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物理知识结构要点

2023-11-18 来源:爱站旅游
导读物理知识结构要点
物理知识结构要点

初中物理知识结构要点

河北省隆化县下洼子学校 宫德祥(068150)

声现象知识要点网络第一讲 声学部分

物体的振动产生声音。

声音的产生

一切发声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声音是以声波的形式靠介质向外传播的。

声音的传播

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真空不能传声。

声速:声音在空气中每秒传播的距离是340m。(15摄氏度)

声音的概念 通常声在固体中传播速度最快,液体中次之,气体中最慢。

声波:随着声源不断振动,在空气中形成疏密相间的波动,并向远处传播。 声能:声音所具有的能量,如声波能使物体振动,能粉碎小石头 超声波:频率高于20000赫兹 次声波:频率低于20赫兹

回声: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的现象。人听到回声的时间间隔应大于0、1秒。

定义:声音的高低叫音调

音调

决定因素:由声源的振动频率决定。频率大,音调高,频率小,音调低。

音色:反映声音的品质。由发生体的材料决定

定义:声音的强弱叫响度

响度

乐音三要素 决定因素:它与声源的振动幅度有关。振幅大,响度大

还与距声源的距离有关。距离远,响度小

响度大的声音,音调不一定高,音调高的声音,响度不一定大,音调和响度是声音的两个截然不同的特性。

音调与响度的区别 “女高音”和“男低音”中的“高”与“低”指的是音调

“引吭高歌”和“低声细语” 中的“高”与“低”指的是响度

概念:杂乱的使人感到厌烦的声音,噪声要从物理角度和环保角度来界定,具有双重性。 来源:工业噪声,生活噪声,交通噪声等

轻则影响睡眠 噪声

危害

重则使人神经衰弱

防止噪声产生(在声源处减弱) 阻止它的传播(在传播过程中减弱) 控制方法

防止它进入人耳

传递信息、声纳、雷达、B超、彩超、清洗精密仪器等。 传递能量、超声波方向性强、穿透力强、破碎力强。 声音的利用

次声用于检测地震、检测声源位置等。

发声体振动频率20-20000次∕秒

听到声音的必备条件 有传播声音的介质存在

正常的人耳

人听到声音的过程:声音—引起—鼓膜振动---经过----听小骨---传播---听觉神经---大脑

1 / 21

物理知识结构要点

第二讲 力学部分

宇宙拥有数十亿个星系,是由物质组成,且处于不停地运动和发展

质子(带正电) 夸克

原子核 中子(不带电) 组成:物质 分子 原子 宇宙和微观世界 核外电子(带负电)

物质 固态:分子排列紧密,分子间作用力强大,不易压缩,有一定的体积和形状。

形态 液态:分子运动比较自由,分子间作用力较小,不易压缩有流动性,有一定

体积无一定形状。

气态:分子间距很大,分子间作用力极小,分子极其散乱,易压缩有流动性,

既无一定形状也无一定体积。

质量

物理意义:质量是表示物体含物质多少的物理量 定义: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质量

单位:千克(kg)克(g)毫克mg ;1千克=103克=106毫克

常用测量工具: 台秤,杆秤,电子秤 实验室测质量的工具:天平。

1、 直接测量法

测量质量的方法 2、 积累法(轻小物体测多算少)

3、 等效法(如:曹冲称象)

质量的测量 使用注意事项:不超量程,用镊子加减法砝,轻拿轻放,潮湿物体、化学药品不直接放到盘中。

1、 放:把天平放在水平台上。

2、 拨:把游码拨到标尺左端的零刻线处

3、 调:调节横梁右端的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线处。

天平的使用方法 4、 测:按着“左物右码”原则放物体和砝码,加砝码按“先大后

小”顺序,在调节游码,使横梁平衡。

5、 读:右盘砝码总质量+游码对应的刻度值=物体质量 6、 收:测量完毕,取下物,砝码归盒,游码回零刻线。

为什么说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质量是表示物体含物质多少的物理量。把一块铁制成铁疑难解析:

钉,做成铁盒,化成铁水,或者用火箭带入太空,他所含铁的多少都不会改变。因此质量不随物体形状,状态,温度和位置的改变而变化,质量跟外界条件无关,它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

多彩的世界知识要点网络 定义:单位体积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公式:m 单位:千克/每立方米 kg/m3 ,克/每立方厘米 g/cm3

v密度的应用:鉴别物质、判定物质纯度、计算不变直接测量的物体的质量和体积。

1、用同一种物质可以构成各种各样的物体。 2、对同种物质组成的物体,

为什么说密度 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m的值总是相同的,这个值与物体的质量、体积、形Vm的值一般不同。 V状、运动状态等都无关。同种物质不同状态3、而不同物质组成的物体

密度

m值都不相同。因此,m的值是由物质本身决定的量,VV它表示了物质的一种特性。“特性”是随外界条件变化而变化的一种性质。

需澄清的概念

1、不能把组成物体的物质的密度说成物体的密度。

2、同种物质可以组成不同的物体。 3、质量大的物体的密度不一定大。 4、m中的V是物质的体积,不能当成物体的体积。 v1、形状规则物体。可直接利用长度测量方法测量并计算它的体积。 2、形状不规则的物体,可用排水法求体积。若是浮在水面:则采

用针压法或沉坠法。

3、测液体的体积可用量桶或量杯 4、气体的体积等于容器的容积。

用天平质量m.

用天平和量筒测 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实验中应注意的问题 求测体积方法 2 / 21 1、待测固体全部浸没在液体中

2、液面高度不超量筒或量杯的测量范围

3、读数时视线与液面的凹凸型液面底(顶)相平,并估读到下一位。

物理知识结构要点

机械运动:我们把一个物体相对别的物体位置的改变叫做机械运动。

运动的相对性: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他的运动情况怎样,如果选取不同的参照物研究,

结论可能完全不同。因此,对物体运动情况的具体描述,只是相对于一定的参照物而言的,这就是运动的相对性。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定义:研究机械运动时被选作“假定不动”的物体就是参照物。

参照物 简单运动知识结构要点应用说明

1、参照物可任意选择。

2、参照物选择不同,其运动结果也可能不相同。 3、没有参照物就没法判断物体的动与静。

4、同一个物体,选择的参照物不同,运动的方向也可能不同。

5、同一个物体,选择的参照物不同,运动的速度大小 、速度的方向也可能不同 6、参照物只是假想不动,并非真的不动。

7、参照物不能选取研究对象本身。那样的结论是:一切物体都是静止的。 8、参照物必须是确定的、具体的“物体”如“天空”、“地平线”等不是物的名称,不能选作参照物。

定义:物体在一条直线上运动,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都相等,

这种运动就叫匀速直线运动

引入原因:为描述运动快慢程度而引入的物理量。 定义: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匀速直线运动 运动分类 变速运动

速度 公式:vs t主单位:米/秒,读作米每秒,意思是物体在一秒钟内通过的路程为多少米。

说明 1千米31、单位换算: 101米/秒=3、6千米/小时1小时3、61032、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v定义:速度变化的运动叫做变速运动。

变速直线运动:物体在一条直线上运动,但速度大小是变化的运动

叫做变速直线运动。

意义:反映物体运动的平均快慢程度的物理量。

s中不能说,v与s成正比、v与t成反比。 t平均速度

公式:vs(不严格情况下适用) t注意:平均速度不是速度的平均值。平均速度v与路程s、时间t有一一对应关系,不同路段,不同时间段不可混用。

3 / 21

物理知识结构要点

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孤立的物体不会产生力的作用,必须有两个物体同时存在,一个

是施力物体,另一个是受力物体。

力的三要素: 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

力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需要澄清 的问题

1、发生力的作用的两个物体不一定接触,接触的两个物体不一定有力的作用。 2、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3、相互作用力的特征:作用在两个物体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在同一条直线上。

两个力同时存在同时消失。

4、物体运动状态改变含两层意思一是运动方向和运动速度同时改变;二是运动方向或

运动速度其中一相改变。

定律内容: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的作用时,总是保持静止状态或

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运牛顿第一定律 理解说明 动和力知识揭示规律 结2、揭示物体本身有一种固有属性——惯性 构定义: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 要1、 惯性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 点惯性 2、 惯性大小与物体本身的质量有关,是物体本身的一种性质,不受任何条件的制约,

与物体受力大小,运动速度等均无关。 理解说明 3、 惯性和力的区别:惯性是物体本身具有的性质,它只有大小,没有方向;而力是既有大小又有方向。

4、 不能将惯性和力混淆:在描述惯性现象时,不能说“受到惯性的作用”、“由于惯性

作用”、受到惯性“、“受到惯性力”只能讲“物体具有惯性”或“由于惯性”。

1、研究对象----是一切物体 “一切”指大到宏观天体,小到微观粒子;

运动的物体静止的物体;固体,液体,气体。

2、 研究条件——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是理想条件,是理想模型法,不能用实验来验证。

3、 研究结论——原来静止的物体在不受力时将仍然是静止状态,原来运动的物体在不受力时将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1、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二力平衡

定义:一个物体在两个力的作用下,如果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运动状态,我

们说这两个力是平衡的,称为二力平衡。

二力平衡的条件: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作

用在同一直线上。

简单记忆为“同物、等大、反向、共线”八个字。

4 / 21

物理知识结构要点

定义:是指用实验的方法,将被测量(未知量)与已知的标准量

进行比较,以得到被测量大小的过程;是对被测量定量认识的过程。

定义:测量长度,首先要确定一个标准长度,用标准长度去量被测的长度,

这个被确定的标准长度叫做长度单位

长度的主单位:米(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纳米(nm)等 换算关系:1米=10分米=100厘米=1000毫米=106微米=109纳米。

长度单位 测 量

体积单位:主要掌握(升、毫升、厘米3、分米3、米3。)1米3=103分米3 1升=1000毫升=1分米3。

测量工具:钟表、秒表等。

时间的测量

单位:小时(h)、分种(min)、秒(s)等

注意事项

刻度尺 测量工具

1、使用前,要观察零刻线位置及零刻线是否磨损。 2、观察刻度尺尺身是否平直,刻度是否均匀。 3、观察刻度尺的最小刻度及其量程。

测量知识要点网络会放:刻度尺要与被测物体平行放置,有刻度一面要紧贴被测物体

使用方法 会看:读数时视线要垂直尺面,不能斜视。

会读:除读出准确数字以外,还应估读到最小刻度的下一位。 会记:测量结果应包括准确数字、估读数字和单位。只有数据,没

有单位的测量结果是没有意义的。

用途:是直接用于测量液体体积的仪器。

放:量筒或量杯放在水平桌面上或拿好。 量桶和量杯 使用方法 看:看量筒或量杯内的液面时,要使视线与液面齐平。

读:一定量的液体可直接读数。若是用来测固体体积,则须先读出量桶或量杯内液体体积V1和固体与液体总体积V2,则固体的体积V=V2—V1.

记:记录数据是根据最小分度值来确定准确值和估读值。

定义:测量值与真实之之间的差异叫误差。

产生误差的客观原因:实验原理不够完善、实验方法比较粗糙产生的原因 或测量工具本身不够精确等。

产生误差的主观原因:是实验人对测量值读数或估读等。

减少误差的方法:采用更精密仪器;采取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的方法。

测量误差

误差是允许存在的,不可避免的,只能减小不能消灭。

误差与错误的区别 错误是不允许出现的,可避免,可消除。

直接测量法

1、 积累法

测量方法 2、 以曲代直法

间接测量 3、 滚轮法

4、 综合法

1、 测量所能达到的准确程度由刻度尺的最小刻度决定。

两个决定

2、 测量所需要达到的准确程度由测量要求决定。

5 / 21

物理知识结构要点

定义: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到的力。

大小,G=mg

方向: 总是竖直向下,但并不一定垂直于物体表面。

重力的三要素 质量均匀的物体,它的重心就是它的几何中心;质量不均

作用点:重心 匀物体的重心,可用悬挂法测出;

一个物体的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如圆环的重心在同心圆的圆心

重力

重力的测量

测量工具:弹簧秤

弹簧秤的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和拉力成正比

1、 测量范围;2、矫正零点;3、看清刻度

4、 避免摩擦;5、方向一致(弹簧伸长和所测力的方向在

使用注意事项 同一条直线上)

5、 读数准确(视线与刻度面垂直) 6、 及时恢复(使弹簧恢复原状)

三种重要的力知识要点网络 1、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关于重力的说明 2、重力是非接触力。

3、物体无论是运动还是静止所受重力大小不变。

弹性:物体受力时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原状的特性。 定义:物体由于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反抗外力作用的力

1、 弹力大小由物体的形变量决定,形变量越大,弹力越大。

弹力 弹力的三要素

2、 弹力的方向与物体产生形变方向相反。

3、 弹力作用点在迫使物体发生形变的那个物体上。

易混淆知识点 1、 容易遗漏条件“在弹性限度内”

(描述弹簧伸长和拉力的关系) 2、 误将“长度”与“伸长”混淆

定义: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做相对运动或存在相对运动趋势时,在接触

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力。

1、 两个物体必须相互接触。

摩擦力产生的必备条件 2、 两个物体相互挤压发生形变。

3、 两个物体发生相对运动或有相对运动趋势 4、 两物体接触面并不光滑。

静摩擦力:在水平地面上用力推一个物体没有推动,与推力平衡的力就是静摩擦力。

摩擦力 摩擦力的种类 滑动摩擦力: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滑动时的摩擦力。

滚动摩擦力: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滚动时的摩擦力。

1、 与压力和接触面粗糙程度有关。

2、 与接触面积、物体形状、物体运动速度的有关。

3、增大摩擦力的方法:增大的压力、.扩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4、减小摩擦力的方法:以滚带滑、分离接触面(如加润滑油)、.减压、.减小粗糙程度。

大小 摩擦力的

三要素

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方向相反,但不一定与整个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反。 作用点:在物体接触面上。在做力的图示或示意图时一般将它画在物体重心处。

要澄清的问题:摩擦力总是阻碍相对运动,但不一定阻碍物体运动,很多情况下摩擦力是使物体运动的力。

6 / 21

物理知识结构要点

定义:在力的作用下能绕定点转动的硬棒叫做杠杆。

1、 支点(O)动力作用点(A)阻力作用点(B) 2、 动力(F1)3、阻力(F2) 3、 动力臂(L1)阻力臂(L2)

杠杆 杠杆的五要素:三点两力两臂 1、杠杆的外形即可是直的也可是弯的、方的、圆的等,但必须是“硬棒”的,有力作用在物体上时必须绕固定点转动,有使他转动的力,也有阻碍它转动的力。

注意事项 2、动力和阻力是其他物体施给杠杆的力,不是杠杆对其它物体施加的力。 3、作用于杠杆的动力和阻力方向不一定相反。

4、力臂是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垂直距离,而不是支点到力的作用点的距离。

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F1L1F2L2

平衡条件

杠杆平衡是指杠杆在动力和阻力作用下保持静止或绕支点做匀速转动 使用杠杆时,一般不考虑杠杆本身重力。

省力杠杆:动力臂大于阻力臂,动力小于阻力,省力费距离。 费力杠杆:动力臂小于阻力臂,动力大于阻力,费力省距离。

杠杆的应用 等臂杠杆:动力臂等于阻力臂,动力等于阻力,既不省力,也不费力,

但可以改变力的方向。

注意事项:不同杠杆,作用不同,既省力又省距离的杠杆是不存在的。

概念:周边有槽,可绕着装置框子里的轴转动的小轮

定义:工作时轴固定不动的滑轮。 定滑轮的实质:是等臂杠杆。

定滑轮

特点: 使用定滑轮不省力,也不省距离,但可以改变力的方向。 注意:定滑轮工作时,轴固定不动,拉力等于重力(忽略绳重和摩

擦)物体上升高度与拉力作用点移动距离相等。 定义:工作时轴随物体一起移动的滑轮。 实质:动力臂为阻力臂二倍的杠杆

分类 动滑轮

特点:使用时可以省一半力,但不改变力的方向,且多费一倍距离。 注意:使用动滑轮提重物时,只有当两端绳子平行时才省一半的力。

定义: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而成。

特点:使用滑轮组既省力,又可以改变力的方向,但费距离。 拉力(忽略摩擦):FG总,n为承担重物和动滑轮的绳子的段数。

n简单机械知识滑轮 要点网络 滑轮组

组装滑轮组方法:依据FG总求出绳子段数。在根据“奇动偶定”原则(从动滑

n轮绕起,n为奇数;从定滑轮绕起,n为偶数),再结合题目要求组装。

注意事项:绳子段数是指同一根绳子串绕在滑轮上,挂住动滑轮的这几段。使用滑

轮组时,动力作用点移动的距离是重物上升距离的n倍。即s动ns重

轮轴

定义:由轮和轴共同组成的绕共同轴转动的简单机械。

实质:是可以连续旋转的杠杆。

使用轮轴时可以省力。(F动R轮半径F阻r轴半径)

斜面:实质是省力费距离的机械。F动LG物H

7 / 21

物理知识结构要点

定义: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

压力产生的条件:两个物体相互接触并相互挤压而产生的。 压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于物体表面。

1、“两个物体”“相互接触”“挤压”是压力产生条件的三个关键词缺一不可。 注意事项 2、“垂直于”表明压力必须是与物体表面垂直,其他方向的力都不能称为压力 3、“受力物体表面”表明研究对象是“受到力”的物体,而不是施力物体。 4、压力的大小可由平衡力来求得。(也可由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来求)

5、压力和重力定义、产生原因、施力物体、力的性质、作用点、方向都完全不同,力

的大小也没有必然的联系。

压力

引入原因:为了反映压力的作用效果而引入的物理量。用控制变量法得出:压力的

作用效果不仅与压力大小有关,而且还与受力面积有关。

定义: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压强。

公式:PF(F、S只要对应同一研究对象,这个公式对固体、液体、气体都适用)

S单位:Pa (1 Pa=1N/m2)

液体受到重力作用,对容器底部产生压强。 产生原因: 液体具有流动性,对容器侧壁产生压强。

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同一深度向各个方向上的压强都相等 液体压强特点 液体压强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液体压强

液体压强跟液体的密度有关(同深密大压强大) 公式:P =ρgh 计算 口诀:不管容器粗与细,哪怕管子斜又曲,液体压强真稀奇,只看ρ、g和h。 液体压强应用:连通器、船闸等。 定义:由大气产生的压强叫大气压。

证明大气压存在的著名实验:马德堡半球实验(马德堡市市长奥托格理克)。

托里拆利实验

充满(水银充满管,不留气泡)

操作注意事项 竖直(玻璃管竖直放置)

大气压强 数值测定 垂直(测两液面间的垂直高度)

1标准大气压:定义为760Hg产生的压强,即P0 =1、01×105 Pa

用气压计测量

大气压的变化: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减小,冬天气压比夏天高,晴天气压比阴雨天高 应用:活塞式抽水机,离心式抽水机等。

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在气体和液体中,流速越大的位置压强越小

流体压强

应用:飞机的机翼设计(利于产生升力)、轿车、高速列车形状设计。

定义:浸在液体或气里的物体受到向上托起的力。

浮力产生的原因:液体对物体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F浮F向上F向下方向竖直向上

内容:浸入液体里的物体(指出浮力产生的条件)受到向上的浮力(指出浮力的

方向),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液体所受的重力(指出浮力的大小)

1、公式F浮压强和浮力压强 知识要点网络 浮力 液gV排中的液是液体的密度,不是物体的密度物;V排使物体

阿基米 德原理 注意 事项

排开液体的体积,而不是物体的体积V物;仅当完全浸没时才有V排=V物 2、F浮只与液、V排有关,当V排一定时F浮与物体运动状态、形状、密度无关。 3、阿基米德原理也适用于气体F浮2、漂浮悬浮,漂浮:F浮G排气gV排。

1、浸没浸入,“浸没”时V排=V物;“浸入时V排<V物也可以是V排=V物。

G物,V排<V物,液>物浮力不是最大值。

悬浮:F浮三大区别

8 / 21

3、浮力上浮,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的浮力作用,不一定上浮,只有

当F浮>G物时才上浮。上浮是F浮和G物的共同作用,使物体向上运动。

G物,V排=V物,液=物浮力为最大值。

物理知识结构要点

功的含义:当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作用下通过了一段距离,这个力的作用就有了“成效”,力学里就说这个力作了功。有时也说成这个力的施力物体作了功。 功的必要因素 1、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F)。 2、二是物体在力(F)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S)。 注意:F、S二者缺一不可,且具有因果关系和同时性 1、“劳而无功”是有力作用在物体上,但物体没有因该力的作用而移动距离。 2、“不劳无功” 如果物体因惯性而移动了一段距离,就谈不上谁对他作了功。 3、作用力方向与物体运动方向垂直则无功。 4、力的作用与物体的移动不同时发生也无功。如抛出去继续前进的铅球等。 功

是否做功的判断 功的大小等于力跟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的乘积。 计算公式 公式:WFS 单位:焦耳(J) 1焦耳=1牛顿米 功的原理: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 引入原因:为描述作功的快慢程度而引入的物理量。 定义: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叫功率

功率

公式:PW;导出公式:P=FV。 t单位:瓦特(w) 1瓦特=1焦耳/秒。

功和机械能知识要点网络1、功率大的机械做功不一定多,还要看作功的时间。

注意点 2、不要以为功率越大越好,要根据实际需要选择机器,选择不当会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3、功率和效率意义完全不同,是毫无联系的物理概念,功率大的机械,其机械效率不一定高;机械效率高的机械也可能功率很小。

定义:有用功跟总功的比值叫机械效率。

有用功:利用机械工作的时候,对人们有用的功。这部分功时必须要做的。 额外功:对人们没有用,但又不得不作的那部分功。 总功:有用功与额外功之和。

1、几个含义深刻的关键词“有用”、“必须”、“没有用”、“不得不”的理解 2、“有用功”为达到一定目的利用机械工作的时候,有用功实质上就是不

机械效率

三个重

要概念

使用机械而达到同一目的而直接对物体至少要做的功。

3、“额外功” 为达到一定目的利用机械工作的时候,除了对物体做有用功

外,至少需要做的其它的功。

4、“总功” 利用机械工作的时候,为达到一定的目的而不得不或至少需要

做的功。

1、 机械效率注意点 W有W总;无单位,且总是小于1的。

2、 对不同重物作功时,同一机械的机械效率并不相同,物体越重,效率越高。

机械能

定义:动能和势能统称为机械能

定义: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

动能

决定动能大小因素:物体的质量和物体的运动速度

定义: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

重力势能 势能 大小决定因素:物体的质量和物体的高度

定义: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

弹性势能

大小决定因素:物体弹性形变的程度

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动能可以转化为势能,势能也可以转化为动能,在势能和动能相互转化的过程中,机械能的总量保持不变。

9 / 21

物理知识结构要点

第三讲 热学部分

引入原因:为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而引入的物理量。 定义: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

摄氏度(0C)

常用单位

规定:在标准大气压下,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摄氏度,把沸水的温度规定100

温度

摄氏度,把0度和100之间分成100等分,每一等分为1摄氏度,记为“0C”。

原理:利用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

会看:使用前,观察量程,合理选择,认清最小刻度值,准确读数。 会用:使用时,温度计玻璃泡与被测物体充分接触,不碰容器侧壁和底部。

温度计 使用方法 会读:读数时,示数稳定后再读数,玻璃泡留在液体中,视线与细管液面相平,

摄氏度不可分开来读。如100C读作摄氏10度是不对的。 会记:零下10摄氏度记作-100C

熔化 物态变化知识要点网络(纵向)吸热过程 汽化 结构:盛水银的玻璃泡上方有一段很细的缩口

体温计 读数:能离开人体读数。

使用:用前拿着体温计用力向下甩,使升上去的水银回到玻璃泡里。

定义: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

晶体具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如海波、金属、冰、石英、食盐、奈等) 晶体达到熔点才能熔化,熔化时温度保持不变。 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熔化温度,边吸热边熔化。(如松香、玻璃、沥青等) 共同点:熔化时继续吸热

定义:物质有液态变成气态叫汽化

蒸发 汽化的方式

沸腾

定义: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只在液体表面进行的缓慢的汽化现象。 特点:任温度下都发生,只发生在液体表面,缓慢的。蒸发从自身到周围

吸热有制冷作用。

影响因素:1.液体温度。2.液体表面积。3.液面上方空气流速.

定义:在一定温度下,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进行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特点:沸腾时温度不变。

必备条件:沸腾时温度必须达到沸点并继续吸热。

影响因素:液体表面气压大小,气压增大沸点升高,气压减小沸点降低

升华

定义: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

定义: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叫凝固。

晶体具有一定的凝固温度(如海波、金属、冰、石英、食盐、奈等)

凝固

晶体达到熔点才能凝固,凝固时温度保持不变。 非晶体没有一定的凝固温度,边放热边凝固。(如松香、玻璃、沥青等) 共同点:凝固时都放热。

(放纵热向过)程 液化

凝华

定义: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叫液化。

降低温度

方式

压缩体积

所有气体在温度降低到足够低时,都可以液化。

注意点 在一定温度下,压缩体积也可以使气体液化

平时看到人呼出的“白气”不是水蒸汽,而是小液滴 定义: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做凝华。

升华(吸热如“樟脑球”消失) 熔化(吸热) 液态 凝固(放热) 10 / 21 凝华(放热。如:“冰花”、“霜”)

汽化(吸热) 蒸发 沸腾 横向比较

(三组互逆过程) 固态 气态 液化(放热如:露珠) 物理知识结构要点

定义:用物质的分子结构和分子间的相互作用来解释热现象的理论 内容 分子动理论

扩散

1、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一般分子的直径只有零点几纳米)

2、一切分子都在永不停息的作无规则运动(温度越高无规则运动越激烈) 3、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当分子间距大约是10-10米时,引力和斥力相等,分子处于平衡状态)

定义:两种相互接触的不同物质相互进入对方的现象 发生条件:不同的物质,相互接触 产生原因: 分子做无规则运动 结果:相互进入对方

内能

定义:物体内部所有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物体的内能。

说明:1、不管物体是否运动,以及所处的位置如何,物体所具有的内能总不能为零,

2、组成物质的分子是永不停息地运动着的,所以一切物体都有内能。

1、内能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物体具有的内能就越大,反之,温度

影响内能的因素 越低物体具有的内能就越少。

2、内能与物体的体积、状态有关。

1、 对物体做功物体内能增大。

改变方法 2、物体对外做功物体内能减少

做功

实质:内能转化,是能的形式发生了变化。

1、 物体吸热内能增加,

改变内能的方法 改变方法

热传递 2、 物体放热,内能减少。

实质:发生内能转移,但能的形式不便。

说明:做功和热传递在改变内能上是等效的。

定义: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内能的多少叫热量。

定义:1kg某种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叫这种燃料的燃烧值。

热值 单位:J/m3,J/kg.

计算公式:Q=qV Q=qm.

热量

定义:单位质量某种物质,温度升高或降低10C时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叫做这

种物质的比热容。

性质:比热容是物质本身的一种特性。同种物质的比热容是一定的,它不随物质

比热容 的质量、温度变化、吸收(或放出)的热量的变化而变化。同种物质的不

同状态,比热容不同。

0单位:J/(kgC)

热和能知识要点网络 计算公式

利用内能加热

内能的利用 利用内能做功 内燃机

Q吸=cm(t-t0) Q放=cm(t0-t)

原理:燃料在气缸内燃烧,产生高温高压的燃气,把化学能转化为内能,然后燃

气推动活塞做功,把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工作过程:由吸气、压缩、做功、排气四个冲程组成。四个冲程为一个工作循环,

每个循环活塞往复运动两次,曲轴转动两周,对外做功一次。 用途:汽车、拖拉机、坦克、轮船等工业、农业和工程机械中。

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内能既不会创生,也不会消灭,他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或

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而在转化或转移过程中,能量的总量保持不变。

1、温度: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是分子热运动剧烈程度的标志,是状态量。

概念含 2、内能:是一种形式的能;是物体内所有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动能与势能的总和;

是状态量。 义不同

3、热量:是过程量,是吸收和放出热的过程。不能说物体含有“热量”,只能说

“放出”或“吸收”热量。

三者区别 大小决定 1、温度的高低由分子运动的剧烈程度决定。

2、内能的大小由温度决定还与物体质量和所处的物态有关

因素不同 3、热量多少与物质的比热、质量、温度变化量都有关。遵从QCmt

难点解析 单位不同 (温度内能热温度与内能:温度升高,内能一定增加;温度不变,内能也可能改变。(如:晶体的熔化过程、

液体的沸腾过程) 量的区别与联三者联系 内能与热量:物体吸热内能一定增加;物体内能改变,不一定是吸收热量,还有做功改变的系) 11 / 21 可能。

热量和温度:物体吸收热量不一定引起温度的变化;物体的温度改变不一定是吸热(或放热)

日常生活中“热”的多种含义:如“天很热”的“热”表示温度;“雪融化要吸热”的“热”表示热

量;“摩擦生热”的“热”表示内能。

物理知识结构要点

能源:凡是能够提供能量的物质资源都叫能源。

能源家族 一次能源是自然界中直接获得的天然能源

二次能源:经过加工转化成另一种形式的能源

产生方式

化石能源:由千百年前埋在地下的动植物经过漫

能源的分类 长的地质年代形成的能源

生物质能:由生命物质提供的能量

按开发早晚分为:常规能源、新能源。

按是否可再生分为:可再生能源、不可再生能源

物质 分子 原子 原子核 核外电子

核裂变是重核分裂为轻核的过程

核能

原子弹

核裂变 应用

核电站

核能的获得

核裂变:链式反应

轻核在高温下结合成重核的过程

核聚变

应用:发电、氢弹等。 直接利用

太阳能 开发新能源 将太阳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使用。

其他形式的新能源。如:风能、潮夕能等等

能源与环境

能量转化技术的进步和发展

能源革命 能量转化和转移的方向性

与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关系

能源与可持续发展知识结构要点 12 / 21

物理知识结构要点

第三讲 光学部分

概念:本身能够发光的物体。

自然光源(太阳、水母、萤火虫等)、

分类

人造光源(如电灯、点燃的蜡烛灯) 按发光性质还可分为:热光源、冷光源。

特别要注意:月亮不是光源。

光的传播规律: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定义:光的传播速度。

光速 光在真空中传播速度C=3 108m/s。在其他介质中的速度比真空中小

光年(长度单位):光在一年内通过的路程。 光线:表示光的传播方向的带箭头的直线

光直线传播的应用:小孔成像、日食、月食等

定义:光射到两种介质的界面上时,一部分光线改变传播方向,但仍在原介质中传播,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 反射光线跟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 反射定律 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关键点:一点、一面、三线、二角。 镜面反射:光射到任何物体表面都会发生反射,如果反射面试光滑的,则光的反射 平行光线入射,反射光线也是平行的,这种反射叫做镜面反射。 漫反射:如果反射面凸凹不平,即使入射光线是平行的,反射后的光线也反射种类 是不平行的,而是射向各个方向,这种反射叫漫反射 1、镜面反射与漫反射中每一条光线都遵守反射定律 注意点 2 、人能从不同方向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就是由于漫反射的缘故 3、光垂直射入反射面时,反射光线按原路返回。 凹镜(有会聚光线作用) 太阳灶、探照灯等 球面镜 凸镜(有发散光线作用 汽车的观后镜等 应用 反射面是平面的反射镜面 平面镜 像和物与镜面对称 成像特点 像物等大,正立、虚像。 像物分居镜面两侧 光源 光的传播 光现象知识要点网络 产生的条件: 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 日常生活中的折射现象:筷子“弯折”、“海市蜃楼”、水变“浅”、水中看岸上物体“变高”、水中倒影比景物本身暗、透过尺子看字体的“错位”等。 定义:光从一种介质射入另一种介质,它的传播方向发生改变,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 折射定律: 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时,折射光线向法线方向偏折,光从水中或其他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光线向远离法线方向偏折,在折射现象中光路可逆。光垂直射到均匀透明介质表面是传播方向不变。 对折射规律的理解:重点抓住一点、一面、三线、二角。 光的折射 看不见的光 颜色 红外线 热效应 紫外线 荧光效应 光的色散: 复色光分解成单色光的现象。

白光是复色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光混合而成 色光的三原色: 红 、绿 、蓝。 颜料的三原色: 红,黄、 蓝。

13 / 21 透明物体的颜色由它通过的色光而决定。

不透明的物体的颜色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

物理知识结构要点

定义:由透明材料制成的,至少有一个折射面是球面的透明体。 主体轴:连接透镜对面球心的直线

光心:主光轴与透镜中心的交点 几焦点:平行于主体轴的光线经透镜后的会聚点 个概焦距:焦点到光心的距离 念物距:物体到透镜的距离 相距:像到透镜的距离 三1、通过光心的光线:经透镜后折射后传播方向不变 条2、平行于主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过焦点;经凹透镜折射后,其特殊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过焦点 光3、通过焦点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平行于主光轴;射向凹透镜另线一侧焦点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平行于主光轴。

结构特征:中间厚,边缘薄。

凸透镜 光学性质:对光有会聚作用(可用于矫正远视眼)。

当u>2f 时,成倒立,缩小实像;像物异侧f<v<2f.;照相机。 成像特点

当f当u结构特征:中间薄,边缘厚;

凹透镜 光学性质:对光有发散作用(可用于矫正近视眼)

成像特点:像物同侧、正立、缩小、虚像。

凸透镜与凹透镜联合应用:显微镜和望远镜

像:物体各点发出的或反射出的光线,经过物体界面发生反射或折射,这些光

线(含反向延长线)的交点,会聚成的图形就是原物的像。 成在屏上,能使照相底片感光。

透镜 透镜及其应用知识要点网络分类 像、实像、

实像:实际的反射或折射光线相交所成的像,是无数真实光线汇聚而成的。能

虚像、影

虚像:指的是反射或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所成的像。不能成在屏上,不

能使照相底片感光,但可由人看见。

影:影子是由光在传播过程中,遇到不透明的物体,在物体后面出现的光完全

(或部分)照射不到的全暗(或半暗)区域,是由光的直线传播而形成的。

疑难解析

人眼是怎样

看到物体的

原因:人眼能看到物体,是由于物体发出或反射出的光进入人的眼

睛,刺激视感神经的结果。

必备条件:1、必须有光。2、必须有光进入人眼睛(所谓看到像的

范围)

1、 放大与缩小(是物体成的像相对物体而言)、变大与变小(是物体位置变化

后,所成的像和原来成的像比较而言)

2、 会聚与发散。(是指光经过透镜前后比较而言,主要看折射光线是否更靠近

主光轴)

3、 正立与倒立。(是物体所成的像和物体比较而言)

1、两个分界点:一是2倍焦距处是缩小像和放大像的分界点;二是焦点处是实像和

虚像的分界点。

2、像的动态变化特点:物体从远处向凸透镜焦点靠近时,物距减小,像距增大,实

像变大; 物体从透镜向焦点靠近时,虚像不断变大。

3、口诀:一焦分虚实,二焦分大小,实像异侧倒,物远像变小,虚像同侧证,物远

像变大,像小像距小。

三个相 对的概念

小窍门

14 / 21

物理知识结构要点

第四讲 电学部分

电荷的意义:物体有了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就说物体带了电,或说带了电荷。

正电荷: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叫正电荷。

电荷种类 负电荷: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荷叫负电荷。 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电荷量:电荷的多少叫电荷量,单位:库仑。符号C。电子电量e=1.6×10-19C

定义: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摩擦起电

摩擦带电 特点 电荷

1、被摩擦的两个物体一般都是绝缘体,摩擦前都不带电。

2、摩擦后两个物体分别带上了等量的异种电荷

使物体带

定义:把一个带电体与另一个不带电体接触,不带电体也带上了电荷电方法 接触带电 的现象叫接触带电。

1、不带电体总是带上和带电体相同的电荷。

特点

2、接触前后,电荷总量守恒。

感应带电(高中在讲) 验电器: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仪器。构造(略) 1、看是否能吸引轻小物体。 使用方法:看张角大小变化。 判断物体带电方法 2、用验电器检验。 3、有时候带电体能使试电笔氖管发光。

物体带电的实质:无论摩擦带电还是接触带电实质都是电荷转移造成的,并不是创造了电荷。

摩擦起电原因:物质由分子组成,分子是由原子组成,原子由原子核和核

外电子组成。原子核带正电,核外电子带负电。电子在核外绕原子核高速运动。当两个物体相互摩擦时束缚电子能力强的物体夺得电子而带负电,束缚电子能力弱的物体,失去电子而带正电。

电流电压电阻知识要点网络 电流

电流的含义:表示电流强弱的物理量。单位:安培(A)、毫安(mA)、微安(μA)。 电流形成的原因: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电流的方向:物理学中规定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为电流的方向。在金属导体中电流方向和自由电子实

际移动方向相反。

形成持续电流的条件:必须有电源以及闭合电路。二者缺一不可。

测量工具—电流表

1、电流表要串联在被测电路中。

2、电流表的正负接线柱接法要正确,确保电流从“+”接线柱流入,电流的测量 使用注意事项 从“-”接线柱流出。

3、被测电流不能超过电流表的量程,测未知电流时要试触。 4、绝对不允许把电流表直接接在电源的正负极。

电压的意义:电压是使电荷定向移动形成电流的原因。

电压的产生: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 单位:伏特(V)、千伏(KV)、毫伏(mv)

.常见电压值:家庭电路220V、一节干电池1、5V、人体安全电压不高于36V。

1、电压表要并联在被测电路两端。2、电压表的正负接线柱接法要正确,

使用注意事项 确保电流从“+”接线柱流入,从“-”接线柱流出

定义:导体对电流阻碍作用叫电阻。 3、被测电压不能超过电压表的量程,测未知电压时要试触 单位:欧姆(Ω)、千欧(kΩ)\\兆欧(MΩ).

产生电阻的微观原因:定向移动的自由电子,与原子、原子核以及其它自由电子发生碰撞而产生。

电压

电压的测量

测量工具——电压表

决定电阻

电阻 对于同种材料来说:导体的电阻跟导体的长度成正比,跟导体的横截面积成反比。

大小的因素 原理:导体的电阻跟导体的长度成正比。

定值电阻

电阻器

可变电阻

滑动变阻器 电阻箱

3、连入电路前阻值应位于最大。

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电阻的大小由导体的长度、横截面积、材料和温度等因素决定。

连接方法:1、串联。2、满足“一上一下”。

作用:改变电路中电流和用电器两端电压,保护电路。

15 / 21

物理知识结构要点

定义: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导体。

导体导电原因:导体内有大量可自由移动的自由电荷。

导体 导体的导电机制 向作定向移动形成电流;气体是靠离子和电子导电。

绝缘体 导体、半导体、 绝缘体、超导体 半导体 超导体 金属靠自由电子导电。酸、碱、盐水溶液靠正、负离子的相反方定义: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绝缘体。

绝缘体不容易导电的原因:内部几乎没有自由电荷。

绝缘体和导体并没有绝对的界限。通常较好的绝缘体,当条件变化时也可能变成导体 定义:导电能力介于导体和绝缘体之间的物体叫做半导体。 导电机制:靠自由电子和空穴导电。

特性:光敏性、热敏性、压敏性、掺入杂质导电性能大幅度提高等等。 超导性:某些物质在温度降低到某个值的时候,电阻突然消失这种现象叫超导性。 定义:处于超导状态的物体叫超导体。 特点:超导体无电阻。前景广阔。

定义:由电源、用电器、导线和开关等元件组成的电流路径,叫电路。

电源:提供电能的装置 用电器:消耗电能的设备

电路的组成

开关:控制电路开关的装置 导线:连接电路元件。

电路图:用规定的符号代表各电路元件画出的用以表示电路连接情况的图形。

通路:处处连通的电路。

开路(断路):某一处或几处断开的电路。

电电路的状态 电源短路:电流不经过用电器而直接流回电源的情况,此时电路中电流极大,危害严路重,要绝对避免。 短路 知识局部电路短路。直观上看是用导线把用电器两端连接起来,该用电器短路时无电流通要过。判断用电器是否被短路,只要看用电器与导线是否并联即可。 点网定义:把电路中各元件逐个顺次连接起来,这样的电路就是串联电路。 络串联电路中电流处处相等。I=I1=I2==In

串联电路

串联电路两端总电压等于各部分两端电压之和。U=U1+U2++Un 特点 串联电路总电阻等于各串联导体的电阻之和。R=R1+R2++Rn 电流与电压分配:U1R1,U1R1

U2R2UR定义:把电路中各元件并列连接在电路两点间的连接方法。

并联电路的总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I=I1+I2+=+In 并联电路中,各支路两端电压都相等。U=U1=U2==Un 并联电路总电阻的倒数,等于各并联导体的电阻的倒数之和。

11可见,并联电路中,总电阻比其中任何特点 即:11RR1R2Rn一个支路导体的电阻都小。

连接方式 并联电路

电流与电压分配:I1R2

I2R11、看电流路径:串联电路电流只有一条路经;并联电路有两条或两条以上路径。

串、并联电路识别

2、看相互影响:串联电路各用电器之间相互影响;并联电路各支路之间用电器互不影响。 3、看有无分支点与汇合点:如果电路中有电流的分汇点,则为并联;若没有分汇点,则为串联。

4、“节点法”:就是在识别电路的过程中,不论导线有多长,只要其间没有电源、用电器等,导线两端点均可以看成同一个点,从而找出各用电器两端的公共点。也就是说:几何中的不同点与电路中的不同点不是一回事。

16 / 21

物理知识结构要点

来源:德国物理学家欧姆在1826年用实验的方法归纳得出。

定律内容: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基本公式:I

RU=IR

公式 U变形公式 R=UI. 伏安法测电阻。I比值是一个常数

UI=U R和 R=I 意义不同前者I与U、R是比例关系,后者R是一个常数。

1、同体性:I、 U、 R 必须对应同一段电路或同一个导体,不能张冠李戴。

U欧姆定律知识要点网络公式:IU内涵 R2.同时性,I、 U、 R是同一时刻、同一情况下、同一导体所对应的数值。 3.统一性:I、 U 、R单位分别是安培、伏特和欧姆,不能乱用单位。 4、普适性:该公式适用于任何电路类型。 V p 原理: R=

UI;

s 实验方法:测定未知电阻值时,改变滑动变阻器滑片位置,分别获得三组数据,在电路图:A

Rx a R b 伏安法测电阻

依据R=U计算出:RI计算出三组电压与电流的比值。

R1R2R33

1. 连接电路前,开关必须断开,滑动变阻器调到在电路中阻值最大

的位置,并采用“一上一下”接法。

2、注意选择电压表、电流表量程,以及“+”、“-”接线柱的接法。电流表量程要大于电路中电流的最大值。

3、实验时间不能过长,以避免温度对电阻大小的影响。 4、数据记录与处理得当。

注意事项

17 / 21

物理知识结构要点

电能的意义:是用电器把电能转化成其他形式的能的过程,消耗多少电能,电

流就做了多少功。 1、电能与电功的数值大小相同。 电能与电功的关系 2、电能与电功又是有不同意义的物理量。

3、电功是电能转化的量度,电能是电流作功的本领。

公式的由来:采用控制变量法研究,当电压U和电流I都相等时,通电时间t

电能

公式

越长,电能W越大;当电压U和时间t都相等时,电流I越大,电能W越大;当通电时间t和电流I都相等时,电压U越大,电能W越大。 公式:W=IUt(I、U、t必须对同一段电路同一时间而言)

电能单位:常用单位:焦尔(J)、千瓦时(kwh)1kwh=3、6×106J=1度

1、测量电能的仪器——电能表(俗称电度表) 测量 2、参数“3000r/kwh”的意义:每消耗一度电电能表的转盘转3000转 3、参数“220V、10(30)A、50Hz”的意义(略) 4、计算方法:电能表前后两次示数之差即表示在这一段时间内电路所消耗的总电能。需特别注意:电能表示数框的最后一位是小数。

1、物理意义:表示用电器消耗电能快慢的物理量。 2、定式:单位时间内所消耗的电能叫电功率。 3、单位:瓦(W)和千瓦(kW) 1kW=1000W

2UW2

4、定义式:P=IU,适用于所有电路;导出式:P=IR和P只适用于纯电阻电路。

Rt额定电压:用电器正常工作时的电压。实际电压:用电器实际工作时的电压。

电功率知识要点网络几个重 要概念

电功率

实际功率:用电器在实际电压下工作的功率;额定功率:用电器在额定电压下作的功率

1、用电器的实际功率是不确定的。

2、灯泡亮度由他的实际功率决定,灯泡越亮表明消耗的功率越大。 3、额定功率与实际功率的求解中唯一不变的物理量是电阻(灯泡发光时近似认为电阻不变)。 4、当U实注意事项

U额时,P实P额,用电器正常工作;当U实<U额时,P实<P额,用电器不能正常工作;当U实>U额时,P实>P额,用

V Rx p a R b 电器可能烧坏。

伏安法测功率 原理:P=IU;

实验电路图:

A s 实验方法:测用电器功率时,改变滑动变阻器滑片位置,分别测量出小灯泡在额定电压下的额定功率或在不同电压下的实际功率。

1、 连接电路前,开关必须断开,滑动变阻器调到在电路中阻值最大

的位置,并采用“一上一下”接法。 2、注意选择电压表、电流表量程,以及“+”、“-”接线柱的接法。电

注意事项

流表量程要大于电路中电流的最大值。 3、测灯泡的额定功率时,只需测一次。 4、数据记录与处理得当。

电流的热效应:电流通过导体时电能转化成内能的现象叫电流的热效应

内容: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跟电流的二次方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正比,跟通电时间成正比。

实质:定量的表示了电能向内能转化的规律。

2

焦耳定律 公式:Q=IRt

电和热 1、焦尔定律是通过试验得出的规律,不是从欧姆定律和电能公式推导来的。

注意

2、研究焦尔定律时采用的是控制变量法。

事项 即Q热WI2RtUtUIt

电热的利用和电热的危害的防止

R23、只有电流所作的功全部转化成内能的纯电阻电路,焦尔定律才可与电能的公式通用。

18 / 21

物理知识结构要点

家庭电路

家庭电路 安全用电

安全用电

电能表:显示所有电能; 总开关:控制室全部电路 组成

保险丝:电流过大时切断电路,起到保护作用; 插座和用电器

家庭电路中电流过大的原因:发生短路或用电器的总功率过大。

1、 只有不高于36伏的电压,才是安全的。

2、 安装照明电路时,必须把电灯的开关接在火线上。 3、4、安全用电原则:不接触低压带电体,不靠近高压带电体。

防止绝缘体部分破损,保持绝缘部分干燥,避免电线和其他金属物接触,定

期检查,及时修理。

19 / 21

物理知识结构要点

磁性:物体能够吸引铁、钴、镍等物质的性质叫磁性。 磁体:具有磁性的物体叫磁体。

磁现象 磁极:磁体上磁性最强的部位叫磁极。

磁极间相互作用规律,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 磁化:一切物体在磁体或电流的作用下获得磁性的现象叫磁化。 定义:磁体周围存在的一种特殊物质,能使磁针偏转,叫做磁场。

磁场的方向:在磁场中某一点,小磁针N极所指的方向就是为该点的磁场方向。

1、磁场强弱:越靠近磁极的地方磁场越强

几点说明 2、磁场对放入它里面的磁体会产生力的作用。

3、磁场是客观存在的物质。

定义:用来形象描述磁场强弱、方向所画的一些带箭头的曲线。 磁感线方向:磁感线上任何一点的切线方向跟该点的磁场方向一致

磁场 磁感线 1、磁感线是为直观、形象描述磁场而引入的带方向的曲线,是

假想的,客观并不存在的。

特点说明 2、磁场中任何一点的磁场方向是唯一确定的。因此,磁感线永

不相交。

3、在磁体外部磁感线从N—S, 内部S—N,是闭合曲线。 4、 磁感线的疏密反映磁场的强弱,磁感线越密的地方磁性越强。

定义:地球周围空间存在的磁场叫地磁场。指南针指南指北就是因为受

地磁场 到地磁场的作用。 地磁南极在地理北极附近,地磁北极在地理南极附近。

奥斯特实验:揭示了电和磁之间存在内在联系,说明通电导线的周围存在磁场,且

磁场方向跟电流方向有关。

电流的磁效应:电流周围存在磁场。“动电生磁”。

电生磁 安培定则:用右手握住螺线管,四指指向为电流方向,拇指所指

的方向为N极。

电磁铁构造:内部插有铁芯的通电螺线管。 通电螺线管

1、磁性有无由电流通断控制

2、磁性强弱可由电流大小、匝数和有无铁芯

电磁铁 电磁铁特点 来控制,电流越大,匝数越多磁性越强。 3、磁极性质(N、S )可由电流方向来控制

电磁铁应用: 电磁继电器、电磁起重机、电动机、发电

机等自动控制设备。

电动机 工作原理:通电螺线管在磁场中受力会发生转动,它是将电能转化为机械能 定义:当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作切割磁感线运动时,

电磁感应现象 电路中就产生感生电流,这个现象叫电磁感应现象。所产生的电流

叫感应电流。 1.电路必须是闭合的,

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 2.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

3、影响感应电流方向的因素:磁场方向和导体运动方向

发电机 工作原理:电磁感应,它是将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电和磁知识要点网络 磁生电

20 / 21

物理知识结构要点

发明:1876年由贝尔发明的。

构造:最简单的电话由话筒、键盘和听筒组成

原理:声信号 电信号 声信号,实现电流与声音的相互转化。

听筒 话筒

电话 电话交换机:把需要通话的两部电话接通,通话完毕再将线路拆开,提高线路的利用率。 模拟通信:使用模拟信号的通信方式;电流传递的信号叫模拟信号。

数字通信:使用数字信号的通信方式;是用不同符号的不同组合表示信号叫数字信号, 产生条件:变化的电流产生电磁波

传播:电磁波的传播不需要介质,真空中电磁波的波速为c=3×108m/s

电磁波

电磁波的波速、波长、频率的关系:C=λƒ 微波炉:就是用电磁波来加热的用电器。

无线电广播:用电磁波传递声音信号。 电视:用电磁波传递图像信号和声音信号。

移动电话:即是无线电发射台又是无线电接收台。 微波通信:微波大致沿直线传播,需建中继站。

电磁波的信息

卫星通信:用地球同步卫星为中继站的一种通信方式。

光纤通信:用激光在光导纤维中传递信息,通信质量高,保密性好。 使用最频繁的通讯方式是电子邮件 网络通信 利用因特网能实现资源共享和信息传递 激光:广泛用于通信、医疗、军事工业等领域。

信息的传递知识要点网络 21 / 2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