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麻雀》教后感

2023-12-15 来源:爱站旅游
导读《麻雀》教后感
《麻雀》教后感

作者:杨静

来源:《小学语文教学·人物》 2018年第9期

走下讲台,我心情舒畅。走出教室,发现一缕阳光透过窗户扑进来,斜照在走廊上,窗外阳光灿烂,微风拂动,走廊上,绿萝株株亭亭,早晨洒过水的痕迹还在,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亮亮,似星星落在了上面眨巴着眼睛。我喜欢这样阳光斜照的感觉,让人嗅到美好事物微笑着缓缓打开的意味。

坐在办公桌前,仍在回味着刚才上课时的美好瞬间。

《麻雀》是语文S 版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属于经典老课,因看过太多本课的教学课例,我几乎知道学生会往哪个方面回答,就没有太多的期望,所以课堂上“以读为主,以读代讲”,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学会抓住关键词句,结合重点词语来谈这是一只什么样的小麻雀,这是一只什么样的老麻雀,这是一只什么样的猎狗,逐步培养学生抓重点词体会感悟句意的能力。就这样在交流中理解,在理解中指导朗读,在朗读中让老麻雀的形象丰满起来。课堂在学生的反复朗读、互相交流补充中进行着。忽然,教室里举起了一个“小问号”:“老师,我有一个疑问,作者为什么站那儿一动不动看着这一幕发生呢?难道作者不怕小麻雀被猎狗吃了吗?”话音刚落,教室里就一阵骚动。这个问题太有价值了,把它抛给学生,岂不更好?“同学们,我觉得这个问题提得特别好,你们觉得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做?”

“我觉得作者是想看看爱的力量有多强大。”

“我反对!难道作者提前看到树上有老麻雀了吗?”

“我认为作者本来想救小麻雀,忽然发现老麻雀飞下来了,于是就想看看这是一场什么样的较量。”

“我不同意!难道作者会为了看一场较量,而置小麻雀的生死于不顾吗?”……

大家因这一问题讨论得热火朝天,争得面红耳赤,而我呢,则站在一边做“双面人”。一会儿觉得甲说得有理,一会儿又觉得乙的说法更合逻辑。其实我是想让他们打开思路,调动自己所学展开讨论。“不愤不启”,等他们把所有情况都考虑完仍没有答案时,再去点拨。

惊喜的一幕发生了!“老师,我觉得应该是这样的,当时发生这一幕其实非常快,也许只有几秒钟。而当作者在写这件事时,用了慢镜头的写法,把几秒钟发生的事通过详细而具体的语言描述出来,让当时的场景再现。”

“哗……”不知是在谁的带动下,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我静静地看着这一幕,无比享受。

“老师,我想起来了,这种写法您曾经讲过,‘放慢镜头,拉长时间’可以把细节刻画得更形象更具体。”

所谓作文中的“放慢镜头,拉长时间”,就好像是电影中的慢镜头一样,为的是凸显人物在特定的情景下的情感,给大家留下深刻的印象。比如久别重逢的亲人突然相见,奔向前去相拥的那一刻,通常用慢镜头呈现他们一个个细微的动作,让观众体会人物激动、兴奋、百感交集的情感,加深了对人物内心情感世界的感受和认识。写作文时,为了突出人物性格、特点、

精神品质,也会用放慢镜头的写法,将人物在特定情景下的动作细致刻画出来。在写作中,抓住那些典型的动作,拉长时间,进行细节刻画,能够达到增强感染力的表达效果。

“老师,我们班屠蕴蓝写妈妈接她时的那个场景,就用了这种写法。”

“老师,邵薇羽也用过。”

“老师,陈昕雨也用过。”

“老师,我也用过,我还知道这篇文章的作者是屠格涅夫,我想来给大家交流一下。”

此刻我站在教室的一个角落,倾听着学生的回答,无比幸福。还讲什么呢,如此甚好!

记得在“本真课堂”教研时,我们专门进行过关于朗读指导的教学研讨。当时叶峰亮主任引用了叶圣陶老先生的一句话———“阅读教学总得读”,让我印象深刻。是啊!在课堂上我们唯恐学生不会,一直努力在讲,讲学生一读就懂的内容,讲学生心中早已明了的情感。课堂每次都是满满当当。可学生呢?从低年级时对语文的兴味盎然到高年级时课堂上举手的寥寥无几,这个问题确实值得我们每一名语文教师深思。张田若先生说:“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于永正先生说:“语文教学的所谓亮点,首先应该在朗读上。”由此可见,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那次研讨后,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特别重视指导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课堂上我不仅让学生读,更让他们读出层次:“理解前的读”,“理解中的读”和“理解后的读”要求各有不同。在执教《麻雀》这一课,指导朗读时我设计了三个层次,“理解前的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感知大意;“理解中的读”,要求关注重点词,边读边想象画面,在读中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理解后的读”,要求带着自己的理解和体会读出情感。就是这样,课堂上我努力堵住繁琐分析的道,迈开语言训练的步,带着学生走上朗读感悟的路。学生在一步步的朗读中理解、感悟、体验、思考……于是,他们走进文本,在反复的朗读中有了疑惑,他们不断交流,有了自己的理解;他们跳出文本,无论是情感体验还是写作技巧,都有了自己的发现,而这一切都是属于自己的独特体验。

课标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课堂上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作为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其实语文学科的特殊性就在这里,学生不仅仅是文章的阅读者,还是拥有自主权利、自主意识、积极参与的解读者。庆幸我们每次的学习探讨都始终秉承“本真”的课堂教学理念,尊重学生,让学生真实地感受文字、文学和文化。

自学校提出“本真课堂”理念以来,老师们都在自己的课堂上不断探索,大家一起研讨,共同成长。记得当校领导刚开始让我们依托课标解读教材、围绕教材解读课标时,我感到无从下手,觉得自己高度不够,后来在张胜辉校长的一再鼓励下,我开始慢慢去翻阅课标。在王聪聪主任和叶峰亮主任的引领下,我开始尝试研读课标、细读文本。慢慢地,在一次次的教学研讨中,我不再像以前那样,只要备课就钻进教学环节的设计里,而是从教学目标的设定入手。因为我知道,一个精美的教学预设必须首先“定标”,而教学目标是教学的起点和归宿,是教学活动的核心和灵魂,统率着教学的全过程,决定着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优劣。著名语文特级教师吉春亚说过:“你的课堂设计的每个环节都应该围绕目标展开,哪怕是每一分钟。”所以在备这一课时,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及学段要求,把“抓住描写小麻雀、猎狗、老麻雀的神态、动作的句子,体会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确定为本课的教学重点,把“领会作者的写法”作为本课的教学难点。所以当学生讨论这个问题时,我就放手让他们辩论下去,在探讨中让学生体会情感,领会写法。

170 多次的“本真课堂”教研活动,是一群追梦人迈出的有力的步伐,留下的深深的足迹,我们用行动诠释“本真教育”。

相信在“本真课堂”理念引领下的我们,会让更多的意料之外的问题变成情理之中的收获。

抬头看窗外,阳光正暖,风景独美!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