,通信、信号电缆槽净空尺寸不小于350mm(宽)×300mm(深),采用盖板式电缆槽结构型式,弯曲角度不小于120°。通信信号电缆槽应采用C25钢筋混凝土预置槽、盖板,槽道水泥盖板厚度要求不小于80mm。桥梁电缆槽如下图所示:
9
(2)参考铁道部铁路工程建设通用参考图《无碴轨道后张法预应力混凝土简支箱梁(双线)》(通桥(2010)2322A-Ⅱ)电缆槽布置图,桥上通信信号电缆槽宽度为350 mm,每间隔500m左右将B柱外移,两侧各设一处电缆余长腔,扩大通信信号电缆槽宽度供通信信号电缆接续、余留用,要求设置余长腔的箱梁避开接触网支柱基础及其它基础。
单线桥梁原则上仅在沿线路前进方向左侧设置电缆槽及电缆余长腔,联络线的具体设置要求应根据线路所的综合管线图实施。
(3)梁部及墩身预埋槽道应严格保持水平等距,预埋深度要求与混凝土面齐平,不得突出或被混凝土掩盖,槽道内的保护泡沫层不得挖出。
(4)桥梁与路基、隧道连接处的电缆槽应贯通。与路基连接点处应设置手孔,手孔内部空间尺寸不小于800mm宽(垂直线路方向)×800mm高×1000mm长(顺线路
10
方向),以保证贯通地线、电缆等平顺连接。
(5)通信信号电缆施工完成后,根据设计要求用粗砂填实(光缆防鼠、防火用)。(6)电缆槽内应考虑排水措施,槽底部预留出水孔,出水孔须考虑防止沙漏。 2.1.2. 锯齿孔和爬架
在有预留要求的桥墩两端的两片梁端两侧设置锯齿形槽口、箱梁及桥墩预留装设电缆爬架的条件,以便在桥梁相应位置通信光电缆、电力电缆引下至桥下设置的区间通信机械室、电力供电箱变。
需设置上述设施的桥梁墩台里程见墩台设置锯齿型槽口清单表,通信、电力设置锯齿形槽口及引下应分别设置在桥梁墩台二头梁端。
在通信光缆分歧处(信号中继站、通信基站、直放站、电力所亭等)两侧,采用预留可开启式电缆槽沿桥墩引下,详细位置请参照站前爬架槽道预留图。净空尺寸不小于150×200mm(宽×深),引下槽道内置电缆固定爬架,爬架设置为0.5m/处。
箱梁锯齿型槽口及梁体底部电缆爬架预埋槽道的预留方法详见中铁咨询集团设计的箱梁标准图,桥墩电缆爬架槽道预埋方法详见“电缆上下桥预埋槽道设计通用图”。
11
12
2.2. 信号专业
2.2.1. 电缆槽与过轨预埋
电缆槽
(1)全线区间桥梁两侧预置通信、信号电缆槽和电力电缆槽,通信、信号电缆槽净空尺寸不小于350mm(宽)×300mm(深),采用盖板式电缆槽结构型式,弯曲角度不小于120°。通信信号电缆槽应采用C25钢筋混凝土预置槽、盖板,槽道水泥盖板厚度要求不小于80mm。
(2)参考铁道部铁路工程建设通用参考图《预应力混凝土简支箱梁》电缆槽布置图,桥上通信信号电缆槽宽度为350 mm,每间隔500m左右将B柱外移,两侧各设一处电缆余长腔,扩大通信信号电缆槽宽度供通信信号电缆接续、余留用,要求设余长腔的箱梁避开接触网支柱基础及其他基础。
单线桥梁原则上仅在沿线路前进方向左侧设置电缆槽及电缆余长腔,联络线的具体设置要求应根据线路所的综合管线图实施。
(3)梁部及墩身预埋槽道应严格保持水平等距,预埋深度要求与混凝土面齐平,不得突出或被混凝土掩盖,槽道内的保护泡沫层不得挖出。
(4)桥梁与地面段、隧道连接处的电缆槽应贯通。与路基连接点处应设置手孔,手孔内部空间尺寸不小于800mm宽(垂直线路方向)×800mm高×1000mm长(顺线路方向),以保证贯通地线、电缆等平顺连接。
(5)通信信号电缆施工完成后根据要求用粗砂填实(光缆防鼠、防火用)。 (6)电缆槽内应考虑排水措施,槽底部预留出水孔,出水孔须考虑防止沙漏。 过轨预埋
区间信号电缆一般不在桥梁上过轨,沿线路两侧拉至桥梁预留的信号电缆下桥位置下桥,引入信号设备房屋。
对于高架线路所,需要桥梁专业在线路所范围内(联络线道岔左、右300米范围)预留信号电缆过轨条件,即在范围内简支梁梁端两侧信号电缆槽下预留锯齿口,相应的箱梁预留装设电缆爬架的条件,供信号电缆过轨使用。
本线车站咽喉区桥梁范围内除正线以外还设有其他线路时,需预留信号过轨条件,即在该咽喉区桥梁范围内简支梁梁端两侧信号电缆槽下预留锯齿口,相应的箱梁预留装设电缆爬架的条件,供信号电缆过轨使用。
股道范围内桥梁信号电缆的具体过轨位置需参考桥梁专业在车站股道范围内的
13
桥梁断面图及信号电缆径路图确定。 2.2.2. 中继站电缆上桥
电缆上桥预留孔及锯齿槽预留及电气化接地钢筋网要求: (1)上桥电缆桥上预留孔:
一般在预留孔最近的桥墩上和桥梁上预留爬架槽道,详细位置请参照站前爬架槽道预留图。上桥电缆桥上预留孔距离接触网支柱基础边缘0.3m设置。爬架预留需要同上桥电缆预留孔在一个方向,即预留孔在桥墩大里程侧(小里程侧),那么墩台的爬架就要预留在大里程侧(小里程侧),详见站前单位接口设计图中的标识。
预留原则:
(1)桥梁梁端两侧设置锯齿形槽口、箱梁及桥墩预留装设电缆爬架的条件,以便在桥梁相应位置通信电缆、信号电缆、电力电缆引下至桥下设置的区间通信机械室、电力供电箱变。
(2)需设置上述设施的桥梁墩台里程见《墩台设置锯齿型槽口清单表》,通信、电力设置锯齿形槽口及引下应分别设置在桥梁墩台两头梁端。
箱梁锯齿型槽口及梁体底部电缆爬架预埋槽道的预留方法详见中铁咨询集团设计的箱梁标准图,桥墩电缆爬架槽道预埋方法详见“电缆上下桥预埋槽道设计通用图”。
电缆上桥槽道预埋要求:
沿桥墩上下桥的电缆应采用钢槽防护。其中,钢槽在地面以下部分埋深不得小于50cm,地面以上的电缆槽外部应采用砖砌围桩防护,围桩高度不得小于2.0m。应保证槽道预埋的强度、防腐、美观要求,保证同一高度的两根槽道尽量水平;同时还应保证槽道的使用要求,不能嵌入混凝土,不能扭转、变形等。信号中继站处要求预留上、下桥梁通道,以满足信号维修需求。对寒冷地区,电缆上桥槽道上部需进行封堵,以免槽内积存雨雪水后冻胀电缆造成电缆性能指标下降。
(2)锯齿槽预留要求:
全线桥梁须在梁端二侧设置锯齿形槽口(具体墩号根据区间通信基站、信号中继站、电力供电箱变等的分布确定),相应箱梁及桥梁墩台设置电缆爬架,以便在桥梁相应位置供光、电缆及供电电缆上、下桥梁。要求设置的通信信号、电力用锯齿形槽口及引下应分别设置在桥梁墩台两头梁端。
电缆下桥后设置电缆槽,将下桥电缆引入相应的设备房屋内或通过房屋的电缆
14
井引入设备房屋内。
锯齿槽预留始终应为纵向两片梁同时预留槽口(如上图I-I截面),绝对不能在一片梁。
根据相关部文要求:
沿桥墩上下桥的电缆应采用钢槽防护。其中,钢槽在地面以下部分埋深不得小于50cm,地面以上的电缆槽外部应采用砖砌围桩防护,围桩高度不得小于2.0m。
沿地面由中继站铺设至桥梁墩台的电缆应采用直埋方式,当采用电缆槽道时,可采取混凝土封闭等措施。
桥台桥面侧、线路两侧的通信、信号电缆槽200m范围内盖板应采取水泥砂浆封闭或T型钢扣板加钢绞线每10m一组串联固定进行防护。
信号中继站处要求预留上、下桥梁通道,以满足信号维修需求。 (3)其他预留要求:
桥梁上设置道岔时,应考虑道岔转辙设备的安装位置,不满足要求时应根据道岔牵引点位置进行预留以满足转辙设备的安装要求(见桥梁道岔预留要求)。
桥上双机构信号机的安装可能会受防撞墙限制,具体预留方案需经过现场实测后,根据桥上双机构矮型信号机位置,给出防撞墙体开口的范围和尺寸。
3. 隧道段接口预留要求 3.1. 通信专业 3.1.1. 电缆槽
(1)全线区间隧道两侧预置通信、信号电缆槽和电力电缆槽,通信、信号电缆槽净空尺寸不小于350mm(宽)×300mm(深),采用盖板式电缆槽结构型式,弯曲角度不小于120°。通信信号电缆槽应采用C25钢筋混凝土预置槽、盖板,槽道水泥盖板厚度要求不小于80mm。
15
(2)隧道与地面段、桥梁连接处的电缆槽应贯通。与路基连接点处应设置手孔,手孔内部空间尺寸不小于800mm宽(垂直线路方向)×800mm高×1000mm长(顺线路方向),以保证贯通地线、电缆等平顺连接。
(3)通信信号电缆要求用粗砂填实(光缆防鼠、防火用)。 (4)电缆槽内应考虑排水措施。 3.1.2. 过轨管、综合洞室等预留
隧道内预留过轨钢管见通信过轨里程表。在长度大于500m的隧道,隧道洞口附近预埋2根钢管(在路基接口已要求),综合洞室处预埋2根钢管用于通信电缆过轨。
过轨标准示意图如下:
16
长度≥3km的隧道内应在隧道中心里程附近设置电力变配电洞室,净尺寸应满足:6m×5m×3m(长×宽×高),洞室采取防潮、防腐措施。
隧道长度大于500m时,间隔500m在隧道内综合洞室底部设置余长电缆腔。隧道长度500m~1000m时,可在中间只设置一处余长电缆腔。单线隧道仅在线路左侧设置电缆槽及电缆余长腔。示意图如下:
17
专用洞室平面图
18
3.1.3. 隧道内其他预留要求
隧道内漏泄电缆挂设的要求如下,土建等专业施工时考虑避让漏缆位置。 A、沿线所有隧道内需架设漏泄同轴电缆,漏泄同轴电缆的架设高度(距轨面)为4.5-4.8m,吊挂于隧道内一侧;漏泄同轴电缆的最大垂度为0.15m ;漏缆与接触网的回流线或PW线的最小距离不小于0.6m,请隧道、接触网专业统一协调。
B、隧道内漏泄同轴电缆采用膨胀螺栓和电缆支架固定(由通信专业实施),膨胀螺栓的孔眼垂直于隧道壁面,孔深为70mm,洞内支架间距为1000mm。
3.2. 信号专业 3.2.1. 过轨预埋
(1)隧道中每 500 米一处过轨,过轨位置对应综合洞室。每处预埋 2 根过轨钢管,过轨管内径为 100mm,分别布置在综合洞室中线两侧 1500mm 左右。要求距电力过轨管在 600mm 以上,距通信过轨管在 300mm 以上。
(2) 过轨钢管设置在无碴轨道基础垫层下方,具体埋深由隧道专业确定。要
求过轨管两端弯起半径不小于 1000mm。
(3)过轨管在电缆槽露头 10mm,以防渗水;打磨光滑,以保护电缆;过轨管埋设后,管端两头应暂时封堵,以免异物进入;过轨管内预设 2 根直径 4mm 的铁丝。
(4)过轨管均采用热镀锌钢管,过轨管必须抗震、抗压。
(5)信号电缆槽线路一侧竖墙每 50m(以综合洞室中心线为基准)设置直径为100mm 预留孔,以方便信号电缆引出。 (5)电缆槽的排水由隧道专业统一考虑。
其他要求:
长度大于500m的隧道,在设信号电缆槽同侧的综合洞室内设置余长电缆腔,间距500m设一处。隧道长度500m~1000m时,可在中间只设置一处余长电缆腔。单线隧道仅在线路左侧设置电缆槽及电缆余长腔。示意图如下:
19
3.2.2. 轨旁设备安装
(1)调谐区停车标志牌的安装。停车标志牌安装在隧道壁上,需提供隧道壁上安装固定螺栓的技术要求。
(2)分向电缆盒、调谐单元、匹配变压器、空芯线圈等的安装。安装于电缆槽边墙内方(线路侧),要求取消电缆槽边墙内侧 500mm×300mm 高的混凝土台的设置(或按 7m 脉宽断续设置),以使电缆槽边墙内侧轨面以下有 620mm 高的安装空间(否则,设备安装时需切割混凝土台)。需提供电缆槽靠线路侧边墙和基础垫层上安装固定螺栓的技术要求。
(3)道岔区段需预留转辙机、道岔辅助转换设备及密贴检查设备的安装位置,并满足设备的左侧或右侧安装要求。转辙机安装及预留位置、开槽尺寸需轨道专业提供道岔结构图后方能确定。
4. 站场段接口预留要求
4.1. 通信专业 4.1.1. 电缆槽
(1)各车站两侧站台,以及自站台端头至区间站线分界处的站场两侧设置全线
20
贯通的通信电缆槽,尺寸为300mm×300mm(宽*深)。电缆槽须设置分支槽道与站房或信号楼通信机械室连接,尺寸为300mm×300mm(宽*深),引入信号楼前设带水泥盖板的电缆余留坑。
(2)站场槽道水泥盖板厚度要求不小于80mm。站台上电缆槽盖板应能承受车碾压。
(3)通信、信号电缆施工完成后按照要求用粗砂填实(光缆防鼠、防火用)。 (4)电缆槽及管涵内应考虑排水措施。 4.1.2. 过轨预埋与手孔预留
站台端两侧对称设置两个手孔,两手孔间预埋4根钢管(直径不小于80mm),大型车站可结合其他专业管线集中设置管线涵。预留过轨钢管见通信过轨里程表。高架站在箱梁预留锯齿型槽口,见墩台设置锯齿型槽口清单表。 4.2. 信号专业
4.2.1. 电缆槽及过轨预埋
站场范围沿站场两侧设信号专用电缆槽并与区间电缆槽和站场外侧站台电缆槽(管井或廊道)连通。
一般车站电缆槽净尺寸不小于400mm宽×300mm深,从信号设备室的电缆引入孔处开始设置分支电缆槽,电缆槽净尺寸不小于600mm宽×600mm深,垂直于线路与信号电缆引入孔所在侧的干线电缆槽贯通。电缆槽尺寸根据站场规模具体确定。
信号设备室侧站台上采用防护管埋入式(可采用UPVC双壁波纹管,环刚压力大于8kN/m2),设置3根Φ250mm的防护管,每间隔25米预留维修手孔(内净尺寸:(W)1200mm×(L)1200mm×(H)×600mm),手孔盖板要求与站台面平齐、能承重、耐碾压,易于识别或标记。站台上设置的信号电缆防护管应与信号楼(室)的电缆引入口连通,应与站台两端的信号电缆槽平顺连接。当基本站台至站房存在高差时,要求基本站台靠站房侧竖墙预留电缆引下的防护槽道或防护管(尺寸与横向电缆槽同),并在地面设置电缆槽道与站房电缆间引入口及站台墙槽道连通。
规模较大车站自站线分界里程处至站台端设信号电缆槽,电缆槽净尺寸不小于600mm宽×400mm深,车站两端站台范围内,靠信号设备室一侧和对侧(主干电缆径路上)设信号电缆廊道,廊道要求净尺寸不小于1800mm宽×2200mm深,廊道内单侧预设电缆热浸塑热镀锌支架(支架伸出部分400mm),前后间隔1m,垂直间隔0.2m,
21
垂直方向布置6层以上,每层承重不小于300kg;电缆廊道与电缆引入间应连通。电缆槽尺寸、支架层数根据站场规模具体确定。
由于站台区域路基硬面化无法设置沿站台墙线路侧电缆防护管时,要求在每站台沿站台墙附近在站台面预留200mm×200mm(宽×深)电缆槽(从站台端至站台端,在端头与基本站台预留的电缆槽或过轨管连通,考虑排水),每间隔50米预留400mm×400mm×200mm(宽×长×深)维修手孔及内径50mm的电缆孔与站台墙侧壁连通(电缆孔与维修手孔交角应大于120度),维修手孔处要求设置盖板(能承重,耐碾压),盖板上表面距站台面的高度应满足站台面装修铺面后平齐,维修手孔处应做标记。
各站每股道站中心里程处设2根钢管,最外侧两股道预设的钢管分别与线路两侧的信号电缆槽(或电缆廊道)连通,用于电缆过轨。
进站信号机处设置6根钢管,过轨钢管垂直于线路平行排列,间距0.6m,与线路两侧信号电缆槽连通。
车站出站信号机至进站信号机范围内(即咽喉区)每架出站信号机外方(靠近站中心侧)3m位置、每组道岔岔尖前方6m位置均预埋2根钢管,连通上、下行干线电缆槽,过轨钢管垂直于线路平行排列。出站信号机、岔尖位置等要求设电缆手孔。
各站站场两侧的信号电缆槽中在位于站台两端各设1个人孔,共4个,两侧人孔处设6根钢管跨股道连通两侧电缆槽。
联络线、动车走行线要求沿线路设置信号电缆槽,双线地段两侧设置,单线地段设置于前进方向的左侧,电缆槽净尺寸:300mm宽×300mm深。
各站场范围及站台电缆槽及过轨、手孔、人孔等的预留要求详见综合管线图。 站内(含中继站)设置的信号用人孔暂定净尺寸2000mm长×2000mm宽×1800mm深;手孔暂定净尺寸960mm长×640mm宽,深度不小于过轨钢管底部埋深。通信手孔净空尺寸不小于800mm宽(垂直线路方向)×800mm高×1000mm长(顺线路方向)。
通信、信号人井及手孔不与电力等强电合用,同一地点设置时,间距应大于1m。 在站台端两侧对称设置手孔,手孔间预埋8~10根钢管,大型车站可结合其他专业管线集中设置管线涵。预留过轨钢管见通信过轨里程表。
进站信号机、出发信号机处设置手孔,手孔间预埋4~6根钢管,大型车站视情况增加过轨钢管数。示意图如下:
22
5. 综合接地接口预留要求
5.1. 综合接地系统施工验收注意事项
(1)综合接地系统工程施工和施工质量验收应遵照下列规范执行: 《铁路防雷、电磁兼容及接地工程技术暂行规定》(铁建设[2007]39号); 《客运专线综合接地技术实施办法(暂行)》(铁集成[2006]220号)的相关规定;
关于印发《铁路防雷、接地工程设计专业分工及文件编制研讨会议纪要》的通知”(鉴信〔2007〕96号);
经规标准【2009】35号(图号:通号(2009)9301)《铁路综合接地系统》; 经规标准【2009】62号《关于铁路综合接地系统通用参考图通号(2009)9301局部修改的通知》。
(2)综合接地系统应按隐蔽和不可修复工程的要求实施,以确保综合接地工程
23
的质量。
(3)混凝土灌注前,桥梁、隧道各部的接地连接和接地极处理以及贯通地线敷设和连接等综合接地系统的实施过程中,均应有监理工程师进行质量确认、旁站监理以及留证等。
(4)贯通地线及其引接线、横向连接线、接地端子、接地连接导线以及用于接地目的钢筋、钢架等的材料、截面、连接工艺等应符合要求。
(5)综合接地工程的站前预埋要求与站前工程同步实施。地线、分支引接线、横向连接线要求:综合接地系统由贯通地线、接地装置(或接地极)、引接线、接地端子以及接触网闪络保护接地装置等构成。综合接地系统的接地电阻应不大于1Ω。
沿线路两侧敷设上、下行两根贯通地线的,贯通地线及引接线、横向连接线暂采用铜截面为70mm的耐腐蚀并符合环保要求的接地铜缆。
联络线沿线路两侧敷设上、下行两根贯通地线,贯通地线及引接线、横向连接线暂采用铜截面为35mm2的耐腐蚀并符合环保要求的接地铜缆。
(6)路基地段贯通地线一般直接埋设,设于信号电缆槽下(距基床底层顶面300mm~400mm处、石质路堑地段,将贯通地线埋设于信号电缆槽下约200mm处),长度小于20m的短路基地段可敷设于电缆槽内,并采取砂防护。
(7)桥梁及隧道地段的贯通地线铺设在通信信号电缆槽内,并采取砂或水泥包覆隔离防护。贯通地线通过车站时,沿车站两侧电缆槽走向直接埋设于信号电缆槽下(信号电缆槽下约300mm处),并采取砂防护;站台处通过接地扁钢纵向连接站台墙接地端子,并与贯通地线连通。
(8)桥、隧、路基相互之间的过渡段贯通地线应平顺连接。在路桥、路隧过渡段,均需设置手孔。在路基末端贯通地线逐渐减少埋设深度,引入手孔,从而与桥、隧通信信号电缆槽内的贯通地线平顺连接。应详细记录手孔中心线的精确公里标。
(9)桥梁梁底接地端子和墩帽处的接地端子的设置位置应考虑便于梁体和桥墩之间的连接。
(10)横向连接:长度超过1000m的路基地段,每间隔500m左右将上下行贯通地线横向连接一次;长度为500~1000m的路基地段,在中间将上下行贯通地线连接一次。连接线的规格及埋设深度与贯通地线相同;桥梁地段应通过梁体内的横向结构钢筋将两侧的贯通地线作横向连接;隧道地段通过环向接地钢筋等实行两侧贯通地线的横向连接。
24
2
(11)分支引接线及接地端子
路基地段,以接触网支柱为间隔设置分支引接线和接地端子(接地端子设于路基电缆槽及接触网立柱基础)。为进一步提高路基地段接地性能,沿线路基地段接触网支柱基础钢筋均作为接地极使用。路基接地端子及连接示意图如下:
引接线同贯通地线冷压“C”型连接,与接触网基础接地端子栓接,电缆槽侧壁接地端子的尾端同贯通地线冷压“C”型连接(路基工程施工时先将分支引接线埋设于边坡防护层下,待电缆槽铺设时,再将分支引接线与接触网立柱预留的接地端子、电缆槽侧壁预埋的接地端子尾端连接)。
桥的每跨梁的起点侧在各通信信号电缆槽内、电力电缆槽外侧和挡砟墙靠线路侧、墩帽处、桥墩处均预留桥隧型接地端子。示意图如下:
25
(12)隐蔽工程的安装技术记录和随工验收记录至少应包括:使用材料;安装、连接和防腐检查;埋设、标志等。综合接地系统施工过程中和施工完成后应实测接地电阻,并详细记录。
(13)跨线天桥、立交桥设不小于线路宽度加左右延展3m的连贯防护栅(平面和立面均设防护),防护栅两端通过(R≤10Ω)独立接地极或接综合接地系统进行接地。对天桥、立交桥和防护网栅等金属体被连接并接入铁路综合接地系统的,需要确认和公共(地方)建筑接地可靠分隔,必要时可以增设绝缘节;分隔不开的不宜纳入铁路综合接地系统的等电位连接。 5.2. 桥梁区段综合接地预留要求
有砟轨道桥梁利用梁端的横向结构钢筋作为接地钢筋并与梁底的接地端子连接;
梁底的接地端子和墩帽处的接地端子采用200mm2的不锈钢连接线连接; 桥梁的桩基础,在每根桩中采用一根钢筋做接地钢筋,桩中的接地钢筋在承台中环接。桥墩中设两根接地钢筋一端与承台中的环接钢筋相连,另一端与墩帽处的接地端子相连。在每个桥墩的墩帽处适当位置设两个接地端子;在每个桥墩垂直于线路方向的某个侧面、距地面-300mm处,设接地端子,供测试之用。
26
扩大基础桥梁,利用基底钢筋网或在基底底面设一层钢筋网作为水平接地极,专设的水平接地极钢筋网格约为1m×1m。桥墩中设两根接地钢筋一端与扩大基础接地钢筋网相连,另一端与墩帽处的接地端子相连,在每个桥墩的墩帽处适当位置设两个接地端子;在每个桥墩垂直于线路方向的某个侧面、距地面-300mm处,设接地端子,供测试之用。
5.3. 隧道区段综合接地预留要求
Ⅱ级围岩利用隧道底板的下层结构钢筋作为接地极,接地极内的纵、横向钢筋采用双面点焊;Ⅲ级围岩利用初期支护中专用环向接地钢筋和系统锚杆作为接地极;Ⅳ、Ⅴ级围岩隧道利用隧道系统锚杆和钢架作为接地极,以约2倍锚杆间距选择锚杆作为接地锚杆,以约一个台车长度为间距选择钢架作为环向接地钢筋,用连接钢筋(φ16mm)将锚杆和钢架(或专用环向接地钢筋)焊接,每100m与并与挡碴墙内的纵向连接钢筋连接。
隧道内每间隔100米,在各信号电缆槽侧墙上各预埋一个接地端子;每间隔50米,在通信信号电缆槽靠线路侧外缘预埋一个接地端子,供线路两侧设备接地;每个隧道口两侧均需预埋4个接地端子;每个综合洞室均需预埋两个接地端子,供洞室内设备接地。隧道接地端子预留示意图如下:
跨线桥、桥头电缆井等处预留接地端子,具体参考综合接地通用参考图说明。 5.4. 路基及车站内的综合接地预留要求
路基地段利用接触网支柱基础作为接地极使用,并以接触网支柱为间隔设置接地端子,供接地端子与贯通地线连接及设备接地连接。
27
车站内贯通地线在线路最外方(股道)两侧信号电缆槽下敷设;
每间隔500m左右将上下行贯通地线连接一次,其中要求保证股道两侧各连接一次;
每间隔接触网立柱的距离、在接触网立柱附近,设置分支引接线和接地端子;同路基地段一样接触网支柱基础钢筋作为接地极使用,接触网立柱要求设置接地端子。
车站内同路基地段一样接触网支柱基础钢筋作为接地极使用,接触网立柱要求设置接地端子并与分支引接线栓接、同电缆槽侧壁接地端子的尾端“C”接。(注意:接触网立柱和电缆槽不在相同股道线间时,引接线需要予埋在与贯通地线同一水平面,且该引接线与贯通地线直接“C”型连接)。
选择站台内的连通整个站台的φ16钢筋作为纵向接地钢筋,每间隔100m在站台墙预留出一个接地端子,并与贯通地线连接一次。
旅客可接触到的雨棚边缘设置纵向接地钢筋,每间隔100m与贯通地线相连。车 站综合接地连接示意图如下:
5.5. 无砟轨道道床等的接地 应优先利用无砟轨道道床上层直径不小于16mm的非预应力结构钢筋作为接地钢筋,其外缘距混凝土表面不大于100mm,接地钢筋不应形成闭合电气回路,并与结构钢筋绝缘,每100m分隔一个标准段。无砟轨道的纵向专用接地钢筋按100m左右与贯通地线单点“T”型连接。无砟轨道的接地连接示意图如下:
28
轨道接地必须通过完全横向连接实现,钢轨进行横向连接、回流等外部连接,必须通过空心线圈或空扼流变压器中心点完成。
增加空扼流变压器实现完全横向连接,两个完全横向连接的距离不应小于1200m。牵引变电所、AT所、分区所出口处,上下行各设置扼流变一处;牵引变电所左右各2.4km范围内,每隔1.2km ~1.5km上下行各设置扼流变一处;每座车站站台中心附近,上下行各设置扼流变一处;其它区段不大于1.5km上下行各设置扼流变或空扼流线圈一处。
上下行的扼流变并联电缆截面的选择采用当量铜截面70mm2的电缆;在变电所、分区所、AT所的回流点处设置的扼流变,上下行并联时的截面采用当量铜截面150mm2的电缆。
5.6. 连接线、接地端子的材料、规格和工艺
根据铁集成〔2006〕220号的要求,接地母排及接地端子采用不锈钢制造,按照IEC 62305-3的规定,不锈钢材料的成分满足:Cr≥16%、Ni≥5%、Mo≥2%、C≤0.08%,如GB00Cr17Ni14Mo2。示意图如下:
29
螺套
钢筋 L直杆接地端子
螺套 钢筋 L直角杆接地端子
接地连接线采用同规格的接地铜缆,线鼻采用与接地端子同材质的不锈钢或镀锡铜。
梁体、墩身及无电缆上桥需求的桥墩墩帽,设单孔(M16)接地端子;路基、隧道以及有电缆上桥需求的桥墩墩帽,一般设双孔(M16)接地母排,特殊情况可采用多孔(M16)不锈钢板作为扩展母排使用。
专用桥隧型接地端子的工艺要求:
根据不同地方预埋及连接需求,接地端子的连接钢筋型式分为直杆和直角杆两种类型,如下图所示。
接地端子的螺套材质为不锈钢材
质成分及性能应符合220号文规定。接地端子的螺套外径不小于29mm,其中螺套一端加工M16内螺纹深度不小于25mm,另一端连接钢筋压接深度不小于10mm,连接钢筋必须与顶部螺纹腔隔离。连接钢筋的外径为不小于16mm。
桥隧型接地端子连接钢筋的长度应根据现场具体需求在订货时提供给厂家,但最短长度应满足上述要求。 5.7. 接地电阻的测试
(1)综合接地系统施工过程中和施工完成后应实测接地电阻,如不满足要求,
30
应增加人工接地体。
(2)接地电阻测试记录,包括测试仪表、测试方法(方法、测试电极棒距测试点的距离)和环境描述(时间、气候、土质等)。
(3)土壤电阻率测试记录,包括测试仪表、测试方法(方法、测试电极棒之间的距离)和日期、气温、土壤干湿情况、测量前一周内的晴雨情况以及最近一个月的雨量等。
(4)接地电阻、土壤电阻率的测试应按照相关规范进行。本文件提供的方法仅供参考。
(5)接地电阻的测试方法可参照《铁路信号设备雷电及电磁兼容综合防护实施指导意见》(铁运〔2006〕26号)的附录2。
附录2(摘自《铁路信号设备雷电及电磁兼容综合防护实施指导意见》): 接地体的接地电阻等于其在泄放电流时接地体上的电位与所泄放电流的比。目前用得最多的是ZC系列(ZC-8、ZC-9、ZC-28,ZC-29)接地电阻测试仪(简称地阻仪)。
接地电阻值测试的准确性,与地阻仪测量电极布置的位置有直接关系,按测量电极的不同布置方式,有直线布极法和三角形布极法等。首选直线布极法,受测试场地限制时,还可以选择三角形布极法。
ZC系列接地电阻测试仪测试接地体时接线图如下:
31
C2P2P1C1E P CGCGRS其中,a值应不小于20米。
a a 用ZC‐ 系列地阻仪测接地电阻(直线布极)
P C230° E P2P1C1GCGRS C
用ZC‐ 系列地阻仪测接地电阻(三角型布极,夹角30°)
当被测接地装置的面积较大而土壤电阻率不均匀时,为了得到较可信的测试结果,宜将电流极离被测接地装置的距离增大,同时电压及离被测接地装置的距离也相应地增大。
使用地阻仪进行接地电阻值测量时,应将地阻仪平放,调整G的指针至零位。然后将倍率调整旋钮S放在较高挡位,慢摇发电机GR,同时转动测量度盘C,使指针至零时测量度盘C示数乘以倍率调整旋钮倍数之积即为接地电阻值。若C转至读数最小而指针不为零,这时应将倍率调整旋钮S换到较小倍率档后继续调整测量度盘C直至指针正好为零,这时测量度盘C示数乘以倍率调整旋钮倍数之积即为接地电阻值。
对于地网,应当改变测试极棒的布放方向和测试点,至少测试4次后,每次记录,然后取平均值作为该地网的接地电阻值。
所有测试值应当在接地电阻档案中记录。
当测试现场不是平地而是斜坡的话,测试电极棒距测试点的距离应是水平距离投影到斜坡上的距离。
(6)土壤电阻率的测试可参照《铁路工程物理勘探规程》(TB10013-2004,J340-2004)进行。
土壤电阻率的测试方法(四电极法):
四个测量电极直线定位,两个测量电极之间的距离a应等于或大于测量电极埋设深度h的20倍。测量电极采用直径不小于1.5cm的圆钢或不小于25mm×25mm×4mm的角钢,其长度均不小于40cm。
将接地电阻测试仪的C1、C2电流极和P1、P2电压极分别连接到四个测试电极上,如下图所示:
32
C2 a P2a P1 a 用ZC‐ 系列地阻仪测接地电阻(直线布极)
C1 hC2P2P1GC1C S GR
由接地电阻测量仪测试的测量值R,得到被测场地的土壤电阻率: ρ=2πa R
在有地下管道的地方,应把电极布置在与管道垂直的方向上,并且要求最近的测量电极(电流极)与地下管道之间的距离不小于极间距离。
在土壤结构不均匀时,可以将被测场地分片,进行多处测量。
在测量时,必须记录测量的日期、气温、土壤干湿情况、测量前一周内的晴雨情况以及最近一个月的雨量等。 5.8. 接地效果达不到要求时的补救措施
(1)桥梁和路基地段可采用钢筋网作为接地体。接地体顶部埋深距地面不小于700mm(应根据现场实际情况,适当增加埋深)。接地体连接工艺和防腐处理等应满足要求。
接地体钢筋直径φ10㎜,钢筋间距150㎜,接地网长1050mm、宽1050mm、高度600㎜,钢筋网交叉点要求可靠焊接。钢筋网四个角处分别埋设一根φ22㎜钢筋,要求埋深600mm,露头600mm,与钢筋网可靠焊接。如下图:
33
接地体和桥墩或接触网支柱基础接地端子之间宜采用不锈钢连接线,不锈钢连接线与接地体焊接,与接地端子可焊接或螺栓连接。 5.9. 综合接地其他预留要求 5.9.1. 通信专业
通信专业沿线各车站、信号中继站、电气化所亭等处机房不单独设接地体,由房建专业在房屋建筑地网中统一考虑,并接至贯通地线。站内综合工区等没有贯通地线引入的地点,由房建专业在房屋建筑地网中预留通信接地条件。
沿线及区间无线基站、光纤直放站等处无建筑地网时,采用合设室外接地体,其接地电阻值为≤4Ω。
沿线车站、信号中继站、电气化所亭、电力配电所、区间基站、光纤直放站各通信设备接地装置均接入沿线设置的综合贯通地线。 5.9.2. 信号专业
(1)除长度小于 2m 的钢筋混凝土结构物外,距接触网带电体 5m 范围内轨旁设备、设施(包括车站站台的金属栏杆、雨棚,金属管道和设备金属外皮等)应接入综合接地系统,接地连接的间隔一般不大于 100m。
34
(2)声屏障、隔离栏杆的金属部件等应采取接地、等电位连接及其它防护措施。(3)上跨客专线路的桥、涵应采取接地、等电位连接及其它防护措施。
(4)距线路两侧 20m 范围以内的铁路设备房屋的接地装置应接入综合接地系统。
(5)不便与铁路综合接地系统等电位连接的第三方设施(如路外公共建筑物、金属管线等)必须采取可靠的隔离或绝缘等措施。
(6)综合接地系统遵照《铁路防雷、电磁兼容及接地工程技术暂行规定》(铁建设[2007]39 号)、《客运专线综合接地技术实施办法(暂行)》(铁集成[2006]220 号)、《客运专线综合接地系统设计原则(暂行)》(工管[2006]18 号)的相关规定。
(7)未尽事宜,均可参照上述文件相关规定。
6. 其他接口预留要求
6.1. 通信专业
6.1.1. 房屋面积及布置要求
通信提供通信房屋面积表及布置要求给房建专业,车站通信机械室要求与信号机房相邻,各处通信机械室均要求按通信机房标准进行装修并考虑防尘防震及保温措施(含暖通专业设置机房空调)。
全线所有车站、综合工区、动车存车场、区间无线基站、中继站应预留设置基站铁塔的位置,铁塔高度暂按35~50米,房建专业按以下要求预留铁塔基础位置。
各处基站均按钢管塔考虑,基础开挖7米×7米(建成后2.5米×2.5米)的位置,距通信房屋的距离不大于6米。
通信接地装置要求:
通信专业沿线各车站、信号中继站、电气化所亭等处机房不单独设接地体,由房建专业在房屋建筑地网中统一考虑,并接至贯通地线。站内综合工区等没有贯通地线引入的地点,由房建专业在房屋建筑地网中预留通信接地条件。
沿线及区间无线基站、光纤直放站等处无建筑地网时,采用合设室外接地体,其接地电阻值为≤4Ω。
沿线车站、信号中继站、电气化所亭、电力配电所、区间基站、光纤直放站各通信设备接地装置均接入沿线设置的综合贯通地线。
35
6.1.2. 区间漏泄电缆架设要求
1. 漏泄电缆与接触网共杆架设的要求:
(1)漏泄电缆在隧道外架设时与接触网共杆架设,在相邻接触网杆杆距大于30m时,为通信专业在两接触网杆的中间加设一根杆(与接触网杆型相同,由接触网专业负责),要求地路专业预留立杆条件。
(2)漏泄电缆及承力索架设高度轨面上方4800mm±20mm。 2. 隧道内漏泄电缆挂设的要求:
(1)沿线所有隧道内需架设漏泄同轴电缆,漏泄同轴电缆的架设高度(距轨面)为4.5-4.8m,吊挂于隧道内一侧;漏泄同轴电缆的最大垂度为0.15m ;漏缆与接触网的回流线或PW线的最小距离不小于0.6m,请隧道、接触网专业统一协调。
(2)隧道内漏泄同轴电缆采用膨胀螺栓和电缆支架固定(由通信专业实施),膨胀螺栓的孔眼垂直于隧道壁面,孔深为70mm,洞内支架间距为1000mm。
3. 漏泄电缆在桥梁上架设的要求:
(1)移动通信在部分桥梁上与接触网共杆架设漏泄电缆,要求桥梁专业在预留接触网桥支架时考虑漏泄电缆的挂设要求。
(2)连续桥隧区间,接触网杆距大于30m时在相邻接触网杆间为通信专业加设一根桥支架。 6.2. 信号专业
根据信号中继站、线路所等独立用房要求确定场坪位置及尺寸(要求标高满足防洪要求(按50年一遇考虑)),不属铁路用地范围时需要将场坪位置和尺寸提交给线路、站场等专业绘制征地图。
本线中继站和部分线路所采用一体化箱式机房,由房建专业提供箱式机房底座基础并预留电缆引入孔与槽道相连,房屋地网及相关预留也由房建专业考虑。
按信号设备用房平面布置及工艺要求设计,并预留沟槽管洞(含电缆竖井、电缆沟及各种沟槽管洞的预留预埋等)。预留室外(站场)信号管线进出房屋的通路。 6.2.1. 信号用房的综合防护要求
全线信号楼(室)按电磁、雷电防护要求考虑房屋防雷、电磁屏蔽及接地综合防护(39号文)。
(1) 信号楼设备用房(信号机械室(含电源室)、机房)电磁兼容、防雷及
36
接地应满足GB 50057-1994(2000修订版)、铁运〔2006〕26号文、运基信号[2008]362号文、铁建设〔2007〕39号文的相关规定。
(2) 金属房门、铝合金隔断、防护隔栅等金属物均应做电气连接。
(3) 信号用房的防雷应考虑天网、地网及引下的设计,设备用房还应进行屏蔽设计,要求如下:
信号房屋结构应采用钢筋砼框架,在外墙砼内用不小于Φ12mm的钢筋焊成不大于5*5m的网格,竖向主筋上部应与避雷带焊接、下部应与基础接地网焊接,露出墙体部分应做防腐处理。
信号设备用房根据运基信号【2008】362号文要求,室内法拉第笼屏蔽还应满足下述要求:
室内法拉第笼屏蔽层应采用镀锌铁板型电磁屏蔽材料,板材厚度不应小于0.6mm,镀层厚度20~60微米。
门窗屏蔽材料应采用截面不小于9mm2、网孔小于80mm×80mm的铝合金网。 防静电地板在地面用铜箔带敷设成与防静电地板方格相同的网格时,铜箔带材料应采用0.2mm(厚)×20mm。
信号机械室及机房内要求设置接地网的汇接端子排,接地电阻小于1Ω。 基础环形地网应与贯通地线连接。 6.2.2. 信号用房的装修要求
(1) 信号机房设两块带盖式电源插座地板,设在靠墙脚处;机房设置在信号机械室内时应与继电器室间做铝合金玻璃隔断; 墙壁做喷涂处理;机房吊顶,并装设照明灯具;房门、窗、天花板框架应采用铝合金等屏蔽材料,门、窗加装金属屏蔽隔栅。
(2) 信号设备用房(信号机械室(含电源室)、机房、控制室)要求铺设架空防静电地板。
(3) 信号楼电缆引入室要求设置于一层,并利于引入信号机械室,控制台室、信号机械室(含电源室)、机房应保证槽道连通。 6.2.3. 胶结绝缘、特制轨枕设置要求
无缝线路上铺设的机械绝缘节均需采用胶结绝缘节,具体范围为:各车站(场、线路所)无缝线路范围内线路上铺设的绝缘节。胶结绝缘的具体里程位置由信号专
37
业提出,轨道工程实施。
有砟轨道区段需设置信号用电气绝缘节及补偿电容专用轨枕(每处电气绝缘采用三根电气绝缘专用枕),补偿电容引接线从特制轨枕两端引线孔引出,引接线两端用钢轨卡具固定。电气绝缘、补偿电容专用枕的具体里程位置由信号专业提出,轨道工程实施。 6.3. 适用范围
本手册适用于通号集团公司铁路客运专线站前接口检查,施工过程中以设计图为准。本手册涉及的各种铁路标准需按当年铁道部颁布的最新标准为准。
附录:检查记录表格
过轨钢管施工情况
序号
分类
起始 坐标
终止坐标
长度(m)
过轨位置
需外引的过轨钢管是否做
名称
数量
露出长度(mm)倾斜度是否有铁丝 是否镀锌钢管
其他备注
1
2
3
4
**隧道 **路基 **桥梁 **站场
3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