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5月 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Journal of Heilongjiang Vocational Institute of Ecological Engineering May 2015 第28卷第3期 V01.28 NO.3 doi:10.3969/j.issn.1674-6341.2015.03.018 设的启示 日本企业文化特点及对中国企业文化建 李 佳 (广东医学院外语学院,广东东莞523808) 摘要:通过分析日本企业文化发展的历史背景及其特点,明确其对中国企业文化发展的借鉴意义。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6341(2015)03-0043-02 关键词:vX/x.为本;社会责任;和谐;企业凝聚力 中图分类号:F270 每个成功的企业都有其独特而成功的企业文化。企业 文化是全体员工共同遵守、自然约定俗成的行为准则。战后 第五阶段(2O世纪9o年代初一至今):满足个性需求阶 段。在当今互联网迅猛发展所带来的电子商务热潮中,如何 迅速地满足大众个性化、多元化的消费需求已逐步成为企业 经营的核心,而这种新的经营理念也正逐渐作为一种重要的 企业文化影响着现代企业的发展。 从企业管理理论的发展不难看出,日本企业文化的发展 是建立在西方科学管理理论基础之上的,相比西方科学管 日本迅速走出经济崩溃的边缘,经过几十年的不断努力,涌 现出一大批知名的跨国企业,时至今日日本企业在国际竞争 中依然占据不可动摇的优势地位,其发展动力正是源自于其 成功的企业文化。 1 日本企业文化发展的历史背景 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思想的发展是息息相关的,纵观西 理,日本企业文化的创新之处在于更注重企业中人的因素, 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可以为员工营造更加和谐的人际关系 环境,使员工充分发挥各自的能力。 2 日本企业文化的特征 方国家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我们可以大致可以将其划分 为如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18世纪下半叶—20世纪初):古典理论阶段。 这一时期企业的管理理念基本上是以机器设备为本,企业管 理主要是通过分工协作,增加劳动强度,延长劳动时间达到 任何一个企业文化的形成都与其国家的历史背景、社会 文化、社会哲学息息相关,Et本企业文化也是如此。在长期 企业提高工作效率的目的。 第二阶段(2O世纪初—20世纪30年代):科学管理理论 的经营管理活动中日本企业结合了东方传统文化与西方现 代管理理念的优点,形成了具有日本特色的企业管理模式, 日本企业文化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2.1 “和”观念影响下的企业文化价值体系 阶段。这一时期企业管理理念与上一时期基本相同,但是企 业管理的主要手段发展为利用效率与工资挂钩的薪酬制度 引导企业员工提高工作效率。 第三阶段(20世纪3O年代—20世纪50年代):人际关 系理论阶段。人际关系理论指出人的社会性,这一时期企业 作为中国邻邦的日本,其文化受中国儒家文化影响很 大。儒家“和”观念包括爱人、仁慈、和谐、互助、团结、合作、 忍让等,在企业经营活动中“和”的思想不仅包括企业内部人 与人的关系,也包括了企业外部企业与企业、企业与消费者、 企业与国家之间的和谐,在大多数日本企业的经营哲学中更 多地是强调企业对社会、国家乃至全人类所负的责任。 2.2 以人为本的企业管理体制 管理的重点在于创造一定的条件来满足人们多层次需要,协 调企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而提高生产效率。人际关系 理论使人走进了管理的核心,也为企业文化理论的产生和发 展奠定了基础。 第四阶段(20世纪5O年代_20世纪90年代):全面质 量控制阶段。最初将美国管理学家戴明的全面质量控制这 一以人为本是日本企业管理体制的重要特征,其具体体现 在终身雇佣制、年功序列制以及企业参与制三个方面,这三 种管理制度也被称为日本企业文化的三大支柱。 (1)终身雇佣制。 概念发扬光大的是日本。全面质量控制理论融合了“科学 管理”与“人本主义”的管理思想的优点,将企业中人的因素 与制度因素结合起来,通过重视团队协作,增强对工人的尊 一终身雇佣制并非法律规定,但却是日本社会约定俗成的 项默契,在该体制下企业直接从大学毕业生中招聘员工, 经录用一般不会解雇员工。终身雇佣制下的员工可以有 重,消除浪费,提高劳动效率。 一收稿日期:2015-04-08 更多对企业的归属感,可以获得更好的福利待遇;而在另一 方面,企业可以获得忠诚稳定、专业性更强的员工队伍。通 过终身雇佣,企业尊重善待员工的管理制度还可以得到更多 ....——作者简介:李佳(1981一),女,安徽亳州人,讲师。研究 方向:日语教育。 43....—— 的社会好评。 4 日本企业文化对中国的借鉴意义 中国与日本同属东方文化,在社会文化中有很多相似之 处,但日本企业的集团主义精神与中国企业的凝聚力缺失等 问题形成了鲜明对比,其中有中日社会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 经济因素,也有两国历史、国民受教育水平等社会因素的差 异。但不可否认的是,中国企业想要得到更长远健康的发 (2)年功序列制。 年功序列工资制是指员工的基本工资随员工本人的年 龄和企业工龄的增长而每年增加的一种工资体制。年功序 列制保证了员工工龄与工资的同步增长,避免了企业内部不 同年龄层的员工过度竞争,化解了员工问的矛盾,同时也使 企业员工获得更多的稳定感。 (3)企业工会制。 展,就必须借鉴日本企业文化的成功经验。 4.1 吸收先进理念,培养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植根于社会文化基础上的,是企业在长期的 日本的工会仅限于企业,也称为企业工会。工会代表工 人与资方谈判,在劳资之间起缓冲器的作用,通过提案制度 等形式使企业员工也能参与企业决策与管理。企业工会制 经营活动中逐步形成的一种精神动力,因而不能简单地拿 来。H本企业在发展之初借鉴了西方科学管理的概念,其全 度有助于企业的稳定发展,也缓解了企业主和员工之间的矛 盾,也可以防止企业管理者在企业经营过程中滥用职权损害 员工利益,同时在某种程度上加深了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 3中国企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中国企业引入外资,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 进程不断加快,作为一种先进的管理模式企业文化的概念也 被引入中国,企业文化在企业经营活动中的作用也被逐渐重 视起来。如何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是中国企业能 够健康发展的基础,也是中国企业面临的重要课题。中国企 业发展到今天,虽创造了很多发展奇迹,涌现出了很多传奇 式的创业英雄,但不可否认的是还存在众多有待解决的问 题: 3.1 企业发展迅速但寿命短 在中国可以在短时间内发展壮大的企业不少,但保持可 持续发展动力的企业却不多,有些企业甚至迅速面临破产边 缘。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企业的机会主义思想浓厚,许多企 业老板可以凭借个人的智慧、关系,抓住市场发展机遇,迅速 扩大企业规模,增加企业利润,但由于企业创立之初缺乏对 企业长远发展的规划,导致企业建立后怎样维持其继续生 存,企业向何处发展成为未知数。 3.2企业理念与实际行动不符 很多企业在如何将管理理念、企业文化融入到自身企业 中这一问题上缺乏思考,认为制定一些时髦的理念,让员工 统一制服喊喊口号就是在做企业文化。其实企业文化不是 架空的理论,是渗透在企业所有行为之中的一种行为准则, 也是全体员工自发的一种工作理念,它不仅需要企业管理者 的充分理解,更需要得到全体员工的认可。如果企业理念与 实际行动不符,就会使企业员工失去对企业理念及管理者的 信任。 3.3人才流失现象严重 人才流失问题实际上与企业文化问题息息相关,很多中 国企业采用高薪聘请人才却留不住人才,其问题往往在于企 业文化的失败。高额的薪金只是物质条件,但要真正留住人 才更重要的是留住人心。如果企业内部人际关系复杂,管理 理念不统一,企业没有稳定的发展战略,员工自然没有稳定 感、归属感,纵使高薪聘请人才也是一盘散沙,更难以言及企 业的发展了。 一44— 面质量控制的管理理念更是以美国管理学家戴明的理论为 基础建立起来的。日本企业文化的建立成功之处在于在吸 收引进这些先进的西方管理理论基础上,结合日本自身的社 会文化培育出了具有日本特色、符合日本国情的管理制度。 4.2企业文化需要以人为本 日本企业文化的三大支柱在建立之初是为了满足战后 日本国民渴望稳定的心理,但结果却发展成为日本企业竞争 力的源泉,成为了日本社会普遍认可的企业行为准则。中国 企业在建立自身文化的同时也应借鉴日本企业文化以人为 本的原则,从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企业员工与社 会环境的需要在企业的经营活动中一点一滴地积累总结,而 非直接引入自上而下强制执行。企业的竞争实际上就是人 才的竞争,只有企业彻底贯彻以人为本、以企为家的管理理 念,才能保持企业凝聚力,使企业获得长期稳定的发展动力。 4.3企业文化应与社会责任紧密结合 日本企业文化重视企业的社会责任,只有对社会负责任 的企业才能在经营活动中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吸引更多的 人才,降低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有可能面I临的风险。中国企业 在企业文化建立过程中也需注重企业的社会责任,企业管理 者应当本着对企业员工负责、对社会负责的态度制定企业的 发展战略,杜绝机会主义,自觉遵纪守法,避免金钱至上,不 仅在企业内部,在企业与企业、企业与社会之间也要努力创 造出和谐稳定的发展环境,只有这样的企业文化才能够深人 人心得到全体社会的认可。 参考文献: [1]张德,潘文君.企业文化[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 [2]孔欣,宋桂琴.日本企业文化特点与利弊分析[J].广西财 经学院学报,2006,(5). [3]彭剑锋.企业文化与中国企业面临的十大问题[J].中外 企业文化,2o05,(9). [4]曲文锐.中日两国企业文化的比较研究[D].长春:东北 师范大学学位论文,2011. [5]卫闻璇.论日本企业文化建设对中国企业发展的启示 [J].凯里学院学报,2012,(4). 责任编辑:富春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