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城市规划角色转变下的旧城改造规划策略研究

2021-02-02 来源:爱站旅游
导读城市规划角色转变下的旧城改造规划策略研究


城市规划角色转变下的旧城改造规划策略研究

摘要:城市规划角色转变下的旧城改造规划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对其规划策略进行研究,以便找出更多适合我国国情的旧城改造之法。

关键词:城市规划;旧城改造规划;问题;策略

前言

旧城改造的发展速度加快,适应了居民改善生活质量的强烈要求; 适应了政府美化城市形象的决心; 适应了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求; 适应了城市自身现代化发展的内在趋势; 适应了资金的流向需求; 适应了土地的有偿使用,但和房地产业的发展相比辉煌的城市新区建设成就,中国大多数城市的旧城改造与建设仍未走出困境,需要在城市规划角色转变下的旧城改造规划策略进行研究。

一、城市规划角色转变下的旧城改造规划中存在的问题

1、 城市规划角色错位下的旧城改造困境 现实背景下旧城改造中的城市规划依然站在自身的专业视角,扮演着为政府谋求短期土地价值利益和投资建设主体经济效益的角色,缺乏考虑居民的居住与就业需求,由此对旧城改造项目的实施造成诸多不利影响。比如,城市规划对改造项目的建设资金来源及其主体利益诉求判断不明确,导致改造项目一般局限于黄金地段开发,其余地块改造热情较小,割裂了全市旧城改造的整体性,影响其功能协调。中心区位的开发强度过大,导致中心区居住空心化,甚至侵占城市公用设施用地,基础设施及交通容量超负荷运转,使得旧城生态环境更进一步恶化。受土地财政的短期利益诱导,多数政府采取大拆大建的改造模式,缺乏整体规划以及与周边区域协调的考虑,丧失了城市个性与特色。旧城改造项目对地块内中低收入人群补偿机制不到位,出现“驱贫引富”局面,居住与就业空间被置换到中心区外,原社区结构解体,社会结构面临调整。

 2、旧城改造中现有的城市规划理论方法的不足 旧城改造中间,城市规划理论不足是导致城市规划角色错位的间接原因,现在的城市规划理论很多的是借鉴西方规划理论,没有结合中国城市发展中的实际情况,将西方规划理论融入到中国城市规划建设中,西方很多规划理论都是带有着浓厚的市场经济特色,而中国城市规划中间还是保留着计划经济的影子,加强行政对城市规划的干预,保证在城市规划中间加大对市场经济的扶持。在城市规划中间,充分发挥公共服务作用。 此外,我国的城市规划过程比较封闭,没有向社会或者是涉及到的相关群体征集意见,让整个规划缺少公平性和公正性,在整个旧城区规划中间,没有很好进行宏观统筹和微观设计,改造结构单一,没能很好地实现旧城区的规划改造价值。

二、城市规划角色转变下的旧城改造规划策略研究

1、 从“合作规划”理论中得到的启示 城市规划起源于英国。二战以后,随着大量战后城市重建计划的开展,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研究得到了深入发展,总体上经历了现代理性规划—渐进规划—后现代城市规划—倡导性规划—合作规划几个主要阶段。进入20世纪90年代,新马克思主义、新自由主义、政体理论、新制度经济学以及新公共管理学等众多思想、理论被引入到城市规划领域。其中,1997年佩西·海利(Patsy. Healey)在汲取了“交往规划”(Communicative Planning)和“政体理论”精华的基础上提出了“合作规划”理论(Collaborative planning)。 合作规划理论认为城市规划的实现需要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合作行动。该理论提倡由多个主体共同参与规划,多个主体共同协商,并允许多个主体各自执行一部分规划,为实现各自目标而产生局部规划。合作规划的目标是由多个主体的局部目标而组成的目标体系。该规划理论以及“交往规划”等现代规划理论从根本上否定了以往城市规划作为政府“代言人”的角色以及规划师“设计决定论”的思想,提出城市规划的价值中立,认为城市规划的本质是“创造一个过程”和“搭建一个平台”,并由此推动了现代城市规划方法的发展和城市规划中的公众参与。

2、政府指导,市场化运作 在社会主义经济条件下充分利用社会主义市场手段和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同时,还应对政府指导工作的加强,确立基本思想路线:以“政府指导,市场化运作”为主,可以更好管理和约束旧城改造行为,并减少旧城改造中的盲目性与投机性。这种思路的基点在于:①当开发商不履行合同或协议,做出违规行为时,政府将有权出面控制,包括调控价格,管理现场等等。②应尽可能地鼓励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共同参与。③信息应公开透明化。④资金商业化的改造。要求政府不再向某一部分的业主提供改造资金,而是由业主通过从商业银行贷款获得所需要改造项目费用,待项目改造完成后,在项目运营中收回投资,偿还贷款并赚取利润。

3、开展面向公众的社会评价机制 城市改造通过程序的时空要素,可以缓解人们由利益矛盾而可能导致的行为与心理冲突,为旧城区改造规划决策顺利进行和实施创造条件。首先,程序使规划决策成员之间的复杂而微妙的关系简化为单一的程序关系,使规划决策的过程和结果都具有“对事不对人”的意义;其次,程序能够通过特定氛围和心理提示去感染、影响决策者的判断和行为,形成某种无意识的服从的心理状态,使人不知不觉地或自觉地去遵循相应的行为模式。这样,规划决策者和规划决策所涉及的各个方面当事人容易接受决策的结果,有利于减少规划决策实施的风险和阻力,也有利于减少规划决策人进行重大决策的风险和压力。通过社会评价机制实现“无可指责”的城市改造,有利于尊重各方意愿,兼顾各方利益,实现主动或有效的参与。

4、实现城市规划的公共服务职能 城市规划的公共服务职能体现在城市规划管理部门从旧城改造规划编制与管理的各个环节为政府、投资商与居民三个主体的需求提供服务。对政府主体:一般情况下,政府组织编制宏观层面旧城改造规划(“城市总体规划”中的“专项规划”,历史文化名城需单独编制),微观层面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由投资商负责组织编制。政府侧重“服务型”管理职能,运用市场化手段推动旧城改造项目。城市规划有两方面需要改进:一是加强旧城改造规划成果与现有法定规划成果的一致。宏观层面旧城改造规划应以城市总体规

划成果为指导,微观层面旧城改造规划以控制性详细规划为指导,当出现不矛盾情况时,相互协调统一后,以此指导旧城改造项目实施。二是政府统筹全市旧城改造工作,提出地块改造后的产业、社会、文化与环境等多重目标,并制定相应类型规划,大致分为产业类规划(比如地区转型发展规划,产业规划),物质类规划(包括旧城改造规划等),行动类规划(重大改造项目规划,投融资规划),旧城改造规划通过地块的“空间属性”与上述规划成果相协调。同时,城市规划管理部门作为旧城改造规划编制与管理的行政机构,应该加强与其他行政部门(比如文化局,民政局,发改委)管理工作内容的衔接。 对投资商与居民主体:城市规划不仅作为政府的调控手段,更要站在可持续发展角色公平、公正的对待投资建设主体与居民主体的利益,两者之间的协调平台主要体现在微观层面的旧城改造规划。同时,两者之间关注利益点的错位(前者注重经济价值,后者注重使用价值)显示出旧城改造规划需要提供多元化规划调控手段,兼顾各方利益。

5、区域改造同时更新基础设施 政府应对旧城区的基础设施加大投资力度,通过对旧区的改造完成后,使旧城区的基础设施环境也得到最大程度的改造。政府应该对旧城区的发展做出长远的规划,制定出未来的发展计划与相关步骤,将道路建设、供水、供电、供气以及通讯设备与配套健身场地作为旧城改造的重要任务来对待,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解决旧城基础设施落后而造成居民公共服务设施不完善,居民户外健身、娱乐、休闲场地严重不足等很多不方便的问题。

结束语

旧城改造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旧城改造的任务艰巨而复杂, 在新形势下城市化迅速发展的今天,尤其要注意旧城改造规划的策略研究。

参考文献

[1] 赵民,刘婧.城市规划中“公众参与”的社会诉求与制度保障”[J].2010,(3).

[2] 孙施文,朱婷文.推进公众参与城市规划的制度建设[J].现代城市研究,2010,(5).

[3] 张伊娜,王桂新.旧城改造的社会性思考[J].2007,(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