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未病,健康中国梦
中医“治未病”是由《黄帝内经》提出的古代预防医学观点,虽其距今时代久远,但其对后世影响深远、含义深刻、意义重大。在中医学漫长的发展历程中,从《难经》的“上工治未病,下工治已病”到唐代孙思邈的“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医之于无事之前”,再到现在预防医学的发展,充分显示了医家追求的最高水平,体现了中华民族无穷无尽的医学智慧。
在中医防病治病理论体系中,“治未病”的思想实际上包含着“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三个方面的含义。这一理论一直指导着后世预防医学的发展,如 “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等至理名言,字里行间无不蕴含着我国古代医家对“无事之前”的养生防病及欲病早调的科学观点。
在现代医学中,中医“治未病”思想在临床健康管理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在临床管理病人时,医家常未病先防,在疾病发生之前,注重保养患者身体,顾护正气,提高机体免疫功能,起到预防疾病的作用。正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医家只有做到对疾病的充分认识,预防各种疾病的高危致病因素,做好养生保健,才能预防疾病发生,使人不生病的医生,也才是真正的好医生,才是“圣人”和“上工”。 此外,医家也懂得既病防变,在患病以后,注重及时明确诊断,及时治疗处理,同时扶正祛邪,防止疾病的传变与发展。正如汉代张仲景《金匮要略》所言“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此观点很好地论述了防病传变的治未病思想。再者,医家也需瘥后防复。在疾病痊愈之后,防止复发,要重视患者精神、饮食、劳作方面等调护,中医在患者病愈后常常有许许多多的医嘱,如目前我们对脾胃病患者在饮食宜忌上的告知:宜食暖热、软食,富于营养,易于消化吸收,按时进食或少食多餐;忌食生冷刺激、辛辣之品及粘腻、油炸、粗纤维等伤胃不易消化吸
收之物。这些都是瘥后防复的措施。
中医“治未病”的科学思想对后世的影响,不仅对现代临床健康管理作出了指导,更影响着现代社会的方方面面。由于中医在修性养生、防病治病方面有着明显的优势,使得“治未病”的健康理念日益深入民心。现在很多老百姓都懂得顺应自然规律,建立正确的生活方式,有规律地安排生活起居饮食等,并调整心神情绪与身体相适应,以达到天人合一,形神统一,阴阳平衡,健康长寿之目的。从早上街头大叔的太极表演,到晚上广场大妈的广场舞,无不体现了老百姓想通过锻炼,增强体质,防止疾病发生的“治未病”思想。
中医“治未病”的科学思想,更在国家治理方面得到了应用。早在2008年,为了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提高全民健康水平的战略部署,充分发挥中医治未病的特色和优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全国范围内实施治未病健康工程,从而不断提高中医预防保健服务能力和水平,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多样化的中医预防保健服务需求。以此同时,中医“治未病”的科学思想,也在“健康中国”的战略进程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推崇。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我们国家提出了全民保健的理念,国家把养生、养老、全民保健列入到国家经济发展的总规划里面去,国家已经要求大学、医学院校要上治未病课程,三甲医院要设立治未病门诊。从以上种种措施中,可以看出国家非常重视中医“治未病“思想,这已成为我们的国策之一。治未病健康工程是一项关乎着人类健康的系统工程,所以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通过这项治未病工程,增强全民健康意识,提高全民健康素质,更有,弘扬我们祖国五千年的养生治未病文化的复兴。
“治未病”是中医学理论的精髓所在,是中医先辈们的智慧结晶所在,体现了中医对预防为主的独特认识和精辟见解。作为一个医学生,我们要在 “治未病”理论指导下,真正把预防为主的思想推进到医疗工作的各个方面,造福广大人民群众。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