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语音、词汇和语法是语言的三大要素。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应该学习和掌握的英语语言基础知识包括语音、词汇、语法以及用于表达常见话题和功能的语言形式等。[1]词汇在语言的学习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在小学英语的学习中学生对词汇的掌握显得尤为重要。《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对小学阶段应达到的二级词汇标准有以下的表述:知道要根据单词的音、义、形来学习词汇。词汇是音形义的结合体,要真正掌握好词汇,除了会读、拼写外,更应掌握其内涵意义。词汇的发展不只是熟悉新词而已,还包括深化已知词的知识,词汇知识的深度和词汇量同等重要。[2]每个民族的词汇都蕴含着其独特的民族文化内涵,对词汇的掌握就意味着要理解它们的文化底蕴。 二、黔东南民族文化进校园的推行背景及其效果
黔东南是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简称。它是个典型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州总人口的比例为80%以上,而苗族人口占全州的比例不少于41%。[3]2002年贵州省开始推行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目的是依托学校实现对优秀民族文化的传承。为了紧随贵州省推行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的这一步伐,黔东南州教育局和民委颁发了一系列通知、文件,以保证此项活动的顺利进行。已有多所学校展开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其教学成果要求学生能简要介绍本民族、本地民族民间文化及特点,学校开展诸如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手工作品、美术作品之类的民族民间文化教育成果展示等。目前黔东南各校开展的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主要是让学生学习蜡染、芦笙舞、民间体育、民间绘画、苗族
第 1 页 共 8 页
编号: 时间:2021年x月x日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页码:第2页 共8页 飞哥、木鼓舞、板凳舞、刺绣等。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的推行有着良好的初衷,但其实施效果并不理想,根本原因在于其受制于长期以来的升学制度的考核标准。相当多的家长认为学习民族文化是负担,不够理解支持子女学习,学生对民族文化进课堂也信心不足,事实上,个人发展与生存竞争挤压了民族文化的生存空间,民族文化进课堂大多只是点缀而已,形同虚设。[4]单一的、以汉文化为主导的教育评价体系、人才评价系统决定了我们现行教育的运行轨迹以及社会选人用人、职业应聘、劳动报酬等人才成长的所有的评价标准,这是民族教育得不到足够重视的根本原因。民族文化进校园的实施成效没有与学校、家长和学生关心的升学成绩挂钩,这是其推行受挫的直接原因。 三、民族文化进校园视域下的黔东南苗族地区小学英语词汇教学 (一)黔东南小学英语课程开展情况简介。2001年春季教育部颁发《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小学开设英语课程的指导意见》(教基〔2001〕2号),要求从2001年秋季开始,全国城市小学和县城小学逐步开设英语课程,2002年乡镇所在地逐步开设英语课程。黔东南州根据这一文件精神,相继在各小学开设英语课,但到目前为止仍有少量位于农村地区的小学没有开设英语课。(二)黔东南小学英语词汇教学的情况及存在的不足。黔东南各小学使用的英语教科书有两种,分别由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湘少版)和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出版,两种教科书都以三年级为起点,其中更为偏远的地区用的是湘少版的教科书。湘少版三年级上册到六年级上册各有12个单元,六年级下册有9个单元;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到六年级上册各有6个单元,六年级下册有4个单元。两种教科书的教学内容的量相当。各校每学期的教学周为18至20周,每周英语课程开展时间为2
第 2 页 共 8 页
编号: 时间:2021年x月x日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页码:第3页 共8页 到3节。如此看来,小学英语每单元的课时数较少,学习的连续性也较差。人教版的《义务教学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提出了对词汇教学的五点教学方法建议,即第一点是利用实物、图片、表情、动作等教学词汇;第二点是在语境和语篇中教词汇;第三点是提供多种形式的听、说、读、写与词汇相结合的语用活动;第四点是利用自然拼读法教学词汇;第五点是注意对学生进行词汇学习方法的指导。由于课时数不多,教师难以做到设计综合的语用活动,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也比较欠缺。第二点词汇教学方法要求教师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创设使学生身临其境的语境等来帮助学生学习。黔东南有80%的少数民族人口和41%的苗族人口,但在黔东南的小学英语教学中,授课教师并未做到联系民族学生的实际生活进行词汇的教学,没有考虑到他们的学习特征。忽略了民族学生学习英语的特殊困难,这是黔东南小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较大不足之处。(三)黔东南小学英语词汇教学与民族文化。《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中课程基本理念的第二条提到“面向全体学生,关注语言学习者的不同特点和个体差异”,“由于学生在年龄、性格、认知方式、生活环境等方面存在差异,他们具有不同的学习需求和学习特点”[5]。苗族是黔东南人口比重最大的民族,苗族学生的学习效果直接影响到黔东南的整体学习效果。在黔东南的小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并未关注到苗族学生的学习特征,致使教学成效不高,学生的成绩差。英语是苗族学生的第三语言,他们对英语文化较为陌生,使得他们对英语学习存在着恐惧心理,易失去学习兴趣。“特别在小学阶段,教师尤其需要注意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积极的学习态度”[6],帮助苗族学生克服跨文化的障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苗族地区小学英语授课教师应思考的重大课题。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的实际推行效果并不理想,多校的
第 3 页 共 8 页
编号: 时间:2021年x月x日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页码:第4页 共8页 此项活动流于形式。但如果做到学习和传承民族文化的同时,也做到提高学生各科文化知识的成绩,这样的民族文化进校园无疑将受到师生的欢迎,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的推行也得到了保障。教学活动的内容和形式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要尽可能接近现实生活中语言的使用的实际情况,使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目标语言项目的真实意义和用法。[7]将苗族文化融入黔东南苗族地区的小学英语词汇教学中,对比英语词汇和苗语词汇的内涵,能加深苗族学生对词汇的印象和理解,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与此同时,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也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推行。下文从小学英语教科书中出现的几种苗英内涵差异较大的词汇现象进行说明。1.问候类词汇。湘少版和人教版的小学英语教科书的第一单元的问候语都用了“Hello”和“Hi”,而苗语中无直接与其对应的单词。传统上苗族是聚居民族,同一部族的人居住在同一村寨,大家彼此熟悉,一般把村里的人看成自己的家人。如果见面说“你好!”或者“早上好!”,就会显得见外。苗族的问候语常是问“你去哪里呀?”“你吃饭了吗?”或者是“你在休息呀!”“你在忙呀!”等。值得一提的是,英语教科书后面的单元出现了“Goodmorning”之类的问候语,苗族也有类似的话语,如”你起得真早呀!”。问候语的差异反映了东西方民族的价值观差异,西方人比较注重隐私,而东方人更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关系,不像西方人那样忌讳谈隐私。2.送别词汇。通常英语的送别词汇就是简单的“Good⁃bye”或者“Bye”,而苗族人在送别的时候往往说“您慢走!”“您走好!”“下次再来!”等,且陪同客人走出家门,以显示自己的好客、客气和真诚。3.家庭称谓语。一般来说,英语的家庭称谓语涵括的范围比苗族的更为宽泛,需根据具体的语境才能找到与之具体对应的苗族称谓。(1)father和mother。英语
第 4 页 共 8 页
编号: 时间:2021年x月x日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页码:第5页 共8页 的father是对父亲的称呼,而苗族却可把父亲、叔叔、伯父、姨父都称为爸爸。同样,英语中称母亲为mother,而苗族却可以把母亲、叔母、伯母、姨妈都称为妈妈。当然,苗语中也有单独称呼叔父、伯父、姨父的词汇,但为了表示亲近,父母一般提倡子女称之为爸爸。对叔母、伯母和姨妈的称呼情况亦是如此,父母教导自己的子女称之为妈妈。(2)brother和sister。英语的brother对应苗语的哥哥或者弟弟,sister对应的是姐姐或者妹妹。虽然有时英语在brother和sister前加上older或者younger来明确其长幼关系,但一般都是根据具体的语境来判断其准确指称。值得一提的是,传统的苗族比较重视男性,所以不管女孩比男孩大还是小,一般都称自己的亲兄弟为哥哥。(3)cousin。英语的cousin对应的苗语较多,有堂兄、堂弟、堂姐、堂妹、表兄、表弟、表姐和表妹。(4)aunt。英语的aunt对应苗语的伯母、舅母、叔母、姑姑和姨妈。(5)uncle。英语的uncle对应苗语的伯父、舅舅、叔叔、姑父和姨父。4.breakfast(早餐)。传统上苗族对早餐的理解与英语中的“breakfast”的内涵差异较大。苗族大多居住在山区,是农耕民族,大多数人过着日出而耕,日落而息的生活。传统上,苗族人一起床就挑水、煮饭、煮猪食,煮熟后一般已经是早上九点到十一点,他们在这段时间吃饭、喂猪后便去干农活。他们称早上九点到十一点的这顿饭为早饭。早些时候苗族人没有手表或者手机,没有办法知晓准确的时间。在农忙季节,他们通常干活到天黑才回家。由于干活时间过长,他们早上出门时通常会带上饭,以供在下午两三点时吃,他们称这顿饭为午饭。天黑回到家,再做晚饭吃,吃晚饭的时间一般已经是晚上七点到十一点。“黔东南苗族一般一日吃两餐”,“苗族大人小孩一般都不吃早点,如果你问他们吃早餐没有,他们往往理解成9至11时那顿饭吃了没
第 5 页 共 8 页
编号: 时间:2021年x月x日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页码:第6页 共8页 有”,“苗族群众往往把城里人在十二时左右吃的午饭,视为他们在9至11时吃的早饭,因而他们问城里人吃早饭没有,实际指12时左右这顿饭吃了没有”。[8]由此可见,由于时间概念的不一致,看似简单的breakfast(早餐)、lunch(午餐)、supper/dinner(晚餐)对于居住在偏远地区的苗族学生来说,却会引起他们在理解上的混乱。5.green(绿色)和blue(蓝色)。英语和汉语都把绿色和蓝色分得很清楚,但黔东南苗语中的绿色和蓝色是同一个词。鉴于小学生的具体性思维强于抽象性思维的特点,授课过程中,教师如果能展示颜色的图片给苗族学生看或者进行举例说明,将能帮助他们更好地区分green和blue。除了英苗词汇的文化内涵差异导致苗族学生学习英语词汇时造成他们的混乱和学习困难外,由于说英语的民族和苗族在生活环境、生活方式、经济、历史存在差异等原因,英语还存在着大量苗语无法对应的词汇。在苗语里,抽象和概括性的词比具有具体含义的词少得多,比如在小学英语教科书中出现的reason(季节)、animal(动物)、plant(植物)、color(颜色)、hobby(爱好)、pet(宠物)、sign(标志)、country(国家)之类的英语概括词就难以找到完全能与之对应的苗语词汇。由于长期以来苗族地区的经济较为落后、地区偏远,许多东西是苗族小学生没有见过的。这些差异造成苗族小学生的认知空缺以及文化空白,需引起授课教师的注意,并想法帮助其克服学习上的障碍。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掌握一个词不仅仅是知道它在词典中的一个意思(或多个意思),还意味着知道什么词经常与它联合使用(它的搭配),以及它的内涵意义,包括它的语域和它的文化底蕴。[9]各民族的词汇存在着内涵差异,这容易引起
第 6 页 共 8 页
编号: 时间:2021年x月x日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页码:第7页 共8页 外语学习者的思维混乱,从而造成学习的困难。在苗族地区的小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授课教师要关注苗族学生的学习特点。通过对比英苗词汇的内涵意义和文化底蕴,能激发苗族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克服学习词汇的文化障碍,深刻地理解词汇的意义,提高其学习效果。这个过程也能让苗族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自己的民族文化,这是对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的有效践行。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8.
[2]曾玉萍.语言词汇教学中交际策略的运用[J].教育评论,2010(1):88-90.
[3]王贵生.黔东南方言地理学研究[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5:56.
[4]吴平.民族文化进校园的实践与思考——基于贵州省黔东南的调查研究[J].教育文化论坛,2011(6):36-41. [5]中华人民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3.
[6]中华人民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26.
[7]中华人民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27.
[8]李锦平.苗族语言与文化[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2002:163.
第 7 页 共 8 页
编号: 时间:2021年x月x日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页码:第8页 共8页 [9]斯科特•索恩伯里,王琦译.朗文如何教词汇[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1:22.
第 8 页 共 8 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