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件四:
路基过渡段级配碎石填筑试验段
施工方案
- 1 -
目 录
1、编制依据 ......................................................................... 4 2、试验段工程概述 ................................................................... 4
2.1概述 ......................................................................... 4 2.2地层岩性及工程地质条件 ....................................................... 5 2.3特殊地质、不良地质及地质构造 ................................................. 5 2.4水文地质条件 ................................................................. 5 2.5路基支挡工程与边坡加固防护 ................................................... 5 3、试验段试验的目的和范围 ........................................................... 5 3.1 试验段试验的目的 ............................................................ 5 3.2 试验范围 .................................................................... 6 4、施工人员、机械设备及测量、检测仪器、设备投入情况 ................................. 6 4.1 参加施工人员进场情况 ........................................................ 6 4.2 投入试验段施工的机械设备 .................................................... 8 4.3 测量、检测仪器设备的配备 .................................................... 8 5、填筑工艺 ......................................................................... 9
5.1工艺流程图 ................................................................... 9 5.2施工方案概述 ................................................................. 9 5.3施工工艺 .................................................................... 10 5.3.1机械准备 .................................................................. 10 5.3.2材料准备 .................................................................. 10 5.3.3下承层准备 ................................................................ 10 5.3.4测量准备 .................................................................. 10 5.4填料拌合 .................................................................... 10 5.5填料运输 .................................................................... 10 5.6摊铺 ........................................................................ 10 5.7压实 ........................................................................ 11 6、试验参数选择 ................................................................ 11 6.1含水率 ...................................................................... 11 6.2松铺厚度 .................................................................... 11 6.3压实机械及压实遍数 .......................................................... 12 7、试验检测 ........................................................................ 12 8、沉降及位移观测 .................................................................. 12 8.1沉降变形观测设备要求: ...................................................... 12 8.2埋设沉降桩 .................................................................. 12 8.3沉降变形观测点设置要求 ...................................................... 13 8.4沉降评估方法和判定标准 ...................................................... 15
8.4.1观测资料整理 .......................................................... 15 8.4.2路基沉降分析评估 ...................................................... 16 8.4.3路基评估方法 .......................................................... 17 8.4.4评估标准 .............................................................. 17 8.4.5无砟轨道路基的变形控制要求 ............................................ 18 8.5沉降观测工艺流程 ............................................................ 18 8.6控制工后沉降的措施 .......................................................... 18 9、资料整理和汇总 .................................................................. 19 10、施工进度安排 ................................................................... 19 11、质量保证措施 ................................................................... 20 12、安全保证措施 ................................................................... 20
- 2 -
13、环保措施 ....................................................................... 20
- 3 -
路基过渡段级配碎石填筑试验段施工方案
新建沪昆客运专线HCJX-3标四分部管段起点DK497+281.47,终点里程DK526+097.25。管段内共桥梁25座,桥梁与路基之间由路基过渡段相连接。按照《新建铁路杭州至长沙铁路客运专线施工图-路基工程设计详图集》要求,路基过渡段采取摩擦板+大端刺结构,其基床底层换填采取级配碎石掺水泥填筑。为确保高速铁路路基填筑质量,为后续大面积施工提供可靠的资料及相应的沉降参数,避免盲目施工给工程带来的损失,找出适合本地区施工的最佳施工方案,指导本段桥与路基间路基过渡段换填级配碎石掺水泥填筑施工,特编制本方案。
1、编制依据
1.1 《客运专线铁路路基工程质量验收暂行标准》(铁建设〔2005〕160 号); 1.2《客运专线铁路路基工程施工技术指南》(TZ212-2005); 1.3《铁路路基土工合成材料应用技术指南》(TB10118-99); 1.4《铁路工程土工试验规程》(GB10102-2004); 1.5《高速铁路工程测量规范》(TB10601-2009); 1.6《高速铁路设计规范》(试行)(TB10621-2009); 1.7《新建铁路杭州至长沙客运专线首次设计技术交底资料》;
1.8 《新建铁路杭州至长沙铁路客运专线施工图》路基工程设计详图集; 1.9 《DK506+369.005~DK508+655.605区间路基设计图》;
1.10 现场踏勘调查所获得的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当地资源、交通状况及施工环境等调查资料;
1.11建设单位、设计单位、监理单位的相关文件要求。
1.12我项目部所拥有的技术装备力量、机械设备状况、管理水平、工法及科技成果和多年积累的工程施工经验;
2、试验段工程概述 2.1概述
DK506+369~DK508+655.6区间路基位于瓦子陂特大桥与下埠特大桥之间,含桥梁与路基的路基过渡段(DK506+369~DK506+425),该过渡段段路基设计为深路堤结构,总长度为56m,根据设计要求设置摩擦板及端刺结构,其过渡段路基基床表层以下采取级配碎石掺3%填筑。设计要求下挖至基床底层后换填1.15m级配碎石掺3%水泥,基床表层填筑高度0.4 m,采用级配碎石5%水泥填筑;该地段为丘陵区,丘坡低缓和,丘坡植被茂
- 4 -
密,以灌木为主;施工所需的便道已经修通,所有物资材料均可便利的通过便道进入施工现场。。
2.2地层岩性及工程地质条件
丘坡表层为粉质黏土,褐黄色,棕红色,硬塑,厚度约1~2.5m;下伏基岩为(Pt)千枚岩,强~弱风化,浅黄色,土黄色、青灰色,岩体破碎,鳞片状结构,千枚状构造,节理发育,节理面见铁质侵染,呈锈红色;强风化层厚度约9~10m。
2.3特殊地质、不良地质及地质构造 本段路基地震峰值加速度0.05g 2.4水文地质条件
丘坡地下水不发育,为少量基岩裂隙水,地下水位3.6~8.0m。地表水有酸性侵蚀、二氧化碳侵蚀、化学作用等级为H2,无氯盐侵蚀;地下水有酸性侵蚀、二氧化碳侵蚀、化学作用等级为H2。
2.5路基支挡工程与边坡加固防护
采取路堤C30片石挡土墙及边坡C25空心砖内客土植草。 2.6断面图
以DK506+380处断面为例。
3、试验段试验的目的和范围 3.1 试验段试验的目的
①对选定的孝岗石场(距离我分部级配碎石拌和站38km)的碎石进行可压实性能分析和试验,提出具体可行的填料制备工艺。根据S32/-TPB-1103-004号配合比选定报告,本次试验的级配碎石其配合比为石粉:小石(5~10mm):中石(10~20mm):大石(16~31.5mm)的比例为35%:15%:30%:20%,详细见附件。
②选定满足施工要求的压实机具、所用填料、压实条件下合理的松铺厚度、压实遍数和施工最佳控制含水量等工艺参数。
- 5 -
③选定经济、合理、准确的检测手段。为以后大面积桥桥间短路基换填级配碎石掺水泥填筑施工积累施工经验和现场检测数据。
3.2 试验范围
①试验段施工路基基床表层以下1.15m厚换填级配碎石掺5%水泥施工(含检测手段)。
②路基基底沉降观测和路基面沉降观测。
4、施工人员、机械设备及测量、检测仪器、设备投入情况 4.1 参加施工人员进场情况
①管理、技术、质检、检测人员已全部到位,人员名单及相关资料见表1。 ②生产工人参加试验段施工的生产工人有工班长和32名机械、汽车司机。
表1:主要管理人员表 序号 1 2 3 4 5 6 7 姓名 张伟 罗伟雄 李航 杨桂平 薛炳琪 杨金武 王长鲁 职称 高级工程师 工程师 工程师 工程师 工程师 工程师 工程师 职务 经理 总工程师 工程部长 安质部长 质检工程师 试验室主任 测量主管 从事专业时间 11 12 7 11 8 8 5 表2:第十架子队主要施工人员 序号 1 2 3 4 5 6 7 8 姓名 蒋春发 赵磊 吴朝臣 冷志成 林茂暄 王旭东 龚本军 罗立东 性别 男 男 男 男 男 男 男 男 职务 队长 技术负责人 领工员 工班长 分队长 质量员 施工员 测量主管 从事专业时间 土木工程 工程师 11 专业 职称 土木工程 工程师 土木工程 助工 5 8 2 2 2 3 3 备注 道路桥梁 技术员 土木工程 助工 土木工程 技术员 桥梁工程 实验员 土木工程 助工 - 6 -
序号 9 姓名 郭亚亚 性别 男 职务 试验员 专业 土木工程 职称 助工 从事专业时间 5 备注
表3:人员职责表
主 要 管 理 人 员 职 责 技术负责人罗伟雄:全面负责试验段施工的技术管理工作;主持编制试验段施工方案,组织解决试验段施工中的关键技术和重大技术难题,负责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以及先进技术成果在项目上的应用,指导施工技术有效开展技术管理工作。 路基架子队长蒋春发:全面负责本次试验段路基填筑施工现场的人员安排,材料、机械设备的调动等施工组织工作;抓好施工中的质量、安全、工期和现场管理工作,处理施工中出现的具体问题。 路基工班长冷志成:负责施工现场的生产管理,配合副队长组织生产,协调现场各施工人员、材料、机械设备等资源。抓好施工中的质量、安全、工期和现场管理工作,处理施工中出现的具体问题。 架子队技术负责人赵磊:负责施工全过程中的技术管理工作,包括施工技术、试验、测量、生产调度等;负责编制试验段方案、施工工艺及操作细则;负责试验、测量指导工作,对施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处理方案,负责编制各工序技术文件并进行交底;参与编制试验段技术总结。 测量工程师王长鲁:负责施工过程中测量工作的复核、检查、监督,确保测量工作及时、准确、有序的开展,负责沉降观测工作的组织、复核、数据处理等工作。 - 7 -
质检工程师薛炳琪:负责施工的安全、质量管理工作规划,制定安全质量管理办法,负责制定安全质量工作目标、安全质量计划和实施方案,组织制定安全、质量保证措施,确保安全、质量目标的实现,制定安全质量检查制度,制定各工种岗位操作规程,对安全生产、劳动保护、质量进行定期和日常的监督检查;负责环境保护方案的制订;组织安全质量的检查评审,组织开展安全生产活动和安全标准工地建设,负责安全质量事故的调查和处理。 试验工程师杨金武:对所有试验项目制定方案并组织实施;负责施工过程中试验工作的检查、监督,制定本试验段土工试验的具体实施方案,汇总试验段试验数据,编制土工试验总结报告。 试验员郭亚亚:对所有试验项目方案并实施;负责施工过程中试验工作、本试验段土工试验的具体实施,参与试验段试验数据整理,参与编制土工试验总结报告。 4.2 投入试验段施工的机械设备 过渡段填筑主要采用挖掘机开挖土方,自卸车装运土方,推土机初步平整,振动式压路机碾压,平地机修整填筑表面。所需机械设备见表:4。
表4:投入试验段施工机械表 设备名称 挖掘机 推土机 平地机 振动压路机 发电机 自卸车 洒水车 轮胎式装载机 规格 神钢260 宣工140 龙工185 20T 80KW 欧曼 厦工50 台数 3 1 1 1 1 8 1 2 承担施工任务 路基开挖及填筑 路基开挖及填筑 路基填筑 路基填筑 路基开挖及填筑 路基开挖及填筑 填筑时洒水保湿 路基开挖及填筑 备注 22吨 4.3 测量、检测仪器设备的配备 - 8 -
表5:测量/检测仪器设备表 序号 1 2 4 5 6 7 8 仪器设备名称 全站仪 水准仪 水准尺 K30 平板载荷仪 重型动力触探仪 灌砂筒 案秤 规格型号 拓普康 单位 套 台 把 套 套 个 套 数量 2 1 1 1 1 1 1 检定状态 合格 合格 合格 合格 合格 合格 合格 5m 铝合金尺 K-30,Ф300mm N63.5 Ф150mm AGT-10 5、填筑工艺 5.1级配碎石工艺流程图 详见下图 施工 测量 地基处理 分层填筑 摊铺平整 洒水晾晒 碾压密实 检验签证 路基修整 填筑区段 平整区段 碾压区段 检测区段 准备阶段 施工阶段 整修验收阶段 级配碎石填筑工艺流程 5.2施工方案概述 - 9 -
级配碎石由建设在7#混凝土拌和站内的级配碎石拌和站统一拌合。拌和站内设1台300T/h的拌合机组,各种规格材料采取电子自动计量设备控制,拌和机组由专业的技术人员进行操作。整个进料、拌和、出料过程为连续作业,通过配电箱和电脑控制,基本为机械化作业。级配碎石拌合完成后,通过自卸卡车运输至施工现场,采用推土机进行摊铺,平地机进行整平,压路机压实。拌制好的级配碎石运至施工现场之后,前3车每车做一次含水率试验,后面每5车做一次含水率试验,确保材料最优含水率符合要求。为了保证施工质量,要求级配碎石从拌合完毕至施工完毕,其施工时间不得超过2小时。
5.3施工工艺 5.3.1机械准备
进行级配碎石填筑试验前,必须对拌和站进行验收。施工现场,必须准备好推土机、平地机、压路机、洒水车等机械设备。
5.3.2材料准备
为了保证级配碎石材料符合设计要求,选用大粒径、中粒径、小粒径和石屑四种规格的材料进行备料。材料中,针片状碎石含量不超过20%,质软、易碎的碎石含量不超过10%,粘土团及有机物含量不超过2%。
5.3.3下承层准备
路堑开挖至设计标高时,检查其表面平整度及路拱设置情况。同时,采取重力式动力触探仪对地基承载力进行检测,地基承载力必须保证大于180KPa,否则需要报请监理单位、设计单位、建设单位进行变更处理,采取如PHC预应力管桩等地基加固措施。
5.3.4测量准备
在下承层上恢复中线,并且每隔10m设置一个观测断面,每个断面布置3个标高控制点,分别在中线上以及路肩边缘0.3~0.5m的位置。
5.4填料拌合
拌和站验收完成后使用前,必须请监理工程师进行试拌以调整拌合参数。 5.5填料运输
为便于现场布料需要,运输混合料的自卸卡车尽可能的使用同一种型号的车辆,在装车时控制每车的量大致一致。运输工程中,应保持平稳匀速,以避免混合料的离析。
5.6摊铺
混合料运输至现场后,采取推土机进行摊铺,然后采用振动式压路机碾压,平地机修整填筑面。按自卸汽车每车的方量和松铺厚度计算每车填料可以摊铺的面积,用白灰
- 10 -
打成方格网。如:每车填料10m3,松铺厚度30cm,可以摊铺33m2,就在填筑面上画出6×5.5m的方格,每个格子内倒土一车,保证摊铺厚度满足要求,以达到控制松铺厚度的目的。还可以在在已经平整的基面上每隔10m一个断面,打上钢桩(或木桩)将松铺厚度标记到桩上,按照桩上标志进行摊铺,保证各部摊铺厚度。
5.7压实
摊铺整平后,松铺厚度、平整度、横坡度和含水量符合要求即开始碾压。本试验段采用25T 振动压路机进行碾压,碾压时采取从两侧向中心的顺序,纵向进退式碾压,行与行轮迹重叠40cm,横向同层接头处重叠 0.4~0.5m,相邻两区段纵向重叠 1.0~1.5m,以保证无漏压、无死角,确保碾压的均匀性。
碾压方法为:静压一遍,弱振碾压一遍,强振碾压 3 遍后检测结果以后每压实一层检测一次结果,直至达到要求的压实度标准后弱振碾压一遍,最后再静压一遍消除轮迹。即:静压弱振 强振 弱压 静压。碾压行驶速度开始时用慢速(宜为2~3km/h),最大速度不超过 4km/h。
5.8检测
在每一层碾压三遍(静压、弱振、强振各一遍)后即用 K30 平板载荷仪检测地基系数K30、采用灌砂法检测压实系数K、采用Evd检测动态变形模量进行平行对比试验,直至达到的设计要求的压实指标:K≥0.95、K30≥150MPa/m、Evd≥50MPa。各项检测数据填写《路基试验段填筑记录表》,检测过程中,必须报请试验监理全过程旁站监督。 6、试验参数选择
6.1含水率
首先检测填料的含水量,施工前在试验室通过试验确定填料的最佳含水量,当填料含水量与其最佳含水量之差不超过±2%时立即予以摊铺整平,含水量达不到要求采取现场晾晒或喷洒水雾等方法实现。对于采用洒水或晾晒效果不大的填料应弃置不用。严禁在填料不满足要求的情况下进行摊铺。
6.2松铺厚度
本次试验段按松铺厚度 2层30㎝+2层35㎝的级配碎石填料分别进行试验。根据以往施工的经验,填料的压实系数为1.12~1.23之间,本次试验暂按1.20取值,分别按松铺厚度2层30㎝+2层35㎝共4个层厚进行试验,即压实后的厚度分别为:25.6cm、25.7cm、29.6cm 、29.5cm;满足《客运专线铁路路基工程施工技术指南》(TZ212-2005)压实厚度不大于30cm的要求。在相邻两区段上下两层填筑接头处须错开不小于 3m 的距离。填
- 11 -
料的摊铺采用推土机,推土机推到大致平整,用平地机进行精确整平,保证每一填层的平整度及厚度的均匀,摊平过程中不断检查松铺厚度。每一层填筑时均须形成2%~4%的人字形横坡,必须满足填筑面排水要求。
6.3压实机械及压实遍数
摊铺整平后,松铺厚度、平整度、横坡度和含水量符合要求即开始碾压。本试验段采用22T 振动压路机进行碾压,碾压时采取从两侧向中心的顺序,纵向进退式碾压,行与行轮迹重叠40cm,横向同层接头处重叠 0.4~0.5m,相邻两区段纵向重叠 1.0~1.5m,以保证无漏压、无死角,确保碾压的均匀性。
碾压方法为:静压一遍,弱振碾压一遍,强振碾压 3~6 遍(同步检测结果),弱振碾压一遍,最后再静压一遍消除轮迹。即:静压弱振 强振 弱压 静压。碾压行驶速度开始时用慢速(宜为2~3km/h),最大速度不超过 4km/h。
7、试验检测
根据《新建杭长铁路客运专线路基工程设计详图集》要求,当铺设CRTSⅡ型板的两桥间路基长度L大于150m之间时,路基过渡段采用摩擦板与大端刺。桥头3m倒梯形范围及摩擦板以下路基基床底层2.3m采用级配碎石掺3%水泥填筑,当中间存在挖方地段时,在路堑一侧顺原地面纵向开挖台阶,每级台阶自原坡面的挖入深度不应小于1.0m,台阶高度0.6m,基床底层换填1.15m的级配碎石掺3%水泥填筑,当挖方地段为弱~微风化硬质岩时,基床底层换填厚度不小于1.0m。压实标准应满足K≥0.95,K30≥150MPa,Evd≥50MPa。
8、沉降及位移观测 8.1沉降变形观测设备要求:
路基面沉降观测桩、电子水准仪器按国家一等精密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施测;单点沉降计、采用电子测试仪按测量的技术要求施测,位移观测采用天宝M3全站仪进行水平位移观测。
8.2埋设沉降桩
①沉降元件布置
开挖基底经碾压检测合格后,监测断面的设置根据路基工点的特点、长度、工程地质条件等因素确定监测断面数量,原则上每个工点应不少于2个监测断面,监测断面间距不大于50m;地势平坦、地基条件均匀良好、高度小于5m的路堤及路堑可放宽到100m;过渡段和地形地质条件变化较大的地段应适当加密。
- 12 -
路基面沉降监测:分别于路基中心、两侧路肩各一个监测点。每个监测断面共3个点。采用监测桩(包桩),路基成形后设置。
基底沉降监测:路基填筑前,分别于路基基底地面的线路中心(或当地表横坡大于20%时,于中心及较高侧左(或右)线外侧3.1m处)除预埋高精度智能型单点沉降计(或面沉降管)进行监测外,每隔一监测断面增设沉降板进行校核监测,各断面设1~2个测点。路基填筑前埋设。
②沉降元件规格尺寸
沉降观测桩由φ20mm不锈钢棒、顶部磨圆并刻画十字线,底部焊接弯钩,长不小于40cm。沉降板由钢底板、金属侧杆(φ40mm厚壁镀锌铁管)及保护套管(直径不小于φ75mm,壁厚不小于4mm的硬PVC管)组成,钢底板尺寸为50cm×50cm,厚1cm,具体按设计图焊接组装。
单点沉降计采取智能数码单点位移计,属智能位移传感器,由沉降盘、智能电感磁通调频位移计、导磁体(赛杆)、蛇纹管、测杆、测杆直螺纹接头、锚头、测试导线等组成。单点沉降计等电测元件及检测仪器的选配,应选用高灵敏度、高精度、高可靠性及稳定性好的仪器。单点沉降计的主要技术指标:单点沉降计量程伟20cm,精度为0.5%量程;灵敏度为0.01%量程;长期稳定性精度为1%量程。
工作原理:埋在地表的沉降底板随地基沉降而下沉,通过连接在上面的测杆的传递测量其高程,测杆高程减去杆长即为沉降板高程,每次沉降差就是地表沉降值。
8.3沉降变形观测点设置要求
(1)路基沉降观测点的设置原则
A、各部位观测点应设在同一横断面上,这样有利于测点看护, 便于集中观测,统一观测频率,更重要的是便于各观测项目数据的综合分析。
B、路基沉降监测分为:完整的沉降监测断面和一般的沉降监测断面。完整的沉降监测断面包括:在路基底部预埋一个单点数码沉降计及路基面沉降监测桩。
C、正线路堑地段,每50m设置一个一般的沉降监测断面。工点较短时,按填、挖分别设置。
根据路基施工设计图纸、路基试验段所处的位置及上述要求,在该段路基的基床底层填筑过程中需要进行沉降观测桩的预埋,具体预埋位置和数量下表所示:
DK506+369~DK506+425路基稳定沉降观测断面一览表
- 13 -
序号 里程 沉降监测 稳定监测 路基面 基底 路堤外地面 断面类单点沉型 沉降观测剖面沉降位移观测桩降计桩(个) 管(个) (个) (个) 3 3 3 1 1 1 1 0 1 2 2 2 A-2型 A-1型 A-2型 1 2 3 DK506+374 DK506+374 DK506+410 (2)路基位移观测点埋设要求 沉降观测桩:桩体选择Φ20mm 不锈钢棒,顶部磨圆并刻画十字线,底部焊接弯钩,待基床表层施工完成后(有堆载预压地段在基床底层施工完成后)通过测量埋置在监测断面设计位置,埋置深度0.3m,桩周0.15m 用 M30 水泥砂浆锚固,高出埋设表面 5mm,表面做好防锈处理完成埋设后按国家一等精密水准测量标准测量桩顶标高作为初始读数。
单点沉降计:采用钻孔引孔埋设,钻孔孔径108mm,钻孔垂直,孔深应与沉降仪总长一致,应达到硬质稳定层,孔口应平整密实,引孔垂直度误差≤2°。成孔后,安装单点位移计前先在孔底灌注水泥砂浆,固定底端锚板。沉降计安装时,锚板朝下,法兰沉降板朝上,注意要用拉绳保护以防元件自行掉落,采用合适方法将沉降计底端锚板压至设计深度。单点位移计测杆等各部件安装好后,通过沉降盘的扁形孔将细沙灌入孔中回填,回填过程中使用事先放置的钢管夯实细沙。根据回填高度逐步夯实细沙并逐步抽出钢管回填高度离孔底-0.3m。
每个测试断面的单点位移计埋设完成后,使用水泥砂浆将孔内未回填的部分和沉降盘位置浇筑填满后,用原土盖使路基回复原样。位移计引出导线套钢丝波纹管进行保护,并挖槽集中从一侧引出路基,引入坡脚观测箱内,注意导线应适当松弛。
元件埋入之前因采取措施保证孔径满足安装要求,一般埋设完成后3~5天待缩孔完成后测试初读数。
(3)路基沉降观测的频度及沉降观测要求
A、用于观测位移及沉降的基桩,必须置于不受填土荷重影响的稳定地基内,基桩及位移观测桩在观测期间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以保护。
B、填筑观测控制标准:路堤中心线地面沉降速率每昼夜不大于1.0cm,坡脚水平位
- 14 -
移速率每昼夜不大于 0.5cm。如果超出此限应立即停止填筑,待观测值恢复到限界值以下再进行填筑,填筑速率应以水平位移控制为主。
C、路基沉降观测的频度不低于下表的规定。当环境条件发生 变化或数据异常时应及时观测。观测频率见“沉降与稳定观测频次一览表”,观测后及时整理绘 制“填土高~时间~沉降量”关系曲线图。
D、沉降水准的测量精度为 1mm,读取位至 0.1mm。观测结果应纳入竣工文件。 E、观测期内,路基沉降实测值超过设计值 20%及以上时,应及时会同建设、勘察设计等单位查明原因,必要时进行地质复查,并根据实测结果调整计算参数,对设计预测沉降进行修正或采取沉降控制措施。
沉降与稳定观测频次一览表
观测阶段 观测阶段 一般 填 筑 沉降量突变 两次填筑间隔时间较长 第一个月 路基施工完毕 第2、3个月 6个月以后 运架梁车通过 运架梁车通过前后 支承层铺设前后 轨道铺设 道床板铺设前后 轨道铺设前后 无碴轨道铺设后 第1个月 观测阶段 1次/天 2~3次/天 1次/3天 1次/周 1次/2周 1次/月 各1次 各1次 各1次 各1次 1次/2周 8.4沉降评估方法和判定标准 8.4.1观测资料整理
采用统一的《沪昆客运专线路基沉降观测记录表》做好观测数据的记录与整理。
- 15 -
根据观测资料,及时完成有关图表的绘制,主要包括: 每个观测标志点的荷载——时间——沉降曲线;
1) 绘制每个观测标志点的Σsn——Σsn+sn曲线
0.450.40.350.30.250.20.150.10.05000.050.10.150.20.250.30.350.40.45系列1系列2
Σsn+1——Σsn+sn+1曲线 (Σsn为横坐标,Σsn+sn+1纵坐标)
sn为时间段每n天的沉降值,Σsn为时间段每n天沉降值的累计值,在同一图上绘有沉降标准曲线,曲线示意如图4。
8.4.2路基沉降分析评估
此工作应根据下列资料综合分析: (1)路基沉降观测资料;
(2)路基地段的线路设计纵断面图、工程地质纵横断面图、设计图纸和说明书、沉降计算报告(包括不同阶段的设计沉降值与时间的关系曲线)等相关设计资料。
- 16 -
(3)施工过程、施工核查以及填料、级配、地基和压实检验情况等施工资料。 (4)施工质量控制过程和抽检情况等监理资料。 8.4.3路基评估方法
路基评估应根据有关设计、施工和监理的资料及交接检验和复检的结果进行综合分析。
路基沉降预测应采用曲线回归法,并满足以下要求:
① 根据实际观测数据作多种曲线的回归分析,确定沉降变形的趋势,曲线回归的相关系数不应低于0.92。
② 沉降预测的可靠性应经过验证,间隔3~6个月的两次预测的偏差不应大于8mm。 ③ 轨道铺设前最终的沉降预测应符合其预测准确性的基本要求,即从路基填筑完成以后沉降和沉降预测的时间t应满足下式。
s(t)/s(t=∞)≥75% 式中:
s(t)——评估时实际发生的沉降; s(t=∞)——预测总沉降。
路基工后沉降的评估应结合路基各断面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相邻桥隧的沉降情况进行综合分析,路基的工后沉降以及各断面之间、路基与相邻桥隧之间的不均匀沉降应满足钢轨扣件调整和线路竖曲线圆顺的要求,差异沉降满足轨道结构的要求。
8.4.4评估标准
根据实测沉降观测资料推算的路基工后沉降量不超过扣件允许的沉降调高量15mm; 沉降比较均匀的路基,推算最大工后沉降量不超过30mm,并且调整轨面高程后圆顺的竖曲线半径应不小于0.4V2sj(Vsj为设计最高速度,km/h);
- 17 -
路桥或路隧交界处的差异沉降不应大于5mm,过渡段沉降造成的路基与桥梁或隧道的折角不应大于1/1000 。
8.4.5无砟轨道路基的变形控制要求
土质地基路基均应进行工后沉降分析。路基在无砟轨道铺设完成后的工后沉降应满足扣件调整和线路竖曲线圆顺的要求。工后沉降一般不应超过扣件允许的沉降调高量15mm;沉降比较均匀并且调整轨面高程后的竖曲线半径应能满足R2(Rsh≥0.4Vsj的要求
sh——轨面圆顺的竖曲线半径,m; Vsj——设计最高速度,km/h),允许的最大工后沉降量为30mm,
路基与桥梁、隧道或横向结构物交界处的差异沉降不应大于5mm,过渡段沉降造成的路基与桥梁或隧道的折角不应大于1/1000。
无砟轨道路基填筑后,应对路基沉降进行系统的观测与分析评估,在路基完成后应有6~18个月的观测和调整期,分析评估沉降稳定满足设计要求后方可铺设无砟轨道。
8.5沉降观测工艺流程
按设计要求在路堤基底、坡脚、路肩布置监测点,构筑纵横向立体监测网络。其工艺流程为:制定观测方案→埋设观测设备(路基中心埋设沉降板,坡脚埋设观测桩)→施工过程沉降观测→观测结果分析与处理→确定填筑速率→继续填筑→沉降观测分析→基床表层填筑观测→道床施工期沉降观测→无缝线路施工期沉降观测→运营期沉降观测。
8.6控制工后沉降的措施
整个施工过程不仅是控制路基工后沉降的实施过程,也是设计工作的延伸过程,因此,作为施工单位:一是严格按照设计及规范要求施工;二是提供真实、准确、全面、及时的沉降观测数据;三是作为控制工后沉降的实施主体对沉降数据提供分析意见。将
- 18 -
工后沉降的控制贯穿在路基施工的全过程中,主要的措施是:
施工准备阶段:做好现场地质调查核对工作,并将此项工作延伸至整个桩基施过程中,通过地下情况反馈分析核对,必要时通过设计调整;在编制实施性施组中制订有针对性的措施,如:尽可能延长自然沉降时间,现场防排水措施,不良气候的应对措施等;通过试验段取得施工工艺参数后指导全面施工。
施工过程中:真正将路基作为土工结构物施工,把好各项材料的质量关;确保管桩及水泥搅拌桩等的单桩及复合地基承载力满足设计要求,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自然沉降后能够实现基础零沉降;确保路基本体的各部位(包括过渡段)结构层填筑力学指标要求,使路基本体能够实现零压缩。
沉降观测:组建专业的沉降观测队伍,制订可靠的观测方案,确保提供的数据真实、准确、全面、及时,将沉降观测工作作为结构体施工中的一道重要工序。
设计完善:在路基结构的整个施工过程中开展工后沉降的分析研究,与设计人员一起分析观测数据,为完善设计提出参考意见。
9、资料整理和汇总
9.1对不同填层厚度,不同碾压遍数的检测数据进行整理分析,绘出碾压遍数与K30值和压实系数k值、Evd值变化曲线关系图,确定出不同填层厚度碾压的合理遍数。
9.2对不同填层厚度的合理碾压遍数进行技术经济分析比较,确定最优的填层厚度和碾压遍数。
9.3将以上各种施工记录和检测数据加以归纳总结,写出试验报告,报监理单位和建设指挥部审查批准。
10、施工进度安排 施工进度安排详见下表
施工准备:2011年4月1日~2011年4月14日 第一层填料:2011年4月15日~2011年4月16日 第二层填料:2011年4月16日~2011年4月17日 第三层填料:2011年4月17日~2011年4月18日
- 19 -
第四层填料:2011年4月18日~2011年4月19日 试验总结:2011年4月20日~2011年4月22日 11、质量保证措施
11.1树立“百年大计,质量第一”思想,贯彻执行ISO9000 系列标准,加强对施工过程的控制和记录。
11.2加强对施工人员的专业技术培训,健全岗位责任制,由技术熟练、经验丰富的职工从事技术复杂、难度大、精度高的工序或操作。
11.3根据不同工艺特点和技术要求,选用满足施工要求的机械设备,健全各项机械管理制度,确保机械设备处于最佳使用状态。
11.4位移技术人员应经常深入现场,对施工现场操作质量进行巡视检查,现场技术人员以施工全过程跟踪检查。
12、安全保证措施
12.1本着“安全第一、预防为主”这一原则,提高安全意识,健全施工现场意外伤害应急预案,认真学习岗位全职责和安全操作规程,提高业务水平和劳动技能,树立安全生产、规模操作的思想,以防患于未然。
12.2确保机械设备安全使用,机械设备操作人员必须遵循设备的操作规程,机械操作人员机动车驾驶人员必须有相应的特殊工种上岗证书,严禁无证上岗,严禁机械、设备带病和违章作业。
12.3施工场地公共设施及地下管线的保护
根据业主提供的“地下管线”资料,施工前对地下管线资料进行仔细分析,了解、 掌握施工场地地下管、线分布、走向布局;对现场管线及建(构)筑物及相关单位进行详细调查,充分了解保护对象所允许的变形量及其它详细资料,并得到保护对象所有人的认可。为管线建(构)筑物的保护提供科学的依据。
遇有管线的部位明确作出“标记”,施工前组织专门的技术、安全交底。
施工过程中先进行必要的物探或开挖样洞,予以核实后再进行施工,避免损坏管线;对万一遇有探明以外的盲管、线,应及时作出应急处理方案,并立即上报有关部门。 13、环保措施
13.1在干燥季节,土石方运输及填筑施工时,要配备洒水对施工便道、路基作业区进行洒水固尘。在土石方运输过程中,要跨越地方沥表(混凝土)路面时的,对运输车辆必须限速行车;对车辆碾压的污迹及由车上散落路面的土石,要派人及时清除。
- 20 -
13.2取土场开挖完毕,宜恢复为家田,不能恢复的则应整平,并设有向外的排水坡,在其上种草皮、树木等加以绿化,以防造成土流失。
13.3弃土场选位时必须慎重,要综合考虑对农田、水利、河道、交通的影响。弃土场的封闭要做适当处理,比如整平绿化等。
- 21 -
路基试验段填筑记录表 填料类别 最大干密度 级配碎石 2.15kg/cm3 原地面高程 碾压后高程 最佳含水量 液限 碾压前后高差 5.4% 实测含水量 塑性指数 压实质量 碾压遍数 K30 变形模量Ev2 / / / / / / / / / / / / / / 动态变形模量Evd 压实系数K 压实系数n / / / / / / / / / / / / / / 7天饱和无侧限抗压强度 / / / / / / / / / / / / / / 层位 点位里程 位置
- 22 -
路基试验段压实指标汇总表
第 层 里程部位 碾压遍数及组合 碾压遍数 组合方式 填料组别: 组 填料湿密度 (g/cm3) 含水量 5.4% 干密度 2.15g/cm3 压实系数 k 松铺厚度: cm K30 MPa EVD 结论 Mpa/m
- 23 -
附录A 路基填料分组
A.0.1 一般土作为路基填料时,可按土颗粒的粒径大小分为巨粒土、砂类土和细粒土。
A.0.2 巨粒土、粗粒土填料应根据颗粒组成、颗粒形状、细粒含量、颗粒级配、抗风化能力等,按表A.0.2进行分组。
表A.0.2 巨粒土、粗粒土填料分组 一级定名 类 别 巨粒土 碎石类土 名 称 硬块石块土 石软土 块石土 说 明 粒径大于200mm颗粒的质量超过总质量的50%(不易风化,尖棱状为主) 粒径大于200mm颗粒的质量超过总质量的50%(易风化,尖棱状为主) 细粒含量 颗粒级配 二级定名 名 称 填料分组 — — 硬块石 Rc>15MPa的不易风化软块石 Rc≤15Mpa的不易风化的软块石 易风化的软块石 风化的软块石 级配好的漂石 级配不好的漂石 级配好的含土漂石 级配不好的含土漂石 土质漂石 土质漂石 级配好的卵石 级配不好的卵石 级配好的含土卵石 级配不好的含土卵石 土质卵石 土质卵石 级配好的碎石 级配不好的碎石 级配好的含土碎石 级配不好的含土碎石 土质碎石 土质碎石 级配好的粗圆砾 级配不好的粗圆砾 级配好的含土粗圆砾 级配不好的含土粗圆砾 土质粗圆砾 土质粗圆砾 级配好的粗角砾 级配不好的粗角砾 级配好的含土粗角砾 级配不好的含土粗角砾 土质粗角砾 土质粗角砾 级配好的细圆砾 级配不好的细圆砾 级配好的含土细圆砾 级配不好的含土细圆砾 土质细圆砾 土质细圆砾 级配好的细角砾 级配不好的细角砾 级配好的含土细角砾 级配不好的含土细角砾 土质细角砾 土质细角砾 A A B C D A B A B B C A B A B B C A B A B B C A B A B B C A B A B B C A B A B B C A B A B B C 块石类 — — 良好 不良 良好 不良 — — 良好 不良 良好 不良 — — 良好 不良 良好 不良 — — 良好 不良 良好 不良 — — 良好 不良 良好 不良 — — 良好 不良 良好 不良 — — 良好 不良 良好 不良 — — <5% 漂石土 粒径大于200mm颗粒的质量超过总质量的50%(浑圆或圆棱状为主) 5%~15% 15%~30% >30% <5% 卵石土 碎石类 碎石土 粒径大于60mm颗粒的质量超过总质量的50%(尖棱状为主) 粒径大于60mm颗粒的质量超过总质量的50%(浑圆或圆棱状为主) 5%~15% 15%~30% >30% <5% 5%~15% 15%~30% >30% 粗 砾 土 砾石类 细砾土 粒径大于20mm颗粒的质量超粗过总质量的50%(浑圆或圆棱圆状为主) 砾土 <5% 5%~15% 15%~30% >30% <5% 5%~15% 15%~30% >30% <5% 5%~15% 15%~30% >30% <5% 5%~15% 15%~30% >30% 粗粒土 粗角粒径大于20mm颗粒的质量超砾过总质量的50%(尖棱状为主) 土 细粒径大于2mm颗粒的质量超过圆总质量的50%(浑圆或圆棱状砾为主) 土 细角粒径大于2mm颗粒的质量超过砾总质量的50%(尖棱状为主) 土
(续上表)
- 24 -
粗粒土 <5% 砾砂 粒径大于2mm颗粒的质量超过总质量的25%~50% 5%~15% >15% <5% 粗砂 砂 类 土 中砂 粒径大于0.25mm颗粒的质量超过总质量的50% 粒径大于0.075mm颗粒的质量超过总质量的85% 粒径大于0.075mm颗粒的质量超过总质量的50% 粒径大于0.5mm颗粒的质量超过总质量的50% 5%~15% >15% <5% 5%~15% >15% 细砂 粉砂 <5% 5%~15% — 良好 不良 良好 不良 — 良好 不良 良好 不良 — 良好 不良 良好 不良 — 良好 不良 — — 级配好的砾砂 级配不好的砾砂 级配好的含土砾砂 级配不好的含土砾砂 土质砾砂 级配好的粗砂 级配不好的粗砂 级配好的含土粗砂 级配不好的含土粗砂 土质粗砂 级配好的中砂 级配不好的中砂 级配好的含土中砂 级配不好的含土中砂 土质中砂 级配好的细砂 级配不好的细砂 含土细砂 粉砂 A B A B B A B A B B A B A B B B C C C 注:1 颗粒级配分为良好(Cu≥5,且Cc=1~3)和不良(Cu<5,且Cc≠1~3)。 2
式中:不均匀系数Cu=d60/d10;曲率系数Cc=d30/(d10×d60)
d10、 d30、 d60分别为颗粒级配曲线上相应于总质量10%、30%、60%含量颗粒的粒径。
2 硬块石为单轴饱和抗压强度Rc>30MPa的块石;软块石为单轴饱和抗压强度Rc≤30MPa的块石。 3 细粒含量指黏粒(d≤0.075mm)的质量占总质量的百分数。
A.0.3 细粒土填料应根据土的塑性指数Ip和液限含水率WL,按表A.0.3进行分组。
表A.0.3 细粒土填料分组 一 级 定 名 土 名 Ip≤10,且粒径大于0.075mm颗粒的质量不超过全部质量的50%的土 粉土 液限含水率wL 土 名 二 级 定 名 塑 性 图 填料分组 wL<40% 低液限粉土 B线:w =40塑性指数IpC A(w L -20)4030C线:细粒土 粉质黏土 黏土 wL≥40% 高液限粉土 2010CL线:Ip=17线:Ip=10Ip.=063DMHwL%)液限 (D M黏性土 10<Ip≤17 wL<40% wL≥40% wL<40% wL≥40% 低液限粉质黏土 高液限粉质黏土 低液限黏土 高液限黏土 01020304050607080C D C D E Ip>17 有机土 有机质含量大于5% 注:1 液限含水率试验采用圆锥仪法,圆锥仪总质量为76g,入土深度10mm。 2 A线方程中的wL按去掉%后的数值进行计算。
- 25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