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编 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 第一章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一、空想社会主义
(一)空想社会主义的产生于演化 产生于16世纪
深刻的思想来源:古代的理想社会观,影响了16世纪的理想家与社会学家。
孔子《礼记 礼愿篇》:大同社会。《礼运 大同篇》:大道之行,天下为公,选贤与能。
柏拉图《理想国》:实现以奴隶主统治的等级森严的等级制度。 1516年,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 莫尔 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6~17世纪英国莫尔(空想社会主义的创始人):《关于最完美的国家制度和乌托邦新岛既有益又有趣的金书》简称《乌托邦》。
意大利康帕内拉:《太阳城》 初期的两本代表作。
德国闵采尔:宗教改革家,杀地主、分田地、防反攻,建立“太平天国”。 第二阶段:18世纪 中心是法国 摩莱里:《自然法典》
马布利:《论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吃大锅饭,平均主义 巴贝夫:《土改法规》、《经济法规的方案》
第三阶段:19世纪20~30年代(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法国的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的欧文。
第四阶段:19世纪40年代 法国的布朗基《社会批判》上下卷 “法国工人运动的头脑和心脏”。
德国的魏特林:《和谐与自由的保障》 “枯燥,不清楚无产阶级的革命使命”。 (二)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的理论精华与缺陷
1、法国的圣西门:19世纪开始关注 《新基督教》、《论实业制度》 精华:(1)明确提出国家只是社会形式,所有制是社会的基础 (2)提出了社会主义仍然应坚持按劳分配
缺陷:(1)论证了私有制及其合理性,不主张废除私有制
(2)反对武装斗争和暴力革命,强调通过道德教育实现社会变革
2、法国的傅立叶:《全世界的和谐》、《经济的与协作的新世界》、《论情欲的力学》 精华:(1)明确提出公有制代替私有制有其必然性,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必将被社会主义所取代
(2)社会主义社会将消除城乡差别、工农差别、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差别 (3)提倡妇女解放,反对禁欲主义(情欲是社会发展的基础与动力) 缺陷:(1)主张保留私有制;为私有制作辩护
(2)反对一切形式的政治斗争和暴力斗争(说服形式)
3、英国的欧文: 《新社会观》、《人类思想和实践中的革命》 有思想有行动 精华:(1)明确提出私有制是一切罪恶的根源
(2)明确提出国家消亡的思想(比圣西门早,阶级消灭)
(3)主张通过组织公社的原则向社会主义过渡 →高明之处
行动上:1824年,欧文进行了社会主义实验,建立“太阳城”,1828年宣布太阳城解散。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对他的实验无论给予多高的评价都是不过分的。”
缺陷:(1)反对任何形式的阶级斗争和暴力革命,主张通过道德感化和教育自新向社会主义之谷过渡
(2)带有浓厚的功利主义色彩。 (三)对空想社会主义的评价 1、从贡献来看
(1)初步探讨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明确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动力,为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历史唯物主义作出了贡献。
(2)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为唤醒工人阶级的觉悟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3)对社会制度的合理设想,为科学社会主义制度的创立作出了贡献。 2、从不足来看:
(1)空想社会主义的思想观仍然是唯心主义观,找不到变革社会的正确道路。
(2)不清楚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把革命的主导力量放在了手工业者的手中(魏特林) (3)否认武装斗争和暴力革命,认识不到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二、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 (一)历史条件
1、经济条件:(1)纺线机的改进 (2)蒸汽机 (3)机器制作标准化 (4)炼钢技术改进
2、阶级条件(政治条件):
19世纪30~40年代,欧洲三大工人运动: 1831年11月法国里昂纺织工人起义
英国1836~1848年的宪章运动 争取民主权利、选举权利(工联主义) 1844年3月德国西西里纺织工人武装起义(但没有政治纲领) 3、思想条件(哲学条件):
(1)德国的古典哲学:康德 谢林 黑格尔 费尔巴哈
黑格尔的《辩证法》 保守命题: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 否定之否定 现存的都要消灭 费尔巴哈《唯物主义》 批判宗教神学发展起来(宿命) 社会发展是人的感情推动的 (2)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
威廉佩利 亚当斯密 大卫李嘉图 提出了必要劳动时间时间的概念 (3)空想社会主义 4、自然科学条件:
19世纪40年代 康德 拉普拉斯 的“星云假说” 维勒的有机化学成就 赖尔的地质渐变论 能量守恒定律 细胞学说
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
(二)社会主义从空想发展为科学
1、社会主义创立的第一块基石:历史唯物主义
1844年,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神圣家族》,第一次明确提出:物质决定意识,同样适用于社会历史领域,即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1845~1846年 马克思恩格斯合著《德意志意识形态》,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又首次提出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揭示了社会发展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唤醒了工人阶级的觉悟,为无产阶级提供思想理论武器,为科学社会主义奠定了第一块基石。 2、社会主义的第二块基石:剩余价值学说 1844年 恩格斯《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 马克思《1844年政治经济学、哲学手稿》
1847年 马克思《哲学的贫困》:接受大卫李嘉图的政治经济学研究的重要观点——劳动价值论。
1847年 马克思《雇佣劳动与资本》:明确提出剩余价值理论(创立的标志) 揭示了资产阶级剥削的实质,指出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是根本经济利益的对立,矛盾不可调和。无产阶级只有通过暴力革命消灭资本主义,建立新制度,才能摆脱受剥削压迫的地位,成为社会主义的主人,进一步提高了工人阶级的觉悟,明确了革命的目标,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奠定了第二块基石。
(三)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标志——《共产党宣言》 1、主要内容
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 第一章 无产者和资产者
第二章 无产者与共产党人(无产阶级要取得革命胜利,必须要有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 第三章 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文献(对种种自封为社会主义的错误思潮的批判) 第四章 共产党人对各种反动派的态度 主要思想:
(1)阐述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是人类历史发展规律; (2)指明暴力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是无产阶级完成历史使命的基本途径;
(3)论述了共产党的性质、特点、纲领、目标和策略原则,奠定了无产阶级政党学说的理论基础;
(4)对当时流行于欧洲各国的形形色色的社会主义思潮和流派进行了分析和批判,揭露了它们的阶级实质和错误根源,划清了科学社会主义与其他社会主义的界限; (5)提出了关于未来共产主义新社会建设的基本观点;
(6)阐述了无产阶级斗争的国际联合思想,指出无产阶级国际团结的重要性。 2、发表的意义:
(1)是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宣言书,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 (2)为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理论思想武器
(3)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第一个纲领性文件,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由此改变了世界的面貌。
3、马恩对于《共产党宣言》的态度
思考题:1、简要评价空想社会主义的贡献与局限
2、简述空想社会主义创立的条件及其所依据的两大基石的主要内容 3、简述《共产党宣言》一书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 专题二 世界无产阶级政党的历史与现状
无产阶级政党的诞生及在19世纪的发展 二、无产阶级政党在20世纪的总体发展 三、冷战后时代世界共产党面临的现实挑战
无产阶级政党的诞生及在19世纪的发展
(一)世界上第一个国际性无产阶级政党的诞生
(二)无产阶级政党在19世纪后半叶至20世纪初叶的发展 一)世界上第一个国际性无产阶级政党的诞生 1、诞生的条件
第一,经济条件,即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的激化,造成社会化大生产已经开始起来反抗资本主义的所有制关系,要求一个新的所有制关系。
第二,阶级条件,即欧洲各国工人运动已经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无产阶级急需先进理论指导,急需先进政党领导。
第三,思想条件,即马克思和恩格斯研究了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空想社会主义在内的世纪人类思想的最高成就,不仅吸取了它们有价值的思想,创立了马克思主义。
第四,实践条件,即马克思和恩格斯愈来愈多地直接参加革命的工人运动,特别是同当时最有影响的正义者同盟建立了联系,并通过正义者同盟在各地的小组,成立了共产主义通讯小组。 2、诞生的标志
第一,制定了《共产主义者同盟章程》。
第二,发表了《共产党宣言》。
讨论:《共产党宣言》中包括哪些无产阶级政党思想? 《共产党宣言》中党的学说理论
——无产阶级政党是工人阶级与资产之间阶级斗争发展到一定阶段上的产物 ——共产党是无产阶级的阶级性和先进性统一的政党 ——唯物史观是无产阶级政党的理论基础 ——无产阶级政党的最近目标和最终奋斗目标 ——无产阶级政党的基本策略原则 ——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和民族问题
(二)无产阶级政党在19世纪后半叶至20世纪初叶的发展 1、共产主义者同盟的活动及解散 (1)活动情况
——共产主义者同盟对1848年欧洲革命给予了积极支持。
(2)同盟解散
——1850年夏天,共产主义者同盟内部出现了以维利希和沙佩尔为代表的“左派”集团。他们与以马克思和恩格斯为代表的同盟中央委员会发生了分歧和斗争。这种分
歧和斗争最终导致了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分裂。 2、欧美工人阶级政党的建立
(1)德国社会民主党的建立和发展
——在马克思、恩格斯的帮助和指导下,以倍倍尔(1840—1913年)和威廉•李卜克内西(1826—1900年)等为代表的德国工人运动中的先进分子逐渐觉悟起来,在全德工人联合会内外开展了反对拉萨尔主义和资产阶级自由主义的斗争,并于1869年在爱森纳赫城成立了德国社会民主工党,又称爱森纳赫派。这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第一个在民族国家范围内建立的无产阶级政党。 (2)欧美各国社会主义政党的普遍建立和发展
继德国社会主义工人党之后,欧美主要国家先后建立了大批社会主义政党或组织。它们是:丹麦社会民主工人党(1876年)、美国社会劳工党 (1977年改称)、法国工人党(1879年)、西班牙社会主义工人党(1879年)、意大利工党(1882年)、俄国“劳动解放社”(1883年)、英国社会主义同盟(1884年)、比利时工人党(1885年)、挪威工人党(1887年)、奥地利社会民主工党(1888年)、瑞典社会民主工人党(1889年)、瑞士社会民主党(1889年)。
二、无产阶级政党在20世纪的总体发展
(一)马克思列宁主义政党的建立及其在世界范围的扩展
1、俄国新型无产阶级政党的建立 (1)俄国新型无产阶级政党建立的条件 第一,阶级条件。
——俄国早期工人运动,产生于19世纪60年代初。据统计,1881—1886年间,俄国发生了48次工人罢工,参加者达到8万人之多。
第二,思想条件。
——在恩格斯的教育和帮助下,普列汉诺夫脱离民粹派,接受了马克思主义,逐步成为一个献身无产阶级革命的马克思主义者。1881年以来,普列汉诺夫先后把《共产党宣言》、《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等著作翻译俄文,使马克思主义在俄国得到迅速传播。
——1889年,列宁建立和组织了“萨马拉马克思主义小组”,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同时,他与俄国其他一些城市如下新城、弗拉基米尔和彼得堡等地的马克思主义者保持联系,宣传马克思主义和开展革命工作。
——1895年12月9日,列宁起草了《社会民主党纲领草案》。1896年6——7月,列宁又起草了《党纲说明》。在这个纲领草案及其说明中,列宁写道,党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纲领,党的最终目标是夺取政权,建立社会主义。
——1901年秋至1902年2月,列宁写成《怎么办》一书,系统阐述了无产阶级的建党学说:建立一个集中统一的无产阶级政党;党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以马克思主义先进理论为指导;党是工人阶级组织的最高形式。 第三,组织条件。
——在列宁的催促下,1898年3月1-3日,来自彼得堡、莫斯科、基辅等地工人组织的代表9人,在明斯克秘密召开了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全国第一次代表大会。大会的召开,宣告了俄国社会民主工党诞生。
2)俄国新型无产阶级政党建立的标志
——1903年7月17日至8月10日,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召开,布尔什维克的出现标志着俄国新型无产阶级政党的诞生。
——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是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原则;“凡承认党纲,在物质上帮助党并亲自加入党的一个组织的人,可以作为党员”;以列宁为首的革命派获得多数。
2、马克思列宁主义政党在世界范围的扩展
——19世纪20年代末,世界上有40多个国家建立共产党。
——19世纪30年代末,世界上拥有76个共产党,党员2000多万。
——19世纪80年代中期,全世界共产党的数量增长180多个,党员9000多万。
(二)共产主义政党的执政实践
1、俄共(布)或联共(布)的执政实践 (1)列宁时期(1917-1924) ——战时共产党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2)斯大林时期(1924-1953) ——高速工业化 ——农业全盘集体化 ——大清洗
(3)赫鲁晓夫时期(1924-1964)
——对斯大林的功过作出评价,未能找出错误的根源,得出应当汲取的教训。
——宣布苏联已变成全民国家,苏共已变成全民党,提出到80年代初苏联要基本建成共产主义社会。
(4)勃列日涅夫时期(1964-1982)
——试行新经济体制,强调提高制定计划的科学水平,扩大企业的经济权力。 ——宣布苏联建成发达的社会主义社会。
5)安德罗波夫时期(1982-1984)和契尔年科时期(1984-1985) ——完善发达的社会主义。
(6)戈尔巴乔夫时期(1985-1991) ——发展中的社会主义
——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 2、南斯拉夫共产党的执政实践
第一,从1950—1963年是“工人自治”阶段。宣布将生产资料国家所有制改为社会所有制,并规定在企业中建立工人委员会,把企业的管理权交给工人,标志着自治社会主义制度的开始。
第二,从1963年到60年代末是“社会自治”阶段。特点是:自治由工厂扩大到国家机关和社会事业单位,使工人自治发展为社会自治;企业不再上交投资基金税,只向国家交纳供社会行政费用的税款,国家把扩大再生产资金的支配权下放到企业;实行市场经济。
第三,从1970年代初开始是实行的联合劳动和建立在联合劳动基础上的政治自治制度的阶段。在经济制度上,通过劳动组织的相互联合协调而加强社会经济的统一集中。这是一种以联合劳动为基础的自治社会经济体制。在政治制度上,根据1974年的宪法,南斯拉夫各级议会由代议制改为代表团制。
3、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实践
——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1949-1956) ——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1956-1966) ——“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 ——徘徊时期(1976-1978) ——改革开放新时期(1978—) 4、其他国家共产党的执政实践
——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古巴、越南、朝鲜、老挝等国家共产党执政实践
三、冷战后时代世界共产党面临的现实挑战 (一)苏东剧变冲击下的世界各国共产党
1、对欧洲共产党的冲击 ——截至1998年,共产党组织由35个较少到21个,党员由260多万较少到不足100万。
2、对北美洲和大洋洲共产党的冲击
——剧变前党员2万多人,到21世纪初期党员数量不足万人,减少2/3以上。 ——1991年,美国共产党分裂,丧失党员1/3。
——1990年,澳大利亚共产党解散,与原有左翼力量组建“新左翼党”。 3、对亚洲拉丁美洲非洲共产党的冲击 ——1990年,缅甸共产党解散;1997年,菲律宾共产党党员仅有4000人;1992年,蒙古共产党改名“民族民主党”。
——剧变前拉丁美洲有共产党组织40多个,剧变后大多共产党出现分裂和分化,组织力量削弱。 ——1993年,突尼斯共产党改名为“革新运动”,1998年改为“社会民主运动”;1993年,阿尔及利亚社会先锋党解散。
(二)当前世界共产党的总体状况及其面临的巨大挑战
1、当前世界共产党的总体状况
——世界共产党组织100多个,党员8000多万。还存在五个共产党执政国家,即中国、越南、古巴、老挝和朝鲜。10多个国家共产党是的参政党。 ——五个共产党执政的国家,在不同程度地改革开放。 ——世界共产党组织都在积极探索复兴之路。 2、当前世界共产党面临的巨大挑战 (1)新科技革命的挑战
——如何看待社会主义和共产党主义的物质基础?如何分析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阶级结构?如何确定世界社会主义的新战略?执政的共产党如何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
(2)全球化的挑战
——全球化首先是经济全球化。
——全球化改变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文化生活,改变传统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等
——全球化是一个现实问题。
——共产党如何完成改变资本主义,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党主义。 3)民主化的挑战
——在共产党执政的国家,封建主义传统有很深的文化土壤。
——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民主化的压力。 4)当代资本主义的挑战 ——与自由资本主义相比,当代资本主义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比如,社会结构与社会生活,社会化程度,现代化程度,等等。
——如何认识资本主义的历史进程?如何认识马克思主义主义“两个必然”?当代资本主义处于什么样的发展阶段?为什么垂死腐朽的资本主义,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浪潮中还这么发达?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竞争中这样才会立于不败之地?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现在处于什么状态,发展趋势是什么? (5)社会党的挑战
——19世纪末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者一分为二,形成以社会民主党为主的改良的社会主义和以共产主义为主的革命的社会主义。
——第二世界大战以后,有40多个社会党(工党、社会民主党)通过议会选举上台执政或联合执政。它们提出增进工人和人民福利,促进工人参与民主管理,扩大工人民主自由权利等,建树颇多。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以后,1992年,社会党国际第19次代表大会,认为民主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
——为什么民主社会主义的影响会越来越超过科学社会主义的影响?如何看待民主社会主义的理论、实践及其趋势?为什么苏东各国共产党主义政党要转向民主社会主义?执政的共产党对社会民主党的理论与实践能吸收哪些有用的东西?资本主义国家的共产党如何应对强调的社会民主党的竞争? 6)共产党自身的挑战
——共产党的生机和活力,源于它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如何加强阶级阶级、扩大群众基础?作为执政党或参政党和在野党,如何保持自身特性?如何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代表先进文化发展方向,代表人民群众根本利益?
专题三 十月革命以前的世界社会主义运动
一、19世纪上半叶欧洲社会主义思潮与运动的最初发展 二、19世纪下半叶的世界社会主义运动 三、20世纪初的世界社会主义运动
一、19世纪上半叶欧洲社会主义思潮与运动的最初发展
(一)资本主义在欧洲的早期发展与欧洲独立工人运动的兴起 (二)19世纪上半叶欧洲的社会主义思潮与运动
(三)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左翼——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诞生
(一)资本主义在欧洲的早期发展与欧洲独立工人运动的兴起
1、资本主义在欧洲的早期发展
(1)14-15世纪西欧开始出现按资本主义方式经营的手工工场
(2)16-17世纪西欧一些地区出现采取资本主义方式经营的农场、牧场和手工作坊
3)16世纪的尼德兰革命到17世纪的英国革命和18世纪的法国革命,标志着资产阶级作为一支强大的政治经济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讨论:如何评价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及其发展? ——历史进步 ——社会代价
2、欧洲独立工人运动的兴起
(1)自发阶段——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
——1779年,英国人卢德首先发动一种自发的工人抗争 (2)自为阶段——19世纪三四年代以来
——1831年和1834年的法国里昂丝织工人起义 ——1836年至1848年英国工人的宪章运动 ——1844年德国的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三大工人运动的特点 ——目的性 ——革命性 ——组织性
(二)19世纪上半叶欧洲的社会主义思潮与运动
1、社会主义思潮与运动的诞生及其在19世纪前的发展 (1)空想社会主义的诞生 ——莫尔《乌托邦》、闵采尔《布拉格宣言》、康帕内拉《太阳城》 (2)空想社会主义的发展 ——温斯坦莱《自由法》、梅叶《遗书》、摩莱里《自然法典》和马布利《论法制或法律的原则》
2、19世纪上半叶欧洲形形色色的社会的社会主义思潮与运动 (1)封建的社会主义
——维护土地贵族利益,限制资本家财富迅速膨胀 (2)小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
——站在小私有者的立场放低现代资本主义 3)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
——用社会主义话语批时弊,倡导改革,维护社会秩序 (4)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
3、空想社会主义无力担当指导工人运动的历史重任 ——极为宝贵的思想材料
——无力回答无产阶级面临的迫切理论问题
(三)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左翼——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诞生
1、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理论前提——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 (1)马克思和恩格斯把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
——1844年马克思发表《论犹太人问题》和《<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标志着世界观转变的彻底完成
——1844年恩格斯发表《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和《英国状况》,标志着世界观和政治观转变的完成
——1844年后,马克思恩格斯合作或分撰《神圣家族》、《关于费尔巴哈提纲》、《英国工人阶级状况》、《德意志意识形态》、《哲学的贫困》等,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 ——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诞生
讨论:科学社会主义诞生有何历史意义? 2)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的历史意义
——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一次历史性飞跃 ——把社会主义运动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把工人运动推进了一个新阶段 ——改变了历史发展的发展方向
2、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诞生——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建立 (1)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建立
——1847年6月在伦敦举行改组大会
(2)共产主义者同盟的纲领——《共产党宣言》
——基本思想: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阶级斗争、阶级解放 ——用唯物主义分析了人类社会的历史
——总结了无产阶级斗争经验,提出无产阶级专政是无产阶级获得解放的根本道路 ——阐述了无产阶级政党的学说
——阐明了阶级解放与人的解放的关系 ——阐明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全球化进程 (3)共产主义者同盟的组织原则 ——民主制原则
(4)共产主义者同盟的主要活动 ——投入革命
——同盟解散(1852年11月)
——解散原因(内部分裂与外部镇压 (5)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历史地位
——世界上第一个以科学社会主义为指导的无产阶级政党 ——“是一个极好的革命活动学校” ——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提纲了经验教训
3、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在欧洲1848年革命中的初步发展 (1)1848年革命及欧洲无产阶级在革命中的表现
——爆发原因(封建生产关系阻碍新生产力发展、经济危机、阶级矛盾尖锐) ——爆发表现(意大利、法国二月革命和六月起义、德国三月革命) 2)1848年革命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中的历史地位 ——西方社会发展进程的一个转折点
——欧洲工人运动、社会主义运动和共产主义运动的里程碑 (3)马克思和恩格斯对1848年革命经验教训的总结和反思 ——历史的发展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
——无产阶级必须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需要得到农民的“合唱” ——民族独立是各民族和谐合作的必需条件
二、19世纪下半叶的世界社会主义运动
科学社会主义和其他社会主义流派 (二)第一国际和巴黎公社革命 (三)第二国际
一)科学社会主义和其他社会主义流派
1.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 2.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传播 3.其他社会主义流派
1.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发展
——新的革命如新的危机一样肯定会来临。
——工人阶级不能简单地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并运用它来达到自身的目的。 ——无产阶级的彻底解放是将把环境和人加以改造的历史过程。 ——工人阶级只有组织成为独立的政党才能作为一个阶级来行动。 2.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广泛传播 (1)马克思恩格斯的卓越贡献
——出版著作和发表文章,阐述和宣传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指导国际及其民族国家工人运动,在实践中传播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驳斥反动阶级污蔑和攻击,在同非反马克思主义斗争中传播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2)其他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重要贡献
——德国:威廉·李克卜内西、奥古斯都·倍倍尔 ——法国:茹尔·盖得、保尔·拉法格。 ——俄国:格·瓦·普列汉诺夫。 ——美国:弗· 阿·左尔格。 3.其他社会主义流派及其活动 (1)普鲁东主义
19世纪40年代产生于法国,50—60年代广泛流行于西欧国家并颇具影响的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和无政府主义思潮。核心思想:幻想通过和平改良的办法,建立小手工业生产制,实现小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 (2)巴枯宁主义
19世纪中叶的无政府主义思潮,以巴枯宁为主要代表。核心思想:宣扬绝对的个人自由,否认任何权威,反对一切国家,反对无产阶级专政;主张建立绝对自由的无政府状态的社会。 (3)英国工联主义
英国工联主义产生于18世纪后半叶,19世纪中叶宪章运动衰落后开始广泛传播。核心思想:主张把斗争限于经济范围,唯一目标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善工人的物质利益,反对暴力手段。 (4)拉萨尔主义
19世纪德国工人运动中的机会主义思潮。以拉萨尔为主要代表。核心思想:无产阶级只要通过和平的合法的斗争,争得普选权,就可以把君主专制国家变为自由的人民国家;否认无产阶级进行经济和政治斗争的必要性。 5)费边社会主义
19世纪后期,流行于英国的一种改良的资产阶级社会主义思潮。核心思想:鼓吹阶级合作、社会和平,反对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恩格斯指出,费边社会主义者主要目的“就是使资产者皈依社会主义,从而用和平和立宪的办法来实行社会主义”。费边社会主义属于社会民主主义思想体系。
二)第一国际和巴黎公社革命
1.第一国际 2.巴黎公社革命 1.第一国际
(1)第一国际的建立
(2)第一国际的活动和作用
(3)第一国际的解散 1)第一国际的建立
1864年9月28日,英国工人为声援波兰起义再次在伦敦圣马丁堂举行大会。法国工人代表以及侨居英国的德国、意大利、波兰、爱尔兰工人代表参加了大会,参加大会的工人至少有2000名。在10月11日的委员会会议上,宣布正式成立国际工人协会,简称国际(第二国际成立后,史称第一国际)。
马克思草拟了《国际工人协会成立宣言》和《国际工人协会临时章程》。 2)第一国际的活动和作用
——促进和推动各国工人运动的发展。
——支持民主运动和被压迫民族争取民族解放的斗争。 ——传播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3)第一国际的解散
1876年7月15日,总委员会在美国费城召开最后一次代表会议,正式宣告国际工人协会解散。
2.巴黎公社革命
(1)巴黎公社革命的过程及失败 (2)巴黎公社革命的伟大意义 (3)巴黎公社革命的历史经验
(1)巴黎公社革命的过程及失败
——起义成功:1871年3月18日凌晨5时,梯也尔政府派出一个团的军队,企图占领蒙马特尔高地和棱蒙高地国民自卫军的大炮阵地。这一偷袭行动点燃了巴黎公社革命的导火索。随后,巴黎人民立即开始了自发的武装起义。在国民自卫军的指挥下,起义者建筑街垒,布置岗哨,派出巡逻队,集中分散的大炮,开始向市政府进攻,巴黎人民的起义取得了胜利。 ——社会措施:摧毁资产阶级的国家机构,废除资产阶级议会制,成立了新的国家机关——巴黎公社;取消征兵制和废除常备军,以人民武装国民自卫军为唯一的武装力量;镇压反革命;颁布政教分离法令;防止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由社会公仆变为社会主人;执行灵活的经济政策;发展教育和文化事业;实行男女平等的社会政策,公社通过法令宣布妇女拥有选举权,男女教师同工同酬;实行无产阶级国际主义与和平的对外政策。
——革命失败:从5月21日到28日,巴黎人民用鲜血保卫巴黎公社的战斗,就是震惊世界的5月“流血周”。公社战士共有7.29万人在作战中牺牲。公社失败后,凡尔赛军对起义者进行了疯狂报复,2.98万人被枪杀,6万多人被投入监狱或被流放。 2)巴黎公社革命的伟大意义
首先,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其次,巴黎公社革命充分体现了工人阶级的历史首创精神和革命英雄气概,证明了无产阶级是肩负着建立新社会历史使命的伟大阶级。
再次,公社的革命实践沉重打击了各种机会主义思潮,证明了科学社会主义原理的正确性。 最后,巴黎公社为未来的无产阶级革命留下了永恒的革命原则和宝贵的历史经验 (3)巴黎公社革命的历史经验 第一,必须建立无产阶级的革命武装,为进行无产阶级革命和实现无产阶级专政提供首要条件。
第二,必须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机器。 第三,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必须是为人民利益服务的机关,机关工作人员是人民的公仆。 第四,必须建立无产阶级的革命政党,发挥党的政治领导作用。
(三)第二国际
1.第二国际建立的条件 2.第二国际的建立及其活动 3.第二国际的瓦解及其历史地位
1.第二国际建立的条件
——19世纪下半叶工人运动日益高涨 ——马克思主义在斗争中广泛传播 ——欧美工人阶级政党的建立 2.第二国际的建立及其活动
——1889年7月14日,即法国大革命胜利一百周年纪念日,国际社会主义代表大会在巴黎隆重开幕。1889年巴黎国际社会主义者代表大会,是第一国际解散后,各国工人政党和工人团体召开的第一次大规模的国际会议,这标志着第二国际的诞生。
——反对资本主义的斗争;反对军国主义的斗争;反对无政府主义的斗争;反对伯恩施坦修正主义的斗争。
3.第二国际的瓦解及其历史地位
——1919年2月,右派在伯尔尼召开了社会党国际代表会议,宣布“第二国际的复活”;1919年3月,由左派演变而来的各国共产党组织在莫斯科宣布建立第三国际;1921年,原第二国际的中派在奥地利的维也纳开会,成立社会党国际工人联合会;1923年5月,第二国际社会党的右派和中派在汉堡召开合并大会,正式宣告成立社会主义工人国际。社会主义工人国际的成立,标志着第二国际在组织上的正式终结。
——历史作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普及,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扩大了国际工人运动的范围和规模,推动了各国社会主义政党、工会、合作社以及其他工人阶级群众组织的建立和发展;领导工人阶级开展反对资本主义制度、维护工人切身利益和政治权利的斗争,丰富了无产阶级的斗争方式和斗争经验;积极开展了反对军国主义和帝国主义的斗争;确立了各党之间独立自主、平等协商的相互关系原则,探索了各国工人政党和团体间合作的方式。 第四专题
科学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实践与挫折 主要内容
一、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初步探索 二、科学社会主义在多国的实践
三、苏东剧变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挫折 一、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初步探索
(一)从军事共产主义转向新经济政策的探索 1.采取军事共产主义政策的缘由 第一,国内外的斗争非常激烈。 第二,军事共产主义符合当时流行的社会主义观念,被视为向共产主义直接过渡的好方法 。 2.军事共产主义政策实施的影响
(一)从军事共产主义转向新经济政策的探索 3.新经济政策
第一,在农业方面 第二,在工业方面 第三,在商业方面
通过新经济政策迂回、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
(二)列宁关于社会主义政权和经济建设的思想 1.列宁关于苏维埃政权建设的思想
(1)精简机构,裁减冗员,提高工作效率。 (2)改革和完善监督制
(3)改革干部政策,通过考试选拔录用国家机关干部 (4)建立和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5)实行党政分开,加强党的建设,实行党的集体领导制度。 (二)列宁关于社会主义政权和经济建设的思想 2.列宁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思想
(1)苏维埃应从“赤卫队进攻资本”向“管理俄国”过渡。 (2)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电气化,奠定社会主义物质基础。 (3)充分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建设社会主义经济。 (4)利用国家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 (5)通过合作制实现社会主义。 (6)加强社会主义经济管理。 (7)尊重知识和知识分子。
(三)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农业集体化和大清洗运动 普列奥布拉任斯基
1.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
(1)关于工业化的资金来源。 (2)关于工业化的重点。 (3)关于工业发展的速度。 (4)关于工业化的反思。
托洛茨基 布哈林
2.苏联的农业集体化
(1)农业集体化的实现,消灭了苏联社会中人数最多的一个剥削阶级——富农 (2)农业集体化的反思 3.苏联的大清洗运动
指在苏联的斯大林时期,在阶级斗争尖锐化理论指导下,利用苏维埃专政机构对众多无辜者进行的大规模的非法镇压。 大清洗运动的后果:
使党和国家失去了大批优秀的高级领导人、久经考验的老布尔什维克和各行业社会主义建设的骨干力量和专家;
严重践踏了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扼杀了干部和群众的创造性与积极性; 斯大林个人的权力进一步加强,党的领导变成个人专权。 小结
高速工业化、全盘农业集体化与大清洗这三大运动是相互一配合、互相促进的,彼此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
(四)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的形成及其特征 1.新经济政策的终止和苏联模式的形成 2.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的基本特征
“过度集权” 政治体制
(1)权力过度集中于党,党政不分、以党代政; (2)个人过度集权;
(3)干部委任制和职务终身制;
(4)权力的自我约束与不定期组织清洗。 经济体制
(1)实行国家统制经济。 (2)实行指令性的计划经济。 (3)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 。 (4)实行单一的公有制。
(5)实行极具行政管理色彩的分配制度。 (6)经济体制的自我封闭性。 文化体制
(1)思想文化领域的管理权集中于党。 (2)文化管理机构过度集权化。 (3)社会文化团体行政化。 (4)思想文化问题高度政治化。
(5)在意识形态和国家精神生活领域盛行个人崇拜。 讨论
如何评价社会主义苏联模式? 二、科学社会主义在多国的实践 (一)欧亚人民民主国家的建立
(二)20世纪50-80年代社会主义国家发展模式的早期探索
(一)欧亚人民民主国家的建立 1.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1942年1月,来自美国、 英国、苏联、中国等26 个反法西斯主义国家的 代表签署了《联合国家 宣言》,建立起了世界 反法西斯统一战线。
德意日结成军事同盟企图瓜分世界(图为希特勒和墨索里尼等在一起) 反法西斯战争的意义
第一,作为这场战争主力军的苏联为人类和平进步作出巨大贡献,国际威望空前增长,成为世界两大强国之一。
第二,东欧、亚洲出现了一批新生的人民民主国家,这些国家相继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组成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 (一)欧亚人民民主国家的建立 2.东欧国家人民民主政权的建立 波兰人民共和国(1944年) 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1945年) 匈牙利人民共和国(1945年)
南斯拉夫联邦人民共和国(1945年) 阿尔巴尼亚人民共和国(1946年) 保加利亚人民共和国(1946年) 罗马尼亚人民共和国(1947年) 德意志民主共和国(1949年) 第一类
南斯拉夫联邦人民共和国(1945年) 阿尔巴尼亚人民共和国(1946年) 第二类
匈牙利人民共和国(1945年) 保加利亚人民共和国(1946年) 罗马尼亚人民共和国(1947年) 第三类
波兰人民共和国(1944年) 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1945年) 第四类
德意志民主共和国(1949年)
(一)欧亚人民民主国家的建立
3.蒙古、越南、朝鲜人民民主政权的建立
4.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
讨论:20世纪初社会主义思想通过哪些渠道传入中国?日本、西欧、俄国 (二)20世纪50-80年代社会主义国家发展模式的早期探索 1.苏联的社会主义发展历程 斯大林 赫鲁晓夫 勃列日涅夫 安德罗波夫 契尔年科 戈尔巴乔夫
(二)20世纪50-80年代社会主义国家发展模式的早期探索 2.南斯拉夫的自治社会主义
从l950年到1963年是工人自治阶段; 从1964年到1971年是社会自治阶段; 1971年以后发展到联合劳动自治阶段。
南斯拉夫的自治社会主义发展理念:即工人阶级的解放应该由工人阶级自己去争取,而不是由国家和党来垄断和包办,工人阶级应当成为国家和社会的主人。 (二)20世纪50-80年代社会主义国家发展模式的早期探索 3.波兰的社会主义试 哥穆尔卡
爱德华·盖莱克 雅鲁泽尔斯基
(二)20世纪50-80年代社会主义国家发展模式的早期探索 4.匈牙利的社会主义道路 卡达尔·亚诺什
拉科西·马加什
(二)20世纪50-80年代社会主义国家发展模式的早期探索 5.捷克斯洛伐克的“布拉格之春” 布拉格之春 杜布切克 诺沃提尼 哥特瓦尔德
(二)20世纪50-80年代社会主义国家发展模式的早期探索
6.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保加利亚、罗马尼亚与阿尔巴尼亚的社会主义历程 7.蒙古和柬埔寨的社会主义实践
8.越南、老挝、朝鲜和古巴的社会主义实践 9.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艰辛探索
三、苏东剧变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挫折 讨论:
苏东剧变”为什么会发生? (一)苏东剧变的原因及其教训 1.东欧剧变的原因
(1)传统社会主义模式长期得不到根本改革是东欧剧变的深层社会根源; (2)来自苏联和西方国家的外部因素对东欧国家剧变起了推波助翻作用 (一)苏东剧变的原因及其教训 2.东欧剧变的教训
1)执政党的建设关系到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
(2)社会主义国家必须不断探索符合自己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
(3)处理好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相互关系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重大课题。
(二)苏联解体原因及其教训 1、苏联解体的原因
(1)从历史考察,根本原因是苏联的社会主义体制出了问题。 (2)西方国家长期的演变策略则是苏联剧变的外部因素。
(3)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世界民族主义新浪潮是推动苏联剧变的重要外部因素。 (二)苏联解体原因及其教训 2、苏联解体的教训
第一,必须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 第二,必须不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
第三,执政党必须时刻加强党的建设,保持人民公仆本色。
第四,要处理好和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既要注意不断吸收资本主义的先进文明成果,又要时刻警惕资本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
第五,正确认识社会进程与民族进程的关系,正确解决民族问题。 第六,重视知识分子问题,正确定位知识分子。
第七,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坚定不移地走改革开放之路。 讨论 主题:
苏东剧变对世界社会主义的影响及其对社会主义中国的启示。
专题五
当今世界上各具特色的 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主要内容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略) 二、当代朝鲜的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三、当代越南的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四、当代老挝的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五、当代古巴的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二、 当代朝鲜的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金日成 金正日 金正恩
(一)主体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1.主体社会主义的形成过程和内涵 形成过程:
1955年底,首提树立“主体”的问题;
1980年10月朝鲜劳动党六大通过的党章,把主体思想作为朝鲜劳动党唯一的指导方针。 1998年朝鲜通过的新宪法规定: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以主体思想—以人为中心的世界观、为实现人民群众的自主性的革命思想,作为自己活动的指导方针。 主体思想
指在朝鲜的社会主义建设中丢掉依赖心理,树立主体,即要坚持自主立场和创造性立场,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来解决革命和建设中的一切问题,反对教条主义、形式主义,反对照抄照搬别国的经验。
金日成的概括:思想上的主体,政治上的自主,经济上的自立,国防上的自卫。 2.主体社会主义基本政策
(1)关于社会主义所处的历史阶段。 (2)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原则。 (3)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目的。 (4)关于生产资料所有制。
(5)关于总的经济政策与分配原则。 2.主体社会主义基本政策 (6)关于资源配置方式。 (7)关于社会主义建设方式。 (8)关于经济发展战略。 (9)关于社会政策。
(l0)关于国内经济与国际经济的关系。 (二)经济改革与对外开放 1、经济改革 2、对外开放 3、外交政策
三、当代越南的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一)在曲折中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
胡志明市
(二)越南革新开放的历程与实践 1.革新开放的历程
2.革新开放的政策与措施 3.革新开放的理论成果
4.革新开放面临的困难与挑战
四、当代老挝的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一)建国后曲折中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 1.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概况
2老挝党四大以来革新开放的历程与成就 (二)革新开放的政策、措施与面临的挑战 1.革新开放的政策与措施 2.革新开放面临的挑战与干扰
五、当代古巴的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一)冷战时期古巴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二)苏东剧变后古巴的改革开放事业 1.苏东剧变后古巴面临的困境
2.古巴党和政府摆脱困境采取的改革措施 3.古巴改革开放的初步成就
民主社会主义思潮专题研究 民主社会主义思潮概述
民主社会主义思潮历史脉络梳理
民主社会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比较分析 民主社会主义思潮反复出现的原因分析 引领民主社会主义思潮的途径分析 基本内涵释义:
思潮:某一历史时期内反映一定阶级或阶层利益和要求的思想倾向。
——辞海[M].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79:3324.
社会思潮是在一定历史环境中,以人们的社会心理为基础,以某种思想理论为支撑,以动态形式反映一定阶级、阶层或社会群体的思想、愿望、利益、要求并在社会产生较大影响的思想潮流。”
——邓卓明.当代国外社会思潮
专题研究[M].重庆:西南 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民主社会主义的内涵:
民主社会主义,发端于十九世纪初期,是1951年社会党国际在法兰克福的成立大会宣言中提出的社会党意识形态的总合,是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社会党、社会民主党、工党所信奉的思想体系与意识形态。在目前世界诸多的政治思潮中,民主社会主义是一支涉及范围广、社会影响大的政治思潮。
民主社会主义之中的“民主”实质上是针对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而言,即指责共产党人的政权“不民主”,而只有它才是“民主”的;其中的“社会主义”是排斥科学社会主义的一种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是千百个非科学的社会主义思潮之一。 民主社会主义的主要内容
思想观 政治观 经济观 国际观
民主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
指导思想多元化 政治上的多党制 混合经济体制
民主社会主义思潮实质
民主社会主义不属于马克思主义范畴,也不属于一般的修正主义思潮。民主社会主义思潮的实质是资产阶级改良主义。
民主社会主义的“民主”没有越出资产阶级民主的范围
(二)民主社会主义的实践没有触动资产阶级所有制的根基
(三)民主社会主义所倡导的“公平分配”不能消除资本主义的两极分化
一)民主社会主义的“民主”没有超出资产阶级民主范围
民主社会主义者只讲一般民主,从来不讲社会主义民主同资产阶级民主的区别。 第二,民主社会主义者积极倡导“政治民主”,却从来不触及国家政权问题。 第三,民主社会主义者积极提倡“经济民主”“社会民主”,却从来不把实现民主同消灭私有制、消灭阶级联系在一起
民主社会主义的实践没有触动资产阶级所有制的根基
资产阶级私有制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础,不触动这个基础而以“社会主义”名义所实施的任何“改革”和“改造”,其实质都只能是对资本主义的改良 民主社会主义所倡导的“公平分配”不能消除资本主义的两极分化
民主社会主义者企图在维护私有制的基础上,通过经济政策和财政政策的调节实现“收入与财产的公平分配”,使人人都能“过着一种没有不光彩的依赖和没有剥削的自由生活。”这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 结论
民主社会主义虽然是当代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中的一个重要派,但就其实质而言,它是一种改良的资本主义。它所追求的目的不过是“消除社会的弊病,以便保障资产阶级社会的生存。”(《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80) 因此,与其说它是社会主义的 一种模式,不如说它是资本 主义的一种模式,即改良型 的资本主义模式。 民主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从19世纪40年代末到19世纪70年代
“民主社会主义” 是从国际工人运动史上的一个重要概念“社会民主主义”演变而来的。“社会民主主义”一词最早出现于欧洲1848年革命时期。
民主社会主义”和“社会民主主义”概念的使用者,细分起来大致有三种情况: 一是马克思和恩格斯
1848年2月发表的《共产党宣言》,马恩同时使用了“民主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民主”两概念,认为这两个概念相同。
二是当时欧洲各国的无产阶级社会主义者(如倍倍尔和李卜克) 三是德、法等国的一些小资产阶级的激进民主主义者和小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社会主义者
第二阶段:从19世纪70年代到19世 纪90年代中期
随着马克思主义在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中的广泛传播,社会民主主义的概念发生演变,逐渐具有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内容。在恩格斯的直接领导下,社会民主主义基本上是被当做科学社会主义的同义语使用的。
第三阶段:从19世纪中后期至20世纪第一次世界大战前
1896年7—8月在伦敦召开的第二国际第四次代表大会是一个重要拐点,它标志着社会民主党这一概念内涵发生了重大变化。这就是,它开始背弃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理论和无产阶级革命道路,把夺取政权所应采取的措施归结为一系列有关普选权的要求。
第四阶段:从1914年8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到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1917年,列宁在《无产阶级在我国革命中的任务》一文中提出了更改党的名称为“共产党”,因为社会民主主义已成为修正主义的代名词。
1918年3月,俄国社会民主党(布)接受了列宁的建议,更名为俄国共产党。这是欧洲社会民主党共产党化,共产党和社会民主党彻底决裂的开端。 第五阶段:二战后至今的各国社会民主党
1951年社会党国际在法兰克福召开成立大会,通过了《法兰克福宣言》即《民主社会主义的目标与任务》的宣言,阐述了社会民主主义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国际关系等方面的主张,激烈地攻击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国家,并第一次把“民主社会主义”作为各国社会民主党的纲领性目标。 民主社会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比较分析 经济方面 所有制方面 主体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民主社会主义 私有制经济占主体的混合所有制 始终坚持私有制为主体 所有制是一种手段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始终坚持公有制为主体 所有制关系是一切经济关系的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完全计划→计划与市场双重调节 变化轨迹 认识 计划与市场方面 转变轨迹 个性特征 分配方面 主体 原则 最终目的 政治方面 民主社会主义 资本主义自发市场→计划与市场双重调节 ① 有制结构;②分配制度:按资分配 按劳分配为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按劳分配为主 归属与份额:大多数人 共同富裕 民主社会主义 按资分配 归属与份额:私人资本家 占生产资料大多数的私人资本家 民主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民主制度 政权组织形式 政党制度 民主集中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 目标:共产主义 “人”:具体的人 民主集中对立 三权分立 多党轮流执政 思想文化方面 理论基础 指导思想 价值观 民主社会主义 唯心主义 多样化 社会公正、自由民主、世界和平 “人”:抽象的人 民主社会主义思潮反复出现的原因分析
国际原因
1. 二战后资本主义相对和平发展,为民主社会主义的传播提供了土壤。
2.战后,资本主义国家产业结构和劳动就业结构发生变化,引起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阶级结构的变化,为民主社会主义扩大了社会基础。
3.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在发展中的挫折和社会主义国家自身的失误,客观上助长了民主社会主义的传播。
4.帝国主义反动势力推行和平演变战略的产物。过去靠武力颠覆没有成功,今天就使用和平演变战略。
国内原因
1.我国正处在一个重要的社会转型时期,社会的转型必然会引起一些新思想、新问题的出现,这样就为民主社会主义思潮的发展提供了可趁之机。
2.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为新民主主义思潮的传播提供了便捷条件。 3.对民主社会主义思潮的这种不彻底的批评和退让,使得它留下了种子,在各个年代不断变异为新的形态重新登台。
民主社会主义思潮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
1. 民主社会主义思潮影响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2.民主社会主义思潮影响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3.民主社会主义思潮影响大学生对我国基本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的信心。
引领民主社会主义思潮的途径
一、积极引领民主社会主义思潮,既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要抵制各种错误思想的影响 (一)及时了解思想理论领域的各种倾向性问题,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 (二)要处理好唱响主旋律与多样化的关系,在尊重差异和包容多样中引领整合民主社会主义思潮。
二、积极引领民主社会主义思潮,不断增强党的思想理论工作的创造力、说服力、感召力 (一)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 (二)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采用“理论热点面对面”等形式,对群众思想中存在的各种疑惑作出符合实际的解答。
三、积极引领民主社会主义思潮,要利用我党执政的优势,努力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和加强网络建设
(一)营造浓厚舆论氛围,使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广大人民群
众所感知、所认同、所接受、所掌握。
(二)要进一步加强网络建设,使网络成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阵地。 四、积极引领民主社会主义思潮,学习宣传先进典型
(一)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选择先进典型的政治原则和价值尺度。
(二)树立当代道德模范,运用榜样的力量,培养人们正确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 五、积极引领民主社会主义思潮, 要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 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
(一)在国民教育中积极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 (二)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首要任务,建设我们共有的精神家园。
六、积极引领民主社会主义思潮,要做到领导干部率先垂范,起示范和导向作用 (一)各级领导干部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思想 (二)领导干部要用自己的模范行动和人格力量为群众作出榜样
七)积极引领民主社会主义思潮,要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建设中的文化作用
(一)使核心价值体系成为全民族团结和睦的精神文化纽带
(二)用优秀文艺作品所体现的核心价值观引导人们的理想追求和价值取向。
当今世界新变化与社会主义的未来 一、空想社会主义
(一)空想社会主义的产生与演化 产生于16世纪 深刻的思想来源 柏拉图《理想国》:实现以奴隶主统治的等级森严的等级制度。 1516年,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 莫尔 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6~17世纪英国莫尔(空想社会主义的创始人):《关于最完美的国家制度和乌托邦新岛既有益又有趣的金书》简称《乌托邦》。 意大利康帕内拉:《太阳城》 初期的两本代表作。 德国闵采尔:宗教改革家。
第二阶段:18世纪 中心是法国 摩莱里:《自然法典》 马布利:《论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吃大锅饭,平均主义) 巴贝夫:《土改法规》、《经济法规的方案》
第三阶段:19世纪20~30年代(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法国的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的欧文。
第四阶段:19世纪40年代 法国的布朗基《社会批判》上下卷。 德国的魏特林:《和谐与自由的保障》 二)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的理论精华与缺陷
1、法国的圣西门:19世纪开始关注 《新基督教》、《论实业制度》 精华:(1)明确提出国家只是社会形式,所有制是社会的基础 (2)提出了社会主义仍然应坚持按劳分配 缺陷:(1)论证了私有制及其合理性,不主张废除私有制
(2)反对武装斗争和暴力革命,强调通过道德教育实现社会变革
2、法国的傅立叶:《全世界的和谐》、《经济的与协作的新世界》、《论情欲的力学》 精华:(1)明确提出公有制代替私有制有其必然性,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必将被社会主义所取代
(2)社会主义社会将消除城乡差别、工农差别、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差别 (3)提倡妇女解放,反对禁欲主义(情欲是社会发展的基础与动力) 缺陷:(1)主张保留私有制;为私有制作辩护
(2)反对一切形式的政治斗争和暴力斗争(说服形式) 3、英国的欧文: 《新社会观》、《人类思想和实践中的革命》 有思想有行动 精华:(1)明确提出私有制是一切罪恶的根源
(2)明确提出国家消亡的思想(比圣西门早,阶级消灭) (3)主张通过组织公社的原则向社会主义过渡 →高明之处 行动上:1824年,欧文进行了社会主义实验,建立“太阳城”,1828年宣布太阳城解散。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对他的实验无论给予多高的评价都是不过分的。” 缺陷:(1)反对任何形式的阶级斗争和暴力革命,主张通过道德感化和教育自新向社会主义之谷过渡
(2)带有浓厚的功利主义色彩。 (三)对空想社会主义的评 1、从贡献来看
(1)初步探讨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明确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动力,为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历史唯物主义作出了贡献。
(2)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为唤醒工人阶级的觉悟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3)对社会制度的合理设想,为科学社会主义制度的创立作出了贡献。 2、从不足来看:
(1)空想社会主义的思想观仍然是唯心主义观,找不到变革社会的正确道路。 (2)不清楚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把革命的主导力量放在了手工业者的手中(魏特林) (3)否认武装斗争和暴力革命,认识不到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二、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
(一)历史条件1、经济条件:(1)纺线机的改进 (2)蒸汽机 (3)机器制作标准化 (4)炼钢技术改进
2、阶级条件(政治条件): 19世纪30~40年代,欧洲三大工人运动: 1831年11月法国里昂纺织工人起义、英国1836~1848年的宪章运动 争取民主权利、选举权利(工联主义)、 1844年3月德国西西里纺织工人武装起义(但没有政治纲领) 3、思想条件(哲学条件):
(1)德国的古典哲学:康德 谢林 黑格尔 费尔巴哈
黑格尔的《辩证法》 保守命题: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 否定之否定 现存的都要消灭 费尔巴哈《唯物主义》 批判宗教神学发展起来(宿命)、 社会发展是人的感情推动的 (2)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
威廉佩利 亚当斯密 大卫李嘉图 提出了必要劳动时间时间的概念 (3)空想社会主义 4、自然科学条件:
19世纪40年代 康德 拉普拉斯 的“星云假说”、 维勒的有机化学成就、赖尔的地质渐变论、能量守恒定律、 细胞学说、 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 (二)社会主义从空想发展为科学
1、社会主义创立的第一块基石:历史唯物主义 1844年,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神圣家族》
1845~1846年 马克思恩格斯合著《德意志意识形态》 2、社会主义的第二块基石:剩余价值学说 恩格斯1844年 《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 马克思《1844年政治经济学、哲学手稿》 马克思1847年 《哲学的贫困》:接受大卫李嘉图的政治经济学研究的重要观点——劳动价值论。
马克思1847年《雇佣劳动与资本》:明确提出剩余价值理论(创立的标志) (三)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标志——《共产党宣言》 1、主要内容和思想
(1)阐述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是人类历史发展规律; (2)指明暴力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是无产阶级完成历史使命的基本途径;
(3)论述了共产党的性质、特点、纲领、目标和策略原则,奠定了无产阶级政党学说的理论基础;
(4)对当时流行于欧洲各国的形形色色的社会主义思潮和流派进行了分析和批判,揭露了它们的阶级实质和错误根源,划清了科学社会主义与其他社会主义的界限; (5)提出了关于未来共产主义新社会建设的基本观点;
(6)阐述了无产阶级斗争的国际联合思想,指出无产阶级国际团结的重要性。 2、发表的意义:
(1)是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宣言书,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 (2)为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理论思想武器
(3)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第一个纲领性文件,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由此改变了世界的面貌。
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在实践中的丰富和完善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建党理论 1、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2、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
3、纲领:一面公开竖起的旗帜,表明党的性质
4、共产党要为无产阶级的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而斗争 5、组织原则:民主集中制
6、共产党要有自己成熟的领袖担任领导
7、共产党必须保持党内必要的思想斗争,以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二)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社会的设想
1、共产主义制度:生产力高度发达,物质财富极为丰富,能够满足社会成员的需要。 2、生产关系:生产资料全社会所有,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直接结合,进行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
3、分配形式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初级阶段:各尽所能,按劳分配)。 4、社会主义社会将消除三大差别:工农、城乡、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
5、社会成员都具有高尚的社会主义觉悟和道德品质,劳动不再作为谋生的手段,而是人的需要,人实现了全面发展。
6、阶级消灭,国家消亡,社会机构的主要职能在于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 三)列宁斯大林的社会主义思想
1、政治经济不平衡规律是资本主义发展的绝对规律,可以得出结论社会主义国家可能在一
个独立国家成立。
2、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 3、过渡时期的理论
4、斯大林模式及其思想指导
当今世界的新变化与世界社会主义的未来 一、当今世界的时代特征
(一)当今世界时代主题的转换 1、“和平与发展”取代“战争与革命”成为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 二战后世界主题的转换
战争与革命 和平与发展 和平与发展的内涵 和平与发展的关系
和平与发展同其他世界重大问题的关系 2、提出和平与发展的依据
战争危险虽然存在,但和平力量的增长却超过了战争因素的增长 引发世界大成的因素在减少
现代战争的巨大消耗成为制约战争的重要因素
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给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有利条件 东西方国家关系的重点发生了转变,从政治对立、军事对抗走向政治对话、竞争共存 3、和平与发展两大主题提出的重大意义
和平与发展高度概括了当今世界的新变化、新特点,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 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观去取代“战争与革命”对端正中国内外政策的指导思想具有重大意义 “和平与发展”充分展示了社会主义国家和世界人民的共同目标和任务 二)“要和平、求合作、促发展”是当今世界的潮流 1、维护世界和平是当今世界的根本问题 当代战争的根源、性质与特点 冷战后和平面临的新困境
第一,民族分裂思潮蔓延。
第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
第三,国际核军备控制与裁军机制受到冲击。 第四,局部冲突对地区稳定构成严重威胁。 第五,西方发达国家仍在大力加强军事力量。 维护世界和平的主要途径 第一,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国与国关系的基本原则,坚决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第二,反对任何形式的军备竞赛,实行全面而有效的军备控制和裁军。 第三,发展和壮大世界和平力量。 第四,和平解决国际争端。
第五,促进当今世界多极化的发展。 2、国际合作是维护和平促进发展的唯一选择
国际合作是指国际政治行为主体之间全面的或局部的协调、联合等协力行为。 当今世界国际合作的特点: 第一,国际合作具有全球性。 第二,国际合作具有普遍性。
第三,国际合作呈现新的趋势。主要体现:
(1)国际政治行为主体对于国际合作具有主动积极性。 (2)国际合作呈现稳定性。 (3)国际合作呈现机制性。
(4)国际合作逐步超越意识形态。 3、促进共同发展是当今世界的核心问题 发展问题的关键是发展中国家的发展 阻碍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因素
第一,国际经济旧秩序的存在是根本原因。
第二,西方国家对发展中国家发动的新“冷战”阻碍了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 第三,军备竞赛的沉重负担。
第四,地区冲突和局部战争的破坏。
第五,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中自身的失误。 谋求发展的途径
第一,改革国际经济旧秩序,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第二,积极推动南北对话,努力改善南北关系。 第三,努力促进南南合作。
第四,加快调整和改革的步伐,制定正确的经济发展战略
二、当今世界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一)当今世界资本主义经济的新变化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不同的市场经济模式 美国的宏观需求管理模式; 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模式; 法国的指导性计划模式; 日本的政府主导型模式。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新变化 调整经济政策,寻求宏观调控与市场经济之间的最佳结合点 资本所有关系更加多样,经济结构不断变化
经济关系调整的力度加大,竞争中有协调
经济关系的调整主要从微观、宏观和国际经济关系三个层面表现出来。 (二)当今世界资本主义政治的新变化 社会阶级结构复杂化、多层次化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社会阶级结构最大的变化是“中间阶层”的扩大 阶级矛盾和斗争趋向缓和,各种社会运动不断发展
以批判资本主义异化为宗旨的各种新社会运动自60年代以来却不断发展壮大 分权制衡机制发生变化,行政权力膨胀
利益集团和大众媒体在当代西方政治生活中作用增强 政党的纲领和政策趋向中庸 公民权利进一步扩大 三、国际体系的新变化
(一)国际力量对比的新变化
当前,国际体系确实酝酿着重大力量转变,总体趋势是超强走弱,诸强易位,权力开始转移并重新分布。有的学者认为,国际力量重组导致了得势、守势、失势和弱势群体的形成。 新兴大国群体迅速崛起。
美国、欧盟、日本和俄罗斯等传统大国或大国群体的相对衰落。
二)国际体系的变革
1、当前国际体系变革的缘起 后危机时代,世界格局中各大战略力量的基本走势及其力量对比的重大转变,必然导致国际体系结构的嬗变。这涉及体系构成实体的变异及其权力分配变化。其主要特征呈“乱、变、新”趋势,“乱”于金融危机后遗症治理,“变”于国际力量格局,“新”于全球治理架构。 目前,这种重大力量对比的变化尚处在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之中,还没有出现拐点,但已经朝着有利于新兴力量的方向加速发展,并展现新的特点。 2、当前国际体系变革的特征 首先,国际力量重组史无前例地冲击着西方国家对国际体系的主导权,西方掌控的传统格局正在被打破,新兴力量与传统力量共同主导将逐步取代西方单独主导。
其次,这一体系结构变化最引人注目的是,中美作为上述革命性变革的象征,它们的权重、重要性和作用凸显出来,双方之间实力差距会持续缩小,双方关系提升到全球层面,日趋平等性和合作性,兼具战略上的挑战性。
第三,世界权力中心开始从欧洲——大西洋地区向亚洲——太平洋地区转移。
第四,与历史上不同,这次国际体系变革不再是大国的专利,一直苦于在世界舞台上被边缘化的中小国家和地区权力中心,如77国集团、非盟、东盟等,也能汇集起来,以组合形式或更灵活的方式,在体系变革中积极发挥独特作用,以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
最后,未来国际力量对比的发展变化,主要还是建立在硬实力基础之上,但是,软实力的对比和分布,日趋重要,成为推动国际力量对比演进的重要驱动力。基于各大文明的理念、价值、文化及其集体认同,将奠定国际力量平衡分布的坚实基础。 3、国际体系变革中的问题
全球力量格局加速调整,暴露出上层建筑(全球治理架构)与经济基础(世界经济结构)严重脱节。
变革不是传统大国的轮流坐庄,而是体系结构顺应全球治理的革命性转型的开端,也是多样性统一的开始。体系结构的变革将使体系经历从不稳定到稳定的过程。
旧势力与新力量在全球范围内的合作和竞争将异常纠结。如:中美如何解决结构性矛盾,在新的基础上制定体系游戏新规则迫在眉睫;对于国际体系变革来说,牵一发而动全身;对于世界来说,则意义非凡。中美是否能合作共治共赢,其意义已经远远超出两国的范围。如果中美双方无法摆脱企图主导对方的心态,无法建立起总体上战略互信、持续合作的模式,它们将面临对抗的风险。未来国际体系稳定的关键在于确保中美分歧不会从根本上危及其双边关系和整个世界形势。
这次权力中心的转移是和平转移,区别于历史上的战争转移,更大的历史意义可能是去霸权化,即由亚太地区主导的未来世界权力中心不再成为掌控其他地区的工具,而成为全球和地区合作的枢纽。这就需要中美两国之间建立起在深度、广度和信任度上可以与美欧关系媲美的关系,但是在性质上又迥然不同,难度颇大。 结束语
社会主义——人类社会的未来与希望
“在千禧脱换之际,世界的命运将由两个主要因素来决定:
——社会主义中国在经济、军事、政治和意识形态领域的作用不断增长;
——欧洲(欧盟)和欧洲之外工人运动、工会和社会主义运动的作用不断增长。
所有进步力量和运动在争取重建世界社会主义斗争中的联合将成为21世纪人类迈向新社会时代的方向与标志。”
——澳大利亚经济学家科伊乔·佩特罗夫《戈尔巴乔夫现象——改革年代:苏联东欧与中国》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